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腊八节的由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腊八节的由来范文1
活动来源:
农历十二月(每年十二月被称为腊月),每年腊月初八,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在我国,腊八节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而腊八节对于我们幼儿来说相对比较陌生。为了更好的让宝贝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及风俗,我们开展了关于腊八的活动,以此增长幼儿对传统民俗的了解。
活动目标:
1、.知道农历十二月初八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腊八节,了解腊八节的来历和习俗。
2 知道制作腊八粥的主要材料,初步尝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感受。
3 通过学看日历,知道元旦和腊八节是哪一天?星期几?在自己探索、与同伴交流中主动求知。
4、集体体验过腊八的快乐。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初步了解每年农历的十二月是腊八节
师:宝贝们,马上就是元旦了,我们迎来了2017年。在元旦的这一天,同时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
(出示绘制好的日历)
阳历是1月1日,下面还有小字,是十二月初八,你们这是什么日子吗?
告诉你们哦,每年农历的十二月初八就是我国的传节日叫做腊八节。
二、腊八节知多少。
腊月最重大的节日,是十二月初八,古代称为“腊日”,俗称“腊八节”。从古时候起,腊八节都是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节,民间大都流行喝腊八粥。关于喝腊八粥的由来,民间还流传着许多故事。
一说,腊八粥传自印度。腊八粥称为“福寿粥”。 ”“福寿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一说,秦始皇修建长城时,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一说,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来纪念他。
三、介绍腊八粥
你们吃过腊八粥吗?你吃过的腊八粥里都有哪些食材呢?
请幼儿简单介绍腊八粥的食料。
(红枣、红豆、绿豆、桂圆。。。。。
腊八粥里面会有8样不同的食材。
四、教师展示实物材料,让幼儿从视觉、触觉上来认识这些材料。
请幼儿用一个词语形容你们所见到的食材,了解腊八粥食料的名称
扁扁的红豆,
圆圆的桂圆,
胖胖的花生米。。。
五、宣传“腊八粥”——八宝粥
自己选择自己所喜欢的食材,向同伴介绍腊八粥所需的材料!
腊八节的由来范文2
1、这是一首北京的歌谣叫《过了腊八就是年》。
2、歌谣内容: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冻豆腐;二十六,去买肉;二十七,宰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初一、初二满街走。
3、腊八节,俗称“腊八” ,即是农历十二月初八,古人有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的传统,一些地区有喝腊八粥的习俗。相传这一天还是佛祖释迦牟尼成道之日,称为“法宝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
4、岁终之月称“腊”的含义有三:一曰“腊者,接也”,寓有新旧交替的意思(《隋书·礼仪志》记载);二曰“腊者同猎”,指田猎获取禽兽好祭祖祭神,“腊”从“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腊者,逐疫迎春”。腊八节又谓之“佛成道节”,亦名“成道会”,实际上可以说是十二月初八为腊日之由来。
(来源:文章屋网 )
腊八节的由来范文3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有哪些你知道吗?农历十二月初八,民俗谓之腊八,就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共同阅读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请您阅读!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1今天是农历的腊月初八,是要喝粥的。
腊八粥是一种很讲究的食品。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家家户户都要制作。传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也有穷人把它叫做“佛粥”。怪不得这种粥材料五花八门,十分好吃了!
前一天,就为这顿粥忙活起来。用凉水泡起了黄米、黑豆、红枣、花生等谷物。光看着就让人联想到了美味。
清晨一早,奶奶就用木材点起火炉,架起大祸,加好了水,轻轻放进了准备好的谷物,锅中马上变成了五彩,花花绿绿的,散发着微微的清香。奶奶用大勺柔柔的搅和了一下,锅中马上就翻腾了起来。奶奶满意的盖上锅盖,去看电视去了,可是我依旧对这十分感兴趣,细细的等待着,我现在终于懂了奶奶用木炭的道理,木炭染出的火柔柔的,轻轻的烘托着锅底,如此做出的粥才会更加香甜可口。木炭一点点向下延伸,我便把它往前推一下,那条坚实的木头为了我们的一顿美味,变成了灰烬。
过了一个多小时,锅盖沿冒出了白气,锅中也发出了咕咚咕咚的,我兴奋的大喊,奶奶走来拍拍我的脑袋,“等等,就来了,你这个小馋猫!”
她揭开锅盖,里面的水几乎消失待尽了,缠和在一起的米粒间不时有一个个小气泡,仿佛一个个喷发的火山。膨大的红枣们漂浮在上面,像一群可爱的胖娃娃。我和奶奶的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好了!”话音未落,我就捧出了碗筷,叫唤起了家人们。
一家人围坐在一桌,每个人前面都是一碗火红的腊八粥,我迫不及待的吃了一口,哇!这粥米糯糯的,十分可口!还透着一丝滑爽,仿佛吃亲亲果冻时的浅唱。诱人的红枣更是香甜美味……
一碗粥下肚,整个人都暖融融了,冬日的寒冷一扫而光。神话故事说:“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还能增福增寿。”
唉,如果天天都是腊八节该多好,如果天天都能吃到腊八粥该多好!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2我的家乡过春节时有很多习俗。每年到要过年的这一个月,就成为腊月。腊月里的每一个节气都和过年有关系。
腊月初八的这一天,就是喝腊八粥的日子了。这一天每家都要做一种粥,而且都要在粥里放八样东西,有红豆、绿豆、江米、麦仁、黑米、莲子和百合,还有好吃的葡萄干,熬出来的粥稠稠的、甜甜的,好吃极了!不但要喝粥,每家还要泡腊八蒜呢!听老人说,喝了腊八粥就要花钱准备年货了。
到了大年三十这一天,要贴红红的对联和放长长的鞭炮。知道为什么要贴对联、放鞭炮吗?传说,有一个叫“年”的头生独角、凶猛异常的怪兽,到了大年三十晚上就要出来捣乱,夺走了很多人的性命。但它最害怕声音和红颜色。一天晚上,“年”又出来吃人了,他在一家人门口看见这家人正在用竹子搭起的火堆取暖,燃烧的竹子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把“年”给吓跑了,人们兴高采烈地欢呼起来。这就是过年贴对联、放鞭炮的习俗。
这就是我的家乡过年时有趣的习俗。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3再有几天,就该过腊八节了。说起腊八节和喝“腊八粥”大家可能都不会陌生,若是讲起腊八节的来历和喝“腊八粥”的缘由,恐怕不少人还真说不上个子午卯酉来。
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明代的用料,加江米、白果、核桃仁、栗子等煮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着名的雍和宫腊八粥,除了江米、小米等五谷杂粮外,还加有羊肉丁和奶油,粥面撒有红枣、桂圆、核桃仁、葡萄干、瓜子仁、青红丝等。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老北京的最为讲究,掺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剥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
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腊八粥吃了几天还有剩余的,是个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寓意。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4今天是腊八,可惜好多天天被工作和生活搞的晕头转向如我的人是记不清这些日子的。一早起来,我用高压锅做了小米粥,煮了鸡蛋,这才跑到网上,这也算一种统筹安排时间的方法吧,做饭上网两不误。看到搜狐社区首页有关于腊八的来历,教做腊八粥之类的帖子,这才恍然,原来是腊八啊。
曾经,我也很喜欢喝腊八粥。母亲用红枣、花生、大米、核桃仁、栗子、绿豆、红豆之类加上白糖熬成的热腾腾的粥在我眼里曾经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当然,并不需要在腊八,平常也可以吃得到,但是要看母亲有没有时间,有没有心情。每当母亲说要熬腊八粥了,那我会开心的帮母亲剥栗子、花生等等,还热心的尽可能凑着八种原料,回想起来,吃腊八粥是一件很麻烦很热闹的事。
而如今,小吃摊上随处都可以买得到的八宝粥让腊八粥对我的吸引力消失贻尽,只要想吃,出门就可以买的到。我再不会对母亲央求:“今天我们做腊八粥吧。”只因为,实在没必要费工费时去准备那些东西,真想自己做,超市里就可以买到一应俱全的材料,而失去了准备的那番忙碌,喝腊八粥也便没有了以往的乐趣。有时候,我们所在意的,真的并不是事情的结局,而是完成这件事的过程而已。就象腊八粥,没有了为其忙碌的必要,品尝起来便仿佛失去了当日的香甜。
腊八是如此,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也是如此。当月饼不再是只有八月十五才可以吃到的美味,中秋节在我的眼里便黯然失色。当新衣服不是只有在新年才能穿上身,只要想买,随时随地就可以购置新衣;当麻花、丸子、耦合之类不在是必须在年前准备的美食,只要想吃,随时都可以吃得到,春节在我眼里便也成了越来越不热闹的节日。为什么过年越来越没有年味,只因为,已经没有什么能令人企盼的东西。曾经和母亲忙碌着拧麻花、炸耦合的我已经一去不回了,取而代之的,是年关将近却暗暗叹息又老了一岁。似乎只是眨眼之间,曾经以为会是多么幸福的明天,摆在眼前时也不过如此,原来,幸福只是一种感觉。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5腊八节的由来有各种各样的说法,今天我就来为大家介绍两种说法吧!
传说一: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未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怎么样,听了我的介绍是不是现在就想喝一碗热乎乎的腊八粥呢?
吃腊八粥风俗作文500字左右6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也叫腊日。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家乡有句俗语叫“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疙瘩”是家乡的土话,意思是说吃腊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腊八臊子”,这是展示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烹调手艺高低的平台。家乡的“腊八臊子”做起来非常有讲究,是将猪肉、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豆腐等八种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葱、蒜苗、茴香等调料,用文火烩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别有一番滋味。做好了“腊八臊子”还要擀好腊八面。在家乡,新媳妇或小姑娘不会擀面是要被人笑话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匀,软硬适中,擀时要拿稳放平,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富有韵律地一推一压,将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摊开的面页上撒少许面粉,一层一层均匀地折叠。用刀切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伴着“咯噔、咯噔”的节奏,面可以被切成长条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开下锅,捞出面来,盛在碗里,再浇上提前炒好的“腊八臊子”。这样,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热气的腊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几滴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更会让你垂涎三尺,吃起来酣畅淋漓,吃完后意犹未尽。
“母亲叫你吃腊八”说的是腊八这天,嫁出去的姑娘无论是十里八里、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要赶回娘家吃上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面。这天,在乡间的道路上,你会不时地看见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妇们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腊月天寒地冻,为了迎接女儿回来,往往是做一大锅腊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腊八面边吃边唠着闲话,围坐在热炕头或是灶火前,温暖而惬意。
吃完面后,母亲还叮咛儿女们给猪儿、猫儿、狗儿留下一碗,给树上、粮仓等地方挂上面,据说,这样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树木快长,人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这也寄托了家乡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腊八节的由来范文4
过年先“粥”道
西北的火炕是一绝,往往火炕和做饭的灶连在一起,节能环保,一举两得。既能做饭,又可以利用热能烧炕。赵葡萄奶奶一双七寸小脚忙不迭地在灶火边转来转去,这套工序自打她做媳妇开始就熟悉了。晌午饭后,把薏米、红豆、大豆、黄豆、黑豆、玉米泡好,外加红枣,用文火慢熬。整个夜晚,躺在热炕上,闻着弥漫在整个窑洞的豆香,酣然睡去。
隔日早上五点左右,公鸡打鸣,赵奶奶起了个大早,把锅里的粥好好搅搅,先盛出好几碗。这个有讲究,一碗用来祭祖,求祖先保佑;一碗祭灶,感谢灶王爷的恩赐,五谷丰登;还有一碗要端给邻居们,低头不见抬头见,乡里乡亲最是亲。
当然,这一早,左邻右舍可以说家家户户都非常“粥道”,端来送往,表达一份淳朴的情谊,而往往从这一碗粥也能看出各家过的光景如何:富一些的,粥里的配料会更多,花生什么的都有,还会放上白糖;穷一些的,豆子样数少些,心意到了就行。
腊八的粥和蒜
农历的十二月初八,熬腊八粥。“腊八粥”又叫佛粥、福寿粥、五味粥和七宝粥。据说中国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是传自印度。整个故事和释迦牟尼的六年苦行有关,六年苦行,释迦牟尼每天只吃一麻和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苦难,在每年的十二月初八日,大家都以麻、米造粥,作为纪念。
赵奶奶做的也是“腊八粥”,但是和传统腊八粥不同的是,西北的腊八粥有了自己的改良。小米洗干净,红白萝卜切丁,加上豆腐、土豆,炒成臊子。大案切好的面,煮一大锅,这就算是腊八粥。遗憾的是现在人似乎觉得这个麻烦,所以改成吃饺子了。
当然,在西北过年还有一样不能少,这就是“腊八蒜”。当地有一个有趣的说法:“腊八蒜,腊八粥,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蒜”与“算”同音,年关将至,一年的账该算了,债主不好意思登门,就给欠债的送一坛“腊八蒜”,收到这个特殊礼物的人家心照不宣,知道该还债了。
赵奶奶做“腊八蒜”和其他人家没什么不同,上等的米醋加上大蒜瓣儿,浸泡封口。看“腊八蒜”是否做得成功,看颜色就可以,翠绿翠绿的和翡翠一样,就腌制好了。当然,“腊八蒜”主要是为年三十儿的饺子准备的,想想桌上香喷喷热腾腾的饺子,就着翠绿的“腊八蒜”,那个味道绝了!我坐在火炕上,端着一大碗赵奶奶做的腊八粥,那扑鼻的香味不由地让我想起当年赖在炕上时,奶奶递给我腊八粥的温暖的手。
小年要贴灶
腊月二十三,“小年”是进入“岁末”最后阶段的起点,灶神祭祀是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过去人们在腊月二十三日祭灶,把又黏又甜的糖瓜献给灶王,粘住灶王爷的嘴,让它“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如今别说祭灶,就连糖都吃得少了,更别提糖瓜,小孩子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粘糖瓜”在城里已经消失。
祭祀灶神的风俗各地不同,时间一般差不多都是晚上,用品各异,有的祭祀有祷告词,有的祭祀有祭祀歌。比如山东某地就有“灶王灶王你上天堂,多说好,少说坏,五谷杂粮全带来”。围绕着灶神这次辛苦的汇报工作,人们不但要送,还要“接灶”“迎灶”。23、24日灶神启程,也不怎么休息抓紧汇报工作,这说明执行力很高。各地收到的关于灶神返程的消息不尽一致,所以有些地方是除夕、初一,有些是初三。
祭灶,一方面是怕灶神带来灾难,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祭祀求得幸福。现在我们的厨房里已经很少用灶台,更多是煤气灶,所以祭祀的风俗也就少了。在赵奶奶的窑洞里,我和他们一家老小向灶王爷叩拜,求祝福和安康。
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二十四,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叫做“扫房”,南方叫做“掸尘”。正所谓“有钱没钱,洗洗过年”,这一天家里最忙碌的是母亲,经常是翻箱倒柜,洗刷干净。然后一大家子各自分工,各司其职,屋前屋后焕然一新。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讲,年前大扫除的重点恐怕就是擦玻璃。我国北方还在“扫房”后剪窗花、贴窗纸。我看着赵奶奶盘坐在炕上,剪刀翻飞,一会儿出来一个“喜”字,一会儿出来一只“喜鹊”。
房子得干净,人更得清爽。咱们常说“洗心革面”,见过话剧演员用“洗头刮脸”来诠释这个词。过年了,该给自己的形象拾掇拾掇,精精神神过大年。首先是剃头理发,一方面说“正月理发死舅舅”,另一方面也是求新创新,得“从头开始”。然后就是“沐浴”,每年此时的澡堂子总是人满为患。年前沐浴的习俗也是由来已久,清代民间就有年前沐浴的记载。北京谚语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这句谚语所说的,现在湖北东部依然流行,而江苏常州人在腊月二十六会“洗福禄”。无论哪天沐浴,目的都是要面目一新迎新年。
这一天我也没闲着,赵奶奶早早便将窑洞里打扫得干干净净。院子里挂着一年来第一次从炕上接起的毡,需要在屋外打一打,除尘。我就是负责向毡动手的执行者。打的自己满头大汗,毡在空中来回摇摆,而后赵奶奶把它再铺到炕上,似乎的确暖和了很多。
正月里来过新年
腊八节的由来范文5
【关键字】张掖 春节民俗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01-0195-02
一 张掖传统春节民俗考察
春节由虞舜兴起,传说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做岁首,算是正月初一。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春节过去也叫元旦。春节所在的这一月叫元月,大家一起祭祀祖先、欢庆和品尝一年的收获,期待来年的丰收,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体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对家庭的热爱、对友情的珍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张掖地区的春节从腊八节开始,直到正月二十结束,时间跨度长,讲究众多。笔者对多位老人进行了采访,按时间顺序整理了张掖市甘州区的春节习俗。
腊八粥。阴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的风俗历史悠久,“腊”是古代十二月的祭名,从周朝开始,就把十二月初八视为释迦牟尼成道日,佛教徒常在这一天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故事,取香谷及果实等造粥供佛,名“腊八粥”。以后便在民间沿袭成俗,到阴历十二月初八这一天,寺院和各家各户都煮腊八粥吃。南宋诗人陆游有诗云:“今朝佛粥交相馈,更觉江村节物新。”
扫尘。扫尘是春节前重要的准备工作,实际就是迎接新年的一次彻底大扫除。要赶在送灶那天做完,因为要让灶王没有可挑的毛病,“上天言好事”。
送灶。首先是腊月二十三的“送灶”,“送灶”又称“辞灶”、“祭灶”。据说“灶王爷”是一家之主,一年中,全家的是非善恶,他都看在眼里,灶王爷到了年底要向玉皇大帝报告,所以送灶时,家家都要备一副香烛和一碟灶糖,请求他“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老人口述俗语)。
年夜饭。除夕这一天,要“除旧布新”,庭院内外要整洁一新,贴春联、门神、窗花等,太阳一落山,先要祭祖,给祖先烧纸钱,俗称“烧纸”。然后,迎接灶王爷回家。做完这些才可以吃年夜饭(也叫“年饭”)。年夜饭,一般有冷盘、热炒、点心,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张掖人吃饺子取“更岁交子”的意思。“大年三十吃一顿,正月初一穿一身”(老人口述俗语),除夕要大吃,初一要全穿新。
守岁。年夜饭后,全家聚在一起,就开始辞年了。进入新的一年,堂屋里灯火通明,香炉里点上万寿香,合家依次三跪九叩首,礼毕,长辈们得给小辈红包,谓之“压岁钱”,之后更换新衣、新裤、新帽、新鞋、新袜。
“除夕饺子初一盘”,这其中的“盘”,是“盘菜”,就是猪肉、大白菜、菠菜、粉皮、粉条、面筋炒在一起的菜。从前人们家里不太宽裕,过年也是一定要炒这样一盘菜的。“初二馄饨元宝汤,初三菜盒子团团转”(老人口述俗语)。
破五。初五破五,“扫穷”(大扫除)。清代《燕京岁时记破五》所记:“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至初六,则王妃贵主以及各官室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春。新嫁女子亦于是日归宁。”
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传统节日的大节,颇为重要。元宵节的得名,因其在一年的第一个月“元月”的十五日“宵”而来,因为其逛灯的风俗也叫“灯节”、“灯夕”。此外,元宵节也叫“上元节”,是从道教借来的说法。当日要吃汤圆,还要聚集起来搞社火秧歌、舞龙耍狮、踩高跷等活动。
吃煎饼。是正月二十吃来“补天”的。淀粉加水成糊,再加入鸡蛋拌匀,有些人家再放些葱花等,有些人家放些韭菜末,锅底抹油,一张张摊上去,就摊成了补天的煎饼。因为过年而奢侈了一个月余,剩下的日子要节俭着过了,所以煎饼要摊得很薄,呈半透明状,沾着蒜醋汁吃。
另外,社火也是张掖春节民俗的重要方面。
张掖的社火种类有秧羔子、舞狮、耍龙灯、旱船、高跷、铁芯子、地蹦子,还有八仙子、霸王鞭、倒羊角等。秧羔子是张掖社火的核心和主体,每个社火队必有秧羔子。秧羔子是一种以打击乐伴奏的跑跳集体舞。领舞者为指挥,此角色一般由善于言辞又灵活多变者扮演。在舞蹈进行的间歇时,由他插一段类似戏剧噱头的“杂话”,俗称“卖膏药”,因此,又叫他“膏药匠”。
民乐县倒羊角、膏药灯与秧羔子大同小异,基本一样,实质上是秧羔子的不同流派。太平鼓是社火队又一大支柱。鼓槌上彩绸飘舞,舞者身姿整齐划一,鼓声震天,场面宏大,深受群众喜爱。
临泽县吊钱、门神与对联是春节时门户上必不可少的年俗,吊钱上的图案以吉祥语或图案组成。用象征、谐音、寓意等手法表现了民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裕固族自治县,居住有裕固、汉、藏、蒙古等11个民族。年夜饭主要有抓肉、油果、馓子、奶茶等食品。正月从初一到十五,是宗教节日的正月大会,寺院里要举办酥油花展,僧人们头戴牛头马面的面具跳“昌术”(护法)舞,边跳边吟唱经文,场面十分隆重。这些都与汉族春节习俗有很大的区别,民族色彩浓厚。
二 张掖地区的春节民俗的历史变迁
张掖传统春节变化主要反映在四个方面:一是时间缩短了。过去从腊八开始到正月十五,在乡村甚至到二月二。现在从祭灶到初五,不过十多天,最多到元宵节。所以,我们说元宵节几乎成了过年的“尾巴”。二是程序简化了。如腊八、祭灶等一些祭祀礼仪程式,几乎不再延续,许多禁忌也被现代人遗忘。三是由传统的祭祀性转向娱乐性。现在,从除夕春晚开始,有不少人举家出行旅游,去度春节黄金周。四是由家庭为主体转向对社会人际交往关系的重视。现在的春节期间,部分家庭不仅把过去传统的走亲访友演变为相约朋友、同学、同事聚会,就连除夕团聚的年夜饭,由于单亲家庭和老龄化“空巢”家庭的增多,在张掖也出现了几家人聚集起来“拼年饭”的现象。
植根于张掖传统农耕历史的春节,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农村城市化的步伐加快;张掖工业、信息化的发展使生活节奏加快;西方文化的传入和西方节日日渐受到“宠爱”;独生子女政策在张掖的落实带来的家庭结构变化;张掖农村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导致家庭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社会收入差距拉大,思想观念及娱乐方式多元化,导致春节本身庆祝一年丰收等含义被忽视,旧的习俗和心愿被弱化。有些人说要对春节内容进行扬弃,缩短春节过节时间,简化过节习俗和步骤。但是,就春节本身的目的和含义来说,这些“旧的”东西就不再是糟粕。况且,抛弃传统未必就能重构新的文化。因此,沿袭春节习俗,恢复春节地位,就显得非常合理和重要。
特色鲜明、内涵丰富、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的春节,是我们弥足珍贵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社会的急剧转型时期,在伦理观念、人生价值、道德情操发生着剧烈变化的时代,传统春节文化习俗所蕴含的人文价值对培养人们的良好品德、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因此对传统节日尤其是中华节日之最的“春节”,应该重视和发扬。
参考文献
[1]http:///view/72617.htm
[2]http:///view/1369720.htm
[3]http:///view/1768007.htm
[4]〔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贺次君、施和金点校)[M].北京:中华书局,2005
[5]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清〕钟赓起.甘州府志(张志纯等校点)[M].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1995
[7]黄怀信撰.鹖冠子汇校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8]〔南朝〕萧统编、李善注.文选李善注[M].上海:中华书局,1987
腊八节的由来范文6
贺树生日吃花宴
据传,每年农历正月的第一个生肖为龙的日子,是树木的生日。居住在鹤庆山区的白、彝族群众,就要集体为树木举办贺生日活动。活动场地定在各村称为“神林”的林地中。这“神林”是栗、松混生的原始林区。古树千姿百态,郁郁葱葱。既有六七百岁的“树老祖”,也有风华正茂的“青壮年”,还有依附于“长者”身下的遍地乱蹿的“孩童”。多代同林的和谐生态环境,是人们世代爱林、护林的见证。在“神林”中心的那棵老态龙钟,形如虬龙被人们称之为“树王”的苍松树干上,人们贴上“树绿山秀,花鲜鸟鸣”的大红对联。树枝上或插或系满各色野花藤蔓,一派喜气。这里便是举办贺生日的主“会场”。“树王”四周,环形摆放着九盆清水、六筐羊粪面、三篮飞松籽,称为“三宝”。“三宝”,摆满一坛坛水酒和无数把盛酒的葫芦瓢。红日冒出东山,参加活动的人们,舞着花束、树枝,唱着《迎春曲》陆续汇聚到“神林”。吉时一到,老歌手带领唢呐队,奏起粗犷的《生日歌》,载歌载舞,其他人众也随着乐队环“树王”歌舞,祝贺树木生日。
《生日歌》,是人们寻觅历史的叙述。与其说是对树木生长的赞颂,毋宁说是对人类自身的记忆。内容十分丰富,借咏树木来歌唱世间的万物;歌唱万物的起源;歌唱人类进化和发展……歌词记录了人们对世界之初的想象,也记录了人们的劳动和生活。一句句唱词,都是对大地之始的追溯,一句接一句,往回一直追溯到天地的创造,人类的出生,万事万物的出现……可把它称作是一部创世纪。人们一边歌舞,一边用手中的花束,树枝蘸洒“三宝”中的清水,将水滴洒向树木,表示祝贺。
乐队转奏起《护林歌》的调子,在合唱声中,一群娃娃手挥着鞭子,把一群装扮得怪模怪样的“祸害”――害虫、害鸟的演员赶进场心。众人围住“祸害”,唱起诙谐、风趣的《罪歌》,揭发其一桩桩毁林的“罪行”。娃娃们边挥鞭“抽打”“祸害”,边表演与害虫拼斗的身段,“祸害”也即兴表演几个风趣动作,惹得众人捧腹。
贺树生日的尾声是植树歌舞。狂欢的人们唱着《播种歌》,把“树王”四周摆放的飞松籽,羊粪面混合用手抓撒,踏歌撒播。最后,人们环“树王”踏歌而乐。老歌手演唱《树王歌》,传授劳动生产技能,植树造林知识,唱颂树木造福人类的功绩……此时,人们边歌舞,边盛酒痛饮。酒助人兴,歌伴酒狂,好一派万物一体的气势。
活动结束,人们就地吃花宴聚餐。
所谓花宴,就是用可食的鲜花、山菜为主料制作的饮食。由花菜、花粥、花食、花饮四大系列组成。
花菜,为三大菜品,各由四道炒菜、凉盘和汤菜组成。各命谱名,色鲜味美,给人一种美好的遐想。
炒菜第一道是“白鹤含翠”,将白杜鹃花用沸水焯过,捞出用清水浸泡后洗净挤汁,与青蚕豆瓣、猪肉丝烩炒。色青白相间,味甘香相配。第二道为“乌龙闹海”,将鲜蕨菜焯后漂洗去汁,与青花椒尖、肉片同爆炒,如龙卷海藻得名。第三道是“蜂蝶相会”,木耳如蝶,香菇似蜂,烩炒蜂蛹,名副其实。第四道是“山青水秀”,山韭菜、水豆腐爆炒猪大肠。菜名、菜色既含诗情,又有画意,够馋人哩!这组菜五色分明,鲜嫩香甘,不仅可口,还有祛火解热的药效。
四个凉盘第一是“双凤朝阳”,糖煮木瓜片、佛手柑片配蜜渍枣子。第二道是“五花拜寿”,山兰花、蕨菜花、山韭菜花、金雀花、石花菜经焯去汁,配木瓜醋腌成的凉拌。第三道是“金针银线绣梅花”,黄豆芽、粉丝煮熟兑梅花瓣腌生。第四道是“狮子滚绣球”,糖煮乌梅、木瓜片、红萝卜丝蜜饯。这组菜酸甜辣咸俱备,开脾健胃,久食能明目保肝。
四道汤菜又别有风味,食后令人回味无穷。第一道是“一家团聚”,鸡汤氽黄豆芽、豆腐皮、水豆腐,菜料均为黄豆制品,故得其名。第二道是“春回大地”,煮山鸡肉配香椿,青蚕豆瓣、茴香、树头菜、豌豆尖氽汤;五种配菜含翠泛碧,象征长春而得名。第三道菜是“山溪归海”,鲤鱼汤煮蕨菜、海花菜和香茹。第四道菜是“鹤凤呈祥”,山鸡(比喻凤凰)煮百合(谐鹤)汤,味美意赅,别有情韵。
花粥。用糯米配以青蚕豆瓣、槐花、枣泥、核桃仁茸、火腿丁熬煮而成。食之解热降火,润肠祛湿,还有防治中暑之功能。
花食。是以包谷为主料,配以鲜花和其他辅料制成的主食。有新包谷饭、青包谷粑粑、焖夹心包谷饼三种品目。
新包谷饭。把留在地中秆上的半干包谷收下脱粒,用石磨磨成粗面,把炒黄的芝麻、花生擂成茸,与粗面混合拌匀,放进甑中上锅蒸至半熟。在面上撒上一层糖渍玫瑰花瓣和崖桂花蕊,再加盖继续蒸熟便可食之。味鲜甜清香,常食有美容,延年之功。
青包谷粑粑。将鲜包谷脱粒,配进适量青黄豆,混合磨成浆,再拌进少许玉兰花瓣,用洗净的嫩包谷壳当碗“盛浆”,上笼加盖用猛火蒸熟即成。光吃甘甜清香,蘸蜂蜜吃郁甜鲜爽,佐卤豆腐吃亦咸亦甜,风味别具。经实践发现常食此物,有降血压、治眩晕的药效。
焖夹心包谷饼。鲜包谷浆与荞面,松子面少许和土豆茸泥拌合揉成面团,做成内夹崖桂花瓣、核桃仁茸和红糖馅的夹心饼,“贴”在沸水的锅边上,用猛火“蒸炕”而成。色金黄、饼香酥,味香而甜,常食有疏肝气,明目之药功。
花饮,有花茶和花酒两种饮品。花茶,将炒糊米、槐花、腊猪油、麦芽与茶叶混合熬煮后,去渣滗汁而饮。味微苦而爽,有解热明目、消暑祛湿之功。花酒,多为梅花酒。每年腊八节这天,人们将梅花落英调拣洗净,装进贮有积雪的大坛内,再装进几个干梅果后密封坛口存放。一月后,取弃坛中的花瓣,按比例兑进适量的上好的水酒,即成梅花酒。甘爽可口,饮后花香久留舌尖,有解渴生津,提精补气之效。
关于贺树生日吃花宴的由来,民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说人类刚刚出世之时,没有吃的东西,是“树王”将自已的身体分解,种在泥土之中,生长成各种植物,供人类裹腹,这才让人类繁衍至今。人们忘不了“树王”的恩德,便按时举办祭祀活动,沿袭成了贺树生日和吃花宴习俗。从花食文化的蕴含而论,食花,是一种人类文明的体现。花卉,不仅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艺术珍品,它美化环境,净化空气,为人类创造美好舒适的生活条件;同时人们还通过赏花、闻花、食花来养生保健,防治疾病,让人健康长寿。鹤庆白族、彝族的吃花宴习俗,是先民在大自然中生存的智慧结晶,花宴中的食品成了鹤庆各族群众喜爱的美食。
火把节吃“菌全席”
火把节,是大理州独有的民族传统节日。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有缘起《火烧松明楼》的故事说;有《孔明孟获庆开镰》说;有《颂火神》祭祀说;还有《种“太阳”》遗风说……
《颂火神》故事中说,远古时马耳山乡中有一个活了九千九百年名叫寿姑的老奶奶,她为了让山乡白族人能用上火,便潜入天宫盗来了火种,并以自己的身体当火炬把火种引到了人间,让马耳山乡人获得了火。为了让后人永铭寿姑的恩德,人们便尊奉她为火神;并把她带来火种的这天――农历六月廿四,定为火神节,届时举办祭祀活动,传颂寿姑的大功大德。
节日一大早,人们便在各自的村口,埋栽一棵大松树,象征寿姑的化身。树上挂满小火把,村中有多少人口,就要在松树上挂上与人口数相符的小火把。吉时一到,人们用各种菌类烹调成的“菌全席”祭供寿姑的化身。传说,菌子是寿姑去天宫盗火时,同时盗来给人类的长生不老灵物。在祭火神时吃“菌全席”,人类就会永生,故在这天,人们要吃“菌全席”。祭过火神,由村中年岁最长的一名老妇将化身点燃。参加活动者,各从化身上取下一把小火把,在化身上将其点燃,一齐舞着火把,环化身踏歌礼赞。随后,人们相约成组,手舞火把,穿舞于村寨、田野、山林间放歌同乐……
“菌全席”,是以鲜食用菌为主菜制作出的风味饮食。烹调工艺包括炒、烧、煎、煮、瓤、腌、炸、烩多种门类。品目各异,菜式多样、花色纷呈、口味独特,堪称是集菌类烹调大成的民族美味珍馐。再加之冠以一个个生动形象的菜名,更增添了美感。
传统的“菌全席”品目繁多。分为如下几道菜。
第一道菜为“一统天下”。选一个鲜嫩的小瓜洗净,去蒂后在蒂部位挖一个小洞,掏去瓤心,放进滚油锅中稍炸,捞出晾冷备用。把洗净的鲜菌丝、蕨菜配火腿丁、山鸡肉丝和姜片、蒜泥、食盐、酱油、淀粉芡一并混合拌匀,即成杂馅。将杂馅塞进备用的小瓜内,用菌柄塞填好瓜蒂口。再装进扣碗中上笼蒸熟,取出倒进盘内,泼以核桃、鸡枞油,便成皮嫩馅香,味美色鲜的瓤瓜。
第二道菜为“蚌抱乌龟”。刚冒土的鸡枞去柄留伞帽,形似乌龟。洗净后将剁细的瘦肉兑佐料,填入菌帽里褶内,用滚油稍炸。后用回软的乳扇包裹菌帽,外糊蛋清、淀粉混合的芡糊,放进滚沸的鸡肉汤中,煮熟而食。其味鲜香,色味双佳。因形如蚌抱乌龟得名。
第三道菜为“五福拜寿”。分别以色素呈红、黄、青、褐、黑色的胭脂菌、黄罗伞、见手青、鸡枞和一窝鸡菌菌帽作底料,其形如蝙蝠谐音福。洗净菌帽,用沸水稍煮,捞出晾干备用。腊猪蹄熬的汤与鸡肉丝、火腿丁同入砂锅中煮沸,放进备用的五色菌帽,共同煮熟,即成肉质鲜嫩、菌香味浓,色分五色的砂锅佳肴。
第四道菜为“群龙戏珠”。蕨菜有蟠龙别称,高脚鸡枞有腾龙之态,山韭菜根得潜龙美誉,嫩笋尖有玉龙之形。将以上四种菜洗净,兑猪肝胙爆炒。起锅时,放进经火灰焖烤过的蜂蛹,拌匀后食之。色彩分明,味道鲜美。
第五道菜为“龙凤呈祥”。将金竹嫩笋埋进柴火灰中焖熟,剥去外皮壳,用刀背将笋心拍打成笋丝。配进经炭火烤熟的松茸菌。用醋、鸡枞菌油、辣椒油、蒜泥、芫荽、食盐等佐料腌凉拌食。笋甘菌香,分外可口。因笋形如龙,菌态似凤而得名。
第六道菜为“凤穿牡丹”。鲜鸡枞菌洗净撕成细丝,拌以食盐、芝麻、核桃仁茸等佐料,用蛋清、淀粉糊拌匀,放进滚油锅中炸酥而成,因形如凤穿牡丹得名。
第七道菜为“吉祥如意”。野鸡(鸡谐音吉)褪毛洗净,从处开小口掏出内脏。将洗净的嫩松茸菌(形如如意)塞进鸡腹中,再将小口缝合。用树叶将鸡包裹,挖个地坑埋入,上烧柴火烤蒸一个时辰。取出“蒸鸡”,用酱油、麦醋、花椒油、辣椒油、食盐兑合的蘸水沾食。菌含鸡肉味,鸡肉凝菌香,香飘满屋。
第八道菜为“百福百寿”,又称杂烩汤。用腊品或风干羊肉熬汤,下进各种食用菌和蕨菜、笋丝、木耳、石花菜、百合、山青菜同煮而食,其色各异,口味鲜香,是一道风味独特的美食。
“菌全席”,为鹤庆山区白族人家过火把节时专吃的“节菜”。平时也选其间的几道美味而食。除“菌全席”外,人们还能用食用菌烹调出好多菌菜。
猪肝胙炖菌。猪肝胙,是鹤庆的一品风味美食,不管配与任何蔬菜烹调,味道都会更加鲜香。若配进菌类中或蒸、或炒、或烩、或炖,其味就会“香飘十里惹人馋”。若将菌子撕成绺,与适量猪肝胙同炖而食,则菌、胙同味,麻辣鲜香,妙不可言。
油炸香菇。将洗净、晾干水分的香菇放进油锅中炸黄,配进花椒嫩尖、姜丝、干辣椒、小茴香籽拌匀,连油一并盛到容器中贮存半月而食。鲜香麻辣均全,分外爽口。可单品食,也可作其他菜食的配料。
香菇凉拌。将洗净的香菇撕成绺,与竹叶菜、嫩蕨菜一同在沸水中稍煮。捞出晾冷后挤去水汁,配以酸醋、酱油、食盐、辣椒、姜丝、蒜泥、核桃仁茸、芝麻油等佐料拌凉拌食。味香而爽,又是一种滋味。
香菇汤。羊肉汤中煮进香菇,再装进山楂片、红枣、杨梅、青薄荷、姜丝、花椒、食盐,即成五味俱全的美食。
香菇胙。在油炸香菇中,拌进核桃仁茸、芝麻茸、崖桂花瓣,装进陶坛中,密封贮存半年即成香菇胙。可单味食,也可作其他菜食的佐料,奇香无比,回味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