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的传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长城的传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长城的传说范文1

关于长城的导游词600字:感人的传说

嗨,游客们。我是你们的导游,我姓严,大家可以叫我严导。我将带领大家去浏览气魄雄伟的长城。let’s go!

远远望去,长城像一条巨大无比的长龙。近看,长城一眼望不到头。站在长城上看,一座座烽火台屹立在长城上,像一个永远不会倒的不倒翁.

长城还是古代一项重要的防御工程,从燕国开始修建长城,长城现在已经有2019多年历史了!

长城的传说范文2

【关键词】传说;虚构;必要性;孟姜女

一、民间传说与历史事实

我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民间传说的大国。人们通过口头的叙述,为后人呈现出了一个又一个精彩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些故事在老百姓中广泛地流传,与老百姓的生活融合在一起,经过不同时代的流变才形成今天这样被人们所熟悉的故事情节。所以,所谓的民间传说是指,在老百姓口中流传的关于某件事、某个人、某个地方或某个物体的口述性历史故事。

民间传说是老百姓通过口头叙述流传下来的真实故事,可以被看做历史。当然,它不是广义上的历史。广义上的历史是指过去发生的所有的事实。传说只能部分地反映现实,而不能完全代替现实。传说通常都是加入了人们的想象力,并且都是一些超现实的故事。故事的内容被人们反复的叙述,已经与原始的现实相差甚远,是经过人们多次的异文才形成的。所以故事的真实性是否可靠是需要我们进行辨别的。在人们还没有形成文字以前,人们都是通过结绳记事,遇到重大事情的时候就结一个大一点的结扣,遇到小的事情的时候就结一个小一点的结扣,人们通过观看结扣来一点点地回忆当时发生的事情。很多事情都是靠口头的叙述来流传。但人的记忆力有限,并且不同的人对故事的叙述也存在着差异,即使是同一个人的两次叙述也不可能完全相同。所以同一个传说或故事会留下不同的版本。传说中的主人翁一般都是指人,而神话中的主人翁主要是神,民间故事的主人翁也有可能是鬼或妖。后来人们通过不断地创新,各种传说、神话或故事都具有人性化,也就慢慢的演变成民间传奇故事。所以传说故事一般都具有传奇色彩,虽然是反应现实生活中的故事,但是故事中往往都带有一些超现实的情节,并且表达人们的一种愿望,让听故事的人得到一种满足感。历史是不可能存在一些神话色彩的,从这个角度来说,传说的内容不全是历史。但传说必定是依托历史而产生的,它讲述的故事、人物、地点几乎都是历史上存在的,是经过人们的口头加工而产生出来的不断更新的故事。以孟姜女传说为例,经考究,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事实,但是,孟姜女这个人物还是有她的历史原型。据《左传・襄公二十三年》记载,在春秋时期有一位武将名叫杞梁,他的妻子无名无姓,被人们称为杞梁妻。这便是孟姜女的原型。只是故事情节比较简单 并没有后世人们所熟悉的孟姜女哭长城的那么多感人的内容。

传说与历史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不能说传说就是历史,也不是否认传说中没有历史,它们之间是融合在一起的。也正是因为从传说故事中可以找到历史的根据,才显得故事的内容和情节更加真实,让人们流传至今。而传说故事中的奇幻色彩,加深了故事的趣味性,包含了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增强了故事的感染力和艺术性,这是对民间传说进行虚构的基本要求。

二、孟姜女哭长城传说的精彩内容

孟姜女传说流传至今有好几个版本,其情节大致如下。

传说在秦朝一户姓孟的人家种了一棵瓜,瓜的枝蔓爬到了隔壁姜家并且结了瓜。等到瓜熟了之后发现里面有个小姑娘,于是就给她起了个名字叫孟姜女。孟姜女长大成人,周围的父老乡亲们都知道她是个聪明伶俐,能弹琴、又作诗和写文章的好闺女。为了抵御外敌,秦始皇命令全国各地抓壮丁去修建长城。有一位名叫万喜良的公子,是一位读书人,由于害怕被抓去修筑长城便从家里跑了出来。他听见有人在喊抓壮丁便躲进了孟家的后花园中。碰巧,正在后花园里的孟姜女发现了他,并把他藏在家中。孟姜女的父母见万喜良一表人才,便把女儿嫁给了他。成亲后的第三天,万喜良还是被抓去修筑长城了。孟姜女一个人在家里苦苦等了一年的时间,既没有等到夫君的归来,也没有等到他的信件。于是她连夜为丈夫做好寒衣,辞别父母,独自一人去寻找她的丈夫。孟姜女经过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长城,她到处寻问她的丈夫,才知道她的丈夫一个月前累饿死了,尸骨被埋在长城之中。孟姜女很是伤心,悲痛欲绝地大哭起来,哭声震天动地,只听一声巨响,长城断裂了一大半,露出了一堆白骨。她想起小时候母亲和她讲过的话:亲人的骨头能渗进亲人的血。她便咬破手指,鲜血融进了亲人的骨头里面,这就是传说中的滴血认亲。她抱着丈夫的尸骨放声大哭。正在这时,恰巧碰上秦始皇来视察正在修建的长城,看见孟姜女将长城哭倒了,火冒三丈,要重重处置孟姜女。当秦始皇看到孟姜女的容貌,发现她姿色出众,便有想要占有孟姜女的念头。孟姜女心中宁死不从。但是,想到还没有为自己死去的丈夫报仇雪恨,便先假装答应秦始皇,同时,她要求秦始皇满足她的三个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给孟姜女的丈夫立碑,用上好的棺木下葬。第二个条件是,给她的丈夫披麻戴孝,并且要率领着文武百官进行送葬。第三个条件是,要秦始皇陪她游玩三天大海。秦始皇为了得到孟姜女就都一一答应了她的所有条件。当做完了前两件事情之后,孟姜女对秦始皇说:“咱们游海去吧,游完好成亲。”于是秦始皇高兴地带着孟姜女来到大海边。突然,听到“扑通”一声响,孟姜女纵身跳入海中。秦始皇马上命人下海打捞,打捞的人刚一下海,海面就突然翻起巨大浪花。打捞的人都不得不爬上岸。原来,龙王爷和小龙女都知道了这件事情,他们非常同情孟姜女,看见她跳海了,就立刻把她接到龙宫,待为贵宾。

……

孟姜女传说在全国各地都有,由于人们流传中的差异而产生了不同的精彩。孟姜女出生地就有几种说法,可以是山东,可以是江苏,亦或是其他的地方;其丈夫的名字也不尽相同,有叫万喜良或范喜良的,也有称范喜郎等;她对秦始皇提出的三个具体要求也不完全一样等等。由于口承叙异性的特点而产生了异彩纷呈的不同版本。但是,各种版本大致的情节还是相似的,有几个细节几乎是所有版本所共有的。其一,孟姜女都是从葫芦里长出来的,并且都是一棵葫芦藤牵到孟和姜两家后院里。其二,男主人翁为逃兵役与孟姜女相遇并成亲。其三,男主人翁都是在成亲后的第三天被抓去修筑长城。其四,孟姜女得不到丈夫的消息很是着急,连夜做好寒衣送给丈夫。其五,孟姜女得知丈夫已经死在长城之后,伤心地哭倒了长城。其六,秦始皇见到孟姜女后想占为己有,同时,孟姜女智斗秦始皇。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有多样版本和不同体裁,但这六个情节基本上都被包含在内。所以在不同的地区,大家知道的故事情节大致上是一致的。

三、孟姜女故事中的虚构与真实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故事流传最广时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为了纪念她还修建了贞女祠,一是纪念她对爱情的忠贞,二是歌颂她反抗强权的机智勇敢。但是,经考究,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的所有细节完全是人们虚构出来的。历史上并没有孟姜女这个人物,现今认为:孟姜女不是姓孟名姜女的女子,姜才是她的姓,孟是长女的意思,也就是姜家的大女儿,没有具体的名字。当时的孟姜女也被认为是拥有真诚、善良、聪颖品质的一类人。所以孟姜女的名字只是后人杜撰的。那么人们为什么要对民间传说进行虚构呢?先来看一下故事的原型。

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出自《左传・襄公二十三年》。故事的女主人翁叫杞梁妻,因为她的丈夫叫杞梁,故被称为杞梁妻。她的真实姓名不得而知。齐庄公打仗从朝歌返回,没有直接回齐国的首都临淄而是突然袭击莒国,在袭击莒国的战斗中,齐国的将领杞梁和华周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后来齐国和莒国讲和,停止了战争,他们便把杞梁的尸首带回国都临淄。杞梁妻在郊外的道旁哭着迎接丈夫的灵柩。齐庄公命人前往拜祭。杞梁妻认为自己的丈夫是国家的有功之臣,在野外拜祭极为不尊重,便拒绝了齐庄公安排在郊外的祭拜活动。后来,齐庄公知道此事后,亲自到杞梁家中进行祭拜,并把杞梁安葬在齐国都城的郊外。这段故事是记载在《左传》当中,基本是真人真事,里面并没有千里送寒衣、哭崩长城、智斗秦始皇、跳海等情节,主要是展现了杞梁妻子刚烈的性格,也反映了杞梁妻对自己丈夫的爱和对战争的恨。这个故事与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大相径庭,几乎看不到主要情节的一致性,但其中隐含的主题思想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传说故事也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艺术真实地反映生活。为了让这个故事能够不断地流传,始终保持感人的魅力,民间艺人就各显神通,最大限度发挥想象力,开始了伟大的虚构和创作。没有引人入胜的虚构就没有传说故事的生命。最初的情节只是简单地记载杞梁妻为了自己丈夫的尊严,拒绝齐庄公在郊外祭拜丈夫。故事的情节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转化,受人们生活的影响一点点地叠加的。首先是“哭夫”情节的增加,曾子在《礼记》中所记载的“哭止哀”就是最先的改编。战国时期,《孟子》这本书中,又出现了淳于髡的话“华周、杞梁之妻哭其夫而变了国俗”。这样的修改使《左传》中记载的杞梁妻拒绝齐庄公在城郊外吊唁其夫的情节演变成了杞梁妻为亡夫哭泣的故事,使那个传说故事的核心内容发生了移动,凸显了杞梁妻对丈夫的怀念,呈现一种悲壮的氛围。接着的虚构是长城崩塌的情节。这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中增加了这一传说。后来在《列女传》中,又为其增加了毅然跳海的情节。这个故事到了汉代的时候已经基本成型,主要情节哭夫、城崩、跳海等都已经包含其中了。在东汉,王充在《论衡》和邯郸淳在《曹娥碑》中对故事进行了进一步的改动,描写杞梁妻哭崩的长城是杞城,对哭崩长城的长度也详细描写为五丈。在西晋时期,崔豹在《古今注》中,对故事继续夸大更改,把五丈的距离写成了整个杞城都被哭崩了。这时的故事情节已经于最原始的面貌相差甚远,演变成了一部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了。至此,这个故事还是可以隐约看到一些真实的内容,基本上是在原有的故事内容上面增加一些传奇色彩的东西。但是,为了时代的要求,为了社会的需要,这个故事到了唐代贯休的《杞梁妻》中,就被改编得面目全非了。在这首诗中,改变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把春秋时代的故事改成了秦朝,把地点从临淄变成了长城,并且直接把长城定义为秦朝修建的长城,这时虽然是秦朝的长城,但秦始皇还没有在故事中出现。故事经过贯休的改编已经初具孟姜女传说的雏形了。到了明代,政府为了防止外敌入侵四处抓壮丁来大修长城,导致怨声载道。人们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阶级的不满,把传说故事中的杞梁妻改成了孟姜女,把杞梁改成了范喜良,在故事情节中加入了范喜良躲避抓壮丁被孟姜女所救,并被孟家招为婿的浪漫的波折,又塑造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智斗秦始皇等感人的篇章。这样完美的虚构,一个让人怜爱的女子便浮现在眼前,同时一个暴君也跃然纸上。

孟姜女哭长城这个传说距今已经流传有两千余年,它从杞梁妻的故事演变成了孟姜女的传说,是所有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故事中虚构的情节并不是随意加上去的,都是结合了当时当地的民风民情,也表达了老百姓的共同愿望,希望能够和平幸福的生活下去。真实的故事只有通过这样不断地虚构和创作,民间传说才能够发扬光大,千古传诵,才能够吸引人们的眼球,耳蜗,才能够永远珍藏在人们的心中。

结 语

传说流传在老百姓口耳之间,故事中的素材都是来源于历史之中的。原本真实发生的故事被加入一些虚构的情节,形成带有奇幻色彩的传奇故事,不再是完全的按照历史事实来叙述。但是这些故事都是有原型出处的,并且加入的情节和内容都反映着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传说故事和历史事实是两个不同的话语系统,是不能完全等同的。所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也都是经过主观的筛选出来的历史,并不是真正历史事实,而传说故事实际上是由人们通过自己的智慧构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8.

[2]江帆.民间口承叙事论[M].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3]刘魁立.张旭.民间传说[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长城的传说范文3

欢迎大家来到虎山长城,首先,从远处看虎山长城,它蜿蜒盘曲在虎山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有一座屯兵的堡垒。

游客们,让我们一起走上这著名的长城起点??虎山。虎山位于丹东城东 十五公里 的鸭绿江畔,是国家级鸭绿江风景名胜区的一个重要景区,隔江与朝鲜的于赤岛和古城新义州相望。

那么有关长城的传说有许多,比如: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准备修建万里长城时,他的军师刘伯温夜观天象,见鸭绿江边虎山处隐隐有青钯之气,青气间蹲坐着??五彩斑斓的猛虎,不觉大惊,因为“青气”出现“主”有神保,猛虎现身主有王气。于是向朱元璋禀报说:“若能将长城修于此山,定能保大明江山千秋万代。

虎山有诸多景点,那么请大家仔细参观最耀眼的虎山长城。

长城的传说范文4

以前只知道孟姜女哭倒了长城,因为她的丈夫因造长城而死,至于她为什么能把长城哭倒,这个疑问却从来都没有深究过。我们人人都知道这个故事,可孟姜女的命途我们却从未细数过,无法体会她的忧伤,品尝她眼泪里的味道。苏童领着我们重述这段神话,一个活生生的碧奴在纸上突显,印入我们的眼睛里。孟姜女没能让我们的眼泪流下来,碧奴却引我们悲恸,其实,孟姜女名叫碧奴。 

神话中的孟姜女是生自跨墙而生的瓜果,两家人一个姓孟,一个姓姜,所以得此名。她在丫鬟陪同下于花园散步时,偶遇逃难书生范喜良,这是一个典型的才子佳人姻缘。传说中,孟姜女千里寻夫送冬衣,一路得到不少人的同情和帮助,最终在长城脚下得知丈夫的死讯,哭倒一片城墙,并咬破手指,滴血认尸,终于将尸骸拼全。但故事还没结束,此时秦始皇驾到,欲霸占孟姜女为妃。孟姜女诓其应允三件事情就将依从,于是,秦始皇不但给范喜良立碑修坟、檀木棺椁,还披麻戴孝送葬,最后以孟姜女跳海自杀、被龙王龙女接纳告终。 

但在苏童的小说里,碧奴从倾家荡产缝制蚕丝冬衣的时候起,就开始遭受旁人的攻击和嘲笑。不仅在家乡是、一路上都是,那些个车夫、鹿人、马人……连同所遇的妇人们,个个都嗤笑她,凌辱她,也不止一次出卖她,走上千里路的碧奴就像是个不染尘埃的传说,但走在了无比现实的世界里。这时候,我才发现了传说之所以为传说的原因:那些都是多么单纯、多么寓意美好光明的教导;而苏童先生显然不是想重写一个传说以向祖先的智慧致敬,而是完整地颠覆了传说的意境,以古写今的笔法之夸张,实在让人心寒。寒心的是那个愿意相信传说的世界已经不复存在了。人兽癫狂,良心泯灭,无情无爱,金钱至上,官民互欺,小说中碧奴所遭遇的千里污浊的世界,恍如是对可鄙现实的最佳描绘。与其说在倾慕遥想那个传说中的烈女子,倒不说是看透了世间这些个不烈不忠不痴的女人们,自以为精明一时罢了。 

孟姜女千里寻夫当然是辛苦的,但没有古人像苏童这样胆敢缔造出如此怪诞可怕的历程。她竟然还要被铐在陌生人的棺材旁,作为一个奴隶去送葬。这段荒唐得毫无理据可循的情节只有一个用意:为了反衬碧奴的心是极善的。也许还有另一层用意:延续开篇时的离奇哭法,说明碧奴看似失去对泪水的掌控力,却实则让一路的悲苦孤独融入了五味泪水,将它变得苦涩难忍。 

碧奴的眼泪是硫酸、也是显影液,让沾染上她泪水的人们失去对罪恶的茫然,从而忏悔,忏悔自己的不忠,忏悔自己的恶毒,忏悔杀人越货……但最终,忏悔的人们忙不迭地逃到高处,为自己不受那巫术的沾染而暗自庆幸,恍如是一场圣人审判世人的失败。 

每一段路都走得那么辛苦,碧奴成了一个疯子、傻子,因为没有人会如此痴情送一件冬衣。正如那个独腿的刺客,再多恨,要杀暴君,依然是无望,甚至败在了小偷儿的手下。也如那个漂泊寻子的盲母,即便化作青蛙,即便找到儿子,也不会得到幸福和安慰。这个世界,仿佛是要说:正义和善良大抵都是疯傻行径,阴沟里翻船是自然的,失败是自然的。仿佛总有一种强大的恶笼罩着,以至于一切美好的企图都成为挣扎。 

苏童的碧奴是愚钝和忠贞、脆弱和坚强、无知和纯净……按照某种不切实际的理想比例混合成的。我个人觉得她并不可爱,但很善良。那背负屈辱到达长城的碧奴远非是痴情所致,还有绝望。正如最后她哭喊的,岂梁,你不出来,那就要让我进去。从何出来又进何处去?是情爱,是依恋,是相依为命、你懂我,我懂你的温情小世界。碧奴不止是眷恋夫君,还是对这个世界丧失了留恋之心,而通篇读下,你又怎会误以为那弃世之决只是因为失爱所致? 

长城的传说范文5

在此,笔者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专题“长城”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在专题学习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一、梳理出本专题的教学目标

教材中本专题设置了以下四个教学目标:

第一,引起学生对文化现象的关注,初步了解“长城文化”的内涵及价值,引发探究的兴趣。

第二,在阅读中,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对文章能作深层次的理解;提高比较思维能力,会比较作者观点的异同。

第三,在讨论和研究中,提高思辩能力,学会综合和概括,吸取丰富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

第四,在写作评价中,培养创新能力和表达能力。

可以说,这个专题所应用的是对学生和教师要求都很高的阅读教学形式,其效果也是其它阅读形式不能相比的。它既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阅读的广度,加强阅读积累,又能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了解和思考。

二、对本节专题课的几点教学设想

1引导学生对专题进行阅读和思考

教材围绕专题提供了有一定广度的文本和资料。有著名建筑理论家罗哲文的《万里长城的构造》,作家吴祖光的《万里长城断想》,吴伯箫的《我还没有见过长城》,历史学家的《赵长城》等等。这些文本资料,多角度、多侧面地展示了“长城文化”的内涵。学生只有在认真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才能对有关问题进行探究、思考。因此,教者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对每篇文章的观点进行考察,比较其异同,在比较中实现综合。

2组织学生开展讨论、研究活动

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的设置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本专题后面设有“讨论・研究”一栏,这是该专题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关键阶段。它是学习的深化阶段,即从感知到形成理性认识的阶段,同时也是实现综合、形成自己观点的阶段。这一部分,教材向学生提出了六个比较有深度的问题。例如,长城的价值问题,如何评述秦始皇的功过等,都是关于对长城文化的不同理解和不同价值的判断。这就要求学生在前面充分阅读文本资料的基础上,积极讨论、研究,逐步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收集相关资料,在讨论活动中证明自己的观点。

3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对问题的探究

学习专题的过程,就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活动中,应尽量启发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思考,各抒己见,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不应该造成思维定式,不应该用设定的答案、固定的模式去限制学生。对有能力进行探究的学生,应予以鼓励和指导。另外,要尽可能让更多的学生从课本走出来,拓宽他们的眼界。

鉴于以上考虑,笔者拟出“长城”专题的教学过程。

三、专题《长城》教学过程

1导入本课

(1)教者:同学们,前两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有关长城的资料,大家对长城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们来说说你所知道的长城。(引导学生从长城的外观、构造、修建历史等方面介绍长城)

(2)展示长城图片并播放有关长城的影视文件。

2依孟姜女传说,评修长城功过

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

(1)提到长城,人们自然就想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民间传说,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传说吗?请你来说说。

(2)在秦朝那个时候,交通运输不发达,劳动人民怎样来修筑长城呢。

(3)修筑长城太艰难了。众多的生命倒在长城脚下,让人悲痛欲绝。可是,孟姜女真的能把长城哭倒吗。

(4)对于秦始皇修筑长城这件事,自古以来褒贬不一,你们是怎么看的。

3评价长城的价值

(1)在学生展开热烈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究如下问题:

有人说,中国古代帝王相继修筑长城,想以此巩固江山,但他们的朝代还是灭亡了。而在今天,长城更失去了用武之地,成了一座僵硬的雕塑。你们是否同意这个观点。

(2)教师给出课堂时间,学生根据课本上提供的资料和课外查找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

(3)教者引导学生分别从长城的军事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考古价值、建筑学研究价值、精神引领价值等角度来评价长城的价值,学生展示讨论的结果。

4关注长城、保护长城

教师提供相关资料链接,提出长城遭破坏的问题。

资料链接:据媒体最近披露,去年山西某村想把两个砖厂合二为一,但麻烦的是有一段长城“碍事”。于是乎,村长一声令下,拆!这段60米长的历史文化遗产,顷刻间灰飞烟灭。事后,虽然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又是发文又是开现场会,但最后不过是罚款200元了事。细细算来,一米长城还不到四块钱。

教师启发学生讨论如何保护长城。学生在此激烈讨论,畅谈保护长城的举措,交流各自的保护措施。整节课在热烈的气氛中结束。

四、教后反思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整节课,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之下,积极讨论,深入研究,每个学生都成为了课堂的主体。他们的话题,从长城的外观构造、建筑历史谈到了长城的价值及今后的保护措施。学生们谈古论今,畅想未来,收获了很多的知识,同时也提升了自己的能力。也许,学生个体在课前收集的关于长城的资料是很少的,他们对长城的了解也是薄弱的,但是本节课,学生发挥了团队合作的力量。学生在交流讨论中,使他们课前收集的资料不断地整合、提炼,这样,他们在这一节课上获得的知识达到最大化。

长城的传说范文6

很多孩子一定都去过长城吧!长城在北京市是十分着名的地方,每一个去北京的人一定要去长城走一走,看一看。

我曾和妈妈一起来到长城,刚到长城,我就被长城那雄伟的姿态给迷住了。那长城十分长,一眼望去,连边都望不着,真不愧是“万里长城”啊,好像一个巨龙正卧在群山之中。他的便是用一块块砖堆起来的,看着看着,我不竟想起了传说:《孟姜女哭长城》,这些砖块可是中华劳动人民不分昼夜劳动的成果,这让我想起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好生活,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报效祖国。

我们爬上长城了,爬了很久很久,也爬了许多长城路,我们爬呀爬,不知不觉中到了中午了,妈妈看我那红扑扑的脸蛋上豆大的汗珠一滴一滴的往下“淌”,心疼的说:“要不要回去了?”我摇摇头说:“没事,我们继续走吧。”最后,我们到了一个叫好汉城的地方,那儿被封闭了起来,不能再往前走了,但是我还是觉得我走完了长城的一半。

那一次,我真是感受不浅,想发放多啊!所以我提起笔来写下了《浏览名胜—长城》来抒发自己的感情;来感叹中华劳动人民的辛劳;来呼吁我们要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一起创造未来,让希望之光永存于世界之中。

太仓经贸小学五年级:蒋小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