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效生态课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效生态课堂范文1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1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及其低效的原因
笔者认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低效”主要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不和谐的原因造成的。
1.1“教”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教师严格遵循教材,上课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半步,生怕给学生学习带来困难,上课时“说的说,听的听”。因此,课堂气氛沉闷。有的教师不分析教材的编写意图,随意更换内容,总想迎合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与课改理念,不顾学生和教学实际“鼓励”学生探究、合作、交流,整堂课热热闹闹、气氛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漫无边际,课后一知半解,最终造成课堂教学低效。
(2)受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深远影响,教师评价过于关注结果,忽视学生在不同时期的努力程度和进步状况,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形成性评价,折射到教学中势必造成教学活动重心的偏移,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活动,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机械记忆和模仿练习,学生缺乏对数学的体验、感受、思考和探究,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重要表现形式,学生的智慧、天性受到扼杀,个性发展受到摧残,创新思维的形成成为泡影,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3)有的教师备课缺乏“备学生”这一环节;缺乏对教材的精选与整合;缺乏对学生数学知识体系的方法指导和能力培养;有的教师忽视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密度要求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基础、能力的关注,导致“教”与“学”不合拍。
2“学”的方面存在的问题
(1)有的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被动;许多学生依赖性很强,学习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上课不专心听课,对教师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及布置的练是漫不经心,若无其事,不肯动脑筋。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不少学生回家缺少监督,学习更不自觉,基本不复习,本来在学校接触数学的机会少,回家又不及时复习,知识就会很快遗忘;也有学生不重视基础,学习不得法,练习、作业粗心、马虎,教师讲评了订正,结果到后来还是错,更是收效甚微、事倍功半,教师常常抱怨费了力却不见效果。
(2)厌学情绪严重,缺乏良好的学习情感体验及个性品质。许多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对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随着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态度、自信的发展反而形成一定的反差。通过数学学习让学生获得自信和更多的成功感,是数学学习目标极为关注的方面,而这一点在数学学习中却表现得严重不足。
3构建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
在具体教学中,笔者已深刻体会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办法既没有现成的答案,也没有固定的模式。
3.1应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应用价值
在当今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工业化要求不断改进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工作岗位也将较少体力劳动而更多脑力劳动,较少机械化更多电子化,较少例行公事更多随机应变,较少的稳定性和更多的易变性,这些都要求每个人为了生存而更多地思考,而且需要数学地思考。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数学的重要性并讲深讲透,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平时才会刻苦学习并保持持久的动力。
3.2应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数学因其本身的特殊性,让不少学生觉得它抽象难懂。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光讲大道理是远远不够的,关键是要想方设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因素,它是激发学生求知欲、探索欲的必要前提和主动学习的前导动力。
3.3应让学生经历、体验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
学生们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都是前人总结出来的间接经验,我们必须把间接经验变成属于自己的直接经验才有用,而直接经验是无法取代的,如何把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就要经历一个“学习――思考――实践”循环反复的过程,思考的过程是将他人的知识吸收内化的过程,是“反刍”的过程。
3.4应因势利导,抓住青少年特点
高效生态课堂范文2
【关键词】建构 英语 高效生态
时代的脚步跨入21世纪,我国的教育发展也进入了新时期,新一轮课程改革以锐不可当之势行进在神州大地上,教学模式颠覆了传统课堂,删减、完善了教材内容、结构,树立了新的教学观念,建立了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初中英语的高效生态课堂应运而生。
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教师传授课本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活动不再是英语课堂的主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英语教学应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英语知识的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英语课堂已不再是英语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主阵地。新课改背景下的英语课堂被赋予了新的含义,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变得更加平等、民主、和谐、高效,更加充满趣味、开放、交流及成长与智慧的气息,即“生态课堂”。
生态课堂主张在课堂的生态场中,通过老师的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自由活动的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生态课堂强调“以生为本”,在这一活动中,学生主要表现为主动探究知识,能够主动思考、得出结论。因此,英语教师要为学生构建一个充满趣味性、交流充分、开放自由的生态课堂,不仅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精神。下面笔者就如何构建初中英语高效生态课堂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构建英语情趣课堂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英语教师教学的最高境界,不是局限于传播知识,二是能充分“激发”“调动”“激励”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并能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探究英语知识,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也就是要构建英语情趣课堂,即情境教学。如何创设英语教学情境,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1.运用多媒体创设英语教学情境。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得多媒体教学已经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普及,利用多媒体再现一些精彩的与课文有关的情境,直观、具体、生动、形象,给学生造成一定程度的感官刺激,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智力、非智力因素,激发他们的情感,并吸引学生尽快进入英语课堂学习中去。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7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时,可以先用投影播放“自我介绍”的画面,让学生懂得如何介绍自己,然后让学生“Talk about yourselves”,瞬间就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课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高了课堂效率。
2.利用英文歌曲创设英语教学情境。在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适时、适度、适量地插入歌曲,既能创设英语学习的语境,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初一学生刚接触到英语时,我们要从字母学起,我们把英语字母编成英文歌曲,学生学习起来就很容易,也很乐意学习英语。
二、构建英语互动课堂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常常是教师一人传授,学生被动接受,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空间和时间。因此,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构建一个师生“互动的课堂”、生生“互动的课堂”,从而实现“教师情动”“学生主动”“课堂生动”的生态教学课堂。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坚持师生双主体地位,建立平等、信任、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例如,在学习初中英语7B Unit5 Integrated skills这一课时,教师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不仅“Talk about yourselves”,还可以”Introduce your friend to your classmates”。因此我们要把英语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敢于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自信心。教师是课堂的参与者,要学会聆听学生的见解和观点,并及时进行点拨。
三、构建英语灵动课堂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我们要让学生充分参与到英语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来,要让学生在英语课堂上能够充分的展示自己的风采,树立信心,培养能力,提高效率。
高效生态课堂范文3
【关键词】 初中英语 教学改革 4103模式
1. 4103英语课堂的内涵
4即课堂要有导,学,展,练 4个环节。在这4个环节中必须落实自主、合作、质疑、探究的新课程理念也就是必须遵守的教学原则。课堂4个流程为:自主学习(明确目标,任务驱动)小组交流展示,师生点播答疑――思维风暴――达标矫正。课堂的4化要求:教学生活化,知识问题化,问题价值化,合作竞争化。学生始终是4者即思考者,合作者,探究者,乐学者。教师也是4者,即策划者,点播者,激励者,矫正者。学生必须要有适当的自主学习时间,要有充分的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教师的点播不宜超过10分钟。每节课不少于10分钟的课堂集中练习时间,确保堂堂清。必须发挥4人小组的帮带作用,明确课堂发言人,并对小组表现做出及时评价。3即培养学生的3种能力,即学习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3还包括每节课不少于3分钟的思维风暴教学环节,设计让学生多问自问几个为什么,还能怎么样环节,旨在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善于质疑批判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激发思考力,判断力,想想象力,激发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问题的兴趣及内驱力。
2. 4103 课堂的含义
科与科,师与师,师与生,课堂上的每个环节之间,课内与课外都是相互联系的关系,如同一个完整的,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的和谐的生态系统。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舞台的主角,教师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所以学生无论在课下还是课上都呈现出勃勃向上的活力和昂扬奋进的激情。
3. 4103 课堂的主要内容
3.1教学理念是发展之本
尊重生命,激扬生命,发展生命是新世纪课堂的根本理念。坚持育人为本,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根本宗旨。认真落实“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一核心理念和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既要让学生掌握知识,也要注重过程体验和学习方法,更要关注学习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和内驱力,激活学习热情,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知识学习和学会做人的有机结合,体现育人为本的教育宗旨。
3.2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
生态课堂要从教为中心的讲授式静态知识课堂变为以学为中心的自主学习,动态开发,启发探究,互动交流的生态课堂。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从根本上解决教学高耗低效的现状,实现生态课堂的高效益。
3.3 改变教学评价
生态课堂的教学评价要从以下5个方面评价:学生的参与状态,学生的合作状态,学生的思维状态,学生的素养达成状态,学生应用知识的水平。要把教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评价的主要指标。
3.4生态课堂的组织结构
建立行政班委,学习小组,学科小组三位一体的班级自主化组织结构。行政班委主抓常规,学习小组主抓学习,学科小组主抓学科评价,切实提高班级管理效能和学习效率。积极推行小组教学,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人,实行圆桌式教学,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价,强化兵教兵,兵强兵,提高学习效率。
3.5变教案为学案
学科备课组要集中集体智慧,在理解课标和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整合有关资料,结合学生实际设计教学过程。编写学案,学生以学案为线索进行课前预习,参与教学过程。要以学案为切入点改变备课的内容和方式,提倡以学案定教案,实现学案教案一体化。
3.6教学手段多元化
高效生态课堂范文4
一、构建积极和谐的、向上的班集体
(一)建立集体与个人的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
有目标才有动力。根据学校工作安排和班级实际情况,发动全班同学充分讨论,拟定全班与小组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远近期目标,让每一个学生明确全班和小组正在努力奋斗的目标是什么,避免盲目、低效地学习和生活,从而增强集体的凝聚力和动力。然后,对每一个学生拟定切实的个人远、近期目标,将集体的动力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帮助和鼓励每一个人进步,使每个人都在明显而又易于承受的压力下自觉要求自己。
(二)全民参与,制订完善班级制度
班级制度文化作为班级文化的内在机制,是维系学生正常秩序必不可少的保障机制,是班级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如:学年初期,我首先组织学生认真学习《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国家规定的小学生制度、条例为依据,以学校制订的相关制度为准则,以构建和谐班级为指南,并通过一次关于班规的主题班会,让同学们充分准备,在班会上讨论关于制度制订的若干问题。比如谁来定、约束谁、内容多少合适、要求高低相宜等等。无论是全体任课老师还是同学们,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陈述意见背后的理由。
(三)班级精神文化建设
1.培养积极和谐向上的班级精神。一个班级要有班魂,也就是班级精神。这种精神要在班级成立之初有意识地培养,逐步让学生理解并接受,根植在全体学生的心里。
2.以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集体荣誉感,增强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活动是班级精神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
3.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班级建设的重中之重。在班级内的人际关系可以分为四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老师和家长间的关系、学生和家长间的关系。如何协调好这四种关系,是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面,它的重要性直接影响着人与人的交往。
二、设计创作具有班级特色的班名、班徽、班训、班歌
学习离不开创新精神,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往往出自于实践活动。学生在设计班名、班徽、班训、班歌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和锻炼。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往往能注入了个人兴趣,产生了兴趣自然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设计创作班名、班徽、班训、班歌是一种兴趣培养,更是一种班级精神、班级文化的培养。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物质文化建设
教室的环境能让学生强烈感受到真挚、正面、积极和温暖的班级氛围,就像一个充满色彩、生气勃勃的小家庭,每一面墙壁,除展示学科信息外,还是张贴学生的作品和师生的珍藏照片与纪念品、励志性的标语海,以及学生的、师生家庭的美术创作、活动照片、奖杯,每一处都流露着老师对学生的重视、欣赏和肯定,都流露着学校对学生、学生家庭的重视与关注。
1.展示区域。这是展示学生才华的阵地,设计多个版面:如美术作品展览,优秀作文展示、诗词书画、读书卡、美文欣赏,充分给学生展示自我的空间。
2.“比一比”竞赛区域。这一设计主要是班级制度文化对学生量化考核的一种体现。
3.摇篮区域。这就是班上的图书角。我要求班中的小书库天天中午开放,班中有2名班级图书管理员,做好阅读登记。每月末,我们会进行讲故事比赛,比一比谁能将书上看到的故事讲给小朋友听,并且评出读书之星。
4.博客空间展示能力区域。学生的作品,如作文、读书心得,心情日记,儿童诗等学生的各类作品均可展示,以让同学、家长等及时交流、了解,并且家长也可在博客空间中发表文章、教子心得,评论学生作品,与老师交流等。
高效生态课堂范文5
【关键词】 教学过程 历史课堂 高效 生态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72(2013)11-001-01
在国家推行素质教育和进行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连云港也顺应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不断转变教学模式。转变的关键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改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在这一过程中,连云港经过教学模式的理论探索和教学实践的实践研究,先后推出了“三案·六环节”、 “‘六模块’建构式课堂”和“建构式生态课堂”等教学模式。但我个人觉得,不管教学模式怎么改,不管哪一种教学模式,我们的目标都是不变的,那就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一切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在当前背景下,历史教学要想做到这一点,关键就要实现历史课堂的高效和生态。那么什么是高效与生态的历史课堂呢?
在传统观念中,高效课堂与生态课堂好像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真的不可能同时实现吗?难道在历史课堂中就不能找到高效与生态的完美契合点吗?问题总是存在,办法也总是有的。本人就以自己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点,在具体的教学环节用具体的实例说一下我是如何打造高效与生态的历史课堂的。不足之处还请各位前辈和同仁批评指正。
一、课堂伊始有效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导入也是打造高效生态课堂的有效手段。导入的方法有很多种,如通过提问直接导入、图片导入、视频导入等都是很好的导入手段,关键是导入要起到凝神、激趣、点题的作用,创设一定的情境,把学生带入到即将要展开的历史画卷中。
比如,我在讲到必修二专题三第2课《伟大的历史性转折》时,用了这样的导入:“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个故事”,我只说了这一句话学生们马上把头都抬了起来,眼神立马也亮了起来,我接下来说:“1978年11月24日晚上,安徽省凤阳县凤梨公社小岗村西头严立华家低矮残破的茅屋里挤满了18位农民。关系全村命运的一次秘密会议此刻正在这里召开。这次会议的直接成果是诞生了一份现在仍保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的一份不到百字的保证书,上面有这18位农民的血手印,其中最主要的内容有三条:一是分田到户;二是不再伸手向国家要钱要粮;三是如果因为这事有干部坐牢,社员保证把他们的小孩养活到18岁。在会上,队长严俊昌特别强调,‘我们分田到户,瞒上不瞒下,不准向任何人透露。’1978年,这个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也是一个勇敢的甚至是伟大的壮举。”
说完这段话后,教师设问:这份保证书为什么会被珍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里?他们当初为什么要签订这样的保证书?他们为什么还要瞒着上面?为什么说他们的举动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甚至是“伟大的壮举”呢?他们这样做的结果怎么样?对今天的农民和农业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学生的积极性被这一个小故事和一连串的设问激发起来,带着这一连串的问题进入教学,学习效果肯定要比罗列背景、过程、影响等历史要素要好得多。
二、环节之间过渡自然
一节完整流畅的课,肯定要有圆润自然地过渡。一个高效的过渡顶得上一大段的历史解释。
记得在初上必修一专题三第1课《运动》这一课时,在梳理完运动的过程后,我用了这样一句话过渡:我们学完了运动的过程,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颁布的两个纲领。课后,一位听课老师给我提建议,说:历史事件之间都是存在广泛联系的,运动的纲领和发展过程是一个整体,这两个纲领也属于该运动的发展过程……你可以这样过渡,运动轰轰烈烈十几年,为什么最后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或许我们可以从其颁布的两个纲领中找到答案。这样承上启下的过渡,自然而又可以让学生带着思考继续学习。
听完这位老师的建议后,我才觉得我刚刚的过渡是多么得拙劣啊!
三、关注预设注重生成
课堂生成是衡量生态课堂的一个重要标准。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后肯定会有问题,在质疑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新的课堂生成的问题,这些问题不在老师预设和备课的范围内,教师一定要处理好这些问题。例如:
必修一专题一第1课《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当我讲到“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技术长期以来难以实现革命性的突破,主要是因为小农户个体经营的这种经营方式长期存在,而这种方式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的时候,一个同学立马站起来问:“老师,我们中国今天的农业经营方式是不是小农户个体经营呢?如果是,是不是也具有分散性、封闭性和落后性呢?”我想了一下,虽然要到专题三才讲到,但既然这位同学问到了,我就让同学们自己先想一下,然后提示他们从土地所有制、农民地位、产品分配、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等角度把古代和现代的这两种农业经营方式做个比较。通过比较,他们对古代的农业制度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是真正做到把表达还给学生,把创造还给学生,把发展还给学生。让课堂真正成为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闪耀智慧光芒的课堂,洋溢生活气息的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高效生态课堂范文6
“生态课堂”鼓励远离封闭的室内教学和“填鸭”方式,提倡自主学习的方式,崇尚研究性学习和探索性学习。这样的课堂不是对学生进行训练的场所,而是教师智慧充分展现的场所,师生之间通过对话各自阐述自己的理由,师生一起“协奏”。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个人独立学习的方式转变为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从全权的灌输者转变为设计者和促进者,学生由被动的教学信息接受者转变为具有创造性的学习者。历史学科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塑造人的系统工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作为历史教师,我们应从本学科特点出发,在教学中探索如何打造“生态课堂”,践行“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落实“生态课堂,和谐教学”的改革主题,实现“五严”规定下的有效乃至高效的课堂教学目的。
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单阐释一下如何打造“生态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以学生为本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前提。教育的本质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课堂教学要落脚在“基于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发展,为了学生的发展”的基础上。“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等所谓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随时代的发展已暴露出其严重的不足:单纯强调教师在课堂上的地位、权威以及呆板的课堂纪律,严重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忽视了对学生自我探索和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发挥。为此,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实现从“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到“学生潜能开发者”的转变、从“蜡烛和园丁”到“学生发展引导者”的转变、从“巨匠和导师”到“教育教学的创新者和促进者”的转变。现代课堂教学更需要教师放下架子,平等地看待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尊重和信任。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合作的伙伴关系,课堂是学生的课堂,教师的课堂应是为学生设计的。总之,只有转变了观念,才能真正实现以学生为本,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才能把“以人为本、成功育人、和谐发展”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才能形成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次,三维目标和谐发展是打造“生态课堂”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要真正做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在识记的基础上,培养正确思维,提升人格魅力。在授课中我们要特别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体验和落实,真正实现课程的三维目标,让课堂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启迪智慧、陶冶思想的学园、乐园和精神家园。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准确把握历史主干知识,对知识的掌握做到“点透、线通、面全”,我导入新课后就在黑板上板书出四大发明及其应用、外传、影响三个方面的内容要点,让学生对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做到一目了然。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和思维方法,注重思维的层次性、渐进性和科学性,我设计了下面的问题:作为一个中国人,如果你去大英博物馆参观,看到《金刚经》存放于其中你会有什么感受?如此让学生一方面感慨古代中国人的智慧,另一方面痛惜近代中国的落后。历史教学还要充分发挥学科的德育功能和社会功能,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因此在本课的结尾部分我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产生了什么不同的作用?为什么?对我们有何启示?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后,得出以下结论:四大发明在西方起到了促进社会变革的作用,在中国没有起到如此巨大的作用,究其根源是社会环境的不同。带给我们的启示是要重视科技发展,重视创新科技人才的培养。
最后,新高考下“生态课堂”的构建必须坚持情境化原则。认真分析近三年来的江苏高考试卷,可以看出试题不再拘泥于教科书的具体表述,而是重视新材料、新情境的创设与运用。试卷中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史料,既有原始文献(即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献、图像等资料),也有物质材料(即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物质形态的材料),注重对学生历史学科多种思维能力的考查。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重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注重变换方式与角度创设形式多样、质量优异的教学情境。如在《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成就》一课的教学中,我对四大发明过程的处理不是单纯枯燥的讲授,而是设置了“世博会上讲解四大发明”的情境,让学生当导游来理解相关知识、展示自身风采;在讨论四大发明在中西方所起到的作用时,投影打出了中外历史人物对四大发明的评价,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在习题训练中也采用了大量的变式情境题,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提升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对图片与史料的讲解,避免纯粹知识的灌输,对课内外图片如人物图、物品图、地图、漫画、照片等精心设计问题、科学提炼观点,培养学生对史料题的适应性及理解能力,帮助他们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和回答问题。[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