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思乡的诗句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有关思乡的诗句

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1

关键词: 反向思维 英语关系从句 习得 有效途径

一、引言

英语关系从句①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与汉语关系从句相比,其结构的复杂性引起了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Schachter(1989)认为:外语学习者不能成功地设定外语参数是受母语参数干扰所至。香港学者陈月红(1999)对香港高校、具有中上或高级水平的中国学生进行了英语关系从句中移位参数(wh-movement parameter)的测试,其结果表明:即使具有中上或高级水平的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关系从句时,也不能完全成功地设定英语的(+wh-移位)参数值,从而不能完全正确运用各类英语关系从句。蔡金亭、吴一安(2006)的研究结果表明:受试在产出型任务中出现保留代词的错误,该错误类型出现在各类关系从句中,而不像前人(如Gass,1979;Hyltanstam,1984)所说的仅出现在标记程度高的类型中。这都说明了汉语语法对英语语法习得有重要影响。因此,找出英、汉关系从句的在结构上的差异对英语语言学习者掌握英语关系从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二、理论背景

语言迁移研究发现,语言间的相同和差异会产生母语迁移。主要表现为正向迁移和负向迁移(Odlin)。正向迁移指当母语规则和目的语规则相同时,母语的语言知识会促进目的语的学习,加速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例如“母语为汉语的人学习英语时就很容易学会句子的语序:He comes from Beijing.这是因为,表达同样意义的汉语语序和英语语序相同:‘他来自北京’”(蒋祖康,1999:20)。负向迁移即母语干扰,“主要是指母语和目的语的某些形式和规则系统不同而被(学习者)误以为相同所致”(唐承贤,1997)。母语干扰会导致错误出现,延长学习者犯错误的时间,延缓其通过中介语中某些发展序列的速度。许多实证研究(Ellis,1985:29)表明,母语干扰是第二语言习得中普遍存在的现象。Odlin将负向迁移的结果概括为“过少运用”、“过度运用”、“运用错误”和“误解”。“过少运用”指学习者很少或根本不使用某一目的语结构,因此又称回避(avoidance)。回避可能是因学习者对目的语的某些结构与母语中相对应的结构差异大而感到困难所致,也可能是因学习者对母语与目的语间的相似表示怀疑所致。“过度运用”往往是学习者为了回避某些难的结构而过度使用一些简单结构。“运用错误”主要有三种:一是“替代”,即在目的语中使用母语形式;二是“仿造”,即用一种语言结构直接翻译另一种语言结构;三是结构修改,即一种反映纠正过度的错误。“误解”是指母语结构影响学习者对目的语信息所做的解释,这种解释与母语者的解释差距很大。英语关系从句较之汉语关系从句复杂,较难掌握。这说明英语语言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关系从句时会或多或少地烙上汉语语言规则的痕迹。

三、英、汉语关系从句在结构上的异同

(一)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来看

英语与汉语在语序上有相似之处,即它们的基本结构都是SVO。Hawkins(1990)认为,VO结构的语言一般总是使用关系从句后置结构而不是关系从句前置结构。但是,根据Chomsky(1986)的X杠杆理论,英语是右分支结构语言(right-branching language),关系从句紧跟在所修饰的中心名词之后(例[1]―[3]);而汉语是左分支结构语言(left-branching language),关系从句放在所修饰的中心名词之前(例[4]―[6])。语言学上称英语的关系从句采用“中心词前置参数”,而汉语则采用“中心词后置参数”。

[1]The people who live in Philadelphia are busy.

[2]The people (who) we know live in Philadelphia.

[3]I know the people (who) you talked with.

[4]住在费城的人很忙。

[5]我们认识的那些人住在费城。

[6]我认识你与他们谈话的那些人。

(二)根据传统语言学分析

在“移位参数”上,英语采用正值[+wh-移位],即有wh-移位产生;汉语则采用负值[-wh-移位],即没有wh-移位产生。在英语关系从句中,当关系代词移动后,在其原先所在的位置,留下wh-痕迹(例[7]),代词绝不能在该位置出现。也就是说,在英语关系从句中,wh-移位和代词不能共存,否则句子不合语法(例[8])。相反,汉语关系从句不涉及wh-移位,可以使用代词或空代词(例[9])。

[7][NP The girl[CP who(m)/O [IP I loved t]]]

[8]*[NP The girl[CP who(m)/O [IP I loved her]]]②

[9]我喜欢她的那个女孩。/我喜欢?摇 ?摇?摇的那个女孩。

(三)从关系化位置(relativized position)的标示来看

英语关系从句主要通过各种不同的关系代词(如that,which,who,whom及whose等)来标示关系化位置(例[10]―[15])。

[10]The people who/that live in Philadelphia are busy.(关系化位置是主语)

[11]You saw the person who I gave the check to./You saw the person to whom I gave the check.(关系化位置是间接宾语)

[12]The book which/that is lying on the table is mine.(关系化位置是主语)

[13]I like the watch (which/that) my father bought for me on my birthday.

(关系化位置是直接宾语)

[14]Recently I bought an ancient vase the price of which was quite reasonable.

(关系化位置是介词宾语)

[15]I know the boy whose father is the mayor of the city.(关系化位置是定语)

而汉语关系从句则一般通过空位来标示关系化位置。(例[16]―[17]):

[16]那个种水果的农民懂得不少科学知识。(关系化位置是主语)

[17]我喜欢的那个女孩去上海了。(关系化位置是宾语)

四、思维模式的形成

正如上所述,英语是右分支结构语言(right-branching language),而汉语是左分支结构语言(left-branching language),这两种关系从句在结构上的不匹配改变了学习者对其的认知顺序。汉语关系从句符合Leech的结构“尾重原则”或信息交流的“尾焦原则”,即在汉语中,学习者对关系从句的辨识到出现中心词为止,如“我昨天见到的那个男孩”,当学习者见到“那个男孩”这个中心词时便意味着其对这个关系从句或这个意群的辨识即告结束。与汉语关系从句的辨识相反,学习者在辨识了英语关系从句中的中心词后并不意味着辨识过程的结束。要完成对某个意群的辨识,学习者还应该继续往前看,直到一个完整的句群或完整的句子出现为止,其修饰成分放在中心词的后面。因此,英、汉语关系从句结构上的不同实际上从更深层次上反映了英、汉语言学习者思维模式的差异,要想真正掌握英语关系从句,学习者就必须改变其对该语言的认知顺序,改变其思维模式。

五、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反向思维”习惯

Pienemann(1989)提出语言是可以讲授的,且讲授是有价值的。根据Pienemann的可讲授假设,高海英和戴曼纯(2004)就中国学生对英语关系从句外置结构的习得做了实验。其结果表明:显性教学(课堂教学)可以通过提高学习者的意识来提高他们的语法知识,且所学知识可以至少保持五周。因此,要使学生真正转变思维模式,形成“反向思维”的习惯,教师可在课堂上设计有针对性的英、汉定语从句对比翻译练习。翻译过程是一个将译出语中的某个表达法换成译入语中某个对应的表达法的过程。翻译练习有助于学习者深入地了解两种语言在结构上的异同,有意识地克服它们之间的差异。通过英、汉定语从句对比翻译练习,可以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比较英、汉关系从句结构方面的异同并逐渐形成“反向思维”的习惯。简言之,翻译是一种思维转换的最直接的方法。

(一)汉译英翻译练习

如上所述,汉语是左分支结构语言(left-branching language),或者说汉语关系从句符合Leech的结构“尾重原则”或信息交流的“尾焦原则”。因此,在把汉语关系从句翻译为英语时,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词并把中心词移到该句群的句首,然后再找出该中心词的修饰成分,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特别注意避免冗余代词的出现,最后引导学生找出连接中心词和修饰成分的英语关系代词。例如:

我喜欢她的那个女孩

Step 1:The girl ?摇?摇?摇I like.

Step 2:The girl that/who I like.

桌子上的那本书

The book ?摇?摇?摇is lying on the table.

The book that/which is lying on the table.

教师在引导学生找出连接中心词和修饰成分的英语关系代词时应向学生解释清楚其具体用法。

(二)英译汉翻译练习

与汉语相反,英语是右分支结构语言(right-branching language),因此,在把英语关系从句翻译为汉语时,教师首先应引导学生找出中心词的修饰成分并把其翻译为汉语,紧跟着把中心词翻译出来。例如:

The girl that/who I like.

我喜欢她的那个女孩

The book that/which is lying on the table.

桌子上的那本书

除了通过以上课堂教学方式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有针对性地布置学生阅读等课外练习使其强化课堂所习得的知识、形成目标语的语感。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练习相结合起来才能使英语关系从句的使用内化在学习者的头脑中,使其运用自如,也才能真正达到习得的目的。

六、结语

英、汉关系从句结构差异大,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会受到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因此,英语关系从句的学习成了英语语言学习者的一大障碍。通过显性教学即课堂教学,可以使学习者对英、汉关系从句的差异了解更清楚,促进其对关系从句的学习,而课外练习则可以强化所习得的知识。课堂教学与课外练习的相互结合,才能使学生对关系从句的习得相得益彰,真正掌握英语关系从句。

参考文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6.

[2]Odlin,T.Language Transfe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3]Pienemann,M.H.Is Languagc Teachable?[M].Psycholinguistic Experiments andHypothcsis.Applicd Linguistics,1989,10(1):52-79.

[4]蔡金亭,吴一安.从英语关系从句的习得看可及性层级假设[J].现代外语,2006.4.

[5]陈月红.中国人学英语为什么回避使用关系从句[J].福建外语,1999.1.

[6]高海英,戴曼纯.中国学生英语关系从句外置结构的习得[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6.

[7]蒋祖康.第二语言习得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2

你办关于贯彻(1990)国土(籍)字第45号文件有关土地详查登记发证问题的请示报告收悉。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1. 权属管理是土地管理的核心,查清土地权属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需要。土地详查中的权属调查是《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规程》及其补充规定早已明确的内容,如果严格按照规程及其补充规定进行调查,其成果是能够满足以村(大队)和农、林、牧、渔场为单位的土地登记发证要求的。开展较早的省区,由于没有做权属调查,现在正在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补课工作,以满足土地登记发证的要求。

2. 土地详查与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必须紧密衔接,详查结束后,成果应送村、场确认,村、场据此提出土地登记申请,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申请,经审定进行登记发证。除对于个别有一时难以解决的土地权属问题,登记工作可稍放一放,待以后逐步解决外,必须进行初始登记工作,防止详查与土地登记脱节。

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3

一、忌答非所问

犯这种错误,主要是由于考生审题意识淡薄,做题时一味图快,尚未审清题意就匆忙作答造成的。如2004年高考辽宁卷第16题的第(1)小题:“‘绿水人家绕’中的‘绕’字,有的版本写作‘晓’。你认为哪个字更恰当?为什么?请简要赏析。(3分)”考生只要答出“绕”和“晓”哪一个更恰当,并说出理由即可,如果考生大谈整首词怎么怎么好,而不分析那一个字用得好,即使说得再多也不会得分。强化审题意识,培养规范答题的好习惯,就能避免“答非所问”的错误。

二、忌脱离文本

这里的“文本”就是所给的诗歌或问题涉及的诗句。犯这种错误的考生,主要是没读懂或没完全读懂诗歌原文,在答题时抛开诗歌,只凭感觉进行分析。任何诗歌鉴赏题都离不开诗歌原文,脱离原文的鉴赏只能算隔靴搔痒。有的题目明确告诉考生要结合诗歌进行分析,如2004年全国卷Ⅳ第16题:“这首词明写眼前实景,暗寓历史沧桑。词中‘水无情’‘空有姑苏台上月’两句含有深意。试结合全诗加以赏析。”有的题目没有明确告诉考生从哪里入手,如2004年高考重庆卷第16题的第(2)小题:“体现的思想情趣:______________。”分析诗句体现的思想情趣,必须结合“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著花无丑枝”两句诗的诗意,来分析作者感受到的情趣,若脱离原诗,就不能准确地作答。

三、忌繁简不当

不少考生在答题时语言不简练准确,以致造成“该繁却简”或“该简却繁”。如2004年高考湖南卷第16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根据提示,赏析第四句。”该题给出了对前三句的分析,让考生分析第四句。考生写出的字数就应和前三句差不多,若字数过少,肯定不能较好地完成赏析要求。又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第(1)小题:“诗的第二联中‘一挥手’和‘万壑松’分别表现了什么?”在解答该题时就可结合诗句内容,直接写出“一挥手”和“万壑松”表现了什么,没有必要用过多文字。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要把“用墨如泼”和“惜墨如金”辨证统一起来,该繁则繁,该简则简。

四、忌滥用术语

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不少考生喜欢滥用术语。究其原因有三:(1)考生不明白某些术语的具体含义,没有系统梳理与诗歌鉴赏有关术语的知识,以致考试时想到什么写什么;(2)考生在整体阅读和审题方面存在不足,没有读懂诗歌,没有审清题意,答题时滥用术语来凑字数,想侥幸得分。殊不知,诗歌术语都有特定含义,用得准,以一当十,用不准,则适得其反。如2004年高考天津卷第16题第(2)小题:“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第四联‘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的理解。”在答该题时考生应该很容易联想到《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二句,都是写景,都是侧面描写音乐效果的。答题时,一般考生都能写出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写景,但有的考生用“托物寓意”“以动写静”等术语来搪塞,却遗漏了“侧面描写”这个术语,造成了答题不准确,字数多得分少的情况。

五、忌以今律古

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4

1、通过课本内容,熟悉常见的诗歌体裁。

我们所学课本大多选取了诗词两类,,但在古诗鉴赏中,偶尔也会涉及到元曲,所以有必要全面介绍。从体裁上讲,古代诗歌主要包括诗、词、曲。诗又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主要是指唐代以前的不太注重格律的诗,近体诗则是南北朝以后出现的讲究格律的诗歌,包括律诗和绝句,特别要注意的是唐代以后诗歌也有模仿乐府的拟乐府,一般把它归为古体诗。词主要是宋词,按字数分为小令、中调、长调,按感情表达方式一般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曲主要是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又包括小令和套曲。学生了解了以上常识,只要分析一下诗歌产生的时间,注意诗歌的字数和题目,诗歌的体裁就不难识别了。

2、透过所选诗词,整体上把握各个时代的不同特点。

《唐诗宋词选读》是按时间编排教材,目的就在于撷取每一个时代的星辉,引导学生了解每一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写作特点。因此,我们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每个时期的诗歌创作倾向,这样,他们再遇到同时期的诗歌时便有了方向感。以唐诗为例:初唐时期的诗歌受南北朝绮靡文风的影响,片面追求形式的华美而没有多少充实的内容;盛唐时期国运昌盛,达到了高峰,诗人们多倾向于积极的浪漫主义,昂扬雄浑,阔大恢宏,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中唐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以及日益尖锐的阶级矛盾,使社会陷于严重的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严峻、冷酷的现实使诗人们不得不倾向冷静的观察与思考,诗歌转向了现实主义道路;晚唐的政治形势更为黑暗,人民生活更加贫困,所以现实主义诗歌在晚唐继续得到发展,淡泊情怀与绮思的主题在晚唐诗坛便十分流行。了解了这些,再去读诸多唐诗,就会明白为什么有的昂扬,有的低沉,有的飘逸,有的沉郁……

3、将所学诗歌按作者归类,对诗歌的个人风格作宏观整体介绍。

在鉴赏诗歌中,我们发现,常常因为诗人不同,诗作描写的景物、作者表达的情感、诗人的语言风格等也不相同。这是因为他们有不同的艺术风格。艺术风格就是一个作家或者艺术家、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艺术特色和个性。这种特色和个性的形成,往往与个人的身世与人生际遇有关系。所以,不同的诗人因遭遇不同总会表现不同的感情、主旨。而同一个诗人的诸多诗篇又会体现出同一种风格。比如说李白,他是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天才诗人,盛唐诗歌的气、情、神在李白的诗歌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他的诗歌创作,大都充满了发兴无端的澎湃激情和神奇想象,极度的夸张、贴切的比喻和惊人的幻想的运用,使他的诗歌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这是处在中晚唐的诗人不可能做到的。所以了解了一个诗人的艺术风格,对于鉴赏他的作品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们比较熟悉的诗人的艺术风格有:陶渊明的朴素自然、杜甫的沉郁顿挫、白居易的通俗易懂、李白的豪迈飘逸、王昌龄的雄健高昂、杜牧的清健俊爽、李商隐的朦胧隐晦、王维的诗画一体、温庭筠的绮丽香艳、高适的悲壮苍凉、李清照的缠绵悱恻、陆游的悲壮爱国等,了解了这些内容,再去鉴赏他的诗作,便感觉有章可循有本可依,容易的多了。

4、诗歌鉴赏基本的答题方法和步骤:

古诗词鉴赏题,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有创意地答题,能自圆其说,都可给分。但还是要根据试题的要求,问什么,相应答什么;要什么,相应给什么,讲究答题一定的规范性,才不易丢分。

“诗眼”型题的答题模式:①肯定“好”或肯定哪一个更好;②解释该字在句中的语表义和语里义;③展开联想和想像,把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④点出该字表达了什么感情或烘托了怎样的意境。

意境型题的答题模式:①找出诗中的物象、意象;②展开联想和想像,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③点明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能用两个双音节形容词概括出来,如:雄浑壮阔、恬静优美、孤寂冷清、萧瑟凄怆等;④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什么样的启示和思考。

句意型题的答题要点:①阐明语表义,有时要发掘它的深层意思;②指出诗句的描写作用,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和旨趣。

语言特色型题的答题模式:①用一两点或一二句话,准确点明语言特色(简练传神、凝练沉郁、入木三分、炼字精巧、一字传神、对仗工稳、语近情遥、庄谐俱见……);②结合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③阐述诗中用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主旨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分析具体诗句写了什么;②抒发了什么情感,暗寓了什么。

技巧型题的答题模式:①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正反对比、巧用比喻、妙用比拟、夸张得体等。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虚实、大小等);②结合诗句分析,何以见得是用了这种手法;③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旨意。

思乡怀人类答题模式:要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确定情感类别;抓住意象,构建图景;抓住关键词语,体味艺术特点。

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5

关键词:语文教学 古诗词 复习

近几年来,中考试题对古诗文阅读能力的考查,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创新,在改革中提高,不断向着科学、客观、高效的目标迈进。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和高中阶段学校招生考试二合一的中考迫在眉睫,我们该怎么复习呢?

一、明确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的要求

1、课程目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推荐背诵古诗词34首,其中课文23首,课外古诗词背诵11首。

2、课程标准对古诗文阅读的评价建议: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而不应考察对词法、句法等知识的掌握程度。

3、中考语文科考试说明:古代诗文蕴涵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的精华,是初中阶段语文课程所要求的重要内容,需要学生认真学习和吸收。古代诗文的阅读以课内为主兼顾课外,优秀诗文的背诵限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教材。

二、背诵(基础积累)阶段

将诗歌知识形成板块,必须要有厚实的背诵基础,这一阶段非常重要,如果基础不牢固,背诵不够熟练,下一步知识结块就无从做起,所以,第一阶段复习以背诵为主。教师先给学生印发《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背诵的古诗词分布表》,学生对照相关的篇目,把以前学过的诗歌背诵梳理一遍,生疏的诗歌重点复习。每节语文课前复习2_3首诗歌,每周复习15首左右。老师布置背诵内容时,要有意提示与其他诗歌的联系。譬如:背诵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与的《卜算子·咏梅》比较,并提问学生“你还知道哪些咏梅的诗句?”学生讨论后,找出了王冕的《墨梅》《白梅》、林逋的《山园小梅》、王安石的《梅花》。比较难理解的诗歌,尤其是一些很感性、很具文采、风格特色明显的文章,需要老师用心去感悟,抓住要点,能走进去又出得来,然后简明扼要地给学生提示一下重点内容,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这样在课堂上感染学生,提高学生背诵诗歌的兴趣,形成自主阅读背诵的好习惯。

三、整理(系统梳理,知识结块)阶段

有了背诵作基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把知识进行系统整理。复习课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把分散的知识综合成一个整体,形成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水平。

1、按照诗歌内容分块。描写春天(春花、春风、春草、春雨……)的古诗句;咏物(雪、莲、柳、梅……)的古诗句;描绘边塞风光的古诗词;表达雄心壮志的古诗句;壮志未酬的古诗句;表现思乡之情的古诗句;抒发积极向上精神的古诗句;惜时的古诗句;与诸葛亮有关的诗;按内容分知识块,同类内容组成一个知识版块。譬如:描绘边塞风光的古诗词就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下秋来风景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2、按诗歌的意境分块。例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感情。与“雪上空留马行处”一样,令人回味无穷。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有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苏轼的《明月几时有》中与之意境相同的诗句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相同意境的诗句有:“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3、按诗歌的写法(比喻、对偶、互文、用典、动静结合、想像与联想的妙用等)分块。例如:运用典故的有: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初逢席上见赠》。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动静结合的古诗名句有: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沁园春·雪》“山舞银蛇,原驰蜡像。”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可以形成的知识板块,举不胜举,异彩纷呈,这需要教师在备课上多下功夫,才会有计划地给学生提要求。有的知识板块,学生能列举出近301、句子,如“咏月”名句。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去背诵、思考、归类、书写和练习,学生亲自去感知知识,互相交流切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四、巩固检测(能力提升)阶段

有关思乡的诗句范文6

诗歌作为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情感性、想象性,具有意境美、形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等多种美学内蕴。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想象的翅膀,让学生的思维自由跳跃,这样才能使学生与诗人之间建立交流的平台,在情感上产生共鸣并品味到古典诗歌中留白的无穷魅力。

诗画相促,再现诗歌中的画面之美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不仅是宋代诗人苏轼对唐代诗人王维诗歌艺术的千古定评,同时,这句话也揭示了诗歌具有图画美的特质。王维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在他的诗中,“诗”与“画”自然得到了最完美的结合。《使至塞上》是初中教材中的一首古诗。为了让学生更形象生动地理解《使至塞上》这首诗,在赏析完此诗后,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并结合自己所学的构图知识,在画纸上把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意象进行合理组合,将诗中的物象通过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推荐好的作品让学生一起品析。通过诗画相促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诗中陌生的内容变得立体生动,而且增强了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不仅教王维的诗歌如此,在教其他古典诗歌时教师也应尝试诗画相促的方法。以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为例,老师将自己在野外拍摄的田园风光制成幻灯片,让学生在欣赏图片同时,携心灵跟随陶渊明来到南山下,去领略诗人笔下的“南山种豆图”、“晨耕图”、‘“月归图”等,并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用绘画的方式再现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中所蕴含的图画美。

借助音乐,聆听诗中节奏之美

诗与歌是一对孪生姐妹。中国古代诗歌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音乐紧密相连。诗歌教学中学生要学的是情感浸润下的诗歌语言,因此教师应该让学生去感受诗歌语言丰沛的美,让学生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乐器、音乐是诗人情感速写的工具。教师如果遇到有关乐器的诗句时,除了讲解该乐器相关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领悟渗透在诗作中的情感因素,并根据情感基调选择恰当的背景音乐进行配乐朗诵。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迅速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而且还能体会到诗中蕴含的音乐美。古典诗歌中与乐器、音乐紧密相连的作品比比皆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在贬谪期间,虽身居陋室,却一边“调素琴”,一边“阅金经”,其安贫乐道的情操在诗人闲适的乐声中流淌。学习《陋室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轻松的音乐让学生一边欣赏聆听,一边把握诵读节奏,在轻松的旋律中体会作者安贫乐道的情怀,感悟诗歌的韵律美;范仲淹在《渔家傲》中用“羌管悠悠霜满地”来抒发戍边战士思乡的情怀。学习此诗,教师应该选取具有边塞风情且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羌、笛等乐音来渲染气氛,让学生带着浓郁的思乡情怀和诗人一起感怀;辛弃疾在《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一句“五十弦翻塞外声”奏响了悲壮粗犷的战歌。学习此诗,教师可选取一些高亢豪迈的曲子作为背景,让学生的心灵在铿锵有力的诵读节奏中猛烈搏击。由此可见,诗歌历来是以诗载歌,古典诗歌教学只有在音乐的陪伴下,才能弹奏出最美的生命力。

理清结构,体会诗歌结构美

结构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步骤之一。在诗歌中,结构被闻一多先生称为“建筑”。它影响着诗歌的内部组织和构造。诗人在创作过程中,总会凝结心神进行缜密的结构设计。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引导学生挖掘意境,品读语言,还应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结构美。诗歌追求的结构方式有很多。《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拜黛玉为师,黛玉对她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的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起承转合”是古人作诗遵循的章法结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