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管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技术创新管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技术创新管理

技术创新管理范文1

摘要:随着当今科技的日新月异,使得企业在加强交流合作的同时相互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问题也逐步的受到中国企业的重视。对于我国企业技术创新起步晚,水平比较低,创新能力较弱的现状,以海尔集团的成长过程中的技术创新战略为案例,就中国家电企业今后应采取何种技术创新战略给出一点建议。

关键词:技术创新战略;家电企业;海尔集团

1技术创新战略选择的依据

1.1技术创新战略的比较

技术创新战略一般分为自主创新战略、模仿创新战略和合作创新战略,其特点各不相同。相比较而言,自主创新对企业的资金、研发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模仿创新则对这些方面的要求较弱一些,但它要求企业能很好的吸收所引进的技术,从而从工艺上更好的创新,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合作创新则要求合作主体之间细节的划分清晰,权责明确,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趋势,这种创新战略越来越多的被企业所采用。

1.2两种典型技术创新模式

现在一般存在着两种基本的创新战略观点:一种是十分普遍的观点即模仿创新——自主创新;另一种是现在从两弹一星、吉利等这些案例所引发出来的直接自主创新的战略。那么相对我国的家电行业的企业到底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途径?下面引用彭纪生、刘春林建立的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模型,以期对我国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模式的选择提供借鉴。

1.2.1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的博弈分析

为表述的方便,考虑两个企业(企业1和企业2)均可独立进行一项创新研究的博弈问题。由于企业自主开发需要研究成本并需承担失败风险,故假设该项研究需要投入的直接成本为c,对每个企业来说,成功的概率均为p。并设在不计成本的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的研究成功将给企业1和企业2分别带来v1和v2的效用(或收益)。但是如果只有一个企业研究成功,另一个企业为共享研究成果,必须付给成功者一定使用费d(一般假定d于是对两个企业而言,有4种不同的策略组合,即企业1创新、企业2模仿;企业1模仿、企业2创新;企业1和企业2都创新;企业1和企业2都模仿。

1.2.2分析结论

如果两个企业效用(v1和v2)分别位于分界线((c/p)-d)的两侧,那么高效

用的企业选择创新,低效用的企业选择模仿,是一个重复剔除的占优均衡策略。

根据图中的这一博弈模型,我们得出如下结论:经济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自主创新研发新的技术所带来的收益相对高于经济不发达的国家企业;同时前者的创新成功率相对较高,也更刺激其积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对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国家企业进行新的研发有可能得不偿失。因此当两企业的创新收益分别位于分界线((c/p)-d)的两侧时,中国企业选择模仿创新是博弈的均衡解。

2案例分析

2.1海尔的现状

海尔是在引进德国Liebherr公司冰箱生产技术而成立的青岛冰箱总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84年1月1日,经青岛市经委决定,将青岛东风电机总厂与青岛工具四总厂合并成立青岛冰箱。同年员工有800名,销售额为348万元,赤字是147万元。2001年海尔的全球销售额达602亿元,年平均增长率约为78%。到了2001年,海尔拥有包括白色家电、黑色家电、米色家电在内的96大门类15100多个规格的产品群,并出口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2003年,海尔全球营业额实现806亿元,并蝉联中国最有价值品牌第一名。2004年1月31日,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架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在海外市场上,海尔已建立起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设计网络、制造网络、营销与服务网络。现有设计中心18个,工业园10个。营销网点58800个,服务网点11976个。2.2海尔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

2.2.1发展初期模仿创新战略

1984年,在“起步晚,起点高”的思想指导下,青岛冰箱在青岛市经委的指导下,比较和研究世界上32家冰箱的技术资料,决定从德国Liebherr公司引进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及设备。在这个阶段,其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对引进技术的掌握,为此,海尔委派技术人员赴德国Liebherr公司接受培训。通过学习、消化,海尔突破了内部技术瓶颈,并进行模仿创新,推出了亚洲第一台4星级电冰箱。此后,海尔进入其他的家电领域时,也采用同样的做法,如1993年与意大利Merloni公司合资,生产滚筒式全自动洗衣机。

海尔集团并不是仅仅单方面的停留在“高起点”的引进技术,同时还十分注重吸收消化技术,从而更好的创新。随着产品的逐步系列化,海尔拟议低成本、高质量扩大本地市场,并打开海外市场。此时海尔步入了改进创新阶段,在实施全面质量管理(TOM)的同时,其管理焦点向降低成本转移。在这一阶段,海尔德研发活动的重点在于生产工艺的创新和零部件的国产化。为更好满足本地市场需求,海尔通过反求工程进行工艺创新,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开发出了适合国情的门冰箱,并通过了美国UL认证,逐步与国际接轨。

2.2.2中期至今合作创新、自主创新

实现了产品的多样化以后,海尔开始以直接出口的方式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在“日清日高、日事日毕”的管理模式下,海尔把管理焦点放在改进产品性能上,对已有的技术的改进。海尔瞄准新的市场需求,以改进性产品创新为主,利用技术积累,逐步形成自主的研发能力,在国际上率先攻克冰箱无氟、节能、大力冷冻三合一的难题,走上了自主创新之路。

海尔产品门类已相当齐全,其主导战略演化为海外市场设计、生产、营销的三位一体化。在这个阶段,海尔研发活动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对现有技术的整合创新,如把变频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变频冰箱;把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冰箱中,开发出网络冰箱;另一方面,力求紧密跟踪世界前沿技术,通过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建立信息分中心和设计网络,及时获取国际最新资讯。在技术策略上,则更加注重运用全球科技资源,形成了包括战略联盟工作系统、产学研工作系统等在内的技术创新外部体系。海尔利用新兴技术,捕获潜在市场需求,并初步实现了技术创新的全球化,如海尔出口美国的冰箱都由洛杉矶设计分部研制;无霜保湿、智能保鲜的“无霜金王子”系列新产品由法国设计分部开发。

3我国家电企业的创新模式选择

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我国已处于工业化的第二阶段,工业发展为技术创新提供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我国不能简单地讲应该采取何种创新战略,应该根绝不同的产业,产业的不同发展时期等因素出发来讨论采取何种战略。对于我国的家电行业的技术创新战略,基于海尔案例的发现及结论,本人尽发表以下自己的见解。

中国家电企业的技术创新战略模式应该采取以模仿创新-自主创新为主线的战略来发展。从海尔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企业发展的初期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和管理是海尔高速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但是引进技术就应该引进最核心的也最先进的技术。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就曾说过:要找就找最顶级的企业去模仿,这样才会大大缩短我们和发达国家,和行业顶级企业之间的差距。同时成熟的技术领域,技术创新的空间也越来越有限,家电行业相对处于成长、成熟期,在这个阶段采取模仿创新是比较好的选择。海尔进入冰箱业时引进的就是德国Liebherr4星级冰箱的生产技术和设备。

模仿创新是先去模仿然后吸引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最后去创新,当前我国企业发展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技术的消化、吸收及开发的能力很弱。大部分企业只是重视技术引进和掌握,通过先进技术、设备等制造产品、降低成本、提高质量,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而忽略了对技术的吸收以及进步已不创新、开发。海尔成立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其目的是通过中央研究院研究超前10年的技术,增加技术储备。既要跟踪和分析研究与集团发展密切相关的超前技术,又要着重搞好这些超前技术的商品化工作,使得各类超前技术在中央研究院得到二次开发和技术重组,实现商品化,最终形成高新技术产业一条龙。

技术创新管理范文2

关键词:钻完井;优快;精准;合作模式;技术创新;管理创新

2014年下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断崖式下跌,预计油价将在较长时间内低位徘徊。但从长期来看,世界能源需求还将持续快速增长,油气仍将占据能源供应的主要地位。与此同时,新能源和替代能源快速发展,正在部分替代传统能源,竞争态势初见端倪。《巴黎协定》的签署和生效,推动各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积极向绿色可持续的增长方式转型,并将对油气生产和消费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此背景下,石油行业为度过艰难时期,上游企业需要有效管控成本,提高油气开发综合效益,未雨绸缪应对未来市场变化。钻完井投资占中国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生产投资的40%~50%,因此是管控成本、提高资产收益的关键一环。本文概括了中国海油技术管理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过程,总结了中国海油的钻完井管理经验和成果,提出了若干钻完井技术和管理思路,以期为今后我国海上及陆上油气田钻完井工作提供借鉴与参考。

1弘扬优快精神,重塑低成本优势

1.1优快钻完井的发展历程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简称中国海油)在渤海辽东湾自营区相继发现了锦州9-3、绥中36-1和锦州20-2油气田。特别是锦州9-3油田,油品质量好,探明地质储量达到3080万吨,获得国家储量委员会金质奖章。然而,由于开发成本估算费用居高不下,经过多轮尝试,油田整体开发方案始终达不到经济评价效益目标。中国海油经过深入细致分析,明确了致使成本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钻井、完井周期长。降低成本的最大空间在于提高钻井时效,矛盾集中在如何缩短钻完井周期。当时获悉,美国优尼克公司在泰国湾埃拉温只需要6~7天即钻探一口3000米的井。为了解和掌握世界先进的科学技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立即组织考察团去泰国湾实地考察。1994年底,中国海油在北京召开“钻井技术与管理工作”会议,对照泰国湾钻井的成功经验,从各个环节查找差距,解剖原因,找出问题症结所在。最后归结到一点,即要树立钻井新观念,实现生产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彻底解放生产力。会议确定,以歧口18-1油田的3口定向井作为试点,成立快速钻井试验项目组,全面移植优尼克公司的重大技术措施和管理方法,探索实现快速钻完井的有效途径。1995年8月23日,中国钻井史掀开了新篇章。快速钻井技术在歧口18-1取得成功,平均井深3561米井的建井周期由57天缩短到18.82天,提高了3.3倍,随后又在绥中36-1J区和歧口17-3油田试验成功。通过这3个油田快速钻井的试验,逐渐形成了渤海快速钻井的10大关键技术。之后,优快钻完井进入规模推广阶段,中国海油开始在绥中36-1油田二期开发工程和秦皇岛32-6油田应用并取得巨大成功。其中绥中36-1油田二期开发工程186口生产井平均建井周期仅3.22天,优良率达到100%,11次打破总公司钻井单项纪录。优快钻完井技术得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并创新应用了10项新技术。在创新发展阶段,中国海油实施了以“钻井压裂适度防砂简易完井”为主要技术的钻完井全过程油层保护技术体系,使油井产能进一步得到释放,成功开发了油藏地质异常复杂的渤中25-1油气田,粘度极高、开采难度极大的南堡35-2极稠油油田和旅大油田群,其中旅大10-1A11井最高日产油1664.4立方米。近几年,中国海油还创新应用了隔水管批量快速打桩技术、中深层提速技术、表层海水快速钻井技术等等,作业效率明显提高,工期与费用直线下降,优快钻完井技术体系进一步得到丰富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创新与完善,中国海油形成了速度快、质量优、产能好的优快钻完井技术管理体系,实现了国内海上钻完井速度、质量、效益的全面提升。1.2优快精神的践行与发展优快钻完井的本质是思维观念、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的整体变革。在思想上要更新观念,改变以往将优质与快速对立起来的观念,要求用100%的质量合格率避免失误和返工来确保快速,将“快速与优质”在提高钻井的效率和效益这个大前提下统一起来;在管理上,突破了传统管理模式,采用项目管理的办法,统一人财物调配,减少中间环节,建立新的管理体系和机制,强化进度、质量和成本的控制;在技术方面,打破片面追求单项技术的高精尖,用新的技术思想选择适用配套的系列成熟工艺技术及工具,通过优化组合形成满足作业工序要求和价值工程理念的技术体系,实现技术组合的效益最大化。结合当前形势,中国海油以价值工程理论为指导,以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在公司勘探、开发、生产的各个环节,推动优快再创新,增加新内涵。中国海油加强勘探开发生产一体化,提高油田开发建设速度,地质油藏人员全程参与储量评价;实施多专业协同发展,采取因地制宜、量体裁衣式的设计,有效地开发了一批边际油气田。创新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将单个项目管理转变为项目群管理,实现工程资源统筹考虑,确保整体效益最大化;凸显钻完井专业价值,优化工序工艺,尽可能多地实施水平井和分支井,以低投入、高产出贯穿整个作业周期,实现开发、生产、调整侧钻等全寿命周期成本最小化,通过管理创新和技术进步,持续发展优快钻完井体系。油田生产以“早注水、注够水、注好水”为主线,以提高油田采收率为目标,充分采用新工艺和各种增产措施,实现油田的高效开发和稳定生产。优快精神是一种勇于担当、务实创新、追求卓越、不断进取的精神,已成为中国海油充满时代特征的企业文化,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扬。如今优快钻完井理念在中国海油系统全面开花结果,不仅在渤海的大规模综合调整以及稠油开发上取得突破,在南海、东海海域开发的钻完井效率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

2针对技术瓶颈,构建精准钻完井技术体系

随着中国海油业务规模不断拓展,面对大位移井、深水/超深水、高温高压、复杂压力体系、盐膏层复杂地层、稠油热采等高难度、高成本和高风险的挑战,钻完井工作如何在上述复杂条件下安全有质量地快速实施作业,成为阻碍钻完井技术提升的“拦路虎”。中国海油通过持续攻关,加快突破核心关键技术,解决专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探索并建立了“精准钻完井技术体系”。通过这些核心技术系列,中国海油建立了“设计精湛、工艺精炼、施工精准、管理精细”的作业理念,达到了防控重大风险、保障作业质量安全的目的,从而实现了对钻完井进度和成本的有效控制。这些“精准钻完井技术体系”主要包括以下系列。2.1大位移钻完井技术系列1997-2007年,为经济有效开发西江24-1边际油田和流花11-1东高点3井区油藏,中国海油共实施了21口大位移井,形成了以流花11-1油田为代表的高水垂比大位移井钻井技术,以西江油田为代表的超长距离、一次多靶和大位移井侧钻新井的大位移井技术。此后,大位移钻完井技术又在惠州、乐东、番禺等一批中小型油气田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形成了中国海洋石油大位移钻完井技术系列。大位移井的实施使无法独立开发或不具有经济效益的油气构造得以开发,在海上油田开发建设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2.2深水及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系列近年来,中国海油在高温高压和深水领域的勘探投入不断加大,作业水深和温度压力范围不断刷新记录。通过科技攻关,目前中国海油在深水钻完井技术方面已经形成一系列深水安全钻井技术,包括深水表层钻井和批量钻井工艺技术、深水钻完井液技术、深水模块化测试技术、深水钻井装置和隔水管系统安全作业控制技术、深水水下井口和采油树安装技术、深水探井转开发井一体化技术等,提升了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针对南海油气田开发面临的高温、高压、强酸性腐蚀、超压盖层、底辟辐射等多项因素带来的复杂钻完井技术难题,中国海油开展了南海西部高温高压领域天然气优质高效钻完井技术研究,形成了以井筒完整性技术、高温高压井段精细钻井技术、海上高温高压复杂井型井控工艺技术为核心的高温高压钻完井技术系列。目前,中国海油已初步具备独立开发深水高温高压油气田的钻完井技术能力,为南海深水油气资源的有效勘探开发打下了良好基础。2.3低渗、非常规及稠油油藏钻完井技术系列针对当前具有良好勘探前景,但受制于成本因素的低渗油气藏、稠油油藏和非常规油气藏,中国海油正积极推进相关技术的研究。目前已经完成东海低渗气藏有效开发技术发展规划的整体规划落地和分步实施工作,制定“十三五”规划完善相关开发技术,重点攻关分支井/长水平井、水平井多级压裂技术;成功研制海上稠油热采井下封隔器、安全阀、井口穿越工具,满足井底温度350℃、压力21兆帕作业要求,填补行业空白,在渤海油田成功试验并推广应用;在非常规油气方面,中国海油已经掌握开发的核心技术——水平井分段压裂技术,已完成多口水平井多段压裂作业并全部获得成功。2.4海外复杂地质条件下钻完井技术系列在海外油气勘探开发中,中国海油同样遇到了巨大的技术挑战,针对不同国家与地区的地质条件,摸索形成了盐膏层精准卡层技术、复杂难钻地层安全钻进技术、高温高压高含硫水平井钻完井关键技术以及深水智能完井技术等技术系列。

3甲乙方携手,开创合作共赢新局面

技术创新管理范文3

1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的投机风险

风险理论把风险分为纯粹风险和投机风险。纯粹风险是指只有损失机会而无获利机会的风险,如火灾、地震等。其后果只有两种可能,即有损失或无损失。投机风险是指既有损失机会又有获利机会的风险,其后果有三种可能:盈利、损失、不盈不亏,如股票投资、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投机风险因有利可图而具有程度不同的吸引力,使人们为求得利益而甘冒风险。

1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创新主体希望通过成功的技术创新获取期望的利益。但是技术创新系统在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作用下,创新活动最终有三种可能的结果:一是创新成功,实现了预期的目标;二是创新失败,未能实现预期目标,甚至无法回收前期投入的资金;三是技术创新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仅使投入与收益基本持平。所以在风险类型上,技术创新风险属于投机风险。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种动态风险,有其复杂性。即由技术创新系统的外部因素或内部因素的变动,如经济、社会、技术、政策、市场等因素的变动,研究开发、市场调研、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不到位,均可能导致风险的发生。而所谓的静态风险是指由于自然力的非常变动或人类行为的错误导致损失发生的风险,如地震、火灾等。

3技术创新风险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防范和控制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组织的技术经济活动。通过对技术创新系统的组织管理,尤其是树立风险意识,完善风险管理,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防范和控制风险损失的发生和发展,使受控的技术创新活动向预期目标发展。

4技术创新风险导致的失败结果在某些条件下是可以改变的。例如,电视机、电子表在美国公司经历失败之后,却在日本企业手中经过完善和市场开拓,最终获得了成功。事实上,影响技术创新的风险因素有一些是可以控制的。在改变某些可控因素之后,能够改变原来失败的结果。

5技术创新风险是可管理风险。虽然技术创新风险不可能完全灭除,但总的来说,技术创新管理比较完善的创新主体,能够有效地防范和控制某些风险因素,其技术创新成功的可能性相对就会高一些。因此,要取得技术创新的成功,必须在完善技术创新管理的同时,还要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美国著名管理学家彼德·杜拉克说过:许许多多成功的创新者和企业家,他们之中没有一个有‘冒险癖’。……,他们之所以成功,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确定有什么风险并把风险限制在一定范围内,恰恰是因为他们能系统地分析创新机会的来源,然后准确地找出机会在哪里并加以利用,他们不是专注风险,而是专注机会。”

2技术创新风险是一个理性过程中的风险

在技术创新这一具有创造性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许多可变因素以及事先难以估测的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和影响。这些因素的影响使技术创新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但技术创新过程是创新主体理主导的过程,并不是人们所想象或认为的那样是一个不确定性很强的随机过程。因为,在技术创新过程中所有的工作都是有目的、有组织地进行的,其中每个阶段都包含有分析、评价、决策和实施等符合逻辑的理。创新设想调研开发中试生产市场销售技术创新过程的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3〕表明,在技术创新整个过程中的各个阶段,均可能存在技术风险、资金风险、市场风险、管理风险、决策风险、政策风险,或者说不同特征的风险,如技术、市场、管理、决策等风险,在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分布,其发生变化的规律存在显著的差别。技术创新风险分析矩阵技术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生产风险管理风险政策风险创新设想调研评估研究开发中间试验批量生产市场销售创新主体需对这些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事前、事中分析。一方面可以采取风险管理措施,使风险处于受监测状态,防范风险,降低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完善的技术创新管理,如进行市场调查研究,对创新设想进行评估,切实按照目标顾客的需求和企业发展战略的要求开发新产品,制定和实施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使技术创新活动实现其目标。事实上,技术创新综合能力不同的企业,他们所面临的创新风险有着明显的区别。创新综合能力强的企业,相对而言创新的成功率要高得多。一些技术创新调查项目的研究结果证明了这一点〔1,2〕。有的研究认为〔4〕:新产品失败率25年来保持稳定的原因,是对新产品管理能力的长期改进,要保持这种稳定,可能意味着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因此,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对技术创新风险进行理性的分析,始终致力于完善技术创新管理和风险管理,是防范和控制创新风险的基本措施。

3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逐步递减

美国布兹·阿伦和哈米尔顿咨询公司根据51家公司的经验,归纳出新产品设想衰退曲线〔5〕。从新产品的设想到产业化成功,平均每40项新产品设想约有14项能通过筛选进入经营效益分析;符合有利可图的条件,得以进入实体开发设计的只有12项;经试制试验成功的只有2项;最后能通过试销和上市而进入市场的只有1项。事实上,在衰减过程中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被逐步排除,或者说可能导致风险发生的不确定性因素随着过程的进展而逐步减少。衰减比率会因产品不同、技术的复杂程度不同而存在差别。而越保守的公司,其衰减率越高。但衰减曲线的形状具有典型性。

这一衰减过程本质上是一个学习过程,获取经验的过程。在创新设想阶段,重点是要明确技术方面的不确定因素;在调研评估阶段,重点研究顾客是否存在这种需求,企业有无能力利用这一环境机会;在取得进展后,要尽量明确在可靠程度方面存在的不确定因素。但即使到研究开发的后期,甚至产品投放市场后,不确定因素还会存在,还是会遇到一些预想不到的新的风险。

一些资料表明,有些创新活动,对创新项目估计不足,有时甚至不存在技术可行性或市场接受能力;对研究开发费用、设备调整费用和批量生产费用估计不足,特别是常常低估后者,致使投资超过预算,甚至超过企业的承受能力,而承受过大的风险。因此,在考虑创新项目的评价时,不仅要进行事前研究,而且还要进行事中研究,对各个阶段都要进行评价,即由一次性评估转变为多阶段的评估,有一次性决策转变为多阶段决策。

4技术创新的风险随创新过程的推进而具有积累性

国外的研究表明,应用研究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低于25%,开发研究阶段成功的可能性为25—50%,产业化或商品化阶段的成功率一般为50—70%,三个阶段的投资大体为1∶10∶100。上海对7个高新技术产业的调查,其投资的比例为1∶103∶1055。1980年美国全国工业会议的调查结果,新产品开发各阶段的费用和时间的占用比例如表1所示〔5〕。显然产品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是资金投入最大的两个阶段。表2新产品开发的时间和费用分布概念开发样品开发试销商品化合计时间(%)14402323100费用(%)10301644100(注:根据〔5〕整理。)

为准确描述风险的大小,我们设I为创新项目的投资费用,P为该创新项目失败的概率,V为风险变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用下式表示:V=I×P(1)技术创新项目从概念开发到市场实现要经历的阶段设为n个,则各阶段的风险Vi与该阶段的累积投资额I0i和失败概率Pi之间的关系为:Vi=I0i×Pii=1,2,…,n.(2)其中I0i=∑Ii,Ii为各阶段的投资额。显然,由于投资具有积累性,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尽管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的淘汰率最高,但是由于该阶段投资费用和投资累积量较低,由(2)表示的风险Vi还是比较小的;而在样品开发和商品化阶段的投资比较高,累积投资量逐步扩大,其失败率虽然不像概念开发、方案分析阶段那么高,但由(2)式计算的风险V是很大的。

根据以上分析,如果在创新过程的初始阶段淘汰率不高,不尽早放弃那些没有成功希望的设想方案,就会使一些不可能取得技术成功或市场成功的开发项目进入创新的后期阶段,将使风险沉淀和积累下来,最终导致风险的增加或进一步扩大,甚至导致企业的经营危机。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①进行多阶段评价;②谋划多种可行备选方案;③将风险的控制点尽可能设置在创新过程的初期阶段,尽早释放可能存在的风险;④采取有效的管理,控制费用。

5充分利用信息是防范或降低技术创新风险的有效途径

新技术开发是探索性很强的工作,潜在着许多失败的风险。在制定风险决策时,情报的数量和质量致关重要。掌握的信息越多,越准确,才能作出正确的、有把握的决策,企业承担的风险也就相对减少;反之,承担的风险就会增大。因此,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情报信息的搜集,不仅在技术开发阶段,在样品研制、商品化和进入市场等阶段,获取信息都是十分重要的。相应的对策是:

1树立风险意识,加强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风险识别、风险估测、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技术创新的风险管理。

2加强市场研究。必须进行细致的市场研究,对用户需求有更好的理解,使R&D瞄准和满足这些需求。这在产品创新中起着重要作用。有些企业不作细致的市场调研,仅作肤浅的分析,就盲目上马,往往一事无成。

3重视分析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有些企业希望高新技术成果能够立刻实现规模生产、创收见效,未待技术完善,未进行小试和中试,就筹措巨资,投资上马。正是由于这种边完善技术、边建立生产线的侥幸心理,导致创新周期过长,成本过高,甚至项目失败的结局。因此识别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对防范风险是至关重要的。

4加强信息沟通。创新项目在执行过程中,要加强信息沟通,使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配合,加强与同行的技术协作,与用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建立信息反馈渠道,改进新产品。

5加强市场营销。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缺乏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是许多新产品失败的直接原因。对于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制定有效的市场营销策略,注重营销沟通,完善服务,听取用户的建议,完善新产品,是一些企业面临的紧迫任务。

参考文献1张华胜,官建成,高柏杨·北京地区企业技术创新活动障碍因素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

2胡树华,张浩,袁明鹏·91家企业新产品成败的实证分析·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7(12)

3吴涛·技术创新风险的分类研究及矩阵分析方法·科研管理·19993

4MBA核心课程编译组·新产品开发·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78

技术创新管理范文4

成果名称:

综采队年产突破百万吨

任务来源:

20__年年初,集团公司“四会”和矿“三会”明确提出“红庙矿打造百万吨综采队”,井“三会”确定了“综采队产量突破100万吨,实现高产高效”的目标。

主要完成单位:

二井

主要协作单位:

矿机关各生产部室

工作起至时间:

20__年1月1日至20__年11月6日。

申报单位:

二井

申报日期:

20__年11月20日

项目简介(项目主要内容、特点及应用推广情况):

20__年初,集团公司和矿提出要把二井综采队打造成一支新的百万吨综采队,新一届井党政班子不负重望,在矿、矿党委的领导下,科学论证,果断决策,精细管理,实现了技术

创新、管理创效的目的。一是优化工作面设计,实施减面提效。关闭三采区,实现了二、五区配采。精编采掘队伍,在全井形成“一综一炮”生产格局。将综采工作面设计为175-

180米等长工作面,减少了搬家次数,提高了回采率。二是成功简化了东风井运输系统,停运了二区主皮带,改造了井上下轨道,改造了北风井主扇系统,有力提高了矿井生产的集

约性和稳定性。三是加大投入,更新设备。将综采原250型机组更换为适合我井综采面实际的375机组。在236大巷增加了两台14吨电机车,提高了运输能力。配备了两套综掘机,提

高了掘进机械化水平。四是精心打造“三支队伍”。综采队年产突破百万吨,实现了高产高效;综掘队圆满完成了四个综采面的掘进任务,实现了快速高效掘进;准备队成功地安

撤了三个综采工作面,试采了二区工作面,安、撤、采工艺日趋成熟。“三支队伍”的默契配合,为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五是因地制宜,科学管理,最大化地创造经济

效益。如综采三个工作面采用“抹角”工艺回采三角煤,提高煤炭回收率;将原来1.4米的拌子料改为使用1米木料;综采工作面上下端头用金属铰接顶梁替代木料支护;旧行架、

旧锚杆的二次复用;全井交旧领新制度的坚决执行等等,均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二井通过实施“发挥技术优势、人才优势、政治优势、政策优势”四大战略,创造了辉煌成绩

。三月份产量突破10万吨,集团公司给予祝捷嘉奖,10月份又以月产12万吨再创新记录。11月6日综采队原煤产量累计达到100.3万吨,实现了综采队年产百万吨的目标,并实现了

安全生产。综采产量的新突破,为矿和井其它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基础。二井1-10月份实现利润420万元,煤质发热量完成2991千卡/千克。

立项原因及推荐理由:

二井综采队年初突破百万吨,是矿和井两级班子科学论证、精细管理、创新技术、共同奋斗的结果。这一目标的实现,使我矿高产高效队伍建设迈出了坚实、可喜的一步,并挤身

于集团公司百万吨综采队行列,政治声誉不言而喻。同时也为全矿生产、经营、安全、员工收入等各项指标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申报管理创效和技术创新成果奖励,

介以回报为这一项目顺利实施做出贡献的管理者们,同时也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调动各级管理干部再接再厉,再创新功。

技术创新、管理创效完成主要指标及应用情况:

产量:截止11月6日,完成100.3万吨,全年预计完成万吨。

实现利润:万元。

工作面等长设计,节支增收万元。

优化生产运输系统,减少辅助用工人,节约人工开支万元,节约电费等成本费用万元。

综采工作面抹“三角煤”,多回收煤炭四万多吨,创造经济价值560万元。

用1米料替代原来的1.4米料制作拌子,用于5200米掘进巷道,可节约木料300多立方米,节约价值21万元。

综采工作面上下端头采用铰接顶梁替代木料支护工艺,可节省木料300立方米,节约价值20万元。

全井旧行架、旧锚杆的二次复用,可节约价值万元。

全井执行材料配件交旧领新制度,可节约成本万元。

经济效益情况:

技术创新管理范文5

第一条为了使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以下简称技术创新计划)的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技术创新计划是国家科技计划的主体计划之一,是在财政、金融支持下,引导和吸收企业和社会力量(包括人才和资金),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国家计划。

第三条技术创新计划包括技术开发、工业性试验、新技术推广应用示范、高技术产业化、技术中心建设和新产品试产等内容。

第二章计划细则

第四条编制技术创新计划的依据是:

市场需求;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国家产业政策;

全国技术创新纲要;

全国企业技术进步工作的整体部署。

第五条编制技术创新计划的原则是:

以企业为主体,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联合、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协作,开展国际技术合作,提高技术创新的起点和水平,避免低水平重复和封闭式发展;

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形成商品化、产业化生产;

以产品为龙头、以工艺为基础,配套安排原材料、基础件、元器件以及相关的设备,形成系统配套性;

技术创新计划与技术改造、技术引进等计划紧密衔接,发挥整体优势,全面有效地促进企业技术进步工作。

第六条技术创新计划的选项范围是:

经济发展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主导产品;

在国内外市场有竞争力,能较大幅度高附加值、促进结构调整的产品、装备与相关工艺技术;

改造传统产业的新兴技术及产品;

适用于多个行业的共性技术;

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的工艺、技术与装备;

保护环境的关键技术、产品与装备。

第七条

申请技术创新项目,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提出项目申请,填写《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立项建议书》,报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或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

第八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与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对申请项目初审后,将建议项目报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家经贸委)。

第九条国家经贸委聘请有资格的咨询机构或有关专家对建议项目提出评议、咨询意见。

第十条国家经贸委审定建议项目,并将审定的项目送贷款银行进行初评估。

第十一条

通过银行初评估的项目,由项目主持单位组织可行性研究,编写《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组织有关领域的经济、技术与管理专家对项目进行论证,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专家论证意见报送国家经贸委。

第十二条国家经贸委审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确定项目,编制技术创新计划,下达年度计划,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申报新产品试产项目,由具有法人资格的单位填写《××××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申报表》,并附部省级新产品鉴定证书、技术总结报告、专利证书、奖励证书、用户意见和检测报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

第十四条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对申报的新产品试产项目初审后,报国家经贸委。

第十五条国家经贸委聘请有资格的咨询机构或有关专家对上报的新产品试产项目提出评议、咨询意见。

第十六条国家经贸委对新产品试产项目终审后,编制下达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计划。

第十七条国家经贸委对列入年度计划的新产品试产项目颁发“国家级新产品”荣誉证书。

第十八条为鼓励平等竞争,国家经贸委对一些特别重大的技术创新项目,试行面向社会公开招标。

第三章组织管理

第十九条技术创新计划的项目实行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国家经贸委是技术创新计划的编制单位。

第二十一条计划编制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组织编制技术创新计划;

下达年度计划和项目经费;

组织、检查、协调项目实施,并会同项目主持单位研究解决出现的问题;

根据计划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进行复议,对有问题的项目决定调整或撤销。

第二十二条

项目主持单位是指、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国家计划单列的大型企业(集团)。

项目主持单位也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与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共同组成。

第二十三条项目主持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按照技术创新计划的立项原则和程序,向国家经贸委申报项目,并附项目建议收;

(二)对申报项目组织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论证,向国家经贸委提交可行性报告及相关材料;

(三)负责与贷款银行的有关分行衔接项目评估;

(四)与项目承担单位签订《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计划项目合同书》,并将合同书报国家经贸委备案。按计划与合同的要求,监督、检查合同的执行;

(五)定期检查项目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促其达到目标。每年一月将上一年度项目实施情况的总结(包括项目的执行情况、取得的阶段成果、经费落实和使用情况、存在的问题)报国家经贸委;

(六)经国家经贸委同意后,组织已完成项目的鉴定验收;

(七)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连续追踪3年,在申报每年度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产项目的同时,将上一年新产品开发工作总结及执行情况报送国家经贸委。

第二十四条项目承担单位应当具有相应的技术开发机构、手段、人才、资金投入强度和其他相应的技术实力。

第二十五条项目承担单位履行下列职责:

(一)根据技术创新计划的申报与立项程序、按隶属关系,向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经贸委(经委、计经委)或国务院行业主管部门提出项目建议书:

(二)与项目协作单位共同完成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并提供有关文字材料;

(三)与项目主持单位、项目协作单位签订合同书,按合同要求完成项目;

(四)落实自筹资金及银行贷款,合理分配项目协作单位所需经费,并对经费使用进行监督;根据有关规定做好本年度经费使用情况的结算报项目主持单位;

(五)及时向项目主持单位汇报项目实施情况,并抄报国家经贸委。

第四章资金管理

第二十六条

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的资金应多渠道筹集,可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有效利用外资和采取多种形式向社会筹集资金。国家技术创新项目资金构成主要包括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国家金融机构贷款、项目主持单位补助资金与国家拨款补助等。

第二十七条国家下达给国家技术创新项目的拨款,其管理和使用按照财政部《科技三项费用管理办法(试行)》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国家金融机构的贷款按其规定使用。

第二十九条利用外资和向社会筹集资金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条项目主持单位须将当年项目经费的下达、落实和使用情况报国家经贸委备案。

第五章成果管理

第三十一条项目承担单位完成项目合同书所规定的任务后应及时作出总结,并将项目完成情况总结报告及有关资料逐级上报,申请项目鉴定验收。

第三十二条

项目鉴定验收由项目主持单位报国家经贸委批准,由项目主持单位组织项目鉴定验收。鉴定验收报告报国家经贸委备案。项目鉴定验收参照国家经贸委《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管理办法》执行。

第三十三条项目执行过程中的所有实验记录、数据、报告等,按照技术档案管理办法整理归档,不得散失,不得由个人占有。

第三十四条技术创新计划取得的技术成果的归属按照项目合同书的规定执行。合同书未作规定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执行。

第三十五条技术成果可以申请国家、地方政府、部门的有关表彰奖励。

第六章项目撤销与调整

第三十六条属于下列情况之一的项目应予以撤销;

市场需求发生急剧变化的;

技术经济指标低于国内已有同类技术成果的;

同时列入两种以上国家级科技计划的;

银行贷款、项目主持单位补助资金、项目承担单位自筹资金不能落实的;

项目资金挪作它用的;

与其衔接的技术引进、技术改造、基本建设计划难以落实的;

项目承担单位的项目负责人及技术骨干发生重大变更,项目无法继续进行的;

项目主持单位组织管理不力的;

因其它原因应予撤销的。

第三十七条

项目撤销,由项目主持单位提出意见,报国家经贸委批准后执行。对撤销的项目,项目承担单位及项目负责人应当对已做的工作、经费使用情况、已购置的设备仪器等提出书面报告。项目主持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负责进行清理,处理其资产和追回的国家拨款,并将处理意见报国家经贸委备案。

技术创新管理范文6

基于一体化管理模式,从系统、动态的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匹配关系,构建三者匹配对创新绩效影响的理论模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知识管理;创新绩效;一体化管理模式

1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技术创新与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紧密联系起来,三者成为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关键因素:技术创新是创新绩效的直接动力源泉,技术创新的最终结果都会反映在创新绩效上;技术创新行为主体是人,有效创新行为需要适当的人力资源管理支撑;创新源于知识,创新行为的每一个环节和阶段都伴随着知识流动;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必须注重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重要作用。目前,很少有学者对三者进行整体系统的研究,更多只是从局部考虑独立作用,而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企业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系统思考和设计的基础上。由此本文引入一体化管理模式思想,从系统、动态视角探究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匹配对创新绩效的影响。

2相关理论基础

2.1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

熊彼特增长理论指出知识是技术创新与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创新的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知识流动,技术创新实质是对相关知识进行获取、整合、传播、共享及应用的过程。从知识管理的角度看,知识积累与知识内、外共享均有利于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技术创新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直接创新行为,知识管理是重要管理手段,二者存在协同互动的关系,通过企业的学习机制相互融合与影响共同作用于创新绩效[2]。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还受企业知识管理模式的影响,技术创新效果因知识管理模式异同而有所差异,只有结合企业自身技术创新程度选择适宜的知识管理模式才能发挥最大效益。对于创新绩效而言,知识管理导向的技术创新越来越重要,发挥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的协同作用才能有效提升创新绩效。

2.2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

技术创新行为要以人为本,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是实施技术创新的基础。贾生华等学者通过实证研究提出人力资源管理的缺乏是企业技术创新的最大障碍之一[3],因此,只有完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才能为企业的创新行为打下良好基础。并且人力资源管理各个子模块对技术创新能力均具有正向的影响[4]。此外,技术创新使得员工的工作内容和背景不断发生变化,对员工提出较高的技术更新要求与适应能力,促使企业面对技术创新背景下的人力资源管理趋于科学规范化[5]。技术创新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可谓是客体和主体的关系,只有二者互相融合,相互作用才能更好的实现企业创新绩效。

2.3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

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和承载者,知识管理理念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军等学者以知识共享为研究视角,发现在对创新绩效产生作用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与知识共享二者相互促进[6],此外,在人力资源管理对创新绩效影响过程中知识管理发挥了重要的正向效应,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知识管理产生积极影响[7]。总而言之,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协同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更加有利的促进作用[8]。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实施知识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企业也需要通过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来促进企业知识获取、整合、共享和应用。企业要坚持以知识管理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优化策略,实施有利于知识共享的人力资源管理政策,实现二者的协同发展,才能获得长久的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

2.4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走上创新发展的道路,企业若想获得长久竞争优势必须进行有效变革,如何正确协调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者之间的关系成为有效变革的关键问题。国外学者Jimenez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人才管理、知识管理和技术创新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9]。吴成锋学者分析了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协同关系,认为技术创新、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三者协同有利于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10]。王玉梅学者认为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者构成了一个相互影响的有机整体,在互相作用的过程中企业才能实现创新循环发展的良好态势[11]。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整体,必须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出发对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进行管理,才能够获得可持续创新绩效和竞争优势。

3理论模型构建

3.1一体化管理模式

企业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企业的创新管理必须建立在系统思考和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企业管理质量受多个影响要素的作用,各个要素有其自身的变化趋势,且各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匹配关系,任何一个要素的变革都会导致其他要素的补偿性变化;企业绩效是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核心,不仅取决于影响企业绩效的各个管理要素的状态水平,还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即只有当各个管理要素的匹配状态达到最优时,企业绩效才会最优[12]。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将一体化管理模式运用于创新绩效管理中,认为企业创新一方面受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各个要素的状态水平影响;另一方面三者之间是否有效匹配更是影响创新绩效的关键。基于一体化管理模式的分析,有利于从系统、动态的角度对创新绩效进行全面管理。

3.2理论模型

基于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的思想,通过梳理第二部分相关理论基础中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关系,构建了理论模型。由理论模型可知,围绕着企业创新绩效这一核心目的,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是影响创新绩效的三个关键要素,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关键在于三者在相互促进中相互匹配,共同促进创新绩效的提升。技术创新和知识管理存在着匹配关系,不同的技术创新类型对应着不同的知识管理模式,不同的技术创新类型只有与适宜的知识管理模式相互匹配才能提高企业创新绩效;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存在着匹配关系,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包含了大量知识管理的对象,人力资源管理的每个模块都与知识管理相契合,如人力资源规划与知识整合的匹配、人力资源绩效管理与知识共享及应用的匹配等;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管理存在着匹配关系,人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战略相互匹配才能获得持续性的创新绩效[13]。以创新绩效这一目标为核心,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之间需要相互协作,才能实现企业创新循环发展的良好态势。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三者之间任何一个要素的变革都会引起其他两个要素相应的变化,只有当三者匹配状态达到最优时,企业技术创新绩效实现最优。

4结论

模型中引入企业一体化管理模式思想,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的关系错综复杂,并非简单的线性或非线性关系,而是需要相互匹配。换句话说,企业创新绩效并非单纯倚靠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管理的最大化,而是三者状态的优化匹配,当三者匹配状态良好时能最大程度的作用于企业创新绩效。正如Deming指出:“如果一个组织的各部分都是最优,则该组织不会最优”。理论模型的构建为不同类型或不同规模的企业寻求最佳创新绩效提供了灵活的实践参考。企业在创新实践中只需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寻求各个创新要素之间的最优匹配路径,形成自身独特的创新模式,不断提高创新绩效,同时避免了盲目追求所有创新要素最大化而带来的成本压力。

5研究展望

本文的结论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文章只是单纯从理论角度对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和知识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模型的构建并没有有力的数据检验支撑,缺乏实证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对于模型中匹配度的检验可以尝试利用BP神经网络进行分析,寻求一个映射函数,即企业创新绩效,其中X代表影响创新绩效的各个要素的集合,本文中指企业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和知识管理,从而说明创新绩效各个要素之间的匹配程度与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在接下来的研究中,笔者将积极进行实证方面的分析,以期进一步完善和论证理论分析。

作者:王文秀 单位:福州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军,许庆瑞,张素平.动态环境中企业知识管理与创新能力关系研究[J].科研管理,2014,35(4):59-67.

[2]詹湘东.知识管理与企业技术创新协同关系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11):42-45.

[3]贾生华,疏礼兵,邬爱其.民营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其差异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管理学报,2006(01):103-108.

[4]田玲.组织内人力资源整合对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11.

[5]刘玉,武振业,陈叶梅.基于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科学化管理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03):109-112.

[6]李军,胡璠,李汉.知识共享视角下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8(2):46-50.

[7]王亚洲,林健.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知识管理导向与企业绩效[J].科研管理,2014,35(2):136-143.

[8]王文吉,丁煌.知识管理协同配置视角下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4(9):183-185.

[10]吴成锋.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关键耦合域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07):151-155.

[11]王玉梅.企业技术创新动态发展过程中知识管理与人才管理耦合演化过程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1(06):35-3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