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比句摘抄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排比句摘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排比句摘抄

排比句摘抄范文1

那么,到底如何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习作指导呢?

一、加强积累,训练表达能力

学生一到作文时,总是抓耳挠腮、一脸茫然,究其原因就是脑内无“货”。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加强积累,将课文中优美的词语、句子甚至段落摘抄下来并学会运用。

如在学习《草原》一文中,我不仅要学生将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词句摘抄下来,还让他们描写一处景物并用上自己摘抄的语句。对说得好的学生当众给予表扬,让学生体验到快乐,做到逐步消化,并激发他们把触角延伸到课外的生活当中,让学生在强化中感悟、在感悟中积累。这样学生脑中有了丰富的词汇,习作时就如信手拈来。

二、在阅读教学中适时适当地渗透有关写作方法

现行的教材中各年级都有许多生动的范例值得我们学习,下面浅谈几种常见的句子。

1.排比句

在《趵突泉》一文中描写小泉的有趣,《五彩池》中描写五彩池的形态各异,《卢沟桥的狮子》中描写狮子的形态万千,它们都用了“有的像……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句式,通过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来将事物描写得形象而具体。它们的结构都是总分式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细细品味中揣摩词句,体会用词的准确性、构句的生动性,然后自己也进行类似的片段练习。

2.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不同的句式,所体现的感情各有不同。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体会不同的句式所表达的情感进而学会运用。如《猫》一文中,作者写猫“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这一句,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脚印”比作“梅花”,“说它老实吧,它的确很乖”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猫”比作“人”等,这些句式都突出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并且让学生围绕自己喜欢的小动物写一段话,就有学生这样写道:“下雪了,可爱的小鸡会在雪地上画出一片片美丽的竹叶。”“每当我放学回到家,小狗就会摇着尾巴向我‘汪汪’地叫个不停,好象在说:‘小主人,你可回来了,我好想你啊。’”……

3.中心句

在《猫》一文中,课文在表达完“大花猫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这句话后,紧接着围绕这句话写了大花猫性格古怪的三个方面。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探究这句话在文章第一部分所起的作用。当学生明白后面几段话都是围绕这句话所写时,我让学生也用类似的方法说说一个人或者一个动物的性格,在后面的单元习作训练中还让他们运用这一方法进行了习作。 转贴于

4.过渡句

在《圆明园的毁灭》一文中,在教学文中“圆明园不但建筑宏伟,还收藏着最珍贵的历史文物”等几个过渡句时,我让学生联系上下文,弄清句子与上下文的关系,让学生知道这种句子前半句写的是上文的内容,后半句写的是下文的内容。这时我告诉学生,在表述完一件事后为了引起下文而要谈的另一件事,经常要用到这样的句子——过渡句,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

三、学习标点符号

在作文时,学生的标点符号总容易出错,特别是人物对话中的标点符号,学生总认为有说字就要打冒号。在阅读教学中我特别提醒了“说”字在不同时候标点符号的不同。

如《小珊迪》一文中小男孩和我的对话:

他对我说:“先生,请买盒火柴吧!”

“不,我们不需要。”我的同事说。

“请您现在就买吧!先生,我饿极了!”男孩乞求说,“我给您去换零钱。”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思考“说”字后面标点符号的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归纳出:“说”字在前、说的话在后的打冒号;“说”字在后、说的话在前面的打句号;“说”字前后都有说的话时打逗号。并提醒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要注意其用法。

四、想象

课文中有的内容没有写完,有的只是从侧面写的,留有许多想象的空间。教师可引导学生把没有写完的想象出来,把另一面想象出来。想象应该是个性化的,应该融入各自的生活积淀和情感体验。如《卢沟桥的狮子》一文中,通过想象,既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五、创新

排比句摘抄范文2

一、阅读教学要以诵读为本。

诵读是一种理解,更是一种积累。古人云:“故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占鳌头,是我国阅读教学宝贵的传统经验之一,是汉语学习的不二法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诵读,能促使课文“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深切地感受到语言的音韵美、形象美、情感美和形式美,感受语言所焕发的光彩与神韵。阅读教学自始至终要贯穿“诵读”,一是有层次地读:感知性地读、理解性地读、品味性地读;二是有重点地读:因文而异、突出重点、自主选择;三是有指导地读:顺学而导、想象揣摩、赏析体验。

二、千方百计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语言学习要以积累为主,达到“举一反三”。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驰。”积累语言文字要以教材为轴心,优化习练,让学生熟读成诵,勾画抄写,达成积累;以书报为径线,让学生广泛猎取,摘抄诵读,分类入库,丰富积累;以生活为纬线,拓宽视野,让学生耳濡目染,烂熟于心,促成积累。语言积累必须经历一个理解、感悟、鉴赏、应用的复杂过程,语言积累是一个动态的呈现,它渗透到阅读教学的全过程和各个环节之中。比如《桂林山水》一课有这句话:“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到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教学时既要让学生体悟句子的思想内涵,更要领悟表情达意的奥妙所在,最后让学生熟读成诵,烂熟于心。

三、体悟文章的表达奥秘。

阅读教学要聚焦表达奥妙,引导学生亲近言语形式,把握言语规律,揣摩文本的遣词造句、谋篇布局、表达方式、修辞方式,以及文体特征,紧扣“表达奥妙”探究教学,才能真正增长言语智慧,提升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比如《再见了,亲人》一课,运用多种修辞手法,赞扬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排比,表现舍生忘死──“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几个动词短语构成排比句,将朝鲜人民为了志愿军把生命置之度外的可贵品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反问,突出深情厚谊──“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这反问句态度鲜明,语气坚定,突出友谊的深厚,志愿军将铭记于心,永远不会忘记朝鲜人民的深厚恩情。呼告,饱含真挚情意──“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作者以恳求的语气劝慰,把志愿军对朝鲜老妈妈深深的敬意和难以割舍的离别之情直接抒发出来了。对比,突出爱憎分明──“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小金花,你是多么刚强呀!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一个刚强的孩子,妈妈牺牲时没有哭,而与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这种对敌人的“恨”,对志愿军的“爱”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与志愿军的亲密感情。教学时要引领学生体悟运用修辞手法的魅力。

四、强化语言的运用。

排比句摘抄范文3

各位参评老师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游刃有余,让人钦佩。听他们讲课,那真是一份享受。细细品味,他们的风格虽然迥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全身心地投入,用满腔的激情在课堂上掀起滚滚浪潮。

这次活动既是对温儒敏教授《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和吴忠豪教授《期待“教课文”朝向“教语文”的美丽转身》的深刻解读,又是对如何教语出了引领和示范,使大家在研修后对语文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领悟,是一场及时雨。

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对一堂好的语文课的评价有过这样的观点,他说:“评课就是嚼课,好课必能嚼出好味。”“我觉得好课得有好味,一堂好的语文课得有‘三味’。第一味是‘语文味’;第二味是‘人情味’;第三味是‘书卷味’。”现在笔者尝试套用这“三味”和大家交流一下听课体会。

一、巧借方法,彰显语文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首先得有‘语文味’。语文味越浓,课就越好。语文课的最大问题不是怎么教的问题,而是教什么的问题。”“‘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

夏老师的《跨越百年的美丽》这堂课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 “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她重点让学生体会居里夫人对科学执着追求的精神。通过男女声合作读居里夫人和其他人的做法不同,让学生体会到对比写作方法的好处。抓住“终日”“烟熏火燎”,让学生感受到咬文嚼字的魅力。在品读“经过三年又九个月,他们终于在成吨的矿渣中提炼出了0.1克镭”中,夏老师引导学生抓住成吨和0.1克这组对比悬殊的关键词,将对比写作方法再一次巩固,并指导学生用咬文嚼字的方法去品读句子。

岳老师的《这片土地是神圣的》的语文味主要表现在“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一语中的,“以后写演讲稿时就可以这样写”体会演讲稿的结构。再紧紧抓住演讲稿的目的是打动听众,让学生找出最能打动自己的那一段,让学生在读与想、体会与理解之间,一步一步地理解了演讲稿这种文体。同时,引导学生积累重点段,总结出本文比喻、拟人及反复的写作手法,最后,让学生运用这些手法写出自己的心声,让双基训练落到实处。

谷老师在《冬阳、童年、骆驼队》中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让学生学习有的放矢。在预习中解决生字词和理清文章脉络,无疑为课堂教学减轻了负担。抓住文章讲的四件事,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讨论。看似教师把课堂还给了学生,但手中的那根“风筝线”却攥得紧紧的。平时总怕学生预习课文时遗漏需要预习的内容,谷老师的自主学习反思卡轻松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自己把预习的成果反馈在卡片上,不仅教会了学生课文,更教会了学生怎样学课文。

二、适度煽情,悟出人情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必须得有‘人情味’。这里的‘人情味’主要是指语文课要注重情感熏陶、价值引领、要以人为本,对学生要尊重其人格、赏识其个性……”而这“人情味”要通过“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来展现。

夏老师在引导学生借助文本感受人物精神之美的同时,引导学生掌握“抓关键词、联系实际、联系上下文、结合时代背景”理解句子的方法,读中感悟,读中悟情。体会由四个“变成”组成的排比句,通过教师的引读、分批学生的朗读体会排比句内在的逻辑关系,通过分组递加的方法朗读,声音的渐强效果很有震撼力。在课的结尾处点出这种美丽是跨越百年、千年的、万年的,是一份永恒的美丽。这种高贵品质难道不是一种美吗?“美丽”的含义挖掘出来了,人生的价值铭刻学生心中。

岳老师从资料的补充中让学生切实感受印第安人对土地的热爱非比寻常,尤其是“春天是大地怀孕的季节,印第安人在这个季节不穿鞋子,怕伤害了大地母亲娇嫩的皮肤”,这样的资料补充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对土地的感情,是任何一个民族都无法相比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热爱土地却又把他们转让出去,因为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离开就是热爱”。让这份悲伤的深情深深地感染着学生。另一方面,体现课文主旨的语句“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反复出现,产生一咏三叹的表达效果,通过配乐并不同形式地读,使主题深化,而且强化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当谷老师出示那《城南旧事》片段时,学生们不仅仅是在看,而是在内化一个个细细的瞬间。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又反复吟诵的“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这如一个不断往复呈现的旋律主题,覆盖了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在笑谈趣事中,品悟“一去不返”的无奈和伤感。尤其是最后“听听‘林海音’的心声”的那段配乐录音,使学生的情绪和文本的情绪到达了水融的地步,这时,学生的朗读入情入境,将课堂推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三、简约大气,秀出书卷味

一堂好的语文课,最好还能有点‘书卷味’。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初听时可能不觉得怎样,但往往越嚼越有味道。有‘书卷味’的语文课,充满浓浓的文化气息,内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儒雅、从容、含蓄、纯正;常常灵气勃发、灵光闪现,或在教学设计上别出心裁、或在文本感悟上独具慧眼、或在课堂操作上另辟蹊径。总之,有‘书卷味’的语文课是大有嚼头的语文课。

排比句摘抄范文4

作文究竟难在哪里呢?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其实学生最缺乏的是积累。在作文中,学生作文经常有这些问题:没有昂奋的精神,格调情趣不高远;没有亮丽的语言,语言积累太贫乏;没有深切的感悟,思想感悟太平淡。

相应地,笔者把这三方面的问题归纳为三种作文病症:

一是“正气不足症”,表现为缺“人格之血”,作者个性偏激消极。

二是“文气不足症”,表现为缺“文采之血”,作文语言淡而无味。

三是“灵气不足症”,表现为缺“思辩之血”,作者思想僵化保守。

作文“气血不足”,怎么办?当然是要给作文“补血益气”。如何“进补”呢?那就要靠学生去积累。

为了便于学生操作,笔者把学生所需的作文积累都称为“材料”。作文材料可分为三类:“人材”、“文材”、“思材”。作文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分类积累材料。

一、积累“人材”,补“人格之血”,益“正气”

“人材”,即以典型人物为中心的材料,也可叫“事材”,主要记一些名人伟人的事迹,重在以榜样感人,从而培养学生的正气。笔者经常给学生介绍一些名人事迹,比如北大村官吴奇修、自学成才的张立勇、想到就能做到的乔慧存等等。也有一些不太出名的小人物,比如宁夏一位妇女周玉蓉,经受了离婚、失业、丧母等多重打击,却越挫越勇,靠着她的“用心”打工,终于成了百万富翁。从这样一些人物身上,学生很容易感受到他们的人格力量。他们理想远大、心地善良、意志坚定、胸怀宽广,正是当前中学生学习的榜样。学生大量积累这样的“人材”,作文内容还会不充实吗?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有这些榜样在胸中激荡,学生还会没有健全的人格和坚强的个性吗?年轻人最需要读使自己充满力量的书,而积累“人材”,正是要让学生充满人格力量。

二、积累“文材”,补“文采之血”,益“文气”

“文材”,即以优美文字为主的材料,也可叫“语材”,这些材料多是优美的描写性抒情性的句子,哲理性语句不在此列。“文材”重在以文采动人,重在培养学生的文气。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要培养学生的文气,就要引导学生多读诗书,多背诗书。也可经常给学生听写一些美妙的语句,但最好是让学生自己摘抄一些优美的句子。最后,可组织学生把这些语句按话题分类,汇编成册,作为语言资料使用。

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语言的形式能为内容增添光彩。可教给学生三招:一是遣词要生动,尤其是动词、形容词、副词要用得好;二是造句要别致,比如排比句、对比句、押韵、倒错结合、句式变换,可以增添文章的诗意;三是修辞要精当,要用好比喻、夸张、顶真、反复等修辞手法。

“文材”的积累的方法可称之为“死去活来”。“死去活来”有两层意思:一是先“死”而后“活”――“死”是“活”的基础,不“死记”则不能“活用”;二是去“死”则来“活”――要学会去除死搬硬套,才能活学活用。所以,积累文材就有两个步骤,一是熟读成诵,二是仿写以至灵活运用。

三、积累“思材”,造“思辩之血”,益“灵气”

“思材”,即以哲理思辨为主的材料,也可叫“理材”。这类材料可以是哲理性名言名句,也可以是一个个小的哲理故事。“思材”重在教给学生感悟生活的能力,重在启发学生的思辨能力。简言之,即以哲理醒人,重在培养学生的灵气。在作文之中,这一类材料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古代的许多文化典故,比如塞翁失马、刻舟求剑、南辕北辙等成语,都含有不少哲理。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积累并运用这些成语典故。同时,要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哲学理念。比如辩证法的两个基本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然后,把文化典故与哲学理念相结合,化哲学术语为文学语言。

排比句摘抄范文5

一、阅读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是指引孩子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动力。培养小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最好的切入点是培养其浓厚的阅读兴趣。

1.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家庭教育要先行

研究表明,儿童早期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家庭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家长的早晨阅读、睡前阅读可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并为小学前期的阅读培训作好准备。

2.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

对于多数小学生来说,教师不仅是教他们知识的人,更是他们的崇拜对象,所以,教师对于孩子的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的引导作用可以通过形象的引导、兴趣的引导、习惯的引导等方面来体现。所谓形象引导,就是教师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引导者的形象,并能通过言语和行为来展现这一形象。具体到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方面,教师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阅读经历、阅读的知识来向学生展示一个热爱阅读的教师形象。兴趣引导,就是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某一方面的兴趣。比如说,可以通过开展讲故事活动、制作阅读卡等活动把学生带入阅读的胜地。在学生表现出某一活动的兴趣之后,习惯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作为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告诉孩子“成功源于坚持”的道理,让孩子从心理上愿意尝试坚持已有阅读兴趣;可以通过长时间的阅读计划和积极的阅读效果评价,鞭策和鼓励孩子进行阅读。

3.注重阅读材料的选取

在对小学生进行阅读兴趣培训的过程中,阅读材料的选取十分重要。枯燥的、难度过大的阅读材料会降低学生阅读兴趣的浓度,弱化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所以,在布置阅读任务的时候,教师可以多选择几篇不同题材、难度相当的文章,让学生从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两篇进行阅读。

4.积极的任务评价是推进小学生阅读兴趣培养的又一动力

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心理,积极地、肯定的评价可以促进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积极性。所以,对于那些未取得预期学习效果的学生,教师尽可能作积极的、纵向的评价,比如说,“你这次比上次表现得更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以后会很出色的”;而对于取得理想成绩的学生,既要肯定学生的努力和成绩,又要委婉地提出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你表现得非常好,要是在阅读的时候更仔细就更完美了”等积极的评价可以增加孩子的信心和对未来成功的期望,让学生在肯定中进步。

可以说,阅读兴趣是浇灌阅读能力的肥料。只有唤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深入阅读的殿堂,才能谈所谓的阅读能力的培养。

二、阅读方法的引导

良好的阅读方法,不仅有助于节约阅读时间,提高阅读效率,帮助孩子最大限度地获取所需的语料知识,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的自信心,加深学生的阅读兴趣。当小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词汇量并能够独立完成简单阅读任务之后,教师应该把阅读教学的重点从阅读兴趣的培养转向阅读方法的培养上来。

首先,由于低年级的学生自控能力较差,不容易集中精力,所以,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讲,应该以朗读为主,默读为辅。朗读,就是鼓励学生大声地阅读,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把自己融入阅读的环境,便于学生集中精力阅读,利于学生对语料的记忆和吸收。同时,在朗读之前,可以布置学生先自己默读文章,并勾画出不认识的字词,以便后期教学的开展。

第二,泛读精读并用。就是指在阅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既要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住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中心句等,又要使学生能够抓住某些重要的细节。通常来讲,小学生的阅读任务应该既要包括关于文章大意、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中心句等的问题,又要有细节性的问题。而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第一遍应该泛读,当学生在抓住主要问题后,能够整体把握阅读的语篇后,教师要通过对关键词语和段落给予点拨,指导学生进行精读,并在精读的过程中有针对地画出重要的句子,比如: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等。

排比句摘抄范文6

一、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孩子有兴趣学语文

著名教育家顾泠沅说:“在课堂教学范围里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也就是要使学习的内容让学生感兴趣,对有了兴趣的事学生就会认真地把它学好。”这话表明: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在语文学习实践中,我创设了许多生动的情景,激发孩子的兴趣,让孩子爱语文,乐学语文。每节课我都精心设计导语,把孩子的心思引到学习中。如:解题式 、悬念式、 设问式 、谜语式 、歌谣式等。孩子们最喜欢谜语式和歌谣式的导入方式。如在上《美丽的小兴安岭》,孩子们在听《我的家在东北》的歌谣中,边听歌边欣赏小兴安岭的四季变换,很轻松地学了课文,还学会了按季节顺序进行习作。在学习中,我穿插做小游戏、小表演等形式,把孩子的心思引到学习中,如理解“迎候”,我请两个孩子上台表演,一目了然,很快明白了其中意思。如《找骆驼》,我请孩子分角色表演读,孩子把商人由惊喜到生气的情感变化读出来了,把老人不紧不慢的语言和神态也表演出来了,赢得其他孩子的掌声……孩子们在生动的情境中快乐地学语文,再也不玩小手指了……

二、放飞孩子的心灵,让孩子在“四动”中学语文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学是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探究、感悟,多给学生留有思考、个性发挥的余地,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创造性地学习。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多读多思多听多说,让孩子真正成为探索创造者,做到“四动”。首先要“动口”读读。要求孩子必须把课文读熟,在读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演读、接读、小组读、男女分组读等。特别是开小差的孩子,最怕接读。我经常让孩子一个人读,读着读着又请正在玩的孩子起来接读,孩子接不上来觉得没面子,我就用微笑和鼓励的目光面对孩子,孩子再也不玩了,专心学习了。从此要“动脑”想想。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孩子在读通课文的时候,出示学习目标让孩子在读一读,想一想,把脑袋充分利用起来,完成学习目标。然后要“动嘴”说说。读了课文,你明白了什么,懂得了什么,还有什么不同的。一一说出,让孩子互相帮助,老师适时点拨。如上了《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后,孩子们说说你最喜欢小兴安岭的什么季节,孩子们有的说喜欢春天,有的说喜欢冬天……孩子们畅所欲言,用上了优美的词语和排比句、拟人句、比喻句。说得真好。要让孩子敢说、说通顺、说具体。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善于把握学生的疑难点,及时捕捉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课堂注入生机。最后“动手”写写。写生字、写词语、写句子、写话。书写要工整,每周展示书写优秀的作品;学会摘抄文中优美的词语和句子,有时仿写;进行习作。如学《美丽的小兴安岭》后,让孩子们把说的话有序地写下来。还可续写、扩写等。孩子们在“四动”中学语文,也就忘记了其他的事,心思全在学习中,上课再也不玩东西了。

三、树立孩子的信心,让孩子在体验成功中学语文

给学生创设成功的机会,体验成功的愉悦,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那如何让他们获得成功呢?首先对学生的人格要尊重,学生得到这种尊重就会以饱满的热情,百倍的信心主动地去学习。另外要多表扬多鼓励,让孩子相信自己,树立自信心。真正要让课堂活起来,就必须是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而不是几个好生在那“唱主角”,可往往每个班都有些困难的学生存在,他们或许是因为理解能力真的不如他人,或许是天生内向不爱表现,或许觉得反正我成绩差,老师不会关注我,我自己玩……,面对这样的孩子,老师的态度起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我们冷淡、不适当地批评他们,都会伤害学生的自信心,大大削弱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当然对语文课也就不感兴趣了。我们要想办法让这部分学困生也能在课堂上获得成功,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我尝试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分层教学,经常让一些学困孩子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做一些简单练习,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就立即加以表扬,表扬他进步了。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提高训练要求,让学习困难生在不断的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对于他们的回答我还经常做出一些鼓励性和激励性的评价。 “孩子,其实你很聪明,只要多一些努力,你一定会学得很好。”“这个问题你说得真好,证明你是个爱动脑筋的学生,只要努力,你完全能学得好!” “回答错了没关系,要对自己有信心,再想想吧”……让孩子相信自己能行,又了解了自己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以后的学习中去。由此喜欢学语文,喜欢上语文课。

上一篇名人传摘抄

下一篇比喻句摘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