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试心理变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测试心理变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测试心理变态

测试心理变态范文1

关键词: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提升;路径

新时期形势,既给媒体行业创造、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又给媒体行业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当前,媒体行业呈现激烈竞争的趋势,电视台新闻媒体亦不例外。编辑在电视台新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编辑是整个电视台的轴心,是新闻内容的把关人,是联系受众与电视台的桥梁。因此,编辑的编辑策划能力对提高电视台新闻质量、核心竞争力非常重要。加强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对提高电视台媒体竞争力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一、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工作过程中主要负责制定编辑方针、策划安排报道、组织稿件、选择稿件等任务[1]。由此可见,电视台新闻编辑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电视台新闻的核心竞争力。对于优秀的电视台新闻编辑而言,注重受众的主体地位,满足受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尤为重要。

(一)电视台新闻编辑应该具备洞察时事,紧抓社会热点的能力

国家政治方向会对新闻舆论方向造成巨大的影响。因此,在选取新闻素材的时候,编辑应以社会主义时事政治为出发点。电视台新闻编辑在实际工作中,首先,要对整体局势有所把握,其次,须树立正确的新闻舆论导向,与国家政策相符;须高瞻远瞩,顾全大局,切实为国家、人民利益着想;须与时俱进,确保思想、价值观适应时代潮流;须具备创造力,深入挖掘人民日常生活所发生的事件,进而丰富新闻内容。例如:山东平邑9•14纵火案新闻,在全国引起了强烈的舆论效应,电视台通过连续报道,为受众及时播报纵火案审查进展消息,满足受众对此事件的关注需求。在这则新闻中,就充分体现了编辑对社会热点、受众需求的关注。

(二)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注重满足受众对高层次文化的需求

新闻应贴近受众实际生活,并及时跟新消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群众对新闻的需求已开始向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转变,这反映了人们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因此,编辑在编辑策划新闻的时候应加大新闻的深度、宽度,进而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

在组稿、选稿的时,稿件不仅要满足受众需求、贴近受众生活,而且要引起强烈的舆论效应。与此同时,编辑可以利用自身专业知识丰富报道方式,从而提升新闻报道的整体效果。

要想在竞争激烈的媒体行业中平稳立足,提高电视台新闻质量,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尤为关键。众所周知,新闻事件具备时效性、真实性、简洁性等特点,事件发生较为突然,且具有很强的舆论导向,对于重大新闻事件须进行连续报道,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注意力[2]。不同媒体对同一新闻题材的报道较为普遍,为提升自身竞争力,很多电视台新闻编辑都将重心集中于创新新闻报道形式。新时期背景下,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挣脱传统编辑理念的束缚,对报道形式大胆创新,形成独家新闻特色,进而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此外,电视台新闻编辑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社会热点,在新闻报道中占据优越的位置,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新闻信息。在新时期环境中,编辑要有自主参与新闻报道的意识,与现场记者保持紧密联系,对新闻事件有个整体的把握。通过亲身参与,有利于编辑更好的编辑策划新闻,提升新闻质量。

三、加大电视台新闻宣传

电视台新闻在具备时效性、间接性等优点的同时,也要具备不易存储、极易消逝等缺点。因此,电视台新闻编辑应对新闻报道进行综合分析,通过采用集中宣传、反复宣传两种形式,营造特定的舆论氛围[3]。其中,集中宣传,即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内容进行集中宣传,旨在强化舆论氛围、扩大传播范围;反复宣传,即通过采用不同方式,从不同角度对新闻事件进行全面报道,从而达到丰富新闻内容的目的。由此可见,集中宣传与反复宣传存在很大的区别,集中宣传主要是为了扩大宣传面,而反复宣传则是为了让受众透彻、全面的理解新闻。电视台新闻编辑应高度重视集中宣传、反复宣传的实施,使新闻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进而提升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的核心竞争力。结语综上所述,新时期下,为应对媒体行业竞争激烈的形式,电视台新闻编辑应通过采取转变编辑策划理念,注重满足受众文化需求,增强编辑策划创造力,加大集中宣传与反复宣传力度等有效策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电视台新闻的质量,使电视台成为媒体行业的翘楚。

【参考文献】

[1]白国英.新时期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的策略[J].科技传播,2015,02.

[2]萧少雅.提高电视台新闻编辑策划核心竞争力的建议[J].新闻传播,2015,09.

测试心理变态范文2

连环杀手有心理障碍

面对自己的同类蜕变成残忍冷血的连环杀手,人们除了识别、躲避、追捕、消灭,其实可以有更加积极的应对方法,那就是研究其犯罪心理。墨西哥国立自治大学精神病学实验室人员近期对一重刑犯监狱的连环杀手进行研究后发现,绝大多数连环杀手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这些障碍的形成多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和家庭环境有关。

该实验室主任菲吉·奥斯特罗斯基介绍说,研究人员对阿尔莫罗亚德华雷斯重刑犯监狱的犯人进行行为测试,建立其行为与大脑的联系,然后比较他们与普通杀人犯及正常人在处理问题上的不同。研究人员发现,导致他们成为连环杀手主要有三方面因素,一是童年期遭受过性或心理上的虐待,使大脑机能出现紊乱;二是较高比例的连环杀手脑部受过创伤;三是先天妄想型人格。

研究还发现,该监狱所有的连环杀手都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都喜欢寻求刺激,并且这种性格倾向可追溯到童年时期。有的犯人上小学的时候就有过吸食的记录,有的犯人很小就表现出暴力倾向,例如把猫放进微波炉等。很少有连环杀手的杀人动机是在长大后才突然出现的,他们从少儿时期就开始出现了犯罪的诱因。比如,记者追溯周克华的成长经历发现,他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长期不和,居住地离村子较远而缺少友谊,从小就比较孤僻。

孤僻是不少连环杀手的重要特征。一般能真正融入社会且比较合群的人,成为连环杀手的可能性则小得多。有的连环杀手看上去很随和,朋友也很多。然而,他们有一颗孤独的心,在内心深处不信任他人,真正交心的朋友也很少。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德里克·米勒和约翰·卢尼注意到,不少青少年连环凶手不把别人当人看,而是把人看成阻碍自己的物品,因此变得冷血而多次杀人。追究其心理根源,他们也有因孤僻而被“不当人看”的时候,而且受到这样的对待越多,就越容易用这样的方式对待别人。

与普通人相比,甚至与普通的凶手相比,连环杀手基本上都是心理变态患者,他们都有以下六种共同的心理特征:(1) 冷漠、缺乏同情心、对身边的事情麻木。(2) 非常缺乏责任心,漠视一切社会准则、规定和风俗,即使法律也没有任何作用,常理对他来说没任何意思。(3) 没有能力维持一段持久的关系,包括亲人、爱情和朋友的关系,很难与人产生感情。(4) 情商低,对沮丧挫折的事只有很低的容忍度,容易愤怒,而且充满攻击性。(5) 从来不会感到内疚,也不知什么是内疚,失去理性,对任何刑罚都不怕。(6) 非常喜欢将责任推到别人身上,经常为自己所做的行为找借口。

从情感上来说,在和平时期,普通人很难对他人痛下杀手,更不用说多次杀人了。即使在战争时期,许多战士在射杀敌人之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愧疚感。而多数连环杀手则不一样,他们不只一次地杀人,他们没有丝毫的愧疚感,而是杀人后有极大心理满足感,或视杀人为乐趣,甚至认为杀人是一种崇高的行为。虽然连环杀手会面临死刑或终身监禁,但是也不应该完全放弃他们,应当对他们进行相应的心理辅导和精神治疗,找出他们犯罪的心理根源和生理根源,为以后的预防犯罪和案件侦破提供理论依据。

连环杀手大脑异常

任何心理都是由大脑产生,异常心理也不例外。因此,在100多年前,就有科学家希望通过解剖连环杀手的大脑来搞清楚究竟是什么因素令他们失去人性。1898年,至少残忍杀害了14人的“法国开膛手”约瑟夫·瓦彻被处死后,大脑被分割切片,分发到科学家们的手上,每人研究一片,但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1966年,查尔斯·惠特曼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塔楼上射杀数人。他认为自己的脑子不正常,遗下一张要求尸检的字条后自杀。医生发现,他的大脑中有一个核桃般大小的肿瘤,压迫了大脑的“下丘脑”和“杏仁核”。1996年,在苏格兰屠杀16个孩子的托马斯·汉密尔顿在死后被进行了解剖,发现他患有甲状腺疾病,相信与精神错乱和强迫性的暴力行为有关。

虽然大部分连环杀手与不良成长环境有关,但是部分连环杀手则是大脑受伤所造成的,受伤的部位往往是大脑中的杏仁核或前额皮层区。比如,美国佐治亚州的连环杀手理查德·斯达雷特成长于富裕家庭,家庭和社会环境都很好,所受的教育也很好。然而,他在11岁时遭受了从高处摔下的意外伤害,曾严重昏迷过两次。在那以后,他性情大变。从他结婚生女之后开始了杀戮行为,一共杀死了10名妇女。后来,神经科学家检查后发现,凶手的大脑前额皮层已经受到损伤,可能就是源于少年时期的那次摔伤。美国犯罪学家米歇尔·斯通表示,大约有30%的连环杀手经历过各种各样的严重的大脑损伤。可能连他们的家人都不知道这个情况,但是在案发后经过比较专业的大脑检查中可以发现。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学家阿德里安·雷恩很早就对监狱中的杀人犯、暴力狂、心理变态者、人格障碍者进行各种大脑影像学扫描,发现他们大脑的沟回、核团、皮层具有结构与功能上的损伤,这些大脑异常让人不怕受惩罚,道德判断也遭到破坏,无法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造成的情感伤害。用神经科学研究犯罪方兴未艾,对大脑的扫描还将进一步深入。美国西尔斯大学法医心理学家凯瑟琳·拉莫斯兰德展望,随着数据越来越多,扫描越来越精确,未来也许可以对潜在的连环杀手进行大脑改造以预防他们犯罪。

测试心理变态范文3

来信

周教授:我把这些心里话告诉您,并希望您帮助我。我在大学里,和一位女同学关系非同一般,我们常出去约会,逛公园,看电影,到音乐厅里听音乐……我们完全像一对恋人,慢慢地还发展到有非常亲密的行为。我对班上的男同学不感兴趣,甚至有厌恶心理,背后有同学议论我是"心理变态",是"同性恋",我感到无地自容。

在和那位女同学相处期间,也发生过一些不愉快的事,产生过一些矛盾,但过不了多久,我们俩又会和好如初。有的人说她把我看得太重了,简直把我当成了她生命中的一部分。当时我听了有点害怕。她很怕我生气,不过又对我特别斤斤计较。比如,在宿舍里,我和其他人说说笑笑,不跟她说话,她就说我好像不把她放在心里,有时甚至表现出明显的吃醋或者嫉妒的神情。这种斤斤计较的事很多很多,让我觉得自己活得特别累,是和她好下去,还是一刀两断呢?这让我常常烦恼不已。我感到恐慌、焦虑,无法集中精神,总觉得自己心情不好,有时甚至有自杀的想法。

从前,别人赞美我脑子聪明,接受能力强,学习效率高。可自从有了这份心事后,我的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到现在,我都觉得自己心理上有问题了。我听了您的心理卫生讲座后,觉得自己的情况与您说的"轻度抑郁症"相符,但我不能确认,更不知道怎样才能治好。

盼您帮我从困境中解脱出来!

小 云

回信

小云同学:

进入青春发育期后,由于性生理、性心理和的逐渐发育成熟,会出现追求异性的行为,并可能会互相爱慕、相恋而成为恋人。但也有极少数人对性的追求不是指向异性,而是同性,即有同性恋倾向。《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载明,同性恋并非一定是心理异常。事实上,同性恋的主要危害是其可能成为艾滋病和其他性病的传播途径。

作为处于青春期性发育成熟阶段的大学生们,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面对同性恋问题。青春期是极为旺盛的,性发泄除方式外,对自己的冲动应加以约束控制,这不会有损于健康。过早从事性活动(特别是同性恋活动)的人,很难专心读书、学习和发展。所以,大学生还是应把精力转向对未来理想的追求,从刻苦学习和创造发展中,实现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

青春性发育萌发望,是很自然的现象。你和一位女同学关系非同一般,但是否真为同性恋,尚不能确认。据调查,校园里的一些"同性恋现象",其实并非真正的同性恋,相当一部分学生是对性无知,追求新奇,极少数人甚至将其作为一种"时尚"而刻意模仿。

你说你因为"同性恋"的事可能产生了轻度抑郁症,但首先得确定你是不是真的有抑郁症。一些经常出现且无法找出病因的身体不适、学习困难,可能是抑郁症的先兆。你可先作一下初步判断,如果你躯体有下列三项以上症状,应尽快与心理医生联络。这些症状包括头痛、食欲异常或胃肠不适、行动迟缓、无法入睡或睡得过多、身体某部位疼痛治后也无法解除、无法坐或站立、过度悲泣等。

如果心理有超过五项下面的症状,也可能是患了抑郁症:觉得心情一直不好且无法承受;对自己失去信心,认为自己是个失败者或无生存价值;无法集中精神(学习或做某件事);无法掌握现实,无法控制自己,无法做出决定;常常过度担心或是焦虑(尤其对人际关系);易怒;不喜欢与别人相处,对过去喜好的事,突然没了兴趣;总有罪恶感,对过去真的或假的错事耿耿于怀;有自杀念头等。

以上的"自我检查"只作参考用,要确切作抑郁症的诊断,必须由医生作进一步心理测试与全面临床检查。

一般地说,抑郁症和其他疾病一样,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意味着早日康复。当你发现一些征兆时,就应尽快请教医生。抑郁症的治疗主要包括心理治疗、抗抑郁药物治疗和社会家庭支持疗法。这些治疗可单独或相互配合使用。据统计,约90%的患者治疗后可痊愈。

测试心理变态范文4

他们为何愿意当

好心人?

在生活中,我们总是能发现有很多好心人就在我们身边。当你心情非常难过的时候,常常会有好心的朋友来劝慰;当你迷路的时候,总会遇到好心人停下匆匆的脚步,热心地为你指明方向;地震来临时,无数无名的好心人的捐款就立即会从全国各地汇集到灾区……这些乐善好施、慷慨助人的好心人与一般人比,究竟有哪些不一样的地方呢?他们是天生的吗?

最近,美国研究人员招募了711名志愿者,希望搞清楚好心人“亲社会行为”的秘密。他们请志愿者分6次填写了6份不同的调查问卷。这些问卷通过生活中的真实事件,来拷问志愿者对公民责任、身边的人、世界和慈善活动的态度和准备采取的行动。譬如,志愿者要回答,是否有责任举报违法行为、是否应该缴税;在他们眼中,身边的人和这个世界是好是坏?是否曾经献血或者参加慈善活动等等。然后给答案进行打分,得80分以上者,即为好心人。

当好心人志愿者被筛选出来后,研究人员对他们的唾液样本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有多半数的人的唾液中,加压素和催产素的平均水平比较高,而这两种激素水平高低一般与一个人是否从积极的角度看世界、是否慷慨有关联。这说明,至少有一半的好心人,是天生的。

此前,以色列科学家还邀请了203名网民参加了一个分钱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拥有一种特殊基因的人,捐钱的可能性比其他人高出50%。这种基因能够控制人的一种激素水平,一个人这种基因越活跃,这种激素的水平越高,就越乐善好施。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至少有一半的好心人,是天生的,好心人的好心肠可以遗传给后代。

黑猩猩也有“好心人”

以往,人们认为只有人类能够对非亲属之外的人乐善好施,其他动物不会。有些动物,如狼和野狗虽然会给受伤或生病的同伴带回食物,狮子也会彼此帮助,共同狩猎,但这些动物的“乐善好施”往往仅限于它们的亲属。让人意外的是,在黑猩猩中,竟然存在与人类非常类似的“好心人”。

前不久,德国科学家专门选取了36只从没有接受过人类驯养的黑猩猩,对它们进行了3轮不同的帮助他人实验。第一轮实验的内容是,与黑猩猩同处一笼的工作人员试图伸手拿到一根木棍。由于木棍被安置在人无法够得着、但黑猩猩却能够到范围内。结果,看到工作人员的困难处境,黑猩猩不计任何报酬地帮助他拿到了那根木棍。第二轮实验的情形同第一次差不多,但木棍这次被安放在黑猩猩够得着的范围外。结果,乐于助人的黑猩猩还是辛苦地爬到离地面约1.8米的地方,再次热心地帮助人类拿到了木棍。

第三轮实验是为了测试黑猩猩是否懂得相互帮助。这次研究人员让一只饥肠辘辘的黑猩猩站在一间有食物的房屋的外面,因为房屋的大门里面有铁链缠着,要进去必须把铁链拿开,而且这铁链只能靠房间内的黑猩猩拿开。结果显示,房间内的黑猩猩主动把铁链拿下了,让外面的饥饿者进来取食了。这三个实验充分说明,黑猩猩能够像人类那样乐善好施。

以往,大多数科学家相信,无私是人类特有的品质,是人类同灵长类动物在约600万年前“分家”后形成的。在原始人类的狩猎时期,他们发现集体打猎更有收获,于是乐于助人、乐善好施的行为开始出现,并作为一种品质注入到了好心人的基因里,于是好心人便世代传承了下来。但黑猩猩的无私举动让人们相信,早在人类同黑猩猩“分家”前,二者共同祖先生活的社会中已经出现了“好心人”和“好心肠”基因。此后,人类同黑猩猩都从共同的祖先那里继承了“好心肠”基因。

“好心肠”哪里来?

那么人类与黑猩猩共同祖先的好心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一种观点认为,这世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好心肠,因为人类做所有事情的原动力都是自私自利,帮助他人最终是为了让自己从中受惠,物质的,或是精神的。但这种说法后来受到了质疑,因为心理学实验证明,人类的同情心是产生好心肠的根本原因。

前不久,英国科学家又发现,人类同情心的产生有着实实在在的生理基础。研究证实,当人遭到疼痛的刺激,比如电击时,信号会由受刺激处传导到大脑,从而人会感到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这个过程能被仪器清楚地观察到。如果让没有直接受到疼痛刺激的人观看别人接受疼痛刺激场面,他会感受到别人的痛苦吗?科学家邀请了8对夫妻志愿者来参与一个实验。科学家先电击男性志愿者的手,结果发现,他们大脑表达痛苦的情感区域被激活了。然后,科学家让志愿者的配偶看志愿者被电击的情形,却不让其配偶看到志愿者的痛苦表情。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消除因情绪感染而造成的测试干扰。结果显示,当志愿者的配偶看到丈夫的手被电击时,其大脑表达痛苦的情感区域也被激活了。后来的实验不是在夫妻之间进行,但结果都一样。这些现象表明,人类的同情是心理活动,也是生理活动。

测试心理变态范文5

在具体目标上,心理咨询侧重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而思想道德教育侧重于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提高,但在终极目标上两者都是为了促进人格的健康和完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方面,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是塑造健康心理的基础;另一方面,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接受思想道德教育的前提,思想道德的产生、发展变化都要受到个体心理发展的影响和制约。目前我国的心理咨询重在引进、吸收和消化西方的心理咨询模式,而思想道德教育是我们的优良传统,极具中国特色,这两个方面的结合成为当前教育界探讨的热点话题。许多学校尝试把心理咨询和日常的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这既是创新,也是心理咨询中国化的体现。心理咨询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指的是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结合运用心理学的专门知识和技术,通过语言、文字等媒体,对受教育者的心理、行为施加影响,使其认知、情感、态度发生变化,解决心理的问题,以维护其心理健康的方法。应当说,这样一种方法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心理咨询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运用的必要性心理咨询的特点决定了它具有思想道德教育方法所没有的特殊功能,如它可以帮助学生唤醒和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为有效接受正确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它符合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助于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等。这些特殊功能使心理咨询成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延伸和补充。从现实中来看,学生很多思想、行为上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心理问题。学生中经常出现的心理问题主要有:

1.学习问题。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大量的事实表明,学习成绩差是引起学生焦虑的主要原因之一。如果对学习成绩差这种现实不能正确地接受和对待,逃避或否认现实,就会引发各种心理问题。

学生在学习中常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焦虑过度、学习动力缺乏、学习动机过强、注意力涣散、记忆减退及考试焦虑等。

2.人际交往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健全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许多学生在性格上都有自己的特色,这使得他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出现有两个极端:其一是自敛而自我封闭;其二是外倾而精于世故。其中自卑与缺乏自信是阻碍学生人际交往的首要因素,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情绪和思想封闭起来,在不肯轻易向外人展示真实自我的同时,又渴望别人理解自己,渴望别人能与自己进行心灵的交流。这种需求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孤独感。

3.性格与情绪问题。

性格障碍是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其形成与成长经历有关,原因也较复杂,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嫉妒等。例如有的学生由于认为自己相貌不佳、家庭经济状况不好、能力比别人低、知识面窄等而自卑。自卑者不能坦然接纳自我,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并由此陷入难以自拔的境地。学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程度不同,但比较普遍。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缺乏自信心,不敢面对挑战,严重的自卑会造成心理变态,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精神上的负担。

4.恋爱与性心理问题。

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许多学生对性问题特别敏感,他们喜欢与异流,在异性面前显示自己的风度和才华。但有的学生不懂得如何交异性朋友,有的过早陷入爱河,卿卿我我,不会处理恋爱与学习、恋爱与集体活动、恋人与同学的关系;还有的学生存在单相思、失恋的烦恼等;有的学生恋爱行为不当,不知道保护自己而导致怀孕、堕胎,造成身心的极大创伤。

学生的这些心理问题,应当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的心理问题与思想认识问题往往是相互联系、相互交叉的。在心理问题的背后,有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恋爱观方面的原因;而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也可能表现为消极的情绪反应、不良的人际关系、偏执的行为倾向等心理问题。

这些复杂的问题单靠过去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难以完全有效地解决。这是当前学校思想道德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和客观现实。这些情况使我们清醒的认识到,作为学校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探索在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中运用心理咨询的方法,以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实效性。

二、心理咨询在学校思想道德教育中的运用途径

1.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对学生进行个别咨询和团体心理咨询。

对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是学校心理咨询室经常性的工作,它是指心理咨询教师与来访学生所进行的一对一的交流。它的针对性强,避免了因在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中只注重一般性问题而忽略或照顾不到个别的缺陷。学校由于学生来源的复杂性,不同的学生面对人际、学习、情感等问题的差异性较大,集体教育和团体辅导对每一个特殊的个体并不适宜。必须针对个体的特殊情况,抓住每个个体的成长环境和心理特征,对症下药,以此来解决学生在其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更有效地提高对个别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针对性。

团体心理咨询是指在团体情境下进行的一种心理咨询形式。日本心理学家村山正治认为,团体咨询在学校中应用,至少可以有四个作用:一是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促进班级内交流,形成良好班风;三是激发学生自我教育;四是提高教师教育与共情的能力。

在学校里我们可以根据学生所面临的问题,如学习、交友、人际关系或择业等,组成不同小组,用团体心理咨询的形式和方法,给学生们提供帮助。团体心理咨询不仅可以提高咨询效率、省时省力,满足更多学生解惑的需要,还可以使学生在团体中通过互相交流,共同讨论同龄人关心的问题,彼此启发、相互支持,鼓励分享,使成员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以便改善人际关系,增加社会适应性,促进人格成长。实践证明,团体心理咨询既是一种有效的心理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活动。

2.把心理咨询融入到思想道德修养课程中。

在学校里,除了部分心理问题、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学生需要专门到心理咨询机构求助外,大部分学生都希望能得到成长性和发展性的心理咨询。由于目前各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很不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形式主要是讲座、咨询和选修课,还没真正纳入到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中去。而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则是为高等院校低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所以我们可以把同学们普遍关心的心理健康问题,如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兼职、男女婚恋、人际交往等方面问题,有针对性地在思想道德修养课的授课过程中,进行系统分析和集体咨询,把教学理论与学生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树立爱护心理和预防障碍的自我救护意识,尤其是要帮助学生提高自助和自我调适的能力,以实例支持理论,以理论分析实例,使思想道德修养课更能贴近学生的实际,实现思想道德教育和心理咨询相结合,并同步发展。

3.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心理咨询。

当前,随着网络的发展,许多学校纷纷建立起了属于自己的网络平台———校园网站。上网成为许多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网站这一有利条件开展学生的心理咨询工作,如通过QQ、MSN等即时通讯工具开展学生咨询,在BBS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关注和探讨自身的身心全面发展;在网站上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网页,就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进行网上咨询指导;开辟和完善关于心理健康的专题介绍;向学生介绍国内外知名的心理咨询专业网站,并建立与这些网站的链接等等,帮助学生拥有更多维护、救助自身身心健康的途径。

4.开展心理测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增进思想道德教育的科学性。

认识自我,从而调整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这是当代学生的内在需求,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之一。心理测试是借助于国际、国内通用的,具有较高信度、效度的心理量表,对一个人的智力、气质、性格、能力、兴趣、需要、心理健康状况等做出评估的过程。心理测试有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而使思想道德教育建立在符合学生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在满足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比如:通过心理测试,对那些心理健康状况较差或个性缺陷明显的学生,平时可多加注意,进行必要的疏导、矫正;对那些心理问题严重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心、爱护,提供及时有效的心理支持、援助,防止恶性事件的发生;对于不同气质特征、性格类型的学生,分门别类,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等。

同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较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这是进行比对研究的重要依据。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促进自我教育,而思想道德教育和自我教育离不开对人心理的把握。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可以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做到前头,掌握主动权。可以这样说,心理测试成为学生提高自我教育能力的一种手段、一个契机。而促进自我教育既有利于思想道德教育的进行,也是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

测试心理变态范文6

关键词 心理教育;班级管理;技工学校;心理索质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08-0063-02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in Class Management of Technical Schools//YE Fenghua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sychological status and psychological demand of students in technical school,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for class management, by the psychological assessment tools, psychological crisis intervention and psychological theme class meeting, etc. It has been proved that the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a good atmosphere in class.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education; class management; technical school; psychological quality

1 引言

近几年,技校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悲剧性事件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稳定,给技工学校的管理工作带来较大考验。班级作为学校的一个管理单元,在整个管理环节中发挥着巨大作用。传统教育管理模式只会导致生源流失越来越严重,加上目前招生难度越来越大,学校的生存压力也在日益增长。结合当前管理形势,应从学生内心和意识形态去改变学生的行为。因为行为是心理的真实反映,学生的行为问题皆产生于心理根源,解决学生行为问题,归根结底需从学生的心理入手,找到学生管理教育的有效途径,很多行为问题就能迎刃而解。因此,加强技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解决心理问题,培养其健康的心理索质和完善的人格,是技工学校班级管理教育工作的切入点和关键点。

2 技校生心理状况及心理需求

心理健康是指人没有心理疾病或心理变态,而且在身体上、心理上以及社会行为上均能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心理状态。技校生年龄大多在15~18岁,且很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正处于从少年向青年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正处于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转型时期。这一时期的学生心理正处于成熟与半成熟状态,追求独立却又依赖性强,情绪起伏较大,逆反心理重,好奇心强。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导致在行为上产生一系列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以下三个心理问题。

1)学习心理问题。由于技校生的理论基础不扎实,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高,学习方法不对,学习自律性不强,造成在学习上往往处于被动状态。特别是当教师讲的某一部分知识听不懂时,又不肯下功夫向教师或同学请教,慢慢地形成恶性循环,更加不愿意学习,从而导致厌学情绪。

2)个性心理问题。无论是因为中考落榜,还是因为家庭贫困而选择了技校的学生,总觉得比起读高中的同学低人一等,感觉能力与智力都不如别人,不愿与人交往,缺乏信心,对自己的前途不抱希望。也有些独生子女或家庭留守儿童因环境的原因,从小就缺乏自理能力,自我中心意识强,自私自利,性格暴躁,偏执等个性明确。

3)人际心理问题。由于自卑,缺乏信心,缺乏安全感,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缺乏信任感,在人际关系中常处于一种紧张状态,甚至对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逃避心理,转而寻求网上的虚拟交友,以弥补现实生活中的空缺。

基于以上心理问题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学生更渴望得到有关心理健康的教育。

3 在班级管理中心理教育的应用

通过房树人等心理测评工具了解学生心理 新生入学时应做好心理档案的建立,在选择心理测评工具时可结合学生不同兴趣爱好选择不同的方式,如可选择访谈、纸笔测验、心理测试软件和房树人等工具了解学生的不同特性。在班会课期间利用房树人绘画的测评方式可起到比较大的效果,因为房树人投射测试操作便捷且高效,能较好地规避学生的“阻抗”及“装乖”的影响。通过投射分析,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以及创伤记忆等都有一定的了解,从而能更有针对性地与学生沟通和干预。同时,通过测试也更好地发掘学生的优势,对班干部的选拔及任命有很大的参考意义,助其发挥最大的潜能。这样对个人和集体的成长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及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做好心理危机干预 技校生正处青春期,且心理和思想等还不够稳定,动荡较大,有些学生经历了如失恋、丧失亲人或家庭暴力后,常做出一些比较危险的行为,如突然出现冷漠、焦虑、人际关系紧张、失眠,甚至有自杀或杀人倾向等行为。这时不能对学生进行责备或说教,更不能批评,需直接或间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与其家人进行沟通,及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常用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有平衡模式(以帮助其重新获得危机前的平衡状态)、认知模式(引导其认清生活的困难和错误思维,改变其思维方式和自我否定,获得对自己生活中危机的控制)和心理社会转变模式(从心理、社会和环境三个范畴来寻找危机干预的策略)。在实际操作中针对不同对象的需要选择有效的干预模式。

利用班会课,开展心理健康主题教育 班会课是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班会课可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让个人在集体活动中受教育、受熏陶,从而提高综合素质,对学生思想转化和良好班风的形成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班会课开展如感恩、人际交往等心理健康主题教育,通过共同讨论及体验,让学生学会去感受,学会去思考,在潜移默化中去影响学生,提高自我疏导、自我教育的能力。

针对学生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在日常班级管理中应认真了解不同学生的气质、性格、智商和情绪等心理特征与心理表现,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在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帮助其找出缺点与不足。通过暗示、鼓励等方法,使其看到自己的优点和能力,提高安全感,并经常鼓励他们争取锻炼的机会,如参与学校的文体活动等。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其意愿,让其选择需要、兴趣和爱好的权利,以实现学生的个性与班级的集体性协调发展。

助人自助,陪伴成长 技校生正处于成人感与幼稚感矛盾的时期,一方面觉得自己是成年人,想独立,可另一方面,经济等还存在很大的依赖性。因此,针对需要心理支持及帮助的学生,在尊重其成人感的同时,尽量少用命令及代办的方式去解决问题,而应引导其发泄情绪的同时,多一些引导及选择给予,帮助其面对和解决困境,这样才更有助于其更好地成长。总之,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正能量、勇气和陪伴,而让学生自己去成长。

巧用暗示,营造积极环境 暗示法是心理学常用到的方法,在班级级管理中恰当应用,可收到很好的效果。采用暗示法能使学生在暗示的作用下接受无言的约束与批评,将正能量潜移默化地转移到学生的身上,具有非常积极、主动的影响,具体有以下三种做法。

1)环境暗示。良好的环境能使人心旷神怡,产生积极的心理效应;差的环境则使人产生消积的不良影响。技校生由于其思想正处于模仿学习阶段,环境氛围对其影响更大。因此在布置教室时,整个教室内容的选材非常重要,应选择积极向上的素材,写一些贴切学生的警句,如“明天我会为昨天的我感到骄傲”,定制班训,悬挂名人画像,利用黑板报、墙报宣传本班的近期奋斗目标、好人好事及班级之星等。

2)语言暗示。在平时的师生交流中,教师应针对不同性格、不同类型的学生采用不同的语言交流,采取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去传递信息,让学生去感悟。交流中多从鼓励、支持学生的角度出发,使其容易接受采纳,从而改变现状。

3)行为暗示。在心理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注意把握“言教”和“身教”。正所谓“身正为范”,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此,教师通过“以身作则”的行为可起到很好的标杆作用。教师要做到言出必行,讲文明、有修养,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努力塑造个人魅力,成为学生心目中学习的典范。

4 结语

在班级管理中充分借助心理健康教育和一些案例,非常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进一步推动了班级良好班风、学风的形成与发展,笔者也从中得到了很多的便利。

参考文献

[1]马建富.基于心理教育理念的职业学校班主任工作策略[J].职业技术教育,2011(5).

[2]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王志双.中职学生心理教育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8):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