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句摘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比喻句摘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比喻句摘抄

比喻句摘抄范文1

学以致用――运用“五觉法”妙写比喻句

《春》第五段在描写春风时,就是从触觉、嗅觉、听觉三个角度突出春风和煦与清新的特征。文章先从触觉角度写春风的和煦。作者引用“吹面不寒杨柳风”,既写出了春风的温暖,又写出了春风的柔和;接着用一个比喻,“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更巧妙地写出了春风的温暖与柔情。再从嗅觉角度写春风特有的芳香。春风本身是无味的,但“新翻的泥土的气息”,再“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这就使得春风中带着一种特有的芳香了。最后从听觉角度写春风吹送的悦耳声响。春风“轻悄悄的”,本身也没有什么声响,但作者写了春天里特有的几种声响――清脆、宛转的鸟的歌声,轻风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牛背上牧童嘹亮的短笛声,演奏了一支非常动听的春天交响曲。作者从不同感觉写来,把难以捉摸的无形、无味、无声的春风写得有形、有味、有声、有情有感。

作者在文中第四段描写春花时,同样是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个角度描绘春花竞放景象的。多种感官的感受勾连映衬,烘托渲染,将竞相开放的花态写动写活,写出了百花争春的“形”和“神”,画面立体感很强。

运用“五觉法”绘景,就是通过视觉、味觉、嗅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描写景物。运用“五觉法”,眼睛可以看到物品的颜色、形状、大小;耳朵可以听到各样的声音(写作时,最好用上适当的拟声词);鼻子可以嗅出香、臭、腥、臊;舌头可以知道物品的苦、辣、酸、甜、咸、淡、涩;皮肤可以感知物品的软硬、冷热。我们描写景物时,可以通过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来写物品的特点。如果视、听、嗅、味、触五觉并用,将会产生更加细腻、逼真的描写效果。如果我们对所需要描写的相对静止的状态加以每一种感觉的分解、描摹,便会联想得更加丰富多彩,描写得更加生动形象。

课本中我们提供了运用此法的范例。如,鲁迅的《故乡》中:“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这句话写出了“天空”“月”“西瓜”的颜色分别为“深蓝”“金黄”“碧绿”,也写出了“月”的形状是“圆”的,西瓜地的大小是“一望无际”的。作者首先用眼睛仔细观察,然后用文字再现了眼前的景物。还比如《济南的冬天》《风雨》《紫藤萝瀑布》《秋天》……

那么,赞美春天的比喻句,可以用这种方法吗?

可以由此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多角度感知春天的特点。展开联想与想象,将获得的特殊感受化为生动的比喻。引导学生将春天比作可以看的东西,可以听的东西,可以闻的东西,可以吃的东西,一切能给人带来美好感受的东西!比喻成什么样的事物?学生文思泉涌,比喻句似随手拈来!

春天像一支画笔,描绘出绚烂的图画。

春天像一把巧剪,裁出大地片片新绿,浓淡相宜。

春天像刚绽开的花蕾,里面装满了新奇。

春天是把小提琴,弹奏出美妙的乐曲。

春天像只快乐的小鸟,让世界充满生机与活力。

春天像闹钟,催醒了花草树木,鸟兽鱼虫。

春天像朋友银铃般的笑声,慰藉身心,使你舒展眉头。

春天像一瓶香水,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春天像一个精美的生日蛋糕,吸引着人们的目光,让我们不自觉地靠近,靠近……

春天像一块德芙巧克力,甜甜的,香香的,令人回味无穷。

春天像活泼的孩子,蹦着,跳着,笑着,闹着。

春天像恋人的笑靥,时时刻刻温暖着你的心。

春天像一场电影,如梦如幻,令人如醉如痴。

……

学会这一种方法,尤为重要。如题:

下面是某同学摘抄的读书名言,请你依照这句名言的格式,仿写一个句子。

名言:一本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知识海洋。

仿写:一本书像

又如题:

下面是两位同学在校园网上发表的关于“读书感受”的帖子。现在请你结合自身的阅读经验,运用比喻方法,生动形象的表达你的读书感悟,以跟帖的方式与他人分享。

探源人:读书如开窗,开窗可以清洁室内空气,读书能够净化人的灵魂。

采蜜者:读书好比饮食,有些只需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少数则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

比喻句摘抄范文2

关键词:阅读教学 乐趣 魅力 意境

在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指导和训练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而且必须指导和训练学生积累语言。积累语言是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在发展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呢?

一、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教师要指导学生把优美的语句摘记下来,并且换化成自己的语言,在作文和说话中加以运用。同时,教师对学生在作文中运用得好的句子,要用红色笔标记,并附上自己的赏析,这样能增加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并能增加学生积累和运用语言的乐趣。

而且,学生应该学习一下作者的描法,化为己用。这样长期积累的话就可以出口成章,把摘抄语句和语言归纳变成自己的爱好。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学习这些语句在生活中的运用,让学生在生活中爱上写作,爱上阅读。

二、指导学生在掌握方法中体会积累语言的乐趣

学校应该每天开设阅读课,利于学生收集精美的句子。同时学校应该开设在外写生写作的课程,利于学生阅读中摘录的句子能够得到运用。教师在此过程中起到的是指导作用,指导学生怎样正确地运用和掌握积累的语言。笔者认为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语言积累的乐趣,包含以下几种方法。

(一)熟读成诵法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只有了解了摘录的文章的意思,才能出口成章,在实践中更好地去运用。熟成背诵法又包括:主导词背诵法、提纲背诵法、手抄与背诵结合法。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分别介绍了这三种方法的运用。

(二)主导词背诵法

如果文章不是很长,可以找出段落中最主要的部分,然后根据主要意思进行概括归纳,归纳完后再比较一下与原话的不同之处,如果自己归纳的比原文要好的话可以用自己归纳的部分,相反归纳的不好,要找到原因,在原文中标注出来。

(三)提纲背诵法

对于篇幅较长的文章,要先把文章熟读几遍归纳出文章的大体提纲,根据每段提纲的大义来背诵,这样既能练习学生的记忆力也能练习学生的语言归纳能力。

(四)手抄与背诵结合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些人照读背诵的很慢,但是把要背诵的内容抄一遍却能很快地记住。所以可以让学生试试不同的方法,找到适合自己的背诵方法。在此基础上,应该灌输学生巩固的思想,在能刚好背下来的时候要再多读多记几遍,以此巩固发到熟练背诵的程度,达到事倍功半的结果。在刚开始背诵的时候,记住得快但是忘得也比较快,再能熟练背诵后应该适时地复习,这样就不会很快忘记背诵的内容。

(五)摘记法

把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写在纸片上,或者在书中标记下来。学生可以自己随身带一个手抄本,当生活中遇到优美的句子或者感人肺腑的话时可以记在手抄本上。

(六)归类法

对于自己收集优美的语句,可以自己归纳分类。比如描写人外貌的包括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更多时候侧面描写比正面描写表现的更为生动形象,学生可以把自己摘录的侧面描写的语句进行归纳,学习一下侧面描写的方法。

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如何积累语言,就能够在实践中形成一种习惯。

三、运用比较法理解体会语言的魅力,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比较法能够看出普通的语句中不同的地方,能看出丰富的哲理。

(一)省略原句原段中的精彩词句与原句原段比较。

例如,“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和“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让学生比一比,这两句有何不同?学生仔细一读,发现第二句多了一个比喻句。再让学生说说有了比喻句好在哪里,学生通过讨论,知道第二句形象具体地写出了徐悲鸿不知疲倦学画的情景,使学生体会到比喻句的妙处。

(二)用其他词句替换原文的词句再与原文比较,引导学生体会原文遣词造句之精妙。

例如,“他十分珍爱图书。”句中“珍爱”一词引导学生换词,可换成“爱护、珍惜”,通过比较,学生体会到“珍爱”包含有“爱护、珍惜”之意,更能表达出主人对图书的“爱”,可见作者用词多么精妙。

四、运用想象法畅想语言的意境之美,培养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

对意境优美的句段或全文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文中意境之美。例如,《但愿人长久》一文中写到:“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这天夜晚,皓月当空,万里乌云。人们都在欢欢喜喜地品尝着瓜果,观赏着明月,只有苏轼却在为思念弟弟而心绪不宁。”在这里,可引导学生想象人们全家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的情景。第三小节中写到:“苏轼躺在床上,怎么也睡不着。他眼睁睁地望着那圆圆的月亮,心里埋怨起来。”可引导学生想象苏轼面对明月,听着外面传来的笑声,他会想些什么呢?古诗《游园不值》的佳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留给人们无限的想象空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那满园的春色。学生在大胆的想象中,丰富了课文的内涵,领略了语言的意境之美,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总之,在语文发展性阅读教学中,只要学生掌握了积累语言的方法,就能在实践中乐此不疲,成为一种爱好。

参考文献:

[1]张勇.让学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积累语言[J].小学教学参考,2011(22).

[2]杨庆太.小议培养小学生积累语言的兴趣[J].学周刊,2011(8)期.

[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语言积累[J].吉林教育,2011(23).

比喻句摘抄范文3

[关键词]作文教学阅读实践写作训练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330026

教育大师叶圣陶先生对作文教学发出过这样的感慨:“我当教师,改过学生的作文不计其数,得到了深切体会:徒劳无功。”他的感慨道出了广大教师的心声。依照我们的理想,写作本是精神享受,是快乐的,然而有几个中学生能“写着并快乐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情感,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思考生活,并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提高学生认识生活的能力”。面对新课程改革,面对当前作文教学的盲目、低效,我们也做过很多尝试与努力,但屡屡觉得理论容易实践难。

一、学生的阅读与积累

每个学生都明白多阅读才能写好作文的道理,但教师不能只把这个道理抛给学生就什么也不做了。十三四岁的孩子主动性与自觉性尚未形成,只有个别能在没人监督的情况下坚持天天阅读。所以,我们应把“多阅读”落实到每个学生。

在教室里建立一个图书角,每个学生捐两本书,这样给他们借书阅读创造了最方便的条件。每周拿出一节课供学生阅读,要求学生边读边写旁批。每个早读朗读两篇优美散文,每个月由教师推荐几本好书。假期要求学生读完几本长篇名著,并写读后感。

在这样的反复强调与阅读活动中,学生才能养成阅读习惯。当然,仅阅读还是不够的,还应要求学生对自己的阅读做一些积累。如利用黑板一角,每天叫一个学生抄一句美言或者警句,其他学生则把黑板上的句子摘抄起来。初一阶段多布置摘抄的作业,摘抄试卷上、练习册上阅读题中的佳句,跟着课文主题补充摘抄。如学习了朱自清的《春》后,再从课外书中摘抄一些描写春天的比喻句、排比句等。临近期末学生再把各自的摘抄本摆在桌上展示,互相交流成果。坚持了一年,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看见好词佳句就要抄下来的习惯。

二、教师的准备与教学

作文教学是一项大工程,教师应有“三年一盘棋”的思想,对初中三年的作文教学有规划,作文教学方能形成完整的系统,学生的写作水平才能得到循序渐进的提高。综观三年的语文教材,其中的单元写作都是按照新课标的要求设定的,它把作文教学分成了很多细节,一个点一个点带着学生训练和提高。如七(上)六个单元的写作要求分别是:从生活中学习写作;说真话,抒真情;文从字顺;突出中心;条理清楚;发挥联想和想象。教材本身就是一本很实用的写作教参,三年的作文教学计划可以依照课本而行。教师首先备好每个单元的写作课。许多课文也是写作教学的最佳范本。例如七(上)第一单元“从生活中学习写作”,《散步》《秋天的怀念》《短文两篇》都是选自生活中的细小平凡事件,这就很形象地教会了学生如何把生活写进文章,如何从生活中选材。

如果教材作为参照还不够,教师再从名家名篇、影视、新闻等载体中寻找素材与写作方法。从初一写好句子开始,到段落,到谋篇布局,从语言表达到表现手法,从组织语言到选材,从开头结尾到点题扣题,一步步由浅入深,坚持每半月一次写作指导,指导完学生当堂写作。在这样的训练下,学生动笔写作不再觉得任务沉重。

三、作文的训练与评改

学生平日的写作练习是最重要的一环。基于这点,教师和学生都应经常动笔写作。教师经常写是为了保持常思的头脑,同时也可以给学生更明确的指导方向。学生常练笔更是写好考场作文的必要手段。但很多学生很厌烦常写,教师该怎样提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又该怎样培养学生常写作的习惯?

第一,一周一练法。有时不固定题目任由学生发挥,这样大部分学生都能吐真言;有时根据一周情况规定题目,学生写作更有目标。

第二,课堂小片段练习法,一般安排在写大作文之前,先写一段相关的片段来测试写作方法的运用程度。还可以尝试课文美段仿写,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第二段“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的句式写景很有层次,学生当堂模仿该句式写校园景色。这样的写作小活动学生兴趣盎然。

比喻句摘抄范文4

关键词:设计有效作业 多样性 自主性 感染性 实效性

背诵、抄写、阅读、写作,这是一直以来深为广大学生所苦的语文作业。马虎应付,做过好几遍的练习还重复犯错,这是广大语文老师在批改作业时甚是头疼的问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可见,设计高质有效的作业,才能真正有效地夯实课堂教学,使作业成为培养和发展学生能力的一座桥梁。因此,在作业设计中,我做了如下尝试:

一、多样性,吸引学生兴趣

生动有趣的作业设计,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兴致勃勃,加上教师对作业的鼓励性评价,学生不但会喜欢上做作业,并期待着下一次作业。这样的作业肯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搜集资料。课前的预习,可以布置学生搜集相关的资料。通过网络或资料书籍搜集资料,为学生解决课文的疑难问题提供了途径,不仅锻炼了学生通过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2)深入领悟。要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课本剧的演绎和分角色的朗读也是一个好方法。课本剧生动形象且有趣,把文字转变为具体的形象。

(3)归纳梳理:学习中可贵之处在于不仅懂得埋头苦读,更重要的是知道抬头思考的重要性。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梳理,使知识点脉络清晰,易于学生融会贯通,巩固积累。

(4)拓展延伸。这个作业概括起来就是“一摘二扩三仿四展”。

每个学生都设有一本美丽的摘抄本,学生已养成良好习惯,学完课文后,把课文中的优美词句、段落摘抄下来,并在早读课中朗诵过关,此乃“一摘”。

接着,我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拓展知识。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春》,我就要求学生积累关于春的一些优美语段或诗句;学完《咏雪》,我布置学生收集关于雪的比喻句或诗句,以拓展深化课堂教学内容;学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后,要求学生整理古今中外“生于忧患”的事例,整理出身低微、经过一番磨练、终成大业的人和事,这对于拓展知识面,积累议论文写作的论据等不无帮益。此乃“二扩”。

再者,我会挑选当中一些典型的句段,让学生在仿写中加深领悟同时锻炼文字组织能力。如教学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文章结尾的三个比喻句优美清新并蕴含丰富,表达了作者对春的赞颂之情,那么,我就要求学生按照这种模式结构仿写三个句子。不但如此,有时我还让学生仿写整篇文章,如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后,要求学生记叙一件事,重点模仿文章中人物的心理变化描写和通过一件事得出人生启迪的结构模式。结果,学生的模仿力和创造力给了我很大一个惊喜。这就是“三仿”。

最后是“四展”。学生是需要鼓励表扬的,尤其是作业方面。作业本上一句热情洋溢的赞美,课间上一句不经意的肯定,课堂上的赞赏点评,更重要的是设置在班级书橱中的优秀作业展,以及每月“优秀作业光荣榜”的展示,无不给学生带来无尽的激励与热情。这个环节细碎繁琐,但花点心思坚持做好,效果相当好。

形式多样,可操作性强并且实效明显的作业,不但使学生从作业中得到信心与乐趣,更是有效地夯实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二、自主性,尊重学生的选择

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异设计针对性不同的作业,使作业多元化,让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获得轻松、愉快、满足的心理体验,保护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展现他们的能力,能有效实现“培优扶差”。具体做法是“分量、分层、分时”。

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有差异,我们注重因材施教的同时,更要注意作业的布置因学生学习能力而异,设计出适合不同层次的学生阶层。一般来说,作业设计分为基础、发展、创造三级目标,要求一般学生能实现基础目标,努力完成发展目标;学优生努力完成创造目标。基础薄弱的学生,他们通过基础性练习,巩固了基础知识和掌握了基本技能。至于拓展性的练习,允许他们量力而选做。但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则对他们提出挑战性更强的要求,如归纳梳理或拓展延伸性的作业,这会使他们体会被重视的满足和成功的喜悦,学习的兴趣更浓厚。在完成作业的时间上也实行分层要求,堂上测试的内容,允许课堂上不过关的同学课后继续;要求学优生明早就交的作业,后进生可以回校请教老师后中午再交。

作业层次不同,自主选择,灵活机动,后进生不会感到吃力,学优生感受到挑战性,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既感到轻松有趣,又有效地夯实了课堂教学,掌握了知识技能。

三、感染性,触动学生情感神经

学生需要正面的情感激励,以此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但是,单凭教师的力量的不足够的,家校合作才能发挥出激励学生学习的巨大驱动力,而作业的设计布置便是其中的推手。如教学《散步》时,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是该课的一个教学重点。于是,作业设计中便有了“真情行动”:回家为自己的父母、家人做一件事:捶捶背、揉揉肩、洗洗碗、拖拖地、陪父母散散步……另外,还加上一个“真情表白”:此时此刻,想对你的长辈(爷爷奶奶、爸爸妈妈)说几句心里话吗?那就发一则短消息给他们吧,字数在60个左右。(情意要浓)这样的作业,真情洋溢,感染性强强,不但完成了课文教学的情感目标,更使许多苦于孩子处于叛逆期而缺少沟通的家长能直接了解到孩子的学习内容,正面促进了家长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家长乐于给以孩子表扬、鼓励,孩子也在此类作业中触动了情感神经,学会了感恩,更从中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并将其转化为积极学习的不懈动力。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浅谈初中语文作业优化设计》――《教书育人》2012年16期

比喻句摘抄范文5

一、抓住“读”这个基础,以读促写

读,是一种眼、耳、口、脑并用的阅读活动,是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通过读,可以更真切地体会作者的感受,领略作品的精妙。

首先说“读什么”。一是读课内的。小学语文课本中收录的课文,荟萃了大量古今中外的名著名篇,包含着丰富的艺术形象、深邃的意味境界、生动的词语句段、浓烈的抒彩,在题材、体裁、词句、艺术等方面独具匠心,可以说是语言的海洋,思想的宝库。教师要注意用好教材,引导学生认真读,充分读,用心读,吃透课文,发挥好课本的作用,利用好课堂的时间,组织好课内的朗读、诵读,在课上将读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化。二是读课外的。教师要努力在全班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带头读书,并且经常性的向学生推荐有价值的课外读物,引导他们多读书、读好书,会读书,还可以和他们一起欣赏课外名家名篇名作,理解文章阐发的道理、抒发的情感。另外,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社会,充分利用图书馆、报亭等社会资源,扩大阅读材料的来源,并养成活学活用、终身阅读、随时积累的学习习惯,从而为“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次说“怎么读”。对于课内阅读来说,一般可分为自读感知、精读领悟和诵读表达三个阶段,这样一步步循序渐进地展开,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课文、理解内容、深化认知。在读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语言的意义、形式,体会作者察物、造句、表情的方法等。对于课外阅读来说,可根据不同内容选用精读、略读、泛读等阅读方法,还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学会摘抄、记录成语、名言、警句、歇后语、好词好句、优美片段、经典文段等,在博览群书的同时,摘抄收集,领悟情感,充实积累,增加储备,在读中写,以读促写。

二、抓住“写”这个关键,写中促读

写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书写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通过写,可以更准确地描绘缤纷的世界,表达丰富的情感。由于小学生受知识、阅历等所限,笔者认为,“写”一般会经过仿写、记录、创作这样几个阶段,“读”积累的材料为“写”铺平了道路,“写”的过程也促使“读”有了更深入的挖掘和扩展。

首先是仿写。模仿是学习的必经之路,“写”从模仿起步。语文教材在立意、构思、布局、表现手法等方面有很多值得学习的精妙之处,提供了丰富的仿写资源。学生可以仿写句子,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这些既有形式感又有表现力的句式写法,有助于丰富句群,活跃篇章;仿写段落,可从课文中选择一些符合学生认知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与写作结合比较紧密的段落让学生仿写,帮助他们逐步提高构段能力;仿写篇章,例如引导学生学用好的文章框架去填充新的内容或是模仿文章的写作顺序、模仿谋篇布局的方法等,提高篇章构架布局的能力。在模仿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发展、创造,正像郭沫若先生说的那样,“于无法之中求得法,有法之后求其化”,这种以仿带写、以仿促写的学习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并逐步向自主创作、表现自我过渡。

其次是记录。生活是“写”的源泉,为“写”提供了丰富翔实的材料。教师要鼓励学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经历的事情及时记录下来,“用我手写我心”,想写什么写什么,想写多少写多少,鼓励他们写真话、实话,并要宽容他们由于年龄、心理等方面的幼稚而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尊重他们的原始表达、自由表达,让他们无拘无束地展现个性,吐露心声,乐此不疲,长此以往,相信学生一定会写出令人称道的作品来。另外,培养学生养成写日记的习惯不失为一种值得推介的方法,尤其需注意的是要放宽对日记的要求,可以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让学生记下成长过程中的大事小情、心理历程,这样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一颗善于感知的心,从生活中汲取“写”的“源头活水”。

比喻句摘抄范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重要问题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4.01.036

一位教师针对毕淑敏的《素面朝天》,用做摘抄的方式设计课堂教学,分为四个板块:收获佳词、收获美句、收获手法、收获哲思。对这篇文章的处理颇有创意,可惜从第二个环节开始,问题出现了。第一环节,教师提问:“初读课文,看看记住了哪些词语?”学生对词语识记的比拼兴味盎然;第二环节,教师提问:“再读课文,找出比喻句,说说你的理解。”学生对比喻句的解说不得要领,花时很多,效果不大。这样一来,“收获手法”“收获哲理”两个环节不得不一带而过。

余映潮老师提出,在阅读教学中提问要尽可能引发学生对课文内容更集中、更深入的思考。这是针对课堂上的随意连问,简单追问和习惯性碎问而言的。重要问题指的是阅读教学中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提问或问题。阅读教学中设计重要问题,我们的课堂才精彩纷呈,活力四射。那么,如何设计重要问题呢?

一、在全面掌握的基础上设计重要问题

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着课堂教学的高度,教师只有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解读文本,从而收获到课堂教学的美丽风景。

主问题设计需要教者精细阅读课文和精心思考教学。阅读教学要“潜心会本文”(叶圣陶语),于永正老师也说:这法那法,读不懂教材,没法。教师要依据自己的阅读经验,揣摩解读文本的每一个细节,预想学生阅读文本时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策略,从而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进行主问题设计可从如下方面入手:扣住课题,因为标题能概括中心,往往是内容的浓缩,情感的出发点;找准文眼,品味、体悟文章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的情感;根据文章结构,任何文体都有一定的行文思路,教学时若能抓住作者思路自能悟出深意;联系文章背景,有助于深入地解读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

比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我从标题入手设计了如下问题:

1.我的叔叔于勒是什么样的人,请做于勒的简历;

2.对叔叔于勒应持什么态度?我们一家对叔叔于勒是什么态度?

3.菲利普夫妇对亲兄弟于勒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揣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态度变化的语句,说说他们是什么样的人?

这样的设计改变了传统教学一律从小说三要素入手,概括情节,分析人物、明确环境描写作用的不变教法,设计有递进性,由浅入深,问题之间有逻辑性,可以激发出学生的探究兴趣。

二、围绕教学目标优化重要问题

教学时间有限,教师必须讲求教学效率,所以,每一堂课必须围绕明确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面面俱到式的教学,只能导致教学目标不明,课堂教学没有重点。

一位老师这样设计教学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设定的教学目标为:通过分析文章所描写的戴维这一人物形象,探究其具有优秀才能的根源,从而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的感情及犹太民族重视文化教育,重视培养生存能力的情况。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设计了这样几个主问题:

1.犹太民族中的优秀青年戴维是怎样的形象呢?请捕捉有价值信息为戴维设计一份全面、别致的小档案,档案中必须包含评语这一项。

2.如此优秀的犹太青年,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是什么呢?请阅读课文,并结合对犹太民族的了解,探究其中的原因。

3.有人认为,本文题目“生命与和平相爱”可以换成“个人――家庭――民族”,也有人认为不能换,因为这三者之间相距甚远。你认为呢?请结合课文内容,具体阐述理由。

这几个教学问题,目标指向非常明确,第一问解决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仔细阅读文本,而设计小档案及评语的形式,比形象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第二问探究“优秀才能形成的根源“,旨在揭示戴维这一形象背后蕴含的社会意义,引导学生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民族精神等方面分析,从而达成“了解犹太民族珍惜生命,祈祷和平”这一目标;第三问解决对文章主题的理解,通过设置对矛盾问题的选择回答,巧妙地把教学引向深入。

这几个问题成了支撑此课的骨架,从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到对文章思想内涵的把握,逐渐达成教学目标。

三、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重要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说:“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战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所以在课堂问题设计上应从学生的认知能力出发,根据学生的实际学情以学定“问”。

有位老师为《天上的街市》这样设计课堂问题: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诗人描绘出的“天上的街市”;诗人是通过怎样的写法创造出这样美好的境界的?你能分清哪些是诗人的联想,哪些又是他的想象吗?课堂至此晦涩不畅,气氛沉闷。

究其原因,在于问题设计背离了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能力状况。初中生兴趣广泛,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课堂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但概念定义下的内容理解,对于学生的思维训练意义不大。更何况 “联想”、“想象”的手法是本单元学习目标,直问哪些诗句运用了联想,哪些诗句运用了想象,超出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难于理解。

根据学生的学情,相同的内容,不同的问法,效果可能就会大大不同。我们不妨这样设计《天上的街市》:

1.诗人描绘的“天上的街市”是个怎样的世界,请用一、两个词语概括。

2.诗人描绘出的“牛郎织女”的生活与民间故事中的有什么不同?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的?请圈出体会。

3.诗人为什么要对民间故事作这么大的改动?他的用意是什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一篇排比句摘抄

下一篇拟人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