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1

关键词:呵护童年;三童;快乐童年;静思

中图分类号:G6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0-0131-03

有人说,能够听到花开的声音的人,是幸福的人,我很庆幸我是幸福的人,因为我在我的学校听到了“三童”花开的声音――童心悠悠、童真点点、童本叮咚……;还有人说,能够听见花开的声音的人,是懂得爱的人,我很高兴我也算是懂得爱的人,因为我真诚地爱着每一个我的老师,我希望我的老师也能真诚地爱着每一个孩子。当然,在静思花开的喜悦里,我感受更多的是我的老师们为孕育芬芳而付出的心血和汗水,为绽放美丽而蓄积的热情和真诚,为孩子们幸福成长而勇往直前的行动。

一、塑造童心――“三童”教育之花魂工程

(一)做法(措施)

1.构建《童心绽放》校本培训课程。我校从2012年九月就开展了“走进童心,孩子眼中的老师”、“走进童心,我的童心小故事”、“走进童心,寻找身边榜样”等一系列活动,为2013年二月开始开发的《童心绽放》校本教师培训课程奠定了良好的实践基础。

(1)每逢双周五,学科组教师轮流分享以教师童心绽放为主题的教育故事、教育电影、教育案例、课堂片断等。生动、直观的触及教师的心灵。

(2)每一次学科组分享之后,学校行政会紧跟着分享我们身边的童心教师所行所思。

2.让“童心”的花香时刻浸润教师心田。计划方案中、活动中、课堂评价、学科活动、教育教学研讨、学习反思、教研科研中,每个教师都把“童心”怀揣在心头。

(二)成效与体会――凝思童心教师的教育价值观现状,锤炼童心教师的定位标准

1.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的言行举止已经很好的诠释了这一份价值观。

一年级的黄燕有老师,她有着与常人不一般的包容心。在她的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因为无时无刻都会打伤别的孩子,所以老师要处处考虑这个孩子的成长,同时还要考虑其他孩子的安全。她完全可以以各种理由将这个孩子拒之门外,可是她一直都坚持想办法去改变现状。她默默地坚持着,也许这是一条艰难而漫长的路,但是却是一条无比珍贵的路。真正的教育非常需要有象她这样不一般的包容心,包容的背后蕴藏的是一份平凡的爱!

二年级的胡美颜老师,她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大孩子。课堂上,她放下自己的身段和孩子们一起唱、一起跳,因此,她的孩子都是那么活泼、天真,关键是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得很友好、亲切。

三年级曾静老师,她非常地尊重她的孩子,无论干什么,做什么决定,她都会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这样是否可行,不行的话,如何去改进呢?她虚心好学,无论在哪里,都能见到她学习的身影。她耐心地听孩子们说话,为孩子们分忧,她在孩子们心中是那么的神圣、美好。每一次学校的春游、秋游,她都和孩子们一样期待与享受。她为每一个孩子所做的工作很细很细,她为每一个孩子所想的很丰厚。这样的老师,正是我们孩子拥有幸福童年所需要的童心教师。

四年级的罗小英老师,她来到我们这个集体还不到一年,在我们的校园里,她一开始就把自己的真心融入到我们中。今年端午节,她在学校值日,有一个一年级新生的家长来到学校,见到学校到处都是工地,于是也产生了一些质疑。罗老师带着这位家长在学校里转了几个小时,一边转一边给家长讲学校的老师是怎样的好,学校的未来会怎样的发展,她不为什么,她只为自己是我校的一员,她让人无比感动。平时,在生活中,她只要能帮到同事的,她都会付出热情的双手。最重要的是,她在教育教学中对孩子的那份真诚的爱让我们叹服。

五年级的刘苑老师,她并不爱多说话,她永远是那么的淡定自如。她的课堂在悄悄地发生惊人的变化,我喜欢她的课堂,专家也认可她的课堂。在她实在而又有见地的教育教学反思中,我感受到她教学成功的背后凝聚着她的一颗真心爱孩子的“童心”。

五年级的谭玉媚老师,她有时是孩子们的严师,她有时是孩子们姐姐,她有时是孩子们心中的女神,她和她的孩子们永远都是那么精神焕发地书写着美好童年篇章。她教过的孩子,都是那么地崇拜她,喜欢她,因为她是真的爱着每一个孩子,她把每一个孩子都当成自己的宝贝去呵护,去尊重,当然也有教育引导。

六年级的涂晓霞老师,她很有主见,很有思想。她很有爱心,处处都考虑孩子的感受。她默默地为孩子们丰厚的人生而付出。还是六一那天,六年级快毕业考了,老师一般不会投入太多心思为孩子们过六一。可是,那天我在他们班呆了很久,她和孩子们都准备很充分。同是猜词游戏,在他们班玩得那么有序、那么开心,我深深地被她和孩子们六一情怀吸引着。

综合科肖小芬老师,在课堂上总是保持着亲切的姿态、美丽的笑容,情不自禁中,孩子们就被老师带到了音乐的世界。综合科的赖可老师,为了孩子,善良可爱的她,虽然遭受家长的委屈,但仍然一视同仁,没有放下自己副班的职责。这些都是爱心与童心最好的体现。

2.童心是什么?怎样才能成就自己的童心?童心教师的标准是什么?

首先,我是一个孩子吗?――教师只有把成人的有色眼镜摘下来,把心灵的尘埃拂去,才能和孩子们一起发现美、感受美。师生才能达到心灵碰撞,志气荡漾,意气风发心境,孩子们才能成就他们最好的自己。

其次,我们是一个学生?――做老师如果体验不到做学生的喜与忧,就很难事事从孩子的角度思考、行动,这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甚至不知道孩子们想要什么,痛不痛,快不快乐,这是让人悲哀的教育境遇。因此,我们要把自己当成学生一样去感受他们成长中的喜怒哀乐,我们不需要同情学生,我们要的是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最大程度地了解他们,我们才可能帮助他们成就快乐的童年。

第三,我们是一个教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时刻都在教育孩子,影响孩子,世上没有比这一职责更重大的了,教师之所以为“师”,是因为孩子需要我们的引领。我们用什么引领孩子?用我们睿智的思想,科学的思维,诚信高贵的品质,扎实良好的行为习惯来感染他们,唯其如此,我们才不愧为“师”。

(三)2013学年工作的思路――继续塑造“童心教师品牌”

1.每个教师明确自己的品牌定位。

2.构建我校“童心教师”品牌发展工作室。

3.研发《童心绽放》校本教师培训课程。

4.搭建设童心教师展示平台,比如征文、演讲、教育教学技能等。

二、守护童真――“三童”教育之花蕊工程

(一)做法(措施)

1.明确并细化童真孩子一日行为规范的要求。

2.印发《我校童真孩子一日常规细则》给每个师生,每学期第一周师生共同学习。

3.将所有的行为规范分解到每天行政、老师、少先队、班级值日工作中,做到一日一反思,一周一小结,一月一评比,学期末,根据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管理记载评选“校园之星、校园好伙伴、校园金牌小组、三好学生、优秀干部、进步学生……”等各类先进,给予一定的表彰和奖励。

4.以童真孩子活动为载体,结合丰富多彩的节日,为孩子们的童年搭建欢乐的舞台。

5.童真悦读工程做到有内容、有时间、有任务、有展示与评价的进行。

6.童真教室文化建设有方案、有评比。围绕童真主题,学校制定了童真校园文化的建设方案。

(二)成效与体会

1.通过实施规范细则训练与坚持反思教育引导,目前我校学生文明礼仪习惯越来越好,校园内,遇到老师、来宾能够主动向他们问好,“您好”、“对不起”、“没关系”、“谢谢”“再见”等礼貌用语时常可见;升旗有较庄严的气势;学生爱看书、主动预习、主动读背、主动改错、主动记笔记、主动做好下节课准备的人越来越多。这无疑不是良好的日常行为规范训练的成效。

2.少数特殊学生的习惯还没养成或时好时坏,比如随便扔垃圾,见到垃圾不弯腰捡起,午餐期间饭菜随意落在课室、走廊、楼梯间;又比如课室门、窗、窗帘等公共财物的爱护习惯没有养成,学校刚刚新建的财物经常被破坏;还有学生上下楼梯没有养成轻声慢步的好习惯。这些都说明了日常行为的规范训练具有它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3.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德育部门没有忘记了我们的使命――守护童真,呵护童年。在每一次活动的计划或方案中,都突显这个主题。但是,真正将德育的使命与办学的理念内化到师生的心灵,还需要从强化落实方面下功夫。要让师生自觉地投入到“守护童真、呵护童年”的“三童教育”之花蕊工程中来。

(三)2013工作思考――继续守护童真,打造童真品牌孩子

1.制定计划,明确方向。

2.走科研兴校之路。我校的德育课题一直处于空白状态,不是我们没东西可研究,也不是我们没有行动,只是我们没把琐碎的行为系统化。这样的德育很难走得远、走得实效。我们可以选择“以打造童真品牌孩子呵护幸福童年”为课题,让我们的班主任积极参与研究、反思,从而形成良好的德育科研氛围。

3.严格训练,及时反馈,逐步内化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训练,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其中“导之以行”尤为重要。为此,需强化学生行为规范养成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回归童本――“三童”教育之花基工程

(一)做法(措施)

1.以童为本的“教”。每个教师围绕“童本课堂教学”模式的内涵,经受了达标课、示范课、敲门听课、交流研讨课、开放日展示课的历练。

2.以童为本的“研、训”。

(1)每周三确保每个学科组有两节课时间学习理论、培训技能、研讨课堂、集体备课等研训工作。

(2)每逢双周五下午,以《童心绽放》为课程主题,由科组、学校进行童心教师成长经验的分享。

(3)鼓励师生悦读有关“三童”世界的书籍。

(4)期初的教师体验式培训、班级童本课堂学习常规的培训、期末教师课堂教学模式、课题工作培训。

3.以童为本的“思”。每周每师一份三童教育反思,80%的老师都做到了我手写我心,我心思我行。一个学期以来,老师们坚持写,分管行政坚持评。认真看,认真留言。我们惊喜地发现老师们就孩子一样,一天一天地成长起来。

(二)成效(体会)

1.在改革中,教师思想观念工作既难也易。说它难,是因为要在没有任何物质刺激的前提下,工作压力和工作量成倍增长,比如,课堂随时对外校、对家长、对校内的学生老师开放,真的有压力,还要改变老师们习惯了多年的教育教学方式,真的不容易,搞不好弄得一塌糊涂,不改好过改;说它易,是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也是有感觉的。勤奋、真诚、真心、公平、公正、善良可以战胜一切。事实上,我校的老师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在迅速成长时,一切的累都是值得的。

2.扛着省一级学校的牌子,我们需要付出与老牌省一级学校不一般的努力。一直以来,我们的老师相比于自己,无论是从思想还是行动上,都在大步地前进。但是,区的小学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不会考虑我们是怎样的起点,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继续拿出我们的勇气和决心,本着呵护童年的道德理念,去摘取我们的果实。不可否认,我们在教学教研上还有很大的空间。比如:行政班子的教学教研力量的发挥;学科组教研氛围、质量的提升;学科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意识不够;学科科研课题研究意识不强;教师虚心好学的气氛不够热等,都是我们下一阶段要努力改进的问题。

(三)2013学年工作思考

1.行政班子带头投身教研思训,不可做门外汉,要把分管的工作与学校的教育理念紧密融合。尤其是教导处分管学科行政,要真正地深入到分管学科,了解学情、教情,及时发现问题,及时给予关心、指导与帮助。

2.发挥教研组长作用,创建和谐高效的教研团队。加强教研和科研的整合力度,扎实开展课题研究活动。学科教研组要积极组织老师们参加各级学科竞赛活动,为学校在每年的教育教学综合评估中取得好成绩做出贡献。

呵护童年是我们共同的教育梦想,让我们继续把每一件教育教学的平凡小事坚持做到极至,在踏踏实实的行动中,静听“三童教育”花开的声音吧。

参考文献:

[1]包祥.童年是属于大自然的[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2

一、在教材反思中,更新理念

打开教材,人文气息扑面而来,扉页上一封“致同学”的信,让我们感受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单元的分类更流露出编者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比如,“亲近文学”、“金色年华”、“风俗民情”、“多彩四季”、“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等,每个单元前还有一段写给学生的话,从心灵上先打动学生,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本。编者的“精心”分类,不仅教会学生如何插上想象的翅膀,更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对科学的热爱,以及民族自豪感。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学生对语文人文性要素的感受还不够。当然,我们在教的过程中,不能只注重人文性,而忽略工具性,忽略“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只有将人文性和工具性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中、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中,在陶冶学生的情操中,实施我们的教学策略。

二、在自我反思中,学习成长

第一,反思自己的角色。要由原来高高在上的施教者转变为走下讲台、来到学生中间的合作者,学会俯下身子耐心地倾听他们的声音,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每节课上要真情投入,真情实感可以使学生感动,感动的过程就是心灵净化的过程,如果学生经常处于感动中,那么他们身上真、善、美的种子就会发芽、开花、结果。有一次,我讲《幼时记趣》这篇课文,我先用自己的童年趣事作为导入语,动情地说起我童年的种种乐事,如大院子中的孩子们一起学骑车,做火把游街等,吸引了学生们好奇的目光,活跃了课堂的气氛。在这样的氛围下,带着一颗童心,有了我投入的“教”,换来了他们投入的“学”。

第二,真心对待每一个学生。我喜欢天真、烂漫、无邪的孩子,和他们在一起,我感到世界是那样纯净、那样美好,充满了阳光、充满了欢笑。我爱他们,我希望他们都有灿烂的明天,希望他们都能珍惜今天——认真学习。而且这是关系他们未来命运的大事。所以我很关注他们的学习,关注他们平时上课的表现。老师这样的爱,学生应该能够理解。然而,我发现真正让学生感动的并不是这些,而是平时生活中一句关心的话、一个的动作、一个关切的眼神。

第三,不断增加自己的学识。教师不但要对所教课程有精深的认识,还应有广博的知识。所谓“精”就是要“知得深”,对专业知识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所谓“博”就是要“知得广”,能触类旁通,具有相关学科的知识,这是教师吸引学生的先决条件。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没有渊博的知识是无法教会学生的,教师应是知识的源泉,只有拥有浩瀚的水源,才能给学生以知识的水流。比如,我在讲《录音新闻》时,就着此课内容,适当地加以引申,通过电脑向学生演示了人造卫星发射的原理,不仅使学生明白了科学道理,还使他们对我产生了信赖感,这样,他们对我的课有了兴趣,进而在兴趣的指引下,产生探索知识的动力。

三、在对学生的反思中,积累经验

一堂精彩的语文课,一定会有教师的循循善诱,学生的认真探讨,更应该有学生思想的转变,认识的提高,道德的熏陶。语文课堂教学不是寻找适合教育的学生,而是创造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如果一堂语文课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点疑问,一点启发,一点思索,甚至改变了一个学生或影响了学生的一生,那么从“塑造人的角度”来说,这一定是一堂好课。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第一,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趣”应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要变学生的“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我在讲《七颗钻石》的时候,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本来学生就对童话充满了兴趣,我以此为契机,展示他们熟悉的童话故事的图片,先吸引他们的目光,然后让他们说出每个童话背后的故事以及创作的目的,进而让他们自己去探寻、发现童话的特点,面对这些精彩的画面,熟悉的内容,同学们都很兴奋,侃侃而谈,有的同学甚至还当场创作出精彩的童话故事。我的教学目标顺利达成,学生们也收获很大。

第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把课堂还给学生,就是在设计教学环节的时候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领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真谛。比如,我在讲《专题·荷》时,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做了大量的搜集工作,我发现学生的能力是无穷的,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真正认真做了,并且搜集到了很多有效的资料。在课上,在我精心设计的问题的引导下,他们各抒己见,合作探究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内容,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不断地迸发出来。为了巩固所学知识,课后我还让他们出一期关于“荷”的剪报,或做一个介绍荷的幻灯片。他们交上来的作品,再一次让我赞叹不已,相信这一课不仅让我终身难忘,更在他们的心中载下了“荷”的种子。

第三,把课堂交给学生。其中有一个关键的环节,那就是一定要让学生发出不一样的声音。“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话告诉我们,人们走进文章中,不能迷失自我,还要学会思考、探究,否则就失去了阅读的意义。换句话说,要既能“入乎其里”,又能“出乎其中”。在讲《夏》这篇散文的时候,文章的第一小节是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而下文的几个小节就具体描述了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这时候我有意识问了一句,作者这样结构全文合理吗?学生先是愣了一下:“难道课文也有缺憾?”紧接着就投入到了积极的思考中去了。既而纷纷举手,喊道:“我发现了!”课文是总分的结构,第一小节的内容应和下文一一对应,所以第一小节应调整为“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热烈、急促、紧张的旋律!”在得到我的肯定后,我分明看到了他们脸上的兴奋感,以及充满喜悦的成就感。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3

关键词:数学;引导解题;反思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66-1

根据现代教育观念,在解题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从而达到自练、自悟、自得。教师只有不失时机地引导、点评同时参与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去,与学生共同探究,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自主探究能力,才能极大地提高习题课教学的有效性。在习题课教学中如何科学合理进行解题指导?我认为教师应该注重以下五个环节的指导:

首先是引导学生审题。数学问题中包含了描述条件(起点)和结论(目标)的语言符号、体现对象数学属性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关系、体现了数学属性之间因果关系。引导学生审题就是指导学生从阅读问题开始,对问题的语言符号的含义、图表和式子的含义进行数学化理解,从整体到部分、从定性到定量认识问题中的要素及其关系,并把它们从背景中分离出来。

如例1:丢番图的墓志铭上镌刻的数学题:“他生命的六分之一是幸福的童年;再十二分之一,颊上长出了细细须;又过了生命的七分之一才结婚;再过五年他感到很幸福,得了一个儿子;可是这个孩子光辉灿烂的生命只有他父亲的一半;儿子死后,老人在悲痛中活了四年,结束了尘世生涯。”你知道丢番图结婚时和去世时的年龄分别是多少吗?

第一,引导学生阅读问题,并从中分离出字里行间的数量及其关系,明确问题的起点和任务。(1)明确任务:丢番图结婚时和去世时的年龄。(2)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相关已知数量。(3)引导学生找出问题中的数量关系。

第二,引导学生用数学工具适当地表示数学问题的结构。先用程序表示思考步骤,再用图表表示问题的整体结构,最后用数、符号、式子精细表示对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在表示问题的结构中,始终记住问题的目标任务,因为问题的目标任务决定着问题结构表示方式的变化。同时,明确以形先导、数形结合的方式是表示数学问题结构的有效方法。

如例1中:(1)可引导学生用简约的图示来表示问题的整体结构:我们可用一条线段来表示丢番图生命的时间(线段AG);再分别用线段AB表示童年的时间,线段BC表示童年到青年的时间,线段CD表示从青年到结婚的时间,……;

(2)根据问题的目标任务,用字母x表示丢番图生命的时间(他去世的年龄),再把已知数据和未知数据(或含未知数的式子)标注图中相应的线段上(即线段AB:1/6x;线段BC:1/12x;线段CD:1/7x;线段DE:5;线段EF:1/2x;线段FG:4;线段AG:x);这样,问题中的数量关系结构就比较直观清晰,学生非常容易理解问题的题意,找出等量关系。

第三,引导学生根据问题的结构及目标寻找或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分析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的关键结构与经典数学模型之间的联系,寻找或者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联系已知和未知,从而寻求到解题途径,是解题教学活动的关键。在这个活动过程中,数学知识、经典数学模型、数学思想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等起到关键的启发作用。同时还需要引导学生在任务目标的驱动下寻找或构造经典的数学模型,实现任务的转化(把一个问题转化为容易解决或熟悉的一个或几个问题)。

例2:如图,已知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是AC的中点,连结B、D,过顶点A作BD的垂线与线段BD、BC分别交于E、F,连结DF;求证:∠ADB=∠CDF。

这个问题的起点是ABC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FBD,由此可以得到:∠ADB=∠BAE;从目标“证明∠ADB=∠CDF”出发,可转化为证明∠BAF=∠CDF,再结合条件,联想到“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证明角相等”的策略构造相似三角形模型,通过证明ABF∽DCF,从而实现∠BAF=∠CDF,使目标任务完成。而例2中证明ABF∽DCF,显然不简单,经过问题的条件的进一步分析,D是AC的中点,故AB∶DC=2∶1,要证明ABF∽DCF,只需证明FB∶FC=2∶1,想到“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及平行线截三角形相似”的策略构造平行线模型,即过点C作CG∥AB交AF的延长线于G点,易证RtABD≌RtCAG,得CG=AD,AB=2CG;又CG∥AB,所以FB∶FC=AB∶GC=2∶1。在我们分析问题的结构寻求解决问题的途经时,需要在目标任务的驱动下,采用“前推法”、“倒推法”、“两头凑法”进行整体思路的寻找与探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寻找和发现问题的关键结构,需要在一定的策略下进行假设,构造适当的数学模型,并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修改或构造新的模型,直至接通思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合情而恰当的指导在于:学生能独立做的让学生做,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方向性启发而不能由教师直接给出解题思路。

第四,让学生独立完成解题,并进行相互交流与评价,保证推理计算的合理性。完成解题的过程是让学生对问题的答案合乎逻辑的有条理的表达。这种表达的合理性的判断水平是在自我评估和相互交流质疑中发展的。因此,教学中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解题过程,并进行自我评估,把自己的解题过程说给同伴听,接受别人的质疑,改善自己的解题表达过程,同时通过倾听别人的解题思路,对别人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质疑,这是发展合理表达解题过程和评估解题过程合理性水平的核心途径。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育实践;创新

众所周知,语文教育活动是我国教育体系中活跃度最高,具有明显代表性并且能够全面反映出教师教学水平的基础性教育实践活动,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对小学高段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改革创新,积极探索教学创新和实践措施,能够为小学语文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良好的支持,促进语文教学作用的发挥,实现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的教学目标。基于此,可以积极尝试探索小学高段语文教学创新和实践措施,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阅读指导,对学生的个性化思考能力加以培养

在语文教育体系中,阅读教学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有保障阅读教学质量,才能够促进语文教育教学作用的全面发挥,引导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索。所以在对小学语文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和实践的过程中,应该在全面把握阅读教学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完成小组阅读、自主阅读,并对学生的语文阅读综合阅读能力加以培养,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学的魅力,并与文本内容产生情感共鸣,接受文本的教育和指导。同时,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性阅读的过程中,也能够感受到文本中的艺术魅力,促进自身语文阅读能力的强化,为学生深入学习和探索创造良好的条件。这样在自主阅读过程中,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也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对学生未来发展产生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草船借箭》历史故事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感受到阅读文本的艺术魅力和教育性,教师可以在完成引导性阅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设置引导性问题,如“草船借箭应用了什么原理?H仅依靠这一原理就能够成功吗?草船借箭的成功还与什么因素存在联系?”也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和理解提出问题,如“曹操的多疑是不是助推草船借箭成功的主要因素?”这样学生在自主阅读和探索中,个性化思考能力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

二、实践教学,指导学生对知识的应用和创新

在小学语文知识体系中,实践教学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促进语文教学的创新发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应用能力,就应该尝试结合语文教学内容探索实践教学创新措施,希望能够为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提供良好的辅助。在具体教学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应该正确认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并积极探索全面优化实践教育的措施,希望能够借助实践教学指导让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形成系统的认识,为学生下一个阶段对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和探索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障。需要注意的是,在全面探索实践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过程中,也应该注意对教学模式的创新,凸显实践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力,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创造良好的条件。

例如在对《童年的发现》进行学习和探索的过程中,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阅读和分析,在全面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对“童年的发现”进行讨论和分析,并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说一说自己的童年故事。在学生产生浓郁学习兴趣并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后,教师对学生的童年畅想进行适当的评判,并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将自己“童年的发现”写下来,与其他同学分享,并反思“童年的发现”对现在的影响以及现在对“童年的发现”的理解等,在引导学生创造性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逐步提高,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知识提供相应的保障。唯有如此,在实践教育系统中,学生对语文知识的探索和应用能力才能够得到良好的培养,语文教育体系中创新教学的作用也能得到全面发挥。

三、多媒体教学,丰富语文教学内容

对语文教学活动进行创新并组织学生参与到语文教育实践中,教师也可以尝试引入多媒体技术,借助多媒体技术的辅助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语文学习素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实践和探索,促进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具体来说,在小学语文教师对相关语文知识进行讲解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高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和知识接受规律,借助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并探索教学改革措施,希望能够进一步对教学内容进行拓展,增强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力,保证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学习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例如在对《月光曲》一课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由于没有接触过这方面的音乐内容,在学习过程中也无法对课文内容形成深刻的理解和认识。此时,教师就可以引入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引入更为丰富的教学辅助素材,促进学生对相关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月光曲》的曲子,并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课文内容所营造的场景画面,让学生观看视频、聆听音乐的过程中分层次完成对语文课文的学习,对课文所营造的场景形成更为形象的认识,进而产生对课文情感内涵的深入理解,促进教学效果的全面提高。这样借助多媒体教学技术对教学活动进行实践创新,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培养,能够循序渐进的改善教学现状,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深入学习相关语文知识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保障。

四、对教学评价方式进行创新

教学评价是语文教学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元素,在小学语文教育实践中,为了增强教学评价与教学内容的契合度,提高教学评价的科学性,教师应该引入动态评价和静态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做出客观的判断,并实施更为科学的反馈指导,切实增强语文教学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实践和创新活动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存在紧密的联系,并且将教育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机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语文知识。所以在新时期全面推进语文教育教学改革的社会背景下,应该高度重视语文教学实践和教学创新,以此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为学生未来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利勇. 浅析小学高段语文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 内江科技, 2016(6):157-157.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5

众所周知,儿童文学教材虽然讲述的是童年故事,但由于童年的特殊性,“童年文学”绝大部分是成年作家的价值结晶。他们热衷于政治至上,于是诞生了敢于交白卷的“小黄帅”;侧重于阶级第一,于是诞生了勇斗地主的“刘文学”;倾向于民族为重,于是诞生了抗日救国的“小雨来”;钟情于“教育为本”,于是有了知错能改的“小花猫”等。可以这么说,成人对于童年的理解,既决定着语文教材本身的基本面貌,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对于童年的建构姿态。

近来,接连听到有人指责现行教材“长着新时代的脸,跳着老封建的心”,至今没有走出政治童年、阶级童年、成人童年、工具童年的怪圈;甚至有专家高呼现行教材让“童年死在教材里”,甚觉有点以偏概全、夸大其词。我认为,现行小学语文教材(以人教版为例)对于童年(现代童年)生态建设,尤其对于儿童自信、自主、自然的主体精神培植,虽然不能说大河通通向“童”流,但毕竟还是以“童”为北斗。下面试以传统童话《小猫钓鱼》从教材中隐退,日本童话《去年的树》轻装上阵为例,谈些自己的观点。

一、以平等为灵魂,走向独立的童年

中华民族的正统文化是儒家文化,几千年来,一直固守着“父为子纲”“长者本位”的条条框框。少儿教育好比种果树,预定的目标是果子质量好、产量高,若对幼树不剪枝、不整形,果树徒长枝叶杂乱生,必不能结果。正统文化还有一个根深蒂固的观念,即每个孩子都是带着错误、不成熟的原罪来到世上,解救他们唯有靠师长。要改造孩童的灵魂,不管想不想接受、能不能接受,教育者都必须对儿童进行正统思想的强制灌输,使儿童达到朱子所说的“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在这种思想与价值观的影响下,“儿童文学是教育儿童的文学”成了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学创造的宗旨。儿童文学成了成人意志的图解,阅读只是为了得到一个刚性的教训。“犯错误――遇师长――受教育”成了儿童文学教材的基本格调、经典板式。一如金近先生创作于五十年代的童话《小猫钓鱼》。显然,作者怀着教育儿童的动机和“自信”,强调小猫的不成熟、不可信,表现出一种否定性而非建设性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取向。

如果说乖巧、听话是传统儿童教育的GDP,那么平等、自由就是儿童时代的DNA。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甚至是两种互相冲突的文化。如果意欲培养臣民,就必须与儿童为敌,逆势而上;如果立志造就公民,则应该与儿童讲和,顺势而为。很显然,时代文化语境和现代教育选择了后者――以生为本已成为儿童教育的逻辑起点。《去年的树》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步履从容地走进了语文教材。

《去年的树》是一个很儿童、很诗意的故事:一只小鸟,一棵树;一个唱歌,一个听;一个失踪,一个寻找。仅此而已。但读过故事的每个人,都不难从故事中,呼吸到无处不在的率真、自主、超然的诗性气息。他们你唱我听,轻松自在;你丢我找,全凭心灵作主。没有诸如鸟妈妈式的权威,制止他的“盲目找寻”无异于大海捞针;也没有诸如大树公公式的长者,告诫他“人生自古谁无死”的生命箴言。整个故事,洋溢着对小鸟自作主张、自以为是寻找经历的高度肯定。我们知道,儿童阅读是近距离阅读,也是一种移情阅读。在读《去年的树》时,儿童会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中,任自己成为故事中的小鸟,陪着他天马行空般地去寻、去找、去哭、去唱。一个纯洁真挚、独立自主的童年形象活灵活现建立在阅读者的印记里。

二、以尊重为血脉,走向自然的童年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一直被物质主义、功利主义所笼罩,所主宰。为了成人的“将来”而牺牲童年的“现在”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其中最为巨大的破坏是来自功利主义的应试教育。一个孩子,一个生气勃勃的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本来应该享受属于他们的快乐和自由。但是,孩子生命的蓝天始终被一纸薄薄的试卷给遮黑了。考试成了孩子全部的生活,全部的生活就是为了考试。

在成人看来,小猫确实需要好好“反思”,老猫也是该好好“”了。你看:小猫刚来到河边开始钓鱼,一只蜻蜓飞来了,小猫觉得蜻蜓可爱,放下鱼竿去捉蜻蜓。结果,蜻蜓飞走了,小猫空着手回到河边。这时,猫妈妈已经钓到一条大鱼了。在这里,作为成人的猫妈妈显然是把钓鱼看作是正经的学习,对于小猫的如此贪玩,已经用了自己专心钓鱼且钓到大鱼而“其身正”了,可贪玩的小猫居然不思前非,迷途知返。当蝴蝶飞来的时候,小猫又放下鱼竿去捉蝴蝶。这还了得,再发展下去就是丧志了。猫妈妈再也不复“身正为范”地柔性教育了,转而坐到道德的神龛上板起面孔,直言训斥“你三心二意的,怎能钓到大鱼”。

伦理学上有一个观点:这一代人不能挥霍、破坏下一代人的自然资源。同样的道理,成人不能拿一个孩子的童年阶段去作他成人阶段的牺牲,保护童年生态,是成人应有的姿态。玩是孩子的天性,是他们生命存在的主要意义。剥夺孩子玩的权利,无异于叫商人不能买卖,让酋长拔营离寨。而《去年的树》正是对此作了很好的注脚,她因出于对童心的尊重而赢得了童心。整个故事,围绕着“玩”而起承转合(我把小鸟给树唱歌视作玩乐,因为这里的唱歌和儿童的玩耍一样,只有审美性,没有功利性)。如果《小猫钓鱼》是一纸关于玩的批评书,那么《去年的树》就是一曲关于玩的赞美诗。一个爱唱歌、一个爱听歌的儿童形象;失去朋友后火急火燎、哭着找着的儿童故事;万物有灵、物我不分,围着灯火唱歌“践诺”的儿童思维等,在这里都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三、以审美为形态,走向个性的童年

儿童文学,首先是文学,这是个常识性的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这一常识常常达不成共识。人们的理由似乎十分简单:儿童年龄小,不成熟、不理性,需要有针对性地给予教育,因此对儿童谈审美简直就是对牛弹琴;能运用概念,编个故事,换个说法,就像给药丸包上一层糖纸,就文以载道了。编教材的也可谓用苦良心,他们就像勤勉的主妇,揣着事先写好的菜谱,行走在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超市里,寻找着与之对应的“菜肴”:加强卫生教育,就选《小金鱼拔牙齿》;加强劳动教育,就要《小白兔和小灰兔》;加强实践教育,就挑《小马过河》……至于孩子不爱学习只爱贪玩,那自然得加强学习习惯教育,就拣《小猫钓鱼》。其实,谁都知道,儿童教育虽然和儿童文学具有天然的亲缘关系,但毕竟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区别。光就方法而言,前者讲究刚性、直接、明白、单一,而后者则注重柔性、含蓄、间接、多元。

然而当我们把关注的目光投射到《去年的树》,我们不难发现,那里,存在着一个自主、平等、开放、多元的审美现场。不同个性、不同经历、不同认知,甚至不同性别的孩子,在这个美学超市中,都能找到各自所需的情感商品:有环保的、友谊的、诚信的,甚至跨越生死之爱的等等。就语文教学来说,“情动于衷而发乎于外”,语言的发展依赖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体验则依赖于审美体验,审美体验则依赖于贴近生活、触及心灵的语境创设。《去年的树》给我们的启示是:越是内涵丰富、价值多元的故事,越具审美的感染力,越能培植儿童的主体精神,从而越能承载真正意义上的“教育性”。

四、以开放为筋络,走向成长的童年

在以往的儿童文学教材里,由于强调孩子的无知性、从属性,因而对童年的架构也仅仅停留在生理的童年范畴。传统童年观认为,儿童几近白板一块,知识不足,经验不广,还读不了情节曲折、篇幅较长的文本,只能读故事短小、情节单一的“豆腐干”。即使是读《小猫钓鱼》,编者也放不下这份“体贴”,硬要从本来就简单、直白的故事中,作大幅度的删减,努力把篇幅控制在200字之内。儿童只能听懂简单直白的道理。意蕴丰富、取向多种、价值多元,那是涉及的事,几乎与儿童教材坐不到一条船上。因此,以往的儿童文学教材恪守着只为儿童,只能为儿童的教学观点,断绝了通往社会生活的大路小道,把自己包裹成“蚕茧”,然后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转着陀螺。整个《小猫钓鱼》的美学意象,是平面、单一地呈现猫妈妈的“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的道德语录,文本的接受对象定格在“儿童时代”。

事实上,童年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蚕茧”,也不是一段停滞的生命旅程。童年不仅仅是幼稚的、不成熟的,它还联系、整合着历史的古老、现代的年轻和未来的无限可能。童年不是一个片断式的存在,并不终止于成年的开始,而是一个因其对于成年期所产生的必然影响而延续一生的概念。好的儿童文学教材,一方面通过将童年延伸至未来的成年时间,使之成为一种贯穿一生的身体和精神体验;这样,童年的内涵就不仅仅是个体童年期所特有的生性特征和情感体验,也包括了这种童年体验在成人个体身上留下的印痕。而另一个方面,它也把成人规范隐潜地导入童年,使童年的现在时态的点,都与某种将来时态的存在建立起潜在的逻辑关系,从而深化和丰富童年的美学内涵。从这个意义上说,我想谁也不会否认:《去年的树》不光今天的孩子爱读,明天的“孩子”也定会在他的成人时态里多次再读。作为一个文学意象,《去年的树》不是一种随着童年之别而别的流星式闪现,而是一颗呈现了丰富的艺术意境和多元艺术价值的永恒的北斗。她以儿童的视角、儿童口吻,甚至儿童的言行,建设了一个自主、自由、自然的即时童年,同时,还审美化地导入了一个庞大的人生境界,带给人的是友情的长青、生死的无界、至真至善的不老。

童年的发现教学反思范文6

一、层层递进,渐入佳境

《礼记・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大意是,善于提问的老师提问时就像要伐下坚硬的树木,先从容易的部分开始,然后再伐它坚硬的枝节,等到一定的时候,树木就会迎刃而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接受知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问题串”时不妨采取逐层深入的方法,一些比较艰深的主题从浅易的问题入手。教学贾平凹散文《月迹》时,设计这样一组问题:1.你知道什么是“月迹”吗?2.文中的孩子们分别在哪些地方发现了怎样的月迹?3.哪里的月迹最令你喜爱?试赏析语句。4.孩子们所追寻的月亮是美的化身,美丽的月亮还象征着什么呢?这样的问题串,让学生抓住“月迹”这一特殊景物,把握文章线索,由外在具体的月亮形象逐层深入去探寻人们内心对真善美的追求,教学效果水到渠成。

二、多个角度,殊途同归

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多角度阅读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也利于学生具体全面地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时,设计这样几个问题:1.短衣主顾眼中的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2.长衫主顾眼中的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3.酒店伙计眼中的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4.邻舍孩子眼中的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这样一组并列式的问题串,让学生从孔乙己周围不同人物的角度认识到孔乙己是一个可悲可怜的人物。接下来,再分别从作者和读者的角度提出这样两个问题:1.鲁迅眼中的孔乙己是什么样的人?2.你我眼中的孔乙己又是什么样的人?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文本细细品读后又跳出文本挖掘出文本更深广的意义:孔乙己是一个被社会凉薄的苦人,作者呼唤人性中善良的回归。

在教学整篇课文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问题串,在解决课堂教学中一个小问题时亦可运用此法。教学苏轼《记承天寺夜游》,赏析文本语言时教师设计了这样一组问题串:1.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语言;2.请从远近结合的角度赏析语言;3.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赏析语言;4.请从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语言。将赏析语言的角度一一罗列,给了学生学习的支架,让学生对赏析语言的方法了如指掌,运用起来自然得心应手。

三、由果索因,逆向思维

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因果联系,将原认为是结果的因素作为原因去思考,把原以为是原因的因素作为结果去研究,这便是因果逆向思维形式。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这种思维方式设计一组问题串,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探究文本的能力。以教学季羡林的散文《幽径悲剧》为例,教者从文章结尾的“悲剧”切入,设计以下一组问题串:1.“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文中发生了怎样的悲剧?2.是谁制造了这样的悲剧?3.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吗?这样一组由果索因的问题串的设计在教学中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学生由文中的悲剧是古藤萝被毁出发,探究悲剧产生的原因,有的同学探究出直接原因――愚氓灭美,有的同学探究出深层原因――社会呼唤真善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都有话可说,课堂探究氛围很浓。最后“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吗”这一问题的提出更是激发了学生热烈的讨论。运用因果逆向的思维形式设计出的问题串符合初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更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揭示矛盾,看得真切

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对立着的诸方面之间的互相联系又互相排斥的关系。矛盾有其自身的规律,最根本的是对立统一规律。将矛盾分析法应用于语文课堂教学中问题串的设计,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思辨色彩。一位老师在教学宋学孟的散文《柳叶儿》时巧妙抓住学生对文章情感理解的差异性设计如下问题:1.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生活的哪几件事?2.在这些事情的背后反映出作者童年的生活状态是怎样的?在学生简单概括这篇文字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时抢柳叶儿、吃柳叶儿这两件小事后,第二个问题的讨论中,学生们的意见发生了分歧,有同学认为作者童年的生活是苦的,更多的同学则认为作者童年的生活是乐的,苦与乐成为本文教学的一对矛盾。教者适时抓住契机,继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大家认为作者童年的生活有苦有乐,哪一种感受更深刻一些呢?充分抓住矛盾的对立统一规律设计问题,学生结合文本经过讨论后终于明白:作者童年的生活是苦中作乐。

在复杂的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有许多的矛盾存在,其中必有一种是主要的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规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在《柳叶儿》这篇文字中,作者童年生活的苦与乐便是推动文章发展的主要矛盾。同时,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初读《柳叶儿》,大多数学生读出的是作者童年生活的快乐,教师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结尾处“而且,我想告诉人们,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让学生在“苦”与“乐”的思维碰撞中真正懂得:作者童年的那段岁月至今回忆起来依然是倍觉苦涩的,快乐只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具体表现。抓住文本的主要矛盾,深入挖掘,找出矛盾的主要方面,设计一组问题串,能够帮助学生准确把握文章主旨。

五、合理想象,另辟天地

想象是人们对已形成的表象在头脑中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想象的原理设计问题串,有时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学莫泊桑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时,可以从文章结尾处“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入手,创设情境,设计问题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设的情境是:菲利浦一家在圣玛洛船上恰好遇见了于勒。接下来设计这样一组问题串:1.于勒当时的装扮会是怎样的?2.菲利浦先生又会有怎样的神态反映呢?3.菲利浦太太会说些怎样的话呢?4.约瑟夫会做出怎样的举动呢?5.二姐夫会有怎样的反映呢?这样的一组问题串虽是从想象的角度设置问题,但问题的答案都需要通过认真研读文本方能得出合情合理的结论,让想象的内容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六、将错就错,错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