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来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来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来的故事

雨来的故事范文1

由来:

因为做了是顶替用来祭祀的俘虏蛮夷的头,所以是称为蛮头,后改用曼头用以避讳,再后加了食旁成为现在的馒头。

历史典故:

相传三国时候,蜀国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总是不断来袭击骚扰,诸葛亮亲自带兵去讨伐他。泸水一带人烟极少,瘴气很重而且有毒。诸葛亮手下提出了一个迷信的主意: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去祭河神。诸葛亮当然不能答应杀“南蛮”俘虏。为了鼓舞士气,他想出了另一个办法:用面粉和成面泥,捏成人头的模样儿蒸熟,当作祭品来代替“蛮”头去祭祀河神。 打那以后,这种面食就流传了下来,并且传到了北方。因为称“蛮头”实在太吓人了,人们就用“馒”字换下了“蛮”字,写作“馒头”。

(来源:文章屋网 )

雨来的故事范文2

上海这座城市,因海而兴,不论是开埠之后海纳百川造就的辉煌,还是今天拥有世界上货物吞吐量最大的港口。上海和航海的关系似乎天经地义,人尽皆知。但一头是风云莫测的航海,一头是川流不息的繁华,似乎我们看到了开头和结尾,却独独忽视了中间的过程。所以此次展览试图启发三个层面的思考,即航海对上海的影响究竟有多大?航海对上海的影响这一过程是怎么发生的?航海对我们的生活和社会的哪些方面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展览紧紧围绕这几个方面的问题展开。这正如我们在序言中所说的,这其中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也有润物无声的细语;既有影响国计的鸿篇巨制,亦有关乎民生的衣食住行。

其实,此次展览的策划,还要起源于一年前的一次展览。2012年6月至8月,海博馆举办了名为“海上两万里——馆方航海文物展”的临时展览,展览内容为15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航海的发展,以航海仪器、航海技术的发展为主线,重点展示了不同时期的六分仪、磁罗经、天文钟等精品航海文物,展览中还复原了一个舱室。展览展出后,获得了航海专业人士的高度好评,很多仪器在国内都属于首次展出,也是国内唯一的收藏。在收到专业观众好评的同时,博物馆方面也收到了普通观众的一些反馈。很多观众认为展览较为专业,文物器型精美,但这些文物对于观众来说,非常陌生,以往并没有接触,对于这些航海仪器的作用以及航海和生活、社会的关系观众们也了解得不多。可以说,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这个展览的很多内容稍显艰深,也较难引起他们的共鸣,他们对展览的印象大多还是停留在对单件文物器型本身的审美层面,而较难达到对航海发展的认知与共鸣层面。此次展览,是海博馆第一次全部依托自己的藏品举办的临展,而藏品内容无疑是海博馆收藏中的精华,可以说它的专业水准达到了预期目的。但如何拉近航海和普通观众的距离,如何深入浅出的达到宣传教育航海文明的目的,如何将航海与社会、与日常生活的关系直接、生动、有趣的展现在观众面前,成为我们在展览结束后,留给自己最大的疑问。

在馆内展览结束后,针对展览存在的问题,我们开始对展览进行了颠覆式的修改,将展览的主线从航海仪器、航海技术的发展转移到航海及其所带来的港口、城市与人类生活的变迁这一层面,并围绕此重新进行大纲的编写和展品的选择。不仅有体现航海技术发展的“舶”,更突出了航海给社会带来变化的载体—“舶来品”。用这个来回答我们在文章开头所提出的三个层面的思考。展览共分为四个板块,每一板块都紧紧围绕着“舶”—“舶来品”的主线展开。

第一板块 海洋:探索与连接

15世纪开始的大航海时代开启了人类文明新的一页,日渐繁忙的海上交通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正是航海活动促进了世界范围的贸易交流,也给东西方带来外部的冲击,人们接触到越来越多的外来物品和文化,从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这一板块介绍了自大航海时代起至上海开埠前的航海活动及其所带给人类生活变化的故事,同时着重与讲述中西航海交流的故事及其带给中国人的冲击与改变。

这一板块在展品选择上选取了以下两个部分,一是航海活动本身的代表展品:比如大航海时代最著名的哥伦布船队,“五月花”号、从事中国瓷器贸易的“哥德堡”号及相关展品、首次航行世界的中式帆船“耆英”号及相关展品、参与海上马拉松竞赛,运送茶叶到伦敦的飞剪船“瞪羚”号等,以及当时西方人绘制的航海图、望远镜、六分仪、八分仪、罗经等。二是当时贸易与港口发展,展品选择了中外贸易交流中较有代表性的瓷器、银元等,重点突出了当时的外销瓷。

第一板块的舶来品被设计为“漂洋过海的种子”。这既体现了这一时代传统社会的特点,也能反映出航海给人类社会所带来的最深远最基层的影响。从早期的丝绸之路开始,到大航海时代后的中外航海日渐频繁贸易往来,让中国有机会接触到地球另一端的世界。因为航海的发展,很多“奇珍异物”在中国生根发芽,慢慢转化成属于我们文化和生活的一部分。我们今天餐桌上司空见惯的食品,很多原产地都在海外,比如红薯、土豆、辣椒、番茄等等。展览中通过观众互动的方式让观众看到生活中常见的植物、动物或是其他生活用品其实都是在古时漂洋过海而来的舶来品,了解他们出现在中国大概的时间及原产地。

第二板块 港口:贸易与交融

上海于1843年开埠,之后的百余年时间,上海作为一个港口不断发展变化,上海人生活所经历的变化是航海交流改变生活的一个缩影。本章节展现了这百年间航海技术的发展,跨洋世界航运的发展,以及随之改变的很多城市的命运和城市人的生活。这一板块从上海视角出发,从外滩的变迁、上海港的变化到上海人生活文化的变化,来讲述这一段故事。

与第一板块呼应,这一板块在展品选择上依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航海类,包括了在上海成立的各航运公司、造船企业的照片文献、船模等,如招商局“伊敦”轮首航油画、招商局印章、股票等。还有代表蒸汽时代航海技术发展水平的三涨式蒸汽机模型、罗经、六分仪等。二是反映贸易、港口和城市发展的展品。如老码头装卸工具、船期表、进出口货物、外白渡桥的铆钉、开埠早期外国船停泊在外滩的照片、油画等。

这一板块作为普通观众最感兴趣的老上海板块,我们设计了两个展项来反映舶来品的状况。首先是“克拉老上海”,展览中仿制了一个老上海的百货公司橱窗。对外贸易成为开埠后上海发展的最大推动力之一,上海人的生活也因此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上海开埠后迎来了一件庞大的舶来物——百货公司,而百货公司在打破传统零售方式的同时,也把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带进上海人的生活中。这就是航海不断带给上海这座城市的色彩。百货公司本身是一个舶来品,百货公司的橱窗浓缩了上海人生活因“舶”而发生的变化,也展现了那个时代风貌。

较之具体的物品交流,文化的舶来影响虽然无形,影响却更为深远。上海开埠以后,随着贸易的发展和人员的往来,文化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语言作为人们交流沟通最重要的工具,也出现了交汇融合的现象。很多外来词进入到了今天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展览希望能通过介绍这样的语言现象,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了解到,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那些词汇,可能是从一百多年前的外国水手、商人那里几经辗转,口耳相传,成为了今天上海话中的一部分,很多词汇也是舶来的产物,航海与我们的生活竟是如此息息相关。展览以观众互动形式,让观众看到每个词的英文、上海方言、上海方言拉丁拼音,以及该词的普通话释义四个部分。

第三板块 上海:历史与瞬间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不断发展,现代航运业兴起,上海在其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改革开放后,上海迅速发展,上海港也不断扩大,直至今日成为国际首屈一指的大港。中国航运的崛起,和中外贸易相辅相成,促进了经济发展,也改善了国人的生活。本板块从改革开放后的贸易发展和上海港区变化两个部分描绘出解放后现代航运发展的历程,唤起国人记忆,让观众体会到现今的生活与航海密不可分,息息相关。

在展品选择方面,和前面两个板块一致,一是航海类直接相关的展品,如中美建交后首航美国的“柳林海”号,承担了上海地铁运输的中波公司重大件船“奥尔坎”号,老上海人都充满感情的长江客轮“东方红十三”号,一条船就能装载上海一个月天然气用量的LNG船。二是反映港口和城市变化的展品,如建国后各个时期的上海港区图、洋山港规划图、国际航运中心相关照片、港机吊车等。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对外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海运口岸日渐繁忙,中国迎来了又一个舶来品,文化生活也瞬间丰富多彩起来。这一板块的舶来品被设计到一个集装箱中,展品以改革开放开始后的进口商品为主,如进口电视、收音机(及磁带)、录像机、walkman、第一批日剧海报、碟片、CD、衣服、肯德基盒子、可口可乐易拉罐等等。这些东西勾起了50后、60后拿着票买彩电的回忆,70后、80后则记起第一次穿溜冰鞋,第一次吃肯德基,打游戏机的情形。而这些都和航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雨来的故事范文3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肯定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秋节的来历与传说故事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国农历八月十五,俗称中秋节。“中秋”意为秋天之半,一秋之中。中秋节还被称之为月节、拜月节、团圆节、八月节,以及追月节、玩月节等。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不仅在中国影响深远,部分亚洲国家比如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等也将这一天作为传统节日来庆祝。2006年5月20日,中秋节被列入中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起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中秋节介绍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中秋节吃月饼的五大注意事项早上吃月饼。可以补充上午所需的能量,也不易发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更应注意食用时间,否则可能会增加血栓的风险。

有些人不能吃月饼。对于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的民众要小心为妙。糖尿病患者最忌甜食,不能将月饼当成正餐吃,避免血糖升高。另外,一些特殊人群食用月饼时须相当谨慎,如十二指肠炎或者胃炎患者、胆囊炎、胆石症患者、患有龋齿的人、肥胖者、糖尿病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患者、婴幼儿、老年人等。

不能过多吃月饼。因为月饼含有很多油脂和蔗糖,过量食用会导致胃胀、消化不良,严重还会引起腹泻。另外,还会影响食欲,导致食欲不振,血糖升高。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吃中秋月饼的时候要适量,避免影响肠胃功能。

月饼不宜冰箱储存。月饼不宜放入冰箱储存。在低温的条件下,淀粉会变得老化,使月饼变硬、口感变差。储存月饼最好放置在室内阴凉干燥处,要注意储存时间不要太长,散装月饼可以放置三五天;有独立小包装,或包装中有防腐料包的月饼,可以保存十几天。

雨来的故事范文4

一、家庭教育

古希伯来人在摩西逃离埃及以前的教育,至今尚不清楚。自摩西带领其部落逃离埃及回到巴勒斯坦至公元前586 年犹太亡于巴比伦期间,古希伯来的教育以家庭教育为主。在家庭中,父亲既是祭师,又是教师,家政由他决定,子辈的教育也由他负责。

古希伯来的经典教育孩子要很好地接受父母的教育。《格书》记载:“孩子们,要谛听父亲的教导,不要破坏母亲教给你的法规。”希伯来人认为,为了督促儿童学习,父亲有权惩戒和体罚子女。但实际上常常采取积极影响的手段,要求父母了解孩子,关心孩子,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博取孩子的喜爱。古希伯来人也比较注意父子之间的亲密感情和说服感化,他们想方设法满足儿童的要求,顾及儿童的爱好和兴趣。

二、学校教育

古希伯来人的学校是由犹太会堂发展而来的。从公元前3 世纪起,耶路撒冷建立了希腊式的学校和体育馆,开始进行正式的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旨在传授律法知识和宗教观念。古希伯来人把信神和受教育看成一件事。古希伯来律法产生于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前5世纪,是指《摩西五经》收录的大批法律条文及其所含的法制观念。律法构成学校课程中的主要科目。古希伯来律法和宗教是密不可分的,其宗教不仅仅体现为一种信仰,外在表现为宗教经典、文献以及宗教观点,而且也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外化为道德行为规范和生活习俗。

三、社会教育

犹太民族是个独特的民族,犹太教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流亡中如此顽强地维护自己民族和宗教的特性,从中汲取力量并重新站起来。古希伯来教育的重点在于培养一种神圣精神,即培养信神的思想感情。正如英国教育家劳伦斯所言:“早期犹太人的教育基本上是精神方面的,这是他们教育的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古希伯来的社会教育主要包括宗教教育、道德教育。

1.道德教育。犹太教通过宗教戒律要求犹太人在家孝敬父母、爱护兄弟;在外体恤穷人、怜爱孤儿寡妇,为商要买卖公平,判案要公正无私,对成员的最高要求就是“爱邻如爱己”。由于犹太教具有这个特点,希勒尔曾把犹太教的精神实质浓缩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处理人际伦理关系的名言,突出了犹太教注重伦理教化和正当品行的特征。

2.宗教教育。古希伯来教育带有相当浓厚的宗教色彩。宗教思想是其教育的主旨,也贯穿于犹太教育的始终。从某种意义上讲,古希伯来教育等同于宗教教育。在古代犹太人看来,教育是一件相当神圣的事,不断学习是人赖以生存的基石,人只有依靠知识,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要了解古代希伯来人,必须懂得在他们生活中的地位和他们的先知以及他们所信奉的神――耶和华所起的作用。由于经常受到灭亡的威胁,他们坚信必须维护和传播自己的信仰。一个人的必然要影响到他的整个生活。正如斯特伦所说,会造成信仰者的“根本转变”。

宗教提供并强化了道德规范。“宗教既直接在教义中阐述伦理规范,又以教义为依据,间接地制定了各种伦理规范。总之,宗教在现实社会中所表现出的影响力主要在于它的道德规范。另外,道德规范也是宗教的坚实基础。”这就是说,宗教的价值在于其给人和社会提供的伦理道德规范。

雨来的故事范文5

谁来“拯救”缺爱的孩子们

每个孩子都是一本书,是一朵需要耐心浇灌的花,是一支需要点燃的火把。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故事,需要我们老师去了解,去发现,努力让每一个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每一个孩子在爱的抚慰下快乐成长。动笔想要把这个故事写下来之前,我的心情是沉重的。十几年来,我一直从事低段语文教学和班主任工作,有一种现象让我很担心,那就是离异家庭越来越多,从之前的一个班一两个离异家庭,到现在一个班六七个,单亲家庭的学生占了百分之十几,再加上处在离婚边缘的家庭,这些孩子往往缺爱,据我调查了解,我班缺爱的孩子至少占了四分之一,这样的比例令我触目惊心。

但凡当过班主任都知道,熊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要转变一个问题的孩子,必须从了解家庭情况开始,只有了解这些问题的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据了解,问题孩子的家长要么溺爱,要么缺爱,而缺爱的孩子更多一些,我们班小煜同学就是典型的一个。去年九月份,我又新接手了一届一年级的新生,当常规训练渐渐入轨时,我发现一个孩子比较特别,当大家都能按照我的口令进行课堂活动时,他不是啃着笔头,就是出神地望着窗外,对于我的提醒,坚持不了两分钟,交上来的作业,更是不堪入目,写的字歪歪扭扭,就像一条条小虫在本子上爬着。按照惯例,我先找他沟通,发现他智力根本没问题,于是我批评他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但是他对我的批评没有回应,甚至置之不理,我想,大约是刚开学,孩子小,还没适应,先让他慢慢适应吧。过了一周,情况一天比一天糟糕,交上来的本子要么已经擦破了,要么空着没写,一个生字本才用了几天,就已经脏的不成样子了。无奈之下,我只好请来他的妈妈。进行简单的交流之后,我要求他妈妈配合学校做好一年级刚入学孩子的辅导,并交给她可实际操作的方法,他妈妈表示会尽力。就这样,我满怀希望地期待着他的改变。令我失望的是,他的作业一如既往,批改他的作业,不需要看名字,我就知道是他的。眼看着开学一个月快要过去了,作为低段的班主任,我深知这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间,再不抓住这段时间,想改变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我又一次地把孩子请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这一次,我并没有指责他作业的种种问题,不谈学习,只谈生活,从交谈中我知道,他们一家五口人,他的父母,父亲在外地工作,一个两岁的弟弟,还有一个姥姥,负责他和他弟弟的生活。我轻轻地问他,上课一直看着窗外,是外面的风景很美吗?他摇了摇头,他说他想爸爸,我继续追问道,你爸周末没回来看你吗?他说很少回来,我开导他,可能爸爸工作太忙了,他再一次用力地摇了摇头,之后陷入久久的沉默......凭着多年的低段班主任经验,我猜想:这个家庭一定出了问题!我明白,一年级孩子小,他们无法真切表达内心的感受,但他们的情感和我们大人一样丰富,我不忍心让他的心灵再次受伤,只是轻轻地抚摸了一下他的头,结束我们这次的交谈,并向他承诺:你既然想爸爸,这个周末王老师会想办法让爸爸回来看看你。要想了解家庭情况,还得从他母亲入手。这次,我没有再请他母亲来学校,而是约好时间去家访。那是一个安静的夜晚,有些谈话,是不宜让幼小的孩子参与的,于是,我选择和他母亲单独坐在孩子的书房,我们开始拉起了家常。同样,我没有指责孩子入学后的种种问题,而是关切地问她和孩子的相处情况。也许,她感受到我的真诚,向我吐露了她的心扉。她说,两个多月以来,她们家刚刚经历了几场“战争”,孩子爸爸外遇,虽然她为孩子也努力挽留这个家,但就在不久前,他们还是以“离婚”结束了“战争”,留下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姥姥相依为命。婚姻表面上已经结束,但是关于孩子的生活费,他们的“战争”还在继续着,而这一切的“战争”,孩子们也一起经历了。她坦言,她也努力配合辅导孩子,但是受离婚情绪影响,她没有耐心,往往教了几遍,孩子一不会,她就开始发火,更无法顾及孩子的感受。孩子的爸爸,为了躲避生活费,已经一个多月联系不上了。一个年幼的孩子,正在经历着这场父母婚姻的变故,他害怕,他担心,他伤心,更重要的是,他缺爱!一个缺爱的孩子怎能安心上学?我作为一个班主任,无法改变他的家庭问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让他找回缺失的爱,让他感受爱。我能理解孩子的母亲,于是我给她减负,以她目前的情绪,不宜她来辅导孩子的功课,孩子的作业暂时由我和课外辅导班承担,我对她只有一个要求,尽量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给孩子,家庭有矛盾不要在孩子面前解决,每天晚上8点左右从晚托班接孩子回家,尽量和孩子多聊天,关心孩子的心里需求,给孩子讲一个故事,重新建立孩子的亲情。从那以后,每天傍晚,我们办公室就多了一个成员,我搬了一把小凳子,让他坐在我的身边,手把手地教他写好一笔一划,遇到他不会的问题,我耐心地讲解,不会拼读的音节,一遍又一遍地教他,舍不得大声地斥责他。如果不是了解到他所遭遇的情况,以我的性格,我早就对他动怒了,我用我二十多年来最温柔的态度倾注在他身上,他感受到了,他不再抗拒我的辅导,一天比一天有进步,对于他的进步,我当面及时进行表扬,同时把我辅导他写的字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孩子们也很配合,每次我对他的表扬,他们都自觉地鼓掌激励。我的表扬,孩子们的鼓励,就像一首赞歌,唱在他的心里,那个啃着笔头,望着窗外的小男孩慢慢地回到了课堂上,虽然无法保证他始终认真听,但比过去的一个月,他的进步让我很欣慰,要知道,一年级班主任,第一学期的工作量最大,任务最艰巨,每天要花这么多的时间在一个孩子身上,真心不易啊!人人都说教学苦,在古代有"家有五斗米,不做孩子王"的说法。确实,做一个老师挺苦挺累的,做一个好教师就更苦更累了,但这是我们选取的职业,所以我们要做的只有默默工作。对于孩子的承诺,我必须兑现。费了一番周折,我用qq联系上他的父亲,我装着不知道他们的家庭情况,只是把孩子写得最好的一张字拍照发给他看,告诉他孩子特别棒,进步特别大,同时用我的手机给他打电话,让孩子亲口告诉爸爸想念他,让爸爸周末回来看看他,也许出于对那张漂亮字的震惊,也许尚存着的一丝丝父爱,孩子爸爸终于答应回来看他了。我并不满足,接过电话,告诉孩子爸爸,孩子还有很多作业也做的很好,让他抽空到学校来欣赏,就这样,那个周五,我把孩子的父亲“骗”到了学校,把孩子的作业一一展示在他的面前。通过鲜明的对比,他看到了我所费的苦心,孩子能取得这么大的进步,这不是轻易能做到的。我不必多费口舌,孩子父亲马上明白了我请他来学校的用意,一时间,他也陷入了沉默。我懂得,这个沉默,包含了他自己这段时间对孩子的愧疚。我没有多言,走之前告诉他:你在外工作离家远,无法及时关注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我会多留意,但是有一点希望他能做到:每两周回来看一次孩子!他点点头表示答应,从他闪着泪花的眼睛中,我知道,我的努力让他有所触动了。两星期后,我问孩子,孩子欣喜地告诉我,爸爸又回来看他了,而且给他买回了许多玩具,还带他去郊游。从孩子喜悦的眼神中,我看到了孩子未来的希望,感受到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我的爱并没有白白付出,因为,是老师的爱,改变了一个孩子的生活。

从那以后,我大约每两个星期,就会发一次好作品给他爸爸欣赏,他心知肚明,这是我对他的提醒:两个星期到了,你要回来看你的儿子了。如今,一年过去了,孩子从问题学生,转变成不需要心的好学生,上学期期末考试还得了九十几分。孩子母亲也慢慢从失败的婚姻走出来,对他也多了几分耐心,几次亲自到学校表达对我的谢意。每一位为人师者,放弃了一个学生,可能会减少你的工作压力,可能会提高你的教育质量,可能会给你赢得荣誉,但你放弃的却是一个孩子的美好前途,留给自己的也将是一个永久的遗憾。作为一个班主任,我们能做的事情不多,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守护每个孩子的心灵,让每个孩子都拥有爱,不再缺失爱。一年来,由于我们班离异家庭较多,我尽量多花点时间去家访,去了解每个家庭背后的故事,好让自己有的放矢地帮孩子们找回缺失的爱,同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爱护。我也知道,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他们的表现会有反复,家庭还会有变故,今后接班的班主任是否也能如我一样,去了解每个熊孩子背后的故事,给予这些缺爱的孩子更多的关怀。作为父母,在考虑自己情感的同时,能否关注一下孩子的情感需求,正确处理家庭的矛盾,减少对孩子的亲情伤害。

我是一名平凡的教师,一名平凡的班主任,回首这近二十多年来的教育之路,我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壮举,更没有值得称颂的大作为,我只想把我点滴的教育故事记录下来,与同事共勉,与父母协作,让孩子们不再缺爱,让他们的心灵洒满阳光,健康成长......

雨来的故事范文6

2011年6月19日晚上,马来西亚女孩颜淑英在网上挂着QQ,看到一个叫“向日葵”的陌生网友发来的好友申请。她正准备拒绝,不经意间,鼠标点到了对方的QQ签名:“我已瘫痪卧床二十八年,我没有屈服病痛的折磨,而是珍惜生命的点滴与感恩,把坚强乐观的精神带给大家。”

看到这段话,颜淑英被深深触动了。她想,一个常年瘫痪在床的病人,不但没有因病悲观消沉,反而想着要把乐观精神传递给大家,这个人一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性格。想到此,她果断按动鼠标,通过了对方的好友申请。

通过了好友验证,两人开始聊了起来。颜淑英问对方:“你又不认识我,怎么会加我为好友?”

“向日葵”解释道:“我喜欢了解各国的民俗风情,刚才搜索好友时,无意中看到你的QQ所在地是马来西亚,就冒昧加了你,请你不要介意。”

原来如此,颜淑英又好奇地问:“你行动不便,了解了又能如何呢?”

“向日葵”先发过来一个笑脸,过了一会,他又发过来一段话:“虽然我不能走,但我的心是自由的。既然活着,我就要开心度过每一天,不辜负亲人的关爱。等我死后,我要把遗体捐献给国家的医学事业,希望在类风湿病研究领域发挥用处,拯救更多不幸的人。”

看到这段发自肺腑的话,颜淑英既心酸,又感动。对方如此真诚,她也敞开心扉,两人越聊越投缘。

通过当晚的QQ聊天,颜淑英了解到,“向日葵”真名叫李康宇,1975年出生于唐山丰南区柳树圈镇一个贫困的家庭。由于遗传和环境等原因,在他5岁那年,被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然而,家中因唐山大地震已经一贫如洗,父母只能买药物给他进行保守治疗。从那时起,李康宇就开始服用镇痛药缓解病痛,弱小的身躯承受了本不该遭遇的伤害。

谁知,8岁那年,李康宇的病更加严重。他的右膝关节最先开始变得僵硬,慢慢丧失活动能力。随后,他的胯骨和左膝关节也先后丧失活动能力,每日只能躺在床上,连轮椅都无法乘坐。

李康宇有三个姐姐,最初的20多年,父母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然而,1996年,他的父亲突发脑出血去世。2010年,他母亲也病重不治。父母双亡后,大姐和二姐因为经济困难,家庭负担重,无力承担照顾弟弟的重任,便狠心抛下了残疾的弟弟,从此不闻不问。还好,善良质朴的三姐和姐夫挺身而出,把弟弟接到自己家,悉心照料他,尽力给他舒适的生活。

因为从小患病,李康宇没有上过学,他的活动范围很小。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过对知识的渴望。通过自学,李康宇掌握了生活中的常用汉字。后来,北京一位好心网友被李康宇的坚强与乐观打动,送给他一台二手电脑。好学的李康宇很快学会了上网,用网络为自己打开了通向美丽世界的大门,并且开始写作。至今为止,他已经发表了几万字作品。也正是因为网络,他认识了颜淑英。

听了李康宇身残志坚的故事,颜淑英感动地落泪了。她也坦诚相待,告诉李康宇:“我1978年出生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爷爷是福建人,父亲早逝,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和哥哥、两个妹妹带大。大学时,因为喜欢中华文化,我报了汉语班。毕业后,我进入慈善机构从事公益工作,随后经常到云南、福建、台湾等地参加公益活动,非常喜欢中国的风土人情。”

说到这里,颜淑英对李康宇说:“你就叫我阿英,你长我三岁,我以后叫你哥哥吧!”

此后,两人每晚九点都准时上网聊天。不断接触中,颜淑英发现李康宇是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虽然没上过学,却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识非常渊博,无论颜淑英问他什么,他都能对答如流,两人交流得非常愉快。

一次聊天中,李康宇说:“阿英,我是一个只有头和手指能动的哥哥,但如果你遇到困难,一定要告诉我,我会尽力帮助你。”颜淑英被李康宇的善良感动了,要了他的手机号码。

远隔千山,为爱而来

2011年6月26日晚,李康宇吃完饭,准备打开电视看看,这时,许久没有动静的手机响了,他按下接听键,一个陌生甜美的女孩声音在耳畔响起:“康宇哥,知道我是谁吗?”

李康宇愣了一下,立即回答:“你是阿英?我能感觉得到,就是你。”

万能的电话线,将身处两国、相隔千万里的两人紧紧连接在了一起,两个人的心瞬间靠近了。没有生疏,没有隔阂,两人海阔天空地聊了很久,直到李康宇说:“阿英,挂了吧!这样通话太贵了。”电话那头的颜淑英说了句:“好的,那你早点休息,等有空了再聊。”这才依依不舍挂了电话。此后,颜淑英经常给他打电话,她甜美的声音成了李康宇最期待的天籁之声。

其实,虽然没有见面,但颜淑英在李康宇的QQ空间里,看到了皮肤白皙、骨瘦如柴的他平躺在床上的照片。她想,以这样的姿势,用电脑打字聊天,肯定非常吃力。为了不让他受累,这个贴心的女孩省吃俭用,用省下的钱给他打越洋电话。

一天,电话聊天中,颜淑英突然说:“康宇哥,我想有机会就去中国,去唐山看你。”

闻听此言,李康宇的心剧烈跳动起来,他强压住情绪,故作平静地说:“谢谢你!可是,我们之间距离太遥远了。”

颜淑英却勇敢地说:“我特别想见你,再远都不是问题。”谁知,李康宇说了句:“早点休息”,就匆忙挂了电话。

其实,随着了解的加深,李康宇对颜淑英的思念和依赖越来越强烈,他发现自己早已喜欢上她了。但是,他觉得自己情况特殊,根本不能给她幸福,又怎么能向她表达爱?他害怕万一表白失败,连朋友都做不成。于是,他一直压抑着自己的感情。得知颜淑英想来中国看他,他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她那么在乎、关心自己;忧的是,万一她亲眼看到自己的情况,无法接受,而心生失落呢?想到此,李康宇非常矛盾。

这时,远在马来西亚的颜淑英也很煎熬。她自己也未曾想到,自己的心房会被远隔重洋、高位截瘫的中国男人打开。这么多年,在经历一段失败的感情后,她一直没有遇到喜欢的人。而认识李康宇后,她觉得遇到那个缘定今生的人了,勇敢的她决定主动表白。

2011年8月1日晚,李康宇用电脑登陆QQ,刚上线,颜淑英就发过来一段改变他们一生的话:“康宇,我想告诉你,我喜欢你,想和你在一起,你是否也有同样的感觉?”

既然郎有情,妾有意,李康宇当即敲下“我当然也爱你”,可准备发送时,他又犹豫了。这么多年,他的世界只有一张床,生活不能自理,胳膊和身体只能弯成30度角,他甚至不能给心爱的女孩一个拥抱,又有什么资格说爱她呢?

颜淑英见他一直没有回应,又发过来一句:“生命已经如此苦难,让我们勇敢爱一回又如何?”

李康宇被她的真诚感动得泪流满面,既然一个女孩子都这样无所畏惧,那么自己堂堂男子汉还害怕什么呢?想到此,他也热烈回应:“阿英,其实我一直爱着你。虽然我没有健康的身体,但我会努力让你过上幸福的生活,相信我。”

看到这个回应,颜淑英喜极而泣。她决定要来中国看望日思夜想的恋人,当即开始办理各种手续。

2011年11月13日,颜淑英启程前往中国。千山万水,4800公里,她毅然踏上了这段心动之旅。

当天,李康宇请两个朋友去机场接颜淑英。下午3点,一路辗转,两人终于相见。

看到躺在床上、脸色苍白的李康宇,颜淑英的泪汹涌而出。李康宇想抬起手,帮她擦去眼泪,而他的手,刚刚抬起,就无力垂下了。见状,颜淑英蹲下来,把脸放在他的手边,帮他完成了这个心愿。

李康宇无奈地笑笑:“阿英,你看到了,我连一个拥抱都不能给你。”

颜淑英伸出双臂抱住李康宇:“没关系,我抱你,一辈子。”说完,两人都哭了。

在唐山停留了15天,颜淑英哪都没去,每天都在家陪伴李康宇。两人一见如故,互诉衷肠。这次相见,更坚定了两人一起走下去的决心。

情比金坚,愿用一生诠释

从中国回去后,颜淑英带回了很多李康宇的照片,这才把自己的恋情告诉家人。得知女儿竟然爱上了一个高位截瘫的中国农民,全家人顿时炸开了锅。颜妈妈发动所有亲戚来劝说女儿,但颜淑英不为所动:“虽然他是残疾人,但在我眼里,他不比任何人差。我相信我嫁给他,会得到幸福。”

想到女儿是个稳重的孩子,颜妈妈决定先到中国,考察一番再做决定。

2012年5月5日,在哥哥和妈妈的陪同下,颜淑英第二次来到了唐山。李康宇的三姐对颜妈妈说:“阿英是个好女孩,如果嫁给了康宇,那是害了阿英啊!”这一句发自肺腑的话,让颜家人非常感动,严肃的气氛顿时缓和了下来。

一天,颜淑英的哥哥颜永祥问李康宇:“如果你娶了阿英,用什么来承担家庭重任?”

李康宇诚恳地说:“我现在唯一能动的,就是这双手和大脑。以后,我们可以开网店,我还可以投稿赚稿费,加上每年2300元的低保金,维持生活还是没问题的。”

这时,颜淑英接上话:“哥哥,我还可以打临工,做农活。生活要靠双手创造,只要勤劳,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在李家住了一个星期,颜妈妈发现,李康宇虽然残疾,但是思维敏捷,谈吐幽默,注视女儿的眼睛,溢满了浓浓的爱意。而女儿照顾李康宇的一举一动,都无比温柔和有耐心。看着这对困境中深深相爱的恋人,颜家人终于同意了这段婚姻。

回到马来西亚,颜淑英开始积极为结婚办理各种手续。2013年7月20日,她终于带齐了所有证件,再次来到中国。

领证前一天晚上,李康宇的三姐单独和颜淑英谈了一次,她说:“阿英,你真的决定要嫁给我弟弟吗?婚姻可是一辈子的大事啊!”

颜淑英毫不犹豫地说:“放心吧,姐姐,我考虑清楚了。这两年来,我越是了解康宇,就越爱他。虽然生活拮据些,但这不重要,关键是两人相知相爱,就足够了。”

由于跨国婚姻只能在省民政厅办理,7月24日,一家人合力将李康宇抬上了面包车,前往石家庄。当天,两人顺利领取了结婚证。

8月8日,颜淑英的妈妈、哥哥、嫂子,还有两个妹妹,都远道而来,参加她的婚礼。11点10分,婚礼正式开始。颜永祥牵着妹妹走过红地毯,含泪将妹妹的手交给了躺在沙发上的李康宇手中。随后,颜淑英深情望着怀中的爱人,说:“我的后半生,就想和你一起笑,一起哭,我愿做你生命里的天使,永远陪伴你。”

话音一落,全场掌声雷动,亲友们无不热泪盈眶。

婚后,颜淑英很快就适应了北方生活,开始全心照顾丈夫。每天,她都费劲心思,做出美味的三餐,并且耐心地喂给丈夫吃。闲下来的时候,她就坐在床上,陪丈夫说话,两人总是聊得哈哈大笑,一如从前。

上一篇动物王国

下一篇松鼠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