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故乡美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故乡美范文1
小朋友,我们每个人都爱自己的家乡,这次作文就是要“我手写我心”――用手中的笔描绘家乡美丽的景物,抒发自己热爱家乡的情感。
家乡美丽的景物很多。你看,门前的小河,屋后的小树林,村旁的大山,街两边的高楼,公路上的立交桥,海边的小岛,还有公园里的花草树木、假山亭台、小桥流水……这么多,选什么来写呢?通常是从你熟悉的、喜爱的景物中选取最能代表家乡的、最具家乡特点的景物来写。要注意的是尽量缩小范围,选材宜小不宜大,写某一个方面即可。如写《家乡的田野》《家乡的小溪》《家乡的菜园》《家乡的晨雾》《家乡的小吃》《家乡的钟楼》……
选好景物后,你得仔细观察。观察,是人体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了解事物的过程,它不仅要用眼看,还要用耳听、鼻闻、嘴尝、手摸……更重要的是用脑想,用心感受,使自己“进入”被观察的环境中,从形态、质地、大小、颜色、声音、气味等方面去认识景物,发现景物与众不同的、特有的东西。这样的观察才是真正的观察,也只有这样观察,才能感受景物的变化,才能发现景物的特点。如,大海的潮起潮落,候鸟的南来北往,立交桥的高大雄伟,大剧场的热闹欢乐,小吃的美味无穷……这时动笔,你笔下的景物才能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面前,才能避免一般化,让读者感兴趣。
观察所得的材料,要有序地安排――选择恰当的顺序写作,才能清楚、完整地交代景物的特点,给读者留下清晰的印象。这次作文,你可以按观察时的顺序,把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出来:可以是方位顺序,以一个观察点为中心,或由远到近,或由上到下,或由左到右,一部分一部分地写;可以是移步换景,就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写到哪儿;也可以是按时间顺序写,如一天的早、中、晚,一月的初、中、末,一年的春、夏、秋、冬,等等;还可以是先整体后部分、先静后动等顺序描写。
故乡美范文2
杭州是我的故乡,她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这个城市里,西湖是一张闻名全国美丽的名片。
站在保m塔上向下望,西湖上的景色大半收在眼低底,模模糊糊,隐隐约约地可以看见络绎不绝的游人。在碧绿的湖水中,游船画舫在湖中荡漾。断桥旁栽满了翠绿、茂盛的柳树。雄伟高大的保m塔、雄壮的雷峰塔、甘甜的龙井环绕着西湖。西湖旁的游人不再随地吐痰了,不再乱扔垃圾了。在路上,要是老人有麻烦,年轻人总会不管自己有多急、多忙,都会真心真意地帮忙。要是孩子迷路了,人们会用同样的方式帮助她。
报上说,杭州有一个孩子需要肝移植,她妈妈爽快地答应了。但还需要很多钱。在路上筹钱,许多市民伸出爱心之手。不到9小时,就筹集了18万元,用爱心挽救了孩子的生命。这是多么美丽的心灵啊!
现在运河的水经过认真的治理,已经干净了许多,河上驶过美丽的船只,也直通钱塘江了。许多高楼大厦耸立在路边。公交车的面貌漂亮多了,排出来的气不黑不臭了。无论从杭州的哪里望去,总是一片片翠绿的小树和绿色油油的小草。多么美丽的城市啊!
所以我的故乡不仅是西湖美、城市美,人的心也美,是一座真正美的城市,生活在这么美丽的城市里有多么幸福啊!
故乡美范文3
世界万物都有其美的地方。大自然赋予了我们生命,当然也赋予了我们美的感受,是的,大自然,她是最美的。
春,夏,秋,冬。四季之变是大自然所赋予我们的美的灵魂。四季无不各有所长。春,万物复苏,新意昂然。各种花朵竟相开放。小鸟在枝头鸣唱。各种各样的事物都像活了起来一样;夏,万物你争我抢的夺取太阳所给予的光热拼命的释放着氧气。站在树下,绿叶为你挡住了强烈的阳光,知了在树上鸣叫,这时,你会发现阳光穿过绿叶的缝隙一束束的落在深绿色的草坪摇摇晃晃,仿佛一只快乐的小精灵;秋,世界一下子变成了黄色,这金灿灿的诱人的色泽。站在广阔的麦田上,天那麽高那麽蓝,云那麽白,周围还有未凋落的小花,张开双臂拥抱自然,想鸟儿一样的站在麦田上飞翔,一阵阵凉爽的风扑面而来,使你感到身临其境;冬,虽寒冷刺骨,但被漫天白雪装点的银装素裹的世界的确怜人可爱。藏匿在自然之中的美是自然净化的美的灵物。
还有许多许多优美高贵的长颈鹿、温柔亲切的小狗、身姿矫健的骏马、沙漠之舟骆驼……它们给予了人类美的感受。
人之美、物之美,都融入在大千世界之中,有许多美被藏匿,所以需要有人去挖掘。可以说大部分美都是在自然中开发出来的。所以,我们说美的故乡是大自然。
故乡美范文4
听说那是个小城市,被誉为瓷器之城和鞭炮之乡。每年三月是一年中最好的月份,晴天多,阴雨少,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清凉舒适。那里空气很新鲜,不会像北京一样总是长时间的雾霾天。
在自己的记忆里,印象最深的便是乡下的祖宅,人们在这里闲散地生活着。阴雨天,小雨淅沥沥地下个不停,被冲洗干净的石板路蜿蜒着穿越稻田伸向另一个村庄。园中水缸内积存的雨水好似一洼清泉,清可见底。站在老屋的平台上,目光从脚下慢慢上移,绿色的稻田扩展开来,一直延伸到与天边相接的地方。此刻,小雨停了,夕阳映红了天,蓝天衬出稻田的茁壮。这里的土地养育了家乡人,这里的天空呵护着家乡人。
这是一幅绝美的画面,但它却像水墨山水,在时光之中渐行渐远,淡到没有,淡到无法想起......
它,已经不再是十年前的那个它,我也已经长大;可能那里只能算是我的祖籍,而我居住的地方,是北京,可是,不知怎地,我没有故乡的感觉。是衣食无忧没有四处漂泊过,还是心底缺少一些根本的东西?
乡下的人们,与祖父同辈的已经寥寥无几,而与父亲同辈的也渐渐老去;与我同龄的人也都在成长,但早已认不得对方,甚至把名字都忘光了。每当想到这里,自己总会有一些酸楚,总会有一些莫名的无奈、无助,然而这就是生活。等我有了自己的家,我同样也会像爷爷那样告诉自己的孩子,那个地方是我们的故乡,是我们祖上日日夜夜生活的地方,仅此而已,也只能仅此而已。
夕阳西下,眺望窗外,我仿佛看见那夕阳下,那赤脚奔跑的身影,那便是我的故乡所在吗?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片净土,有时,那是对家乡的回忆,对故乡的思念。
不久前,在公交车上,遇到了两位与众不同的乘客。之所以称为与众不同,是因为光从外貌上看他们就和常人有很大差别。一男一女,身上都穿着灰色调的衣裳,并且可明显见得那些缝缝补补的痕迹。老爷爷身背一把二胡,右手拉着带音响的手拉车,前面的老奶奶拉着他的另一只手,引导着方向。显然,老爷爷是个盲人。
随着公交车到达一站又一站,车上的人只见上不见下,越来越多。因为音箱体积较大,挡住了车内的通道。一名男子推了老爷爷一下,非常不耐烦地说了一句:“老头,把你的东西往边上挪,挡到道了!”老人连声应答,弯着腰,摸索着,将音箱挪到了旁边。二位老人一脸的无奈和无助。
他们给我的印象很深,他们有着一口外地口音,显然不是北京人;而他们的装束以及身上背的行囊却又明确地告诉我,他们已经居住在北京有一段时间了。快到新年了,他们该回到自己的故乡了,为什么他们却依然漂泊在北京,不能回去呢?他们被人嫌弃,无奈和无助;而我的无奈和无助又是因为什么呢?与他们相比,我的故乡在哪里?我的乡愁又在哪里?他们本可以去学习普通话,而他们并没有学会;那外地口音显得多么不协调,多么生硬!他们心中一定有故乡的!一定想在过年时回去,只是,对他们来说,故乡可能是那么遥远,遥远到只有异地漂泊的痛......
也许生活大抵都是这样,自己也无能为力,不管是我还是他们,心中的故乡似乎都渐渐远去,可能再也无法到达,甚至于最终无法想起,可能我们能够做的仅仅只是怀念吧。
故乡美范文5
李梅是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一级演员。她于1980年13岁时考入该院演训班学习戏曲表演,主工正、小旦。二十余年来,她先后在《杨七娘》、《鬼怨・杀生》、《西湖遗恨》、《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多部戏中担任主演,塑造了众多性格迥异的艺术形象。她谙熟秦腔、眉户、碗碗腔,戏路宽,能文能武,既擅长演古装戏,又在现代戏的表演中具有突出才能。特别是她因在《留下真情》中塑造的现代妇女刘姐的舞台形象,深得专家和观众的赞赏,一举夺得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尔后又在《迟开的玫瑰》中成功地塑造了乔雪梅的生动形象,荣获全国第四届“文华表演奖”、第六届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省优秀剧目展演表演特等奖等多项大奖,她还曾携带《鬼怨・杀生》、《西湖遗恨》等戏数次赴港及欧洲诸国演出,她扮演的李慧娘被外国观众赞为“美丽的东方复仇女神”、“世界人民的飞天”,为秦腔艺术的发展和走出国门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被誉为“秦腔一枝梅”。二十年来,她刻苦钻研,执著追求,形成了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不仅在表演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而且在戏曲唱腔的改革中做了大胆的尝试,得到了戏剧界、音乐界专家的一致肯定。通过对她多年艺术成果的展示,研究她的成才之路,将会为艺术人才成长提供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此次活动得到了国酒贵州茅台的鼎力支持。整个活动由三个方面组成:举办三场展演晚会;召开表演艺术研讨会;编辑纪念画册。
展演有三台节目,5月10日晚首先演出了李梅的代表剧目《迟开的玫瑰》,5月13日晚演出了秦腔折子戏专场,最引人注目的是5月12日晚演出的个人演唱会,全场分为“梅之梦”、“梅之情”、“梅之韵”三部分,以新颖别致的手法从各个不同角度展示了李梅的艺术风采。其中有《杨七娘》、《留下真情》、《迟开的玫瑰》等戏的精彩片段,还有《三月桃花》、《兰花花》、《天下第一碗》等表演唱,以及秦韵欣赏《叹梅》等唱段。晚会由中央电视台戏曲节目主持人白燕升和我省电视节目主持人陈爱美联袂主持,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尚长荣和豫剧表演艺术家吕荣华等相继登台助兴。晚会编排精巧,场面热烈,不时引起观众阵阵掌声。省委书记李建国等领导同观众一起兴致勃勃地观看了演出,并在晚会结束后上台接见了全体演出人员,向李梅表示祝贺。三场演出,场场爆满,一时间,满城争说“秦腔一枝梅”。
5月18日,举行了“李梅表演艺术研讨会”,省市评论界、戏剧界的20多位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纵论李梅的艺术成就及秦腔未来的发展。研讨会由剧协党组书记陆炳寰主持,肖云儒、董丁诚、田涧青、王军武、王振伟、王志学等同志在发言中一致认为“李梅是秦腔艺术在新时期的杰出代表,她的成功对于青年演员的成才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省戏曲研究院院长范文祥在会上感谢各界对李梅的关怀和支持,同时对培养戏曲艺术后备人才等严峻问题发出呼吁。
故乡美范文6
当飞机平稳降落在高雄小港机场时,内心激动而兴奋。我看着这似曾相识的地方,纵有千言万语,百感交集,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如今斗转星移,不知道我还能融入儿童时代的地方吗?如今物是人非,家乡还是那个亲切的地方吗?
幸福的团聚
由于这次回乡探亲是团队形式,与亲人相见的时间只得安排在行程后段。前段日子,每当想到要和亲人相见的日子临近,心绪就久久不能平静。20多年呀!积累了多少思念,多少话语。团队行程结束后,姐姐特意接我们母女俩去台北的大伯家团圆,故乡的亲人们早已在那里等待着我们。
尽管和故乡亲人相隔20多年未见,但我一眼就认出了大伯,他和父亲的容貌非常相似。80多岁的他,身体依旧健康,面色红润,如同父亲一般慈爱的看着我和女儿,关切地问起我的生活、工作情况。小堂姐一见面就迎上来,热情地招呼我们。和大家讲起幼年时我最粘的就是她,经常跟屁虫式的跟在她后面的往事。堂哥的小儿子一见面,笑呵呵地问我:“姑姑第一次来台湾,好玩吗?”一句话,把大家逗得先是一愣,而后开怀大笑!
一家大大小小围成一桌,大伯不停的给我女儿夹菜,看着孙辈们个个吃得开心,他笑得合不拢嘴。坐在团圆饭的桌前,我的思绪回到幼时。记得那时爷爷还在世,每年我们都会回到祖屋祭祖,因是家中最年幼的孩子,家中大人对我更是疼爱有加。姐姐们总带着我到果园去玩,几个堂哥、堂姐还放烟火给我看,每次都是堂哥把我抱起,为了能让我看得更远。尽管如今的团圆饭已经不够圆满,因为爷爷、我的父母都已相继去世,但这相隔了20多年的团圆饭对我们母女来说确是如此珍贵。
对于这短暂又难得的团聚,亲人们都希望时间再长些,还有说不完的话和叙不完的情。饭后所有的亲人都兴致勃勃地来到大伯家,十几个人把客厅挤得满满的。堂姐忙前忙后的准备餐后水果,伯母拉着我的手坐在沙发上,关切的询问多年来的近况。堂哥、堂姐也是你一言我一语的问候我,好不热闹。交谈中,我了解到堂哥、堂姐的孩子正在就读高中准备联考,压力很大,和大陆的学生一样,每天都补习到很晚。堂哥、堂姐所在的公司在大陆,要么有业务往来,要么有分公司,他们作为部门领导,时常都来大陆出差。我用带来的三明市的风光片介绍我生活了多年的第二故乡,邀请他们来三明做客。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已近凌晨,我和女儿依依不舍地和众亲人告别。亲人们从客厅送到门口,又从门口送到车上,紧紧抓住的双手握了一遍又一遍,尽管大伯一再挽留说明天是周末没有关系,但团规不能违反,只好由姐姐开车送我们回团队入住的饭店。车开动了,我忍不住一回头,发现亲人们还站在门口,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我的视线模糊了。天下起了绵绵细雨,也许,家乡似乎也想挽留我这离家多年的孩子。我带着无限的留恋,带着亲人的关爱,带着他们给的祝福,带着对两岸无限的期待,期待着下一次再回到故乡。相逢另一门“亲戚”
这次回乡之行,我和女儿还去看望了另一门“亲戚”。说起和这位“亲戚”的故事,还是2010年6月的事。那是在福建省妇联组织的第三届海峡论坛·海峡妇女论坛结对子的活动上,我的女儿江剑琴代表福建省三明市和台南市的胡楚仪小朋友结成了一对好朋友。至此,我们海峡两岸的两个家庭便都多了一门“亲戚”。
两家第一次相识是在厦门,那次我们两家的孩子相换了礼物,彼此留下了通讯地址和电话。这次我和女儿回到故乡前,两个家庭通了几次电话,确定好见面的地点,要给两个孩子一个惊喜。那天我们入住的酒店虽说也在台南,但离他们还有很远的路程,而且台南的路颇像迷宫,当地的导游说,即使本地人也常常不小心就会迷路。而那天胡楚仪的父母亲去接我们时,也寻找了一段时间才找到我们入住的酒店。他们真的非常好客,不顾白天上班的劳顿,驱车近一个小时接我们去他们家做客。一到他们家,孩子们马上激动的拥抱在一起。
楚仪还将自己制作的巧克力和豆浆,还有家中果园种植的桂圆等等,摆了满满一桌食品招待我和女儿。两个孩子边吃边聊着各自学校的趣事,恰巧俩人又都学习钢琴,自然又多了许多话题。我和楚仪的父母围坐在一起,谈着工作和生活,也交流着两岸孩子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在那一时刻,相互之间是那么融洽,那么关心,没有隔阂、不再生疏,仿佛多年未见的兄弟姐妹。楚仪的父母还说:“你们行程表上明天下榻的宾馆离我们不远,明天你们行程结束后,我们再来接你们。”我和女儿怕再麻烦就婉言谢绝了。
两家人一聊又是到了深夜,楚仪的父亲再次亲自驾车送我们回酒店。临别时,楚仪一家拿来一包台南特产,这些特产都要提前预定,而且要到很远的地方才买得到的,这种真诚真是让人感动。离开台湾那天,他们还一再打电话,希望有机会再去他们家做客。
两岸携手,共创美好未来
这几年,两岸往来日趋紧密,今天的海峡两岸和过去早已不可同日而言。这次回乡探亲,一路从南到北,见闻不少,让我感受到了两岸三通和经贸往来带来的变化。
回乡的几日,无论是在景区,还是商店,到处都可见从大陆各省来台湾旅游的同胞们穿梭往来的身影,加上两岸一脉相承的文化和共同的语言,让每个人都体验着一些熟识与亲切。如今两岸同胞在交往中用自己的眼光去感知,去认同,会发现大家就是一家人。在故乡的短短几日和当地的乡亲聊天交谈,最深的感受就是岛内的乡亲们都普遍支持这种愈加密切的两岸交流交往。不少乡亲也来过大陆参观、访问、旅游,和我交谈中,也生发出对大陆飞速发展的感叹。我出生在台湾,成长在大陆,这样的人生经历也让我更加深刻的体会着两岸和平发展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