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灾难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灾难课程范文1
更重要的是,上南合作在最短的时间里,激活了曾经南汽最优质的资产――南京依维柯,让这位曾经中国轻客市场的领跑者再度领先。
上南合作良性效应提前 南京依维柯增长超预期
两年前,曾有专家断言,汽车业重组带来的良性效应一般在三年后才逐渐显现。但是,上南合作却用事实打破了这一规律。
融入上汽后,南京依维柯的改革和探索首先体现在产品开发上。2008年轻客新品宝迪在2008北京国际车展亮相,凭借将欧洲同步科技与中国时代元素的完美融合,宝迪一亮相就被媒体冠以“中国轻客新榜样;的称号; 2008年9月,跃进品牌新品欧卡上市,跃进欧卡全面采用了依维柯的动力总成,达到了“欧洲卡车标准;,在国内市场为轻卡用户树立了“国III轻卡新坐标;。依维柯宝迪、跃进欧卡两大系列新品的推出,提升了南京依维柯的产品竞争能力,也为南京依维柯的市场销售和盈利能力的提升进一步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8年,南京依维柯新起点元年。这一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商用车市场一片萧条的大背景下,南京依维柯市场占有率同比上升1个百分点,跃进销量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保持了稳健前行和向上发展的良好势头。
上南合作为南京依维柯注入了上汽集团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如紧扣上汽集团“追求卓越质量,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求,南京依维柯也制定了系统、完整的《2008年度强势质量文化建设计划》,开展了强势质量文化推进活动;根据上汽集团的统一部署,南京依维柯深入开展了“人人成为经营者;的活动,实现了企业的精细化管理,这些行动对增强南京依维柯的综合竞争力大有裨益。
2009年,“上南合作;整合效应持续放大。1至11月份,南京依维柯销量达到81019辆,已经完成了全年销售目标的105%,比2008年全年销量增加16%。与此同时,南京依维柯的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净资产收益率都有大幅的提高。
这些数据和业绩了之前业界对于上南合作效果的质疑,也充分证明了上南合作是符合形势发展需要的。
文化融合下的和谐发展 南京依维柯重塑品牌理念
那么,上南合作取得如此佳绩的原因何在呢?
以往的企业重组项目存在某些通病,比如合作双方貌合神离,引发治理结构、管理水平、决策执行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影响企业的发展。而上南合作恰恰用“全面合作,融为一家;的方式,避免了这一弊病。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企业获得持久发展的动力源泉。正是上汽南汽双方企业文化的融合为南京依维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内部推动力。通过对上汽愿景、价值观的理解和贯通,结合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南京依维柯整理了NAVECO企业文化体系解读;全面融入上汽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自身共赢的全新核心价值观。借助上汽先进的管理经验,南京依维柯在提升质量、控制成本、优化运作模式等方面实现了巨大变革,从而使企业内部焕发了勃勃生机。这种文化融合使得南京依维柯品牌表达更准确更清晰,品牌内涵更丰富,产品价值也得到提升。
融入上汽研发平台 产品再造满足中国市场
产品始终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为满足中国市场,推行产品再造计划是上南合作之后南京依维柯的重点项目。而上汽集团的雄厚资金实力和国内市场无可比拟的实战经验,都让南京依维柯获益匪浅。
上汽集团高层曾表示:“南京依维柯作为上汽集团发展商用车业务的重要支撑,是上汽商用车针对国内轻型商用车细分市场,提高整体占有率,并逐步提升上汽商用车竞争能力的重要力量。未来,上汽集团将全力支持南京依维柯及旗下跃进品牌的发展。
借助上汽集团强大的产品研发能力、对质量的控制能力,以及巨大的品牌效应,南京依维柯品牌实现了产品再造,同时也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灾难课程范文2
关键词:客家文化;城市园林;传承与应用
赣州是我国客家文化三大发源地之一,具有丰厚的客家文化资源,但纵观赣南园林,都没能融入客家文化资源,所以,就没有标志性客家建筑等,致使整个赣南城市园林缺乏浓郁的客家文化氛围和代表性的园林景观环境。若想打破这一僵局,将客家文化融入园林中,才能打造赣南园林之灵魂,使其自成一派。
1 赣州园林现状分析
赣州公园是赣州老城区最早的一个综合l生公园,也是江西省第一个免费开放的城市公园,位于文清路64号。总面积2.97hm2。它历史久远,最先为南赣巡抚治所,明弘治八年(1495年)由都御史金泽创建。清康熙四年(1665年),撤销巡抚,改为赣南道署,康熙二十三年巡道丁炜辟其左建为甓园。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园中就建有丰台山、便池一山一水和抚琴堂、春雨轩、玉兰连理馆等建筑。道光二十六年,巡道李本仁概括园中名胜为“甓园十二景”――曲径疏泉、大廓步月、北富新竹、西轩古桂、别墅书声、层霄阁影、柏堂栖鹤、桐院鸣琴、东篱问菊、南楼读画、池馆停云、和林亭延爽。
现在的赣州公园已经成为了市民游览观赏、娱乐休闲的主要场所,园内古木参天,风景优美,更是赣州市民极佳的消暑纳凉、晨练之地。它在园林布局形式和建筑营造上采用了江南古典园林的传统手法,所以,只体现了赣州的“古城”特点,没有体现出客家文化。
龟角尾公园、八境公园位于章江、贡江和赣江三江汇合处,也就是千里赣江源头,它依托赣州名胜古迹――“龟角尾”而建,与宋代历史文化遗迹――古城墙和八境台相连,是一个集休闲、旅游、娱乐于一体的开放式历史名胜公园,总面积5.5万m2。在园林规划布局形式上采用自然式,更强调登上八境台的俯视观赏和平面效果。公园内建有纪念鼎、龟雕塑、石亭和小品、游戏沙滩等。绿地空间收放自如,由园路有机地形成一个整体,用各种广场砖和花岗岩铺装地面。植物造景多采用耐涝植物,以乔木为主,配以适量灌木和草坪,突显了季相变化的四季景观。体现了“千里赣江第一城”景观,没有反映出“客家摇篮”的元素。
郁孤台公园依托赣州文物古迹――郁孤台而建,属开放式历史文化主题公园。位于赣州市老城区西北部贺兰山上的郁孤台(现在西津路),海拔131m,是赣州老城区的制高点,因其山势孤独而名郁孤台。园林规划布局采用混合式,既突出了郁孤台的历史文化特色,也改善了其周边生态环境。公园的规划设计与建造注重了赣州城市古貌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在完整地保护了文物古迹的同时,又进行了个性化的创新,使得它既具有浓郁的江南古典园林特色,又有新中式园林的风格。全园分为主入口景观区、中心景观区、观赏游览区和安静休息区4个功能区。为满足现代化生活的人性化需求,又新建造了具有岭南古典园林风格的上井亭和夜话亭,并修筑了占地1900m2的停车场和长达500m的健身园路。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树种为主,季相上常绿和落叶相结合、景观层次上乔灌草搭配,并栽有银杏、广玉兰和天竺桂等多种名贵树木,也只是赣州古城的象征。
黄金广场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南河大桥南端,是集开展大型活动(如每年12月份的赣南脐橙节)娱乐休闲、观光集会于一体的城市现代化广场。园林规划布局上采用了混合式平面,已成为市民的主要休闲活动场所,只有极小部分景观融入了赣州历史文化。
城市中央公园位于赣州市章江新区华润万象城对面,是集景观、湿地、生态、排涝、蓄洪、休闲于一体的功能型主题公园。全园由中心湖区和滨水绿带组成,占地面积约66.8hm2,其中湖区面积41.73hm2、水系面积21.53hm2、引水渠面积3.53hm2。公园平面设计以中心湖区为核心景观,以水绿风光为基质,以乡土文脉为线索。虽然是一个综合性公园,但主要体现“生态”,还是没有体现客家文化。章江新区滨江带状绿地,结合新建的浮桥,沿江方向蔓延,建有木栈桥,是市民的最佳散步休闲场所,虽然展现了“中国魅力城市”风貌,但也无客家元素。
2 赣州客家文化在赣南城市园林中的传承与应用建议
建筑、山体、水体、道路、植物和小品构成了园林的6大组成要素,赣州客家文化即可在这几要素上进行传承与应用。
2.1 在园林建筑方面的传承与应用
建筑被喻为园林的“眼睛”,应将客家民居聚落建筑景观代表一围屋和客家宗祠融入园林中,在设计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吸取它的地方特性和艺术风格,又要创造出富有时代气息,符合现代审美观点和园林功能要求的新风格,从而达到赣南客家园林文化景观的地方性重构,打造赣南园林中的“客家眼睛”。
2.2 在园林山体、水体方面的传承与应用
山体被喻为园林的“骨骼”,水体被喻为园林的“血液”,在建造地形时,要充分运用赣南风水文化原理――“因形选择,因地制宜,观察来龙去脉,追求优美意境”,就是“择吉而居”理念。
2.3 在园路方面的传承与应用
道路被喻为园林的“脉络”,在园林路交通组织上可采用赣州老城区的地下水利工程――“福寿沟”(在赣州城,它早已成为寄托美好愿望的广大人民福祗)的形式,再运用赣南风水学,将路线设计成弯婉曲折的古篆体之形,极具特色,取得“纵横迂析,或伏或见”之效果,使人印象深刻,更可突显本土园林特色。
2.4 在园林植物方面的传承与应用
植物被喻为园林的“毛发”,在园林植物造景上,可将赣南客家本土的剪纸与纸扎、刺绣图案和服饰文化融于园林中,如可作成各种样式的模纹花坛和植物色块、绿篱等。
2.5 在小品、雕塑等方面的传承与应用
在赣南城市园林中的公共设施创作中,要巧妙合理地运用本土特有的材料(客家陶瓷材料)和艺术造型(雕刻工艺),可通过各种雕塑体现客家饮食文化中的擂茶、米酒酿造和腊货制作工艺等,再将座椅、垃圾箱和路灯等制作成工艺中的各种器具,用各园林元素载体彰显客家文化,作为城市形象的环境识别载体。
灾难课程范文3
关键词:旅游管理;礼仪;男女生;差异化
0引言
荀子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我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随着职业教育不断强调素质化和美育化,礼仪课程已经逐渐成为通识常规教学课程,渐渐的在各专业的学科设置中普及开来。旅游管理专业是随着我国旅游经济的发展、旅游产业的发育而建立的一个新型学科,产生只有二十年的时间,该专业下属两个专业方向:旅游社方向和高星级酒店服务方向。笔者通过担任旅游管理专业六年礼仪课程教师的经验,对礼仪课程在男女生中的差异化教学实施进行一些探讨。
1旅游管理专业礼仪课程教学内容现状
我国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在招收新生时,设立了旅行社方向和高星级酒店服务方向。礼仪课程往往设立在第一学年中,是专业中的基础课程,贯穿于整个专业培养。礼仪教学设计往往突出“四性”,即针对性、实践性、职业性、发展性。针对性即对不同专业方向的礼仪课程要有针对性,精选合适未来职业岗位的礼仪教学内容。实践性即礼仪教学增加实训课时比例,多用项目教学模块方式,让学生在情景化模拟中实际操作。职业性即礼仪教学应该能够培养学生在具体的工作环境中的职业素养及职业能力。发展性即礼仪文化是根据不同时代和情景变化而发展的,让学生能灵活运用礼仪规范,提升礼仪内涵,保持内在学习驱动与外在技能的发展性。
1.1男女生合班上,课程模块化任务进程难以统一
由于旅游管理专业的特殊性,所以常年存在女生多男生少的现象,在教学中,将男女分班教学实际操作困难,所以产生了一些困扰:例如:在“衣饰礼仪”和“妆容礼仪”章节中,女生的教学要求是要学习化职业妆,岗位职业装搭配,课时量达到4-6课时,而男生在此类章节中,实际学习量只有“打领带”和“西装的规范穿着”课时量只有2-4个课时,造成了男女生模块化时长不一,课堂讲解和示范厚此薄彼,不能协调统一的现象。
1.2礼仪教学涉及形体训练配合,实操课教学难度大
由于现今旅游行业蓬勃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使得旅游服务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学校培养的人才也要内外兼顾,无论在外形还是在专业知识方面都是出色的。在礼仪实操教学中,站姿、坐姿、蹲姿、走姿、服务体态等等都是需要学生配合形体训练的内容,男女生混合搭配,实操教学难度大。女生形体训练与男生形体训练的方法、侧重点、生理特性等完全不一致,导致在实操教学中,形体模块中的课堂组织较为困难。
1.3男女生兴趣分布差异显著
在旅游专业礼仪课程章节中,女生普遍对站姿的方法、坐姿的变化、如何利用声音塑造良好形象,如何画好职业妆,服饰搭配、形象塑造等感兴趣。男生却对面试、握手、递名片,如何做介绍等感兴趣。由于女生心思细腻,擅长处理投诉,故而在沟通中占有优势,男生希望获得成就感,对“礼仪文化与情商”,“礼仪文化与销售技巧”等知识点兴趣浓厚,故而在不同章节中,男女生兴趣点差异明显导致课堂组织具有难度。
2中职旅游管理专业男女生特点差异
2.1生理特点
青春期中职男女学生已经在生理方面显示出明显的差异性,男生注重身强体壮,女生更倾向于身姿和匀称;中职男女生在形体模块中对形体美的认知也存在差异:男生对“力量美、风度美”的理解较深刻,女生对形体美的认知则主要聚焦于优雅的姿势与迷人的气质营造。受内分泌系统的影响,男女两性显现出了不同的体型:男女生在身高和体重上,就平均而言,男生比女生身高约高8厘米,体重约重10千克,在体型方面,男女体型的差别主要表现为,男子肩宽明显大于女子,而女子骨盆明显大于男子。故而男生显得方正厚实,突显庄重、沉稳、可靠的特征,而女生则是凹凸起伏、玲珑有致,突显典雅端庄的风采。
2.2心理特点
在中职校中,男女生都处于16-18岁左右年龄,在心理方面,中职男女生认知呈现出相当的一致性。这个年龄的学生性格特点是不稳定性、矛盾性与渴望被认可。青春期生理的变化导致心理的不稳定性,情绪变化显著,容易“自命不凡”也容易“妄自菲薄”,个性强烈具有矛盾性的色彩,常掩饰自己真实性的想法,渴望被大众所认可,又羞于被大众的眼光“笼罩”。选择旅游管理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属于渴望独立、勇于表现自我的个性特诊,对自我评价较高,喜欢与人打交道,有明显的求新求美求乐的心理需求。
3针对男女生礼仪课程的差异化教学实施方法
3.1实训课程形体模块男女分班,礼仪实操男女搭配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需在工作中无时无刻不彰显饭店的优雅和高星级服务,所以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时刻做好服务礼仪实践服务礼仪,故教案设计加入形体训练和酒店服务礼仪操教学,所占实训比例增加到60%,若在同班教学的课堂上,教师应该合理设计站队,确保每位同学都能看到教师的示范。而形体课模块应考虑男女生生理特点与心理特点,分班教学。例如男生可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健身搏击操的方式培养阳刚之气和健康的力量美,女生采用芭蕾、韵律操的方式培养肢体协调性和气质,突出女生的柔美、典雅,男生的精、气、神。
3.2理论课程注重发挥男女生性别优势
理论课程中,男生对交往礼仪、谈判技巧、国际交往礼仪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女生在言谈举止礼仪、接待服务礼仪、沟通礼仪中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应针对男女生的兴趣点予以调和,例如上“沟通”课程时,通过活动、游戏等,让学生感受不同性别思维的惯性,引导男女生都能有兴趣探究未知的性别心理世界。在“接待礼仪”章节中,要求男女生统一合作,本着不同角度但是解决同一问题的心态来完成课程任务。
3.3礼仪规范实训课应合班上
纯男生班或者纯女生班,不利于礼仪课程的全面性掌握,而且在实训设置方面显得单薄,欠缺异性之间的礼仪训练和互动。所以,男女生比例协调的班级更有利于开展礼仪教育,因为学生在异性面前有表现欲,男生显得绅士大方有内涵,女生显得高雅高贵有气质,反而更容易推广礼仪实训环节。但是也存在着实训环节中男女搭配练习时,学生更容易害羞、更不愿意犯错的弊端,但是只要能克服此类问题,男女搭配实训,是种非常好的情景融合带入知识的方式。
4男女生考核评价重点不同
都是理论加实践考核。实践考核中男女站姿、微笑、坐姿、走姿、导游员礼仪、酒店服务专业礼仪操乃至于课上课下的对待教师和同学的礼节礼貌等(说话轻、走路轻、操作轻)都是旅游管理专业实操考核的重点。综合考核中女生倾向言谈举止礼仪、接待服务礼仪的考核;男生主要考核日常接待礼仪、礼仪文化与销售技巧结合等方面。最后,“教学之路漫漫其修远兮,吾等上下而求索!”作为一名教师,因材施教、因专业施教是我们的职业要求,即使在同一专业同一班级都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我们的教学实施,只有科学的差异化教学实施才能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旅游专业人才,同时也能为自身在教学中多积累经验,为学生做好职业的“领路人”和“领航者”。
参考文献:
[1]杨红凌.高职旅游类专业礼仪教学现状[J].经营管理者,2016(6):389.
[2]梁琼今.中职学校礼仪教学探讨[J].科教文汇,2015(2):97-98.
灾难课程范文4
关键词:避难场所规划;任务驱动;教学改革;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5-0169-03
一、引言
避难场所规划与管理是防灾类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主修专业课程,涉及专业概念、规范与学科范畴繁杂,但属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课程。目前,采用的传统“理论+案例”教学模式,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实操课时不足,灌输式理论讲解与模仿式实训环节,不能培养学生主观、独立思考的习惯,使知识体系被动强化接受,知识点易混淆;另一方面,教学过程过度依赖教师讲授,既要顾及合适授课内容与深度,又需兼顾设计生动案例,而实训更要设计详细实验步骤,教学效果亦不佳。[1]
结合笔者多年教学实践,本文根据实际教学过程与授课特点,探讨避难场所规划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提出拟设项目导向,利用“任务驱动”结合案例分析教学,使学生能在教师引导下,通过独立探索与小组协作,于“任务”实现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及细则。
二、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避难场所规划与管理是我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三年级主修专业课程之一,先期支撑课程为应急管理概论、灾害学原理、3S技术、管理运筹学,后期为防灾规划、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应用及项目管理等必修课奠定基础。故本课程于本专业培养方案中,对学生学好后续课程,检验已学专业课程知识体系有重要作用。本课程理论基础防灾设施选址优化,主要依托区域灾害背景与构筑物和生命线系统脆弱性,对区域避难率做出估计并得出避难需求;同时,本着安全、适用、平灾结合、方便避难等原则确定合理备选点,于此基础上进行系统选址、优化,进而为区域避难场所系统规划提供决策依据。故该课程为实际调研基础上,理论、规范指导下,进行分析实践的典型课程,教学内容可分理论讲解和项目实践两部分。前者可包括:避难场所系统灾害背景调查、层次分析、网络分析、选址优化、配套设施与规范、效率评价等。后者则由灾害背景与脆弱性评价、避难需求提取、设施备选地确定、路网构建、效率评价、单体设计等环节组成。综上,本课程授课既需明确基本理论与方法重要性,更要重视项目任务主导下实践与协作能力培养。
目前,受“理论+案例”教学模式影响,课堂教学以灌输式为主,实训仅按教师设计详细试验方案简单模仿,形式性较强。一旦面对综合、规范的际避难场所规划项目,学生掌握知识系统性不强,项目实施仍停留在理论层面,教学效果不理想。已有学者对此进行有益尝试,或于理论教学中精心设计案例辅助讲解以增强学生对感性认知;或为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积累项目经验,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服务或科研课题。虽可取得一定成效,但项目激励仅能保证少数学生受到系统培训,而忽略了大部分同学积极性,[2]案例分析法则仍突出教师主导地位,不符合“以生为本”教学理念。[3]本文所采纳基于构建主义的“任务驱动”法,可立足于学生独立探索、团队协作,并能保证良好理论应用与实践效果。[4]
三、任务驱动法在避难场所规划与管理中流程设计
(一)学情调研与教学内容
任务驱动法作为教师主导下基于任务的“以生为本”教学模式,对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又赋予了新涵意。该模式强调学生以自主探索方式独立或协作解决问题,就需要教师针对课程内容与学生状况,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确定学生能力范围内解决的教学内容,切实做到因材施教。本课程针对本专业三年级学生于第六学期开设,学生已修完大部分支撑课程,且具备应用3S、管理运筹学知识解决选址优化决策与信息提取能力;另作为课程体系中首门综合应用型课程,学生积极性较高。
本课程教学大纲主要参考陈志芬主编《城市应急避难场所选址规划模型与应用》[6]编写。紧扣大纲并结合学生知识储备与培养目标,将实践教学设计共六章实验项目,即灾害背景调查、构筑物与生命线脆弱性评价、层次分析与选址模型、避难场所选址与优化、系统效率与建设进度评价,单体规划与配套设施。并以表格(见表1,以第四章为例)形式分析知识点层次,并标识重、难点。
(二)任务设计与实施
作为本模式下教学工作主线,任务的科学合理设计,既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使学生于任务探索中解决实际问题,并加强知识与技能掌握与理解。故本课程任务设计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适用性:任务完成需要支撑学科范围内知识、方法,难度亦不宜过大,除保证专业知识针对性,还可保障大多数学生完成任务可行性。
(2)实用性:任务设计最终需以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准绳,既要保证其本质为防灾减灾设施选址优化,不脱离教学内容与目标,体现知识点系统整合;又需尽量选择学生切身感受的社会问题作案例情境,确保完成任务的实际意义,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兴趣与信心。
(3)可控性:于教师布置任务并初步分析后,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实际问题,如道路网络构建、优化模型编程等,需教师适当介入,为其提供解决问题的文献或思路;同时,为方便课程考核,需确定能体现学生工作量与能力的可度量指标,以确保对学习热情的激励,又能使学生在任务评价阶段自己总结出问题,进而深化重要知识点。
1.任务设计。本着我校高水平防灾教育的理念,及系统掌握现代应急管理、信息科学、灾害学基本知识,具备突发事件处置与辅助决策、灾害风险管理、防灾规划组织等能力的本专业培养目标,确定本课程学习目标为:能在不同选址背景下,掌握避难场所系统选址、优化总体步骤与方法,分析各单体相对效率,明确避难场所位置、规模、责任区域等相关信息。
为实现各章知识点相互衔接,本课程采用美国沃顿“整合式教学模式”,确定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为主线,系统组织各子任务,包括避难过程与场所层次性分析、选址模型构建、避难需求量提取、避难场所备选地提取、网络分析、优化选址等,在每个分任务完成过程中不断思索、揣摩,从而不断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2.创设情景,引入任务。本课程理论与实践性强,需创建较为真实而富有启发性的情境,可结合如场地资源紧缺、路网安全保障等级低、老龄化导致避难弱者增多等热点问题。如此可使后期任务设计,更加贴近现实,亦能使学生在预定案例分析中回顾重要知识点,进而以学生好奇心为抓手,适时提出分任务。本次前提情景为:都市周边卫星城镇人口迅速增长,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并未与城镇化同步,公共空间因人口扩容而急剧减少,且城镇人口单日内有大量迁移,避难需求分布不均衡;而道路及生命线系统保障等级并未达标情况下,进行避难场所系统选址与优化。假设情境贴合实际,且能体现出案例分析要点,实践性强,这就要求任务须注意知识环节衔接与整体性,才能使方案可行。
3.分析任务,学生自主完成任务。完成任务过程中,面对问题求助时,教师不应急于直接给出答案,集小组进行讨论,明确总目标及问题所在分目标是什么,有哪些数据,怎样获取数据,有哪些方法可解决目前问题,现任务进度问题或瓶颈如何,提示之前案例分析中有关要点有哪些,现主流参考文献或方法的获取途径如何等。过程中,适当启发与建议是教师辅助学生分析任务,解决问题的核心,既避免学生做无用功,又保障课程进度。如任务五(路网构建与信息提取)中,事先展示已建网络数据集与相应功能,然后让学生利用现有SHP数据构建研究区路网,进而可实现可哪些功能,而责任区划分应使用何功能,O_D矩阵怎样提取。经各小组讨论,让学生自己构建道路网络,进而完成距离信息提取,教师仅对关键步骤与关键思路进行辅助引导,使学生自主、独立完成任铡
(三)评价任务完成情况
分任务完成后,各小组应就作品讨论交流,对不完善地方修改;确定无疑问后,可以多媒体形式进行组间汇报、交流,并由各组互相点评。最后阶段是教师对学生作品以及学生实训整体状态与表现进行整体打分。主要内容可从:学生是否能够按预定目标完成任务,合理性、科学性如何,是否体现重点、难点理解;完成任务过程中,文献查阅、资料吸收、软件使用及组内相互协作能力如何;是否利用了最新索引方法合理解决实际问题。此外,完成过程中存在何种问题需注意或改正,指出各组的可取与不足,最后通过班级投票与评分确定优秀作品,以树立学生信心并保障整体积极性。最后,教师应重点指出完成任务所涉及知识点与方法,对重点、难点强化讲解,以加深对整体环境的掌握和理解。实施结果证实,本教学模式有助于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调动,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课程学习,亦对教师教学技能与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有较大促进。
四、结语
《避难场所规划与管理》是一门基于管理运筹学的理论、实践并重的专业性、综合性学科,尤其适合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改革,通过恰当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情景设计,通过设计相应任务体系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除可较系统地掌握与理解教学中的知识点与软件操作能力,又能较全面提升学生的文献检索、思辨乃至团队协作能力。同时其教师引导作用又对教师整体知识面与知识量提出新要求,应不断完善教学手段与方法,保障较好的教学效果,满足现代风险社会对公共安全人才需求。
参考文献:
[1]胡晓红.应用“任务驱动”教学提高学生计算机操作能力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5.
[2]吴金星,王晓,王保东,等.教师科研项目是强化实践教学和培养创新能力的良好平台[J].大学教育,2014,(1):97-100.
灾难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等音乐教师教育锡剧江南音乐文化
2004 年12 月, 教育部正式颁布了《教育部关于印发<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 的通知》,由此展开了高等音乐教师教育课程探索和发展新的一页,方案中的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为此,笔者以锡剧为例,来探讨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地方音乐文化课程建构的必要性,以便引起更多高等音乐教育者的充分重视。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对地方音乐文化进课堂的呼唤
21 世纪, 是多元音乐教育共存的时代,这对中国音乐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形成了新的倾向。与教育形势相适应,教育部在2001年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在2003 年颁布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在这两个《课程标准》的有关内容中,“弘扬民族音乐、理解多元文化”①
已成为音乐教育中的主要理念之一。同时,“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②
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原为高师音乐教育)一贯的培养目标是以“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的,为了培养与义务音乐教育阶段和高中音乐教育阶段相适应的音乐师资,教育部在2004年12月正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 方案指出专业课程由必修课、选修课及地方和学校课程组成。其中地方和学校课程是根据区域性、民族性音乐教育的要求和学校特色开设的课程。
江南地区作为全国经济发达的地区,在这一区域的高等音乐教师教育中建构江南音乐文化课程有着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而江南地区的不同城镇和区域,又形成了各自不同的音乐文化,如江苏无锡的锡剧,苏州的昆曲、评弹;浙江宁波的甬剧、湖州的湖剧,上海的沪剧等。
锡剧作为江南音乐文化的一个部分,在其发源地—无锡的江南大学中纳入其高等音乐教师教育地方音乐文化的课程开发和建构中去, 是切实可行的。一方面,锡剧艺术起源、形成于无锡,有着其丰厚的发展历史;另一方面, 多元文化主义的渗透, 教育理念的更新, 锡剧作为地方文化传承的载体,走进当地高校音乐课堂已非难事。
二、锡剧中丰富的江南文化营养是不可忽视的艺术教育资源
(一)锡剧成形与发展的地域优势
锡剧,是一个长于抒情具有江南水乡特色的戏曲剧种。锡剧从一种自娱自乐的说唱形式开始,经历了滩簧阶段和常锡文戏阶段,在说唱小戏的基础上发展成大戏,在这个过程中,与它所处的地域位置有很大的关系:
一方面, 锡剧的主要发源地—无锡,地处江苏省东南部,西倚惠山,南临太湖,南北京杭大运河纵贯;京沪铁路横穿东西,交通便利,商业繁盛。这使得无锡四乡民间小调能够流向城市市场, 进而摆脱简陋、粗糙的自唱自娱阶段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另一方面,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社会文化娱乐需求较大的城市,是小戏发展为大戏所必须的物质文化环境。前后,无锡、常州的滩簧先后进入上海, 得到了现代大都市文明的滋养, 不久逐渐合班演出。锡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使得它博采京剧、文明戏、电影、昆曲等众长,融为己用。如锡剧的曲调中吸收了苏滩中的“迷魂调”、申滩中的“三角板”等板式。从剧目上来讲,从宝卷和弹词中引进了《珍珠塔》、《玉蜻蜓》等,从徽班中吸收了《琵琶记》和《潘金莲》,自武林班中引进了《荆钗记》、《白兔记》等,从京剧中移植了《贩马记》、《秦香莲》等,还搬演了文明戏中的《杨乃武与小白菜》、《张汶祥刺马》等。表演方面, 滩簧演员纷纷向京剧演员学戏, 这些使得锡剧的曲调形式、剧目戏本、表演程式更趋完善和丰富,从内容到形式,从题材到化妆,都已不再是农民小戏了, 其发展势头逐渐超过了苏剧、甬剧、湖剧等滩簧戏。解放后,随着锡剧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逐渐成为华东地区仅次于越剧和黄梅戏的一大地方剧种。
(二) 锡剧的语言基础———吴方言(江南话)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载体。英国语言学家帕默尔说过“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忠实地反映了它的各种游戏和娱乐、各种信仰和偏见。”
方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一种语言的变体,是“跟标准语有区别的、只在一个地区使用的话。 ”③
作为文化的载体,方言和地域文化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戏曲的生命力就在于使用方言,多样的的方言造就了丰富的地方戏曲声腔。
锡剧,是用无锡地方方言演唱的戏曲艺术,有着浓郁的江南特色。无锡方言的语言基础是吴方言。吴方言在古代称为吴音,近代以来的白话中称为江浙话或江南话。“吴侬软语”,是对吴方言的一个昵称。吴方言一向有“软、糯、甜、媚”之称,说起来婉转动听,一波三折。婉转柔和的吴语使锡剧里的音腔常呈微波荡漾之势。锡剧以自身特有的语言魅力和音乐魅力展现着江南文化的诗情与柔美。
(三) 锡剧中江南民间音乐的集中体现
1、锡剧的声腔
锡剧,是在坐唱滩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滩簧,是江、浙一带说唱艺术的一大支流,发端于古老的吴歌,经过民间的演唱流变衍化,一代代民间艺人的加工提高和对姐妹艺术的借鉴融合,逐渐形成锡剧的雏形,它最早出现在无锡东乡杨尖严加桥一带。据徐珂所编《清稗类抄》的记载,清代的弹簧演唱是“集同业者五六人,或六七人,分生、旦、净、丑脚色,唯不加化妆,素衣,围坐一席,用弦子、琵琶、胡琴、鼓、板,所唱亦戏文, 唯另编七字句,每本五六出,歌白并作, 间以谐谑。……江浙间最多,有苏滩、沪滩、杭滩、宁波滩之别。”④
2、锡剧的曲调
锡剧曲调富有江南水乡特色,旋律华丽优美,婉转流畅。
锡剧有三个基本曲调:簧调、大陆调和玲玲调。这三个调的曲式都是上、下句结构,上句称为“起板”,下句称作“落板”, 在两者之间可以旋律简单、近似朗诵的“清板”。
簧调是锡剧最基本的,也是最古老的腔调。簧调“源出江南长篇叙事山歌, 吸收溶化‘说因果’及苏州弹词等民间音调而成。”⑤
簧调包括老簧调、簧调慢板、反弓老旦调、中急板、长三腔等多种不同板式的唱腔。簧调感情奔放,旋律丰富,节奏朴素欢快,是一种带有叙事、叙情的曲调。
3、锡剧的演唱特点
每一种艺术都与一定的文化相联系,同时也是这种文化的表达。江南地区人烟稠密,山清水秀,风光明丽,影响到戏曲艺术上,表现为缠绵婉转,秀美细腻。在锡剧不同流派的唱腔中,既体现了各自不同的唱腔与风格,也集中体现了江南戏曲特有的婉转清丽。
旦角中的姚派(姚澄)唱腔音色圆润清脆、咬字准确清晰、运腔委婉多姿, 善于吸收民间小调及兄弟剧种的曲调; 沈派(沈佩华)唱腔运用轻微的“颤音” 来装饰旋律, 真假音结合抒情而轻柔, 犹如小桥流水。锡剧旦行中影响最大的是“梅派”(梅兰珍),她的演唱委婉圆润、音色甜嫩,俏丽明快,富江南水乡灵秀之美。
锡剧中各流派的婉转演唱中,充分展示了美丽、诗意的江南文化特质。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 主要指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锡剧生长植根在农村,和农民有着密切的关系,具有朴实的感情、生动的语言、浓厚的乡土色彩。锡剧体现了江南地区人民群众所特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道德观念、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锡剧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地方音乐文化宣传的载体。
注释:
①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
②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21 页
③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④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⑤江苏省锡剧艺术研究会编: 《锡剧小戏考》,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 年, 第3 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年, 第3 页,第21 页
[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 北京: 商务印书馆1978 年,第302 页
[3] 徐珂:《清稗类抄》第三十六“音乐卷”
灾难课程范文6
关键词:气水反冲 V型滤池整体浇筑滤板 可调式滤头
中图分类号: TU991.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概述
过滤是净水处理工艺中确保水质的关键环节。V型滤池具有过滤周期长,滤层含污能力强,出水水质好,反冲效果好,反冲水量少的优点,在制水工艺中得到了广泛应用。V型滤池采用气水反冲兼有横向表面扫洗的反冲洗方式,配水配气的均匀程度是影响反冲洗效果的主要因素,而配水配气系统均匀性的关键取决于滤头、滤帽顶面是否水平一致,采用可调式滤头施工完全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滤板是水厂过滤工艺中的关键装置,是安装滤头的支撑板。在滤池中起到承载滤料层和承受反冲洗配水配气的双重作用,滤池滤板的整体质量直接影响到水厂的滤后水质、水量及水厂的制水效率等长期运行效益。目前在国内关于滤板的施工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传统工艺是将滤头安装在砼预制的分块滤板上;另一种是新工艺采用塑料摸板,整体浇注砼滤板。
下面对两种工艺进行列表比较:
1、整体式滤板施工技术在工程中的具体应用
从上表可以看出,整体浇筑滤板与可调式滤头与传统式滤头及滤板相比有着相当大的优越性,在水处理工艺中,这项技术属于目前最先进的水处理技术之一。南宁市陈村水厂二期扩建工程(10万/d)V型恒速滤池采用了整体浇筑滤板与可调式滤头这项技术。在该项工程中,滤池共8格,每格滤池的有效过滤面积为:10.8×7.2=77.76,采用气水反冲,气水反冲设计强度为:气冲强度 15L/(.s),单独水冲强度6L/(.s),气水联冲时水冲强度为3 L/(.s).
1.1滤梁施工
1.1.1滤梁的支撑作用与设置要求
滤梁是滤板的支撑,滤板的平整与否首要条件是虑梁是否平整。滤梁的制作与安装是滤板施工的第一道工序,是气水反冲滤池施工中的重要环节。滤梁应按平行于配气配水的流向来布置。滤梁的设计间距宜考虑整体式滤板的规格与尺寸要求,滤梁与滤梁平行的池壁上须设置边梁(模板的承台).
1.1.2滤梁施工注意事项
(1)滤梁在浇筑过程中需要分二次进行浇筑,第一次浇筑到φ32平衡孔管中部位,这样有利于校核各平衡孔的高程是否符合设计要求,如有偏差,可以及时调整。第二次浇筑部分为平衡孔至梁面设计标高部分,该部分用细石砼。
(2)滤梁在安装模板和浇筑过程中,应采变形极少的专用铝合金模板和刚度较大的支撑体系,全池统一核实和校核标高。滤梁养护期满后需要再次核实标高和平整度,如有误差,采取打磨、抛光等技术手段来降低误差, 使误差降低到设计和规范的允许范围内。以保证后序工序------滤板的平整度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3)滤梁的横截面不得挡住排水槽下部的配水孔。
(4)须特别注意每格滤池内两侧的平衡孔要水平且垂直于虑梁。
1.2滤板施工
1.2.1滤板的结构设计要求
滤板的板厚为200.纵向、横向主钢筋都为三级钢φ12@150,上下两层布置。其中滤板横向主筋与池壁的预留筋焊接(上层为三级钢φ12@200,下层为三级钢φ12@1200);纵向主筋与池壁的预留筋焊接(上下层均为三级钢φ12@150)。
1.2.2滤板模板安装
滤板底模板采用免拆除的特制高强度食品级凹凸型ABS模板(经检测符合生活应用水处理要求),它是一次成型的塑料模板,满足浇筑时对模板的强度要求。模板的规格尺寸为:1138×617,H=100,厚5,即A型模板。滤池模板施工前,须对滤池底板及配水孔做彻底地清扫、清洗,将杂物清除干净。
模板安装的具体方法和步骤:1、在滤池的四周池壁、滤板支撑上应分别画出模板标高控制线及滤板顶面标高控制线。2、同时应在每条滤板支撑上画出相邻模板的中心线。3、模板取样和模板固定,模板可用φ3*30的水泥钢钉固定在虑梁上。注意:单块模板上集中线荷载应小于1kN/。模板安装必须平整、搭接严密、不漏浆。
1.2.3滤板的施工
滤板的施工顺序:池体实际测量校核虑梁标高、虑梁间距ABS模板取样ABS模板安装钢筋绑扎预埋座安装检验(清理、检查)搭设操作平台砼浇筑养护砼初凝压光砼表面两次旋松预埋座施工盖。
采用C30商品混凝土浇筑,每单格滤池的滤板应一次浇捣成型,不得留有施工缝。滤板在浇筑前,在编制砼浇筑方案时应设计好上料通道,确保在浇筑过程中,模板不变形,同时应严格控制版面标高,确保滤板的平整度符合设计要求。
1.3可调式滤头施工
1.3.1可调式滤头选型
根据设计图纸和设计大样要求:滤头规格如下:DN25,缝隙宽度0.4,L=350.材料是ABS,每个缝隙面积490mm2.,结合《气水反冲洗滤池整体浇筑滤板及可调式滤头技术规程》CECS178:2009中P14页表4.4.1的规定选择QSK-Ⅱ型可调式滤头。(附注:该滤头参数如下:DN25,缝隙宽度04±0.05,L=350±2,材料是ABS,每个缝隙面积490mm2. )
1.3.2可调式滤头组成及可调幅度
1.3.2.1可调式滤头的组成
可调式滤头由预埋座、滤杆、滤帽三部分组成。滤头预埋座在安装滤板时一起安装,其施工步骤在钢筋绑扎完成后进行;滤杆在滤板养护充足时间后,向滤池注入清水使水面与预埋座内螺纹平面齐平,安装滤杆;滤帽在滤杆调试水平并固定锁紧后再安装。
1.3.2.2可调式滤头的可调幅度
本工程使用的A型模板与QSK-Ⅱ型可调式滤头配合时,滤头预埋座孔距纵向200±1,横向150±1,滤杆在预埋座内的可调节幅度为:0mm~50mm。
1.3.3可调式滤头的施工
由于滤板与滤头通常采用同一厂家供货,并由厂家提供技术指导,所以滤板与滤头的施工宜按下列程序进行:
池体实际测量校核虑梁标高、虑梁间距ABS模板取样ABS模板安装钢筋绑扎预埋座安装检验(清理、检查)搭设操作平台砼浇筑养护砼初凝压光砼表面两次旋松预埋座施工盖配水渠进水至预埋座内螺纹平面放置带调节螺纹的滤杆调试水平固定锁紧圈检查报验安装自锁滤帽。
1.3.3.1预埋座安装注意事项
1、预埋座安装前,必须确认模板已经铺设完全,预埋座完好无缺。
2、预埋座上下卡稍应与模板上颈套箍紧,并旋紧施工盖。
3、施工完应全数检查,方法为观察。
1.3.3.2滤杆滤帽安装注意事项
1、滤杆的调节预留量不小于15mm,用于滤池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滤杆进气孔的水平度调节。
2、滤帽应依次按顺序安装,并用准用工具紧固。
3、滤杆、滤帽安装检测应全数的观察检验。
1.4气水反冲试验与工程试运行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