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的心愿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云雀的心愿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云雀的心愿

云雀的心愿范文1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体会陈述句和反问句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

4、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对学生进行增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使学生了解用陈述句和反问句的各自作用。

2、使学生真正理解“森林实在太重要了”,产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

今天我们学习第10、云雀心愿

读课题

读了课题之后有什么问题吗?

①心愿是什么意思?(查字典解决)

②云雀的心愿是什么?

③为什么云雀会有这样的心愿?

过渡:云雀,是一种雀目,百灵科的鸟,全世界有大约75种云雀。那么云雀的心愿究竟是什么呢,我们来听老师把课文朗读一遍,相信大家会很快了解的。

二、初读课文

老师读课文:

要求:a、找出生字词,听清读音。

B、标好短号。

云雀有怎样的心愿啊?(明年春天,我一定邀上小伙伴,到那片沙漠上去种树,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

简介生态平衡。

(过去由于科学不发达,人们盲目生育,劳动生产率也不高,经济主要是靠过度消耗自然资源,低利用资源,而不管污染来实现的。)

自读课文

要求:a、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B、云雀的妈妈一共说了几次话?

出示词语

云雀沙漠狂风刮过漫天飞舞讨厌埋怨茂密乱砍滥伐

贫瘠脱缰咆哮和堤冲跨淹没挨近凶猛泛滥成灾汛期

蓄水树冠冲刷枯枝败叶土壤渗进储存遮挡散失绿洲

开火车读

齐读

指名读

指名抽读

滥读(lan),不能读(lan),瘠读(ji)不能读(ji);堤读(di),不能读(ti)

汛读(xun),不能读(xin);苔读(tai),不能读(tan)。

三、指名朗读课文

过渡:谁预习最认真的,现在就让他来告诉你,进入朗读大比拼。

1、指名朗读课文

要求:a、思考:云雀们到过哪些地方。(沙漠、大河、森林)

轻声自由读课文,然后根据云雀们到过哪些地方来分段。

第一段:(第1—4自然段)讲人们乱砍滥伐,使茂密的树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第二段:(第5—10自然段)讲河流上游的森林被砍光,河水泛滥成灾。

第三段:(第11—13自然段)讲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

第四段:(第14—15自然段)到沙漠上去种树是云雀的心愿。

四、指导写字

“厌”和“庆”作比较,不要多写点和少写点。

“伐”和“代”作比较,不要少写撇,伐木是要用刀的。

“冠”注意不要将寸写到宝盖头外面。

过渡:为什么云雀会有去沙漠种树,使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呢?我们下节课学习。

五、作业

抄写词语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认读生字

2、多音字组词:冠调埋

3、用适当的词填空

()的上空()狂风黄沙()眯得()

()地说()的森林()的沙漠水位()

()的河水()的野马()的空调器

()的太阳光散失()()变成()

过渡,为什么云雀会有去沙漠种树的心愿呢?我们还是得从云雀有一年夏天的出游开始,先来看它们的沙漠游。

二、细读课文

细读(1—4)

1、出示沙漠的图片

来到沙漠,它们看到了什么?感觉这里的环境怎样?

谁能练习一下生活实际说说,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指名读课文的(1—4)段

a、哪些词语说明环境很恶劣啊!(漫天飞舞、贫瘠、睁不开眼,板书:砍,贫瘠,漫天飞舞)

漫天飞舞:是什么意思?

贫瘠:是什么意思?

那么贫瘠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指导朗读:

妈看到这里变成了这个样子,她心里会怎样想呢?(真惋惜啊,真心疼啊)

那么你能用惋惜、心疼的话再来读一遍妈妈说的话吗?(“孩子,以前这里也是一片茂密的森林。由于人们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妈妈心疼地说。)

小云雀地话要怎么读呢?(埋怨地读,你来读一下吧)

森林被人们弄成这样子,哎,哪桌同桌的同学来做一下云雀妈妈和小云雀。

男小云雀,女云雀妈妈(3、4)

在沙漠,云雀知道了有森林和没森林的保护是不一样的,那么你想对森林说什么吗?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7、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

8、齐读(1—4)

9、小结: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茂密的树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过渡:乱砍滥伐的后果,远不止这,我们再来看一看云雀们的大河游。

二、细读课文

细读(5—10)

1、出示录象河水泛滥。

它们看到了什么?

谁能说说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

2、“咆哮”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河水像脱缰的野马?(野马是怎样奔跑的?马能按照路线奔跑是因为有人用缰绳指挥着,那么指挥河水奔跑的是什么呢?没有了和堤就乱流了。)

a、指导朗读河水造成危害的句子。

河水为什么会这么凶猛?(云雀妈妈叹了一口气:“哎,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

解:和堤、汛期、泛滥成灾

指导朗读,妈妈这时候的话应该怎么读呢?(无可奈何)指名读一读。

“蓄水”是什么意思?森林是用依靠什么蓄水的呢?

树冠,苔藓,土壤

()可以()。

较句字:

森林就是一座大水库。

森林不就是一座大水库吗?

A、这两句话都告诉我们森林是水库,可是……,可是什么?

B、你来读一读。

指导朗读:

写河水泛滥成灾的句子要读出河水的气势汹汹的样子,小云雀的要用害怕的语气读。妈妈说河水为什么凶猛的话要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说森林水库的原因要用自豪的语气读。

男同学读妈妈的话女同学读小云雀的话。

7、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

8、小结:河流上游的森林被伐光,河水泛滥成灾。

细读(11—13)

自读课文:讨论为什么说森林是空调器?

细读(14—15)

1、齐读14、15

2、从小云雀的话语中你知道了什么?

板书: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

三、小结

课文已经学完了,那么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

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

从哪些地方看出森林很重要呢?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土地慢慢会变成沙漠,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就漫天飞舞,森林没有了,“森林水库”也就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有了森林,就等于有了空调器,夏天可以遮光,冬天可以保暖。)

云雀的心愿范文2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做事全凭兴趣,自主阅读能力相对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注重阅读的水到渠成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应巧妙地引导,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然融入到阅读活动中来。其中让阅读与课堂教学融为一体,使阅读配合课堂内容承上启下,进行巧妙过渡,能够很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及阅读兴趣,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

一、注重词句训练,带动阅读活动

字组成句,句连成段,段形成文。从这样的逻辑来看,便蕴含了强烈的承上启下思想。字句的理解是理解课文的钥匙,教师可以借助于让学生对字句进行理解,进而过渡到对整篇文章的阅读活动中来,也使学生能从深层次上去感悟课文。比如,在对《草原》这一课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文章重点描写的是草原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第一次看到草原的快乐心情。教师可以选择以读代讲的形式来进行课堂教学,首先教师进行课文的范读,并让学生思考文章中描写草原景色的特点的词句有那些,同时做好标记。教师的深情朗诵,再现了草原的优美景色,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学生迅速找出了“清新”“明朗”、“一碧千里”、“无边的绿毯”等一系列描写草原景色的词语,并且也找到了“是……也是……”、“既……又……”、“连……都……”等的句子。如此,学生便迅速且准确地理解、掌握草原的美丽风光,对草原的美好风景不禁产生向往之情,此时教师在顺水推舟,引导学生齐读并思考课文其他问题,学生因受到之前教师深情朗读及对草原美好景色的向往的影响,朗读的起来兴致勃勃,深情而动人。如此巧妙的过渡引读,感知文本,如此不仅能够增强学生对字句的理解与感悟,还能够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把握全文,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与思想感情,并且起到了顺理成章带动阅读的目的。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的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能力。

二、掌握阅读方法,承接阅读内容

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可以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阅读中来,让阅读衔接更加自如,阅读活动更加高效。培根说:“有的书只读其中一部分,有的书只须知道其中的大概即可,而对于少数好书,则要精读、细读、反复地读。”在语文课文中,编撰人员为大家编排精读与略读这两大类的文章内容。所谓的略读就是对课文加以粗略的、迅速的浏览,包括了文体、作者与说明等。略读文章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总体了解课文,了解课文中的背景,从而更好地把握整篇文章。但是精读则要求小学生对全文进行深入研究。在精读的时候应该注重语境的结合,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从深层次上理解课文的含义。其中精读的方法包括有:品读、诵读、写心得体会等。教师应该灵活指导学生循序渐进,步步深入阅读,让学生在掌握阅读方法的同时,有目的的对课文进行阅读,促进阅读实效性的提高。比如: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批注阅读。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不理解之处、关键字词句、文章的写作方法、文章的写作顺序以及文章的主要内容等通过各种不同的阅读的方式来进行批注,同时相应地做好笔记。这种方式的阅读具有很强的衔接性,承上启下的阅读教学让学生在整个活动中变得秩序井然,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的阅读水平。

三、注重阅读过渡的开放性,积极发展学生的个性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需要充分放手,不能以自己的阅读分析来完全代替学生自身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自主阅读,实现对文本的解读。因此,可以采取的正确做法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会主动思考,将自己的思维判断及情感活动融入到阅读中,从而深化自己对各种文本之理解。显然,在阅读教学中,阅读文本已经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平台。教师应该注重学生个性化地阅读课文,激励他们用自己的思维进行思考,进行阅读,发展学生的健全的人格。此外,在这一阅读过程中,教师应灵活设置引导学生进行的阅读过渡语,以促进学生的自由发挥。例如,在对《云雀的心愿》一文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向学生提出了以下问题:

师:同学们,你们有心愿吗?如果有,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

学生立即开始议论开来。

生1:我的心愿是能够天天见到蓝天碧水。

生2:我的心愿是老师能够带我们去春游。

师:同学们,你们真有想法。那你知道云雀的心愿会是什么呢?请发挥你们的想象,然后以自己擅长的方式去阅读课文,借助阅读进行思考,而后再把云雀的心愿吐露出来。

在阅读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云雀心愿的由来,以及云雀和云雀妈妈的具体心愿。此时,教师可以向同学们说:同学们,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你们有谁知道贫瘠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这样一来,就让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发展,“过渡语”的巧妙,使学生创造性地解读课文,即培养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云雀的心愿范文3

一、感知情感,激发阅读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应该渗透到每一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感知情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对于情感的初步感知,进而在情感的影响和熏陶下激发学生进一步阅读的兴趣,并在阅读中深化文本情感的感知程度。

例如,在教学《云雀的心愿》的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初读课文,感知“云雀有一个什么样的心愿?”,学生在初读课文后知道这是呼吁保护环境的文章。然后让学生谈谈读后感受,学生在进一步阅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到环境的变化。在此我采用“故事教学法”,让学生讲述“小云雀”的故事,在故事中侧重于突出“小云雀”的心愿,并将其心愿清晰地表达出来。接着,进行“角色扮演法”的教学,我通过设置一定的故事情境,将学生分组,分别让学生扮演“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角色,然后我在范读旁白的过程中,让学生齐读“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语言,而且强化学生要有感情地朗读,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这些话语中表达出“小云雀”和“云雀妈妈”怎样的思想情感。我在整个教学中主要是引导学生在语言分析中进一步感知情感,例如在“我们家真凉快啊!”让学生分析为什么会“凉快”?,因为“森林这个空调器”,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设疑,一组解答,在一问一答中,学生对于情感的感知更加深刻,也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从阅读中寻找答案的兴趣。

二、促感,强化文本学习

现阶段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一直强调要“情知合一”,要“文道合一”。其中“情知合一”要求在知识的教学中要促感的感受和培养,而“文道合一”则强化在阅读兴趣和学习信心的基础上让学生获得性情的培养和人格的提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强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文化教育和情感培养为目标,在凸显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知识和情感的统一。

例如在《黄河的主人》教学过程中,在学生初读课文获得对于波浪汹涌的黄河以及河上羊皮筏子上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的感知上,进一步促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强化文本学习。在黄河气势宏大、筏子险情重重的情况下乘客却从容淡定,这从侧面凸显出艄公的沉着稳健,让学生体会到人类的伟大,所以说艄公就是“黄河的主人”。我采用了“球状教学”的方式,以“黄河的主人――艄公”为中心,通过对于文本的大胆取舍强化文本学习,在引领学生重点体会文本中描写黄河磅礴气势的语句中感受到黄河作为母亲之河的博大和壮观,而这是自然,作为人类而言,从某种程度上讲既是黄河的儿女,又是黄河的主人。接着我引导学生从文本学习中体会“为什么说艄公是黄河的主人?”“他具有哪些品质?”从文本学习中,学生可以提炼出重点语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但是,对于“黄河的主人”的理解,我觉得应该更加深入一些,为此,我引导学生分析,除了“艄公”以外,谁也可以成为“黄河的主人”?学生在讨论中进一步深化了对于情感的感受和体会, “小心、大胆谈笑风生”的乘客也可以成为黄河的主人。在强化文本学习中,学生对于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也在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学习和延伸这种精神和情感。

三、升华情感,体现文本价值

语文教学中情感的培养不应拘泥于文本教学,更不应在人云亦云中进行情感的复制,应该引领学生在情感的感知、促发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联系实际、联系生活中让情感成为自然的、内化的部分,而不只是针对文本的油然而生的表面的情感。

例如,在教学《爱如茉莉》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情感教学我采取了三步走的教学策略:第一步,我让学生通过对于文题的理解,说说对于“爱”的认识。学生情感中的爱,主要是男女之间的爱情、同学之间的友情、家庭之间的亲情,对于父母的爱情,学生感到茫然,她们一般认为父母的爱情在岁月的消磨中往往渐渐消退,剩下更多的是亲情。尤其是在孩子面前,父母之间的感情往往比较含蓄,比较内敛,让人不易察觉。第二步,在学生通读全文后,让学生谈谈对于父母之间那份淡如茉莉的爱情的理解。通过引导学生回顾故事情节,从其中的一些细节中深入体会父母之间的爱情:爸爸坐在床前的椅子上,一只手紧握着妈妈的手,只为妈妈一动就会被惊醒;妈妈怕惊动爸爸不敢动,手脚都麻木了。这个鲜明的矛盾中,让学生感悟到其中洋溢的简简单单的爱。第三步,从“爱如茉莉”中感悟到付出的珍贵,让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爱,感受爱,感受真情。

云雀的心愿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评价 多元设计 语文味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01-055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教师对学生进行课堂评价,这是教学激励措施的重要外化形式。为提升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为凸显语文教学的本色,教师不仅要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还要进行多元设计,赋予评价浓郁的语文味,为语文学习注入更多内驱力。

一、关联教材,体现评价文本味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评价要蕴涵语文味,这是现代课堂教学的本色要求。教学评价要体现语文味,就要从语文视角出发,对语文文本、情感、表达等多种因子进行观照。关联教材,体现评价的文本味,是指教师评价学生表现时,要结合文本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感知,从文本介入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经历。这样的评价设计带有专业属性,学生从中获得的信息也会更丰实。

在学习《云雀的心愿》时,教师设计思考问题:“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飞到沙漠上空看到了什么?”学生回答:“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看到了漫天飞沙、贫瘠的土地、森林树木被乱砍滥伐。小云雀和云雀妈妈都非常伤心和失望。”教师给出评价:“你回答得非常全面,而且能够联系小云雀和云雀妈妈的感受来说,这说明你对课文有比较深透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思想也把握到位了。”学生听了这样的评价兴奋不已。教师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极高的肯定,特别是联系文本内容展开评价,学生感触深,学习研究文本的积极性就被激发了出来。这样的评价自然带有浓郁的语文味,学生从中也能汲取更多的语文营养。

二、关联情感,体现评价人情味

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非常敏感,教师的一句赞美,也许会给学生带来无穷的动力。在评价设计时关联情感,就是要体现教师那浓浓的关心之情。教师在评价设计时,首先要关注学生实际,不同年龄段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会有不同的回馈。如“你表现很棒”“你说得真好”等评价语,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其激励效果也许很显著,但若是针对高年段学生,恐怕就没有太多刺激效果了。其次是评价内容要体现个性化,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对待教师的评价也会呈现出不同态势,教师具体实施评价时,要提升评价语言的针对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获得最需要的激励。

人情味包含众多内涵,有激励、有关心、有赞美、有批评,教师在评价中赋予其个性特质,给学生带来的自然是独特的情感体验。在学习《第一朵杏花》时,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课文。具体展示时,教师根据学生不同的表现给出评价:“饰演竺可桢老爷爷的同学,朗读语气把握得很好。可惜读得太快了,老爷爷说话哪会这样快啊!如果再慢一点,你的表现就是非常完美的。饰演小孩的这位同学,你读得很有个性,表现出天真、单纯的性格特征,语气、语速都把握得较好……”学生听到教师评价得这样中肯,都点头称是。教师对学生的表现展开人情味十足的评价,学生深受启发,激励效果相当明显。

三、关联表达,体现评价艺术味

语文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语言的艺术性,这也是语文学科教学的根本诉求。教师评价学生的表现未必要用多么精美的语言,但一定要符合语言规范要求。教师要注意启动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反思,让评价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给学生带来重要的鼓舞力量。“一样话可以十样说”,说的就是表达艺术。教师评价语言的设计也是如此,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感受,用语言表达的技巧赢得评价的正能量,这也是语文味的实践应用。

在学习《九寨沟》时,教师让学生读课文,说说课文介绍了九寨沟的哪些景物,课文描写了哪些珍稀动物。学生经过讨论,给出了圆满回答。教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你说得很细致,我听得很入迷,你的描绘让九寨沟更有魅力,我相信大家已经心驰神往了。”“你肯定去过九寨沟,不然怎么说起九寨沟,你像是如数家珍呢?如果你的爸爸妈妈要去九寨沟,你就是合格的导游了。”教师的评价引起了学生一阵阵的骚动,这说明教师的评价语言设计得很有艺术性,不仅灵动形象,还有很强的赞美意味,学生自然非常受用。可见,教师评价语言的设计非常重要,学生喜欢听,还能够受到震动,这样的评价才是成功的。

云雀的心愿范文5

【案例一】

苏教版二下《晚上的“太阳”》课后练习的第1题是:默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一位教师在执教这一环节时,是这样处理的: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完这篇课文,感受到爱迪生在紧张的情况下不慌乱、不害怕,用自己的智慧救了妈妈。我们再读一遍课文,看看能不能把这个故事讲下来。(生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来讲一讲这个故事?(冷场)

师:看看哪位小朋友最勇敢,敢于第一个讲故事?

(一生举手后站起,把课文读讲了一遍)

师:看这位同学讲得多流利,我们回家以后都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听。

从表面上看,这位教师关注了课后练习题的训练,在课堂上对讲故事这个环节进行了指导。但是,从目标的达成度来看,他这种以读代讲的方式显然没有完成既定教学目标:是讲讲这个故事,而不是读读这个故事。这也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通病:学生讲不出来的时候,教师便让学生读读课文加以替代了。其实,讲与读是不一样的。讲,就是把故事内容讲出来,意思相近;读却是把故事的文字读了出来。讲,训练的是口语表达,是对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口语交际目标中是这样描述的: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这个课后练习题便是讲故事这项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可见,读是不能替代讲的。

在这个环节的处理上,笔者认为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发挥教师自身教学语言的示范性。很多学生根本不知道怎么去讲故事,教师就可以把第1自然段作为例子,放下书本,给学生娓娓讲来,然后,让学生说一说“讲”和“读”的区别,让学生明白讲故事可以加上自己的语言,可以省略课文中的文字,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讲故事和读故事语气和节奏的不同。在教师示范以后,再让学生接着讲故事,学生就会学着老师的样子来讲一讲故事,而不是单纯的读书了。

【案例二】

苏教版四下《云雀的心愿》课后第5题是这样的: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一位教师分精读感悟和作业书写两个步骤对这个问题进行了设计: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0和第13自然段,看看为什么小云雀说森林很重要呢?(生读)

师:哪位同学来说一说?(生读第10自然段)

师:(出示森林图片)听了他的朗读,谁能看图说说森林为什么重要?

生:森林土壤可以蓄水。

生:森林树干上的苔藓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

生:森林树下的枯枝败叶也可以吸收一部分雨水。

生:森林的树冠还可以挡一部分雨水。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你们能用这样的句式来说一说森林的重要性吗?(出示句式)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森林太重要了。

生:因为森林是个大水库,所以它太重要了。

生:因为森林可以蓄水,所以它太重要了。

接着教师用同样的方式进行了第13自然段的教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云雀的心愿》一课,感受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请同学们回家以后把森林的重要性用一个片段写下来。

教师通过朗读、练说、练写等形式,指导学生感悟到“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的原因。但是,我们再仔细回顾一下第5题的要求不难发现,题目的要求是:为什么说“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先有条理地说说,再写下来。本课者关注到了课文的内容训练: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也注意到了读写结合:回家以后,把森林的重要性用一个片段写下来,却忽视了最为关键的一点:有条理。

回顾上面的教学片段,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回答“森林为什么太重要了”这个问题时,完全没有条理,可想而知,学生的练写片段也不容乐观。可以说,这位教师对于这一项练习目标的达成仅仅完成了一部分。这也是当前阅读教学的一个通病:关注课文内容感悟,忽视学生能力达成。

云雀的心愿范文6

关键词:小语课堂 海市蜃楼现象 对策

“海市蜃楼”表面是好看的,实际却是“虚效”的。作为风景,我们都想看一看海市蜃楼;作为教学,我们更多的追求是“有效”,而不是“虚效”。由于我们对课程理念理解的偏差,太过追求春的的“繁花”,而忽视了秋的收获,让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海市蜃楼——能看而不能用。

一、目标的偏离,定位上的“虚效”

到小学语文课堂走一走,听一听,常常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却上出了第二课时的精彩。第一课时,本是让学生学会生字词,读好课文是重点,结果却成了“水到渠成”的课文分析,结课前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是那么完美和全面,建立在“零”起点上的分析,却有这样的奇效,立竿见影的“偏方”,总让人怀疑是“海市蜃楼”。这样的公开课,如果听课教师不加分析,一味地盲从,收获的可能只是打击和茫然。回想过去,当时,毕业不久的我,听了这样的课,我恨不得挖个地洞钻进去,因为,我教过的学生,从没达成这样的目标,因为我做学生时,从没达到现在学生的水平。其实这样的目标偏离,作为公开课,可能更多的是在作秀,是演课,而不是上课;作为常态课,就是备课的失误,教学的一种低效。

造成这种异常现象的原因是教师没有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有定位好课时目标。其实,万变不离其宗,小学语文教学,一般说来,第一课时学习字词、读通文本、了解内容、理清文脉;第二课时读懂课文、品味词句、体会情感、领悟表达。当然,每个年级段侧重点不同,小学低年级应以识字学词为重点,慢慢学会理解,适当渗透欣赏;对中年级段而言,以理解为主,适当进行品评;对高年级段而言,在理解的基础上,重点向欣赏、品味课文语言、学会表达过渡。无论怎样变化,每节课教学,必须循序渐进,由浅入深,按教学规律办事。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对教材有宏观的把握,对每篇课文的分析不能面面俱到,要将能力点进行分散,每个训练点要和文本吻合,不要“蜻蜓点水”,要学会放弃,“十面埋伏”可以偶尔为之,大多情况下,还是要“网开一面”的好,给别人生路,让自已安心。“弱水三千,只取一飘饮” ,绝对的完美是不成立,有人说“残缺就是美”——美得就像维纳斯。小学语文教师,要有大的眼界,有舍才有得,把握好目标,重点才能精准,教学目标才不会跑偏。

二、僵化的指导,对话上的“虚效”

课堂,是一次次解读文本的过程;课堂,是一次次“对话”的过程。学生,是一个个富有鲜明个性的个体。因此,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也应是富有个性的,对文本的解读,应在“对话”中进行。但有的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过于僵化,自已心中没底,被学生牵着鼻子走或者被自己的预设所拘泥,缺少生成的灵活。

如:苏教版第八册《燕子》教学片断。

师:多么可爱的小燕子,她为春天增添了生趣,她谱出了春天的赞歌。老师布置一个作业,回去拿起相机,拍几张小燕子的照片,让我们欣赏欣赏,好不好?

生1:家里没相机(家里有相机的同学确实很少)。生2:看不到小燕子(学生附和)。 师:那我们该怎么办呢?生3:我知道老师,在我老家农村有燕子,但是,我老家很远。生4:老师,没有关系,我在网上能搜到,好多的,很漂亮的。 师:你有你的方法。请大家尽量能够按照自己的办法,将燕子的倩影带给我们。

老师的本意是好的,是想将文章以一种很唯美的方式结束,但是,却忽视了文本的内容和现实生活的差距。或者说,本身这种任务的难度。作为老师,应该快刀斩乱麻。在轰轰烈烈的对话之时,我们要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防止对话教学的无效。所谓对话教学的无效,是指名义上或形式上是对话,其实并不是对话,甚至是反对话。对话教学的无效是有危害的,它使人产生错误的判断,不能够产生真正的教育效果。

三、肤浅的阅读,过程上的“虚效”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认为第一重要的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而时下,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初读一遍课文,有的字音还没读准,句子还没读通顺,词语没理解,课文还不熟,教师就匆匆忙忙地组织对话,交流。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让学生充分阅读文本,像于永正老师说的那样,“书不读熟不开讲”。怎么做?

如:《云雀的心愿》教学片断:

有位教师在上课时,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后,接着就开始讨论: 1.你们跟随小云雀来到了哪里?(沙漠)看到了怎样的景象呢?2.小云雀你喜欢这里吗?为什么?(黄沙迷得他们睁不开眼。)3.请用讨厌、埋怨的语气读小云雀的话?4.小云雀的妈妈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情怎样?请你用心疼的语气功读一读云雀妈妈的话5.失去了森林想不到会有这么大变化,可见,森林具有什么作用呢? 6.师:因为森林能够防风固沙,减轻土地沙漠化的程度,所以说森林……(生:实在是太重要了!)7.出示口头填空:森林实在太重要了!是因为( )。

……

一个快速的浏览,接着就让学生进入讨论之中,缺少感悟的过程,指导的过程。这样走马观花,学生就是能把问题答对,也不会留下深刻的印象,长此以往,不是作秀,就是灌输。有效的阅读,一定要建立在学生的多种阅读的基础之上,在全力推动中,产生“大脚开球,一脚得分”般的生成效果。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应该去伪存真,从目标定位到对话过程,都要追求真实的“有效”。

参考文献

[1]刘金秀.如何构建小学语文高效课堂[J].华章,2012,(30).

上一篇暑假工招聘信息

下一篇嫂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