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强迫症;人际敏感;偏执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Fuzhou College Students. Duan Huaping, Zhao Lingbo, Bai Liying.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002, P.R.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mental health status among Fuzhou college students, and to provide the fact for their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Methods There are 1162 students who were selected by using the stratified cluster sampling and then tested with SCL-90 come from 5 different colleges. Results There are 45.1%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obtruding symptom,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overty and general students. There are 36%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inferiority and they were identical. There are 30% of selected students, who were different crankiness,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found between poverty and general students.
【Key words】 Mental health; Obsession symptom; Inferiority; Crankiness
据有关调查表明:近年来在校大学生出现心理障碍倾向的人数占总体的20%~30%,有较严重心理障碍者约占10%,严重心理异常者约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的人数比例有逐年上升的趋势[1]。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特别是贫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更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近年来许多高校都纷纷创办心理咨询中心,有些学校甚至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校必修课程或选修课,以此来提高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探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差异,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科学依据,笔者于2005年对福建省福州市部分高校进行了人格、自尊、SCL-90及应对方式等方面的调查,现在将本次调查的情况报告分析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次调查的对象为随机抽查福州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福建中医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闽江学院等5所大学的各专业的大学生。发放调查问卷1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2,有效回收率为77.47%。其中男生778人,女生384人,平均年龄20.41±1.31岁。本次调查贫困大学生的界定为是否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或家庭月收入低于230元,贫困生人数为321,约占调查总数的27.6%,基本符合现在的大学贫困生的比例状况。
1.2 方法
1.2.1 问卷 本次测查工具采用了卡特尔16PF人格问卷、自尊问卷(SES)、SCL-90症状自评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分别对大学的人格、自尊、心理健康和应对方式上进行评估。
采用了LR Derogatis 1975年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该量表包含了90个项目,其特点是容量大、反映症状丰富,能较准确地刻画一个人的自觉精神症状特征。量表采用1~5的5级评分制,主要统计指标为该量表的10个因子得分和全量表总分[2]。SCL-90主要是测试受试者的9个方面的因子分:①躯体化,反映主观的躯体不适感;②强迫症状,反映临床上的强迫症状群;③人际关系敏感,反映个人的不自在感和自卑感;④抑郁,反映与临床上抑郁症状群相联系的行为表现;⑤焦虑,反映与临床上焦虑症状相联系的精神症状及体验;⑥敌对,从思维、情感及行为2个方面反映受试者的敌对表现;⑦恐怖,反映传统的恐怖状态或恐怖症的内容;⑧偏执,指猜疑和关系妄想等;⑨精神病性,反映精神分裂症状项目[3]。
1.2.2 数据处理方式 学生自评量表测试后,笔者采用社会科学统计分析软件包SPSS 10.0的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 结 果
2.1 福州市大学生SCL-90总体筛查结果 见表1。
如表1所示,被测的1162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排在前3位的因子分别为:强迫症状、人际敏感、偏执。强迫症状:45.1%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其中轻度占38.5%,中度占6.3%,重度占0.3%。人际敏感: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自在感受与自卑感,其中轻度占31.7%,中度占4%,重度占0.3%。偏执: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执,其中轻度占27.5%,中度占2.3%,重度占0.3%。
2.2 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在SCL-90的9个因子中,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人际敏感、忧郁、敌对、精神病性等几个因子上差异在0.05水平上不显著外,在其他的因子上差异达到了统计学上的显著。结果见表2。
2.3 男女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比较 男女大学生在SCL-90各因子的得分上,除了敌对因子的得分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外,在其他各因子上的得分均不存在统计意义上的显著差异,结果见表3。
2.4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SCL-90上的结果比较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SCL-90上的得分除了恐怖因子上的得分存在年级间的差异显著外,在其他因子上的得分都不存在年级间的差异。结果见表4。
3 讨 论
总的来讲,这次调查的结果显示了将近一半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强迫症状,占到了45.1%。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生在强迫症方面都没有差异,说明当今大学生都面对很大的压力,但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说明贫困生所面临的压力不仅包括学业方面,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他们还要承受经济方面压力,这也是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更多地关心贫困生,通过多方面的途径解决他们所面临的经济压力,对大学生加强引导,树立大学生的自信心,让大学生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积极面对未来。
人际敏感也是当今大学生所面对的问题,本次调查有36%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自在感受与自卑感。各类大学生,不管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男女大学生,不同年级的大学,他们的人际敏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说明当今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有很大的欠缺,学校应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比如学校可以开设一些有关交际方面和人际关系方面的课程供学生选修,以便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的技能。
偏执方面,30%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偏执,不同年级和性别的大学生在这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贫困生和非贫困生之间差异显著,这也正说明现今80年代出生的大学生的典型特征,他们一般都比较自我中心,爱钻牛角尖,自以为是。不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等。
4 参考文献
[1]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3-55
[2]张理义.临床心理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45-350
[3]白丽英,叶一舵,王东宇.福建省畲族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中国学校卫生,2004,25(5):558-559
[4]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编.心理卫生平定量表手册(修订版).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3
[5]王征宇.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上海精神医学,1984,2:71-74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2
1“班级周周谈”活动的模式
1.1设计原则“班级周周谈”是一项综合的实践活动体系,是在“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的前提下,以强调学生互动为教育动力的过程。实践中应遵循以下四项原则:⑴真实性原则:“班级周周谈”讨论的主题应来自学生身边真实的案例,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讨论,思考个人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学生在活动中交流对事件的看法,从而提升自身解决问题的能力。⑵主体性原则:“班级周周谈”实践活动以学生为主体,每周谈论的话题由学生自发提出,指导老师负责把关内容和活动中的讨论方向,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他人和自己。⑶理论和实际结合原则:“班级周周谈”活动结合当周“大学生形势政策课”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设计讨论主题。课程是德育和心理健康知识的认知性课程,班会则以解决学生实际心理健康问题为目的,二者融合可以更好体现知行结合的教育功能。⑷记录性原则:推行“班级周周谈”时应及时记录学生的讨论意见和思想信息,形成学生思想观念成长记录,并确保后续反馈意见的整改效果。
1.2实施情况
“班级周周谈”项目是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补充,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延伸。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教育班会,可以针对班会开展流程,在活动前、活动中和活动后三个过程对主题进行斟酌,对讨论内容的深度进行提升,让这种“班级周周谈”的班会形式不仅成为班级同学之间思想学习的平台,而且成为同学们相互鼓励和心理调适的“团体阵地”。
1.2.1活动前设计:活动前强调准备工作上的“斟酌”,对内容斟酌、对形式评估,对个体参与讨论进行精神动员。为了使活动在内容上更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更具有学习意义和可讨论价值,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身的成长困惑和兴趣设计内容,做好PPT。班会主题发起者和指导教师一起对开展会谈的形式进行讨论,鼓励每位同学积极参与讨论,发动表达能力强、有想法的同学多发言,开展“头脑风暴”讨论模式[2]。活动前设计主要围绕“有趣性”的特点来选题,有趣性体现在主题贴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开展的方式轻松,活动进展中学生的发言热烈,有启发性,言语有趣,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积极。在这个过程设计中,指导老师要注意,一方面要允许并预留空间给学生自主选择班会主题,这是激发学生留意社会、他人和自己的意识培养过程;另一方面则应注意把握好学生选题的情况,不能使班会讨论的主题流于形式或偏离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旨。对此,可参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录,结合课程引导学生根据当前社会形势、目前大学生实际心理状况,从意识、情绪、学习、人际、爱情、困境和危机等几项内容进行主题讨论;甚至可以在“有趣性”阶段中组织学生就学习动机、网络依赖和人际关系等典型案例开展调研,培养学生在参与讨论前需要进行调查研究的严谨态度,避免空谈。
1.2.2活动中设计:活动中设计强调的是情境创设,根据不同的主题进行讲解,引出讨论。参与活动的学生围绕讨论的主题,通过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方式开展主题班会,指导教师在活动中则负责引导学生就事论事,并挖掘事件的关键问题。这有别于传统教育中辅导员或心理教师通过倾听学生描述心理困惑后开展的引导。刚开始,这种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为目的的班会活动,可能会因为缺乏借鉴模式,使作为组织者和参与活动者的大学生思维停滞、处于茫然状态,讨论中又可能因为个体对讨论的主题了解不全面、个人的心理水平不同等,出现讨论活动进展不顺畅或讨论中断的情况。此时,指导教师和作为主题讨论发起者的学生要明确活动目标,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班会主题讨论方式。当学生学会自我组织和自我引导后,指导教师应协助主体学生将讨论的内容提升到一定高度,不仅实现个人心理困惑的解答,而且要充分发挥班集体成员的力量,让班会中呈现出的同学之间相互关心、鼓励和帮助的情况成为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的常态。
1.2.3活动后设计:活动结束后,教师要帮助主要参与讨论的学生从事件讨论主体人中抽身出来,或从做人做事、人生感悟等角度进行由此及彼的高度提升,适当表达自己的感受。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效果和某些学生的个人意见进行点评,为今后开展“班级周周谈”活动积累实践经验。
2“班级周周谈”活动的实践效果和反思
“班级周周谈”的实施对大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和发生在身边的事有了理性思考和思维碰撞的平台。经过第一轮实践,参与周周谈并积极准备材料和大家分享自己想法和做法的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有了明显提高。具体表现在:①自信心增强:参与讨论的同学对自身登台发表意见的仪表仪态及观点阐述的方式有了现实体验;作为主题发起者的学生通过同学和老师的点评和建议,能更好地把握活动组织的细节问题,增强了作为活动组织者的信心和能力。②团队合作意识增强:每一次“班级周周谈”的主题都是在本班大部分同学感兴趣的主题中产生,同学们通力合作,推进了这项活动的开展,同时带动了旁观同学的加入,形成了全员团队合作的局面,而团队合作能力也正是当前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③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班会从组织、开展到结束,都由学生安排,既引导了学生主动思考和寻找成长中的困惑,而且带动了他们主动结合课程内容设计班会主题的积极性。另外,班会的各项准备工作、协调班会讨论中发生的各种观念冲突,对参与讨论的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能力的锻炼与提升。在“班级周周谈”活动实践中,应注意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改进:第一,开阔时事热点获取途径。因目前大学生获取时事的途径大部分来源网络,但网络上的信息鱼龙混杂,如何指导学生在正规官网上获得真实的时事信息和合理评论参考非常重要。这一点可以通过“大学生形势政策教育”课开展引导。第二,班会开展的流程设计要根据主题性质做出应时修改和创新。一般规范化的活动或教育方式有利于学生推进活动,为了避免长时间单一活动方式导致学生失去新鲜感,应适当调整活动方式,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加入情景剧、微电影、角色扮演、辩论等多种方式,激发更多学生对该项实践活动产生兴趣,参与到“班级周周谈”活动中来[3]。
作者:庄文敏 单位:广东药科大学
参考文献:
林丽雅,杨新华,杨青松,等.高校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对策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1):176-178.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3
资料与方法
对象:随机选取齐医大一、大四学生726名,发放问卷726份,收回708份,回收率97.5%,有效问卷628份,从中筛选出有网络成瘾的大学生79名,其中男60名,女19名;筛选出非网络成瘾大学生549名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98名,女351名,平均年龄22.5岁。
方法、工具:研究工具:网络成瘾量表是由美国彼兹堡大学K.S.Young参照《美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手册》(DSM-IV),并结合对网络成瘾的实际研究编制而成。该量表由8个项目组成,对其中的5个项目做出肯定回答,即可做出网络成瘾的判断。为防项目过于笼统以及被测者未按实际情况填写,避免伪相出现,又做筛查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选自汪向东、王希林、马弘主编,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9年12月出版《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对网络成瘾大学生进行生活事件量表评定,除外生活事件对上网的影响。应付方式问卷亦选自《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比较网络成瘾大学生与非成瘾大学生应付方式的差异。心理CT主要以艾森克人格问卷及SCL-90相关条目测查为主。
结 果
网络成瘾量表得分评定情况:本研究628名有效问卷测试中,在8个项目中做出了5个或5个以上肯定回答,结合筛查问卷进行校正,被判定为网络成瘾者共79名,占总人数的12.57%,其中男生60名,女生19名,经统计检验性别差异显著。另外,做出1~4个肯定回答,且与筛查问卷中相应问题回答一致的(非成瘾者),有549名,占87.42%。
注:在网络成瘾学生中将有生活事件影响的排除,以除外生活事件对上网应付方式的影响(原网络成瘾学生总数为83名,这83名学生再做“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选出有阳性意义的4名,其中男生3名,女生1名,在原数字中减去)。
不同性别间网络成瘾发生率男生高于女生,结果表明,男生较女生更具有成瘾倾向性,这可能源于两性的心理差异。一般来说,男生独立性较强,善于思考、好强、自信具有冒险精神,猎奇心强,敢于尝试新事物,对网络成瘾的危害缺乏警惕性而沉溺于网络。
结果表明,高年级的学生使用网络更加趋于成熟。有调查表明,倾向于使用对技术要求较高的功能或者说,随着大学生上网知识的增高使他们对网络的使用转向高层次。
网络成瘾大学生(IAD)与非网络成瘾大学生应付方式可以看出,IAD组的应付方式依次为解决问题、退避、自责、幻想、合理化、求助。
IAD与非IAD心理健康情况比较见表4。 IAD组与非IAD组,全国常模在SCL-90上的结果比较,经T检验,IAD组成员的SCL-90各项因子平均分均高于非IAD组成员和全国常模,且IAD组与非IAD组的SCL-90结果差异显著。
艾森克结果:艾森克量表分为四个项目,分别为E代表内外项,N代表神经,P代表精神质,L代表掩饰性。
网瘾学生与非网瘾学生的艾森克人格特征比较,通过T分比较,可以看出网瘾学生的艾森克人格特征的平均分普遍高于非网络成瘾学生组平均分。二者在E相即内外项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而其他三项差异显著。进一步比较显示,非网瘾学生组得分和常模的差异不显著,网络成瘾学生组得分和常模比较差异显著。
相关分析:网瘾学生的网络依赖性与艾森克人格特征相关,通过相关分析,得出网瘾学生的网络依赖性和E、P、N三项呈正相关,而和L项呈负相关。
应付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比较,解决问题和求助与SCL-90 9个因子呈高度负相关(P
讨 论
本研究显示,医科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率为12.57%,与国内其他院校相比,医科大学生与其他专业学生网瘾的发生率接近,且男女发生率有显著差异,这可能源于两性的心理差异,一般来说,男生独立性较强,善于思考、好强、自信,具有冒险精神,猎奇心强,敢于尝试新事物,对网络成瘾的危害缺乏警惕性而沉溺与网络。
网络成瘾学生的人格特征呈现不同程度的缺陷。IAD组学生的艾森克人格特征多项平均分普遍高于非IAD 组平均分和常模,说明网络成瘾学生的人格不如非网络成瘾学生的人格和常模健全。IAD组和非IAD 组在内外项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表明网络在此项上没有影响大学生网络使用者的人格特征。大学生网瘾者与非网瘾者的人格特征在神经质维度、精神质维度、掩饰性差异显著,说明大学生网瘾者可能受上网时间、上网环境、网络暴力内容影响较大,出现情绪易波动、孤独感较强的特征。另外,长期上网,与现实人际关系脱离,必然产生孤独感。大学生网瘾者与非网瘾者的人格特征在掩饰性维度上差异显著,大学生网瘾者的掩饰性较弱,大学生非网瘾者掩饰性较强,说明网瘾者更尊重客观实际,做事比较实际、古板、倔强。
大学生网瘾者的网络依赖性和内外向、神经质、精神质呈正相关,和掩饰性呈负相关,依据此结果,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越强,大学生就越外向,和实际不太相符,需进一步研究。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越强,情绪就越不稳定,容易激化,过分担心和焦虑,比较倔强,这和现实较符合。大学生的网络依赖性和掩饰性呈负相关,说明网络依赖性越强,网络成瘾者的掩饰性越弱,支持以上的结论。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4
一 研究背景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以心理学、教育学和卫生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研究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各种问题的一门应用性学科。教育部2011年下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明确提出: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学校应开设必修课或必选课,给予相应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
蚌埠学院是一所省属以工为主地方应用型普通本科高校,截至2017年9月,共开设了47个本科专业,其中工科专业25个,占53.2%。2013年9月面向普通本科全部专业一年级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学科性质为公共必修课程。
二 研究设计
本研究以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专业负责人、任课教师和开设此课程的2016级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16年蚌埠学院共招收普通本科学生2906人,其中理工类2325人、文史类361人、艺术类220人。本研究主要采用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分别从任课教师、学生的角度了解课程的教学实施情况。
(一)访谈的组织和实施
访谈对象包括教师和学生。其中教师包括专业负责人、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5名一线教师,了解不同教师在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方法上的教学现状,以及对教学效果和教学开展情况的看法;学生主要包括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的部分同学。
(二)问卷调查的组织和实施
编制了《蚌埠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现状调查问卷》,于2017年6月课程最后一次课,对2016级水利水电、机制(对口)、环境设计、电子信息工程、工业设计、制药工程、数字媒体艺术、安全工程等8个专业401名大一新生实施测量。
三 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标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教学目标的相关规定,结合蚌埠学院的实际情况,从知识、技能、自我认知三个层面确定课程目标。
1 知识层面
明确心理健康的标准及意义,了解大学阶段心理发展特征及可能出现的异常表现,掌握自我调适的基础理论知识。
2 技能层面
掌握自我探索技能,心理调适技能及心理发展技能。如学习发展技能、环境适应技能等。
3 自我认知层面
能够对自己的身体条件、心理状况、行为能力等进行客观评价,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在遇到心理问题时能够进行自我调适,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状态。
(二)师资情况
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主要有名位教师,其中专职教师4名、兼职教师1名。师资情况如表2所示(2017年6月统计数据)。从性别上看,以女性为主;从年龄层次上看,30-40岁教师有3名,以中青年教师为主,教师年龄结构合理;从学历、职称层次上看,本科生2名,研究生3名,其中2名本科生职称均为副教授,3名研究生中2名讲师1名助教;从课程发展建设的角度来看,教师职称分布比较合理;从教龄上看,3名教师教龄超过10年,其中1名超过30年;从总体上看,本课程的授课教师教龄较长、教学经验丰富。
(三)课时安排
根据蚌埠学院2014年修订的本科教学大纲规定,本课程共28课时,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下)”,教学时间分别为一年级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每学期14课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本课程从2013年9月首次开设,至今为止,只有 2013~2014学年度、2014~2015学年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分两学期开展教学;2015~2016学年度、2016~2017学年度由于阶梯教室不够用等原因,均为第二学期集中教学,2017~2018学年度截至目前尚未开课。
(四)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自我意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的情绪管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大学生的生涯规划8个部分。主要涵盖三大类,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理论;二是大学生自身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三是大学生常见适应性与发展性心理问题的调适。
(五)课堂规模与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的是大班授课,人数为200人左右,班额较大。通过教师访谈得知,现有的教学模式主要是讲授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少量的教学互动的教学模式,属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学模式,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采用的主要教学模式。教学互动主要包括配合相关教学内容的案例分析、心理故事短片和心理测试。
(六)教学考核
本课程教学考核类型为考查,采用理论考核的方式进行考核。理论考核包括期末考查(开卷笔试)与平时成绩。最终成绩以五级制计分,成绩的构成为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查成绩占70%。平时成绩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课堂表现给出。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自行出试题。根据?L谈得知,期末考查主要包括课程论文和试卷答题两种形式。
四 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高
2011年,教育部分别下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两个重要文件。由此可见,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现有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没有受到学校和学生应有的重视。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 学校方面
从总课时量来看,少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关于课程课时的相关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明确提出:主干教育课程作为公共必修课设置2个学分,32~36学时。
从课程实际开设时间来看,由于第一学期需要使用阶梯教室的课程较多,所以随意变更课程教学时间,并未按照教学大纲规定开课。教学时间的变更对教学内容的适宜性和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2 学生方面
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学习积极性是确保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通过与任课教师的访谈发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整体偏低,自觉到课率不高、课堂气氛沉闷。课堂上存在各种问题行为,具体表现为:说话、玩手机、听音乐、做其他课程作业、吃零食、发呆、睡觉等。
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表3所示),55.9%的学生认为本课程没有和非常没有必要开设。由此可见,学生对课程较为排斥、不重视。
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调查结果显示(表4所示),出现超过三次的问题行为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玩手机、做其他课程作业和说话,其中玩手机的占86.5%、做其他课程作业的占52.1%。
进一步的学生访谈发现,学生不重视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一是,认为自己是理工科的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是第一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就是浪费时间;二是,理工科课程多、作业多,学业负担较重,与其把时间浪费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上,还不如抓紧写作业;三是,自己心理很健康,所以没有必要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如果有需要了解的问题直接上网搜索答案即可;四是,考查课开卷考试,可以直接上网搜索答案,不需要太过于重视。
(二)教学内容时效性不够强
教学内容是为人的,是帮助主体认识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和促进心理发展的客体条件和工具,应适应和满足主体的需要。伴随着互联网“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信息多元化、快速传递使得大学生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便捷、内容更加丰富。学生可以第一时间通过网络了解典型案例,降低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时效性。同时,社会快速发展,大学生的心理需求随之发展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无法适应学生对课程的实际需求。在调查中发现,67.1%的同学认为教学内容具有滞后性,太过于传统和笼统,指导性不强。
此外,教学时间的调整也降低了教学内容的时效性。如“大学新生的生活适应”,按照课程原有时间安排,这一内容授课时间为大一第一学期第四周,此时学生正处于大学生活适应磨合期,教学内容对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具有指导意义。但是,这一内容授课时间变更为第二学期,学生已经基本适应了大学生活,教学内容基本无效。
(三)班额过大,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是静态的,只有通过合理的教学模式,才能使其变得鲜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选择尤为重要。
讲授式教学模式以知识传递为主,可以达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和传授心理健康调节方法的作用,即能够实现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很难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无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因而无法实现技能目标和自我认知目标。
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教师们对于讲授式教学模式的弊端有清晰的认识。教学过程中,会尽可能通过广泛搜集案例,尤其是大学生身边的案例,将基础理论知识和生动的生活实例相结合,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以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学生虽然喜欢案例,却仅限于听故事,不能认真剖析案例和反思,课后容易遗忘,很难在自己遇到相应的实际问题时加以运用。
有效的师生互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们努力尝试使用多元互动的教学模式,如:教师讲授、团体辅导、案例分析、自由表达、角色扮演、音乐欣赏相结合的模式。这种模式相比讲授式可以增加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更好地实现技能和自我认知层面的目标。但是,由于班级人数众多、工科学生上课氛围相对沉闷、学生配合度不高等原因,使得教师无法完全把控课堂、限制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使得新的教?W模式无法顺利实施。
(四)教学考核缺少统筹规划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5
一、着眼现实,明晰课程目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该课程的教学目的是通过对心理健康概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标准、心理问题调适方法的等相关知识的讲授,使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调适能力,进而达到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能力,提升其整体素养。此外,作为一门面向全校学生的公选课,我们希望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教会学生正视理问题,学会疏导不良情绪及轻度心理问题,遇到心理问题时勇于求助。
二、结合实际,确定教学内容
根据教学目的并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当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教学内容应涵盖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心理健康与成才发展、 健康自我意识的培养、人际沟通与交往、积极有效的情绪管理、恋爱与爱的能力培养、学习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解生命珍爱人生等方面。概括讲也就是适应心理、学习心理、身心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恋爱心理、就业心理、心理危机问题、网络心理与行为等方面。
三、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方式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采用理论教学即讲述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调适方法、处理各种心理问题的技巧,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手段过于传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理解、感悟、体验与操作常被忽视。我们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课堂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
(一)生动教学内容,加强案例教学
为了使大学生能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自身,我们可以将厌学、适应不良、缺乏自信、情感焦虑、人际交往困哪、考前压力过大、就业困惑等常见心理问题编制成案例,在讲授完理论知识后进行案例教学。这些发生在身边的具体事件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理论知识,而教师对实例的分析既可以学生强化对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帮他们指点迷津。特别是在进行诚信教育、感恩教育和挫折教育时,身边发生的案例更具说服力,也更能够直击学生内心引起共鸣。
(二)改善教学方法,注重体验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注重学生参与以及个人情感体验的课程,因此我们应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入体验式教学方法。(1)音频、视频等教学媒体具有直观性、形象性和可操作性等优势,可以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1]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爱德华大夫》、《美丽心灵》、《肖申克的救赎》等富含人生哲理的影片,然后鼓励大家发表自己的感受和看法。在讲解心理暗示、催眠以及进行放松训练的时候,音频和视频也可以营造更好的教学氛围。(2)心理剧展演是一种基于原创、融入真情实感,寓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教育性于一体的表演方式和疏导手段。我们在教学时应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心理剧,亲自诠释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体验角色内在心理冲突的产生、发展、调整和解决的全过程,使同学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悟自身成长经历,思考解决自身困惑的途径,增强其面对问题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智慧。(3)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有目地的创设的场景,激活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方法。[2]学生在设置情景中像演员一样表演,灵活地运用好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接受,真正的做到学以致用。比如在讲授就业心理时可以设置不同的面试场景,由学生扮演考官和面试者扮演面试,其它学生进行点评,教师进行总结和指导。讲授人际交往时也可以设置不同的场合,让学生面对不同的人练习。这种教学模式最大的优点是学生可以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并学会灵活运用,而教师则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给予纠正。(4)教学中我们可以设置具有一定情境或内容的心理游戏,让学生游戏过程中认识自我、发现自我并了解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训练其沟通和交流事物的能力;同时,在游戏中体验成功或失败,以训练其自我悦纳、灵活应变以及应对挫折等能力。[3]通过游戏可以营造出更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学生也可以通过切身参与唤起的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三)突破传统模式,引入互助教学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一个传授心理健康相关知识的课堂,更应该是一个帮助学生们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1)我们可以将现场咨询的形式引入课堂,即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完成后留出一定时间请同学们现场提出与当堂内容有关的心理困惑,由老师进行解答。或者有老师提出疑惑请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即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问题又可以将所讲内容形象化。(2)除了师生之间的互助教学,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借鉴朋辈咨询的形式引入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学,即由年龄较接近的大学生们对周围需要心理帮助的同学和朋友给予心理开导、 安慰和支持,提供一种类似于心理咨询的帮助。[4]朋辈互助在国外的发展已步入专业话和规范化的道路,但在我国还处于摸索阶段,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在课堂上进行学生之间的互助教学时应注意把握互助的方式与方法,避免发生偏离正常教学的现象,更应该注意对被助方个人隐私的保护。
四、注重实效,完善考核评价
(一)创新课程考核模式
《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模式不应局限于考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应注重培养学生遇到问题时的自我调适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们认为课程成绩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课堂表现及平时作业,占60%;二是考试,占40%。学生的课堂表现可以通过出勤率、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参与活动的主动性以及随堂作业的完成情况来考察;考试的形式可以脱离试卷变得更加灵活,如让学生策划心理活动方案、编写心理情景剧本、排演心理情景剧、撰写心理故事读后感等;也可以让学生叙述如何处理同学之间或者自己与同学之间矛盾纠纷,学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收获,以及对于教授该课程的建议和意见等等。这样既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及灵活运用,又锻炼了学生的活动策划能力和表达能力,比单纯的知识点考察更有教学效果。
(二)改革教学评价机制
大学生心理健康实例分析范文6
关键词:高职新生 心理健康教育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069-02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职业大学”开始,迅速发展壮大,现已发展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培养了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各种竞争日益加剧,生活节奏加快,以及来自身心发育、情绪变化等方面的心理困惑与不平衡,许多高职学生陷入焦虑、失望和困惑之中,其自信心、学习能力、人际交往、环境适应能力和心理调解能力等方面都随之产生一系列问题,特别是高职新生,有关这些方面的问题更为严重。研究和探讨高职新生的心理特点和规律,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不仅是促进大学生全面理性的认识大学生活、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更是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
1 高职新生主要的心理特点及心理问题
作为青年学生,高职生与其他同龄的在校大学生一样心理发育尚未成熟,人格特性的可塑性较强,心理冲突表现明显,有许多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如世界观和理想的缺失、意志力和耐受挫折力缺乏、内心依赖感和孤独感强、嫉妒心和虚荣心严重、自负与自卑两极倾向严重、价值观和成才观偏离等。但由于高职学生认知水平、认知能力及青春期人格发展的局限,致使低段的高职学生形成了一些自己独有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自豪感与自卑感交织,情感极其脆弱
进入大学学习是令每一个学生感到高兴和自豪的事情,但高职学生在具有这种情感的同时,与周围的本科生相比,感到自己学校的层次较低,总会有一种无形的自卑感,且情感上敏感、脆弱,使刚入校时的自豪感和优越感受到挫折,自卑感开始出现。
1.2新鲜感与恋旧感交织,孤独感增强
未进入大学前,对大学生活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刚进大学,与中学时的环境、设施的变化,新的同学、新的老师等,都会使他们产生新鲜的感觉,但一段时间后,由于远离家乡、父母,人地两疏,部分学生自立能力较弱,加之思想准备不足,很到许多不适应,大学“宿舍—教室—食堂”的单调生活,与原来的想象差得很远,这时往往会产生厌倦、饮食不安、想家、留恋中学生活等情况。
1.3轻松感与被动感交织,自信感缺失
经过高中阶段的激烈竞争,进入大学后,再也没有升学的压力,感到无比的轻松,而大学又把自学作为学习的主要方式,管理也相应松弛,认为从此终于可以逃避家长的管制、老师盯着学的局面,觉得该“歇歇脚了”,原来的驱动力也淡化甚至消失了。但是,大学和高中又有很大的不同,大学的学习内容繁多,随着学习的推进,课程内容的深入,感到跟不上,更加深了学习的畏惧心理,积极性很难再提升了。
1.4人际交往是困扰高职新生的一个敏感而又多发的心理问题
大学时代的人际关系比中学时要复杂得多。高职生脱离父母的监控,开始独立的生活,常常会觉得很孤独、空虚,感觉自己交不到真心的朋友。并且现在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习惯了家人的百般呵护,在人际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不会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但是在他们的内心又有一种强烈的交往需要,既渴望他人的理解,又不肯轻易袒露自我,缺乏人际交往的技巧等。
2 开展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2.1精心打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专业团队,提高整体师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能力
首先要明确一个观点,对学生进行教育并不单单是做学生管理工作老师的事情,而是全校老师共同的职责。要正确引导新生,使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和人格,必须得提高学院的整体老师的心理素质,加强他们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因此,学校应该通过讲座、培训、宣传资料等途径,教会老师简单识别学生心理问题的技能和方法,重视提高整体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
2.2建立新生的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及时、系统和全面地掌握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预防,帮助学生更全面的了解自我心理健康水平和状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可以利用大学生心理测验系统,建立新生心理普测制度。可以采用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等问卷,对新生进行全面的测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后,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
2.3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学校可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列为新生的公共必修课程,并制定相应的考核方法,努力发挥大学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心理知识的传授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相结合,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学生的自觉要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将生活中的典型的实例引入课堂,增加课堂的感染力和吸引力,使学生在一定的氛围中真正掌握基本生活的技能,排除成长中的困惑。
2.4做好学院校园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要成立心理咨询中心,并且不能流于形式。对于大学新生来说,心理咨询可能还比较神秘、陌生,对自身究竟有什么帮助还知之甚少,所以,心理咨询工作前期的工作重点是要让他们充分了解心理咨询的作用,并且在心理上遇到困惑或迷茫时能够主动进行心理咨询等。咨询的形式可以多样化:如直接门诊咨询、电话咨询、邮件咨询、团体咨询等。另外,在师资力量许可的情况下,心理咨询中心还可以针对某一特定的时期开展现场咨询,如,刚入学时、重要考试之前等等。
2.5开展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高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文明健康的校园文化将带给学生们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是一种有力的心理健康教育力量。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美化、净化、绿化和诗化校园,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帮助;要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有益健康的课外活动,如新生才艺大赛、校园心理情景剧大赛等,营造温馨和谐、宽松理解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等,锻炼学生与人协作的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在集体活动中感受人际和谐的愉悦,学会正确认识自我,改善适应能力,克服心理障碍,拥积极、乐观的心态,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张玲等,心理健康研究与指导[J].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6
[2]宋志英,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表现、成因及对策[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