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英雄故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国英雄故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国英雄故事

爱国英雄故事范文1

——读《中国古代爱国故事》有感

从古至今,我国有许许多多的爱国人士:郑成功、屈原……

读了《中国古代爱国故事》后,我被郑成功的事迹深深打动着:明朝末年,郑成功怀着爱国心,成功地将荷兰殖民者赶出台湾,收复了中国的神圣领土。

“开辟荆棘逐何夷,十年始克复先基。”读着郑成功写的《复台诗》,我对郑成功的敬佩之情愈来愈浓。是的,郑成功,靠的是他的爱国心。看了他的事迹后,有谁不油然而生敬佩之情呢?他的爱国心不仅留在我心中的最深处,更是永远留在了台湾同胞和全国人民的心中。

爱国英雄故事范文2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英雄烈士保护法》,引导广大中小学生铭记英雄,崇尚英雄,捍卫英雄,学习英雄,关爱英雄。推动全社会形成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争做先锋的浓厚氛围,5月23日下午,xx学校积极组织各班开展了以“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主题的班会活动。

活动中,各班组织学生收看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宣传片,由班主任解读英雄内涵,揭示英雄就在身边,引发学生对英雄的崇敬,对英雄精神的思考。然后班主任组织学生诵读英雄的革命家书,通过诵读家书,走进英雄的内心深处,感受英雄的信仰、坚守与情怀。最后班主任组织学生寻访收集自己家族中不同年代的报国家书、老物件、报国故事等,在班上择优分享,引导学生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与个人经历、家庭传承有机结合起来。观看后,同学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积极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英雄是时代的代表,是民族精神的象征,是青少年崇拜的偶像。通过此次活动,学校全体师生在头脑中树立崇尚英雄,学习英雄,精忠报国的意识,让英雄永远留在我们心中,伴在我们身旁,激励我们成长。我们要学习英雄的爱国精神,努力学习,掌握本领,用英雄的品质陶冶情操,以此来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精忠报国的情怀激荡xx学子们的人生。

爱国英雄故事范文3

1 信息技术与学习兴趣的有机整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优秀教师,他必须是一个善于激发自己的课程兴趣,确立自己课程吸引力的教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适时地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及文字等信息进行处理,进行巧妙恰当的呈现,使学生对所要学习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必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情绪。

1.1 用新鲜的事物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使学生保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兴趣,我每节课都用新鲜的东西来冲击他们的好奇心,强烈的新鲜感很快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硬件的认识和用途时候,我引入动画课件,用第一人称的形式把计算机硬件人物化,一件件“硬件”顿时活了一样,看着动画里可爱的场景,学生们活跃起来了,不时的学着动画的声音模仿起来,课堂里笑声一片,我马上趁热打铁,请学生来扮演“硬件”,有的扮演鼠标、有的扮演键盘等等,他们上台做“自我介绍”……学生们跃跃欲试,表演得活灵活现,掌声不断,这样不仅让他们轻轻松松的掌握教学内容,也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1.2 巧用游戏,激发兴趣。信息技术本身就应是一门寓教于乐的课程,单纯的课本教学很容易扼杀他们的学习兴趣,打击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久而久之产生厌学的情绪,游戏对于学生来说是充满诱惑的,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电脑的一个很大的原因,此时我利用学生对游戏热爱的“弱点”来激发他们学习。如教学键盘键位练习的时候,这节课本身是枯燥无味的,如果一味的让学生对着键盘敲打他们很快便坚持不下来了,此时电脑游戏发挥了作用,我使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字母打字游戏,分组举行字母打字比赛,设置了打字时间,时间一到,比比谁的正确率最高,时间最快的,评为打字冠军……整个课堂充满了紧张和趣味。寓教于乐,只要善用游戏,游戏也可以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催化剂,可以使枯燥乏味的课堂变得充满生机,不仅活跃课堂,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3 丰富课堂形式,渗透网络教育。相对其他学科来说信息技术有其优越性,多媒体的本身就充满了趣味:声音加图象,绘声绘色,丰富多彩的信息冲击着学生的眼球。而网络对于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充分的利用网络可以使我们学习更多更丰富的知识,相反,沉迷于网络也会像吸食了鸦片一样不能自拔,学生的认知能力相对不足,其心理也相对不成熟,他们对网络充满了向往,而网络中的陷阱又防不胜防,此时应善于引导,比如:教学因特网的时候我会让他们把平时学习中的疑问带到课堂上来,通过网络来找答案,让他们感受网络“好”的一面,让他们访问一些有教育意义的网站,了解一些时事新闻,让他们感受网络丰富多彩的一面;同时,举一些反面的例子,比如计算机病毒,网路骗子,沉迷网络的后果等等,教育他们善于利用网络,增强自我防范意识,好好学习,远离网络游戏。

2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内容的整合必然使教学内容从封闭走向开放,它能使课程内容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形象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如:小学思品第七册课文《爱国英雄林则徐》旨在通过学习爱国英雄林则徐“”这个故事,激发起学生向爱国英雄学习的情感,体验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由于故事发生年代久,小学生知识储备的局限,给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教学时,充分利用信息资源跨越时空界限,在深度和广度上拓展文本内容,就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体验林则徐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向爱国英雄学习的情感。学习课文时,先向学生展示林则徐禁烟的时代背景资料及林则徐不受利诱、不怕威胁、坚决斗争的英雄言行等,让学生充分感悟鸦片害国害民,林则徐忧国忧民的事实,体会林则徐的爱国情感和英雄气概。再播放《》影视片断,让学生如临其境,亲眼目睹这一震惊世界的壮观场面等。学生通过丰富的感知,很自然地在心中激起强烈的爱英雄、爱祖国的情感。最后,链接现实生活中缉毒英雄的故事,激起学生对的憎恨,使学生产生情感的共鸣,并在道德情感的支配下将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

3 信息技术与其它课程教学方式的有机整合

“学会学习”已经成为一个具有时代特征的世界性口号。传统的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式,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自主学习空间萎缩,缺乏活力。在网络环境下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参与为中心打破课堂教学时空限制的教学模式,把封闭的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让教学活动具有自主性、生活性、活动性、开放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爱国英雄故事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 责任心;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5)04-049-001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铿锵有力的话语仿佛还在耳边回响,古往今来,哪个有成就的人不是有责任心的人,小到对自己对生命,大到对国家对人类。分段要求,形成正确认知。

心理学上强调:认知决定行动,行动影响认知。要想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必须引导学生正确的认知,知道怎样才是有责任心的表现。为了更加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于一~六年级的学生,具体要求也进行了细化。

低年级(一、二年级)

1.按时到校不迟到,带齐各学科学习用具,上课专心听讲,积极发言,按时完成作业,书写规范工整,主动预习、复习,敢于质疑。

2.自己独立睡觉,不用父母陪伴,自己的事自己做(收拾书包,洗小件衣物、红领巾等),做事专心,有始有终,珍惜时间,做事不拖拉,做错事要勇于承担责任,并及时改正。

3.积极锻炼身体,认真做好早操、眼保健操,讲究个人卫生,穿着整洁得体,坐要正、站要直,读书、写字姿势正确,好好吃饭,不挑食,少吃零食。

中年级(三、四年级)

1.热爱班集体,热爱学校,时刻想到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努力完成集体的任务,积极参加集体的活动,为集体增光,自荐当小干部,热心为集体服务,爱护公物,维护校园卫生。

2.按时回家,外出打招呼,不让父母担心,孝敬父母,不乱花钱,不向父母提过分要求,爱惜东西,懂得节约,主动做力所能及的家务。

高年级(五、六年级)

1.珍爱生命,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热爱祖国,热爱人民,遵守社会公德,爱护公共设施,有环保意识。懂得“没有国家,哪有大家;没有大家,哪有小家”的道理。

3.遵守公共秩序,遵守交通规则,爱护公共设施。

对于这些要求,每位老师都是教育工作者,都有责任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渗透教育。作为班主任,可以利用每天晨会课的时间,进行讲解,利用生动有趣的故事加以引导,久而久之,在学生脑海中形成了正确的认知,为自己有责任的行为做好铺垫。

一、具体实施,认知指导行为

当然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理论联系实践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必须针对不停年龄段的小学生开展相应的活动,才能收到满意的效果。当然活动并不是百花齐放越多越好,而应该针对低中高年级各自找准一个点,扎实有效地开展,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触动,有所受益。

低年级(一、二年级)

1.老师指导、教会学生带好学具。

2.每天进行个人卫生检查,每周抽查学生书桌抽屉卫生。

3.家长和和孩子一起制定作息时表,严格执行。指导孩子管理好自己的房间或书桌。

4.开展我的地盘我做主比赛。(进行房间整理,课桌整理比赛)

这里的四点,不是说并列的,而是逐步推进的,最后通过我的地盘我做主这个主题活动,来体现自己的责任心,看看是否做到合理管理自己的学习用品,相信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了学生对学习的责任心。

中年级(三、四年级)

1.实行小干部轮换制,为每个学生创造承担集体责任的机会。

2.营造良好班风,开展“我为班级添风采”班队活动,增强集体凝聚力。

3.家长给孩子定一个力所能及的家务岗位,评选我是“妈妈好帮手”。

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集体意识,可以让学生把班级当成自己的“家”,做小干部管理自己的班级,当然开展“我为班级添风采”班队活动,除了培养学生对班级的责任心,也让学生有了集体荣誉感,是非常不错的活动。而评选我是“妈妈好帮手”这个活动,是特别针对现状开展的,大家都知道现在的孩子父母疼爱,爷爷奶奶溺爱,从小就在蜜罐里泡大,让他们在家庭中承担一定的责任,反而可以让他们了解父母的辛苦,激发他们的家庭责任感。

高年级(五、六年级)

1.开展“爱国英雄”讲故事比赛。

2.谈谈自己的理想,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五、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开展这一活动不仅是讲故事那么简单,而是要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可以在讲之前做好读的指导工作,班主任向同学们推荐各类好书,了解中国历史上杰出的爱国英雄,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最后通过讲故事这一具体活动进行表现,让英雄人物的伟岸形象在大家心中扎根,充分认识爱国是多么崇高的情感。

三、及时反馈,行动影响认知

每次活动过后,都要进行及时的反馈,对那些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有责任心的行为体现,进行表扬,树立榜样,这样让学生的认知得到进一步的确认。同时也能以正确的认知去指导接下来的行为。

爱国英雄故事范文5

《赵氏孤儿》是元代戏剧家纪君祥创作的一部历史杂剧,原名《赵氏孤儿大报仇》(《赵氏孤儿冤报冤》)。其情节素材来自司马迁《史记・赵世家》里晋大夫屠岸贾诛杀赵氏家族和晋景公等人谋立赵氏孤儿的记载。《赵氏孤儿大报仇》一共五折另加一个楔子。纪君祥抓住搜孤求孤这一悲剧故事的核心,主要展现春秋时代晋国奸佞屠岸贾对忠耿老臣赵盾由嫉恨到多次陷害,最后诛杀赵氏满门300口的历史,着重描写赵氏孤儿被程婴用药箱偷出公主府,公主自杀,门将韩阙放走程婴后自杀,公孙杵为孤儿舍命,程婴为换孤儿舍子等一系列悲壮之举。文末孤儿成人后,反诛灭屠氏全族。最终,正义战胜了邪恶,忠孝节义彪炳史册。西方作家在翻译和改编这部剧作时,虽然情节多有出入,但所有的“中国孤儿”却都保留并发扬了剧作的核心因素――“救孤精神”。

“中国孤儿”在法国

西方最早翻译《赵氏孤儿》的是法国传教士马若瑟。1732年,他在中国广州把该剧翻译成法文,并在前言中阐明自己的翻译动机:希望欧洲人通过这部真正的中国悲剧,能够观察到中国文明的程度和道德观念。正因为如此,他在翻译时,删去了曲文,只是以“他唱”或“她唱”两个字代表唱曲的内容,也没有比较明确的说明。因为他觉得:“这些歌唱对欧洲人来说,很难听懂。因为这些歌词所包含的是我们不理解的事物和难以把握的语言形象。” 1734年2月,法国的《水星杂志》披露译文片断。1735年,全文发表在杜赫德主编的《中国通志》上。

马若瑟的《赵氏孤儿》法译稿通过《中国通志》刊出以后,迅速流传开来。1755年,巴黎阿・帕京出版社发行了单行本。仅在18世纪内,它就四度被改编上演,三度被译成英文。

伏尔泰改编的五幕《中国孤儿――孔子的伦理》,于1755年在巴黎搬上舞台。该剧变正义和邪恶的斗争为情感和理智的冲突。伏尔泰将发生在春秋年间的故事推迟到成吉思汗两次进兵中原的时候。讲的是成吉思汗入京,必欲追索前朝遗孤,以斩草除根。但前朝遗臣尚德为救孤而以子代之,尚德之妻伊达梅不忍让亲子去死,便向成吉思汗求情。成吉思汗了解真情后,以娶伊达梅为妻的条件答应赦免,但伊达梅宁死不从。成吉思汗深为尚德夫妇的忠义行为所感动,最后决定一律免于追究,善待前朝遗孤和尚德一家。为了符合“三一律”的要求,伏尔泰仅写了搜孤和搭救遗孤的情节,并别具匠心地添加了一段爱情故事:成吉思汗年轻时爱慕汉族姑娘伊达梅,但伊达梅拒绝了他的爱情,嫁给了宋朝官员尚德,为此成吉思汗便发誓要征服全世界。伏尔泰通过成吉思汗和伊达梅之间虚构的爱情,来深掘男女主人公内心深层的情感与理性冲突。

众所周知,伏尔泰对中国的政教道德有深挚的爱好。可是他对中国戏剧了解不多,因而评价也不高。他从新古典主义的角度评价马若瑟的译本,把《赵氏孤儿》比作16世纪英国和西班牙的悲剧,认为只有海峡那边(指英国)和比利牛斯山脉以外(指西班牙)的人才能欣赏。它是一个古怪的滑稽戏,是“一大堆不合情理的故事”;“这出戏没有时间一致和动作一致,没有风土习俗的描绘,没有情绪的发展,没有文采,没有理智,没有热情”。总之,《赵氏孤儿》是不能跟当时法国的戏剧名著相提并论的。不过,伏尔泰同时指出,《赵氏孤儿》是中国14世纪的作品,若与欧洲当时的戏剧相比,那又非常进步了。他赞叹道:“人们简直以为看到《一千零一夜》搬上了舞台了;但是尽管令人难以置信,剧作却妙趣横生;尽管变化多端,全剧却极其明朗:这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是两大优点;而这种优点(是)我们现代很多剧本所没有的。”(伏尔泰《致黎希留公爵》,《〈中国孤儿〉作者献词》)

伏尔泰崇尚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认为这是中国“最负盛名、最文明、最完善的东西”,这种充满着忍让、崇高道德、仁爱和正义精神的“统一的中国法规”,正是中华民族的精髓。而14世纪的中国正值蒙古族统治时期,居然还产生这样的作品,这就说明征服者不但没有改变被征服者的风土习俗,而是恰恰相反。这也就证明了“理性与智慧,跟盲目的蛮力相比,是有天然的优越性的”。伏尔泰以一个思想家的眼光,敏锐地从程婴、公孙杵等人身上看到了这种精神的体现。所以他通过改编《中国孤儿》,力图匡正法国江河日下的道德风尚,推进启蒙运动的开展。因此主题不再是复仇和忠义,而是理性、仁爱;不再是充满悲剧的氛围,而是洋溢着和解和道德的光彩。

在技术方面,伏尔泰遵照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要求,把《赵氏孤儿》的戏剧动作从二十多年(据伏尔泰说是25年)缩短到一个昼夜。情节也简化了,原剧包括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除奸、报仇等段落,而伏尔泰只采取了搜孤救孤。同时,依照当时“英雄剧”的作法,加入了一个恋爱的故事。伏尔泰不但研究了马若瑟的《赵氏孤儿》译本,也看过意大利著名诗人梅达斯塔苏创作的歌剧《中国英雄》,可是,他没有袭用两者的布局。他的《中国孤儿》原来是三幕,后来听取了朋友的意见,扩大为五幕,目的在描绘风土习俗,从而激发人们的荣誉与道德感。伏尔泰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我对剧本作了修改,为的是大胆宣扬孔子的教诲。”他还在剧本上题写了“根据孔子的教导编成的五幕剧”字样。经伏尔泰改编后的《中国孤儿》多次在巴黎等地的剧院上演,获得了巨大成功,甚至轰动了整个欧洲。

“中国孤儿”在英国

在18世纪的英国,最早改编《赵氏孤儿》的是剧作家哈切待。改编本1741年出版,标题是:“《中国孤儿》:历史悲剧,是根据杜赫德的《中国通志》里一本中国悲剧改编的,剧中按照中国式样插了歌曲。”这是欧洲第一次改编中国戏剧。为影射当时的英国现实,哈切特把剧中人名都改了:屠岸贾原是大将军,却变成了首相萧何,公孙杵改名为老子,孤儿赵武改名康熙,提弥明改为吴三桂。不过总体上看,哈切特的改编基本保留了原作的轮廓和主要情节,如弄权、作难、搜孤、救孤、除奸、报恩。它没有严格遵守“三一律”,全剧五幕十六场,并加入了十来支歌曲。哈切特并不知道元杂剧的说唱传统,更不可能理解“曲白相生”的妙处,他只是依照杜赫德在《中国通志》里的介绍,把歌曲放在剧情激扬的地方,表现忧愁、愤恨、绝望、悲痛、欢乐。从中不难看出,哈切特是在极力运用东方色彩进行创作改编。

哈切特的改编本因其对时政的强烈抨击而未能公开上演,因此影响的范围有限。与此相比,18世纪英国另一位剧作家谋飞(1727-1805)改编的《中国孤儿》,则更为英国民众所熟知。谋飞的剧作也基本体现出英国18世纪下半叶的戏剧倾向。

1756年4月,谋飞读到了伏尔泰的《中国孤儿》,觉得远不如预想得好,于是决定重新改编,初稿当年完成。谋飞的改编本里特别突出了民族矛盾。前朝遗孤报了国恨家仇,忠心爱国的臧蒂夫妇赴义就死,征服者铁木真也得到应有的下场――人物命运与民族矛盾息息相关。作者的用意乃是着眼于英国现实。当时正值英法七年战争的紧张状态,国人迫切需要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谋飞的改编正迎合了当时英国政治潮流与民众心理。该剧1759年4月底起在伦敦的德鲁里兰剧院连续公演9场,剧院为它的演出特别制作了名贵的中国布景和服装,舞台上的中国色彩令英国观众大开眼界,赏心悦目的同时精神也大受鼓舞。作者因此红极一时,被尊为爱国主义大师。

谋飞在剧作上演成功以后,发表了一封写给伏尔泰的公开信。在信中,他提及自己参考的材料有:马若瑟的《赵氏孤儿》(法文本与英文本);赫德对《赵氏孤儿》的批评;伏尔泰的《中国孤儿》。他同意赫德关于中国戏剧的看法,但对马若瑟译的《赵氏孤儿》和伏尔泰的《中国孤儿》有不同意见。他不赞成伏尔泰《中国孤儿》里的恋爱故事,认为把一个粗犷的鞑靼征服者一变而为谈情说爱、唉声叹气的法兰西式骑士,是非常不自然的。为了让剧情更能吸引观众,避免像伏尔泰那样专注于对中国道德的颂扬,谋飞在保留角色的基础上,重新安排了剧情,让遗孤由婴儿变成了一个能够自主表达言语思想并行动的青年。同时,他认为法文《中国孤儿》冗长的对话太多,缺少行动悬念。所以他极力增加了一些热情有生气的动作,使整部剧作情节紧凑而又颇具悬念。

当然,就文学价值而言,谋飞此剧并不突出,尤其是语言大多呆板牵强,其鲜活程度还比不上18年前哈切特的那部诗剧。在人物形象刻画方面,伏尔泰笔下的成吉思汗形象随着剧情内容进展而不断变化,由野蛮的征服者,一变为足智多谋的政客,再变为柔情蜜意的骑士,最后成为一个以仁义道德自居的正人君子。而谋飞剧中的铁木真,自始至终是个征服者形象,就像《赵氏孤儿》里的屠岸贾始终是个压迫者形象一样,他始终都没有受过所谓中国文明的洗礼,只是个任性好杀的莽夫。然而这并没有影响到谋飞剧作的广泛流传,以后的60年间,他改编的《中国孤儿》在英国舞台上反复演出,甚至横渡大西洋,在美国费城、纽约等地上演(有资料统计,18世纪下半叶,《中国孤儿》在英语国家演出了四五十场)。以至到了18世纪末期,人们皆以为《中国孤儿》是谋飞的创作,却并不知道首译者马若瑟和作者纪君祥的名字。

爱国英雄故事范文6

一、 接触人文知识

新课改强调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善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实际情况,并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介绍相关的人文知识和信息,指导学生去了解、认识、思考、联想,从而学习和借鉴。当然,教者必须心中有明确的概念及人文方面的知识储备,比如人文现象呈现的形式多样,教者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中国古典文学中蕴涵着的传统文化,如风土人情、文化韵味、文学流派等。教学中,教师对这些内容可以稍加点化,适当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名人故事,展示一些图画与文字介绍,还可以让知识面广的学生上台或讲或评,让大家都参与到欣赏和研究中,让学生主动接触传统文化,了解其丰富和悠久,博大与精深,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认识其价值,从而自觉地接受优秀的文化传统。

特别是教材中那些包含着先进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性格、精神品质的名篇,更值得学生去品读,一定要引导他们从中感悟人的内心世界、思想情感,人性的真善美与假恶丑等;思考社会的变迁和发展规律;认识大自然和客观世界的奥秘,从而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纠正学生的不良倾向和模糊认识,从而使科学的知识、先进的理念、正确的价值观、高尚的道德情操、日常的行为规范等转化为学生内在的人文素质。

二、 学习人文精神

教师如果只注重人文知识的输入是不够的,要真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还要下力气抓好人文精神的培养,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更高层次的表现。

语文作为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包罗万象,不仅容纳了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民族文化的精华,而且表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人文精神。譬如,以人为本,舍生取义,正道直行,人定胜天,自强不息,爱好和平,反对分裂等,这些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品格,我们不但要继承,还要发扬光大。

语文材料还为我们树立了大量的学习榜样:爱国诗人屈原,为了祖国,为了理想,终身执着追求的精神;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表现的那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怀;南宋爱国英雄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气概。现代的有鲁迅先生“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无私无畏的高尚人格;革命烈士江竹筠、刘胡兰等现代女英雄形象。此类例子教材中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他们惊天动地的事迹,光照人间,为我们后人树立了做人的楷模。教师应用心发掘这些人物形象中蕴含的精神内涵,精心地选择、组合、疏导,在人物形象与学生心灵中间架起一座情感桥梁,使学生的灵魂超越时空,与那些古今中外的杰出人物进行沟通、对话,沐浴他们的人格光辉,感受他们的精神力量,内心深处得到震撼和陶冶,从而与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自然融合,自觉地成为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传承人和践行者。

三、 注重言传身教

怎样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我认为教师为学生树好榜样,当好示范很重要。比方说,教师走在校园里,看见路上有一张废纸,主动把它捡起来扔进拉圾箱;劳动课上,教师不仅组织指挥,而且主动参与。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自觉实践,自觉做中华民族优秀人文精神的传人。生活中要尊老爱幼,扶贫助弱,伸张正义;要给老人让座,关心老人,关心同学,乐于助人,明辨是非;要自强不息,发奋有为;要刻苦学习,知难而进,拼搏进取;要爱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要珍爱生命,崇尚文明,破除迷信,反对,拒绝;要正道直行,爱国爱家;要讲道德,重诚信,对自己充满信心,发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热爱党,热爱祖国,做有利于社会、有利于人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