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人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穷人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穷人课件

穷人课件范文1

一、展开丰富的想象,把枯燥的数学具象化、拟人化

数学和语文相比在情境设计方面比较枯燥,没有语文课堂那种情感的交织和情绪的表露。如何让孩子能爱上数学,把枯燥的数学深入到内心?利用小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在教学前,我对数学的一些概念展开想象,做好了充分的预设,在课堂上学生自然地流露出了极大的兴趣。如在学习简便计算分数加减法的过程中,我让同学们把同分母的分数看成是一个家庭的成员,因为它们的妈妈(分母)是相同的,所以它们一家人要进一家门(括号),不是一家人的(异分母分数)要先在门外等待,等里面的算完了,才能和它进行计算。接下来,学生再对这种数学情境进行续写,自然地,学生也完成了后面一步的计算。他们通过续写还能更进一步地了解当再来两个异分母分数相加时,应该如何计算了。又如在学习简单正负数加减的时候,我让孩子们想像正数就是富人,负数就是穷人,富人在一起(正数相加),他们的财富是正增长的;穷人在一起(负数相加),他们的欠款是负增长的。而如果富人和穷人在一起(正数和负数相加),他们的财富一部分是可以抵消的,如果富人更有钱,就还有余(得数是正的);如果穷人欠款太多,则富人也变成了穷人(得数为负)。因此,我们要努力地学习,长大之后,让自己在成功之余,还能帮助更多的穷人。在这里我在引导理解正负数的意义时,自然地融入了思想教育,帮助孩子们建立了有了困难互相援助的理念,积极向上的学习精神有效地生成了。

再如,认识正负数的时候,学生在移项时总是为了简便只移数字,而不带着符号,我形象比喻,正负数好比是男性和女性,它们是有身份的,要判断他们的性别往往是从正面来观察,就是从前面来观察,所以正负数的“性别”也是从它们的前面来判断的。如果它的前面是“+”号就是正数,“-”号就是负数,无论它们走到哪儿,都是带着身份的。通过这样一引导,孩子们就很容易接受一个数的正负性是从前面的符号来判断,从而在进行数字的移项时,孩子们能带着前面的符号移。

二、充分利用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多媒体的产生让课堂有了勃勃生机,在激趣上,只要充分运用好多媒体,学生的兴趣将会大大提高。如在教学解方程的过程中,学生对于符号的变换总是弄混,于是我设计了一个新的课件,把“=”设计成一个魔术师的样子,它的两边是两个城市,数字是这两个城市的居民,如果有数字不爱自己的城市,要想移民,魔术师就会惩罚它,这个数字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正数和负数互相变化,因数和除数也互相变化。如果未知数前面是负号(穷人)或者是除号(拿着锄头),这个未知数就一定要先移民,改变自己的身份。而且移民过来的数字,它总是后来者,都只能排在本地原来数字的后面。经过这样的设计,学生看得哈哈大笑。在愉快的氛围中我还让孩子们自己设计数学小品进行表演,更进一步地让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在笑声中难点迎刃而解。

三、实际操作,激发兴趣

穷人课件范文2

抓住某句话展开合理想象

在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中有这样一句话:“这一整天,谁也没买过她一根火柴,谁也没给过她一个硬币。”这原本是一句很平常的话,在课堂教学时教师们也是往往一带而过;但这句话却是“无中生有”的好地方。一位老师在教学此句时就曾设计过这样一个练习:

“呼啸的北风抽打着这个瘦小的光着头赤着脚的小女孩,她来到一个乘坐着漂亮马车的体面的先生面前, ;她来到一个衣着华丽的贵夫人面前, ;她来到杂货铺老板的面前, 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说点什么?请写下来。”

教师引学生入情入境地想象小女孩的境况,让学生在做练习的过程中对“可怜”这一词语有了具体感知,当孩子们把自己加进去的内容读出来的时候,“催人泪下”的育情效果也就自然生成。

利用课文中的词语训练表达

抓住一个词也可以进行写作的训练。语文特级教师于永正指导学生理解“饱经风霜”一词的情景至今给笔者留有深刻印象。开课前,学生提出6个不懂的词语。于老师故意留下了一个“饱经风霜”放到学完课文之后指导。他是这样指导的:

学到这儿,我突然想到,还有一个词没有讲(指小黑板),就是“饱经风霜”。请大家想一想,那位拉车的饱经风霜的脸是一张什么样的脸。想好了,请用几句话写出来。我给大家开个头:“那位拉车的才三十多岁――”请同学们接着写。

几分钟后,一个学生读了这样一段文字:

那位拉车的不过三十多岁,可看上去足有五十多岁。脸黑瘦黑瘦的,布满了一道又一道皱纹,眼圈深深地凹了下去,眼里布满了血丝。那乱糟糟的头发,蒙着一层灰。看上去,这张枯瘦的脸,像一个霜打的茄子。

学生们细致地描写,表达出的是对“饱经风霜”这个词语的准确理解。这一教学设计,不但给教师们在阅读课上如何训练学生语言以启示,也为教师们指导学生理解词语另辟了蹊径。

生字也能成为语言的生长点

课文《穷人》中有这样一句话:“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快去!别等他们醒来。”抓住一个“熬”字也能生出很多内容。请看一个课例:

(伴着音乐,课件上出现一本书,封面为《穷人》续集。“第二天,埋葬了西蒙以后,全家开始煎熬的生活……”)

(书的第一页:又一个风雨交加的日子,渔夫沮丧的拖着破渔网,一无所获的回来了……)

师:这一天怎么熬……一家老小吃什么呢?

(书的第二页:北风呼啸,孩子们还是光着脚,又短又破的棉衣,怎么能抵挡得住刺骨的寒风呢?终于最小的孩子病倒了……)

师:这又怎么熬下去呢?

师:桑娜和渔夫一家,不仅为自己活着,也为西蒙一家活着。让我们借课后作业的续写,表达托尔斯泰的心声。

(书的最后一页:托尔斯泰的名言:为别人活着,也是一种幸福。)

跟着课件书页的翻动,学生的思绪翻飞,他们开始编写文章的续集:风雨交加时,渔夫出海一无所获一家老小在忍饥挨饿;孩子病倒了,没钱看病,一家人焦急万分……书页翻动至最后一页,在朗读“托尔斯泰的名言”中下课,学生还沉浸在托尔斯泰给大家营造的氛围当中,那情景真是让会场的每一个人都回味无穷。

穷人课件范文3

1、注意课堂中问题的设计

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有一个符合逻辑的“序”──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即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注意难简适度,既要保证优生在课堂上不会因为太简单而没有学习兴趣,又要保证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不会因为太难而茫然失措。所以课堂提问必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桃子”的理想境界。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最后一句话“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这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比较隐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其深刻含义,可依序设计如下提问:①小女孩曾经幸福吗?为什么幸福呢?②她跟着奶奶走向新年的幸福中,这个幸福指的什么?③这两个幸福的意义相同吗?第一个问题学生通过读课文可以知道,小女孩曾经是幸福的,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非常疼爱她。从课文中还可以看出,小女孩是在幻想、幸福与欢乐中死去的,所以她感到很幸福。第二个问题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小女孩跟着奶奶到了另一个世界,她没有了生命,没有了思想,所以也没有了痛苦。第三个问题就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小女孩在有人疼爱的时候是幸福的,但当疼爱她的人死去后,她生活在贫富差别悬殊的资本主义社会,过着没有温暖,没有幸福的生活。在大年夜这个本应得到欢乐和幸福的日子里悲惨地死去,这就使幻想与现实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对比,加深了人们对小女孩的同情。

再如《穷人》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没什么可抱怨的。”老师先问:“‘抱怨’是什么意思?”帮助学生弄清词义后,进一步设问:“桑娜为什么会感到没什么可抱怨呢?”这一问题开始触及实质,但还可以在课文中找出原句回答,体现不出学生思维的过程。于是再问:“桑娜如此辛苦;而得到的仅仅是‘孩子们都还健康’,她可以抱怨些什么?现在为什么不抱怨?这又说明了什么?”这样,问题层层拓展,步步深入,由现象到本质,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总之,教师设计课堂提问时,应该做到心中有学生,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思维规律、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语文课堂教学规律,而要坚决反对为图课堂热闹一问到底的形式主义的所谓“启发式”。只有这样,才能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提高独立思考、自能读书的能力。

2、注意情境的创设

教师在教学中主要是创设情景引导学生探究,设问激疑引发学生思维,交流互动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教师在创设情景时,不仅要注重课本的知识,还要注意联系课本以外的知识。如《田忌赛马》一课,教师在让学生复述课文、比较田忌两次赛马的异同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们认为齐威王、田忌、孙膑各是什么样的人?这时学生的思维像打开的闸门一样。有的认为齐威王是个骄傲的人,从课文中”洋洋自得”、“轻蔑”等词语中看出;有人马上反驳,说他从课外书中得知,齐威王是个善于纳谏的人。关于孙膑足智多谋的故事更多了,《围魏救赵》、《苦肉计》、《空城计》……特别是有人提出,孙膑教田忌赛马的计谋是他能胜齐威王的好办法,除此之外,别无他计。同学们在和谐民主的气氛中,巩固了课本知识,开阔了视野,学到了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广泛阅读的良好习惯。

另外,在创设情境时,还要多联系生活实际,如《匆匆》一课,我在学习完课文之后,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你每天是怎样过的?你觉得你的生活充实吗?学生们陷入了沉思,有的学生想了一会儿说:“我学了这篇课文才觉得我的很多日子都白白地浪费了。我每天玩的时间比做事的时间多。”有的学生说“有时候我觉得时间过得太慢,现在想想,就是因为我的生活太空虚。”通过学生们自己的感受,他们认识到了时间的宝贵,从而要好好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

3、合理利用课件

穷人课件范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文本 情境 创设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9-0097-01

一 联系生活展现情景

语文教育家韦志成提出,“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语文教学应注重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实际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其生活体验,增进其对文章的深刻理解。如教学《小橘灯》一文时,要学生仔细读小姑娘的妈妈吐血那段,然后理解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教师可以联系学生遇到这种情景会如何?而小姑娘在她的妈妈吐血后不慌不忙搬来板凳给医生打电话,这种遇事不惊慌叫镇定;遇到危急情况不慌不忙叫勇敢;遇到危急情况不气馁叫乐观。如果这样教学,学生定会终身受用。

二 运用课件再现情境

课堂中,教学课件的运用能创设情境,用丰富的色彩、优美的线条、整合的画面,将无形的课文内容变幻成有形的视觉形象,让学生在愉快的情境中,领悟文字的内涵,体会意境,并进一步启发学生对文本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使其思维向深层发展。如教学《三亚落日》一课,第二自然段介绍了三亚洋溢着热带风情的自然风光。基于学生没有真实的体验,便为学生播放精心准备的多媒体课件,画面展示蓝天、碧海、白鸥、椰树、沙滩的南国风光,再配以优美柔和的轻音乐,同时穿插鸟声、风声、浪声。学生感到十分新奇,用心听、仔细看,仿佛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以“三亚洋溢着浓浓的热带风情”开头,从看到、听到、感受到的来说一说它的迷人景象。这样,通过设置教学情境,让学生真正地走进了三亚。

三 借助语言营造情境

语言营造是情境中最常用的一种,生动优美的语言描述,不是“蜜”也可以粘在一起。享受语文教师富于感染力的语言表达,是学生共同的心理需求,语文教师的这些特质也是调动学生情感体验的宝贵资源。如笔者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这样导入:一提到冬天,大家也许会想到一幅白雪皑皑、冰清玉洁的图画,也许会想到“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佳句。可是有一个地方,它的冬天温暖如春,给人一种温情脉脉的感觉。下面,随着老舍先生到济南去走一走,看看它的冬天是怎样的一幅风景?这样诗意的描述,学生怎能不动情?怎能不心生向往呢?

四 真实物品演示情境

此法重点在演示过程,让学生认识课文中所提及的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帮助其明白事理,并增进其实感体验,有利于语言表达。如在讲授冰心的《小橘灯》过程中,教师可三次出示自做的“小橘灯”。以实物导入新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实物分析小橘灯的制作过程,意在突出小姑娘能干、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时,以实物小橘灯点燃后的光亮激发学生们领悟和学习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同时,三次出示实物还可引导学生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

五 利用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如果能将音乐语言与文字语言沟通起来,教学就真正实现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系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笔者在教学《散步》一课时,首先播放了阎维文演唱的《母亲》。当饱含深情的歌声在耳畔响起时,师生们的心都被深深打动了,许多人的眼角都闪现着泪花,大家不约而同地跟唱起来,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如火炬,一下子就被点燃了……笔者不得不感叹利用音乐“熏陶、感染”带来的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六 角色扮演体会情境

穷人课件范文5

《19.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竟、匆”等几个生字,会写“渴、罐”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钻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在水罐一次一次变化中体会到互相关爱、乐于奉献的美好情感。

课前准备

1.能够表现课文第一段内容的课件。

2.课文插图和生词卡片。

3.随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设置情境,激发阅读兴趣

1.(播放课件)教师叙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发生过一次大旱灾。接连几个月没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丛林、庄稼也都干枯了,许多人和动物都焦渴而死。谁来说一说,此时的水意味着什么?(使学生认识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万物才能继续生存下去,没有水,等待人和万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个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会怎样用掉这罐水呢?(启发学生尽可能地展开各种想象,并说明理由。如,她会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然后再给自己的亲人喝;她会跑回家去,赶紧送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弟弟妹妹……)

同学们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七颗钻石》(板书课题)就是围绕这一罐水讲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让我们来读一读这篇课文吧!

自读课文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小组设计方式,保证每个组员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个人默读,画出你认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为什么。

3.小组讨论故事中的神奇之处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请各小组自选方式,汇报你们学习的第一题,即是否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词卡片当小老师教读全班同学,或组员接读课文,或请老师和其他同学指定一生读某个自然段)

2.小组汇报课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组可以进行补充或更正。

学生认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几点,关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导学生尽可能展开想象,体会到爱的力量,如:

a.“当她醒来的时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

从第1自然段中我们知道这是一场特大干旱,到处都没有水,而现在罐子里竟装满了清澈新鲜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个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来为母亲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边、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儿都没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着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动了,给了她一罐水。

(教师板书:孝心感天)

b.“她以为,水一定都洒了,但是没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着,罐子里的水还是满满的。”

水罐掉在地上应该是洒水或摔坏罐子,可现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这罐水时,她自己渴极了也累极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润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咙呀。可她一心想着妈妈,在往回跑时被小狗绊倒。还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给了她一个奇迹。

c.“当小姑娘再拿水罐时,木头做的水罐竟变成了银的。”

水罐由木头变成银的,实在是神奇!在那样干渴的情况下,母亲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给了小狗一点儿,救了小狗一条命。小姑娘真的把动物当作了朋友,她的爱心又一次感动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发生。

(教师板书:爱心如银)

d.“就在这一瞬间,水罐又变成了金的。”

水罐由木做的变成银的,又变成金做的,神奇极了。母亲又渴又生着病,她多么需要这罐生命之水,可为了孩子,她放弃了水,也就放弃了生命,这种伟大的牺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教师板书:母爱似金)

e.“这时突然从水罐里跳出了七颗很大的钻石,接着从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鲜的水流。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钻石,能涌出救活万物的生命之水,七颗钻石能变成星星,真是神奇极了!小姑娘已经干渴到了极点,当她也忍不住要喝母亲让给自己的水时,却又强忍住渴,把水让给了一个素不相识的过路人。这种对陌生人的同情与爱,使天地为之动容,他们获得了水,还拥有了七颗星星。

(教师板书:爱心感动天地)

有感情朗读

1.自己选读认为这个故事最为神奇的段落。

2.我们来进行神奇故事接龙:老师读第1自然段,然后同学们自愿接读后面的段落。

第二课时

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全文

读读写写

焦渴而死清澈新鲜劳累竟然哀伤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递给忍住凑上去咽唾沫

续编故事

1.(出示插图)同学们,《七颗钻石》这个故事太神奇了,仅一夜之间,这个木头水罐就在孝心、爱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动下,变成了银的、金的,又跳出七颗钻石,变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让我们认真观察图画,来把这个故事续编下去,让它更美好,好吗?

2.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也可以共同合作编故事。

3.指名学生说自己编的故事,教师注意在学生说的过程中点拨。

(如,七颗星星在空中闪闪发光,大地披上了一层银辉。小姑娘把水罐轻轻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鲜的水源源不断地流出来,很快成了一条小溪。溪水流进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润,裂开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庄稼又站了起来,树木重新长出绿叶,各种动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跃起来了。世界重新变得生机勃勃。人们走出家门,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们望着小女孩、母亲、过路人和那条在他们身边蹦来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献出一份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随文阅读

比较一下这篇文章和课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星星银元

从前有个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去世了,她无依无靠,四处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无所有,但她非常虔诚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个乞讨的穷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给了他。穷人感激地说:“你是个好心人,一定会有好报的!”往前走了没多久,又遇到一个小男孩光着头在哭。风呼呼地刮着,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给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会儿,她看见一个小孩子没穿外套,在风中冻得直发抖,她又脱下自己的外套给他穿上。小孩子说:“姐姐,你真是一个好人。”再走一会儿,小女孩又看到一个没穿上衣的穷苦人蜷缩在一块石头后面,冻得发紫的脸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这人太可怜了,反正我还有一条裙子,就把衬衫给他吧。于是毫不犹豫地把衬衫给了他。

天渐渐地黑了,她来到一片森林。这时又有一个小孩子请求小女孩把裙子给他。小女孩为难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经黑了,谁也看不到我没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给了小孩。

穷人课件范文6

一、激发写作欲望,感受作文乐趣

作文课无非要解决“害怕写”、“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三个问题。学生对作文有恐惧心理,都害怕上作文课,“作文难,作文难,提起作文就犯难。”怎样激发他们写的欲望和乐趣,再从有内容可写到会写作文。。

如本校老教 师朱和平老师在上《美丽的秋天》的作文教学中,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看完两段课件后进行比较想象,体会到声色兼备的重要性。针对不同学生的习作层次、习作性格,进行了有意义的内容开掘和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写作材料,并调用自己记忆仓库中的相关素材,用心灵去感受体验,从而燃起写作,写出了富有真情实感的片段来。

尤美丽老师代表我校与第二实验小学、东石井林小学等“协作校”语文课堂教学联研时,所执教的《剪刀、石头、布——一起来快乐习作》的作文教学中,一开始就以形象生动的导入谈话和有趣的游戏,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民主和谐的习作环境,既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又消除了学生的习作畏惧感,还大大培养了学生习作的自信心,让学生感觉作文就像在玩一样轻轻松松,得到了与会者及专家的好评。

二、提供写作内容,讲述写作方法

一些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主要是因为他们不会写,没内容写,不懂得怎样写。作文教学指导中最关键的便是方法上的引导。方法对头,事半功倍。如我在上以“关爱”为主题的习作指导。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激情导入,确立主题

(一边播放歌曲《爱的奉献》,一边播放人与人之间互相帮助的图片。)

师:听了这首《爱的奉献》,看完这些图片,老师相信大家的感受一定很深,请你们把自己的感受大声地说出来。

生:我觉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更加美好。

生:我觉得被人关爱是一种美好的享受,关爱他人是一种高尚美好的品德。

生:我觉得我们需要别人的关爱,别人同样需要我们的关爱。只要你细心观察,你就会发现你的身边有许许多多人们互相关爱的事。

……

师:是呀!正如歌中所唱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今天我们就来写写有关关爱的习作。

(二)、读题审题,明确要求

师:请同学们自读“习作”部分的内容,想想本次习作向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生:要写体现相互关爱的事。

生: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生:要注意环境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的描写。

生:要表达真情实感。

师:在这些习作要求中重点要抓住什么?

生:关爱。

……

师:那么怎样在习作中突出“关爱”这个重点呢?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

(三)、回顾课文,体会关爱

师:本单元的几篇课文写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情,请同学们静静地回忆,细细地品味,然后交流习作方法。

生:如《穷人》中的“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这里采用心理活动描写,我从中桑娜矛盾的心理中体会到她同情穷人,关心穷人的品质。

生:在《唯一的听众》中“林子里静极了。沙沙的足音,听起来像一曲悠悠的小令。” 这句话采用了环境描写,写出了早晨树林的安静,以及“我”为能找到这样安静的练琴环境的兴奋心情。

生:在《金色的鱼钩》中“老班长把鱼汤让给病号喝了,自己却嚼草根和鱼骨头,那欲吃不能、欲罢不行的神态,逼真地反映了老班长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当病员不忍心再喝鱼汤时,老班长“皱起眉头”,后来病员在老班长的说服下喝下了鱼汤时,他“脸上的皱纹舒展开了,嘴边露出了一丝笑意”。前后神态的强烈对比、鲜明映衬,把老班长一心挂念革命事业上的崇高精神表现得十分鲜明。

……

师:你们的积累真丰富。这么多的方法我们该怎么用呢?是不是不管什么文章,这些方法一股脑儿都用上,还是根据文章的内容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细致的描写?

生:要选准方法。

师:对了,我们要选准方法进行细致描写。(板书:选准方法 细致描写)

(四)、联系生活,拓宽思路

师:生活中有很多乐于付出的人,有很多感人的事,深深地打动着我们的心,如长辈与晚辈之间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邻里乡亲之间的……请同学们把课前收集的材料或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用一两句话概括,咱们交流交流。

生:有一次下大雨,我没有带雨伞,就站在学校大堂等雨停。黄老师下班看到后,就让我钻在她的雨衣后面用摩托车把我送回家。

师:是呀,师恩难忘。

生:我要写的是我家邻居。他不仅酷爱学习,还很有爱心。记得在四川大地震的募捐活动中,他把自己所有零花钱都捐给四川的人们。

师:这个人真值得写。

生:有一次,我送作业本到老师的办公室,由于作业本太多,十几本本子掉在地上了。正好有一位同学从旁边路过,就帮我拾起了本子,还帮我送到办公室。

师:这个同学真热心,你选得非常准。

……

师:同学们说得非常好,从刚才大家的交流当中,我听出来了,同学们能够选择身边不同的人来写。

(五)、展示片断,捕捉亮点

师:现在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自己的习作)

师:下面请同学们推荐你认为写得比较好的片段,读给大家听听。

生:我的同桌写一位“舍己为人的叔叔”写得非常生动。“李叔叔像箭一样冲到拖拉机旁边,猛地跳上车把孩子抱住,一下子又跳到地上。”这里运用了比喻的手法真实再现了人物的动作,值得我们学习。

生:这是我的同桌写的,写得非常美。“外面寒风呼啸,风娃娃抱着树枝打转,像一位位姑娘在翩翩起舞。” 我觉得这里写得很传神,更加衬托出妈妈对“我”关心。

生:我的同桌也写得很动人。“奶奶补得是那样认真,灵活的手指在来回穿梭,慈祥的眼神注视着衣服,像深深的潭水……”这里的动作、神态描写很细腻,能较好地表现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