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科学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外国科学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外国科学家

外国科学家范文1

关键词:初中英语 晨读 课外学习

英语晨读课是课外学习的一种有效途径,具有实效性的晨读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英语学科教学的重要环节。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读是非常重要的。

1. 晨读内容要任务化

晨读内容不仅要由易到难,丰富多彩。而且,要明确任务,有的放矢。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一样的目标,因为晨读任务与新课标理念是非常吻合的,它要求教师能够结合不同学生的英语水平,巧妙地指定不同的任务。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与确定学习任务。

比如,教师首先要求所有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进行复习巩固,让英语困难生反复朗读甚至背诵单词、短语或者句子等。对完成了“巩固旧知,预习新知”、朗诵和背诵都已达标的学生,教师应允许和鼓励他们朗读自己喜欢的材料,比如《新概念英语》、《学英语》或适合自己阅读的英文版故事等,甚至可以是学生自己的英语作品。

总之,让学生在精美的阅读材料中感受英语氛围,拓宽知识视野,丰富课外阅读与思考,从而激发并保持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以取得相应的进步和发展。晨读的内容取决于学生自我发展的需求,教师应当起到协调和指导的作用。要使晨读打破陈规,起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实质作用,而不能流于形式,敷衍了事。

因此笔者认为,只要根据学生英语学习层次注意优差兼顾,难易适中,晨读才能变得有目标、有效果,学生才能读得有兴趣,有收获。

2. 晨读质量要监控化

晨读之前,教师根据当前教学内容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做一些不同的任务安排和明确的朗读指导。那么晨读之后呢?如果只让学生天天这样读,没有相应的检查,时间长了,学生自然会失去兴趣,而且个别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会产生偷懒的心理,在课堂上“滥竽充数”,对学习任务敷衍了事。这样的晨读无论如何也完成不了预期目标。因此灵活的检查验收在此显得相当重要。

“检查”的目的是让学生限时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是教师对晨读质量的一个监控手段。当然,针对不同的晨读内容,检查的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比如组内互查、小组抽查、集体检查等。其形式各有各的优点,组内互查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小组抽查可以节省时间,并可总结出相似问题;集体检查虽花费时间,但可以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总之,教师要采用多种手段及时验收晨读效果。对于没有按时完成晨读任务的学生,要规定时间再次检查或者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否则,检查只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心里。长期下去,不但晨读课没有效果,而且学生容易养成态度不端正,学习不负责任的坏习惯。

3. 晨读形式要多样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晨读课要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要让学生敢读、想读。但是传统单一的朗读方式已不能达到相应的阅读效果,反而约束了学生的朗读自由,增长了学生的惰性,阻碍了学生的发展。《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运用各种教学思维模式来激活学生学习英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理念。为此笔者曾做过多次实验,在晨读课上向学生提倡和推荐多种朗读形式,供学生自由选择,大大提高了学生的朗读积极性,也增强了朗读效果。

不同的朗读方式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功能:比如,“齐读”可以提高班级读书的整齐度;“领读”可以帮助英语困难生进行模仿朗读;“分组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分角色读”可以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边表演边读”可以锻炼学生的模仿能力和创新意识;“比赛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

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诵读、默读、探究性地朗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朗读处理。学生尝试不同的朗读方式,会获得不相同的体会,实际效果也更好。

4. 晨读管理要规范化

学生进行晨读的时候,教师如果不在场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为此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比如,教师离开教室,让班长默默地记录班级学生的晨读表现。结果如下:

晨读课调查表(20分钟)班级总人数(45人)

活动 看课外书 睡觉 聊天 读书

人数 9 5 16 15

看到这样的情况,真是让人“触目惊心”,不禁让人陷入反思:老师的在场和不在场因何有这么大的反差?笔者认为主要是因学生自制力差,对学习敷衍了事,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在晨读课上“浑水摸鱼”。

因此笔者认为,晨读课需要严格规范的管理和科学有序的指导,这样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做到以下几点:

(1)当学生进行晨读的时候,教师要做好一个指导者和参与者的工作。比如,有时遇到比较复杂难读的句子、课文,教师要重点指导、亲自领读,直到人人过关为止。同时英语教师在辅导的时候要释疑解惑,管理纪律。并且要因材施教,侧重于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学习习惯的培养。

(2)晨读课上对学生要严格要求,精细管理,这就要求教师要做好一个协调者的工作。比如,可以适当选拔一批英语成绩相对优秀的小组长配合教师管理,以便保证晨读活动的有序、有效开展。也可以培养和发挥英语课代表的积极作用。让他们事先作好准备,在晨读课上领读、领背。同时,还可以管理班级的晨读纪律。这样可以锻炼部分学生的领导能力,也培养了全班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学生晨读质量能否提高还需要英语教师和学校教务处及领导的积极配合。比如,领导要从英语的特点出发,每个学期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晨读时间让教师去辅导,教师要做到持之以恒,最终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外国科学家范文2

一、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班存在的现状

1.课外辅导班缺乏有效监管,质量良莠不齐

在这种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恰好滋养了课外辅导机构的成长,但是当前我国缺少对类似课外辅导班的法律约束和有效监管,使得这种有偿的课外辅导市场比较混乱,质量也参差不齐。很多辅导班都是临时租用某个商场或单位办公楼进行授课,设备都比较简陋,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教师的资质要求也不严格,大部分是毕业大学生或者研究生,缺少教学经验,上课内容缺少技巧,一节课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因为国家在这个问题上缺少管理,所以在收费标准上更是无人监管。

2.家长存在盲从心理,没有考虑到孩子的兴趣和需要

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中国家长的一致心态“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想自己的孩子在起步阶段就比别人差,所以就想尽办法提升孩子的学习成绩,参加各种各样的课外辅导班。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孩子都不是自愿参加课外辅导的,都是家长的意愿,有的家长甚至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不问孩子喜不喜欢,家长觉着这个有前途、有发展就会让孩子去学习。有的家长更是离谱,参照别的家长的意愿给自己孩子报名辅导班。这样盲从的心理,根本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和逆反的心理。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不去发现孩子的兴趣而盲目报班,不会给孩子带来好的学习效果。这是为什么很多孩子上了辅导班却不见成效的原因。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他们喜爱的东西,再进行重点的培养。

二、分析小学生参加课外辅导的利弊

1.有利方面

首先,参加课外辅导班对于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是非常有利的,在更专业的环境对孩子的特长进行培训是非常有帮助的。

其次,课外辅导班和学校里的教学有一定的差异,在这里学生们是一个有效团体,通过相互配合可以提高孩子的团队协作能力,如音乐、乐器、舞蹈等,还可以陶冶情操。

再次,小学是一个培养孩子各方面能力的关键时期,抓住这个关键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习的内容也越来越多,时间越来越紧张,所以小学阶段最适合对孩子的兴趣爱好进行培养。

第四,面对很多新鲜的事物,孩子会充满了好奇心理,趁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培养,更有利于提高他们去探索新知识的主动性。

第五,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培训班,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快乐的事,对家长来说降低了自己的压力。

第六,对孩子特长的培养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孩子的智力,树立他们的信心,在其他内容的学习中,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第七,在学习的枯燥生活之余,兴趣培训班可以在无形中减轻孩子学习中的压力,也可以使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技能,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增加自身的竞争力。因为学习的内容是孩子自己非常喜欢的,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也非常主动,乐意接受。

2.弊端方面

首先,有一部分课外辅导班的教学内同是未来课堂上需要学习的内容,这就会对学生在学校课堂学习的表现有一定的影响,因为课堂上的内容已经在课外班中学习过,所以孩子上课时就很容易不注意听讲,影响上课秩序,给教师带来了困扰,影响师生关系。另外,孩子白天在学校学习一天,课余时间还要去参加课外辅导班,这样家长与孩子之间也就缺少了一定的沟通时间,孩子与家长之间出现矛盾也没有时间去相互了解,给孩子和家长之间的沟通带来压力。

其次,这种讲授课堂知识的课外辅导班对于一些学习成绩比较不错的学生来说,无非是一种浪费,是金钱的浪费,更是时间的浪费。这样的辅导班比较适合学习不主动、课后不爱复习的学生,如果课堂老师讲的都会了,自己也可以进行复习和预习,那么就真的没有必要参加这种辅导班了,倒不如多出时间去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长期的这种课外辅导会让学生产生依赖性,降低学习的主动性。

最后,现在的小学生课业负担特别重,调查了解到,很多小学生说自己的作业太多,做不完。我国从2001年就开始倡导“减负”的教学方式,虽然学校的作业开始变少,但是学生的课余时间并没有增加,中考对于每个小学生的家长来说是当前重要的问题了,所以他们在面临竞争激烈的社会,不得不为自己孩子的未来着想,如果别的孩子都参加辅导,报班、考级,自己的孩子整天在家无忧无虑,那势必会被社会淘汰。因此,各种培训班、特长班、奥赛班就受到了家长们的青睐。参加辅导班似乎已经成为学生们生活中非常必要的一部分。

三、结语

总地来说,课外辅导班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我国在这方面仍然缺少严格的监管,所以我们应正确认识课外辅导班的利弊,通过孩子的选择和兴趣进行选择,坚决不能盲目选择。正确的选择和学习才能使课外班学习达到效果。在教育问题上,应摆脱应试教育的困扰和影响,开发学生智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这才是教育应该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外国科学家范文3

目前,胸心外科教学基本都是以课堂为基础的传统教学方法,机械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胸心外科终究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重要学科,一旦实习生接触临床以及动手机会少,会导致实习生临床实践处理病情时出现很多问题。本研究选择胸心外科常见急症案例,对实习生分别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和传统教学进行教学,以探讨该教学模式的效果。

1 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2017 年1-6月在胸心外科实习的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52人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26人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照组26人采用传统教学法,由具有教学经验的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主治医师授课。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以及以往课程进度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研究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法;实验组采用情景模拟教学法,具体如下:针对胸心外科常见的创伤急诊案例,设置实物演示情景,使用设备,道具等以及模拟病人等,由1 名主治医师作为带教,1 名住院医师模拟受伤患者,实习生作为旁观者,主治医师进行病史问诊、体格检查等,提出进一步需要进行的检查及诊断依据,做出鉴别诊断的要点,确定治疗方案;然后让实习医生扮演不同角色(医生、患者),并对一些重点知识及可能遇到的问题,通过提问及讨论的形式,鼓励实习医生积极参与,开发思维。在所涉及的临床操作中,在模拟人上进行操作,最后对所有实习生进行考核。

(3)效果评价

临床实习教学结束后分别通过理论考试、操作考试和调查问卷形式进行评估。理论考试采用卷面考试的形式,内容以胸心外科常见急症创伤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主,满分100分。操作考?包括病史采集、胸心外科体格检查、病历书写、诊疗计划以及基本操作如胸穿、胸腔闭式引流,满分100分。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是否提高理论水平,加强团结协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突发应变能力的满意度,每项20分,满分100分。

(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5.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各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在胸心外科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上,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成绩

表1 两组学生考试成绩(x±s,分)

与对照组比较,aP

(2)调查问卷结果

采用模拟临床思维教学法,能促进学生对胸心外科急症基础知识的掌握,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和突发应变能力,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具体在调查问卷方面,学生对于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理论水平、团结协作能力、思维分析能力、突发应变能力的满意度,实验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学生调查问卷统计表(x±s,分)

与对照组比较,aP

3 讨论

胸心外科急症具有发病突急,病情进展快,死亡率极高的特点[1],特别是累及到心脏大血管等部位损伤、多发性肋骨骨折引起的连枷胸以及呼吸窘迫综合征更为凶险[2],因此胸心外科急症临床教学一直备受重视。如何使胸心外科实习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更为高效值得我们思考。

传统的胸心外科教学模式主要是由课堂上授课教师通过多种形式传授知识给学生,而学生通过做笔记的方式进行记忆。但是胸心外科属于一门注重实践性的学科,在实习阶段,传统教学方法更偏向于理论学习,跟临床脱节较明显,学生在临床学习机会少,过少的实践操作机会使得实习生对于临床病情的分析和处理能力欠缺,对疾病的诊治理解非常肤浅,理解不够深刻,不能举一反三,因此需要对实习生的学习模式进行探索。比如胸外伤章节的创伤性湿肺,如果没有经过临床,学生对缺氧的病理生理不熟悉,会直接导致对该疾病的发展不知所以然而会加重病情,贻误治疗最佳时机。而情景模拟法能够让实习生提前学习基础理论知识,结合病情扮演成患者,教师也可以反过来让实习生扮演“医生”,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向“患者”提出问题,并对病情作初判。这种“医生”和“患者”角色的交替扮演,使学生对于胸心外科疾病有了更透彻的认识,对疾病的处理能力水平也有帮助,教学效果明显得到提升。再次,胸心外科涉及的胸腔穿刺和胸腔闭式引流两个操作,风险大,要求高,对初学者而言是个难点,我们有假体人模拟病人,操作之前老师先讲解胸外科基本解剖,穿刺以及闭式引流注意事项,然后让学生在假体人做实践技能操作,老师给予学生表现逐一点评,提出存在的问题。同时学生也可以畅所欲言相互提问和讨论,跟传统教学课堂上枯燥的理论知识相比,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积极性明显提高[3]。

外国科学家范文4

2001年,老舍先生的儿子舒乙透露,老舍在1968年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在入围者到了最后5名时还有他。最终,秘密投票结果的第一名就是老舍。但瑞典方面通过调查得知老舍1966年就已经去世,而诺奖一般不颁发给已故之人,最后那年是日本作家川端康成获奖。据说这是中国作家第一次与诺奖擦肩而过。无独有偶,著名作家沈从文也如一代文豪老舍先生一样的命运。诺贝尔文学奖终身评委马悦然曾表示,1987、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最后候选名单之中,沈从文入选,而且沈从文是1988年中最有机会获奖的候选人。但那时,沈从文刚刚离世数月,因此与诺贝尔文学奖可谓失之交臂。

我们暂且不谈文学奖,再谈谈自然科学奖。其实我们穿越时光的隧道,把目光锁定在上个世纪的1966年12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头条报道了《我国在世界上第一次人工合成结晶胰岛素》。据说这项科研成果如同中国的“两弹一星”一样,是一穷二白的中国在国力极其薄弱的情况下,取得的卓越的科研成就。有人认为这项科研成果与诺奖很近了,但是由于祸国殃民的以为首的“”设置种种障碍,以“资产阶级的奖金,我们不要!”为由,使得中国再次与诺奖无缘。

中国本土科学家离诺贝尔奖究竟有多远?这一问题,始终萦绕在国人的心头。在报刊或者互联网上经常能看到有些科研工作者学术不端的报道,如剽窃他人的论文,有的学历造假。时下的学校、科研单位看中的是教师、科研工作者一年能在报刊上发表多少篇论文,至于说论文的质量的优劣却忽略不计。一些科研单位追求的是所研发的项目是否能够给本单位带来滚滚财源,至于向高精尖科研项目攀登,只是停留在科研人员刚刚踏入高校门槛时发出的:“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的伟大理想中。迫于生计,科研人员不得不折腰为稻粮谋了。当他们回忆起当初青春的誓言时,丝毫没有感觉失落和羞愧,仅仅以“人既要活在理想中,也要活在现实中”来为自己开脱。

外国科学家范文5

黄大年同志生前是享誉世界的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放弃国外优越条件,怀着一腔爱国热情义无反顾返回祖国,他时刻把祖国的需要放在首位,始终坚守爱国主义精神,矢志不渝实践科技报国的理想。无论是在读书求学、国外工作还是归国任教期间,都始终把祖国富强和民族振兴作为最高追求。黄大年同志是新时期归国留学人员爱国报国的先进楷模,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教书育人的杰出榜样,他用行动阐释了师者之行、之德,是我们在本职岗位上奋发进取的一面镜子。黄大年同志对祖国的真挚感情,必将感染和激励着更多人投身实现强国梦的伟大事业中。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一名科技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更感受到了以身许国的义不容辞和义无反顾,为我们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共筑中国梦树立了榜样。他把自己一生奉献给了祖国,把生命最绚丽的部分奉献给了他所钟情的事业。

作为基层干部,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和人民奉献全部的赤子情怀,学习他恪尽职守、为国家培养凝聚人才的高尚风范,学习他创新创造、勇追国际前沿科技的可贵担当,学习他勤奋拼搏、为实现强国梦鞠躬尽瘁的崇高精神,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和务实的工作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立足岗位做贡献。

《黄大年》观后感范文二:

“我爱你中国 我爱你中国,我爱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爱你秋日金黄的硕果…”这首歌响起,电影《黄大年》接近了尾声,我的眼睛湿润了。

“梦想把地球变透明!”黄大年的梦想叩开了地球之门,他将个人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将个人的梦想融入中国梦中。

“走多远算多远,倒下了就地掩埋!”黄大年这个“科研疯子”、“拼命黄郎”,把生命的每一秒活成到倒计时,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要。用7年时间,做了外国人30年的工作,让我国的深地探测迅速比肩世界最高水平!

“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从钱学森、华罗庚、李四光等老一辈“海归”毅然回到祖国怀抱,到今天的“海归”黄大年,赤心报家国,铁肩担道义,以个人智慧和能量推动中国巨轮向前发展。以黄大年为代表的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舍弃名利,心有大我,以梦想铸国,以一颗赤子之心,矢志不渝精忠报国,奏响中国梦之歌。用精神之笔,绘制一幅璀璨、锦绣的中国的蓝图,让中华民族雄立世界之林。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回家不需要理由,因为国家需要。繁华落尽,叶的经脉才得凸显,名利淡泊,人的情操才以致远。这就是中国的科学家,就是中国科学家的精神!

作为当代青年,生于盛世,风华正茂,理应学习黄大年们“胸含大志,笃行于微”的精神,弘扬中国科学家“心有大我”的情操,恪尽职守,无惧困难、无畏拼搏,做好每一件事情。以身许党,以身许国,承担起振兴中华的责任。

世界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梦想而奋斗。每当看见无人机翱翔在蔚蓝的天空,每当看见航空母舰穿行于波涛汹涌的大海,我的心情澎湃,热血沸腾,这是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期盼,这是中国科学家汗水、热血铸造的辉煌,这是国家、民族的荣耀。今天,接力棒传到了我们的手里,使命降临到我们身上,我们应吹起理想的号角,虽才平位低,亦以“位卑未敢忧国”心态,以百倍的热情,将涓涓细流投入这的民族复兴大业洪流中,共同实现我们美丽的中国梦!

《黄大年》观后感范文三:

黄大年,一个平凡的科学家、只是万千党员中的普通一员,但为什么他就做到了“心有大我至诚报国”这八个字呢?我认为,他的身上体现出了我们缺乏的也是正在丧失的一种精神,执着的信念和时不我怠的使命感。改革开放使我们变得强大。我们生活在物质丰富的社会中,各种娱乐的发展的确丰富了国人的业余生活,可是这些是不重要的。如果说一九七八年以前的中国是被浓云笼罩的话,那么改革开放就是一根穿云而出的金线,不仅为黑暗的时代带来了光明,也为迷茫的社会带来了奋斗的目标与希望。改革,在邓爷爷的带领下,由地方推至全国,由经济推至政治,由城市推至农村,使国家变得强大富强。改革,在全国人民的努力下,由空谈到实践,由个人到集体,实现了质的飞跃。正所谓“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改革开放正是那场知时节的好雨,给久旱的中国大地带来甘霖。

外国科学家范文6

青蒿素的“出身”

青蒿素,是从草本植物黄花蒿中提取的一种化合物,它是对抗疟疾的特效药物。屠呦呦获奖之后,青蒿素就成了名副其实的诺奖明星。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青蒿素还有一段离奇的“身世”――青蒿素并非提取自青蒿,而是来源于黄花蒿。这又是为什么呢?

在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有关于青蒿的记载,并对它的药用价值作了详细的描述。而在宋代,在《梦溪笔谈》一类的古籍中,青蒿竟具有两种不同的形态――黄色和青色的。在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时,他就将其中偏黄的一种命名为黄花蒿。然而,经过众多科学家的研究确定,中医里这两种具有药用价值的蒿其实都是黄花蒿,只是由于生长环境的差别,表现出了不同的生长状态。

那么,现在植物学命名中的青蒿又是怎么来的呢?

在我国的植物图鉴中,对于一些没有传统中文名称的植物品种,植物学家会参考国际上的命名,再给植物加一个中文名称。由于日本的现代科学启蒙要早于中国,所以植物学家会借鉴日本学者对植物品种的注解。巧合的是,在日本的植物学书籍中,青蒿一直被用来指代另一种没有药用价值的蒿,而中国的植物学家在引用时就“轻率”地把青蒿用到了这种没有药用价值的蒿身上。

此后,植物学家和公众索性就“将错就错”地一直沿用了青蒿的叫法,而青蒿素的来源却是黄花蒿。由此看来,青蒿素的离奇“身世”是对青蒿和黄花蒿两者的命名混乱造成的。

青蒿和黄花蒿的命名如此曲折,藏在黄花蒿中的青蒿素,又是如何被发现利用的呢?这得从人类对疟疾的抗争说起。

抗“疟”持久战

寄生在人体内的疟原虫是引起疟疾病症的罪魁祸首。疟原虫直接侵入细胞,使得一般药物很难对它产生杀伤力。《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率兵南下征讨孟获,大军深受热带丛林中的瘴气困扰,实际上就是患上了疟疾。在西方,大航海时代开始之后,欧洲殖民者便纷纷前往热带地区探险,然而疟疾却如同死神一般,随时夺走航行在海上的人们的生命。

17世纪,传教士从美洲印第安人的草药中发现了能够治疗疟疾的药物――金鸡纳树的树皮。19世纪末,人们通过研究发现,在金鸡纳树的树皮中,治疗疟疾的有效成分是奎宁。1944年,美国科学家以人工方法合成奎宁,并将其用来治疗在热带地区肆虐的疟疾。

然而直到此时,疟疾的危害和困扰仍未消除。一方面,奎宁的生产、合成过程受原材料及成本等限制,无法在疟疾主要流行的欠发达国家推广;另一方面,它的用量和副作用之间的关系微妙,需要精确的控制。此外,随着时间的推移,疟原虫对奎宁的抗药性也在逐渐增加,所有的这一切都促使人们去寻找一种新的抗疟药物。

来自古籍中的“救星”

20世纪60年代,我国便开始组织科研人员寻找高效的抗疟药物。研究一方面从化合物的合成入手,另一方面也积极寻找自然界中潜在的有效药物。

1969年,由屠呦呦领导的研究小组,从2000余种中药中筛选出640余种可能具有抗疟活性的药方,并用这些药方所涉及的200余种植物制成了380余种提取物,进行了实验。实验发现:黄花蒿中所含的物质具有良好的抗疟功效,但却极易在提取过程中被高温破坏。

正当科研人员一筹莫展时,屠呦呦在东晋医药学家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书中获得了启发,书中有“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写(中药命名中将黄花蒿称为“青蒿”),这种不同寻常的药用方法立刻让屠呦呦意识到药物提取过程中低温提取技术十分关键。随后经过数年努力,研究人员终于找到了通过乙醚低温萃取这种物质的方法,而提取的青蒿素也具备良好的抗疟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