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表达思念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1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
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
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
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
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
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
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
10、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
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
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
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
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
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
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
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20、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李商隐《无题六首其三》
21、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李商隐《暮秋独游曲江》
22、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纳兰性德《摊破浣溪沙》
23、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
24、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张仲素《燕子楼》
25、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
2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
27、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张可久《塞鸿秋》
28、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徐再思《折桂令》
29、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李冠《蝶恋花》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2
关键词:《乡愁》 母爱主题 文学作品
引言
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海外时对故乡的怀念成为他创作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生活在故乡中的母亲的怀念,是对祖国的怀念。《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首诗作中,那种淡淡的乡愁不仅是感动同样离乡的游子的颂歌,更是一首对母爱进行赞扬的伟大诗篇。
一、余光中的简介
余光中是一个情感十分丰富的诗人,而且也是复杂多变的人,因此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也基本是多元化的,实现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先是西化的,然后不断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创作及乡土文学的论战中,余光中的作品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西化的味道,他自己也是主张西方创作风格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阅历有关,有一种无视读者以及脱离现实的倾向。余光中是福建籍人,在1949年时随父母迁居到香港,1950年又迁到台湾,后来又到美国进修,在海外游学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比较重要的创作风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意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加强民族意识的运用的作用,因此将创作的基点转向了大陆,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以及母亲的思念之情。乡愁诗是在这个时间中余光中进行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乡土文学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回归到东方的一种轨迹。
余光中的文学语言十分繁复善变,他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世界中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力量。诗歌是他的一种主要创作方式,从诗歌的艺术上来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的创作风格比较多变,不像其他的作家或者诗人一样,他的诗歌风格也会因为题材的变化而变化,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以及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表达理想的诗歌,一般说来创作风格都会比较铿锵,而对于表达乡愁或者对祖国以及母亲的思念时,一般都会显得比较委婉一些。余光中是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十分恰当,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乡愁》《蓝色的羽毛》《钟乳石》《敲打乐》《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其中最著名当属《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乡愁》正是这样一首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目的的作品,他不仅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更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
二、《乡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乡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希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作中,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是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感的创作方式。作为一个漂泊在海外的台湾人,面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分离问题,作者也希望可以实现两岸的统一,也希望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在这部诗作中,作者用一种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自己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进行了表达。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地应用各种比喻,将乡愁比喻成为邮票、坟墓等,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对乡愁进行具体化,有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于作者的乡愁以及对母爱主题的揭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作者自身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十分热爱的,正是这种热爱,使得作者的情感变得日益丰富,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对《乡愁》中永恒的母爱主题的解读
对于《乡愁》这首诗歌,乍一看仅仅是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怀念,是一种想念家的味道的感情表达。但是这首诗中所包含的主题远远不止这些,还包含了对目前的思念以及一种永恒的母爱。这首诗歌中母亲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年少时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到最后母亲去世之后对母亲永恒的怀念,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母爱。
在这首诗歌中的第一段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个时候的乡愁被作者比喻成为一张邮票,一张载着他的梦想的邮票,将他带到了国外,他在国外求学与生活,但是对家里的母亲是十分怀念的,这一枚小小的邮票,包含了很多的母爱。余光中从小就离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是依靠书信方式,这个时候乡愁就寄托在了邮票上。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最想念的也就是母亲,但是由于隔着千山万水,余光中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体会到的母爱就是在那一封封家书上。他收到母亲写给自己的书信,那上面是母亲的嘱咐以及叮咛,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母爱是一个做母亲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余光中思念母亲,母亲在中国也一样思念余光中。他对母亲的思念就是他每次打开信箱时的激动心情,作者在描述“邮票”这个词语时采用了叠词“小小的”,叠词加强了表达效果,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乡愁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体现。
在第三段中,作者又提到了母亲,这个时候他将这种愁比作是一座坟墓,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宿命,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就变成了一种永恒的思念,一种没有尽头的思念。这种思念与之前的想念是不同的,因为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以前的怀念总还是有希望的,作者还可以回到祖国,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中,但是母亲去世之后,作者便再也没有希望见到母亲的面容,再也没有希望听到母亲的声音。正是那一座低矮冰冷的坟墓,让作者和母亲永远分开,这种距离是永恒的,是一种阴阳相隔生离死别的悲痛。隔着坟墓的距离比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要远得多。在这个时候描述对母亲的思念时,他使用的叠词是“矮矮的”,通过这个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悲痛的心情。他知道母亲也希望回到大陆,作者也希望将母亲的坟墓转回到大陆,但是最终没能成功,母亲去世之后,留给作者的一种乡愁,成了一座坟墓。作者的诗歌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思考,人世间除了生离死别还有什么感情令人难过与感伤呢?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将乡愁进行了升华,当时的“我”与大陆是分开的,这个时候的乡愁就上升成为了一种家国的思念,母亲去世了,但是母亲的含义却得到了升华,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更是所有与大陆分隔开来的生活在台湾的人对大陆的思念以及对两岸统一的一种渴望和期盼。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种思念,就是那一湾海峡,就阻隔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没有祖国母亲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大爱就没有每个家庭的小爱,这其中的母爱不仅是针对每个人各自的母亲,还针对每个人共同的母亲,即祖国。作者在对母爱进行描述时说道:“鸟倦飞之后就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浅浅的一层海水,虽然比纸都还要薄,但是就是跨不过去。”作者对祖国母亲的赞美不仅在这首诗歌中有所体现,在很多其他诗歌以及散文作品中也有表述。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以及对乡愁的体会也得到了提升,从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上升成为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同样使用了叠词“浅浅的”,表达了自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母亲怀抱中的一种愿望。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以及对母爱的体会和追求,才使得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思母之情。
结语
余光中是我国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风格比较繁复,针对不同的写作背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表现。在当前流传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表达。《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种思念。作者将乡愁具体化,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乡愁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邮票,后来母亲去世之后,乡愁变成坟墓,再后来乡愁又转变成为海峡两岸之间的距离。余光中在创作《乡愁》时采用了比较温婉的写作手法,将乡愁这种朦胧的情感体现得十分细致。总之,这首诗歌在创作过程中一步步加深,一步步深入,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描述,从距离的跨度到时间的跨度,这其中不仅是作者的人生变迁,也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语
参考文献
[1]杨帆.大爱轻言,大爱永恒――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的爱国情怀[J].才智,2010(03).
[2]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的批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
[3]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3
(广东省东莞中学松山湖学校, 523808)
《月夜》是杜甫为数不多的表达对妻子思念的诗。诗人从遥想妻子思念自己落笔,将思念之情表达得委婉、含蓄、蕴藉,正如许昀所言:“不言我思家人,却言家人思我;又不直言思我,反言小儿女不解思我,而思我者之苦衷已在言外。”特别是是颈联“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将妻子描写得超凡脱俗,宛若仙子,难免让人怀疑——这是否只是作者想象中的美丽?在教学中,如果以此作为
切入点,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熟悉杜甫诗歌的人都知道,杜甫在其他的诗歌当中也常提及妻子,不过都是以“老妻”、“瘦妻”、“妻孥”称之,比如“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何日兵戈尽,飘飘愧老妻”(《自阆州领妻子却赴蜀山行三首》其二) ,“妻孥隔君垒,拨弃不拟道”(《雨过苏端》)“瘦妻面复光,痴女头自栉”(《北征》),从这些诗句中,不难看出,杜甫妻子应该是一位瘦弱的、容颜衰老的中年妇女,当然,这里也不排除这是诗人自谦的一种说法。古代的诗人在进行诗歌创作时,很少提到自己的妻子,“《全唐诗》,公开以‘寄内’为题的,也就是完全为自己的妻子而抒情的,只有十二首”。即使提到,也多以“拙荆”、“贱内”、“执帚”、“内子”、“老妻”等称之,杜甫也可能援引此例。
那么,杜甫妻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女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中提到:“夫人弘农杨氏女,父曰司农少卿怡,四十九年而终。”可见,杜甫的妻子杨氏出身书香门第,应该是一位知书达理、聪慧贤淑的女子,那她的容貌如何呢?兀方曾在《杜甫与夫人杨氏》中写道:“杜甫说她的姿容如同花蕊一样姣艳,一颦一笑像嫦娥一样令丈夫动心,为了看清她的容貌,恨不能将月中的桂树全部砍去:‘仳离放红蕊,想象颦青娥’,‘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一百五日夜对月》)。”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一百五日夜对月》作于至德二年(757年)的寒食节,当时诗人正在长安,正值“安史之乱”,诗人通过神话故事和浪漫想象,表达了对远在鄜州的妻子的思念之情。诗中对妻子容貌的描写只是出于诗人的艺术加工。
《月夜》写于天宝十五年(756年),与《一百五日夜对月》的创作时间接近。天宝十五年六月,安史叛军攻陷潼关,杜甫带着妻儿逃到鄜州,寄居在羌村;八月,杜甫听说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只身前往投奔,希望被重用而有所作为,没想到半途中却被安史叛军俘虏,押解到长安。当时,他的处境该是何等的困窘、艰难,从诗人同时期创作的其他诗中就可以看出来:“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逃难》),“女病妻忧归意急,秋花锦石谁能数”(《发阆中》),“老妻忧坐痹,幼女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恸哭松声回,悲泉共幽咽”(《北征》)。在这种落魄困窘的环境之下,杜甫的妻子还能拥有“云鬟”、“玉臂”吗?现实可能只是“一个弱小的朴素的劳动妇女用她小小的肩膀,扛着锄头,日出而作,日落之后,在微弱的灯光下补着破了又破的衣裳”。因此,《月夜》中描写妻子的美丽——“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同样是出于诗人的想象。
那么,为什么杜甫要在诗歌中把妻子描写得如此之美呢?我认为,有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隐秘的温情。杜甫一生中饱受漂泊沦落之苦、忧国忧民之痛、壮志未酬之恨,又常年遭受多重疾病的折磨,而妻子杨氏一直守在杜甫身边,不离不弃,同甘共苦,任劳任怨,温柔贤淑,在杜甫最失意的时候给他慰藉,“妻孥复随我,回首共悲欢”;在杜甫最艰难的时候帮他分担痛苦,“世乱怜渠小,家贫仰母慈”(《遣兴》);在杜甫最惬意的时候陪他共欢乐,“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对妻子受的苦和做出的牺牲,杜甫由衷地愧疚和感激,并深深爱着妻子。实际上,妻子杨氏已成为诗人在孤独求仕的航程上的一个温暖港湾,在济世救民、匡扶社稷情怀上的一个坚强后盾。所以,出于对妻子的一种隐秘的温情, “糟糠之妻”在杜甫眼中亦是美若天仙。
其二,人美情更浓。王嗣奭在《杜臆》中说到:“‘云鬟’、‘玉臂’,语丽而情更悲,至于‘双照’可以矣,而仍带‘泪痕’说……皆至情也。”沈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也说:“五、六句语丽情悲,非寻常秾艳。”《月夜》中的“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本是表达妻子对诗人的思念,亦是表达诗人对妻子的思念,而思念之美,美在思念之人美,思念之人美更增思念之情浓。这样的例子在古诗词当中很多,比如《迢迢牵牛星》中“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写织女之貌美,亦为写美而不能相见,突出思念之情深。正是“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其三,距离产生美。这也是我们常说的审美情趣的一种。距离的缝隙和空间的张力以及时空的错落、跳荡会使想象力得到尽情的发挥,进而创造出无穷的美丽来。比如李商隐的“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就是诗人通过想象将来重聚的欢乐,反衬“今夜”的相思之苦。同样,“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也是诗人的想象——妻子望月怀人,思念之深,感情之浓,以至于在院中久久伫立,秀发被香雾沾湿,玉臂被凄清的月光照冷。这样的想象,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更创造出无穷的美感来:遥远的距离,浓厚的思情,让平日里见惯的“老妻”也变得迷人、动人。
总之,不管杜甫的妻子容貌是否真的如此美丽,但至少在写诗的那一刻,在诗人的心中,妻子就是最美的,因为此间灌注了诗人无限的深情厚意。
参考文献: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4
等一首诗,在人间四月的芳菲春天里,在荫荫绿色凉意的夏季夜晚,在寄托无尽思念的萧瑟秋风里,在皑皑白雪、思念如水的冬日,在整个轮回的四季,等一首诉说美好的诗歌。用温暖驱散寂寞,用希望点亮我们心中的渴望。这首陪伴在身边的诗歌,将人生旅途上的困难与挫折都抽象成模糊的概念,将勇气与信念倾注在身心,让自己有足够的坚毅走下去。
等一首诗,无论是或长或短的词句,亦或押韵与否、繁华与平实,只要这首诗能够引发灵魂的共鸣,抒发埋藏的情绪。长长短短的词句,书写的是芳华灿烂亦或平凡淡然,朗朗上口的韵律或错落的格式,吟诵的是或喜悦、或微笑的感情;繁华缀丽与平白无奇的文字,流露的,却都是来自心底的情愫。让自己的心底淡淡流淌的思绪融入诗中,让诗所表达出来的是自己需要表达的。
等一首诗,等一首在雨天淋化悲哀的诗歌。散落的水珠,溅落成仄仄平平的声韵,交织成雨帘的缠绵哀怨,都随着浅低吟唱,被悠扬的旋律给消散,只剩下弥漫的幽雅,在空气里静静流淌,在守望里纷飞。雨中邂逅的美丽,随着雨珠滋润在摇曳的小草,渗入长满青苔的小径;双飞的燕子划破雨中的痕迹,牵扯着若明若暗的诗行,向远处绵延。
等一首诗,等一首在寂寞黑夜驱散寒冷的诗歌。悠扬的韵律取代了冰冷的孤寂,柔和的月光倾泻了一地,轻轻地浅唱,海棠花的盛开,醉了夜晚,醉了心。韶华灿烂,集锦成行的诗歌,流转于韵律中触人心神的颤动,在三百六十五个夜晚,温暖身心,让人成眠。
等一首诗,等一首在梦中诉尽流光的诗。没有遗憾,诗歌定格了时间与空间,璀璨的阳光,温暖地洒落,反射着关闭光芒,略带黄斑的树叶,带有温润热气的风,空气里流淌着莫可名状的感觉,在缓缓渗透。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在某个静谧的午后,随着诗行,纠缠成纠结的曲线,在这个时空永恒的画面里,默默地生根、疯长。
等一首诗,等一首安静的诗。将所有的悲喜彷徨都隐去,将所有浮躁都洗尽,安静地吟唱,安静地勘天上云卷云舒,安静地任时光在身上流淌。似是经过所有沧桑,诗里行间却看不出任何痕迹,平朴的句子,显得步履轻松,从容不迫,云淡风轻间,却又仍然可以看见瞬间绽放的烟火,舞尽人间的绚烂。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5
一.难以割舍的亲情
亲人之间的感情是诸多感情的基础,可以说,没有亲情就无从谈起别的感情,而在我国的古诗词中,很多诗歌词曲篇章就为我们传递了这样的感情信息,而这种感情信息的表达多是采用思念这条线牵连的。下面举例说明。孟郊的《游子吟》,原诗话不多,传递的感情却深长浓厚:“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一首歌颂母亲的诗歌。诗中淳厚真切地吟颂了人世间伟大的人性美——母爱。由线起笔,由草作结。从线写到衣,针针寄深情。由衣联想到寸草,想到报母恩。感情回环,母育子艰难,子报母深恩。诗虽短,却淋漓淳厚地表达了母子之间最真的情感。此诗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滋养了读者的心灵,更激起了离乡在外的游子的共鸣,是难得的好诗。陆游的《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注释]示儿:给儿子们看。元:通“原”。《示儿》诗是南宋爱国诗人陆游临终写给儿子们的遗嘱,诗歌表达了诗人至死念念不忘“北定中原”、统一祖国的深挚强烈的爱国激情。这首诗虽然传递的是爱国之情,但是我们细细一想,作者临终的叹息和嘱咐并没有说给别人听,而把这样可以托付的大事交给自己的孩子们,言语之中可以领略到作者陆游对儿子们的寄望之深。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该诗表达了对妻子的惦念和对团圆的渴盼,浓化了夫妻之间的亲情。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则表现了弟兄手足之间的密不可分的深切感情。回望中国古诗词,可以说是亲情无限。
二.缕缕不断的相思情
中国古诗词中表现青年男女之间感情的诗歌也不少,《迢迢牵牛星》是写牛郎织女的分离之苦和相思之深。秦观的《鹊桥仙》则写牛郎织女的相聚之欢和离别之速,以及依依惜别的情绪。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其内容为:“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表现了一位因心上人远行而独处深闺之女子的生活状况,以及其内心凄苦与思念的感情。下面的这一首《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把青年男女的依依别离、渴望相聚、思念的憔悴、时光的流逝、想念而不能相见的自我安慰描绘的细腻透彻,简直写绝了青年人之间的缕缕相思。“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苏轼《江城子》——苏轼想念亡妻。“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元好问《摸鱼儿二首其一》——元好问写生与死。“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李商隐写幽幽的思念。
三.对锦绣河山的热爱之情
表达思念的诗范文6
关键词: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
【案例】
《静夜思》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短短的二十字,将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情怀与夜深之时思念家乡亲人的灼热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构成了淡淡的乡愁意境。如何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呢?
师:(声情抑郁、语气舒缓地)圆圆的明月挂在天空,静静地、轻轻地抚摸着山川、湖泊、树木、房屋。大诗人李白远游在外,怎么也睡不着觉,他披衣下床,欣赏床前的月光,这明亮的月光洒在大地上,好像给大地披上了一层薄霜。他抬起头来,久久地凝望着天空中的明月,之后又低下头来,悠长地思念起自己家乡的山和水,人和事,最后提笔写出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歌――
生:静夜思。
师:老师知道大家在幼儿园里就学会了这首诗歌,今天老师要考考大家。“疑是地上霜”的“疑”是什么意思?
生:“疑”就是怀疑的意思。
生:“疑”就是好像的意思
师:“疑”在这里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探究。明亮的月光洒在屋顶上、树上、地上,天地间会出现什么色彩?
生:白蒙蒙的。
师:好像什么呢?
生:好像下了霜一样。
生:明亮的月光洒落在我的床前,好像给我的房间罩上了一层白色的面纱。
生:如同铺了一层霜。
生:好像铺了一地白色的珍珠粉。
师:看来,诗人是用霜来描写月光的明亮色彩,而不是怀疑地上有没有下霜。那么“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只有理解成什么才更合乎情理呢?
生:好像。
师:谁来把这首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一下呢?
生:朗读。
师:给这位同学的朗读打多少分?为什么?
生:打100分,因为他朗读的声音很洪亮。
生:打100分,因为他朗读的时候还作“抬头望”、“低头思”的动作。
生:打100分,因为他读得比较快,说明他很熟练。
师:这位同学一边朗读,一边作“举头望”“低头思”的动作,这一点很精彩,但老师只给他打60分,你们想知道为没什么吗?
生:想。
师:诗人是在什么时候看月亮、思故乡的?
生:夜晚。
师:静夜思,说明思念家乡的时间是夜里,而且是很安静的夜里。用洪亮的声音朗读正确吗?
生:不正确。
师:洪亮的声音打破了夜的寂静,只有轻柔舒缓的声音才能让夜显出寂静来。谁来读一读诗歌呢?
生:读。
师:她读得好不好?
生:她读得好。因为她的声音很轻柔,语气比较微弱,速度比较慢,显出了夜的寂静。
师:老师给她的朗读打100分,因为她轻柔的声音和舒缓的语速把夜的寂静表达了出来,把诗人思乡的淡淡的哀愁表达了出来,特别有独到之处的是,她把“思”字有意延长,把诗人对故乡的悠长思念表达得很准确。现在大家明白老师给第一位同学打60分的原因了吧。
生:知道了。因为第一位同学的朗读有两处错误。一是声音太洪亮,二是语速太快,没有把夜的寂静和诗人思乡的哀愁表达出来。
师:老师为大家播放一段轻柔而又带点忧伤的思乡曲,请同学们在音乐中模仿第二位同学的朗读,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生:朗读。
【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