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运营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运营商

运营商范文1

2012年12月5日,广州琶州国际会展中心,中移动2012年全球开发者大会在此举行。这场聚集了超过2000人的大佬云集的盛会,有意思的是,总部设于深圳、微信研发团队设于广州的腾讯却没有派出任何管理层与会。

知情人士说,这一天,腾讯董事长马化腾与微信负责人张小龙等腾讯高管远在三亚,就腾讯下一步的战略走向展开头脑风暴。

但如果翻开中移动2011年的同一大会名单,腾讯也没有出现在与会的嘉宾名单中。

而在短短的9天之后,就在同一片场地,马化腾12月14日高调亮相另一场互联网会议,并进行了半小时的主题演讲。

与此对应的是,中移动总裁李跃在会议发言中说,传统运营商业务正在受到猛烈冲击,尤其是OTT(Over the top,指互联网公司越过运营商发展业务)对传统运营商的挤压非常明显,令运营商的短信、话音、甚至国际电话业务都受到很大挑战。“比如腾讯QQ占用运营商信令资源非常大,原来的一些机制不太适合传统运营商的网络设计,中国移动和腾讯相互之间应该有沟通,如果没有相互合作的好机制,所提供的服务就不能长久,不能优质。”

12月7日,联通总裁陆益民也在回应媒体时表示:“微信确实给运营商业务带来严峻挑战。”

两位高管的表态,让运营商将颠覆微信的议论四起。对此,马化腾不得不于12月14日表态称,腾讯与运营商并不对立,两者关系如同路与车,是互惠共赢。

显然,他的这句话不可能让运营商们打消忧虑。事实上,如何应对腾讯乃至更多OTT厂商的挑战,已经成为令运营商彻底辗转难眠的一道大考之题。

OTT的颠覆

其实,运营商的敌人并不只是微信,而是整个OTT业态。

“新的技术会带来颠覆性的变革,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运营商5~10年内就将被互联网公司取代,退出历史舞台。”这是2006年,北京邮电大学教授阚凯力作出的预言。

其时,普遍的观点还都认为,阚凯力的说法过于悲观偏激。但在6年之后,虽然并没有真正走向衰退,但新兴的OTT厂商,确实已经让运营商们后背发凉。

“用户使用即时通讯软件的话音业务成本,已经低于使用运营商电话的成本,这是OTT成功的根本原因。”一位互联网厂商人士说,目前,运营商都向用户提供了便宜的数据流量套餐,比如中移动用户,只需要20元就可以购买150M的流量,相当于每M不足0.14元,基本相当于一分钟的电话费,但如果以数据方式,1M流量已经可以传输10分钟甚至更长的语音信息。

事实上,这已经是成本最接近的比较,如果考虑到Wifi等用户成本更低的环境,以及文字、图片等形式内容与短信、彩信的成本对比,运营商受到的冲击更加惊人。

一个来自中立咨询机构Ovum的数据是,在2010年,全球电信运营商短信收入损失了65亿欧元,2011年扩大到104亿欧元。Ovum公司认为,出现下降是OTT社交信息服务的日益普及,并以更加低廉的价格提供了竞争,这些服务包括WhatsApp、Facebook Messenger等。

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更快、更便宜的网络传输技术成熟,比如4G,运营商将不得不面对越来越多的OTT厂商与产品,借助它们的网络来抢夺它们的收入与利润,挤压它们的市场空间,最终如同固定网络一般,彻底成为应用厂商的数据管道。

“我们需要转变观念,转变身份,转变竞争理念,”一位前运营商高管评价说,就如同人类刚进入电器化时代时,电力公司一度身兼家电销售公司甚至家电生产公司的职责,但现在,电力公司已经只经营最基本的电力网络。

也正是这一原因,在2012年9月14日被人问及“如何看待微信”的问题时,李跃最后给出的答案是“不敢得罪”4字,可谓意味深长。

有些力不从心的反击

面对新兴的挑战,运营商们一直在尝试各种应对。

在早期,手段更多是全面的封堵,比如Skype在中国的遭遇。

Skype出现于本世纪初,是当时全球主流的,可利用网络语音技术拨打国际电话的产品。自它问世之初,就引发各国运营商的高度警惕。

2004年,Skype和TOM在线成立合资公司负责Skype在中国的运营。为了规避监管,TOM在合资公司中持股51%,Skype只持股49%。但即使如此,这一业务在中国也一直受到限制,运营商也采取了各种技术手段加以防范,深圳电信甚至对使用Skype拨打长途电话的用户进行断网。

直至2010年,工信部进一步开展打击非法互联网协议电话的行动。按照工信部当时的界定,除了拥有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的企业,市面上现存所有互联网电话都被列为非法,但在当时,除了几家基础运营商,没有任何民营企业具有该项许可证。当时,已经拥有几百万用户的UUCall业务戛然而止。

但随着技术发展,简单的封堵手段已经越来越显力不从心。

比如微信和米聊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所采用的技术不是运营商最忌惮的直接拨打互联网电话,而是通过触控方式将语音录制下来,并以数据方式传输给对方,再将语音播放出来。虽然在技术本质上,这与互联网电话没有本质区别,但由于实时的业务,现有法规已难以对微信是否违规做出界定。

而且即使在语音之外,在线的视频聊天、图片、文字信息等传输,已经形成一个立体的业务体系,不可能一刀切下就可以简单屏蔽。

在这样的形势下,运营商开始进行主动转型:既然不能阻挡趋势的到来,那尝试自己主导引领这个潮流,也是可行的策略。比如中移动,早在2007年,就推出自己的即时通讯工具飞信。按照中移动当时的想法,飞信可以利用短信免费化、通讯录导入等手段获取用户,从而超越腾讯QQ,在应对OTT威胁同时,也顺势打造中移动社区等其他产品的入口。业内人士按照相关公司财报推算,此后5年间,中移动为这一项目的投入不少于30亿元。

但正如业界的评价,运营商一直“缺乏互联网基因”,与市场反应更快、决策更灵活、态度更开放的互联网公司相比,运营商的努力总是过于缓慢,难以跟上市场步调。

比如飞信不但用户数一直受到QQ压制,在微信、米聊等新一代产品的面前,更越来越显边缘化。据公开数据,飞信2012年上半年用户量达到2.7亿,与此对应的是,比飞信晚推出3年多的微信,预计在2013年初用户就将突破3亿。

“赶孩子出门”

现在,随着OTT越来越强大的威胁,运营商正在不断加速向互联网公司转型。

业界已经形成的一个共识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每一个杀手级应用,都有可能形成一个巨大的用户入口,所以即使在话音业务上被侵蚀,只要能成功转型,运营商未来除了“智能管道”的身份外,也依然能在一些关键平台上维持利益与话语权。

所以,今年以来,中移动与电信最受外界关注的,就是两运营商旗下各业务基地的公司化。

目前,中国电信视频基地、游戏基地、阅读基地已经“成功独立”,浙江电信协同通信基地、江苏电信物联网基地、广东电信爱音乐基地、四川电信天翼空间基地、福建电信爱动漫基地也都在酝酿逐步市场化,中国电信北京研究院创新中心也有可能将设立独立化运营的云计算业务公司。

而在9月14日的会议上,李跃也透露,中移动也已经成立国际公司、终端公司、财务公司和面向集团客户的政企客户分公司,移动互联网公司和移动物联网公司也已经在筹建中,未来更多业务基地也将逐步进行公司化转型。

通过“赶孩子出门”,培养真正具有市场化竞争能力的独立公司,这其实是两家运营商无奈却又不得不行之举。“传统的服务、机构、业务体系不适合移动互联网发展,因此成立专业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变得尤为必要。”李跃说,对中移动来说,目前最需要割除的,正是传统运营商甚至是传统国有企业身上的弊端,“用创业的精神,重新规划面向未来应该采取的战略举措。”

比如,自今年的新版本“晨曦”开始,飞信开始放开限制,允许竞争对手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的用户注册使用飞信,这被业界视为中移动以更开放姿态,尽力扩大用户规模、打造平台的信号。

而在产品层面,运营商也没有放弃创新反击努力。

一个例子是,就在9月15日,中移动联合入股公司科大讯飞共同打造的新产品灵犀高调上线。这款与苹果知名应用Siri类似的软件只需要用户按住屏幕说话,就可以帮用户查找信息甚至调用各种功能应用。

“要开发互联网应用,你要把用户想象得更懒,而要在互联网上赚钱,你要么做得更垂直,要么能成为整合更多入口的平台。”一位行业人士说,灵犀的方便易用,很容易让用户形成依赖,从而成为一个巨大的用户入口,同时对信息搜索和其他应用的高度整合,让它可以凝聚出一个巨大的利益生态体系,“甚至超越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入口,也并不是没有可能。”

业内人士同时猜测,为了遏制OTT业务给传统运营商带来的冲击,运营商未来还有可能采取更多的举措。

运营商范文2

国际上可称之为标杆的直升机运营商主要有布里斯托集团(BriStOW Group)、CHC直升机公司、PHI、ERA直升机公司以及空中救援公司(AirMethods),其实力见表1。相比而言,国内直升机运营商即使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中信海直、南航珠海直和东方通航,三家实力(见表2)加起来都不如上述中的任何一家。

那么国外的运营商因何具备了强大的实力,而国内运营商又应该如何努力,才能有朝一日缩小差距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国际上典型直升机运营商的一些基本情况。

国外主流运营商

上述标杆运营商均属上市企业(集团),其中最早的成立于20世纪40年代。从他们的主营业务和服务区域可以看出,这些国际运营商的目标市场很广,分布于美洲、欧洲、澳大利亚、亚洲和非洲的很多国家和地区,擅长海上石油、搜救服务和直升机维修。当然,其中也有目标市场比较专一的公司,比如空中救援公司,其服务领域仅在本土各州,且仅提供航空医疗救护一项服务,但其人机规模可观、经济效益极佳,值得关注。

从机队角度分析,除空中救援公司租赁的直升机占据其一半运力外,其他运营商主要以自有机队为主。此外,这些运营商大部分以中型直升机为主力(约为30%~44%),除布里斯托集团的大型直升机与小型直升机平分秋色外(均>23%),其他企业的大型直升机比重均不足10%。

下面我们重点介绍一下布里斯托集团和空中救援公司。

布里斯托集团

布里斯托集团在业界堪称全球第一,其具有悠久的历史,由1955年成立的布里斯托直升机公司(Bristow Helicopters)和1969年成立的近海物流公司(Offshore Logistics)组成。布里斯托集团的直升机运输服务在国际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全球设立了35个客户服务公司,为29个国家和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公司提供人员和设备运输服务。2012年,布里斯托集团在美国本土以外的总营业收入和商业运营基地的业务收入占比分别为82%和93%。

布里斯托集团具有丰富的直升机运营经验,他们拥有多样化、现代化的直升机机队。截止到2012年3月31日,布里斯托集团机队构成为:小型直升机(座位数4~8人)自有80架(代表机型为Bell 206L系列、Bell407),租赁3架;中型直升机(座位数12~16人)自有104架(代表机型主要有Bell412、S-76A/A++、s-76c/c++),租赁12架;大型直升机(座位数18~25人)自有69架(代表机型AS332L、s一92有23架,米一8、EC225),租赁13架:教练机自有48架(代表机型300CB/CBi有46架),租赁28架。布里斯托集团在国际市场的收入比例以及运力分配为:欧洲37%(中型15架,大型41架),西非21%(小型10架,中型25架,大型7架),北美15%(小型67架,中型23架,大型2架),澳大利亚12%(小型2架,中型10架,大型17架),国际其他地区15%(小型4架,中型43架,大型15架)。

布里斯托集团在直升机运输业内创造了多个“第一”。第一个开发了14JMS(飞机健康监测系统)。该系统随后成为军事、商业和民用航空的标准;第一个开发了HOMP(直升机运营监控项目),用于保证飞行品质,该项目已经成为海上运输的行业标准,在美国和其他国家被不断模仿复制;第一个开发了先进的分析技术,使来自HUMS的数据更具价值:第一个提出具有创新性、低成本、重量轻且适用于小型直升机的飞行数据记录器ALERTS,并获得FAA认证;第一个为大型直升机开发TCAS ll(交通近地报警系统),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大型直升机防撞安全标准。

除了海上石油运输服务外,布里斯托集团也是搜救服务领域的领头羊。仅在英国,布里斯托集团凭借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和配备有搜救服务设备的直升机就救出了总计7000多人。布里斯托培训学院(Bristow Academy)和布里斯托技术服务公司(Bristow TechnicaIServices)均是布里斯托集团的下属单位,前者是唯一经FAA和EJAA(European Joint Aviation Authority,欧洲联合航空局)批准的具有商照培训资质的直升机飞行培训机构,现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商用直升机培训服务提供商,后者经EASA145、FAA145和JAR145认证,可为各型军用和民用直升机运输提供技术支持。

布里斯托集团自诩能为世界各地的客户提供最安全和最可靠的服务,其提出“零容忍”的安全文化使其在业界创造了最佳的安全纪录。“零容忍”涵盖3个关键指标:零事故、零延误、零投诉。布里斯托集团致力于尽一切所能帮助客户减少故障停机时间,包括提供备用飞机、保养和维修服务,并通过高效的物流支持系统来实现具有更快响应速度的目标。

空中救援公司

20世纪80年代以来,空中救援公司一直致力于空中医疗救护服务业务,现已成为美国最大的航空医疗应急运输服务提供商。目前该公司已经在美国48个州设立了300多个服务基地,其中有8个维修基地和1个呼叫中心。2012年,空中救援公司共运输病人55976人次,其医疗救护收入由多种付费方式构成,其中私人保险占35%、医疗保险占31%、政府医疗补助占21%、病人自费占13%。

作为典型的空中医疗救援领域的运营商,其直升机机队(含客户托管)主要由中型和小型机构成,其中小型机比重高达97.3%;中型机全部使用欧直系列(SA365(22.2%)和ECl45(77.8%),小型机以欧直系列(83.5%,代表机型AS350、EC135、EC130)

和贝尔系列(15.5%,代表机型为Bell407、Bell222)为主。

空中救援公司有三种服务模式。其一是基于医院的服务模式。其服务对象为全国医院的患者,由医院为客户提供医疗服务,公司只提供飞机。其二是基于自身的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公司除了提供救护飞机,还负责配备精通重症监护、烧伤、心脏病、儿科、呼吸科、创伤等技能的医务人员,并负责为客户提供高品质、集约化的医疗救护。其三是基于第三方合作的服务模式。在该模式下,由第三方(非医院方)提供医疗救护人员、治疗方案、市场营销等,公司只负责提供飞机。此模式是目前最新、发展最快的风险共享模式,旨在尽量减少或消除合作伙伴的财务风险,同时保证空中医疗救援运输的服务品质。

空中救援公司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每天24小时的高效服务,维护好其与客户以及医院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据统计,由其的每家医院的转诊量至少增长了20%。

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空中救援公司是第一家加入FAA的SMS自愿实施项目的直升机空中医疗救护运营商,2007年公司建立了运行控制中心(OCC),2006年以来,公司投入至少1亿美元用于安全项目开发和技术建设。

国内主流运营商

回到国内,本文开篇提到的3家企业(中信海直、东方通航和南航珠海直)均具有国企背景,其中中信海直是我国唯一一家上市的通航企业。目前3家公司的机队总体构成以中型直升机为主,代表机型为s-76、EC155。据悉,这些企业正在积极购进大型直升机,未来运力结构会持续发生变化。

中信海直

中信海直于2000年在深圳上市,至今已有30年历史,公司长期为国内外著名跨国石油公司提供直升机飞行服务保障,是我国首家获得IS09002质量认证的通用航空企业。目前,海上石油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85%以上,市场占有率约60%。

目前,中信海直的机队规模、装备配置和技术操作水平在国内均处于领先地位,综合服务能力较强,能自主培育人才队伍(直升机飞行、机务、保障等)。此外,中信海直实行专业化管理,母公司仅专注于核心业务——海上石油服务,其他通用航空飞行业务、通用航空维修业务分别由中信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和中信海直通用航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两个子公司负责。

相对国内其他运营商而言,中信海直的机队规模较大,构成呈现多元化特点:大型、中型、小型机数量几乎是按1:2:1的比例构成,其机队73%由欧直系列(大型100%,中型76%,小型40%)构成。此外,中信海直是三家国内主流直升机运营商中唯一一家使用国产机型(AC312、AC311)的企业,国产机型比重约为7.3%,明显高于行业平均水平(3.3%)。

南航珠海直

自1980年5月成立至今,南航珠海直一直在摸索中提升管理理念和方法,其服务的客户涵盖中外石油公司。近些年来,南航珠海直一直在加强人才培养,同时致力于安全发展,在飞行、机务、运行控制乃至技术创新等各个方面均建立了安全长效机制,属国内首家引进多种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系统的通航企业。

南航珠海直相对来说属于业务种类少,作业区域也较为集中的企业。该企业的6个作业基地主要集中于南方地区(广东、海南、湖南),其全资拥有的3个直升机机场也相应地集中设在广东和海南,以更好地为作业基地提供基础保障服务。南航珠海直的直升机机队较之其他两家更具鲜明特点:机型仅大型和中型,全部由西科斯基公司的s-92和s-76构成,且拥有全亚洲最大的s-76机队(包括:s-76A、S-76A++、S-76C+、S-76C++)。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南航珠海直未来可能调整机队机构,或会继续引进s-92大型直升机。

东方通航

东方通航是中国最早从事通用航空作业的企业,其前身可以追溯到1953年成立的中国民航第二飞行总队。东方通航拥有多年的安全飞行记录,是国内第一家通过ISO9001:2000版本质量认证的通用航空企业。其下设的太原航空摄影有限公司在国内航拍航摄领域处于领军地位,且控股天津翔宇航空维修工程有限公司(TAMECO),在航空维修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东方通航在海上石油服务领域有长期的作业经验,在行业中国内排名第三;在陆上油气管道服务中,是市场的开拓者,目前占有90%左右的市场,具有绝对的霸主地位;在航空摄影服务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经验和模式是竞争对手难以复制的;在航空护林服务中,拥有多年运行大型直升机的经验,具有极高的信誉。目前东方通航正在积极开拓应急救援和航空旅游业务,并在人员培训、技术交流、安全管理、资源共享等领域与多方进行广泛合作。

东方通航直升机机队也由大型、中型、小型直升机构成,近53%属西科斯基公司的产品。其中中型机仅s-76一种,小型机则主

要由贝尔直升机构成。中外差距在哪里

通过国内外直升机运营商的简单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我国直升机运营企业仍处于发展的“爬升”阶段,并呈现几个特点:(1)业务集中于海上石油服务,搜救及空中医疗救护等业务尚未充分发展;(2)作业区域局限在国内,直升机运营没有国际知名度;(3)在现有市场需求下,企业整体运营规模较小,且机队规模较小、飞行小时数少、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国际标杆企业的运营特点可总结如下:

(1)历史悠久,通过兼并收购、股权投资等方式发展壮大,安全管理、运营管理等机制体制成熟,凭借先进的技术和高效管理赢得市场。

(2)国际化、集团化特征明显,在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非洲等地主营业务布局突出,尤其是海上石油、应急救援、直升机维修等业务。值得一提的是,以空中医疗救护服务在通用航空市场中赢得一席之地的空中救援公司,同时也获得了较高的利润率。

运营商范文3

安全软件厂商卡巴斯基执行长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苹果的安全防护机制较微软还晚了10年。而Android移动平台上恶意软件数量激增。今年三月,卡巴斯基确定70个类别的恶意软件,而去年9月时只有2个类别。

据悉,虽然我国手机用户已经突破10亿大关,但只有不到一成的用户安装了手机安全软件。究其原因,智能手机用户普及率低是一方面,个人安全意识薄弱、或者出问题维权较难也是主要原因。而且,与PC木马以盗号为目的不同,手机软件的安全问题常常受背后利益链的控制。其中,电信运营商监管不力是也是重要的一个原因,手机安全软件厂商如何在提升自身的产品性能之外,在与电信运营商的博弈中占据优势,这才是决定其能否占据用户手机屏幕的主要因素。

外表风光内心沧桑

赛门铁克首席运营官恩立克·塞伦(Enrique Salem)曾在公开场合表示,预计目前的手机安全软件市场规模已经达到了每年数亿美元。并且这个市场还在不断的增长之中。考虑到不断增长的手机销量,尤其是不断增长的智能手机销量,那么手机安全软件市场的增长幅度将会更大。而全球入侵防护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的领先供应商迈克菲(McAfee)公司也在研发和销售手机安全产品。其首席执行官兼总裁Dave DeWalt表示:“在手机安全领域,我们看到了巨大的商机,市场上将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手机安全软件。这些软件不仅可以为软件开发商带来丰厚的利益,而且更重要的是可以保护手机的安全。”

然而,却有业内人士表示,其实目前还没有什么真正意义上的手机病毒。众多的杀毒软件其功能也是大同小异,不管鼓吹强调的功能有多么强大,最关键的不外乎查找扣费短信、垃圾文件、设置关键字防止重要信息丢失等主要功能。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手机平台的不统一所决定的。毕竟,和绝大多数运行Windows操作系统的电脑不同,手机操作平台目前还没有统一。因此手机操作平台对黑客的吸引力较低,黑客不愿意开发多种代码来攻击多种手机操作系统。另一方面,因为我们对手机安全十分注重,病毒无论是通过蓝牙抑或网络传播都必须得到机主同意,所以病毒最重要的一个特性:传播性,在手机领域并不会很强,因此手机病毒并不会大爆发。

此外,借用市场研究公司Yankee Group的安全分析师安德鲁·雅奎斯(Andrew Jaquith)的观点:“如果一个心术不正的人想要寻找赚钱的门路,那么他当然希望找到最快捷和最简单的方法。因此黑客攻击手机操作软件的可能性不大,反而是手机丢失带来的安全隐患更为严重。”

所以,由市场的环境可以看出,看似广阔的市场前景培养了大量的手机安全厂商,却找不到合适的用武之地。而且,为了抢夺市场份额,众多的电脑安全厂商也不愿意放弃当前巨大的智能手机市场,即便当下还不能盈利不能为其带来效益,但是至少先要为自己把地盘圈起来。这就导致了手机安全软件市场看似一片红火,但是性能却都大同小异,甚至开发者花费大量精力研发的产品,真正可以用到的功能却是少之又少。

对于手机安全软件领域发展的瓶颈,腾讯无线安全产品部产品总监曾星表示:首先是平台的封闭性,某些手机平台相对封闭,如iOS,安全厂商开发的软件无法在安全领域提供更多的服务。其次是用户认知,部分用户对手机安全的认识相对缺乏,用户对手机安全知识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去普及,而这个认识过程却是循序渐进需要去引导和普及的地方。

博弈运营商

与PC木马以盗号为目的的手段不同,手机安全的软件问题常常受背后利益链的控制。如恶意吸费软件,或者恶意盗取流量的设置等,而这背后,由于与电信运营商挂钩,就很容易出现因为电信运营商监管不力,而导致用户被恶意扣费。

此前曾有市民因为手机中了病毒,狂发短信,最终导致号码被停并产生近千元话费的案例。事实上,仅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倘若电信运营商监管严格,对于这样的事件及时为用户做到停机业务或者及时提醒,那么这样的损失就会避免,但是,运营商却选择了不闻不问。从某一层面来讲,正是运营商的不作为甚至默许行为,导致了病毒的大肆泛滥。

事实上,由于电信运营商的垄断地位导致其很容易无视用户权益。曾有用户向有关电信运营商咨询,是否宁可交点费,系统短信全都不收行不行。回答是没有这种服务。可见用户的权益根本不在电信商的考虑范围内。更不要一些病毒很有可能因为损害用户利益而为运营商提供便利。那运营商就可以更加不闻不问任其发展。

虽然目前手机安全问题并没有大规模爆发,问题也并不明显,但是与电脑病毒相比,手机病毒的危害性更大。因为手机一旦染上病毒,轻则无法正常使用,造成手机的程序失效、数据丢失;重则让手机操作系统崩溃。而手机系统一旦崩溃,个人是无法在手机上重新安装操作系统的,这也就意味着整个手机基本报废了。病毒甚至恶意地“帮助”用户进行“短信支付”,比如订购各种收费业务,乱买乱卖开通手机炒股用户的股票,还有可能在已开通手机支付的手机上划拨现金——这些都直接威胁到了用户的经济安全。

但是,目前真正具备手机反病毒功能的软件却十分有限,虽然开发者们不遗余力的在开发,但是手机安全市场作为手机产业的一个细分领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整个手机市场的发展,由于手机平台的多样性,当前手机安全软件厂商常常需要花费大量精力开发多个平台的应用,真正能够实现跨平台使用的安全软件数量也为数不多,更何况还要实现高难度的反病毒功能,对其亦是挑战之一。针对手机反病毒软件技术、研发上的困难,业界人士认为,手机杀毒软件厂商和手机厂商应寻求一个统一的标准,让杀毒软件适用于所有型号的智能手机,这样才能促进手机安全市场的发展。

运营商范文4

接下来的问题是:电信运营商怎么办?这里,我想站在运营商利益角度,帮助他想问题。因为运营商日子好过了,互联网企业的压力也就小了,政府和民众的压力也会舒缓。

从运营商角度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当然是一种很好的选择,有利于双赢;但要看到,竞争也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选项。即使合作,也需要以各自的竞争力为基础。没有竞争作为保障的合作,就成了做慈善,是不可持续的。运营商在断了政府干预的念之后,对参与竞争,需要有充分的准备。但我担心OTT会成为一个对运营商参与竞争来说是误事的概念。误事当然是指误运营商自己的事,而不会是误互联网企业的事。

为什么说OTT会误运营商的事呢?因为从OTT角度看移动互联网下一步发展,会使运营商看漏市场竞争的战略要点。具体来说,移动互联网是CT与IT的融合(形成ICT),本来两网两业融合,要求有CT投入与IT投入两个战略高地。OTT只看到IT越了CT的顶,却无意给自己造成一个战略盲区,没有看到CT实际也不能越IT的顶。要想在ICT中争取主动,需要加大向IT进军的步伐。如果不加大IT投入,当然不会误互联网企业的事,反而会减轻他们的市场压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CT业如果不向IT领域做投入,就不可能指望将来ICT中占大头的IT产出,会有自己的一份;反过来说,CT业如果及时加大IT布局力度,也没有任何市场阻力能挡得住运营商从这里获得收入。这笔收入,实在来说,并不是什么从CT的顶上越过来掉到IT田地上的馅饼,就是IT这一亩三分地里自己长出的庄稼。CT一方只要加大IT投入,不用政府干预,光靠市场,就可以把所谓OTT问题化解于无形。从这个意义上,我评价中移动对飞信的投入,(在网络中立前提下)是诚实劳动。

反观一些电信专家在误导。因为按照他们的OTT理论,ICT这块地里,只有CT投入算种子,IT投入不算种子。IT投入的一切产出,都算越CT的顶所得,都应算成CT种子发的芽、结的果。

按这套理论,如果政府干预,自然运营商会得利,因为相当于把IT投入所得给部分剥夺了;但如果政府不干预,运营商会聪明反被,因为它耽误了CT一方的正常播种:由于光等着别人投入后自己直接去收割,一旦由市场决定OTT业务是否向运营商交费,而市场又决定微信不收费时,运营商会鸡飞蛋打。

运营商范文5

宿怨缘起

电信移动网的兴盛是电信业衰落的转折点,而彼时电信运营商正如日中天,浑然不知;PC互联网的兴起使电信业的危机开始显现,但还不明显,运营商并不敏感;直到去年移动互联网的爆发,运营商才意识到危机迫近。从邮政业、纯电信业(日后兼做移动互联网管道)、电信业加固网管道、电信移动网到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产业价值在依次转移,电信运营商逐渐丧失了产业主导地位。

邮电分家后,凭借语音通话的优势,同时通过语言和文字两种传统的传播媒介满足了人们的沟通需求,且利用高新科技提升了交流的便捷性和实效性,电信业风光一时,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位于产业价值链的核心主导地位。电信企业虽是国企,但由于更少了政治意识形态功能、市场化程度更高、手脚更自由、嗅觉更灵敏,迥异于广电部门的后知后觉,电信运营商首先发展互联网,互联网管道网络(固网)被其建立起来。这也就不难理解难怪电信运营商长久以来一直认为所有的互联网业务都是其电信基础业务上的增值业务,都是电信业务。起初确实是这样的,但时过境迁,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当互联网也有了自己的基础业务、具备了核心能力后,运营商再这么看便会犯战略性和方向性错误。不可否认,互联网与电信渊源颇深,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的。有趣的是,在2000年左右互联网泡沫破裂、互联网企业普遍处于低迷期时,是中移动的移动梦网挽救了互联网企业,使不少互联网公司起死回生。当时,中移动垄断了费用计收体系,所有费用(分通信费和信息费)都得经过运营商,自然可以分成截留利润。但此后互联网支付方式多样化后,许多互联网企业有了自己的支付体系,大头的信息费用就流失了。互联网企业利用了原运营商的网络和客户资源,进入了原是运营商的阵地——手机,但却自行截留了财源,运营商被越了顶。若是其他业务也就罢了,现在是语音等核心业务被越顶。

互联网企业与运营商的宿怨源于利益之争。这次微信收费事件表面上看是为管道,实则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充分体现了运营商失去产业核心地位、沦为管道、业务被替代、利润日渐下降甚至被退出市场的集体焦虑。目前运营商仍是盈利的,但利润率却没有互联网企业高,眼红高利润率及前途焦虑,才是此次运营商提出向互联网企业OTT业务收取信令费的真正原因,但这难以启齿,而信令费是二者最为契合的理由。邮政虽被电信压过,但二者没有结合点无起事端的由头,业务间并非完全重合与替代,邮政业还有自己的生存空间,矛盾不会激化。但互联网与电信业的关系则不同:PC互联网时期,互联网业务已经出现了对电信业务的某种替代性倾向,但并未真正进入手机终端,也未对电信业务产生即刻的明显影响;而移动互联网时代,二者共载于同一个网络,且互联网业务进入手机等终端、争夺同一个目标客户群、利用手机号码和通讯录资源、可以完全替代电信业的全部业务,这对运营商而言无疑是釜底抽薪、灭顶之灾,生死存亡之际,必会拼死抗争。邮政和电信提供的服务是基础交流业务,无非就是语言和文字,而互联网则不仅能够提供基础交流业务,还可以提供增值交流业务(如SNS、大数据推送、视频通话等),互联网领域可施展拳脚的空间比电信业要大。这还不算,最致命的是原先运营商的命根子电信基础业务和电信增值业务形态被互联网企业全部当成了互联网基础业务免费向用户提供,这种使用户零成本的竞争优势对运营商是致命的,互联网企业还有互联网增值业务去盈利转移支付,而由于电信业的业务空间狭小,很难生长出新的业务增长极,一旦业务被替代,运营商便只能获得管道的微薄利润,自然心有不甘。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日渐式盛,使业务的使用可以更为便捷、随时随地,电信业务相比PC互联网业务的随身便捷的优势也不复存在了,其受到的冲击更大了。

双方积怨已久渐深,矛盾迟早要爆发,微信是互联网的集大成之作,自然也是运营商的掘墓人,对运营商的话音、短信、彩信全面形成取而代之之势,运营商的举动也在意料之中。

收费辨析

收费与否主要是市场问题,同时也要兼顾国情和社会公共利益。具体到本次事件,中移动是否该向腾讯收取信令费?首先从市场角度看,本利相当、利险相等是商业法则,在价值创造中,投入了多少资源成本才能相应地获得多大的回报。在OTT业务的价值增值过程中,运营商投入了管道资源,可以在管道上收费获得利润,即管道费。目前运营商的管道费主要是流量费,向使用OTT业务的用户收取(固网宽带租赁费暂不考虑,因为固网业务对运营商的冲击不大,且这次运营商针对的是移动互联网OTT业务),加上运营商自己的诸如语音、短信等业务收入中的一部分(这些业务收入基本上全可算管道收益,因为内容用户产生。中移动去年盈利千亿,在多数国企效益不佳的情况下,中移动的生存状态算不错),互联网企业未为移动管道付费。运营商该否收费,要看其目前管道收益情况,运营商投入的管道成本多少,收入多少,是盈利还是亏损?如果入不敷出,那么收费理所当然(对谁收、以何名义收、怎么收后面讨论)。如果盈利但未达到合理利润率导致必要的网络建设吃力,那么可以适当提高或增加收费;若利润率已然很高,那么就不该收费了。中移动出台现行流量等资费前一定做过精细的成本核算,目前的资费一定是能够保证盈利的,OTT业务越大,流量越多,运营商管道盈利越多,运营商是受益于OTT业务的。若眼热互联网企业的高利润率提出收费不该。若运营商已经有了合理利润,认为互联网企业也使用了管道,要向其收费,那么用户侧的流量资费应相应降低。

现在的问题是中移动声称OTT业务大量占用信令资源,影响到了运营商自己的语音、短、彩信业务。若确实如此,且中移动现有的利润不足以解决这个问题,出于优化建设管道、保障电信用户的通信权利,占用信令资源者应该给运营商合理的费用,毕竟互联网企业占用了资源就得付费,具体价格应按成本核算遵循市场规则。其中还有两个问题,中移动应对所有占用信令资源的OTT业务收费,而不该仅针对微信,这样分摊到每个企业的费用就少了;收取的这部分费用要用在管道建设上,要监督,运营商不能不作为。

其次从公共利益角度看,移动网络具有公共基础资源属性,运营商要保持网络中立,不得用管道牵制互联网企业。在产业链中,管道处于价值链的低端,不可使其收费过高,保持合理的利润率即可,若收费过高,将会影响国家的信息竞争力和民众的利益。产业上,互联网优于电信,但考虑国情,电信企业不仅是商业企业,还具有极强的公益性,要保证普遍的电信公共服务,互联网企业也要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可以暂时让渡一部分利润给运营商,使其建设好网络、提供优质的电信服务。

假使满足收费条件,如何收?如今运营商也经营自己的互联网业务,与互联网企业的OTT业务竞争,如若对互联网企业收费,一定要注意公平问题。运营商的很多业务都是减免流量费的,幸好运营商的业务基本都是收费的(因为无其他盈利渠道),否则运营商会明显多出一块不公平的竞争力。向互联网企业和用户双头收费可以,但价格要市场化,不得垄断定价。应以管道费名义收取,名目不要繁多,应综合考虑成本,合理定价。

资费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需要随着成本的变动而变动,总的趋势是成本降低,资费减少。信令不是救命稻草,中移动的大部分用户集中在2.5G网络上,但随着3G、4G等到来,OTT技术优化,信令费即使不取消,其数额必将极小。运营商若安于做智能管道当然没问题,但若想重塑产业地位,信令没作用。

理想的未来

以下内容涉及出谋划策解决矛盾,其实矛盾只有一种解决办法,即物质灭失、零和博弈后,一方彻底不存在了,这对矛盾才能解决。运营商与互联网企业的矛盾无法解决,只能调和平衡直至一方消失。虽然二网融合是趋势,但毕竟电信网和互联网是相互独立发展的产业,融合绝非易事。二者的冲突在于两种异质体制,电信业是全业务收费模式,而互联网是基础业务免费吸引流量,增值业务收费,只要基数足够大,即使转化率很低、只需很小的转化率,收入的绝对值也很多。运营商就输在商业模式的相对落后上,信令是技术问题,很容易很快解决,商业模式的落伍才是致命的,信令费不是出路。三网在技术、业务层面上早就已经融合了,只是利益争斗阻碍了其快速顺畅发展。

看到问题容易,提出解决方案却不易,很多时候不是先有方法论再去做,而是先做,正好契合了发展潮流,就做成了。记者也无力为运营商提出具体解决方案,只能从宏观上自以为是地说说。运营商大势已去,产业价值转移是潮流不可逆。但运营商又不能不努力,好歹延长自己的生命周期,他们的这些努力即使最终救不了自身,也一定会为产业的发展有益。这话一说定有人反对,也会泄人士气,但心态好有智慧就行。有人认为运营商的出路在于“去电信化”,但记者认为这不可能实现,只会加速运营商的衰亡。船就是船,不可能变成鲸鱼。不是人才、技术原因,运营商的基因体制决定了它只能如此,尾大不掉、鞭长莫及、反应迟钝、行动缓慢,专业公司的成立几年出不来,即使成立了,也多半空有其名,难以在体制上有所突破,OTT业务一定是做不过互联网企业的。大企业病、积弊惯性是任何人都逃脱不了的宿命,当下风光的互联网公司亦然。运营商当年看到了方向,但做不到,体制机制使然。革己命而重生基本没人做得到,运营商的语音、短信业务那么挣钱时,让人将其免费提供,去发展看不清未来的增值业务,不光不挣钱还烧钱,谁会做?不做必亡。未来一切都将是流量,VoIP和视屏通话必将成为主流。目前出于种种原因,互联网企业没有推出移动端的双工语音业务,运营商在3G时代都滞后的视频通话早在PC端就实现了,不是因为技术问题,但这一天终究会到来。

运营商只能做好自己的优势业务,承认并顺应产业格局和产业地位的变化。未来最好的状态可能是运营商的业务出售给互联网公司去运作,完全转型为管道网络服务提供商,成为公共企业,保障通信权利、通信自由和安全,当然,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可引入市场竞争。美国T-Mobile就做了一个比较彻底的尝试,推出了新的无合约套餐,仅针对数据流量收费,电话和短信则完全免费。政府对二网融合业态的互联网企业要实行依法监管,使其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也许有人会问为何不能是运营商收购互联网企业,这得看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这只是理想的未来,不会很快到来,实现起来不容易,不具备当下可操作性。

务实的路径

运营商范文6

数字家庭产业集结家电、IT设备、广电、网络运营等多个环节,也因此带来主导权多方竞争的局面。“数字家庭发展的瓶颈是缺乏电信运营商的深度介入,如果能够让运营商成为产业链的重要一环,将会极大地促进数字家庭的普及”。In-Stat中国电信分析师谭颖娜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数字家庭的发展之路。

国外经验值得借鉴

在数字家庭已经比较普及的韩国,同样经历过与我国相似的阶段。韩国信息产业振兴院北京代表处所长卢载天认为,尽快整合产业链、确立主导权是有必要的,可以有效降低内耗,促使其健康、有序、快速地发展。

目前,国际上在这一领域走在前面的国家的家庭网络模型中,起主导作用的大都是电信运营商,以其所构筑的网络平台搭载各种增值业务,并针对家庭差异进行细分,做到个性化服务。其中,英国电信采用的切入方式是家庭网关,各种型号的家庭网关可为用户提供有线/无线上网、Modem、防火墙、家长控制等功能;并在网关上以套餐的形式提供给用户。

法国电信模式的核心是“Livebox”,其在家庭网络上提供的服务包括家庭监控、PLC转换插座、VoIP的蓝牙电话等。为满足不同家庭用户的需求,其也以“套餐形式”针对例如无子女的老年家庭和多子女的家庭等推出了不同的套餐。

意大利电信制定的“SinglePlay―DoublePlay―TriplePlay―MultiplePlay”战略,目前已进入TriplePlay阶段,可提供一根ADSL捆绑5个固网号码、无线上网、IPTV、VoIP、FMC等业务,可支持无绳电话与手机互通等。

固网运营商态度积极

面对固话业务势微,多媒体、数据业务兴起的情境,固网运营商对“数字家庭”的主导欲望也表现得十分迫切。

例如在中国电信“我的E家”服务中,中国电信的第二代无线Modem设备就已经是最简单的家庭网关,它已实现丰富的外部接口,可支持多种内网,可调整和操作多种终端设备,并支持多PPPoE机制和少量VLAN,基本起到了家庭网关外部接入和各种家庭服务的平台的作用。

中国网通则凭借宽带优势推出了CNCMAX网络平台,旨在为个人及家庭客户量身订制集带宽接入、内容整合、应用服务等一体的服务,目前已经包括直播、影视、健康、商务等内容。

在近期e家佳和闪联的发展活动中,也更多地出现了电信运营商的身影:闪联品牌推广经理张德谦曾表示,“闪联也跟众多的海外运营商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包括欧美国家的一些电信运营商以及日本的NTT-雅虎BB、韩国的SK等。运营商在推进数字家庭方面所起的作用意义深远”。目前,电信和网通都是闪联标准工作组的核心会员和推广会员;e家佳也表示“运营商既是e家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e家佳的良好合作伙伴”。

对此,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的温锋认为,“固网运营商主导数字家庭产业链的优势在于网络接入、终端成本控制和业务发展,其在家庭网关、接入控制、网络质量安全、远程管理及开发新服务内容等领域都更有经验;另外,其与政府有良好且默契的合作关系,并能在产品、标准、设备选用等方面做到相对中立,掌握主动权”。

设备厂商攻城掠地

为运营商和家庭用户提供网络解决方案的电信设备商,也早已潜心于这一领域。华为的EchoLife数字家庭解决方案以家庭网关为核心,包括了IP机顶盒、(BIT)宽带信息终端、Wi-Fi手机、可视电话等宽带网络终端设备,涵盖家庭控制信息中心、丰富的网络接口、家庭内部网互联接口、支持多种接入认证手段,能够完成认证的汇聚功能、路由功能、网关设备自维护功能、防火墙等,已经实现了家庭网络通信、娱乐、管理、办公等功能。

而中兴的DHOME系列产品及数字家庭解决方案,也已经开启数字家庭的入口,其家庭网络解决方案涵盖家庭通信、信息、娱乐、监控、网络管理等,并能向用户提供系列化固网终端产品,包括家庭网关、与之配套的适配设备、用户终端、终端综合管理系统等,从而形成以家庭网关为核心的家庭网络。

陈金桥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副总工

目前运营商比较有优势,电信网络运营商的宽带接入,它的角色可能不仅仅是接入提供商,应该包括对终端的互通,对内容的制作集成,对服务的保障,信息资源的分享,还有渠道供应,并且作为扮演全面的家庭网络建设的运营者,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温锋中国网通集团研究院

欧洲比较成功的电信运营商在发展家庭网络业务方面有一些特征,首先有明确的企业定位和可持续发展的宽带战略,对用户需求信息能够细致地进行分析,并且能够持续地挖掘。能够提供贴近用户需求不断扩展的业务组合,强调业务和终端的创新,有明确的产品定位,多样的业务套餐和收费模式,也有切合业务思路的品牌特征。

上一篇金融英语

下一篇行政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