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工业经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工业经济范文1
一、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十分雄厚。近年来,在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这一地区工业经济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取得了喜人的成绩。然而,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不少的困难和问题,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走廊的健康发展。这些问题主要有:
(一)产业链条较短
哈大齐工业走廊虽然是我国的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但是,其工业经济受原有的计划经济影响较深,并没有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起关联度较高的工业产业,产业集群没有形成。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走廊内应该建立起和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不同规模和等级的供应商、服务供应、金融机构等各种组织。以大庆为例。众所周知,大庆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石油开采是其主要的经济支柱产业,开采出来的全部原油中,有3/4的原油和成品油调出,当地的原油加工产业并不发达,一些配套企业的加工能力也十分有限,很多和石油相关的产业链都在大庆的,石油开采并未对大庆的产业布局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大庆地区的产业链条较短,产业集群发展缓慢。
(二)工业内部结构不合理
在哈大庆工业走廊内,其工业体系内部结构不合理,即重工业比重大,轻工业比重小。哈大齐工业走廊中有较大竞争力的企业几乎都是重工业企业,如中航工业哈飞集团、哈尔滨三大动力、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东北特钢集团北满特殊钢有限责任公司、大庆石化总厂等。轻工业发展较为迟缓,特别是和主导产业配套的轻工企业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
(三)新兴产业比重较低
新兴产业主要是指依靠信息、生物、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空间等技术发展起来的产业部门。在哈大齐工业走廊内,绝大多数企业都是建国之后建立起来的传统的产业,这些企业的产品绝大多数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低,虽然经历了改革开放,但产业结构仍然未有根本性的改变,传统产业比重过高,具有远大前景和潜力的新兴产业规模较小、比重较低,对传统产业的带动力不足,虽然国家科技部已经批准了哈大齐高新技术产业带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但是高新技术产业短期内很难在走廊内占据主导地位。
(四)产业同构化严重
产业同构化是指在同一地区产业结构的高度相似性。它是目前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普遍存在的瓶颈之一,哈大齐工业走廊也是一样。自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实施以来,走廊上的各地方政府都出台了有关产业调整的一些规划,并制定了本地区的主导产业。但是由于各地都把GDP增长作为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的标准,因此各地方政府在选择主导产业时都将能够迅速带动经济增长的产业作为其主导产业,结果出现了各地市产业趋同的现象。如都把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作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产业的同构性现象越来越明显。
(五)高端人才短缺
人才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过程中,人才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走廊面临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一些高端的专业技术性人才甚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然而目前走廊所拥有的人才结构与走廊产业结构升级所需的人才结构发生错位。由于一些高端技术人员匮乏,使得某些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设计等环节往往无人能够承担,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走廊的快速发展。
(六)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对经济建设来讲,没有资金犹如纸上谈兵,资金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哈大齐工业走廊也是一样。然而,哈大齐工业走廊的融资渠道较为单一,主要还是走廊所属企业的自筹资金和企业从银行的贷款,由于地方政府的财力有限,地方财政投资数量并不大,民营资本和外资的利用率也较低。但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这一过程对资金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仅靠过去单一的融资模式不可能完成走廊的建设,因此,拓宽融资渠道是走廊建设过程中的必经之路。
二、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经济发展遵循的原则
(一)一体化原则
哈大齐工业走廊是一个经济整体,但是在走廊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行政区划的影响和地方贸易保护主义的作怪,本来连为一体的经济整体被分割,使走廊经济受阻。因此,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遵循经济一体化的原则,打破现有的行政界线,突破经济发展的障碍,谋求走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促进走廊的健康发展。
(二)市场经济原则
在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在经济发展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市场经济约束着人们的一举一动。因此,走廊上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必须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进行经济活动,不能违背市场经济规律;走廊上的地方政府不管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也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行为,只能通过宏观的经济政策等规范企业的运行,否则就会受到市场经济的惩罚。
(三)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以往的经济发展中,粗放型经营模式一直是哈大齐工业走廊经济发展所采用的模式,很多企业在生产中直接将污水、废气排放出去,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致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因此,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中,要重视环保问题,不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要真正做到边生产、边治理,实现生态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三、哈大齐工业走廊工业经济发展的途径
(一)培育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要求。哈大齐工业走廊产业集群才刚刚起步,其发展现状显然不符合现代经济发展的要求。因此,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更要着眼于整个走廊产业链的优化,培育产业集群。建立产业集群首先必须要培育优势明显、辐射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走廊经济发展中的集聚作用,使龙头企业成为带动整个产业发展的排头兵;其次必须要加强相同产业部门内部的分工与合作,逐渐形成分工协作网络,通过集聚效应带动产业的发展;再次必须要加快发展和主导产业相关联的专业化配套服务,拉长产业链条,扩大配套服务业的力度;第四必须要打造走廊的知名品牌,通过品牌扩大产业的影响力和集群知名度,最终促进走廊产业集群的形成。
(二)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是区域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2010年10月,我国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明确指出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新能源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七大产业为新兴产业。但是各地区在选择新兴产业的时候决不能一哄而上,把这七个产业全部作为自己区域发展的新兴产业,哈大齐工业走廊也是一样。走廊内的各地方政府在引导企业选择新兴产业的时候,一定要根据本地区具体的经济情况和资源禀赋选择最适合本地区发展的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新兴产业首先必须要重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是突破制约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没有新技术,何谈新兴产业;其次必须要重视中小企业在新兴产业发展中的作用,因为在新技术应用的过程中,大企业有其成熟的技术和市场,不愿承担新技术所带来的风险,而中小企业往往动力较大,对新技术的渴望较为强烈,事实上我国近些年很多新技术的应用得益于中小企业。
(三)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结构调整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由于多种因素,哈大齐工业走廊内的产业同构化问题十分突出,解决这一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目前,黑龙江省政府已经决定设立产业结构调整的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全省产业重大项目的建设,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哈大齐工业走廊实施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必须优化产业布局,严把市场准入关,推动新兴产业向走廊转移;其次必须淘汰落后产业,强化环保、低耗等环保标准约束作用,引导走廊产业健康发展;再次必须要推进走廊内企业的兼并与重组,提高走廊企业竞争力;第四必须要加强关键领域的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加大科技力度。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走廊产业结构调整的有序进行,促进走廊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
(四)加强人才培养
才人是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它是生产力三要素之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人才是关键,特别是一些专业技术人才对哈大齐工业走廊的建设至关重要,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是哈大齐工业走廊建设的重要条件。因此,走廊建设首先必须要发挥哈大齐工业走廊上高等院校的优势,着力培养适合走廊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其次必须要建立人才引进机制和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的高端技术人才为走廊建设服务;再次必须要培养和引进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才,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四,必须要塑造良好的用人环境,给予人才以优惠的待遇,留住人才为走廊服务。
工业经济范文2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抓住中央扩大内需、东部产业转移及省委省政府加快皖北三市六县发展政策等机遇,牢固树立工业强市的理念,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以实施“125”行动计划为重点,以园区建设和企业为载体,以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为抓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坚持抓大与扶小并举,着力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扩大规模,做大总量,提升质量,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突破。
(二)主要目标。
工业经济总量:到2010年,全市工业增加值150亿元以上,比2007年翻一番。其中,规模工业增加值110亿元以上。
企业规模、数量:实现“125”行动计划目标,到2010年,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10个、5亿元以上的企业20个、亿元以上的企业50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410家,比2007年翻一番。
优势产业:围绕“一都一城一基地”建设,着力打造3个百亿元产业。即到2010年,现代中药、新兴能源、轻工食品三大优势产业年销售收入分别超100亿元;机械制造、化工、人造金刚石等传统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年均递增20%至40%。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到2010年,全市工业固定资产年投资达到120亿元,比2007年翻一番;三年累计总投资达250亿元。
全市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以上。
二、发展重点
(一)着力打造现代中药、新兴能源、轻工食品三大产业。
坚持以中药材资源为依托,以谯城区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壮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次为核心,引导药业生产企业走精深加工之路,大力开发精制饮片、中药提取及中成药、保健茶及保健酒、保健饮品及中药食品、保健化妆品五大系列产品,拓展传统中药领域,提高市场竞争力。支持药业企业加大新药研发和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国内知名制药企业和知名医药科研院所的合作和联系,加快发展,做大做强。积极引进国内大型制药集团,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力的中药核心企业。到2010年,加工和销售中成药、中药饮片、保健品等收入100亿元以上。
以涡阳、利辛、蒙城为重点,依托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煤矿和煤电、煤化工等项目建设,推进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延长产业链。加快推进板集电厂项目和三星煤化工项目,大力发展煤电一体和煤化工产业。到2010年,煤电和煤化工产业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发挥地方特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白酒、肉食、粮食加工等资源优势产业。加强对外合资合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重点发展绿色食品、营养食品、深加工产品,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利用率。到2010年,轻工食品产业实现产值120亿元以上。
(二)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
加快机械制造、汽车改装、人造金刚石等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挥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通过联合重组、配套等途径,提高整体竞争力。加快培育精陶、汽车及汽车零部件制造、筛网织造、林木加工等新兴产业,拓宽工业发展空间。到2010年,实现产值80亿元以上。
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园区为基础,以产业链条为纽带,推进产业集聚,以大带小,培育壮大现代中药、白酒、粮食加工、食品制造、林木加工、能源化工、汽车及零部件制造、筛网织造等特色产业集群。到2010年,建成省级产业集群5个以上,特色产业乡镇10个以上。
(三)培育骨干企业和中小企业。
大力提升“125”行动计划,着力扶持和培育一批带动作用大、核心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和企业集团。鼓励各类所有制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战略投资者,推进强强联合。鼓励行业骨干企业整合现有资源,加快实施低成本扩张步伐。积极创造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国内外知名大企业投资,引进一批大项目,接引一批大企业,实现“125”行动计划目标。
深入开展全民创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出台的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有关文件精神,切实把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落到实处,把全民创业引向深入。实施小企业孵化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孵化催生一批小企业,培育壮大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企业集群。大力发展县域工业。结合我市产业布局特点和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乡镇企业,促进资源就地加工增值。
三、主要举措
(一)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搭建工业发展平台。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统筹兼顾、突出特色”的思路,加快市经济开发区和城市南部新区及县区工业园区建设,整合生产要素,增强聚集效应。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快推进以道路、水、电、气、通信、绿化、美化、环保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园区融资担保、创业辅导、行政服务等体系,完善提升园区功能,为项目落地和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制定优惠政策,完善土地供给、项目审批、融资支持、税费优惠、环境保障等各项措施。与新农村建设土地置换相结合,通过调剂、盘活、置换等形式,多渠道优先解决工业项目用地。积极上报、审批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凡符合条件、材料齐全的工业建设用地申请,国土资源部门要在最短时间内审查完毕并报省政府审批。根据项目投资规模、效益等情况,按招商引资政策实行一事一议、一企一策。把工业项目区建设成为工业经济的平台、城市经济的载体、招商引资的“窗口”。
坚持把工业园区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引导项目向园区集中、园区向专业化发展、产业向上下游延伸,重点培育壮大谯城现代中药、蒙城汽车制造改装、涡阳煤化工、利辛丝网纱门等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坚持“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原则,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市经济开发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20万元,县区工业园区投资强度不低于100万元。依法处置闲置土地,进一步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二)加大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工业发展后劲。
加大项目建设力度。一是建立和完善项目储备机制。立足我市优势,规划一批重大项目,争取有更多的项目进入国家和省级规划布局的项目盘子。重大项目前期费用同级财政予以补助。同时,要以企业为主体,抓好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编报。二是建立项目实施和调度机制。每年滚动实施200个以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建立和完善项目责任制,所有项目都要明确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逐级明确责任,层层抓好督查落实。5000万元以上的项目要实行市县区领导分包责任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各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加强协调,搞好服务,努力提高项目立项成功率、开工率和建成投产率。到2010年,确保三年完成工业项目总投资250亿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招商引资工作的决定》(亳发〔2009〕1号)及配套优惠政策、目标考核奖励制度,把工业项目作为招商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大对工业项目政策激励、奖惩的力度。要与企业改革相结合、与培育企业上市相结合,通过联合、重组、兼并等多种形式,外联内引,创新机制,盘活资产,引进一批投资者,做活做强一批企业。
(三)以企业为本,加大对企业鼓励扶持的力度。
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对进入“125”行动计划的企业,在项目建设、财政扶持、信贷服务、税费优惠等方面优先支持。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1亿元和亿元以上每年再增加1亿元的工业企业,颁发“工业企业上台阶奖”。对新进规模企业,在中小企业项目资金、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技术服务、管理培训、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由此增加的税收三年内由受益财政予以奖励。采取政府投资或其它投资方式,在工业园区建设一批高起点标准厂房,作为中小工业企业发展的“孵化”基地,鼓励中小企业采取租赁、分期付款、期购、成本价回购厂房等形式用于工业生产,使之把有限的资金用于发展生产。把培育亿元企业和规模企业作为对县区考核的主要内容。从销售收入、入库税金、平均从业人员等方面评出综合十强工业企业予以奖励。
鼓励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指导企业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的政策,应用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清洁生产高效节能技术、安全生产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企业提质增效和产品更新换代。落实购置设备抵扣所含增值税、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减免所得税和增值税、外贸出口退税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企业技术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的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开发投入。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技术改造扶持资金,加大市、县(区)财政对技改贴息扶持力度。
支持企业创建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对新认定国家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技术中心),分别给予10万元和2万元的奖励;鼓励企业按高限提取技术开发费用;鼓励支持企业加大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合作力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争创优势品牌。当年获得省名牌产品、著名商标和国家级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的工业企业,省级的给予5万元奖励,国家级的给予20万元奖励。
(四)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强化智力支持。
进一步充实工业经济主管部门力量,积极配备高素质的经济型人才。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采取政府给予一定经费资助的办法,选派一批优秀人才参加高级人才培训、外出挂职或出国学习;鼓励通过委托外培、外出考察学习、邀请知名学者来亳讲学等形式,多层次、多渠道培训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力引进工业科技人才和高级管理人员。鼓励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领办和帮办企业。建立健全企业协会和企业家协会,搭建企业之间的联系交流平台。加大企业技术工人培养力度,劳动、教育等部门要把培养技工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切实加强与工业企业的对接互动,采取定向订单式培训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一支满足我市工业快速发展急需的高级技工人才和熟练工人队伍。凡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围绕我市工业发展需要,实行定向订单式职业培训,且培训时间超过3个月并与企业签订3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可以按有关规定用促进再就业资金资助培训机构。
要关心关爱企业家,政治上给荣誉,社会上给地位,生活上给关爱。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创业光荣,创新可贵,人人关心企业发展,人人关爱企业家的氛围。每年开展“十强企业”和“明星企业家”评选活动,并以市委、市政府名义表彰奖励,被评选的企业家享受厅级干部保健待遇,对于排位前十名的企业经营者由政府资助组织出国考察学习。
(五)完善融资服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加强银企合作,设立银企合作奖。完善政府、银行、企业联席会议制度,经常性组织银企合作及项目推介活动。金融机构要围绕“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要求,创新工作思路和金融产品,改进和完善金融信贷审批、信用评级、信贷考核、抵押担保、利率定价管理机制,加大信贷投放。各级经委和有关部门要加强与金融机构的联系与沟通,积极向金融机构推介企业和成熟项目,努力促成银企签约,并按实际履行签约额,对金融机构予以奖励。
加快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积极拓宽民资、外资进入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渠道,发展多层次、多元化的担保体系。市担保投资公司和县区担保公司要争取省担保集团的支持,充实担保资本金,纳入省担保集团的再担保体系,不断壮大担保实力,扩大担保规模。支持工业园区建立担保机构,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商业性、互担保基金和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小额贷款公司试点工作,加快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建立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力度。中小企业在首次融资过程中办理相关手续时,有关部门给予指导、帮助。在发生转贷业务时,有关单位不得重复收取评估费。
支持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积极引导企业到资本市场募集发展资金。企业上市过程中,在调整股权、划转资产时,对土地、房产、车船、设备等权证过户,不变更实际控制者的,按非交易过户处理;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法人企业需要通过股份制改造或重组上市的,对并入拟上市企业的资产进行过户时,相关税收全额征收后,受益财政等额返还给企业。经确认的拟上市企业的利润增加部分,或因审计、评估发生的净资产增值,依法补交的所得税,由受益财政全额返还给企业。企业首次发行股票融资成功,一次性给予100万元奖励。
(六)强化服务职能,优化发展环境。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围绕“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目标,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全面推行为企服务全程制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精减审批事项,清理与审批相关的收费项目,认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涉及企业项目立项、规划设计用地报批、工商登记、设备引进等审批,职能部门要实行全程服务和帮办。加大政务公开和企业治乱减负力度,完善企业投诉、案件受理和查处制度,把改善投资发展环境纳入政府效能考核。对投资规模大、贡献突出的企业,经企业或主管部门申请,可以市、县(区)政府名义实行特殊的挂牌保护。市纪检、监察等部门要加大企业投诉受理和查处力度。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和环境。
(七)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目标考核。
各地、各部门要从加快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的重要性,把实施“工业三年倍增计划”纳入当地经济发展规划,摆上重要议程。要切实加强对工业经济工作的领导。市全民创业及工业经济领导小组要加强对全市工业发展的宏观指导,定期研究重大项目,部署重点工作,协调解决关键问题。各县、区和市直有关单位也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相应的工作机构,形成强有力的领导机制。
工业经济范文3
由于国内工业企业竞争日益激烈,许多工业企业为了争夺更多的市场份额,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成为了竞争的手段,工业产品价格逐步回落成为了必然的发展态势。
工业品出口增速保持稳定状态。虽然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贸易的增速有所放缓,但是考虑到我国工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工业产品出口增速目前保持了较为稳定的状态。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较多,目前工业经济的发展对国民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工业经济繁荣,则会带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工业经济低迷,则会拖累国民经济发展。目前来看,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工业经济提升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从目前工业经济所占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例越来越高,工业经济的发展质量和水平对国民经济产生的影响日益强烈。从工业经济所占GDP总额来看,工业经济对提升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工业经济带动了周边行业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工业经济的发展不只是某个行业的发展,而是与工业周边多个行业的发展,工业经济的繁荣,必将给国民经济提供有力的支撑,将会对实体经济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从目前工业经济的增长来看,对周边行业的带动是非常明显的。
3.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工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工业经济属于实体经济的一种,对国民经济形成了有力的支撑,保证了国民经济能够减少泡沫,提高整体发展质量。所以,工业经济发展为国民经济提供了手段保证,提升了国民经济发展质量。
三、工业经济的未来走势预测及分析
考虑到工业经济的发展现状以及对国民经济的促进及其现实特点,随着工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工业经济在未来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快速发展:
1.工业经济将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由于工业经济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在实体经济领域所产生的效益日益增加,在这种局面下,工业经济势必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形式,并对实体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推动作用。所以,未来工业经济将会演变成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形式。
2.工业经济所占的比重将逐步加大。从目前工业经济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来看,工业经济已经逐渐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领头羊,对国民经济的作用日益突出。基于这一发展现状,在工业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趋势下,工业经济占据国民经济的比重将进一步加大,其主体地位将更加突出。
3.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考虑到工业经济的现实发展特点以及产业优势,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是比较明显的。基于这一认识,在未来的发展中,只要工业经济不发生较大的波动,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较大的变化和调整,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强。
四、结论
工业经济范文4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着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工业经济范文5
工业是首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首都经济发展起着强大的支撑作用。当前,北京步入了全面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新阶段,经济发展也进入了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结构的关键时期,北京工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要求和挑战。北京工业需进一步推进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集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的产业发展格局,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本期特别报道《北京工业经济曙光初露》、《让技术创新成为北京工业发展的不竭动力》、《“爱国者” 做好中国创造》,三篇文章分别从不同的切入点向您揭示北京工业发展的丰富内涵。
今年前三个季度,北京工业系统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各项政策措施,工业发展速度实现了由负转正,并保持了稳步增长。
■ 发展态势全面回暖
生产继续向好,利润实现增长
1―3季度,北京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727.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7%,增幅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从分季度数据看,三季度实现增加值650.5亿元,增长18.6%,增幅分别比一季度和二季度提高22个和18.1个百分点。其中,9月份实现增加值226.5亿元,增长23.7%(见图1)。
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5.8%,比上年同期降低13.9个百分点。实现利润388.1亿元,增长2.3% (1―5月同比下降16.7%),结束了自2008年11月份以来工业利润增速同比下降的局面。
生产全面回升,速度逐步加快
国有、股份制、“三资”企业实现增长。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257.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1%,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三资”企业实现增加值584.7亿元,增长2.7%(上半年同比下降7.3%);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862.3亿元,增长7.3%,增幅提高6.8个百分点。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各经济类型企业继续保持全面增长态势。其中,国有企业、“三资企业”、股份制企业分别实现增加值31.1亿元、80.3亿元和112.2亿元,分别增长1.1%,28.6%和28.1%。
轻重工业同步增长。1―3季度,规模以上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45.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7%,增幅比上半年提高4.6个百分点;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382.1亿元,增长5.9%(上半年同比下降1.4%)。
大中型企业增速加快,小型企业增速转正。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大型企业实现增加值76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9%,增幅比上半年提高6.9个百分点;中型企业实现增加值550.5亿元,增长6.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大、中型企业增幅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水平2.2个百分点和0.8个百分点,共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5.6个百分点。小型企业实现增加值415.1亿元,增长0.6 %(上半年同比下降10.2%)。
重点区域实现全面增长。1―3季度,城市发展新区和城市功能拓展区分别实现增加值703.1亿元和479.3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5%和3.2%,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8个和7.2个百分点。首都功能核心区实现增加值144.4亿元,增长6.3%,增幅下降1.6个百分点;生态涵养发展区实现增加值130.7亿元,增长8.6%,增幅提高17.5个百分点。
企业资金运转、就业情况良好
从业人员保持稳定。1―8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从业人员120.8万人,比1―5月增加0.2万人,比上年同期下降3.7%。
资金周转加快。1―8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流动资产周转率1.6次,比1―5月加快0.1次。三季度,根据全市638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工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趋势判断专项调查”结果,认为流动资金情况基本正常和资金充裕的企业占71.2%,分别比二季度和一季度提高4.7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
■ 两大因素力促工业回升
今年前三个季度,全市工业在政策驱动、市场回暖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脱离低谷,稳步回升。1―3季度,在全市37个工业行业大类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的行业有18个,比上半年增加7个行业。其中,速度由负转正的行业有7个,增幅比上半年提高的行业有9个。
政策推动交通、医药行业快速增长
2009年来,北京市委、市政府相继推出了家电和汽车以旧换新、小排量汽车优惠补贴政策,以及新医改方案的正式实施等政策,促进了汽车制造、医药制造业行业快速发展。1―3季度,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5.4个百分点。各月实现增加值已连续7个月保持在23亿元以上,成为自2004年以来的最好水平。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汽车92.1万辆,增长48.8%,增幅同比提高31.5个百分点。其中,轿车38.8万辆,增长80.1%,轿车产量占全市汽车产量的比重为42.1%,比2008年提高5.1个百分点;生产载货汽车45.9万辆,增长34.1%。1―3季度,医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88.1亿元,增长17.2%,增幅比上半年提高0.7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带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8个百分点。
市场需求逐步回暖
8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探底回升,环比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环比上涨0.8%,已连续五个月上涨,需求出现回暖迹象。
房市回暖带动建材、家用电器行业生产。1―8月,全市销售商品房1442.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1.3倍。1―3季度,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分别实现增加值43.3亿元和75.8亿元,比上年同期分别增长5.4%和13.4%,增幅分别比上半年提高23.2个和8.3个百分点。其中,与房地产相关的水泥、石灰和石膏的制造和家用电力器具制造分别增长20%和46.5%。
装备制造业出现回升迹象。1―3季度,通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3.9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2%,降幅比上半年缩小8.4个百分点;专用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2亿元,增长1.7%(上半年同比下降2%)。1―3季度,金属切削机床、起重机、内燃叉车生产降幅比上半年分别缩小9.8个、12个和11.8个百分点,采矿专用设备生产增幅比上半年提高18.9个百分点。
电子行业降幅缩小。1―3季度,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01.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1.8%,降幅比上半年缩小9.8个百分点。9月份,该行业实现内销91亿元,占同行业销售产值的比重达47%,比6月份提高2.2个百分点。
■ 回升基础尚待巩固
今年前三季度,全市工业回升向好的态势已经形成,但企业内在发展动力仍显不足,回升基础有待巩固。后期要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促转型更好结合,提高工业回升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激发企业内在动力和活力。
后续发展面临挑战
外需全面复苏尚需时日。当前从市场需求看,国内市场在一系列政策刺激下有所恢复,但全球经济仍显低迷,出口疲软仍是制约全市工业回升的重要因素。1―3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7620.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3%。产销率99.3%,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其中,实现国内销售产值6551.5亿元,增长1%(上半年为下降6.4%);实现出货值1069.2亿元,下降21.6%,降幅比上半年缩小4.8个百分点。出货值占销售产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9%下降为14%。
政策驱动效应将减弱。为应对金融危机,国家和各地方政府出台一揽子振兴计划,对经济复苏起到积极的作用,政策实施效果显著。1―3季度,全市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8.7%,有效带动工业经济回升。但随着宏观经济的逐步恢复,市场调节作用将逐渐增强,而政策驱动效应将减弱。
高端产业发展缓慢,缺乏新增长点。大力发展高端产业是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全市高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逐年下降。2009年1―3季度,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367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2.6%,现代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7亿元,增长4.4%,分别慢于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速8.3个和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分别占全市比重为21.2%和38%,分别比2008年下降2.6个和0.6个百分点。汽车、医药等支柱行业在政策刺激下实现了快速增长,但后续发展仍存在不确定因素;高耗能行业调整步伐加快,但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
技术创新意愿不强,新产品生产下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较快增长,但基础建设项目偏多,技术改造项目明显不足。1―8月,全市工业大项目215个,其中涉及技改项目仅9个。1―3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915.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6.9%,降幅大于工业总产值13.3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4.9%,比2008年降低4.9个百分点。
培育工业可持续发展
加快结构调整,培育新增长点。工业生产企稳回升势头已经形成,在后续发展中加快结构调整是巩固回升势头、实现增长方式转变的必要途径。相关部门要根据首都经济特点,推进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建立新生业态的管理机制、培育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
推进技术改造,提升核心竞争力。积极引导、推进工业企业以自主创新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工作;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两化”融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工业经济范文6
[关键词]工业经济;经济结构;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2-0000-01
0 引言
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业经济体系正在不断的发展和调整,工业经济正以较快的速度运行和发展,工业经济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比重也越来越重。为满足工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电力行业也针对实际情况作相应的改革,以促进行业的发展。电力工程的发展以及变化,对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和生产运营的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同时也是一个机遇。本文根据电力行业发展的实际背景,结合电力设备的市场经营特征,从而预测工业经济未来发展的趋势,有效的提升工业经济建设发展的整体水平。
1 电力设备企业现状
1.1 行业现状
电力设备制造行业是我国的第二产业,此行业的特点是原材料比重大、劳动密集、投资多、技术含量高。其主要是通过生产电力设备,以及传输和变换电能,通过这种方式来满足人民日常生活的需求、国防事业的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通常电力设备主要有电站设备及输变电设备两种,而电站设备包括水利发电机、汽轮机及火力、水轮机、电站锅炉等;输变电设备则包含一次和二次设备两种类型,一次设备主要有电线电缆、电抗器、电容器和变压器等设备,是硬件设备,而二次设备主要有电网自动调度、控制和电网保护等方面,包含电力电子器件、电力保护设备、自动控制系统及继电器保护等等,是软件设备。我国电力事业在不断进步,同时我国电力工程也需要越来越多的电力设备,因此也表明我国电力设备行业面临着一个新的发展机遇以及挑战。国家电网工程的不断发展,也给我国工业经济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1.2 供电企业采购现状
目前,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其电力设备时,因为电力企业在采购电力设备方面的规范日益规范,所以,其主要是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采购需要的电力设备,但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营销电力设备时,电力企业主要也是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进行的。同时,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在使用中标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有很多因素会对企业中标产生影响,一般有客观因素和非客观因素两个方面,当然也包含有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以及电力设备制造企业自身不能够控制的影响因素。一般而言,在实现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电力企业在招投标采购电力设备的过程中,一般是考虑电力设备的价格、质量以及售后服务等等各个方面然后进行相关评定,进行电力设备的招投标采购时,一般其具有比较强的主观性。
电力设备制造企业使用招投标中标的方式营销电力设备时,通常情况下,企业制造设备中标过程中产生的因素,一般有产品的生产以及制造水平、质量和投标价格等等各个因素,一般而言,如果企业的投标价格较低其中标的可能性就越高;但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影响因素,一般是电力设备制造企业的实力、规模以及产品销售额、企业品牌、企业性质、企业信誉度等等,但是因为招投标中标评定的主观性通常较强,所以,在投标过程中电力设备制造企业应该把这些因素当作指标来作具体的分析研究;企业中标过程中的关系因素一般是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企业与投标企业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这种关系因素体现在采购电力设备过程中的招标专家与投标企业的关系中。
2 工业经济未来走势分析和预测
针对工业经济的实际发展现状和分析,工业经济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全面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工业经济正处于一个极其多变而又复杂的坏境中,充满了许多的机遇还有挑战。工业经济在未来将会朝着以下几个发展趋势发展
2.1 工业经济使得国民经济的促进和推进的作用越来越大
针对工业经济的产业优势以及现实发展的特点,在未来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对未来的影响不会太大,重工业产品的市场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也遇到许多的发展机会。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发挥了潜在的优势,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同比增长了29.3%,增幅同比增长了4.3%;工业产品价格指数和走势都呈现出了同比预期大幅增长的态势。今年以来,在持续压力面前,我国通过深化体制改革促进改革红利的释放,而且实时的推出了一系列的定向的调控稳定增长政策。许多企业也加快推动了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加快淘汰落后的产能,进行技术改革投资。只要国民经济结构不发生大的调整和变化,它的作用就越来越明显。
2.2 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一种实体经济主要的发展方式
工业经济增加了实体经济领域的效益,它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发展状态下,工业经济也必然成为实体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式,并起到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未来工业经济也将逐渐演变成为实体经济的主要发展方式。
2.3 外需工业和低端工业将会兴起
在外需再次面临强大的压力下,电子信息制造及纺织服装等部分外向型产业在恢复中有望再次升级调整,特别是受劳动力、原料等成本上升的影响,部分处于低端产品制造的企业发展活力将再次凸显。区域转移的步伐和产业转型升级将会加快,以外需为导向的食品、家电、轻工等消费品工业将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部分外需工业产品将可能出现较快的增长态势。但由于消费倾向的惯性作用,消费品工业增速出现较大幅变化的难度变大。
2.4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可持续发展将会成为新的动力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工业化。实现工业化必须依靠创新和科技的进步,不断的提高工业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使得产品价格低,质量好。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改变粗放型经济的增长方式,使得符合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充分发挥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彻底改变我国的粗放发展经营的方式,促进我国工业经济的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我国每年发明和新型科技占的比重超过3%。从2005到2013年我国高新科技和新型工业占GDP的比重从1.2%增加到43%,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平均收入增长了27.5%,每年增加平均值增长了23.25%,实现平均增长利率为14.6%。新型工业经济在规模经济中占的比重从2010年的10.83%增长到了2013年的11.55.而新型工业化和可持续经济发展使我国工业产业结构向着合理化、科学化的方向努力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以及信息化产业,用新型高新技术提升传统工业,提高我国工业化水平。
3 结论
总之,对于招投标中的低价中标,厂家为了达到中标的目的,相互恶意竞争,也无形中成为电网运行中的最大隐患,因此,我们要加强电力企业的管控,这样才能保证电网的安全。
目前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过程中,工业经济成为了重要的内容,对于我国国民经济的建设发展形成积极的推动作用。伴随着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工业经济最终会变成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发展的主要力量。工业经济必将成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中坚力量,要做到加大淘汰落后产能的监督和执行力度,拓展高技术产业的增长空间;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积极改善其发展环境;继续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企业;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实现工业经济的平稳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不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效益,改变工业经济发展的布局,深化改革的进程。使得工业经济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竞争力,走可持续发展的工业经济体系。工业经济发展也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任民.提高劳动报酬促进经济平稳较快持续发展[期刊论文].2012(03).
[2]王欣昱.外贸外资推动中国经济增长路径分析[D] .吉林大学,2011.
[3]田菁慧.李杰.浅析我国对外贸易顺差成因及利弊[J].东方企业文化,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