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范文1
关键词:基层水利人才培养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 A
人才资源也可以说是人力资源,是能够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劳动力人口的总和,它和物质、信息、技术等资源一样都能创造社会财富。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资源都能够实现共享,然而人才这个带有一定主观性、流动性的不可共享资源逐渐凸显出其战略性的地位。在水利行业中,专业人才是必不可少的人力资源,要发展水利,就要拥有人才,水利人才是推进水利跨越式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对于基层的水利部门,人才资源引进和合理管理,如何使他们最大程度的发挥作用,成为领导们面临的挑战,也是促进水利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需要。笔者通过对凤翔县水利系统中人才引进、管理和人才利用情况的调查,对发现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和建议。
1. 基本情况
凤翔县辖12个镇5个社区,县水利局除防汛办、内设的四个股组外,还主管了县水土保持工作站、县水利管理站(含下设的17个乡镇水务站)、县水资源管理办公室、县水产站、县水利工作队、县水利物资站、县东风水库管理处、县横水河灌区灌溉管理处、凤翔县冯家山灌区管理处、县自来水公司等12个企事业单位,共拥有在职干部职工420名,其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人员196人,具有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169人(其中包括12名高级职称人员)。近年来,凤翔县水利局领导班子高度重视水利人才的引进、开发和培养,从2009年至今,通过陕西省基层人才振兴计划项目共招录了二十多名水利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并把他们安排到乡镇水务管理站和冯家山水库的基层抽水站,作为一线员工来深入基层投身水利建设。
2. 人才资源在水利事业中发挥的作用
水利行业是从事水资源控制、调配、以及防汛抗旱,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的组织的总称。在水利行业中里具有特定知识和技能,并在其既定岗位上为推动水利事业发展和水利科技进步发挥重要作用的人通常被归为水利人才。在基层的水利单位里,这些人才在规划水利工程建设计划、投身农田水利建设、防汛抗旱、供水、节水、水土保持治理等方面均发挥积极的作用,近年来,凤翔县水利局先后承担了国家级农业开发综合利用项目、国家级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省级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土流失补偿费利用项目、省级小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县级城乡供水工程、柳林沟淤地坝系工程等大大小小项目十余个,专业技术人才在项目的实施前的实地勘察,项目实施方案编制和评审,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发现问题后及时协调攻关,保证了项目的顺利实施。
3. 基层水利人才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队伍综合素质偏低,高学历人才不足
凤翔县水利系统全体在职员工人数为420人,其中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人员有169人,占总数的40%,具有大专学历的人员有140名,占总人数的33%,具有本科学历的人员有56人,占总人数的13%,且第一学历是本科的人员有一半是近几年引入的。这个现状体现出水利人才队伍中依然缺乏高学历、高素质的人才,现有的人才规模不能满足今后水利事业发展的要求。
3.2 从业人员数量分布不均,专业技术人才数量较少
主要表现在系统内不同单位之间人员数量差距较大,在这些仅有的人员中,专业技术人才数量稀少,个别单位已经出现了年龄断层。然而,近年来凤翔县水利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每年都承担多项国家、省、市、县级水利项目,要想更快更好的完成建设项目,不仅需要专业的施工单位进行工程建设,还需要有知识层次全面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来进行前期规划设计以及施工过程中的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督,因此个别项目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问题就相应凸现出来。
3.3 对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不够
由于水利行业涉及面广,涵盖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规划设计、供水管理、水利施工管理、水土保持治理、水库运行等方面,因此水利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水利类专业的教育背景或者相应的专业技术能力,还需要掌握一定的管理学、经济学、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在凤翔县水利系统中,这种多学科全能型专业技术人才寥寥无几。与此同时,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也不够全面,目前主要组织的是涉及近几年需要升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培训,由于培训过程存在形式化,对专业技术人员理论和具体操作能力的帮助意义不够大,同时对于不同专业间的交互式学习以及其他相关的管理学、经济学等知识能力的培训还做得不够。
3.4 岗位设置僵化,水利人才流失普遍存在
由于受机构配置、人员定编定岗等方面的限制,很多需要科班出身的技术岗位由于没有编制,所以难以分到正规院校毕业的专业水利技术人员,尤其是近几年被招录的大学生,虽然都被分到最基层的水利一线上,但是有些人工作后从事的日常工作却与所学专业关联度不大,个别人甚至于水利行业无关。几年后,他们本专业的知识将不能被及时利用,随后被慢慢遗忘;同时,还有部分人在工作过程中通过公务员考试、辞职改行等方式离开水利系统,这样都造成了专业技术人员的流失,也违背了招录时的目的,对凤翔水利事业的发展也不利。
3.5 创新性人才和创新成果有限
目前凤翔县实施的水利项目种类和总量都比较多,但是在这些项目中很少有新方法、新技术被提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管理方法限制了创新,它不允许改变;另一方面是由于管理者对于创新性人才不够重视,习惯了按部就班实施工程,对创新的方法研究不够支持;第三方面是因为专业技术人员自身的创新精神缺乏,创新的积极性不强,不愿去研究新方法、新技术,这些原因导致了近些年凤翔水利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获得的科技奖项很少。
4.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1 职工主动学习的动机不强
由于工作需要和经费限制,水利部门把职工送到高等院校或者培训机构进行深造的人次很少,对于自愿进入高等院校进行进修的职工补贴力度也很小,所以系统在职职工中自愿主动参加学历教育的人不多,平时基本上都是按部就班开展工作,不少人仅是为了完成职称评定中规定的继续教育学时才去参加培训,个别人为了考证进行突击学习,不考虑所学知识是否吸收,只要拿到证就可以,这对于真正的想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职工是一种消极带动作用。
4.2 人员结构不合理,两多两少现象普遍
由于水利部门属于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引进需要得到上级人事部门的批准,用人单位基本上没有决定权,然而通过人事部门统一招考进入的人员不一定都是用人单位急缺的,加之水利系统目前尚未实施优胜劣汰管理,这样一种人才引进机制导致单位内部职工数量多,真正发挥作用的人少,管理人员多,专业技术人员少的“两多两少”现象出现,影响了单位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成绩。
4.3 激励体系不完善,高层次人才难以脱颖而出
目前的人事管理中依然存在平均主义,个人收入与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付出之间的关系不大,使得干部职工缺乏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由于激励竞争机制不完善,无法通过岗位晋升和工资调级等手段,让技术高、能力强的人才凸显出来,因此大家为了工作而工作,从而降低了人才的综合竞争力。
5. 现有的改进
随着工程项目的复杂性和要求的不断提高,当地水利系统也发现了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队伍建设中的人员不够的问题,展开了以下三种改进措施:
5.1 借调机制
借调就是指不改变劳资关系的前提下,被借用单位的人员到借用单位开展工作的行为。借调机制为借用单位提供了其欠缺的专业技术人员,促进了其工作的完成进度,同时被借调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潜能也被开发出来,目前在基层水利系统里普遍存在借调人员,他们对借用单位的日常工作和水利工程建设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对被借用单位也存在影响,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被借用单位的现有的工作负担。总体而言,借调机制是对于借调人员个人发展和借调单位工作开展而言有利的,对于人力资源开发也是利大于弊。
5.2 轮岗机制
轮岗制是冯家山水库灌区管理处开展的,主要针对的是新招录的15名大学生,他们被分到灌区的各大抽水站工作,由于平时抽水站工作单一、枯燥,为了防止他们产生心理落差、防止他们忘记所学知识,为了更好的利用这些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管理处决定让这些大学生轮流定期来管理处办公室工作。这不仅能为管理处机关注入一股新鲜血液,在无需增加编制的前提下弥补青黄不接的间隙,还能使这些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利用和锻炼,理论上实现了双赢。
5.3 再教育
根据上级安排,目前针对系统内大专学历的同志,如果报考专升本考试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单位将全额报销学费并提供一定的学习时间,这一制度的推行使不少职工积极报考,这对单位人力资源素质提升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对于研究生再教育尚没有补助政策,本科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积极性不强。
6. 对策与建议
6.1 加大培训力度,多渠道多方位进行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
继续教育指的是指针对脱离正规教育,参加工作以后的人开展的各种教育活动。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手段是继续教育,继续教育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注重的是开发职工的潜在能力,它具有灵活性强、种类宽的特点,主要在准学历教育、各类行业的专业培训等方面开展教育活动。对于水利行业专业技术人员来说,继续教育是对他们进行知识的更新和补充以及技能的拓展与提高,目的是进一步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提高其工作能力、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方式。
基层水利系统可以结合“十二五”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要求和目标任务,针对本地区、本单位现有的人员结构和人才队伍现状,加大对系统内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力度。第一,丰富培训内容。制定具体的培训目标计划和学时制度,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对业务知识、岗位技能、管理知识、法律知识、文化素养和职业道德等方面进行培训。第二,完善多渠道、多方面、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方式。可以定期分层次、分批次对在职人员进行最急缺水利专业知识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的现场集中理论培训和实践能力培训,还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在线课程或者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培训。第三,将脱产学习和在职进修结合起来,鼓励专业技术人员走进学校进行进一步的深造,并对学习费用上给予适当报销。通过在校园氛围中和来自其他地方的同学进行沟通交流,职工可以对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进行交流经验,在提升学历的同时增加知识储备。
6.2 改革人事用工制度,构建科学的水利人才评价系统,完善人才评价制度
通过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消除制约水利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体制。第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改革现有的人事用工制度,对现有编制岗位上的职工进行综合素质的全面评价,掌握其优缺点,之后结合现有的借调机制和轮岗机制,在系统内部进行人员调剂,适当的对个别职工进行重新分配,保障每个人的特长得到最大化的发挥。第二,打破传统的考评理念,采用更加细化的绩效考核,以能力业绩为主导进行人员评价,任贤任能,同时将职工的日常学习培训、专业技术能力考评、年终考核和绩效工资结合起来,制定奖优罚劣的评价系统。第三,改革职称管理制度,将社会和业界认可作为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的主要标准,逐步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定期进行职称资格复核,从而打破职称终身制,让职称能上能下,避免个别单位由编制数量所限使有能力的人无法得到职称晋升,保证拥有各级职称的人员同时能拥有对应的能力,激励各级员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6.3 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增加创新性人才培训经费投入
在我国大力提倡和发扬创新精神的政策指导下,水利行业要继续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行业精神,通过鼓励创新实践,尊重创新成果,营造出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平等、团结、和谐的良好氛围和学术环境,形成一种重视奉献、宽容失败的组织文化。通过在创新中发现人才,培育人才,凝聚人才以及用创新的人事体制来激励人才,促使他们的行为动机最大化的倾向于创造价值以及提高他们的工作满意度,从而更好地发挥水利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整个行业的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依托项目工程实施来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鼓励他们在工作的同时能积极创新,实验新方法,新理论;同时适当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经费预算,加大在人才教育培训方面的预算比例,保证人才培养的现实需要。
6.4 引入竞争机制,完善人才激励保障制度
第一,定期开展一定范围内的职业技能竞赛和技术练兵,提高职工队伍的能力素质,通过对获奖职工给予奖励,对关键岗位实行绩效工资倾斜,提高了职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职工接受技能培训的动机,挖掘了人才资源的潜力。第二,利用“鲶鱼效应”,通过人员调动手段,将工作积极性强,工作能力高的职工交换给积极性一般的单位中,并同时实施择优选拔任用机制,在职称评定、薪酬待遇等方面实施以能力业绩为评价标准的激励制度,进一步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为优秀人才的成长提供政策和制度保证。第三,结合国家政策逐步推行事业单位聘任制和岗位管理制,将固定用人转变为合同用人,将身份管理变为岗位管理,形成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激励职工努力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开君.从人力资本理论的视角看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J].南方论刊.2011(02).37-43
2.陈楚.坚持以人为本,探索创新性水利人才培养机制[J].人民长江.2009(04).94-96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范文2
一、转变历史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教育观念和教育体制等因素,从小学到中学,至今仍未完全从“应试教育”的窠臼中走出来。正所谓“素质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仍然把历史看成是一门“死”的学科,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体会不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维很强、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学科。历史学家白泰彝先生说:“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从白先生的话中,我们应该感受到学好历史需要较强的思辨力,学习历史是为了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二、了解历史课程目标,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作为每堂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逐步的被重视和显现出来,紧接着的一个问题就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到底是什么?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中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包含五层:(1)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2)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的基础。(3)在了解科学技术给人类历史发展带来巨大物质进步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4)了解历史上专制与民主、人治与法治的演变过程,理解从专制到民主、从人治到法治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5)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
三、把握历史课程特点,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历史本身就是一门人文科学,它包含了人类过去一切时代的遗留。从知识的角度看,历史知识丰富、浩瀚,读之不尽,用之不竭。从应用的角度看,历史可以使学生在了解、研究过去的基础上,从多方面获得理性的认识和人文信息。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使用的工具由粗糙的石器发展到简单的机械,再发展到神奇的计算机;人类由松散的群体到以血缘为纽带的部落,再到国家的形成,进入文明时代,再经过长期的碰撞和融合成为一个整体。从这些理性的认识中,如果充分发挥人文教育的优势,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从而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如我们不但要学生了解掌握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更重要的是使学生明白这些发明对人类社会进步所产生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还有像郑和、郑成功、岳飞、戚继光、、等历史人物,像“闻鸡起舞”“揭竿而起”“约法三章”等成语故事。历史课程中这方面内容极其丰富,不胜枚举。我们就是要利用这些优势,引导学生向人文教育方面深化。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四、创设历史教学情景,培养学生历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闻鸡起舞的历史人物范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学科渗透 能力培养
最近,零点调查公司一项关于青少年历史知识现状的调查显示:青少年对中国历史知识的了解程度非常低,全体被访者中仅有1.5%的青少年能及格。这不能不引起历史教育者的重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满堂灌,学生钟情于死记硬背,结果可想而知。笔者认为,历史教学除了要继续完成历史知识、技能的传授任务,注重学科内在知识联系外,还应在教学中关注历史学科与其它相关学科知识的相互渗透,强调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各种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让历史教学“活”起来。
一、时事热点,产生于今天,根源于过去,体现了历史的连续性和因果关系,昭示了历史“鉴往知来”的价值。
历史和现实同属于一个不可割断的时间链条,历史是现实的前奏,现实是历史的延伸,“历史和现实、古和今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现实的理解有利于认识过去”,同样的道理,对过去的认识也能更好地理解现实。当今世界仍不太平,恐怖问题、中东问题、阿富汗问题、印巴问题等引起了世界各国爱好和平人士的关注。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青年学生关心时事、思维活跃、思想开放等特点,及时追踪时代信息,筛选一些特殊的时事热点,或探究原因,或比较异同,以开阔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理解、综合、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的史学理论素质和实际应用水平。
二、诗歌、民谣、成语、典故是历史事件的浓缩,是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体现了历史的趣味性、形象性和真实性。
诗歌、民谣来自民间,反映了人民群众真实而朴素的情感。面对一曲《硕鼠》,无论是唇干舌噪的讲解,还是嘶心裂肺的控诉,都显得那么的苍白无力。另一方面,诗歌、民谣以其细腻的笔触、饱满的形象勾勒出特定历史时期的人和物,从而丰富了历史的内涵,增强了历史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当我们在讲解梁武帝崇佛、东晋士族、唐玄宗腐败及赵构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等事件时,如能引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暖风薰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等诗句,并结合诗歌含义,联系历史背景,使诗歌与历史相互印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体会诗歌的真正寓意,又能增强对历史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文史一家”在这里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
成语是一种为人们习用的定型词组或熟语,具有结构严谨、语言铿锵顺口、形式简洁、含义精深的特点。典故则出自典籍而又有故事性,是一个完整故事的高度概括。成语、典故虽寥寥数语,却寓意深刻。项羽“破釜沉舟”的勇气,祖逖“闻鸡起舞”的执着,无不深深打动每一位师生的心。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能适时地引入这些语言历史的“文物”,对于学生开阔视野、拓展知识领域、巩固学习效果、提高思想认识,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历史遗迹、出土文物,是过去历史的再现,“历史就在你身边”,从而使历史的陌生感、距离感荡然无存。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人们自觉地以语言、文字记载历史,同时也不自觉地以实物保留住历史。当我们看到实物、遗迹能印证语言、文字时,不由得一阵狂喜,从而也找到了一条克服学习历史枯燥乏味的捷径。面对电视镜头中老山汉墓的层层揭开,汉代的墓葬制度、社会风俗等也随之呈现在观众面前,此时,我们没有理由不相信历史也是鲜活的、历史并不遥远。同样,面对雄伟的万里长城和雄壮的兵马俑,我们也无不为秦始皇“君临天下,振策长嘶”的恢宏气势所折服。而中华大地东西南北中,到处都有丰富的人文蕴藏,到处都有光耀青史、绚丽多彩的历史内容。因此教师应当充分采撷、利用文物、遗迹这一直观教具,经常性地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调查,考察战场旧地、文物遗存,参观博物馆、文物馆,借助于实物、实景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增长见识,接受教育,同时也可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鉴赏力。一些专题展览会,如“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展览”、“中国历代服饰展览”、“古代墓葬展览”等,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习兴趣都将有重大的帮助。或者组织学生采访现当代史重大事件的参与者、见证人,如对历史学家、革命英雄、劳动模范、历史人物的后代甚至普通人进行采访,搜集一些有价值的史料,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形成小论文或调查报告,如《我的父辈在中》、《战斗英雄***》、《20年家乡的变化》等,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正确而牢固的历史形象,从而使感性知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实际应用水平。或者开展乡土史教学。乡土资源范围广、数量多,具有直观性和亲和力,与其它历史相比,更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大大缩短了学生认识水平与遥远历史史实之间的距离,极大地丰富了历史课的内容和情趣。
四、小说演义、影视佳作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它全面、生动、形象地展示了特定历史时期的人与事,从而弥补了历史教科书的呆板与枯燥。
历史知识是丰富多彩的,教材提供的只是沧海一粟,加上通史的局限,学生对一些历史事件或人物的了解不甚全面,容易产生误解或以偏概全,而小说演义、影视佳作以其饱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故事情节、合理的历史诠释弥补了这一点。零点公司的调查同时表明,青少年了解历史知识的方法和途径正趋于多样化,图书和影视正成为更为重要的传播历史的渠道。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地引进一些文艺作品,组织学生观看历史题材的电影或电视剧,阅读有关历史的小说、演义,如影视《开天辟地》、《》、《》、《三大战役》、《开国大典》等,小说《三国演义》、《红楼梦》、《药》、《最后的一课》、《红与黑》、《飘》等,无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素材,而且比历史教科书更具体形象、更生动逼真,从而能使学生在更广阔的知识基础上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这对于学生形成全面、立体的知识体系,正确、详实的历史结论,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五、经验与反思。
1、不可喧宾夺主。引入课外资料虽然有助于历史教学的深入开展,但过分占用课堂时间来探讨其它问题,将会影响学生学习基础的历史知识。离开了这些最基础的历史知识,再去谈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无疑是纸上谈兵。
2、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社会“热点”层出不穷,诗词、小说更是汗牛充栋,教师要选择那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符合学生学习心理并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的问题,切不可将历史课变成“热点透视”专栏或“诗词朗颂会”。当然,适当地取舍教材、适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也是必须的。
3、引入方式应不拘一格。可在导言、小结中引入,也可在讲课的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时引入;可以由教师直接引入,也可由学生的提问来引入。随着现代教学手段的不断完善,甚至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导入图片、录像、声音等各种资料,这样更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4、要随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学生个性各不相同,兴趣爱好丰富多彩,或许正是教师信手拈来的一句话或一段资料,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人格,欣赏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的创新,容忍学生的错误,形成彼此间的理解、信赖与合作,这样学生就可以尽情地“放飞自己的思想,展开自己的想象,张扬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
5、要留有“空白”。引入课外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转变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因此教师切不可滔滔不绝一讲到底,而应给学生以想象、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6、改革作业形式。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灵活掌握,当堂可以完成的可采取口头的形式,如课堂交流、分组辩论等,需要课后完成的可采用如调查报告、人物简评、小论文等书面形式或者制作模型、示意图等实物。
参考文献
1、余伟民 主编《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稚勇 方明生 主编《社会科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于友西 等 著《历史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林崇德 主编《历史教学心理学》[M].北京出版社、北京教育出版社,2001。
5、白月桥 著《历史教学问题探讨》[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