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季羡林日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季羡林日记范文1
【关键词】日光温室;黄瓜;栽培技术
1 黄瓜简介
黄瓜原产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印度北部至尼泊尔附近地区,为葫芦科甜瓜属中幼果具刺栽培种,一年生攀缘性草本植物,适宜生食、熟食或腌渍,是我国的主要蔬菜之一。黄瓜设施栽培起步早、面积大、技术较为成熟,尤其是北方日光温室黄瓜栽培在设施栽培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 产量指标与适宜地区
2.1 产品指标
毎667㎡产6000kg以上。
2.2 适宜地区
海拔1200~3000m地区。
3 品种选择
主要采用甘丰828、甘丰11号、津春3号、长春密刺、新泰密刺等密刺类品种作接穗,云南黑籽南瓜作砧木。
4 嫁接育苗
4.1 苗床准备
黄瓜幼苗根系小而浅,因此要求苗床土营养完全、富含有机质、有良好的通气保水性。配比为肥沃的粮田土6份,优质腐熟农家肥4份,混合过筛,铺入苗床内。为杀虫灭菌,每立方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10g,配水800倍喷洒苗床;用40%氧化乐果300倍液杀虫。
4.2 催芽播种
取黄瓜种子和黑籽南瓜种子在太阳下暴晒数小时,然后温烫浸种,黄瓜用55℃热水,黑籽南瓜用70℃热水,不断搅拌,水温降至30℃时用手搓洗捞出冲洗干净;再用25℃温水浸种,黄瓜4h,黑籽南瓜12h,然后捞出保湿催芽。待露白时即可播种。采用靠嫁接法,黄瓜早黑籽南瓜6d播种。播种前一天苗床要浇透水,将催出芽的黄瓜种子以2~3cm的间距均匀点种在苗床上,播后覆盖1cm厚营养土;黑籽南瓜点种在营养钵中,每钵一粒,播后覆盖2cm厚的营养土。
4.3 播后管理
播后随即扣小拱棚覆盖苗床,增温保湿,苗床地温20~25℃,棚内气温白天控制在28~30℃,夜间16~20℃;出苗后立即去膜降温,白天23~25℃,夜间13~15℃,地温不低于15℃,延长光照时数。
4.4 嫁接
在嫁接的前一天,用50%多菌灵800倍液对幼苗喷洒进行消毒,采用靠接法嫁接。其方法步骤:挖取砧木和接穗秧苗,挖掉黑籽南瓜生长点和真叶,用刀在子叶下0.8~1cm处向下斜切一刀,角度为300~400,深度为茎粗1/2;在黄瓜子叶下1.2~1.5cm处自下而上斜切一刀,角度为300左右,深度为茎粗的2/3,然后把两切口契合,使黄瓜子叶压在南瓜子叶上面,两苗呈“十”字状展开,后用嫁接夹固定好,移栽到苗床中。栽好后覆土,以不埋住夹子为宜,扣上小拱棚,增温保湿。
4.5 嫁接苗的管理
4.5.1 断根前的管理
嫁接苗移栽后,白天保持温度在25~30℃,夜间18~20℃之间,并用草帘遮阳。每天喷雾加湿1~2次,使棚内相对湿度保持在95%以上。每两天喷1~2次50%多菌灵800倍液,3天后视阳光强弱收放草帘;约10~15天,黄瓜新叶展开,可将黄瓜下胚轴切断。在断根前一天用手指把黄瓜苗的下胚轴在接口下部捏一下,破坏部分维管束,减少水分输导,以便断根后不受影响。断根时可取下嫁接夹,若中午有萎焉现象可适当遮阳2~3天。
4.5.2 大温差炼苗
嫁接苗成活后,白天保持25~28℃,超过32℃时开始通风,夜间保持10~15℃,早晨接帘前后最低可达8~10℃。经过大温差管理,幼苗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增强,叶面积增大,节间短,雌花节位低,结瓜早,适应性强。定植前一周应控水促根。
壮苗标准:嫁接苗适龄35~45d,3叶或4叶一心,苗高10~15cm,子叶全绿,叶片大小适中,叶片深绿有光泽,叶脉较粗,叶柄短,叶缘缺刻锐利。
5 定植
5.1 整地施基肥
由于越冬一大茬黄瓜生育期和采果期长,多于翌年6~7月份拉秧。因此,为获得高产,必须施足基肥。要求毎667㎡施优质农家肥10000~15000kg,磷酸二铵50kg。深翻培肥土壤,整平地面。定植前7~10d浇足定植水。
5.2 温室消毒
定植前10d左右,毎667㎡用硫磺粉2.5kg、75%百菌清粉剂1.5kg、敌敌畏150g,与锯末混合后,在温室内分散多处点燃,密闭温室24h,土壤带毒严重时可用甲基托布津和甲基异柳磷进行消毒。
5.3 做畦铺膜
南北向做畦,宽55cm,高20cm ,畦间距60~70cm,畦上设暗灌沟,深15cm, 便于膜下暗灌,然后铺上地膜。也可先定植后铺膜,有条件的可配备滴灌设备。
5.4 定植
采用宽窄行定植,宽行70 cm ,窄行50cm,株距30cm,保证毎667㎡栽种保苗3800株。定植时先用刀片呈十字形划破地膜,用小手铲人工挖穴,然后将苗垞放入穴中,浇定植水,待水渗下后壅土封垞。
6 定植后的管理
6.1 缓苗期的管理
定植后至一片心叶展开时,以促根为主,保持室内较高温湿度。白天气温保持在25~30℃,超过32℃时通风,降到25℃时闭棚,室温降到20℃时应及时盖帘保温;夜间12~16℃,早晨揭帘前后10~12℃。在气候温度允许的情况下,保温帘应尽量早揭晚盖,以延长光照时间,增强光照。定植后4~6d内应选晴天上午暗沟浇足一次缓苗水,浇水后注意及时通风排湿。
6.2 初花期的管理
主要是促根控秧。加大昼夜温差,实行变温管理。白天温度22~30℃,超过30℃时通风,后半夜10~12℃,揭帘前10~18℃,地温稳定在18℃以上。每天保证8h以上光照时间,防止瓜苗徒长。
6.3 结果期的管理
白天温度25~28℃,超过30℃时通风,降到25℃时闭棚,室温降到20℃时盖帘;保持温度前半夜15~18℃、后半夜10~15℃,早晨揭帘前后8~10℃。地温稳定在13℃以上。遇到连阴雪天过后突然放晴时,不能马上全部揭开草帘,以免强光照和高温烧苗,而应在揭帘前先给植株浇少量水,每隔3~5扇揭一扇草帘,连续2~3天,植株适应后再按正常管理。
6.4 整枝理蔓
要及时摘去侧芽、卷须、老叶和多余的雌雄花,以减少养分的消耗。植株接近棚顶时不摘心,采用落蔓措施,先摘掉下部老叶,松开吊绳,把下部的茎蔓盘旋在植株基部的垄上,上部茎蔓仍用吊绳缠好,让其继续生长。
6.5 肥水管理
从根瓜采收到顶瓜收获,是黄瓜植株营养和生殖均旺盛生长的时期。根瓜采收后浇第一次水,严寒期小水膜下暗灌。第一次浇水后,以后每隔两次水,追施一次肥,按毎667㎡施二铵、尿素各10kg的分量施用。低温过后温度回升,进入盛果期,这时7~10d浇一次水,结合浇水毎667㎡施二铵、尿素各15~20kg,落蔓2~3次后,待植株再长到棚顶时及时摘心,并重施最后一次肥,毎667㎡施二铵和尿素各20kg,以促使回头瓜和叉子瓜生长。
6.6 采收
根瓜定型后,要及早采收,以防坠秧。以后的瓜在色泽鲜亮,棱制明显,单瓜重100~120g时采收,多在上午进行采收。
7 病虫害防治
7.1 霜霉病
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喷雾,也可用4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防治。
7.2 灰霉病
主要为害幼瓜,其次是为害叶和茎。发病初期用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用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用50%甲基硫菌灵悬浮剂500倍液防治。
7.3 细菌性角斑病
主要为害叶片、茎和果实。发病初期用4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2%农用硫酸链霉素可溶性粉剂4000倍液防治。
7.4 蚜虫
用50%抗蚜威可湿性粉剂4000倍液喷杀。
参考文献
[1]王亚琴,张健,袁国华.越冬茬日光温室黄瓜结果期管理关键技术[J].北京农业,2005(12).
[2]杨树廷.日光温室黄瓜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01).
季羡林日记范文2
关键词 冬雪王桃;延迟栽培;日光温室;甘肃临泽
中图分类号 S662.1.04+.7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3-0104-01
近年临泽县晚熟桃树栽培面积逐年增加,但由于露地栽培受气候影响,果实不易成熟。为此,临泽县倪家营镇农林站于2011年引进极晚熟品种冬雪王桃并进行栽培试验。选择冬雪王桃品种,于每年1月底罩上塑料薄膜、白天覆盖草帘、打开通风口等措施,延迟萌芽期,可使日光温室桃于11月15日采收,鲜桃上市,可显著增加果农的经济效益。品种推广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品种选择上最好是晚熟品种,延迟到11月15日以后成熟;增加或减少株行距,必须相应地改变树形,以保证采光良好;秋天蚜虫飞回桃树产卵时,罩防虫网避蚜或罩灰色遮阳网驱蚜。通过精心管理,摸索出适合当地气候与市场的一套管理技术,现介绍如下。
1 定植
日光温室的建设以“多采光、少用水、不占地、高效益、无公害”为发展定位,建在戈壁上,换土积肥。日光温室为东西走向,南偏西5°,长60 m,跨度10 m,温室顶高3.6 m,设通风口,棚膜采用无滴膜,上面覆盖棉被保温。主栽品种冬雪王桃,授粉品种美秋油桃,砧木均为山桃,是直播。
定植时间为2011年3月上旬,当年7月换头。株行距:2.0 m×1.5 m;行向:南北向;株数:每6行定植1行授粉树,每棚共计定植苗木172株,其中授粉树25株。
2 栽培后管理技术
2.1 整形修剪
一般采用主枝自然开心形树型[1-3]。主枝应选留长度、角度、长势适合的4~6个新桃,疏除其他的枝条,主枝长度达40 cm左右时摘心,待其抽生,抽生副梢后选留约5个,最前端的一个作为主枝延长枝,其他的均为结果枝,当新梢的长度达40 cm左右时要适当喷施一定量的多效唑,以控制枝条的生长,每个结果枝组留2~3个结果枝。
进入结果期后,每个结果枝上隔15 cm左右留1个果,疏除烂果、发育不良的果等,果实成熟前10 d去除果实周围的叶片,使其充分接受光照,利于其着色。果实采收后进行修剪,疏除徒长枝、重叠枝、病虫枝。采用轻截延长枝,重截徒长枝,缓放发育枝,回缩或疏除衰老结果枝等修剪方法,防止结果部位上移或外移。
2.2 肥水管理
每年在行间挖条沟,施充分腐熟的有机肥。沟宽50 cm,深50 cm。把提前准备好的充分腐熟圈粪(鸡粪或牛粪或羊粪+硫酸亚铁少量+过磷酸钙少量沤制)90 m3/hm2施入,与土壤拌匀,然后灌透水。萌芽期前每株追施尿素50 g,坐果后每株追施氮磷钾复合肥80 g,果实发育期每株追施氮磷钾复合肥80 g。除定植时浇透水,每次均结合地下追肥适当灌水[4-6]。
2.3 温湿度调控
为了延迟桃树的正常萌发,采取以下措施:遮荫阻挡光照。春季温度回升时,白天不去掉棉帘呈黑暗状态,晚上揭开棉帘,并打开通风口,使花期延迟至5月初。5月温度逐渐回升,为了防止温度升高过快,可采用“揭花帘”和“揭半帘”的方法缓慢升温。9月15日前扣棚保温,扣棚后白天应打开上下通风口降温,晚上关闭,使日光温室内的温度白天不高于30 ℃,湿度保持在30%~40%,夜间不低于10 ℃,湿度保持在50%~70%,当温室内湿度过大时,结合通风降低湿度[1]。
2.4 花期管理
日光温室冬雪王桃多采用昆虫授粉。温室内放置蜜蜂,蜂出口前的塑料膜上覆1层遮光物。必要时人工辅助授粉。
2.5 病虫害防治
按绿色标准去生产,多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必须用药时按绿色标准使用农药。发芽前,枝干喷5 °Bé石硫合剂,防治多种病虫害。盛花期在树干基部涂20 cm宽的甲胺磷药环防治蚜虫。生长季节蚜虫危害时喷1 500倍蚜虱净。5月下旬、6月下旬喷桃小灵2 000倍液防治桃蛀螟和桃小食心虫。从4月下旬开始,每15 d喷50%多菌灵1 000倍液1次,和50%代森锰锌500倍液交替使用,防治流胶病、细菌性穿孔病。花后20 d左右喷尼索朗2 000倍或螨死净3 000倍1次防治叶螨。6月中旬、7月中旬、8月中旬各喷25%灭幼脲3号2 000倍液1次,或交替喷施20%的杀铃脲800~1 000倍液,防治潜叶蛾[7-8]。
3 参考文献
[1] 崇有道.极晚熟桃新品种:冬雪王桃选育初报[J].北京农业,2007(9):5-6.
[2] 崇有道.映霜红桃高效栽培技术[J].农家顾问,2011(1):36-37.
[3] 杜汉君.晚熟桃日光温室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2006(2):48-49.
[4] 贾建华,王学昌,李素萍,等.极晚熟白雪红桃延迟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3(2):19-20.
[5] 王春兰,刘景丽.设施雪桃延迟栽培技术[J].青海农技推广,2012(3):29-30.
[6] 王亚平,杨复康,罗春香,等.寒地日光温室晚熟桃延迟栽培技术[J].山西果树,2002(2):16-17.
季羡林日记范文3
广东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广东惠州 516211
[摘要] 目的 通过对影像的对比,探求X线平片、CT及MRI图像对脊椎转移瘤的位置、病症请款诊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69例脊椎转移瘤患者的三种不同设备的影像资料,并详细地对比分析。结果 69例患者使用X线平片,CT以及MRI检测出非正常的椎体个数分别为84个、96个和165个。MRI的诊断结果与X线平片对患者的诊断结果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临床实践中,如若遇到脊椎转移瘤患者,可以通过MRI诊断,以提高准确率。
关键词 MRI;X线平片;CT;脊椎转移瘤;诊疗对比
[中图分类号] R738.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4(a)-0016-02
脊椎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也是肿瘤多发,肿瘤转移的常见部位,而恶性转移瘤发生脊柱转移在临床也较为常见,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其发生率约为8%左右[1]。肿瘤早期不容易被发现,但是一旦延误治疗,可能会有危及生命的后果,而脊椎作为肿瘤的多发区域,提高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的准确率就显得尤为重要。早发现早治疗,并且对患者的预后大有裨益。为探求X线平片、CT及MRI图像对脊椎转移瘤的位置、病症请款诊断的价值,该研究对该院2008年5月—2013年5月的69例脊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查阅并做以下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该院的69例脊椎转移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查阅其X线平片、CT及MRI等影像资料,其中男39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介于21~85之间,平均年龄为(56.17±7.36)岁。对原发肿瘤患者进行分类,其中肺癌、肝癌都为12例,数量最多;乳腺癌、前列腺癌、肾癌以及鼻咽癌都是9例,数量次之;胃癌有6例,剩余的是恶性淋巴瘤,有3例。患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疼痛,并且多表现为局部的脊椎疼痛,根据患者描述,其白天相对好受,晚上尤其痛苦难耐。
1.2研究方法
1.2.1仪器X光机型号为Toshiba KXO-15R,清晰度高,能对患者的多个进行扫描;CT机为美国GE LightSpeed VCT 64层螺旋CT扫描仪,可以对患者进行平扫,以及对患者颈椎进行扫描; MRI是飞利浦(YZB/JAP120/-2005 1.5T)和西门子公司生产的(MAGNETOM C! NOVUS 0.35T),可以对患者进行矢状位等进行扫描。
1.2.2检查方法X线平片拍摄脊椎正侧位片;CT对所有病变椎体进行常规扫描,还包括病变椎体上下相邻椎体,层间距及层厚均为5 mm;MRI检查的扫描序列包括快速自旋回波T2W1,自旋回波T1W1,层厚均为4~5 mm。
1.3统计方法
将患者检查资料的相应实验数据录入分析软件spss19.0,对数据进行系统而准确的分析。
2结果
69例患者中,共有189个不正常的椎体出现,再对其进行细致分类,其中有18处为病理性的骨折,36处在脊椎的旁侧有软组织的肿块,而月135处是明显的椎管受累。具体部位分布为:胸椎78例,腰椎60例,颈椎42例,骶椎6例。
X线平片:69例患者在运用X线平片作为检查工具时,查出有84个非正常的椎体,其中在椎体内低密度区、高密度区都有分布,同时患者的椎体还呈现出扁平、压陷等明显的特征,总之都不难看出有骨质异常的特点。
CT检查:在对患者进行CT检查时,仪器查出96处非正常椎体,不仅仅发现了椎体的密度分布变化,还对病灶软组织密度变化有很好的识别功能。CT扫描密度分辨率优于X线平片[2]。其具体主要体现在,CT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椎体皮质形状、轮廓、密度等的表现,其中与X线平片相类似的是都可以看到椎体的形态变化,但是在对软组织形态的变化上,其表现的更加清晰。而CT查出96处非正常椎体与X线平片相比有效果有明显地提升。
MRI检查:就目前的医疗技术与水平而言,MRI是诊断脊椎转移瘤察觉度最高的仪器手段,与其他影像技术相比,MRI不但具有更高的软组织对比度分辨率和较大的扫描度[3],大大提高脊椎转移瘤诊断的敏感性,而且MRI更易发现椎体附件及椎旁软组织肿块[4]。我们搜集的数据也可以对此论断进行支撑,使用MRI对同一批患者检查出的非正常椎体个数大大增多,达到了165个,这远远高出了CT的96个和X线平片的84个。除了个数以外,受累的椎体,脂肪移植像等都会表现出不同强度的信号,椎体形态表现为双凹陷形、扁平型或楔形变化。软组织肿块多位于病变椎体的周围,其矢状面上可以脊椎为中心,出现局限型和弥漫型[5]。
69例患者使用X线平片,CT以及MRI检测出非正常的椎体个数分别为84个、96个和165个。通过计算,MRI的诊断结果与X线平片对患者的诊断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讨论
脊椎转移瘤的高发群里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且病变多为多椎体的发病。患者容易累及到椎体的后部,并往往会侵犯到相邻的椎弓根[6]。
通过这个对比实验不难看出,MRI对脊椎转移瘤的诊断的准确效用是最高的,相较于X线平片而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国内同类研究的结论基本一致[7]。X线片可以大致观察到整个脊椎病变情况,包括脊椎后突畸形情况、椎间隙是否变窄及程度,可以看到椎体压缩、骨质破坏等情况。虽然在一定程度上MRI有其优势,但是X线平片与CT都作为检查工具,都不能被替代。X线平片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多,它的价格最为低廉,应用也非常地简单,其作用基本体现在对患者的整个脊椎进行总体性的观察和了解,可以作为最初始的检查数据以备以后运用,但是在对病灶的范围及其边缘以及软组织肿块的判断却相对来说比较困难。CT扫描密度和分辨率均高于X线平片,对于病灶的观察可以更加细致,提供一些更加具体化的内部信息,并可以深入到周边以及对肿块有一个相较详细的判断,可以较为准确地发现早期脊椎的病变情况,发现溶骨性病灶、骨皮质破坏以及肿瘤是否侵人硬膜外腔或椎旁软组织。而MRI则能够较为准确地判断肿瘤的位置和范围,进而帮助临床医师观察到病灶是否有累及到椎管,并可以观察到软组织的肿块,且检查范围也较大,但是会对肿瘤侵袭性有过高的估计,对骨质结构改变不能清晰地显示[8]。
综上所述,X线平片、CT以及MRI功用不同,有差异性,可以用在患者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不同阶段。
参考文献
[1]王振虹,刘吉华,聂佩,等.骨质疏松和骨转移瘤致椎体压缩骨折的MRI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5):747-753.
[2]何海林, 习羽. X 线平片与 CT 诊断脊椎转移瘤的临床对比研究[J]. 医学综述,2013, 19(13):2445-2447.
[3]Moulopoulos LA , Kumar Al , Leeds NA .Second look at unenhanced spi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malignant leptomeningeal disease[J]. Clin Imaging,1997(21):252。
[4]Gundry CR, Fritts HM. Magnetic resomance imaging of themusculoskeletal system: The spine [J]. Clin Orthop Relat Res,1998(346):262.
[5]曾生柏. 脊椎转移瘤的X线平片、CT及MRI诊断对比分析[J]. 当代医学,2012,18(12):75-76.
[6]赵秀芹,徐文坚,狄玉进,等.转移瘤椎体与正常椎体氢质子磁共振波谱初步对比分析[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1,27(8):1217-1219,1223.
[7]张汝森,曾旭文,苏梓航,等.125Ⅰ粒子植入治疗脊椎转移瘤的临床价值[J].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2011,35(1):17-19.
季羡林日记范文4
湖南省人民医院儿科,湖南长沙 410005
[摘要] 目的 探讨肝纤四项及APRI与血小板比值(APRI)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采集46例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患者的血清,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中的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Ⅲ型前胶原、Ⅳ型胶原的值,计算APRI值。 结果 血清HA、PCⅢ和CⅣ水平在慢性乙型肝炎中度和病理S2期时开始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升高。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血清肝纤四项水平有显著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RI值并未呈现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纤四项与APRI曲线下面积(AUC),其中HA的AUC最大,血清肝纤四项AUC均>0.5,而APRI<0.5。结论 肝纤四项及APRI与血小板比值(APRI)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值得参考。
关键词 透明质酸;层黏蛋白;Ⅳ型胶原;Ⅲ型前胶原;APRI;肝纤维化
[中图分类号] R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a)-0187-02
肝纤维化是多种慢性肝病共有的组织学改变,是慢性肝炎(如慢性乙型肝炎)向肝硬化发展的必然阶段。常用来诊断肝纤维化的4项指标与肝纤维化有较密切关系[1]。为探讨肝纤四项及APRI与血小板比值(APRI)在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诊断的临床诊断价值。该研究选取2011年3月—2012年4月该院收治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肝纤四项及APRI与血小板比值(APRI)的研究,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诊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湖南省人民医院前来就诊的住院的病毒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为病例组,共46例,男30例,女16例。年龄范围20~84岁,平均年龄52岁。全部病例临床诊断均符合2000年第十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的标准,并经肝组织穿刺确诊,按炎症活动度分为1-4级(G),及按病理学纤维化程度分为1~4期(s),排除合并有其他类型的肝病或肿瘤、血常规检查及有关肝功能生化的检查不全者。
1.2 检测方法
1.2.1 病理学检测 采用B超引导,快速行肝穿刺术。后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读片,每张切片至少包括3个汇管区。
1.2.2 肝纤四项检测 在肝活检的当日或近期,清晨抽取静脉抗凝血5 mL。采用增强化学发光法(主要将两种显色底物1:1等体积混合,固定,拍片,显影、定影,调整曝光时间与区域)检测血清纤维化四项HA、LN、PCⅢ和CⅣ,试剂盒购自广东虹业抗体科技有限公司。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按照炎症程度分为G0、G1、G2、G3、G4;按照纤维化程度分为S0、S1、S2、S3、S4。
1.2.3 APRI的测定 APRI=AST/PLT。谷草转氨酶(AST)由日本日立公司提供的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盒购自北京利德曼生化股份有限公司;血小板计数由Bayer公司提供的ADVIA2120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试剂购自西门子医学诊断产品有限公司。
1.3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对肝纤四项和APRI值进行t检验;用Spearman检验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以S≥2期为判断阳性的标准,1-特异性为横坐标,灵敏度为纵坐标绘制曲线确定最优截断点,计算机处理曲线下面积(AUC)和各截断点的灵敏度、特异度。AUC=1.0为最理想检测指标,AUC<0.5说明无诊断价值。
2 结果
2.1 患者不同炎症程度与血清HA、LN、PCⅢ、CⅣ含量的比较
经统计分析,炎症为G1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4项水平与正常组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G2级开始肝纤四项(除LN外)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G4级达到最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G1~G4级APRI值与G0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患者不同纤维化分期与血清纤维化4项的比较
经统计分析,HA,PCⅢ、CⅣ水平在纤维化S2期明显高于对照组S0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S4期达到最高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N水平在纤维化分期S1~S3与S0期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S4期则明显高于S0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从S1~S4期,APRI值与S0期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肝纤四项及APRI与肝纤维化结果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经统计分析,血清纤维化四项中除LN稍差外,均与肝脏纤维化分期有良好的正相关关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RI与二者相关性均不明显,见表3。
2.4 Cutoff value及其所对应的sensitivity、specificity
经统计分析,以1-specificity作为横坐标,sensitivity作为纵坐标绘制ROC曲线,肝纤维化四项与APRI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HA 0.897、LN 0.728、PCⅢ 0.768、CⅣ 0.828、APRI 0.382,其中HA的AUC最大,血清肝纤维化四项AUC均>0.5,而APRI<0.5。取曲线中sensitivity+specificity最大值对应的值为各项指标值的截点(Cutoff value),其所对应的灵敏度、特异性,见表4。
3 讨论
据统计,全球约有4亿人感染乙肝[2],大部分为慢性携带状态[3]。应为慢性乙型肝炎是进展为肝硬化、肝癌最重要的预测因子[4]。并且,由于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西医抗病毒治疗,但是其产生的耐药性、高复发率和不良反应多等缺点[5],导致乙肝患者逐渐纤维化转变。由于肝病理活检为创伤性,缺少动态观察,难以广泛推广;故临床迫切需要寻找灵敏度高而无创性的诊断方法。已有许多报导肯定了血清纤维化四项对肝纤维化的诊断及动态变化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但对早期肝纤维化的诊断准确度不高。该实验研究显示:HA、CⅣ及PCⅢ可作为明显肝纤维化的检测指标,不同纤维化分期患者LN水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差异,此与樊锡凤、罗威关于肝纤维化的研究相符合[6];肝脏纤维化程度与血清中细胞外基质HA、LN、PCⅢ、CⅣ有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性,纤维化分期与血清肝纤四项(除LN外)水平存在良好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其可较好的反映肝纤维化程度。为进一步研究肝纤维化四项指标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该研究将其进行ROC曲线分析:血清肝纤四项的曲线下面积(AUC)其中HA的AUC最大,血清肝纤维化四项AUC在0.7~0.9之间,说明该组合方式对乙肝相关肝纤维化的诊断有较好的准确度。
该实验研究利用肝功能指标AST和血常规指标血小板计数的比值,计算APRI指数,利用APRI进行肝纤维化程度的判断。随着肝炎症程度及纤维化的提高,APRI并未反映出一定的规律性。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均未显示出明显的相关性。再将其进行ROC曲线分析, AUC为0.382,<0.5说明该项指标诊断的准确性较低;截点值1.43,此时,灵敏度0.219,特异性0.857。Wai等人研究APRI用于评价肝纤维化。结果显示,当诊断界值分别为1.50和2.0时,显著纤维化(S≥2)和肝硬化(S=4)的AUC为0.880和0.940[22]。该研究与其结果有差异,原因可能有:①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敏感,易受药物治疗的影响,所以在研究中要求患者的实验室检测结果必须是药物治疗前的,而且与肝组织活检时间不能超过1周。②该次实验的样本数为46例,样本量较少。③Wai等人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而该次实验的大部分患者属于慢性乙型肝炎及肝硬化。这些都有可能是导致该次实验结果与前人研究结果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值得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曹玉林,李森林.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的研究进展[J].中国肝胆病杂志,2011,27(2):214-217.
[2] 刘汉屈,秦波.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9,17(18):1803-1807.
[3] 王小锁,王春霞,王玲.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4):28-30.
[4] 覃光地. 中医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近况[J].中医药导报,2009,15(8):87-89.
[5] 刘克祥. 核苷酸类药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新研究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3,6(6):177-179.
季羡林日记范文5
【关键词】 纵隔型肺癌; CT诊断; MRI诊断; 临床表现; 诊断效果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and analyz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diagnosis effect of CT and MRI applied in mediastinal type lung cancer.Method:A total of 42 patients with mediastinal type lung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2 to December 2014 were collected,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X-ray,CT and MRI diagnosis,the patients’ diagnosis result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compared.Result:In 42 cases of mediastinal type lung cancer,25 cases of central type lung cancer,17 cases of peripheral lung cancer.The sensitivity of CT and MRI diagnosi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X-ray,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but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sensitivity between the CT and MRI diagnosis(P>0.05).Conclusion:In the diagnosis of mediastinal type lung cancer patients,CT and MRI diagnosis all have high sensitivity,but derive the imaging findings of different diagnosis,if necessary to make a joint diagnosis for the patients,so as to improve the effect of diagnosis.
【Key words】 Mediastinal type lung cancer; CT diagnosis; MRI diagnosi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Diagnosis effect
First-author’s address:Huanggu Central Hospital of Shenyang City,Shenyang 11002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6.05.036
纵隔型肺癌通常指的是发生在叶支气管、支气管以及肺段支气管的肺癌,以鳞癌以及未分化癌居多[1]。相关的研究报道称,纵隔型肺癌属于特殊的肺癌类型,位于纵隔部位,并原发于肺内,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体征和症状的轻重、有无、出现的早晚均与肿瘤的病理类型、发生部位、有无转移、有无并发症以及患者耐受差异等有着密切的联系[2]。纵隔型肺癌患者的早期症状通常较轻微,部分患者无不适症状,周围型肺癌的症状较轻而且出现较晚,而中央型肺癌的症状较重而且出现较早,通常在体检时发现[3]。由于纵隔型肺癌的症状不具有特异性,因此容易与其他类型的疾病发生混淆,从而造成误诊,导致患者无法得到及时、针对性的治疗,因此在临床上对于纵隔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研究一直都是讨论的焦点[4]。在本次研究中,对纵隔型肺癌患者采用了CT诊断和MRI诊断,旨在探讨两种影像学诊断方式在纵隔型肺癌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纵隔型肺癌患者42例,其中,男34例,女8例;年龄45~78岁,平均(59.2±10.5)岁。所有患者经诊断均确诊为纵隔型肺癌,且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咳痰和咳嗽症状,其中25例患者伴有胸痛,19例患者痰中有血丝,15例患者伴有发热现象,2例患者伴随上腔静脉综合征。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检查、CT诊断和MRI诊断。
1.2.1 X线诊断 诊断仪器:X光机透视机(PLX2200),检查范围包括:第七颈椎至肋膈,包括胸壁的软组织。18例患者摄正位倾斜体层片,14例患者摄侧位倾后斜位体层片,10例患者摄正位病灶分层片。
1.2.2 CT诊断 诊断仪器:使用64排螺旋CT机对患者进行扫描。检查时患者取仰卧位,扫描范围包括:从肺尖到肺底。先行平扫,之后进行增强扫描。增强扫描之前对患者注射造影剂,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造影剂注入患者前臂静脉,注射速度为2.0 mL/s,注射开始后1 min对患者进行增强扫描。 1.2.3 MRI诊断 诊断仪器:1.5TPhilips-MRI。诊断中实施常规横断面T2WI成像、矢状面SE序列T1WI成像、快速SE序列T2WI成像。
1.3 评价指标 将42例患者的X线检查、CT诊断和MRI诊断的灵敏度进行对比。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手术结果和病理学检查分析 42例纵隔型肺癌患者中,25例为中央型肺癌,17例为周围型肺癌。发病部位:15例为右肺上叶,13例为右肺下叶,11例为左肺上叶,3例为左肺下叶。病理类型:21例为鳞癌,11例为小细胞癌,10例为腺癌。
2.2 X线检查、CT诊断和MRI诊断的影像学表现 在X线检查中周围型肺癌可见纵隔增宽,且纵隔与病灶内缘紧密粘连或融合,部分病灶表现出与纵隔胸膜粘连;中央型肺癌同样可见纵隔增宽,纵隔与肺叶的界限不清晰。
CT诊断中可见肺门呈结节状,肿瘤边缘呈不规则形,且外缘呈分叶状、毛刺,纵隔淋巴结肿大,且伴随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
MRI诊断除了可见上述表现外,还能够清晰观察到患者的肿瘤累及胸膜、胸壁和胸椎。
2.3 42例患者X线检查、CT诊断和MRI诊断的灵敏度比较 CT诊断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均明显高于X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间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纵隔型肺癌由于肿块阻塞支气管,导致肺上叶完全不张,并紧贴在纵隔上,包裹住肿大淋巴结或肺门肿块,从而形成了纵隔肿块[5-6]。相关的研究报道认为纵隔型肺癌的发病机制包括:原发肺癌的位置隐匿,或肿块较小,出现纵隔淋巴结转移,导致纵隔增宽;中央型肺癌患者合并肺不张后,不张肺显著缩小并紧贴纵隔,导致纵隔增宽;周围性肺癌靠近纵隔胸膜[7]。由于纵隔型肺癌原发于肺内,且表现为纵隔旁肿块或者类似的纵隔肿块,因此极易误诊为纵隔肿瘤。所以临床诊断的准确性对纵隔型肺癌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8-9]。
在本次研究中,笔者对所有纵隔型肺癌患者均进行了X线检查、CT诊断和MRI诊断,研究结果证实,CT诊断和MRI诊断的灵敏度均明显高于X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者间的灵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线平片检查由于费用低廉、诊断准确率较高已经成为了临床上较为常用的诊断方式,因此在纵隔型肺癌的诊断当中也得到了广泛应用。研究认为,X线检查可见周围型肺癌表现出中纵隔和上纵隔增宽,且纵隔紧贴肿块的病灶内缘,但是由于诊断的分辨率较低,因此误诊率和漏诊率均较高[10]。而CT诊断是一种高效、无创的诊断方式,能够在检查中直接观察患者支气管受累的具体情况,并掌握肿瘤的形状、密度和周围组织等情况,因此诊断的准确率较高。不足之处在于该项检查具有放射性,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一定伤害[11]。MRI诊断的不足之处在于诊断时间较长、诊断费用较高,但是对患者机体无放射性损害,因此诊断更加安全。在该诊断方式当中,利用全方位和多序列的成像效果能够有效地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使操作者能够清晰地观察到肿块是否侵及患者的胸壁、胸膜或者胸椎[12]。由于CT和MRI诊断各有特点,因此在临床诊断当中,可将CT诊断作为首选,若在检查后出现了与临床结果不相符的情况,那么可通过MRI进行进一步诊断,从而保证诊断的准确性,并减轻患者负担。
综上所述,在纵隔型肺癌患者的诊断当中,CT诊断和MRI诊断均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诊断中获得的影像学表现不同,如有必要可对患者进行联合诊断,从而提高诊断效果。
参考文献
[1]丁贤友,刘晓东,李年春,等.多层螺旋CT在纵隔型肺癌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70-72.
[2]刘广红.纵隔型肺癌X线、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灵敏度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3):1977-1979.
[3]何锡华,张旭升,郑晓林,等.纵隔型肺癌的X线及CT表现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4):32-34.
[4]陈建.纵隔型肺癌患者的CT及MRI临床表现及诊断结果研究[J].当代医药论丛,2015,14(1):38-39.
[5]张学锋,杨俊涛,庄敏.纵隔型肺癌X线、CT及MRI的表现及诊断灵敏度探讨[J].医学信息,2015,10(18):293-293.
[6]毕诗诚,黄伟浪,林歆,等.纵隔型肺癌的CT及MR表现分析[J].吉林医学,2013,34(18):3624-3625.
[7]吴树材,范开琴.螺旋CT血管造影应用于中央型肺癌纵隔、肺门血管肿瘤侵犯诊断临床价值分析与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5,13(4):36-38,42.
[8]王振军,曲金荣,黎海亮,等.MR压脂T2WI/DWI及增强CT对肺癌与肺不张组织的显像效果[J].山东医药,2015,55(15):73-74.
[9]殷瑞根,朱海涛,张志坚,等.人小细胞肺癌原位瘤与皮下瘤模型影像及病理对照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12):1949-1952.
[10]谭理连,周洁,李志铭,等.周围型肺癌病理、CT表现与血清肿瘤标志物CA50关系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1):1-3,9.
季羡林日记范文6
<<怀念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学完<<怀念母亲>>这篇季羡林老先生写的课文.让我知道季老身在异国他乡,可心却想着生身母亲与祖国母亲,表达了他热爱祖国.
这篇课文说了:季老先生6岁离开生身母亲去城里住.在他读大学二年级时,母亲不幸去世.然而,季羡林就成了孤儿,他痛苦了几天,食不下咽,寝不安席.后来,季羡林老先生到德国留学,不知道为什么,祖国母亲也频来入梦,为了说明当时感情,他就在德国写了几篇日记:看到房东太太见儿子还没回家,那着急的样子,我就想起故国的母亲,故国的朋友.我真想回家,有时想得不能忍耐....
这时,我便想起我的母亲,她同其他母亲一样关爱我,一样担心我,一样教育我,跟其他母亲一样不顾疲劳为我赚钱,为我买学习用品,买衣服.可是,我却不为妈妈着想,有一次,妈妈让我帮她刻字,我正看着电影,说:"妈妈,这东西”太难了”,我搞不出来!"说完,我又津津有味地看起了电影.妈妈叹了一口气,就自己匆忙地刻字.看了<<怀念母亲>>这篇课文后,我非常羞愧,因为太赖了!!!我下定决心,以后要孝敬母亲.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要向季羡林老先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