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文章赏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优秀文章赏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优秀文章赏析

优秀文章赏析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技巧;特点

G623.2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曾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数学是所有科学的基础,而语文则是这个基础的基础。小学语文的学习对与小学生来说其影响深远,它关系着学生未来的成长与发展。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遇到的困难是当代师生迫切解决的难题。我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技巧和特点的研究,归纳了以下几点:词语理解、古诗赏析、名著导读、活跃课堂、口语与写作。

一、深刻理解词语,运用自如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词语教学”是最基础一个方面。词语的理解是学生理解句子,掌握整篇文章内容和含义的关键,是学生提高语文水平的重要途径。学生理解和记忆词语不能一味地靠死记硬背,要深刻结合文章的语言环境,总览上下文理解词语在文章中的含义。教师也可以创建特定的情景,帮助学生加强对词语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也可以根据词语的性质和特点进行分类和对比教学,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教师可以把不同的词语制作成卡片,让学生自己动手将词语分类。例如:褒义词的卡片与贬义词的卡片分类,让同学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学习到新的知识。这样学生自己动手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词语的记忆,还让学生对学习词语有了更浓厚的兴趣。教师也可以让同学们每人抽取一张卡片,根据词语的含义是一对反义词的同学组合在一起,像这样用“找朋友”的游戏方式来让学生学习反义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赏析古诗,塑造学生文学素养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对古诗的学习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古诗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秀文化,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在西方国家对学习中国优秀文化日益高涨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将我们民族的文化精华发扬光大。小学生是我们祖国的未来,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人,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重视古诗的学习,吸收我们民族优秀文化的精华。

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古诗大多数都是唐诗,距今已有上千年。古诗虽然容易诵读,但往往内涵深刻使学生很难理解。简单的诵读背诵使学生不能够对古诗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学生学习古诗变得乏味。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古诗的赏析,让学生对古诗产生浓厚对兴趣。例如:在学习杨万里的这首《小池》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制作出这幅妙趣横生的初夏美景。让同学真实地看到“小荷才楼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这般美景,引领学生领略这富有情趣的诗境。

三、品味经典的文学名著,提高审美水平

中华民族不仅拥有优美的唐诗宋词,经典的文学名著,也是中华民族璀璨文化的瑰宝。研读经典的文学名著,积累优美的语句和人物故事素材,学习中华民族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教师应该引领学生把所学到的优美生动的语言运用在生活或写作中,提升语言运用水平。例如,在学习叶圣陶先生的《爬山虎的脚》时,“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的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荡起波纹,好看的很。”引导学生学习这样细腻生动的描写,指导学生运用在写作中。使学生的写作水平大大提高。

四、活跃课堂氛围,引领学生主导课堂

小学语文课堂如果想有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离不开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以往老师讲授学生听课的单一课堂氛围会使学生感觉课堂氛围单调无趣,对课堂所学的知识毫无兴趣。因此,激发学生们的课堂兴趣,是教学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高度集中,也就是所谓的“环境决定一切”。

引领学生去主导课堂,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在学习经典名著《西游记》节选《猴王出世》r,让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诵读,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把所读的内容情景再现。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又加深了学生们对课文的理解记忆。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领学生学习,从而达到高效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口语交际的培养,提高写作水平

口语交际是学生运用语言知识的重要体现,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交流沟通的重要纽带。我国小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比西方国家的小学生要比较欠缺。因此,加强小学生口语交际的培养尤为迫切。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着较为丰富的口语交际内容,教师可以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制作良好的口语交际情景。比如,以“走进田园”为例,让学生们先进行小组交流,彼此分享自己的经历感受,然后抽出小组代表发言。这样的教学方法,大大改善了学生么们的口语交际能力,进而也提高的写作水平。

小学语文作为教育教学的基础,是一切学科学习的前提。合理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良好的开端。我们应该尽我们最大努力让学生对语文充满乐趣,让快乐学习伴随他们成长。

参考文献:

优秀文章赏析范文2

初中语文课本所选均是文质俱佳的文章,这就为阅读赏析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结合自己十几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实践,我认为,只要我们不把作品中完美的艺术形式或表达手段肢解成教条式的名词术语,也不把学生从有血有肉、有情感的生动形象和情节中硬拉出来,那么,提高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就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古人云:“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品质,就会自觉地学习阅读技巧、改进学习方法,提高阅读质量;就能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始终把自己放在主动进取的位置上,独立阅读、反复思考,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并能在汲取消化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新。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呢?我的做法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要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品质

(1)创设各种生动有趣的情景,吸引学生去读,去探究,让学生经常尝到艰苦脑力劳动而获得成功的喜悦,不断受到“成就”的鼓舞。(2)应当广开渠道,拓展学生阅读的时空领域,如建立班级图书角,打印优秀文学作品并张贴以供阅评;开辟阅读园地,利用自习及寒暑假安排阅读等。(3)教师还应加强引导,努力改变学生阅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组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如读书报告会、朗诵会、辩论会、成果展示会等。对学生的“一家之言”,在言谈、日记、作文中的独到见解尽力呵护,及时肯定褒扬。有条件的还可以充分发挥网络的资源优势,进行语文多媒体网上阅读。

2.要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品质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文章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况且,我们的语文课堂讲解的文章相对于浩瀚的世界文学宝库可谓是凤毛麟角,多数文章得靠学生自己去阅读、分析、评价。如果缺乏“独立”,在新文章面前必然缩手缩脚。要教给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方法、技巧。长久坚持,学生的思维就能触及那些课文中隐含的疑点,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在独立的阅读欣赏中,由于学生主观条件各不相同,艺术欣赏、评价能力方面存在差异是正常现象,教师应正确看待差异,积极做好引导、鼓励,绝不能搞“一言堂”。

3.要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阅读”品质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教师应允许学生对作品做多元化阐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再者,教者应有意识地拓展文本空间,让学生进入文本意境,走进作家、走进文本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

二、教给学生阅读鉴赏的方法

文学鉴赏是一门广阔而弥深的学问,是一种高层次的阅读能力。金代的元好问说:“文须字字做,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百过良未足”,只有对作家苦心创作的文学作品字斟句酌,反复玩味,才能透彻领会其中意趣。

1.弄清文义,咀嚼精英

通过文义方能触摸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写作用意。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发人深省、令人感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之处,“嚼出文眼”,“嚼”清文脉。

2.朗诵吟诵,获取美感

我国有诵读诗文的优良传统,文学鉴赏也离不开诵读的方法。吟诵也好,朗诵也好,只要得法,对于理解诗文的思想内容、精神实质,更恰当地领会它的气势、神韵都是大有裨益的。要诵读得法,就要掌握以下要点:(1)掌握好节奏;(2)控制语调;(3)运用停顿;(4)定好重音。

3.过滤解剖,分析透视

鉴赏总是有一个分析透视的过程,即在头脑中把作品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若干方面或若干属性,从而分别加以理解、赏析,其中有过滤、有解剖,也有综合。

4.把握形象,揣摩意境

文学欣赏离不开对人物形象的欣赏,同时也离不开对意境、哲理、情节等的欣赏。(1)可引导学生进入角色,模拟人物情态如语音、语调、语气等,然后分析、综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再在全面把握人物性格的基础上欣赏其艺术形象或人物所体现的社会意义;(2)可以从景物描写中欣赏意境美,可以从语句的含蓄中欣赏哲理美。

5.悟情融情,联想想象

(1)可以设身处地,沿着作者思路去体会作者的感情;(2)可以依景索情,联系作品中的环境描写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3)可以想象画面、心理、感觉,填补作品空白;(4)可以借助音乐欣赏来激发学生想象;(5)可以展开联想,如接近联想、类比联想、对比联想、关系联想。

阅读赏析还可以采用比较异同、评价得失等方法。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耐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阅读,选择好阅读时间和内容,提供给学生呈现和表达阅读赏析能力的时空,灵活使用多种方法、多角度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只要我们教师积极引导,学生的阅读赏析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优秀文章赏析范文3

关键词: 小学古诗词教学 存在问题 对策研究

目前,国内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当中,古诗词都占有重要地位。那么,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贴近五千年的优秀诗词文化?如何让学生在体味诗词韵味的同时深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如何让小学生与古诗词更贴近,从而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传承?如何在古诗词教学活动中让小学生更加热爱我国传统文化?这些都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应该综合考虑的问题。下面主要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

1.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

在古诗词教学中,虽然一些老师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掌握,但是对古诗词教学目标的总体把握不够。在古诗词的实践教学中,教师难以找到一个切点引导学生更好地贴近传统文化,且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驾驭度不够。在古诗词课堂上,一些老师并未充分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热情,而且对于学习中的古诗词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挖掘。

2.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曲解古诗词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主要强调学生充分吸收中华文化,提高整体文化素质,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小学古诗词的教学活动中,要秉承新课标教育思想,设置合理高效的古诗词教学目标,达到教学成果和学生发展的统一。小学古诗词的教育目标就是使小学生贴近古诗词文化,养成主动吸收优秀文化的良好习惯,在理解古诗词内涵的基础上,实现我国古诗词文化的薪火相传。但是在小学古诗词实践教学中,教师仍以单一的内容设定教学目标,学生熟读背诵古诗文即可实现教学目标。这种教学目标的设定是不科学的,对古诗文文化的传承极不公平,一方面教学目标与古诗词学习并未有效结合,小学生虽然熟读背诵了古诗文,但是并未真正体会到古诗词文化的精髓。另一方面学生机械式地背诵古诗文,根本无法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对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无益。

2.2把古诗教学等同于诗意解释。

现阶段的小学生古诗文教学,存在把古诗教学和诗意解释等同的问题,并未充分认识到古诗文的学习对学生身心修养所起的作用。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领着学生读读背背,或者抽查古诗文背诵情况,在课堂上对诗词进行诗意上的简单讲解,对于所蕴含的隐性文化并未充分发掘。如教学《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意解释:所有的山川都看不到飞鸟的影子,所有的道路都没有人的踪迹,然而却有一位老翁坐在孤零零的小船上,身披蓑衣,头戴斗笠,在飘着大雪的寒冷江面上孤独垂钓。如果只是单纯解释表面意思,就失去了这首诗简练淡雅和感情诚挚的味道。

2.3在小学古诗的教学中并未真正“走进”古诗。

古诗文教学通常采用一读、二释、三情感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同样普及运用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教学效果不甚理想。我国清代学者做过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论述,比如方东树说:“夫论诗之教,以兴、观、群、怨未用。言中有物,故闻之足感,味子弥旨,传之愈久而常新。”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古诗学习的兴趣不高,认为其只是机械式地背诵和记忆,而且在考试中所占比例较小,造成小学古诗词教学一直在打战,并未真正让学生走进古诗词文化,并未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独特魅力。许多老师都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唯一事业,投入了热情和精力,转变教学方式,与学生一起进行古诗的动态互动学习,让学生走进古诗,走进传统优秀文化。

3.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对策分析

3.1在古诗词教学中突出文化性。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一般要求学生背诵和记忆古诗词。因此,针对这种情况,要突出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多发掘古诗词中蕴含的优秀文化,引导学生进行诗词赏析和诗词讨论,避免学生因机械式的背诵对古诗文学习产生厌倦心理。如对于于谦《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学习,老师可以挖掘此诗中的隐性文化感染学生,比如这首诗是歌颂了高尚的品格和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气概,告诉学生这种品质和精神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华民族从不缺少高尚品格的诗人,不缺少宁折不弯的诗人,引导小学生主要学习作者高尚的品格,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这样不仅突出了古诗词教学的文化性,还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格,为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打下了基础。

3.2进行预设,保证小学古诗文教学效果。

小学生正处于各种观念价值还未完全形成的阶段,古诗词教学要精心预设,依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和古诗词教学内容,把学生的现有水平同古诗词教学内容连接。如在学习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时,老师要对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写作动机和作者的遭遇都有所了解,在深入了解的基础上预设教学。辛弃疾写道: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村头屋剥莲蓬。让学生展开讨论:辛弃疾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出这首诗词的?你觉得辛弃疾想表达什么意思?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利用学习资源查找资料。最后老师进行总结,讲述辛弃疾作为南宋祖国爱国诗人写下这首诗词的缘由,让学生了解到词中表达的不仅仅是对农村温馨生活的向往,更包含满腔悲愤和炽热的爱国情感。通过内容预设,让学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3小学古诗词教学不要拘泥于形式。

小学生是朝气活泼的,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带动学生的学习。李白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些富有情感的想象和恣意的情感抒发,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学习古诗文的过程中,老师不能采用单一的手段教学,要将诗词中饱含的无限想象力与小学生的想象力结合起来,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诗词的天空中展翅飞翔。比如赏析“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老师可让学生展开想象,让学生说说通过这两首诗大脑映射出的图像。基于此,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赏析诗词美,营造闻之有声、视之有相和呼之欲出的氛围,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

4.结语

从国内各个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古诗词都有选取,而且古诗词在教材中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体现了我国教育对古诗词教学的重视程度。在古诗文中,唐朝和宋朝古诗文的所占比重较大,这主要是因为唐朝与宋朝故事较为通俗易懂,或大气磅礴,或简单直白,朗朗上口并记忆深刻。小学古诗词具有深刻内涵,读起来脍炙人口,是小学生必学内容,能够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由此可知,小学古诗词教学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优秀文章赏析范文4

【关键词】阅读、积累

小学生生活并不充实,读书少,阅历太少。导致小学生的作文不令人满意。那么,指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是作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语言的积累不外乎是课堂的摄取,课外赏析,深入生活实际几种途径。杜甫的名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读是“进”,是“吸收”,是“获取”,是知识语言的“储蓄”,而写是“出”,是“表述”,是“倾吐”。事先的“进”,为以后的“积蓄”做基础,做铺垫。基本功的练习是极具长期性,一个人认知方面积累的越多,写作表达起来就会形象生动、栩栩如生。学生不能事事亲身经历,许多东西都要从阅读中获得认识,充实与提高。

教材中的课文生动形象、文笔流畅。适合认知水准,学生在课堂上,可采取多种阅读的方式帮助学生积累语言,通过朗读来获得语言的基本特质,就能把握文章的内在意蕴领悟。教学中采取多种读的方式,如学生自由读、默读、带着问题读、轮流读、分角色读等等。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学生在吟咏美文佳作时,在充分领悟、欣赏文章的语言文字之美、思想情感之美,受到熏陶、感染,文中优美词语、句子深深地印在脑子里。学生如果能在语文教师的指导下学会读文章,就不仅能自己读懂,而且有所感悟,还能够提出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就算阅读成功的前奏,然后以此为基点,向练笔迁移,向课外延伸,向生活拓展。通过阅读,学生积累了足够的素材,那么,作文教学将会是一番新天地。

一、课外阅读中积累语言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了语言材料的积累,要求学生感悟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精髓,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积累优美词语、精彩句段,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取语言材料。

低年级的作文教学要求学生写自己有兴趣、想说的话,我们可以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写话不心存恐惧,没有心里障碍,乐意写,自觉自愿地写,作文教学就成功了一半。而课外阅读更是语言元素的综合,学生喜欢什么时候看就什么时候看,喜欢看什么就看什么,这样就更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内容从何而来?很多从阅读中来。

学生的阅读应当具有极强的灵活性。如去野外游玩,转转商店……都能丰富学生的生活,陶冶他们的情操。随着科技、文化的发展,课外阅读面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出书籍、报纸、杂志外,各种有关的电视节目以及计算机网上浏览,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扩大知识面,对提高学生读写能力都有重要作用。要求学生收看《人与自然》等这一类的节目。从中领悟大自然的美,学会用自己的话来描绘。通过学校的板报等途径介绍优秀作文,鼓励学生练习习作,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的开展,使读写相结合。

二、在日常生活中积累语言

生活本身就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丰富多彩,而生活中的语言更是丰富而有特色。世事洞明皆学问中,人情练达即文章,生活中的语言积累主要靠多听多说,在听说中理解、运用、积累。引导学生提炼生活中的语言,可以增添生活的乐趣,还可以积累到更多生活中口头语言。教师要更多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通过各种活动进行语言交流。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演讲比赛、诗歌朗诵会、社会实践活动等。指导学生做生活中语言积累的有心人。时常留意生活中的语言,扩大语言的积累。

优秀文章赏析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人文精神;发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继工具性后,人们关注最多的一大特性。人文是一种思想、一种理念。人文素养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

语文课程的人文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语文课程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这段话指出了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语文教育的人文性,还主要体现在尊重个性的健康发展,情感的熏陶,内心的体验,注重想象、直觉和创造性。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提出:“语文学科是一门应用学科。抽掉人文精神,只在形式上兜圈子,语言文字就失去了灵魂和生命,步入了排列组合文字的死胡同。”“人文性”正是语文课程的灵魂。离开人文性,语文将褪去生命的色彩,丧失人性的魅力。

小学是人文素养的初塑阶段,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关爱他人,是每一个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那么,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备课开始

备课是教学过程中的首要环节,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是教学之本,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把学生放在首位。在备课时明确课堂教学过程性、体验性的目标,创设具有渗透力、影响力的情景,从学生活动的时间、表现的机会、成功的体验等角度去设计教案,实现新课标的要求――对学生的人文关怀。让学生在品味、讨论、判断、交流中,享受学习过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有活动的空间,有表现的机会,有成功的体验。

二、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陶冶学生的情感

情感是语文教学具有鲜明特色的个性目标。培养学生情感,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感情,让学生与作者同喜同悲,教会学生敢爱敢恨,敢说敢为,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如何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呢?针对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意境,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充满激情的导语和声情并茂的范读,能把学生带入意境,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感悟,在这里,教师的引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语文教学是生命的教学,它本身就栖居着烂漫和诗意,作者情意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带着真挚的情感去体会语言文字,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处处流淌着感情,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

三、作品欣赏与人文素养的养成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推崇的人才成长的必由之路。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同样要通过大量的文学作品赏析,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中华名家的风采,才能感受到人类文化的博大精深,才会爱上文学,也才会喜欢写作。简卡尔说:“读一本好的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说话。”培根说:“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高尔基说:“读书愈多,精神就愈健康而勇敢。”文学作品是美的,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无不具有求真的人文精神,文学作品欣赏,能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在作品赏析过程中,燃起情愫,在作品赏析过程中,潜移默化。

四、关注学生的生命个体,凸显人文关怀

语文教学的人文性,顾名思义,首先要把学生当一个“人”来看,尊重其人格和发展的权利,并给予充分的信任。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规范化的、单一的、一致化的课堂传授,而是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关注并发展人性,以发展学生健全的个性、健康的人格。

语言的学习是一种个性化的内心旅途,是一个生命的体验和感悟的历程。学生的内心的体验和感情往往比外在的接受和学习更为深刻,它带着生命烙印,涌动着生命的激情。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这又决定了体验和和感悟的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应该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验、感悟。在朗读课文时,在课文分析时留给学生一片想象的天空。让学生体验过程、体验成功、体验乐趣;感悟真理、感悟真情、感悟文化。

五、诵读训练,体会人文精神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体现在既关注民族优秀文化,又主动吸纳全人类优秀文化。课文中不仅知识丰富,大部分的课文都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对社会,对自然深刻的理解,体现了作者真挚的思想感情,也蕴含着极为丰富的人文资源。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诵读,加深理解。在语文教学中,大量而有台阶性的诵读训练,不仅能积累语文知识,更能指引学生一步步深入课文,获得不同的心灵感悟,体会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灵魂,我们的语文课堂就应该让学生在自主的想象和联想中再现文字所承载的形象,体会作者在文字中倾注的感情,体会课文的人文精神,只有这样才能在语文课程中落实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这是语文教育迈向成功的关键,也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杨定明,呼唤语文教育人文关怀的回归,语文学刊,2006年第9期

优秀文章赏析范文6

20世纪80年代,那时我还是初中生,当时辅导数理化的刊物并不多,我手头上的零花钱也很少,但求知若渴的我却喜欢阅读课外书籍和辅导数理化的资料,由于《中学生数理化》价廉物美,每期大概只有几毛钱,而且质量高,印刷精美,因此就成了我首选的刊物,那时,《中学生数理化》只有初中版和高中版两个版本,我初中三年订的是《中学生数理化》初中版,而高中三年则订的是《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每当空闲时,我就看《中学生数理化》中介绍的解题规律和技巧,并灵活运用于平时的解题中,因此在数理化考试中屡屡取得佳绩,记得上高二时,我参加了江苏省奥数选拔赛,在集训期间,我把《中学生数理化》每一期上的数学题目一条不落地做了下来,并与其他同学一起探讨其中的解题方法和技巧,从中获益匪浅,最终取得了竞赛二等奖,至今对《中学生数理化》杂志还感激不尽,记得当时有一期《中学生数理化》上卷首语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样一句话,现在回想起这句话,对重视高科技发展的今天,仍然适用。

后来,我走上讲台,开始从事物理教学工作,当学生向我咨询订阅什么报刊对自己的数理化学习最有益时,面对全国各地纷繁众多的辅导数理化的报刊,我向他们推荐了《中学生数理化》,当学生拿着散发着油墨芳香的《中学生数理化》杂志问我问题时,我如同见到了多年不遇的老朋友,是那样的亲切,通读《中学生数理化》中考版和八年级物理版,其中的精彩栏目随处可见,如“重点考点”栏目对每一章的重点、考点进行辨析和讲解,对概念作深入浅出的讲解,为物理课堂教学和学生们的课前预习作了目标指引和思路导航,“思路方法”栏目注重以例题为载体,教给学生解题的思路与方法,或是教给学生某种物理方法的应用,或是教给学生解决某些特殊问题的妙招,以帮助学生准确快速地解答问题,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新题赏析”栏目则以与本期知识有关的最新中考题为载体,让学生认识中考,更好地把握中考试题的方向和难度,同时重视对由教材中的插图、信息、习题等转化来的中考题进行分析讲解,目的是从教材走向中考,从中考回归教材……

在《中学生数理化》的引领下,我的学生对数理化的学习兴趣日趋浓厚,且成绩突出,我在教学之余,在《中学生数理化》杂志刊登的优秀文章感染下,也常常写下一些自己在物理教学方面的心得,当时,我想,作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的《中学生数理化》一般都刊登名师、学者的文章,我作为一名普通的物理教师,要想将自己在物理教学中的心得刊登在杂志上应该是一种奢望吧,但是,我还是想试一试,于是我将《聚焦中考“非典”题》一文邮寄给姜明长老师,热情的姜老师一收到我的稿件立刻就通过电话与我联系,认为我的文章贴近生活、选题新颖,稍加修改、润色即可刊登,这也成了我写稿生涯最难忘的一次成功投稿经历,在姜明长和程哲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我的40多篇拙作在《中学生数理化》上发表,我的学生阅读《中学生数理化》发现我的名字时,非常兴奋,学习数理化的热情更加高涨,从而也带动了我对物理课堂教学的探索,提升了我的物理教学水平,

感谢《中学生数理化》,是她伴随着我和我的学生们一起成长。

上一篇如果明天

下一篇个人财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