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建设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范文1

关键词:生态城市建设;科学发展;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生态策略;可持续发展

一、基本情况

太白县地处秦岭腹地,因秦岭主峰太白山在其境内而得其名。全县面积2780平方公里,总人口5.2万。太白横跨黄河、长江大流域,北连秦川,南通巴蜀,为川陕之要道。自然风光、民情风俗既有关中风情,又具巴蜀特色。“太白积雪六月天”更是著名关中八景之一。

县内气候独特多变,年平均气温7.7℃,降雨量多达800mm,无霜期158天,长冬无夏,春秋相连。夏季平均气温19℃,凉爽宜人,具有“天然空调城”之美称,是避暑度假的天然胜地。

境内海拔在740~3767米之间,地形复杂多样,山、川、河、谷兼而有之。太白山、鳌山、青峰山雄秀险峻,县城所在地虢川,地势开阔平坦,草场广袤。森林覆盖率高达95%,远望太白,好一个绿色世界。

二、生态城市建设

城市是人类文明产物,是高密度的物质与精神聚集体,是高效率的社会经济生活综合体。生态城市建设是运用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经济原理,通过综合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促进改善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良性循环、协调持续发展的一种有效组织形成。简言之,人与自然和谐、城市与自然平衡、城市机体内部协调就是生态城市建设。建设生态城市是创建清洁、绿色的、全面的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高效的社会经济环境和人们的需求与愿望得到满足,建设和谐的生态森林与功能相整合的生态景观,实现人与自然有机结合,同时又是生态文明的具体实现,是党的十七大精神的要求,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有重大意义。

1、生态城市总体规划

生态城市建设是在参与或改善原有城市生态系统过程中,建设新的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城市生态和环境经济学为理论指导,以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城市规划为蓝本,以环境保护为重点。首先生态城市总体规划,从生态出发,把自然生态规律和经济发展规律结合起来,把人与自然看作一个整体进行规划。具体到太白县,要考虑的是地理环境、气候特征、森林覆盖率、动植物等天然条件,尊重它们的客观存在,并结合这里的一切有选择性的提出发展方向:生态林业、生态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做为县城经济发展方向和城市建设的主轴。广袤的森林,在科学规划前提下循序发展林产品加工作为工业基础;适宜的地理气候环境,种植无公害绿色食品,促进农业发展;丰富的自然环境和凉爽的气候,是国内难得的避暑度假去处,生态休闲观光旅游产业,能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在城市机理方面,按照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需要,完善城市功能,分区设置、组织交通、完善城市功能。特别是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要把城市能源系统、污水处理系统、食物供应系统结合起来,从而使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够修复经济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城市园林绿地建设,最大限度的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因地制宜,选择绿化树种,灌木搭配及花卉点缀等,并充分考虑文化特点、历史脉络、地域风俗,将其融入园林绿化之中,使城市园林绿化向着人文内涵品位的方向发展。

2、生态策略

生态城市建设,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必须进行技术改革创新。摒弃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模式,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优化产业结构,并建立生态产业体系,从而使城市经济发展向“生态化”方向转变,以实现城市生态系统的供需平衡,生态循环发展。目前在生态城市建设方面,我们可以采用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变“三废”为“三宝”:生活废水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刷厕所、绿化用水;固体垃圾分类投放,可回收部分粉碎处理成化肥,不可回收部分再利用材料进行解体燃烧发电;工业废气经环保处理后做为热源可以发电或冬季供暖。另外,结合太白地理环境特征,开展风力发电,太阳能利用等生态技术的应用。

3、环境保护,以法建设

生态城市应该有高度的生态文明,树立生态文明观。一要靠宣传教育,二要靠法制。通过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这项基本国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对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给予法律制裁。同时必须加强决策者的环境保护意识,遵守国家对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等方面的强制法律、法规,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地方性法规,只有在国家强制性法规指导下才能有效完成生态环境的宏观保护,使生态城市建设落到实处。

三、结论

生态城市是卫生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等基础上发展形成的更高一级的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模式。生态城市建设不仅需要营造健康怡人的自然环境,还要具有高效的经济环境;不仅要有和谐高效的社会环境,还要具有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有利于促进环境质量与现代化进程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建筑设计的生态策略[全国注册建筑师继续指定用书(之三)]

[2] 周家高,世界城市建设向生态城市发展[J]城市开发

[3] 李子君,中国如何进行生态城市建设[J]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范文2

继组织市(区)城市建设观摩活动后,市委、市政府又组织各市(区)委书记和有关部门负责人,赴××专题考察调研城市建设,直接感受周边地区城市建设竞相发展的逼人态势,认真学习借鉴两地城市建设的宝贵经验,推动××的城市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

今年以来,××市围绕总书记提出的“把××建设成为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的目标,强力推进城市发展方略。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除了启动润扬大桥、绕城高速公路、宁启铁路等重大项目外,××又加强了对古运河、瘦西湖和古邗沟的水环境治理力度。特别是9月份以来,××加强了市区环境的综合整治,对城市干道两侧的违章、临时建筑一律拆徐>,!

镇江是一座具有3000余年历史的江南古城,又是一座临江而建的山水城市,山中有城,城中有山。今年以来,镇江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显山露水、透绿现蓝”,建成一座清新秀丽、充满灵气的江南名城,展现城市山林和大江风貌。今年3月份以来,镇江启动了城建四大重点工程。这四大重点工程分别是全长2.8公里、总投资超亿元的引资大道拓宽改造工程,总面积1.6本文来源:文秘站 5万平方米的“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工程,全长1.9公里、总投资1.1亿元的长江路二期工程,总投资1亿元的中山路和解放路美化亮化工程。到9月底,四大工程已全部完工,极大地改善了镇江的投资环境,树立了崭新的城市形象。

在××,××党政代表团参观了荷花池公园、东圈门、汪氏小苑、××市区东出入口环境整治工程和瘦西湖水系整治工程。在镇江,代表团参观了引资大道及其绿化工程、“城市客厅”大市口广场、有“镇江外滩”之称的长江路春江潮广场。考察途中,××市委书记孙志军、代市长季建业,镇江市委书记张卫国、代市长史和平等分别向我市代表团介绍了两市城市建设情况。

一天参观下来,代表团成员坐不住了,就地在镇江市召开学习讨论会。大家话感受,找差距,谈认识。思考得最多、谈论得最多的是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开展工作,以实实在在的举措推动××城建更快更好地发展。

城市建设范文3

关键词:宜居城市; 内涵; 城市规划; 问题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ity construction, and expansion of the size of the city, the function of the cit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erfect. But in the urban rapid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gno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ead to city problem becomes more and more serious, and especially the environment problem increasingly sever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quality declining, city the urgent need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This paper mainly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livable cities and its connotation, and points out the construction in livable cities problems needing attention in the process, so as 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build livable city.

Keywords: livable cities; Connotation; Urban planning; question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 述

从英国工业大革命开始到全球快速城市化发展的今天,人类所寄居的城市接受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各种各样的城市问题无不阻碍着一个城市前进的步伐,人们开始反思,开始呼吁建造一个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宜居城市概念的提出,既是人类挖掘祖先生活观的结果,更是反映人们对于现状生活环境的不满。亚里士多德说: “人们为了活着,聚集于城市;为了活得更好,而居留于城市。”1933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的《雅典》明确指出居住是城市的首要功能,城市是市民的生活空间,倡导站在市民都市生活活动立场进行城市规划建设,要把满足市民心理、生理的需求与社会、经济、政治条件结合起来。1977 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通过《马丘比丘》向世人宣称: 迄今为止,人类并没有构筑起亲近温馨的家园,而是营造了没有生机的茔穴。工业的发展,城市的膨胀以及强大的机械力对自然环境的加工与再加工,使得人类在观念上和生活方式上逐步疏远自然。

城市发展要不断回归舒适、休闲、健康、安全和文明等人类最基本的追求,使人居环境更贴近自然,使自然和城市文化和谐。城市建设要关注城市安全、健康、舒适、便捷等体现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并注重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持城市和街区的风格,同时要高效和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创造更多更适宜人们居住、生活和工作的空间。

2. 宜居城市的内涵

2.1 宜居城市应该是经济持续繁荣的城市

因为城市是区域经济的组织、管理和协调中心,是经济要素的高密度聚集地,是各种非农产业活动的载体。城市只有拥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先进的产业结构和强大的发展潜力,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充足的就业机会和较高的收入,才能为宜居城市物质设施建设提供保证。

2.2 宜居城市应该是社会和谐稳定的城市

只有在政局稳定、治安良好、民族团结、各阶层融洽、社区亲和、城市城乡协调发展的城市,居民才能安居乐业,才能充分享受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才能将城市视为自己物质的家园和精神的归宿。

2.3 宜居城市应该是文化丰富厚重的城市

城市的文化丰富厚重有如下含义: 历史文化遗产丰富; 文化设施齐备;文化活动频繁;城市文化氛围浓郁。只有具有文化丰厚的城市,才能称之为思想、教育、科技、文化中心,才能充分发挥城市环境育人造人的职能,才能提高城市居民的整体素质。

2.4 宜居城市应该是生活舒适便捷的城市

生活的舒适便捷主要反映在以下方面: 居住舒适,要有配套设施齐备、符合健康要求的住房;交通便捷,公共交通网络发达;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如教育、医疗、卫生等质量良好,供给充足;生态健康,天蓝水碧,住区安静整洁,人均绿地多,生态平衡。

2.5 宜居城市应该是景观优美怡人的城市

城市是一个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复合体,景观的优美怡人是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这既需要城市的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又要求人文景观如道路、建筑、广场、小品、公园等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人文尺度,体现人文关怀,从而起到陶冶居民心性的功效。

2.6 宜居城市应该是具有公共安全的城市

公共安全度是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温疫,防御和处理人为灾害如大暴乱、恐怖袭击、突发公共事件等,确保城市居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能力。公共安全度是宜居城市建设的前提条件,只有有了安全感,居民才能安居乐业。

3.建设宜居城市需注意的问题

3.1 宜居城市建设首先要保护优美的自然环境

创建宜居城市, 也不可缺少对环境的保护和自然资源的协调;城市不断地改变, 不断地扩大,土地资源也不断地减少, 再是怎样地弥补平衡, 保住了耕地, 也还是一种浪费。城市规划中一个重要的东西, 就是能充分利用本身城市原有的山、水、田林和风景名胜等的自然景观要素。发掘改造和保护相协调, 还应围绕个性建设和特色。再有就是为了城市的经济利益和居住环境不发生冲突, 产业的结构应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环节。所以在城市发展规划中, 工业区应与行政区域居住小区有明显的界定。

3.2 宜居城市建设需要提供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

我国绝大多数城市都还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区公共服务系统,社区人均公共绿地偏少 、环境“脏乱差”、人均休闲设施拥有量严重偏低、休闲组织和休闲管理严重缺位。这个情况不仅存在于那些老城区,很多规划中的新城区也是如此。有些城市在进行城市社区规划布局时很少考虑居民社区休闲的需要,以致几平方千米内都见不到一处公共休闲空间,甚至连一些社区中原有的规划休闲用地都被辟成了停车场,或是被改作为其他商业用地。因此,城市在进行宜居规划时,要站在城市发展的高度,充分考虑城市居民当前的和潜在的休闲需求,将“乐闲”作为宜居城市规划和宜居社区建设的一个重要元素,最好还要为未来可预见的城市休闲发展留足余地,尤其是要把公共休闲设施建设纳入到城市规划中去,配套完善的公共休闲场馆、公共文化娱乐健身设施、城市公园等各类城市休闲游憩空间和设施。

3.3 宜居城市建设需要凸显城市特色

从城市的选择看,新的城市规划必须注重个性化的特征;城市个性是一城市的特色,是独特的魅力所在。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大多的城市都是高楼大厦,本身的城市特色没能充分发挥。城市忘了自己,城市的形象没有突出,历史、人文也没能体现。城市一旦失去历史陈迹,就如人失去了鲜明的个性。因此,宜居城市建设需要传承城市历史文华,体现城市特色。

3.4 宜居城市建设需要注重公众参与

城市规划建设需跳出城市本身,深入群众,将城市融入所处的城市群分工体系。宜居城市建设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并接纳居民、企业、学者、非政府组织等利益相关方的意见,让不同利益群体有机地参与到宜居城市的建设中,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的发展初衷,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城市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群众。

4.结 语

我国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进程最快的国家之一,正处于由粗放型城市向节约型城市的过渡阶段,正在急切地探索新型的精明增长道路,实现节约资源、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的目的。建设宜居城市成为城市发展的必然选择和城市居民的理想追求。

城市建设范文4

一、突出特色,抓住“灵魂”,高起点确立城市发展的战略定位

之所以提出打造“草原水城”建设目标,主要是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认识。

一是外地的发展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现代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好水的文章。我市清水河治理总投资10亿多元,三期工程已经完成,张家口因“水”而“靓”;迁安投资12.5亿元综合开发流经县城的滦河水,铁岭投资4亿多元引入柴河水在县城开发人工如意湖,两座城市因“水”而“兴”。三座城市的经验启示我们:水是城市建设的活力之源;建设宜居城市,有水必须下大力开发,没水必须下大力引水;只有加速开发和充分利用水资源,城市面貌才能根本改观,居住环境才能显著改善,城市品位才能明显提升。

二是独特的资源禀赋提醒我们,水是城市开发的最大潜力,建设特色化宜居城市,必须做大水的文章。*拥有水库5座,大小湖泊12处,水面6.1万亩,位居全市第二;全县林地面积220万亩,草地202万亩,林草覆盖率67.8%。这种水草林相间且面积之大的自然禀赋在全市乃至全省范围是少有的,特别是闪电湖、库伦淖毗邻县城和青年湖横贯县城南北,这是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具备了打造“草原水城”的良好基础。

三是形势的发展要求促使我们,水是城市发展的根本命脉,建设品牌化宜居城市,必须做足水的文章。城镇化建设是拉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战略平台。各地都在加大工作力度,争相建设有品位、有特色、有影响、有知名度的现代化城市。作为后发地区,需要认清形势,正视差距,负重加压,以快补晚,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站位、更大的魄力,把城市建设往大里谋、往远里谋、往深里谋,强化责任意识和品牌观念,做足“水”的文章,真正把青年湖的潜力挖掘出来,把青年湖的希望拱托出来,加快推进城镇化建设。

二、明确思路,统一思想,高站位认识“草原水城”的战略意义

打造“草原水城”必定会成为*城建发展史上的一座新的里程碑,对加快*经济发展、提升城镇建设水平、提升城市形象和改善民生必将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1、打造“草原水城”是加快发展的新平台。城市是产业集聚的平台,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支撑。一方面,随着草原水城建设的有序推进,必将集聚更多的城建项目和相关产业,集聚更多的人口到城镇创业,有效拉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草原水城”这一独特而新颖的城市建设定位,使得湖光山色、绿水草原的优势更加突出,“秀水”与新城相互辉映的胜景更加迷人,必将为旅游添加新内容,使名气提到新高度,把接待提至新水平,加快实现“生态旅游强县”奋斗目标,为*经济社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

2、打造“草原水城”是城镇建设的主攻点。只有把“草原水城”作为城镇建设的主攻点。才能让“水”的元素更好地体现在全县城建工作的总体思路中,通过沿河修路、傍路建房、以房兴商,为县城建设显魅力,为城建工作增亮点,实现城市价值与品位的双提升。也只有主攻“草原水城”,才能把地形地貌、水系水域、草原草场、楼堂馆所放在城建工作的全局中去谋划,合力去攻坚,*县城才能因水而“大”、因水而“活”、因水而“特”。

3、打造“草原水城”是提升形象的突破口。打造“草原水城”,可以更加科学巧妙地把*独特优越的自然禀赋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以草原、湖水、森林、建筑为内容,以自然、休闲、生态为主题,达到山水、树木、花草、建筑相互衬托、整体协调、局部精细的总体格局,展现“翠意缀城市、绿水城间流”的崭新城市面貌,使其真正成为*对外开放的“金名片”,对于提升城市形象,改善招商引资环境,必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4、打造“草原水城”是改善民生的落脚点。城镇建设事关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与群众切身利益息息相关,打造“草原水城”的落脚点就是为了改善民生。建设一个环境优美、宜居宜业宜娱的精品县城,已经成为全县广大群众的迫切愿望和共同心声。“城在水间建、人在绿中居”的“草原水城”新定位必将有效改善人居环境,凸显“以人为本”理念。同时,在建设过程中,通过住房、用水、卫生、休闲、娱乐等条件的改善,可以大幅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

三、突出重点,把握关键,加速推进“草原水城”建设步伐

实施“草原水城”战略,涉及拆迁改造、道路畅通、产业发展、生态恢复、素质提升等方方面面,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一要注重规划,加大谋划力度。推进城市建设,必须高标准、高水平地搞好规划设计。“草原水城”规划编制注重体现前瞻性和独创性,站在更高的层面上,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和更长的时间跨度上进行规划,不管是总规、控规、详规,还是建筑设计,宁可花大价钱,也要请“高”人、请“大”家,做到放开市场、好中选优,只认资质、不认地域。特别是统筹生态、环境和城市关系,统筹道路、水系和城市的关系,突出“草原”和“水”两个标志性元素,对城市的主基调、标志性地段、重要建筑等每个层面、每个环节进行深入研究,力求使每个建筑都成精品,每个区域都是景观,一张蓝图绘到底、一张图纸干到底,全力打造具有*特色的高品位城市。

二要拓展空间,加大拆迁力度。没有大破,就没有大立;没有大拆,就没有大建。建设“草原水城”,必须以超常规的魄力和决心,坚决克服怕添乱、怕告状、怕上访、怕出问题等“怕”字当头思想,下功夫摸清底数,掌握第一手材料,科学制定拆迁方案,强化各项拆迁措施,下大力做好群众工作,拆出气势,拆出规模,确保拆迁任务顺利完成,让群众切身感受到拆迁带来的新变化。同时,高度重视和解决拆迁过程中的民生问题,一方面,要组织召开听证会,认真吸收拆迁户的意见建议,避免节外生枝,造成经济损失和工作被动;另一方面,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群众,要通过实施新民居建设工程,列入城镇或农村低保范围等途径,给予妥善安置,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确保各个环节不出问题。

三要打造亮点,加大建设力度。按照谋划一批重点项目,推出一批亮点工程,整合力量进行集中攻坚的原则,对所有建设工程全部排出进度、倒排工期,打造亮点,确保按时优质完成。今年重点扎实推进青年湖周边的建设工程,确保9月底前青年湖大桥竣工剪彩,向国庆60周年献礼。其它城建工程都要加速推进,能快则快、能超则超,绝不能打持久战。在推进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决不允许出现“半拉子”工程和“豆腐渣”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大型专业商场、便民超市、星级宾馆、精品小区建设,完善县城功能,提升县城形象。

四要破解难题,加大投入力度。打造“草原水城”,解决投入问题,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走“以政府投资为引导、适当负债为调节、市场化运作为主体”的多元投融资路子,实现“以城兴城、以城聚财”。成立政府投融资公司和资产经营公司,灵活运用抵押、拍卖、置换等方式,把政府所属全部固定资产推向市场,大做经营城市文章,把死钱变成活钱。出台优惠政策融资,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把政策放到最宽,把服务做到最优,吸引外地客商、民资和社会闲散资金参与工程建设。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实现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高度垄断,重点加大水、电、路、讯等配套建设,特别要加大青年湖周边等“草原水城”规划范围内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把“毛地”变成“净地”,把“生地”炒成“熟地”,实现土地升值,以地生财。要加大项目争取和整合力度,灵活运用上级投资,筹集更多的资金参与“草原水城”建设。

五要提高层次,加大管理力度。城市是建起来的,更是管出来的。要以“三制”建设为重点,切实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理顺体制,按照“建设一盘棋、管理一个口”的原则,整合优化现有管理资源,加快城市建设与管理职能的分离,加强工程监管,对于在建设过程中不按设计施工,私自降低工程标准、偷工减料,侵害群众利益甚至造成不安全隐患的,将坚决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失职渎职行为。建立机制,强化城建、交通、公安、工商等部门职能,加大对卫生秩序、交通秩序、市场秩序和治安秩序的整治力度,建立完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健全法制,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规章,依法办事,强化监管,真正做到城市管理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把城市管理纳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的轨道。

六要讲求文明,加大创建力度。开展文明城市创建是优化发展环境、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必须明确创建标准,抓住关键环节,实施重点突破。坚持以人为本,加强教育,规范行为,扎实开展文明市民、文明示范、文明窗口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切实破除“城市环境、农村习惯”,为推进城市文明搭建良好平台;要坚持体现特色、注重品位,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注重文化内涵,彰显城市魅力,同时搞好城区的美化、硬化、亮化、绿化、净化,重点抓好镇容村貌改善和乡风文明建设,形成崇尚科学、诚信守法、勤劳致富、勤俭持家的文明和谐新风尚。

四、加强领导,强化措施,为打造“草原水城”提供有力保障

一是广泛宣传。对外,要充分发挥电视、网络、报刊等新闻媒体的作用,把县委、县政府打造“草原水城”的战略目标宣传出去;对内,要通过各种途径把“草原水城”的战略目标宣传下去,统一全县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思想,使其更好地为建设“草原水城”服务,提升*的知名度。结合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干部作风建设年”活动,深入开展“‘草原水城’怎么建?我们怎么干?”思想大讨论活动,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切实为建设“草原水城”奠定浓厚的舆论氛围和坚实的思想基础。

城市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市建设;城市规划;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K915文献标识码: A

从人类文明发展史角度看,人类经历了蒙昧、野蛮而逐步走向文明,从渔猎文明发展到农业文明发展到现在的工业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经济大发展、大进步。

生态化发展模式是在工业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扬弃了只注重经济效益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唯经济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生态发展模式是人们对人类进入工业文明以来所走过的道路进行深刻烦死的结果。这是人类文明进化的历史性的重大转折,是人类改变传统发展模式和开拓新文明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1.城市生态化及其发展对策

在世纪之交,新旧文明转换之际,我国城市发展面临两种选择。或者走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发生根本改变,最多只进行适当的调整;或者对传统发展模式进行根本性变革,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化发展之路。

所谓城市生态化简单地说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符合生态系统整体协调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生态化”已不再单纯是生物学意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内容,城市生态化强调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和整体生态化,即实现人-自然共同演进。和谐发展、共生共荣,它是可持续发展模式。社会生态化表现为人们有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生活质量、人口素质及健康水平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有一个保障人人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这意味着一场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家、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发展之路。以下几点建议对促进城市生态化发展是重要的。

1.1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生态意识

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首先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关,使公众特别是领导决策层的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观念。

1.2制定行动计划,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策略。

城市生态化应作为我国今后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并与《中国21世纪议程》结合起来,把这种思想贯彻到政策、计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发展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化发展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1.3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城市生态化发展得到法律保护,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化发展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顺利实施。

1.4设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职能机构

在城市各机构中可通过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化发展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城市生态化发展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宣传、咨询、交流的推广中心。

1.5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是与生态化相违背的,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原理创造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城市生态化发展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发展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绿,逐步走上清洁生产、绿色消费之路,是实现城市生态化的基础。

2.走向生态城市

2.1生态城市释义

城市生态化发挥之路,为城市发展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起的“人与生物圈”计划研究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概念。它的内涵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前苏联生态学家杨诺斯基、美国生态学家理查德.杰瑞斯特等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城市进行了研究{1,2}。生态城市已超越了保护环境即城市建设与环境协调的层次,溶合了社会、文化、历史、经济等因素,向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广义的生态观。

生态城市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结果,简单的说它是生态和谐、经济高校、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住区形式,自然、城、人溶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生态城市发展的目标是实现人-自然的和谐(包含人与人和谐、人与自然和谐、自然系统和谐三方面内容),其中追求自然系统的和谐、人与自然和谐,是基础、条件,实现人与人和谐才是生态城市的目的和根本所在,即生态城市不仅能“供养”自然,而且满足人类自身进化、发展的需求,达到“人和”。

2.2生态城市主要特点

生态城市与传统城市相比,有本质的不同,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和谐性 生态城市的和谐性,不仅反映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自然、人共生,人回归自然、贴近自然,自然融于城市,更重要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上。现在人类活动促进了经济增长,却没实现人类自身的同步发展,生态城市是营造满足人类自身进化需求的环境,充满人情味,文化气息浓郁,拥有强有力的互帮互助的群体,富有生机与活力,生态城市不是一个用自然绿色点缀而僵死的人居环境,而是关心人、陶冶人的“爱的器官”,文化是生态城市最重要的功能,文化个性和文化魅力是生态城市的灵魂。这种和谐性是生态城市的核心内容。

高效性 生态城市一改现代城市“高能耗”、“非循环”的运行机制,提高一切资源的利用效率,物尽其用,地尽其利,人尽其才,各施其能,各得其所,物质、能量得到多层次分级利用,废弃物循环再生,各行业。各部门之间的共生关系协调。

持续性 生态城市是可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指导的,兼顾不同时间、空间,合理配置资源,公平地满足现代与后代在发展和环境方面的需要,不因眼前的利益而用“掠夺”的方式促进城市暂时的“繁荣”,保证其发展的健康、持续、协调。

整体性 生态城市不单单是追求环境优美,或自身繁荣,而是兼顾社会、经济和环境三者的整体效益,不仅重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更注重对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是整体协调的新秩序下寻求发展。

区域性 生态城市作为城乡统一体,其本身即为一区域概念,是建立区域平衡基础上的,而且城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只有平衡协调的区域才有平衡协调的生态城市。生态城市是以人-自然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就广义而言,要实现这一目标,全球必须加强合作,共享技术资源,形成互惠共生的网络系统,建立全球生态平衡。广义的区域观念就是全球观念。

2.3生态城市创建策略

现代城市与生态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不能因此而认为生态城市是一种尽善尽美、不可实现的理想乌托邦。现代城市到生态城市可能是个很漫长的发展过程,需要好几代人的努力。美国生态学家提出了“生态结构革命”的倡议,并提出了生态城市建设的十项计划

普及与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致力于疏浚城市内部、外部物质与能量循环途径的技术和措施研究,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保护和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

建立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部门,完善生态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

对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力求为居民创造多样的自由生存空间;

建立和恢复野生的生物环境;

调整和完善城市生态经济结构;

加强旧城、城市废弃土地的生态恢复;

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统;

制定政策,鼓励个人、企业参与与生态城市建设。

这十项计划全面的反映了西方国家生态城市建设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当然中国城市不可照搬,只有从国情和城市实际出发来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建设生态城市道路。但一些成功经验应该借鉴的。

建设生态城市可分为“三步走”即三个阶段:

第一步:起步期(初级阶段)大力宣传、倡导生态价值观,唤起人们对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视,制定行动计划,建立示范工程,加强能力建设,对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功能进行初步调查,为建设阶段作好准备、打下基础。第二步;建设期(过渡阶段)重在逐步调整、改造社会经济组织结构,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环境质量,加强生态重构和生态恢复,增强城市共生能力,进一步增强人的生态意识,使之自觉广泛参与生态化建设。第三步:成型期(高级阶段)这一阶段生态城市并不是处于“静止”的思想状态,而是自觉地通过各种技术的、行政和行为诱导的手段实现其动态平衡、持续发展,自组织、自调节能力强。但若其正负反馈失衡或自我调节失灵也会导致衰败。

以上三个阶段,对于不同城市因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每一阶段的时间跨度也不尽相同。第一步和第二步实际上就是城市生态化发展阶段,生态城市则是城市生态化发展的高级境界。可喜的是我国已有不少城市已处于起步阶段,但还有很多城市仍在继续重蹈传统工业化发展道路。

3结语

城市建设范文6

国内低碳城市建设现状

近几十年来,环境问题日益严峻,气候变化已经对人类的生活乃至生存产生了严重的威胁。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使环境问题又一次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2010年我国两会的一号提案也顺应形势提出了《关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低碳发展的建议》。这份提案的出台将全社会的目光集聚在“低碳”的潮流上,一时间低碳也成为了当下最流行的用语,“低碳社会”、“低碳旅游”、“低碳消费”等等新名词层出不穷。

从本质上看,低碳经济是通过“减少能源使用和提高能源效率”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发展形式。其中,城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因为城市中人口虽少却消费了过高的能源并排放了较多的污染物。随着未来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建设低碳城市无疑将成为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了《关于开展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其中确定广东、辽宁、湖北、陕西、云南五省,及天津、重庆、深圳、厦门、杭州、南昌、贵阳和保定等八市为低碳试点省市。《通知》中重点就规划、政策、产业、管理以及消费等五项内容提出了试点省市发展的基本要求。此外,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低碳城市发展的政策意见,包括推进合同能源管理政策、节能汽车补贴政策、建筑节能政策等。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并有助于地方低碳城市的建设实施。

不光国家出台相应政策,部分省市也颁布了相应的低碳建设规划和行动方案。例如,杭州颁布的《关于建设低碳城市的决定》,提出了打造六位一体的低碳城市工程,并着手编制《杭州市“十二五”低碳城市建设规划》。成都市去年年初出台了《成都市建设低碳城市工作方案》,并积极调整城市的产业结构,发展低碳示范工程,现已初具规模;更值得一提的是保定和上海,经过两年的努力,已经成为国内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低碳品牌城市,两地分别从低碳支撑产业以及低碳消费等角度出发,在整个社会形成了低碳的发展理念。

但是,对于任何新的领域来说,在发展之初都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阻碍和误区,低碳城市建设也无法逃脱。

首先,国家的低碳城市体系标准迟迟未出台。低碳城市的概念一直众说纷纭,尚未形成定论。早在年初就有专家呼吁尽快建立低碳城市建设体系。尽管期间也有部分体系逐渐提出,但是由于城市体系较为复杂,均未得到认可。可以说,对于“低碳城市”这个概念,目前仍很难做出准确的回答。这也造成部分城市自己给自己顶个低碳的“大帽子”,而追究其实质却无法考量。

其次,低碳城市的申报目的过于简单。2010年上半年,多达数百个不同规模的城市申报国家低碳试点城市,但是有些城市的申报目的只是“单纯”地为了获取政策的支持。以至于在试点城市《通知》中并未给出明确政策补贴说明的情况下,如火如荼的试点城市申报和建设热潮大幅降温。

第三,政策的落地存在衔接不当的情况。低碳城市并非一蹴而就,规划和政策的提出只是一部分,关键在于如何将政策落到实处。成本、技术、发展环境等因素造成政策和行动脱节,而这也是目前低碳城市建设发展的最大瓶颈。同时,低碳城市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短期内无法呈现明显的成效,若无法持续实施、发展,低碳城市也仅仅只能是一个名号。

第四,一些城市借助于“低碳”的契机,上马一些名不副实的项目。例如光伏产业,光伏产业本身对于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通常一些城市不顾自己的资源能力,投资开发光伏项目,从而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后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之前,应当对城市本身的实施能力及可行性做出严谨的评估,以便形成高效的运作体系。

整体来讲,国内在建设低碳城市中出现了“雷声大雨点小”的发展问题,尽管已经在政策和规划上初具规模,但如何确定低碳城市标准,如何在地方层面真正地实现城市节能减排,如何成为名副其实的低碳城市,仍需努力!

低碳城市建设策略建议

正略钧策在对国内的低碳经济发展形势进行了一年多的跟踪研究,对未来我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看法:

一、不同经济水平和资源能力的城市应采取不同的低碳城市发展模式。低碳的概念涵盖范围广泛,涉及产业、能源、消费各环节。尤其针对不同能力条件的城市,必须找到一个准确的切入点后逐渐扩展,而不是以全和大为目标。这样不仅可以发挥地区能力优势,有助于选择优势产业,也可以支持对同类型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

具体来讲,我们认为,低碳城市的开发可以分为四种模式。一是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的结构优化型。这类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资源能力较差,因此可以通过合理规划三次产业结构,倡导发展现代农业、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二是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及节能环保产业为主的碳益产业型。这类城市尽管经济能力较低,但是具备良好的自然资源及科技教育水平,具有发展相应产业的能力。三是以倡导低碳消费为主的低碳消费型。这类城市本身虽不具备发展碳益产业的能力,但是经济实力较强,可以通过在生产中普及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在市政建设中广泛采用新能源设施、构建低碳交通体系、优化能源的消费环节等手段推进低碳发展。四是综合了以上三种的综合发展型。综合型发展模式关注城市经济发展的各方面,致力于达到国际公认的低碳城市的标准,这类城市的本质特征是具有良好的资源能力以及经济发展水平。在实际的选择中需要结合当地的整体规划和定位进行修正。

二、国内资源枯竭型城市形势严峻,抓住机遇向低碳城市转型迫在眉睫。中国资源型城市逐渐受到资源枯竭的威胁,2008―2009年期间,国家先后审批了44个资源枯竭型城市。今年12月,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也是全国范围内开展的第一个综合配套改革地区。试点省市的设立旨在通过深化改革,加快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资源枯竭型城市普遍具有资源枯竭、产业效益下降、产业结构单一等特点,自然资源的枯竭使其以往的发展方式无以为继,向低碳城市转型成为其主要发展方向之一。同时,未来将有越来越多的资源型城市面临资源枯竭的威胁,选择合适的转型道路尤其重要。

目前,已有部分城市先后进行转型方式的探索,并取得初步成效。总体来讲,这类城市主要的发展路径是从经济发展向替代产业转移。基本上根据城市原有的发展基础,选择两类转型方式。第一,优化产业结构。除了不断提升第一产业发展水平以外,重点要向知识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的三次产业转型。如陕西省铜川市在转型期间除发展传统产业以外,更培育发展电力电源、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旅游五大新兴产业,其中,旅游业是重要的一个方向,黑龙江省宜春市摆脱以往依赖林业发展的模式,凭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红松原始林等自然风光,转而将旅游业作为其支柱产业之一;山东省枣庄市以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为突破口,以水乡为魂,以运河为线,合理规划、整合、开发旅游资源,突出台儿庄运河古城、微山湖湿地公园等景点,精心设计旅游线路,全面提升了旅游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第二,升级第二产业。对于部分城市目前仍然无法摆脱资源依赖产业的命运,那么发展循环经济、延长产业链就成为了重要的解决途径。比如鄂尔多斯的转型思路是先做大做强煤产业链开发,把煤产业下游的深度开发进行充分挖掘,再利用煤炭产业的发展,积极投入财政资金,对物流、装备制造、农业、文化产业等进行补贴,使产业多元化,最终达到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

三、作为低碳城市发展的准则,要形成一套不同发展模式下低碳城市的目标体系。我们认为低碳城市的目标体系可以从规划、政策、产业、管理和消费五个方面进行划分,并建立相应的指标体系。根据上述城市类型的细分,提出一定规划时期内各模式下的城市发展目标(如下图)。由于指标的提出更加直观具体,从而不仅可以对低碳城市的建设进行考核,也可以对比分析同类型城市的发展状况,更有助于找到阻碍发展的因素。

低碳城市目标体系中,除了在城市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有相应的体现以外,对产业选择和消费方式的要求也必不可少。同时低碳城市建设是个长期的系统工程,特别要建立数据库以在此过程中持续进行数据监测,并根据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发展战略和措施。指标监测可以及时地反映城市的发展动态,也可以对节能减排成效进行判断。

上一篇面积公式

下一篇新娘无悔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