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1
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上网利与弊(辩论会),未来衣服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那刺穿云块的阳光就像根根金线,纵横交错,把浅灰、蓝灰的云朵缝缀成一幅美丽无比的图案。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秋雨洗刷过的天空,像大海一样湛蓝碧透。朵朵白云犹如起航的轻舟,在水面上慢悠悠地飘浮着。看他年纪不过二十来岁,脸色苍白,像没有睡好觉似的皮泡脸肿。他老是皱着眉头,不大说话。笑纹几乎在他的脸上是绝了迹似的。他穿着一个褪了色的蓝布大褂,好像永远是穿着这么一个一样。清瘦的下巴壳,亮耸的肩膀,显得很没生气。信,草船借箭缩写,“感恩父母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2
交通安全知识,我喜欢的风味食品,给老师的一封信,我小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棉道
太阳在朝霞的迎接中,露出了红彤彤的面庞,霎时,万道金光透过树梢给水面染上了一层胭脂红。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棉道
暗蓝色的高空中闪耀着一颗白亮耀眼如钻石的星星——启明星。青蛙碧绿的身体上布满了墨绿色的斑点,白白的大肚子像是充过了气,一鼓一鼓的。
亮晶晶的春雨,像一群天真烂漫的娃娃,在高空中云集,嬉戏而下,咿咿呀呀,欢蹦乱跳地扑进大地母亲的怀抱。缫丝姑娘迥然不同:蓝布棉袄,黑粗呢短大衣,草绿色长裤,脖子上的纱巾是白的,扎小辫的头绳是根黑毛线。恩父母,我最敬佩的人,小学生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3
传统节日红红火火的春节,龙飞凤舞,礼花绽放,放眼中华大地,举目五洲四海,各地张灯结彩,欢声笑语荡漾其中。如今,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不仅热闹了中国,也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入世界人民的视线,以其正能量影响着世界。
【关键词】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文化;影响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一直传承至今。经过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一节庆可以一直延续下来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春节所具备的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中国人民的爱国精神一直是被世人赞叹、敬仰的。中国传统节日体现出其强大的文化生命力,使得节日中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几千年的历程仍被保存、遵守着。
春季是一年四季之首,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一季大致为农历正月至三月,此时春暖花开,春意盎然,也是农忙时节,人们用辛勤的劳动和满怀的热情来迎接美好的春天。这一时节也创造了许多节日,如春节、人胜节、立春、元宵节、中和节、上巳节和清明节。这一季节的节日是一年之中最多的一季,人们身着最喜庆的服饰,将最丰盛的食物搬到节日活动中来,人们祈求平安多福,人类繁衍,人丁兴旺,表达了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愿望。
春节是中国最大最传统的节日,但春节不仅是一天,而是若干时日,一般到初五,有的地方要过到十五,甚至到月底,节日喜庆气氛要持续一个月。
顾名思义,春节代表的是春天的节日。春节流行多样民俗活动,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庆祝春节方式也是各色各样的,但主要以拜年和祭祀为主。节日前,每家每户都要在门上贴上红纸黄字的新年寄语。“福”字必须要倒贴,路人一路念着“福倒了”,也就代表着“福到了”。如今,春节不仅扎根于中国人民的心中,而且逐渐深入了外国人心。外国人同中国人一样重家庭、重亲情。在一些华人居住的国家和地区,外国人也同中国人一样过春节。人与人之间的互敬互爱,必然会促进各国文化的渗透、普及。
春节首先是个亲人的节日、家庭的节日,中国人最看重的是家庭和睦,因此希望一家人团团圆圆、和和睦睦过春节。每到春节,不管是在外务工人员还是已迁到海外发展的人员,四处飘离的人们在除夕这天一定要回到自己真正的家乡,同家人一同享受丰富、温馨的年夜饭、团圆饭。饺子是美味佳肴中最不能缺少的,是中国人民喜爱的传统特色食品,也是每年春节比吃的年节食品。饺子的做法较为简单,需要先将面做成饺子皮,用皮包上陷。饺子馅也并非是单一的,各种肉、蛋、时令蔬菜和海鲜都可以用作饺子馅,再用清水煮饺,将醋、蒜末、香油调成佐料蘸饺子吃。因为饺子的形状类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饺子,不单单是一种美食,同时它蕴涵着中华民族诸多文化,表达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诉求。芹菜陷饺子是对源源不断的物质财富的祈福,更是对勤劳、务实的祝福。韭菜馅饺子有久财之意,故为久财饺,是祈福长久的物质财富,更是对天长地久的祈福,但愿人长久——健康、快乐可、幸福、和睦。白菜陷饺子有百财之意,是对百样之财的祈福,或是对新婚燕尔白头偕老的美好祝愿。鱼肉馅饺子有余财之意,“余”是多出来的意思,也就是祝福您年年有余。一年中华付出的是辛劳,得到的就是财富,而余留下来的就是健康。
春节也可称为过年。传说年是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形貌恐怖,生性凶残,人们谈“年”色变。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所以每到年末,各家各户都会贴红对联,挂红灯笼,热热闹闹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此来驱走年兽,于是春节便有了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节日作为各个民族在特定季节中举行的盛大纪念和欢庆活动,是人们调节自身生活内容和节奏的一种具有综合性、群体性和阶段性的典型生活模式。节日的意义深远,它能从多方面满足人们生理、心理和社会的需要。
春节是一个团圆的日子,真正过年的前一夜叫团圆夜,无论外出务工、还是读书、做生意,不管路途多么遥远,除夕这一天人们都要回到家里与家人相聚,丰盛的饭菜里蕴含着父母的爱心、子女的孝心,老人享受天伦之乐,这是人生最为幸福的事情。同时,在饭前还要祭祖以缅怀祖先,并且给双亲中逝去的老人摆一双碗筷。除夕夜的团圆饭深藏着中华民族对家庭的尊重。因此,快乐与严肃相伴的春节里,亲情、友情得到尽情释放,文化得到传承。
中国的春节最不能省去的便是“拜年”,拜年也代表着人们彼此之间的祝福,祝福人们新年行大运,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一家人团团圆圆。而压岁钱便是拜年习俗的产物。传说送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而“岁”与“祟”谐音,习惯上是晚辈先给长辈拜年,然后长辈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赠给晚辈,以此来保佑晚辈们新的一年家庭和和睦睦,平平安安。年对于孩子来说可谓是丰收的,家长会用红纸为孩子包好压岁钱,当孩子给家长拜年时便会得到这一丰硕的“果实”。有时候家长在除夕夜提前将红包放在孩子的枕头下,当春节当天到来时孩子会得到意外的惊喜。这种方式至今依然存在并流行着。
中国传统的习俗是在除夕夜守岁,守岁由来已久也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除夕夜主要是全家团聚的夜晚,父亲、母亲、兄弟姐妹各位家人团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唠家常,等待着辞旧迎新的时刻。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
四千年沉淀而来的春节是中国人民全年度过的最重要的一个节日。每逢春节来临,每家每户都要将居所的各个角落打扫干净,食用餐具、窗帘被褥、衣服等也要清洗干净,这也就意味着过去一年不好的事情都被清除掉,所有的坏运气都被扫走了,干干净净、轻轻松松的迎接新的一年,迎接新的希望。按民间的说法:新春扫尘有“除尘布新”的涵义,“尘”与“陈”谐音,将过去一年的一切晦气、穷运等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辞旧迎新的祈求和破旧立新的愿望。
过春节还有另一个习俗流行于民间,即在新的一年即将到来之际,各家各户开门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也就是“开门爆竹”,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的特产,它的起源较早,至今已经拥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也可称为“爆仗”、“炮仗”、“鞭炮‘等。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及婚嫁、建房、开业等,都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图个吉利。
在城市化进程加剧及物质生活和生活方式发生巨大转变的今天,传统节日不能丢,我们要尽量为保存传统节日习俗提供条件,尤其是学校,要尽量为学生提供开展传统节日习俗的条件,以便让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节日,更深层次地理解民族文化的内涵,在过中国传统节日的同时,应注重教育引导,进行亲情伦理教育,进行和谐人际关系教育。
【参考文献】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4
人的教育最根本的特点在千文化的教育而非其他,否则,作为个体的人类就不能成为人类群体中的合格一员。而人类的新生一代在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亦是文化的学习。儿童游戏与人类的文化有着天然的联系,一定的民族的文化与其游戏密不可分。在民间游戏中,儿童更能得到自身民族文化的熏陶,并在轻松愉快的游戏过程中认识、了解、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游戏可以说既是儿童一种独特的文化生活方式,又是儿童成长的历程。而民间游戏是更能体现他们成为民族共同体合格一员的内在发展需求的独特文化生活方式,是儿童内心最真诚的呼唤。在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中华传统文化已经根深蒂固,其中包含了无数的智慧结晶,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怎样发挥幼儿教育的特殊功能/来对民族传统文化进行发扬,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感受得到传统文化,从而对幼儿进行熏陶,来帮助传统文化进行发展,来达到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很好的弘扬下去的目的,这是非常重要的,幼儿教育是我国的基础教育,肩负着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责任与使命。
2幼儿教育在绘画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的启蒙
我国的传统绘画种类繁多,那国画来说分为写意与工笔。在画风上有写实、写意、抽象等不同的风格。在幼儿的教育中充分的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国家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教师可以知道幼儿使用不同的绘画工具和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绘画作品的创作。使幼儿能够充分的发挥其想象力,通过对画画的兴趣来启发幼儿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从而进一步的去提升幼儿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等全方面快速发展。进一步的陶冶幼儿的心境,使他们能够懂得爱护生命、保护环境等问题,使幼儿能够健康的成长。
3幼儿教育在手工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手工是指通过使用各种手工工具以及材料,使用一些材料来对一个形象进行完美的塑造。中华五千年文化,其中蕴含着许许多多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珍贵宝藏,他们通过智慧、创造出了许多丰富的手工艺术,并且很好的传承了下来,手工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使我们的生活丰富了起来。所以要将手工活动很好的传承下去,在幼儿教育的工作中,要将手工融入进去,使幼儿能够对手工感兴趣,通过寓教于乐的方式,来使幼儿接受手工,从而锻炼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一起创造力。
4幼儿教育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实施传统文化启蒙
幼儿对于美感的逐步认识,使得幼儿的美术素养也在不断提升,要使幼儿通过对美术作品和大自然中的美好事物的欣赏和感受中来使他们对于美感的形成,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慢慢的培养。通过多方面来对美进行感受。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留下了许多瑰宝来让我们欣赏,有很沉厚的积淀在其中,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中传承下来的优秀作品来对幼儿进行身心教育,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促进。教师在选择作品的过程中要考虑到幼儿的适应能力,根据年龄以及心理发展的阶段来进行选取。幼儿会有选择性的来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在幼儿眼中,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总是很有吸引力的,要选择幼儿能够接受的作品,他们有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所以作品要与生活息息相关,并且要多种形式,将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很好的展示给幼儿,了解幼儿对于作品的感受,帮助幼儿很好的形成对美的认知与体会。在对美术作品欣赏的同时,要让幼儿发表自己对于作品的观点,从而促进幼儿的表达能力以及对作品内涵的理解能力。使幼儿对于美术作品有更深的感受,还要对他们进行指导,对他们进行启发。教师可以先对作品进行赏析,然后设定一些提示,例如,作品中的人或者其他事物在做些什么,对作品内的特征进行分析,然后对幼儿进行引导,让他们自己欣赏,然后让幼儿通过语言来表达出来。教师也可以模拟作品中的情景,配以音乐来帮助幼儿欣赏,也可以在欣赏的过程中融入作品背景故事,使幼儿对作品的内涵感受更深,从而展开想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发展中,智慧的结晶,是先辈为我们留下的珍贵瑰宝。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加强,使后辈能够很好的将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并且传承下去,使中华传统得以延续,激发出民族精神,使人们能够很好的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底蕴。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要充分加以利用,要将中国传统节日的由来以及英雄人物和杰出人物灌输下去,使幼儿能够了解中华文化,从而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也对中华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5传统文化与正常幼儿教育相结合的体现
在现在这个社会中,现代化教育占主要部分,但是开展传统文化的教育也是尤为重要的,将传统文化的教育科学的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之更容易接受。古今结合:将地方特色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来引导幼儿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包括传统建筑以及传统文化等。中外结合:对于外来事物要接纳,在传统文化教学中,要合理的将外来文化适当的结合进去。例如,在于幼儿讲到中华传统饮食的时候就要将生活中常见的“肯德基、麦当劳”与中华传统饮食相比较,让幼儿对中外饮食有良好的把握。中外文化结合起来,使幼儿有不同的感受与看法,这样使传统文化的教育更加生动起来。
6幼儿日常生活中对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启蒙
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要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生活的各个角落,能够让幼儿在生活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姿多彩。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来提升幼儿的创造力和协作力。在任何间歇时间,可以对幼儿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例如,将古诗融入到游戏中,也可以帮幼儿进行中华传统故事的短剧编排,要使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受更加深刻,并且潜移默化的对幼儿进行影响。
7结语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5
1. 青少年成长环境堪忧。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空前繁荣,地位日渐提高。可是,让人不安的是,经济生活中的坑蒙拐骗、政治生活中的、学术生活中的抄袭造假、体育竞赛中的假球黑哨等道德下滑的现象时常见诸媒体。醉酒驾车、草菅人命的现象更让人触目惊心。家庭生活中,家庭教育简化成只是替孩子补习文化课的“家教”,单亲家庭和留守家庭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更是少得可怜。道德教育的异化或缺失酿成的种种悲剧,如子女离家出走、弑父杀母等,更是令人揪心。学校生活中,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导引,家长望子成龙心态的压力,学校不得不削弱他们的育人功能,而把绝大部分精力放在提高学生的学科成绩和中高考升学率上。即便实施了教育,也多以责骂或惩罚为主,少有耐心细致的教诲。可以看出,青少年学生成长环境堪忧,因此从各方面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
2.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是一种充满人文性和道德性的教育,以人为中心,以做人为目的。这是一种“成人”而非“成才”的教育,这种教育是面向人生的,培养目标是完善的人格。首先,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使青少年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不自私,学会爱人。学习中华传统文化,懂得“百善孝为先”,就能学会体贴关爱自己的父母,进而懂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学会尊老爱幼,以至于更进一步懂得“凡是人,皆需爱”;学会爱人之后,又何来自私呢?
其次,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培养良好的品行习惯。中华传统文化非常注重行为习惯的培养,注重个人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居于第一位的。“修身”也不是做给人看的,是要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注意的,甚至在一人独处时也要谨慎,要做到“慎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人们更注重他一人独处时的表现。抛开诸子百家的论著不提,单《增广贤文》一书,作为儒、释、道之集大成者,就深入浅出地教给人们许多为人处世的方法、态度、礼仪、习惯……一本千余字的《弟子规》,只要我们每日诵读,并依教奉行,可以养成的良好品行习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尊老爱幼,仁厚爱人;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日常生活中的坐立行走、待人接物等等――就使我们受益终生。
第三,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端正学习态度,掌握学习方法。我国传统文化中,强调修身,但并不是不重视学习。我们的先哲圣贤强调的是要在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基础上,能够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礼貌诚信待人的学文。修身的前提上,“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这正是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先做人,后做学问”,先学会做人,品德好了,才可以学习文化知识。做人是学习文化的根基。在此基础上的学习,已经不是为了自己能够吃好、住好、玩好这样自私的目的了,而是为了孝父母――亲所好,力为具;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有了这样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一定不会差的,这不正是父母所期待的吗?中华传统文化中,有效的学习方法也很多,《论语》中的温故知新、学思结合,朱熹的读书三到:心到、眼到、口到,乃至《弟子规》中的“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等等,都是非常好的学习方法。掌握这些学习方法是“渔”,参加各类学习班是“鱼”,是授之以“渔”,还是受之以“鱼”,自不待言。
最后,学习并践行中华传统文化,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学,而儒学的根本精神,从学理上来说,除了讲“天人合一”外,儒学更多的是讲“群、我关系”。儒学是非常重视人与人的交往的。我们都知道,儒学即“仁学”,这里所强调的“仁”,即处理人与人关系的准则。仁,要具体落实到“爱人”上,这爱人不是抽象的,要通过恭、宽、信、敏、惠、敬、忠等的实施来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学习传统文化,学会关注他人,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学校教育中传统文化缺失
1. 文本中传统文化教育缺失。走出校园的人大概都有同感:传统文化的学习所获少之又少,更谈不上熏陶了。原因之一是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过少,虽然新课程改革后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有所增加,但比重仍不大。如果把所有课程累计在一起计算的话,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就少得可怜了。可见,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缺失是很严重的。
2. 践行中传统文化的缺失。大多数课堂上,教师们只是讲解知识点,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所谓的思想内容,学生连理解都谈不上,更谈不上实践了,更有甚者,有些教师本身的修养就成问题,又如何能够教导孩子呢?
在教师的眼中,只有分数才是重要的,真正的品德教育即便在品德课上也是难得一见的,许多教育行为,可以说是对生命的践踏甚至是戕害。学校中,要学习并践行传统文化,教师也不例外!
3. 校本教材的传统文化教育流于形式化。近年来,传统文化的学习得到了重视,很多学校的校本教材就是“中华经典诵读”,这种现象是可喜的。但走近细察,未免让人担忧――这些经典诵读太形式化了,只是背一背,并不重视实践,并没有指导学生去实践,去“修身”。“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不能够践行,就失去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本意。
三、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1. “一门深入,长时熏修”。“一门深入”,在浩如烟海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应选哪一门深入学习?《三字经》已经给了我们答案:“为学者,必有初,小学始,至四书。”为什么初始要学小学?因为它教的就是处事待人,如何孝敬父母,如何尊敬长辈,如何洒扫、应对进退等做人做事的根基。只要扎了这根基,就会明白修身最重要的一定要落实在生活当中。但编于宋的《小学》,距今已近千年,相对来说比《弟子规》距我们的生活远。《弟子规》是清朝的李毓秀根据《小学》,再加上《论语》里的“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一段编写而成。他从七个方面教给人们修身的方法,只要依教奉行,边学习,边实践,一定能够提高自身的修养。
“长时熏修”,要每日里坚持学习,要让这些行为习惯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蔡老师建议:早晚诵读一遍《弟子规》。“一个人的道德学问不是靠别人来逼你的,都要靠你自己主动、努力、勤奋,一定要这样努力才能成就。”“为什么要早晚念一遍?早上念的时候,告诉自己,今天的所作所为一定要做到《弟子规》的教诲。晚上再读一遍,关照一下,反省一下,今天所作所为有没有做到《弟子规》,假如哪些没做到的,赶快修正,赶快改正,已经做到的要好好保持。”学习《弟子规》一定要时时实践,于反复的学习实践中,完善自己,提升自己。这般长时熏修,“如人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内化故也。
2. 范本教育。“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在教授学生品行修为时,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教师能够“学为人师”,学生进步会特别大;教师能够“行为示范”,他的影响力自然就会推展开来。这种示范性的榜样作用,可以变教育的自然状态为应然状态,使学生真正受益。
3. 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学生的生活以校园为主,在校园中创设传统文化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无疑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范文6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比如,“积累”一词在《语文课程标准》里出现了14次之多。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要求积累语言材料,包括词语、格言警句、精彩语段和传统文化中的古典文学;二是要求积累生活素材。“积累”,本是我国传统教育的一项成功经验和优秀传统,但被不肖子孙们当作糟粕抛弃;只有那些具有真知灼见且不赶“潮流”的人才能认识到它的价值和意义。在中小学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在小学和初中开设传统蒙学课程,无论是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还是对语文能力的形成,乃至对民族精神的承传,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那么,怎样把传统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进行才更行之有效呢?对此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和思考。
一、在氛围中加强传统文化感受与吸收
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平时除了古诗,其它内容接触很少,理解起来确实存在不小的难度。而且没有什么生动的内容,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所以怎么让孩子对这个东西感兴趣,在我们工作中被列到了首要位置。如果我们能在实际教学中营造学习传统文化浓浓的氛围,那么孩子们耳濡目染,从心理和思想上自然就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
1.教师的潜移默化
我们要让孩子对传统文化有兴趣,首先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兴趣。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努力让自己成为热爱传统文化教学并有一定传统文化知识的语文教师。用自己的知识和自己对传统文化的喜爱,给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三字经》中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但它不仅仅是知识的涵盖,同时也教育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甚至于方法。《论语》也是这样。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推动,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和动力。
2.利用班级文化布置
作为语文教师,而且也是班主任,我觉得充分利用班级文化布置是一个机会。平日,我在班级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极力将其设定为我班的特色教育并进行发展。例如,定期让孩子合作制作传统文化知识小报,将自己所学到的,所了解到的传统知识整合,内化。可以通过文字也可以通过图画的形式。然后我将他们的劳动成果张贴上墙,作为班级文化布置。这样孩子就被班级浓浓的传统文化气息萦绕着。
二、在课堂上加强传统文化的推介和引用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那么如何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基因,培养学生对我国古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呢?例如:中国传统节日众多,许多诗词歌赋中均有反映我国民俗节日的来历及有关情景。适逢民俗节日,可向学生介绍有关的诗词,吟咏背诵,借以了解民俗节日的情况,以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五月初五端午节时向学生介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九月九日重阳节,向学生介绍重阳节的来历及有关习俗:登高、赏菊、饮酒、插茱萸等,吟诵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请学生带着问题请教长辈或查阅书籍,有条件的学生更可以借助网络进行查找。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受益匪浅,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不仅仅停留在朗读和背诵的层面,而是帮助学生挖掘其中的内涵,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同时,使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也产生了一定的兴趣。
三、在生活中加强传统文化的熏陶与内化
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是为了不教”。的确,我们对孩子加强传统文化的培养,不是为了让他们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考试,想以此取得多高的分数;也不是让他们将传统文化知识作为夸夸其谈的谈资,这些都太功利。归根结底,是为了让孩子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在生活中去内化其中涵盖的仁义道德,处世之法,感受传统文化的精华,把传统文化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和谐结合起来。传统文化只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
有人会质疑,传统文化中的很多内容在我们现今社会还有多少可行性,或者还存在多少价值。但是,当今社会“文化”是国家“核心竞争力”和“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放弃自己的传统文化,而一味让“洋文化”恣意横行,难道就不是辱没自己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