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职业防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职业防护范文1
临床上为避免癌症患者术后病灶转移或复发的一种有效手段就是化疗,但是现阶段许多医院尚不具备专门的化疗科或者肿瘤科,基本上是原有科室负责患者的术后化疗[1]。在经济、设备等条件的限制下,许多医院缺少专用的层流操作台,如果护士没有经过足够防护就开始配置化疗药,很容易因为与化疗药接触而引起损害。现将我院化疗药配置的职业防护措施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2月~2015年2月共1206例乳腺癌患者于我院接受化疗,均与有关的诊断标准相符合,且经过病理检查确诊。在此期间,药物配置岗位共有11名工作人员,包括药师2名,护理人员5名,工勤人员4名;男性4名,女性7名;年龄29~48岁,平均(35.7±2.4)岁。所有药物配置岗位人员均按照我院的职业防护要求及规定进行职业防护,观察工作期间其是否出现不明原因呕吐、脱发等不良反应,女性是否流产、不孕等,检查其肝功能、血常规各项指标是否正常,评价其工作状态。
1.2方法
1.2.1环境与人员要求 操作时必须在专用的配置台上,将防渗透塑料薄膜和治疗巾依次铺在操作台上。将排风扇按照在配剂室内,完成集中配药后应至少开2h排风扇,以便抽出残留的药物颗粒。工作人员配药前应戴好一次性圆帽、口罩、防护眼罩和双层手套,穿长袖隔离衣(防渗透);拔除或更换输液时应戴薄膜手套(防渗透),一旦发现液体渗漏应当及时洗手,配药后认真洗脸、洗手,先洗头洗澡再下班离开病房,尽量将身上残留的药物清除[2]。
1.2.2加强人员培训 化疗药具有一定的毒性,很容易损害正常组织,所以护士长应当定期组织人员培训,讲解如何配置化疗药物、其药理作用与正确的防护措施等,使其了解化疗药的危害与毒副作用,增强防护意识,熟练掌握操作规程。只有专业培训合格的人员才能上岗,而且医院每月组织一次知识技能考核,若不合理需要继续参加培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组织配置护士参加学习班,不断提高其工作能力。另外对于护工和清洁工人也需要加强知识培训,其文化程度与安全意识较低,很容易发生安全事故,应告知其正确处置被体液、血液、化疗药污染的物品。
1.2.3建立健全管理制度 护士长应当制定与化疗药配置有关的操作规程,不断完善职业防护的管理模式,包括将分散式管理模式转换为集中式管理模式。为有关的操作人员建立健康档案,要求并监督其每年参加肝功能、血常规、心电图等项目的体检,如果个别护士不愿参加体检,护士长需要积极做好监督工作,必要时可安排明确时间要求其体检。应合理排班,避免同一人员连续5d以上接触化疗药物,哺乳期和怀孕女性更不能参与药物配置。
1.2.4设备与药物管理 配备有效、安全的防护设施,将健康的工作环境提供给操作者,及时领用和补充防护用品。护士长应当确保配置化疗药时病区具有充足的物资,加强管理,防止由于物资缺乏或环境配置不佳而对护士造成损害。
2 结果
从事化疗药配置工作的11名人员均没有出现不明原因呕吐、脱发等症状,女性均未发生流产、不孕、月经紊乱等情况,体检结果显示其肝功能、血常规指标均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始终自觉按照规程操作。
3 讨论
集中配置化疗药物并不是一定会危害配置人员的安全,如果操作者能够确保使用生物安全柜的正确性、配置药物的规范性,并增强自身的防护意识,就能够有效避免发生各种危害。药物配置人员是否能自觉采取自我防护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风险意识与专业知识[3]。所以培训防护措施和职业风险可以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度,促使其正确进行防护,使自身健康得到有效维护。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从事化疗药配置工作的11名人员采取职业防护后均没有出现不明原因呕吐、脱发等症状,女性均未发生流产、不孕、月经紊乱等情况,体检结果显示其肝功能、血常规指标均正常,精神状态良好,始终自觉按照规程操作。说明配置化疗药具有一定的风险,可能对身体造成损害,因此操作者需要加强职业防护,提高安全意识,严格遵循有关的制度及规范进行操作,避免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保障自身的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薛岚,武晨华,黄春红,等. 护士实施肿瘤化疗中的职业防护现状与对策[J]. 护理管理杂志,2014,(7):29-31.
职业防护范文2
【摘要】抗肿瘤药物既能治癌,同时也在治疗过程中对操作者及环境产生不利影响。通过加强基础防护措施,遵循职业防护的基本原则并在接触化疗药物及各项操作时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从而尽量减少和避免肿瘤化疗带来的职业危害。
【关键词】化疗;职业防护措施
化疗作为恶性肿瘤主要的治疗方法之一,在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位置。随着化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几年新的化学药物和高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医务工作者常被暴露于多种职业危害因素之中。在诊疗、护理、操作过程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药物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进入人体,会带来一定的危害[1]。目前我国对抗肿瘤化疗药物缺乏必要的防护用具,存在对抗肿瘤药物废弃物管理不善等一系列问题,正对医院环境及护士的健康构成威胁。关注和减少职业性的损伤是当前丞待解决的问题。护理人员在肿瘤化疗中需采取以下几方面的防护措施。
1基础防护措施
1.1改善防护设施:医院管理者应充分认识到抗肿瘤药物对医护人员的损伤,加强管理,根据医院的条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护措施,制订严格的操作规程[2],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早预防,尽可能完善医疗设备和防护设施。
1.2提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医护人员要充分认识化疗药物对医护人员的危害性,平时加强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调动自身积极的免疫机制,提高人体自身抵御有害刺激的能力。接触化疗药物的护士应建立健康档案并定期体检,发现问题及时调离和治疗[3]。
2静脉给药的操作注意事项
2.1操作前准备:使用特制的层流安全柜备药,应在窗口前下方有吸引装置,形成无形的屏障,从而防止柜内污染的空气外流,以保护配药人员。配药室应放在人流较少处,室内要装排风设备。必要时可以自制一个简易的配药柜。使用一次性防护衣、帽子、口罩、聚氯乙烯手套,使用一次性注射器。
2.2操作时注意事项:打开粉剂安瓿时,应用无菌纱布包裹,以防刺破手套。防止药物粉末飞出溶解药物时,溶媒应沿安瓿壁缓慢注入瓶底,待药粉渗透后再搅动。使用针腔大的针头抽取药液,所取的药液不宜超过注射器容量四分之三,防止药物外溢,自小瓶抽取药物时,防止瓶内压力过高,以防药物外射。配药过程中,如不小心将药物溅到皮肤上或眼里,应立即用大量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撒在桌面或地面的药液,应及时用纱布吸附并清水冲洗。配制完药液后,应将用完的注射器、药物安瓿、手套等所有用物装入密封的塑料袋中,以防蒸发污染室内空气,化疗废弃物应放在有盖的容器中,并注明标记。
2.3操作后注意事项:药液输完后应带戴聚氯乙烯手套拔针,并将输液管等用物装入密闭塑料袋内,注明标记,最后按要求送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进行无害化处理。
3接触化疗药物的防护措施
怀孕及哺乳期妇女要避免直接接触抗肿瘤药物;护士配药时合理使用手套、口罩和防护衣裤,并按要求进行配药给药;护士处理化疗病人的尿液、粪便、呕吐物或分泌物等须带手套。
4职业防护遵循的原则
工作人员尽量减少与抗癌药物不必要的接触;尽量减少抗癌药物污染环境[4]。
5讨论
大量研究证实化疗药物对操作人员可能产生潜在的职业危害。因此,当务之急提高护士的防护意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配备安全有效的防护措施,减少职业危害。有条件的医院应有专门的配药设备,每年定期为接触抗癌药物护士进行体检,合理安排休假,护士怀孕和哺乳期间可暂时脱离接触抗癌药物的环境。只要有比较健全的防护措施,化疗药物对护士身体的损伤是可避免的。
参考文献
[1]杭燕.肿瘤化疗中的职业防护[J].基层医学论坛, 2008,12(11):1033-1034
[2]殷娜. 护士接触化疗药物的危害及职业防护措施[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7,117(2):66-68
职业防护范文3
[关键词] 助产士; 职业; 防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 R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5-197-01
助产士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在临床工作中,进行外阴备皮、会阴冲洗、接生、会阴缝合、新生儿复苏等操作时容易被血液、体液污染,利器损伤而引起血液传染性疾病,威胁最大的是乙肝、梅毒、艾滋病。其次化学消毒剂.紫外线等理化因素也导致助产士各器官发生不同程度的损害,加之产房人员少,分娩量大,工作性质的特殊性导致助产士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亚“健康状态”。这些是影响助产士职业健康的主要因素,我们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流程,提高警惕,防止意外受伤,调整心理状态等防范职业危害的措施。
1 常规措施
1.1 树立标准预防概念,对所有患者采用普及性防护,严格掌握手卫生制度,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对患有或疑似传染病的产妇,应都隔离待产.分娩.所用的物品严格按照传染性医疗垃圾单独处理灭菌,房间严格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1.2 产前检查时,详细了解病人的乙肝、梅毒、艾滋病的检查结果,对阳性患者提前做好预防准备,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伤,如被HBV阳性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应在24小时内注射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同时进行乙肝检查,阴性者皮下注射乙肝疫苗(0.1月-6月间隔)。
1.3 将用过的针头或锐器扔进锐器盒内,绝对不要将针罩罩向针头,采用单手套针法,以免刺伤。
1.4 器械消毒严格按照“去污染一清洗一消毒灭菌”的程序进行。
1.5 选用适当的化学消毒剂,消毒剂浓度配制准确,在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加强自我防护,戴好手套.帽子.口罩等。
1.6 多选用空气消毒净化机,减少紫外线灯的使用。
1.7在临床的操作中,严格执行操作常规,在接生.会阴缝合时,带双层手套,新生儿复苏时,如需进行人工呼吸应尽量擦净新生儿面部的血液.羊水.并垫双层纱布,当发现皮肤有破损时,应避免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和分泌物,一旦发现被污染,立即采取措施,并做定期检查。
2 防护措施
2.1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增强助产士自我防护意识。定期组织助产士进行院感知识的培训,增强防护意识,加强无菌观念。
2.2 改善工作条件,优化工作环境 医院应为医务工作人员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改变工作流程,完善排污系统,创造减少职业暴露的个人保护装置,给暴露在危险中的工作人员注射乙肝疫苗,定期做体检。
职业防护范文4
手术室是进行手术治疗抢救的相对独立的封闭区域,是一个高科技、高风险、快节奏的特殊科室。危险器材多,护士密切接触各种理化生物因子及长时间的精神高度集中等,极易造成心身伤害,故手术室护士必须做好防护和自我保健。现简单分析如下:
1 手术室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性危险因素: 生物性危险因素主要包括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结核等微生物感染。手术室护士每天不可避免地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及分泌物,受感染机会多。在手术配合过程中常使用锐利器械如刀、剪、针、骨钩、锯片等,因工作节奏快,传递器械频繁,极易损伤自己或误伤他人,增加感染机会。
1.2 化学性危险因素:手术室常用的化学消毒剂有环氧乙烷、含氯消毒剂、甲醛等。这些常用的挥发性消毒剂对人体皮肤、黏膜、呼吸道、胃肠道、神经系统均有一定不良影响,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
1.3 物理性危险因素
1.3.1 电离辐射:现在,手术中摄片及电透直视下手术不断开展,手术室人员接触放射线的机会不断增多。特别是骨科手术使用“C”型臂的频率很高,长期小剂量接触可导致局部皮肤变硬,乏力、头痛、记忆力减退,食欲不振等植物神经紊乱综合征;长期照射,可致白细胞减少,机体抵抗力下降,严重可引起免疫系统疾病如白血病等,女性有月经失调,在妊娠时会引起自然流产、死胎、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等。
1.3.2 电器及锐器伤:手术室用电设施及锐利器械很多,如操作不规范可能损伤自己或他人。
1.4 环境因素
1.4.1 噪声污染术中连续噪音来自麻醉呼吸机、吸引器及麻醉排污系统;间断噪音来自多功能高频电刀、麻醉报警及运用手术器械、物品及仪器移动声等;骨科手术还包括骨锤敲击声、电锯、电钻、磨钻发出的噪音,长期接触这些因素可能导致人体判断力和持续记忆力减退,影响手术的顺利进行。
1.4.2 麻醉废气的污染麻醉方面的废气可从面罩活瓣、罗纹管等衔接处漏出污染手术室内空气。长期接触可导致麻醉废气在机体组织内逐渐蓄积而达到危害机体健康的浓度,并可产生慢性氟化物中毒和遗传影响及其他影响如白细胞减少等。
1.5 生理、心理危害
1.5.1 生理危害:由于手术室工作的特殊性,长时间站立,容易导致下肢静脉曲张、水肿。歪头注意手术进度易导致颈椎病。手术室工作近乎于一种静态作业,即依靠肌肉等长性收缩维持。这种作业极易疲劳,局部肌肉乳酸堆积,造成肩周炎及腰肌劳损。手术室是一个全封闭的空间,空气净化需要层流来洁净,长期空调制冷制热保持恒温可引起风湿、关节酸痛,封闭的手术间含氧量不足,造成缺氧,引起头痛、头晕、困乏等症状。
1.5.2 社会心理危害 手术室工作人员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工作,长时间精神高度集中、紧张、超负荷工作以及长时间饮食不规律等,可造成身心疲惫,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躁、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等。手术室工作要求精准度高,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需要配合不同性格的医生,丝毫不能出错,导致护士心理压力特别大。
2 防护措施
2.1 术前应完善手术患者生化检查,准确了解手术患者HBV及HIV等病毒携带情况,做好围手术期的安全防护。
2.2 对于戊二醛、骨水泥、甲醛等有害物品,必须戴上防护手套、防护目镜等,操作完毕后应到空气流通处深呼吸,加快气体交换。
2.3 骨科手术中要行X线透视的,上台前必须穿好铅衣,并在手术间安全的范围内设置铅屏风,妊娠期间避免接触。
2.4 手术室内应尽量减少躁音,保持手术室的安静。建立良好的排放系统,使用密闭性好的麻醉机,术中使用负压吸引随时抽排废气。2.5 培养良好的洗手习惯,切断通过手传播感染的途径。术中口罩如被血液、体液溅射污染应及时更换。
2.6 尽量减轻行为负荷,借助有效条件,节约体力和能量,平时加强体育锻炼,穿弹力袜可有效预防下肢静脉曲张。护士长应合理安排和调整洗手护士和巡回护士的工作,避免长期做单一持续的工作。手术室工作者早餐应吃高热量、营养丰富的固体食物,延长胃排空时间,针对大手术,应人性化地安排人员替换吃饭,避免饥饿工作,不利身体健康。合理安排工作与休息,劳逸结合,提高工作效率,使工作和生活节奏有张有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不断充实自己,坚持学习不断钻研新技术新知识,拓宽知识面,提高业务技术和理论知识水平,增强护士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职业防护范文5
【关键词】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防护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449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3-1548-02
临床护理工作中,工作在临床一线的门诊护士、病房护士,每天为患者做护理工作,采血、配药、注射、输液抢救等一些密切接触患者的工作,这种环境下,存在多种危险因素,使护理人员损伤。成为目前严重的职业健康问题,社会已高度重视。降低损伤,增强防护意识,引起医务界重视。
1 护理人员职业损伤危险因素
1.1 物理危险因素 锐器伤,临床工作中,接触锐器,有注射针头,外科手术刀片针剂安瓶等,在抢救患者危重病人过程中,为抢时间,护士操作时最容易受到不同程度锐器损伤。操作不当或者不规范,能导致针刺伤。在配药时不精心、徒手分离针头、注射后重新回套针帽、拔针处理不得当。尤其是配药时安瓶刺伤,处理使用过针头刺伤个例也多。护理人员处于高危职业损伤环境中。
1.1.1 电器意外损伤 护士在工作中对重症患者抢救时,应用电击除颤电击使用电动吸引器,由于仪器老化,或者操作不谨慎,发生漏电短路现象,存在触电或电灼伤危险。
1.1.3 电离辐射 患者门诊住院所做的辅助检查需要护士协助完成,护理人员因为少量多次接触放射线受到电离辐射危害,身体蓄积量增多就会造成不同程度致畸、致癌。长时间照射血液系统也会造成慢性损伤。
1.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医院是公共场所,也是疾病集中的场所,防止交叉感染,医院环境经常消毒,仪器设备也要消毒,医院垃圾清理处置,都需要各种化学消毒剂,消毒剂的使用挥发,人们接触增多,对身体皮肤、粘膜、呼吸道、神经系统有不良影响,发生变态反应疾病。过敏、哮喘、呼吸困难,孕妇流产。紫外线消毒,使用不当引起眼炎、皮炎,出现胸闷,气短、肺水肿甚至危及生命。
1.3 药物性危害因素 肿瘤病人手术后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肿瘤组织有杀伤作用,护士在配制药物时,不能避免药物产生的毒性微粒气溶式气雾,经过皮肤呼吸道进入体内,接触时间长,就会白细胞下降,脱发,月经紊乱,流产、致癌等。
1.4 生物性危害因素 医院内人群集中,患者多陪护多,人流动性大,各种细菌、病毒能在空气中形成溶胶,形成空气污染,不能控制。手部、眼部、鼻部、皮肤暴露部位不容易保护。受伤害几率大,陪护人员呼吸道感染机会多,护理人员和患者密切接触,抢救危重病人,患者气管插管、吸痰、洗胃、缝合、包扎止血,采血,静脉穿刺操作,接触到患者体液、分泌物、血液排泄物等,感染机会就多,有一些疾病经过血液传播的疾病经过此途径传播。一些慢性疾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是护理人员受职业伤害的病种。
1.5 心理社会危害因素 护士工作紧张忙碌,护理工作突发事件较多,护士处于长期应激状态,大脑皮层高度紧张,心理压抑,身心疲劳,抵抗力就会下降,会导致头痛、乏力、胃肠不适、睡眠障碍。抑郁、血压升高,心悸等。急诊就诊患者病情危重,家属情绪不稳定,容易急躁、冲动,对医护人员言行产生误解,医护人员忙于救治患者,没有时间解释,较易出现争议,受到责备、辱骂、殴打,伤害,护理人员健康、身心都容易受伤害,造成严重心理创伤,有恐惧、焦虑心理损伤。
2 防护措施
2.1 制定防护法 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及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制定职业防护法,将职业防护提高到法律高度,工作环境改善,防护设施用品到位,做好防护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习职业防护知识。护理人员操作时做好适时保护,预防皮肤粘膜直接与体液、血液接触,带防护手套,当皮肤、手粘膜表面被血液、体液污染情况下,彻底冲洗,用消毒液洗净双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养成良好习惯。
2.2 物理性危害防护 护理操作工作中,护理人员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认真仔细,专心谨慎。抢救工作中,小心不被锐器刺伤。随着疾病传播途径改变,经体液、血液等传播的疾病,护理人员工作中服务于患者同时必须保护自己,不被伤害。有资料表明,戴手套能起到屏障作用。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乳胶手套,医护人员接触血量比不戴手套时能减少50%。操作时戴手套很重要。医疗废弃物不要乱丢,严格销毁处理。手一旦被带血针头刺伤,立即处理伤口,注射乙肝、丙肝疫苗,随访半年。
2.3 化学性及药物危害防护 定时开窗通风。换气,加强空气流通。配制特殊药物及使用消毒液时戴手套、口罩,目镜防护用品。尽量避免消毒液刺激眼睛、皮肤、黏膜。挥发性消毒液,加盖保存。
2.4 生物性危害防护 医护人员要了解掌握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潜在接触体液、血液的操作,必须戴手套,穿隔离衣防护措施。洗手预防细菌感染。洗手要严格按照七步洗手法。
2.5 心理社会危害防护 医护人员有职业道德和专业修养,加强心理控制能力。有较强应急、判断、沟通能力,学习专业知识,掌握各种急症疾病护理抢救技术。和患者做好沟通,态度和蔼,给患者良好的身心护理服务。放松自己,调整自己心理状态到最佳状态,适应应急、万变的医疗环境,创造和谐就医环境、和谐医院。投身护理工作中,减少和避免职业损伤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采血护士职业危险因素分析和安全防护探讨.《中国输血杂志》,2010年05期.
[2] 采血护士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的原因和安全防.《中国医药指南》,2009年22期.
[3] 微生物检测人员的生物安全防护分析.《中国当代医药》,2011年24期.
[4] 外科护士职业危害因素及防护.《中国民康医学》,2005年07期.
[5] 在一个地域人群中极低出生体重儿2岁时的转.《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年08期.
[6] 护士配制化疗药存在的问题及安全防护.《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年S2期.
职业防护范文6
【中图分类号】R5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178-01
职业安全近年来已逐渐成为医护人员关注的重要问题。作为消化科护士, 特殊的工作环境及服务对象决定了其在每天的工作中经常暴露于各种各样的应激源中, 身心极易受到危害。因此, 树立自我防护意识和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显得极为重要。
1 消化科护士的职业危害因素
1.1 感染性因素:消化科护士在日常工作中, 不可避免地接触到患者的血液、 体液、 排泄物等, 并可能被针头、 安瓿等锐利器械刺伤。根据资料统计, 医疗锐器伤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危害, 而污染性的针刺伤及其它锐器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液性传播疾 病的最主要职业因素。因此, 消化科护士受感染的机率很高, 若不注意个人防护, 不仅造成自身的身心损害,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媒介。
1.2 化学和物理因素:消化科护士常接触含氯消毒剂、 碘酊和碘伏、戊二醛、 乙醇、 紫外线等,它们被广泛地应用于病房地面、空气、操作台面的消毒及物品的消毒。2%碱性戊二醛会引起皮炎、 过敏、 结膜炎及鼻窦炎。高浓度含氯消毒剂则是引起职业性哮喘和职业性皮炎的常见原因。紫外线可使皮肤产生红斑, 剂量较大可引起紫外线眼病, 同时产生的臭氧可使人出现呼吸加快、 胸闷、 恶心、 呕吐症状, 还可出现肺水肿甚至导致死亡。因此, 护士每天在这些化学和物理因素所包围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很容易造成其身体健康的危害。
1.3 X线照射:由于患者病情的发需要,很多X线摄片常常在床边进行,护士往往在工作中小剂量被动的接触射线。X线可引起疲乏无力、 头昏、 头痛、 食欲减退、 恶心、 呕吐、 腹泻等不适症状,女性还可引起月经失调,孕妇甚至会导致流产、 死胎、死产、 胎儿的先天性畸形和发育障碍。
1.4 药物污染:药物污染主要来自抗肿瘤化疗药物,这些药物大多数具有毒性、 致畸性和致癌性, 在使用过程中如不注意防护, 极易污染环境, 危害护理人员的身体健康。
1.5 心理因素:消化科的护士经常处于一种紧张繁忙的工作状态。长期的紧张的工作状态, 易导致焦虑、 抑郁、 易激怒、 情绪不稳定、 失眠等, 影响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同时, 也使护理人员机体的防御系统遭到了破坏。长期紧张的工作状态, 轮班导致的生物钟紊乱, 无形中增加了护士身心疾病的发病率。
2 防护措施
2.1 强化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提高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是预防职业危害的基础。①对护理人员进行感染知识培训, 特别是经体液、 血液途径传播的传染病知识的培训; ②提高护理人员对化疗药物潜在危险的认识, 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使护理人员从被动接受安全管理的检查转变为自觉维护自身安全;③加强护士关于预防针刺伤的特殊教育, 掌握防护知识并极力改变其危险的工作环境及行为。如禁止将使用后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禁止用手去弄直或弄弯针头等。针头使用后立即丢弃到锐器盒内, 避免锐器与其他器械混放, 防止清理器械时损伤自己。为不能配合的患者做治疗时, 必须有他人协助等, 以减少针刺伤的发生。一旦针头刺破皮肤,健侧手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患侧受伤部位,挤出部分血液,在反复挤压的同时,用流动的净水冲洗, 再用碘酊、 乙醇消毒后包扎, 以减少和避免护士的职业损伤。
2.2 化学和物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在进行紫外线消毒时, 应避免皮肤直接暴露在紫外线灯下,注意保护眼睛和皮肤, 眼睛不要直视灯源, 消毒完毕后及时开窗通风。护士应熟悉掌握每种消毒剂的性质、 配制方法及正确操作规程, 且在配制各种制剂时, 戴多层口罩、 手套。必要时戴护目镜, 以防高浓度溶液损伤皮肤、溅入眼内、 刺激呼吸道,而造成化学性损伤。
2.3 对X 线的防护:如果必须进入照射范围, 条件允许下须穿铅衣、 佩戴铅眼镜,做好防护。
2.4 对化疗药物的防护:护理人员接触化疗药物时应戴手套, 如不慎触及皮肤应立即用清水冲洗。化疗药物应现用现配, 尽量减少其的暴露时间。用后的安瓿用塑料袋紧密包裹并及时处理,以免余药挥发污染空气。发生化疗药物外溅时, 立即标明污染范围, 避免其他人员接触。若药液溢到桌面或地上, 应用纱布吸附药液, 再用肥皂水擦洗。若为药粉则用湿纱布轻轻擦抹, 以防药物粉尘飞扬, 污染空气。如不慎溅到工作服上, 要立即更换、清洗。
2.5 心理性因素危害的防护:护士要正确认识本岗位的工作性质,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此外, 应多参加娱乐休闲活动, 如听轻音乐、多与人交往和沟通、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保持身心愉快,消除心理疲劳。另外, 合理的饮食也有益于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