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爱情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徐志摩爱情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徐志摩爱情诗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1

关键词:中西爱情诗歌;表达方式;含蓄;奔放

爱情,是人类社会文学艺术和诗歌的永恒主题,是古今中外无数诗人吟唱的人性中美好的情感。爱情的主题是诗歌最普遍的源泉,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所受教育、历史传统等方面的差异,中西方在诗歌方面也存在不少的差异。这个世界的人们对爱情都怀有共同的心理诉求,这就是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能跨越语言屏障,彼此欣赏有关爱情主题文艺作品的基础。中西爱情诗歌所拥有的共同主题就是诗人们以饱蘸情感的笔墨,表达他们对爱情的渴望与对爱情的礼赞,描摹他们心目中理想中的爱人形象,抒写得到爱情后的幸福,愉悦及所爱的人生离死别的痛苦,忧伤。中西爱情诗歌不仅内容各有侧重,而且风格也各具特色。中国古代爱情诗多是哀婉朦胧,含蓄隐曲的。而西方爱情诗歌则多偏于宣泄,热情似火,直抒胸意。

本文将徐志摩的《雪花的快乐》和彭斯的《A Red,Red Rose》进行对比,从而进一步了解并欣赏中西方诗歌中对爱情表达方式的不同。

中国诗歌中对爱情的表达相对含蓄,含蓄是中国文学的本色,是不同于西方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义象贵含蓄”正是要求诗人不要把话说得太直、太露,而是要把意思隐藏起来,不是字面上的简单言传,而是言外之意须使人心领神会。具体说来,汉语爱情诗歌的含蓄主要表现在两方面:第一方面:重环境描写,这是由古人传统的作诗手法决定的。第二个方面:委婉表达,含蓄婉约之美是中国诗歌鲜明的特色。中国诗歌忌讳“说破”。“诗之美常常不在于说了什么,而在于如何个说法”。中国诗歌的表达常常不是一种一语道破、直露的表达方式,而是一种隐晦曲折的、婉转的、别出心裁的表达方式。

一.徐志摩《雪花的快乐》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徐志摩在我国诗坛上,尤如一颗划破中天的流星,虽然短暂,却留下了惊人的光亮。他的诗歌,崇尚理想,歌颂光明,哲理深刻,内涵丰富,词句优美。读他的诗,使人感觉到诗里有一种对社会和人生的穿透力,而且回味性强,经得起长时间的咀嚼。《雪花的快乐》发表于1925年1月,收入《志摩的诗》中,是他前期作品的代表作,也是这本诗集里比较完美的一首诗。这首诗真实地反映了诗人前期的思想,也代表了诗人初步成熟的艺术风格。这首诗的最大特征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在这首诗歌中,现实的我被彻底抽空,雪花代替我出场,“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但这是被诗人意念填充的雪花,被灵魂穿着的雪花。这是灵性的雪花,人的精灵,他要为美而死。值得回味的是,他在追求美的过程丝毫不感痛苦、绝望,恰恰相反,他充分享受着选择的自由、热爱的快乐。雪花“飞扬,飞扬,飞扬”这是多么坚定、欢快和轻松自由的执著,实在是自明和自觉的结果。而这个美的她,住在清幽之地,出入雪中花园,浑身散发朱砂梅的清香,心胸恰似万缕柔波的湖泊!她是现代美学时期永恒的幻像。对于诗人徐志摩而言,或许隐含着很深的个人对象因素,但身处其中而加入新世纪曙光找寻,自然是诗人选择“她”而不是他的内驱力。与阅读相反,写作时的诗人或许面对窗外飞扬的雪花热泪盈眶,或许独自漫步于雪花漫舞的天地间。他的灵魂正在深受囚禁之苦。现实和肉身的沉重正在折磨他。当“星月的光辉与人类的希望”令他唱出《雪花的快乐》,或许可以说,诗的过程本身就是灵魂飞扬的过程?这首诗共四节。与其说这四节韵律铿锵的诗具有启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之美,不如说它体现了诗人激情起伏的思路之奇。清醒的诗人避开现实藩篱,把一切展开建筑在“假如”之上。“假如”使这首诗定下了柔美、朦胧的格调,使其中的热烈和自由无不笼罩于淡淡的忧伤的光环里。雪花的旋转、延宕和最终归宿完全吻合诗人优美灵魂的自由、坚定和执著。这首诗的韵律是大自然的音籁、灵魂的交响。重复出现的“飞扬,飞扬,飞扬”体现他酷爱自由,可为了实现理想,他宁可“消溶”,足以体现他的痴迷。全诗层次分明,段落简洁,章节明朗。从其艺术手法上看,是吸收了闻一多关于诗歌创作“三美”的主张。这首诗在音乐美、视觉美、意境美等方面确实下了一番工夫。他把古典诗词的形式美、意境美与现代诗的自由、洒脱巧妙地熔为一炉,实不愧为现代诗作的名作。徐志摩的诗歌,浸润着其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超越阶级和时空界限,外在形式与内在结构高度和谐统一,具有无与伦比的美学价值,为中国新诗的抒情艺术树立了一块不朽的艺术丰碑。

二.彭斯《一朵红红的玫瑰》中的情感表达方式

与中国诗歌截然不同的是西方诗歌在情感表达方面注重“直接”。如果说“含蓄”是中国爱情诗的本色的话,那么“直接”就是西方爱情诗的显著特征了。西方爱情诗的直接也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与汉语诗的委婉曲折,通过外在环境或具体、典型的外在形象的描写去激发读者的想象不同的是,西方诗人们注重主观抒情,喜欢用直抒胸臆的手法来讴歌爱情。关于这一点,首先,可以比较一下中西诗人在叙述方式上的显著差别。汉语情诗中,诗人们常常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描写恋爱中的人的喜怒哀乐,和诗中的主人公们总是隔了一层,多了一种冷静而客观的色彩,例如各朝代描写后宫宫女们的爱恨情愁的宫怨体诗歌就是如此。而在西方的情诗中,诗人们常常开口就是第一人称的直接的内心告白。Robert Burns在《a red,red rose》中用自己的奇思妙想从一个崭新的角度向世人诊释了他对爱人的炽热。

O,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

That's newly sprung in June;

O,my Luve's like the melodie,

That's sweetly play'd in tune.

As fair art thou,my bonnie lass,

So deep in luve am I;

And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

Till a' the seas gang dry,my dear,

And the rocks melt wi' the sun;

I will luve thee still,my dear,

While the sands o' life shall run.

And fare-thee-weel,my only Luve!

And fare-thee-weel,a while!

And I will come again,my Luve,

Tho' 'twere ten thousand mile!

这首诗是彭斯诗集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诗,诗人写这首诗的目的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炽热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诗人这首诗是送给他的恋人即少女琪恩。诗人在诗中歌颂了恋人的美丽,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感情和对爱情的坚定决心。这是彭斯最有名的爱情诗,节奏强烈,激情澎湃,很有感染力。作者没有利用环境去渲染,烘托气氛而是采取开门见山的的手法直奔主题,毫不掩饰。“ my Luve's like a red,red rose”写得十分热烈直接,激情飞扬。并用玫瑰来表达对爱人的的情感和留恋。在读者心中产生获取了强烈的艺术效果的同时,也凸现出诗中主体的鲜明形象。诗的开头用了一个鲜活的比喻DD红红的玫瑰.一下子就将恋人的美丽写得活灵活现,同时也写出了诗人心中的感情。在诗人的心中,恋人不仅有醉人的外表.而且有着柔美灵动的心灵,像一段乐曲,婉转动人地倾诉着美丽的心灵。

诗人对恋人的爱是那样的真切、深情和热烈。那是种怎样的爱呀! 要一直爱到海桔石烂,爱的火焰在诗人的心中强烈地燃烧着,诗人渴望有着美好的结果。但是,此时的诗人已经是囊中羞涩.诗人知道这时的自己并不能给恋人带来幸福,他已经预感到自己要离去。但他知道这样的离别只是暂别,自己一定会回来的。

这首诗是诗人的代表作,它打开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先河.对济慈、拜伦等人有很大的影响。诗人用流畅悦耳的音调、质朴无华的词语和热烈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千百万恋人的心.也使得这首诗在问世之后成为人们传唱不衰的经典。诗歌吸收了民歌的特点,采用口语使诗歌朗朗上口,极大地显示了民歌的特色和魅力.读来让人感到诗中似乎有一种原始的冲动。一种原始的生命之流在流淌。另外,诗中使用了重复的句子,大大增强了诗歌的感情力度。在这首仅仅有16句的诗中,涉及“爱”的词语竟有十几处之多,然而并不使人感到重复和累赘,反而更加强化了诗人对恋人爱情的强烈和情感的浓郁程度。

三.造成中西爱情诗歌表达不同的原因

(1)西方美学历来强调在审美或进行艺术创造时要遵循审美主题要主动地将“主气”,“灌注”给客体审美对象。西方哲学家都强调了主体情感的主动,积极的外射,比较直观外露,畅达热烈。中国的哲学思想与西方不同,因此,情诗也表达出不同的艺术魅力。在中国的哲学里,大自然的人鱼鸟兽,花草树木都是灵气之物。大自然包罗万象,生生不息。而人又居其中与其声息相通,如庄子所云“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并齐。”这物与人的情感相互感发,物情与人的心情交融合一,使传统美学不着重主体情感的单向投射,而是主张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交流。这就是中国古代爱情诗之所以体现出朦胧含蓄之美的一个重要原因。西诗热情奔放,感情如火般热烈,其文字常常爽直率真,直抒胸臆,甚至直言不讳。而中国占诗则委婉含蓄,哀婉朦胧,迂回曲折,欲语还休。

(2)由于中国自古以来的儒家传统观念,男女之间必须遵守的道德理念一直深深的束缚着人们,也使他们的爱情受到道义责任的约束,因此男女在表达爱情显得含蓄委婉。和西洋诗相形之下,中国旧诗大体上显得感情不奔放,说话不唠叨,嗓门不提得那么高,力气不使得那么狠,颜色不着得那么浓。在中国诗里算是浪漫的,和西洋式相形之下,仍是古典的。在中国诗里算是痛快的,比起西洋诗,仍然不失为含蓄的。听惯大声高唱的他们只觉得低言软语。这里用来体现中西爱情诗的差异恰到好处。

(3)西方的爱情诗一般与表现人伦融合在一起,写人伦往往也以恋爱为中心。中国的爱情与人伦是有明显区别的。如果说西方始终重视男女的爱情,而中国的诗则更偏重于人伦。中国诗中表现亲友的交情和君臣的恩谊的内容几乎与爱情占有同等地位。在西方诗人中如歌德与席勒、华兹华斯与柯尔律治,济慈和雪莱,魏尔兰与兰波诸人虽也以友谊著,而他们的集中叙友朋乐趣的诗却极少。他们大量的写男欢女谑、男女情爱,从恋爱中去寄托人生的析理,去享受生活的无穷乐趣。

(4)中西爱情诗表达的侧重点不同。西方爱情诗多以追慕爱人,赞美爱情,勇敢追求爱情为主要内容,中国爱情诗则着重表达与恋人的相思别恨,悲欢离合。因此,闺怨诗、送别诗、悼亡诗在中国爱情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总体而言,中国的诗歌在吟咏爱情时往往都是遮掩式的,表现得较为含蓄和内敛,情调委婉、深沉、绵氏、隐约而又细腻入理,使读者有思考和回旋的余地,并讲究意境的渲染,独具中国园林式的美学蕴致。而西方爱情诗则热情奔放,犹如大河奔腾,直奔爱的主题。他们描写爱情总是比较喜欢竭力表述情感之深厚,写一种自然的、纯粹的爱情。西方的爱情诗,为表现那种汹涌磅礴的激隋,总是竭尽渲染夸张之能事,情感的表达是热烈奔放,原始狂野的。在表达方式上,西方诗歌以直接热烈深刻取胜,中方诗人则把“言外之意,味外之旨”作为艺术追求的目标,诗歌以含蓄微妙取胜。

参考文献:

[1]许杰.徐志摩新评序,胡凌芝:徐志摩新评[M].学林出版社,1989.

[2]罗良功.A Survey of English Poetry[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2

【摘要】徐志摩是我国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新月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艺术性较高,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是西方现代文学思潮与中国古典文学精华的结合体,其诗意境优美,想象丰富,表现手法多样,音律优美和谐,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和艺术魅力,为现代新诗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关键词】徐志摩诗 想象 意境

徐志摩是现代新诗发展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可以说欣赏他的诗歌的人无以计数,徐志摩的每首诗歌都构思巧妙,充分展现了他超俗的想象力和不凡的艺术才华。徐志摩的诗歌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他融会了中国古典诗词、散曲、民歌的精华,兼取欧洲浪漫派诗人的风格样式,积极、认真地在现代白话格律诗的原野上耕耘,形成了一种新颖、独特的诗风。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一、意境优美,回味无穷。

徐志摩作诗就十分注意意境,《志摩的诗》中大部诗作,形成他独辟的艺术境界,如《雪花的快乐》,作者把对理想的追求的主观感情与客观的自然景象交融互渗,从而化实景为虚境,创出了一个优美的艺术境界:

假如我是一朵雪花,

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

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

飞扬,飞扬,飞扬,――

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

不去那冷寞的幽谷,

不去那凄清的山麓,

也不上荒街去惆怅――

飞扬,飞扬,飞扬,――

你看,我有我的方向!

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

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

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

飞扬,飞扬,飞扬,――

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

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

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

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

消溶,消溶,消溶――

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

徐志摩作品中意境创造的经典之作当属《再别康桥》。康桥(即剑桥)是诗人一生的转折点,是他的理想的摇篮,故地重游,情感非同寻常。“河畔的金柳”,“波光里的艳影”,“软泥上的青荇”,“康河的柔波”,“别离的笙箫”,构成诗歌缠绵悱恻的意境。诗人把美丽的景色与诗人的心境融为和谐的一体。康桥的柔波在诗人的心头荡漾,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飘摇在康河。总有别离的生箫、沉默的夏虫,终要离开,于是他悄悄作别西天的云彩。诗人赋予夏虫、康桥以人的感情,它们也在替诗人忧伤。这就把主观感情和外在景物的融合。诗人不但借景传情,而且达到了“物我交融”的境界。总之,徐志摩将各种因素高度和谐地统一运用,让我们一接触他的诗歌,就陶醉在他创造的意境之中。

二、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尤重音乐美。徐志摩诗歌在音乐美方面的贡献最为突出,影响也最为深远。在理论上他将音乐看作是最为重要的诗美因素。他的作品几乎全部采用当时的口语,就是现在的读者读来也琅琅上口,韵味十足。在这方面,《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和《再别康桥》都堪称经典。其中《沙扬娜拉》、《再别康桥》是音乐美的代表: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首诗准确地抓住日本侍女在与客人道别时的一瞬,用“温柔”、“娇羞”、“忧愁”等富有感彩的词汇,道出了说不尽的温情,画出了一个侍女动人的形态和神态,特别是最末一句“沙扬娜拉”的款款道出,犹如一幅余音缭绕的娇美图。徐志摩的诗歌形式自由而又都精巧典雅,深得白话新诗的精髓。

三、词藻华丽,想像力丰富。

徐志摩诗歌并不刻意追求词藻的绘画美,但富于想象力,又善于驾驭现代汉语中的各种雅俗语言,因此,在文词的使用上也常常表现出“香艳”或“浓艳”的特点,甚至以丑为美,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有着西方现代派诗歌的影响。“香艳”如《她是睡着了》:“看呀,美丽!三春的颜色移上了她的香肌。”《罪与罚(二)》:“肉鲜鲜的引诱”,“鲜艳的沉沦”等;“以丑为美”如更接近他的散文风格的《婴儿》:“她那眼,原来像冬夜池潭里反映着的明星,现在吐露着青黄色的凶焰,眼珠像是烧红的炭火,映射出她灵魂最后的奋斗,她的原来朱红的口唇,现在像是炉底的冷灰。”如《半夜深巷琵琶》写得妩媚明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如《雪花的快乐》,以雪花自喻,追求真挚的爱情和美好的理想;如《沙扬娜拉》状写日本女郎贴切传神,既纯清无瑕,又楚楚动人

四、比喻新奇、表现手法多样。

他善用反讽、比喻、象征等手法, 在他大量的四行一节的抒情诗中常使用重叠、反复、排比、对偶等多种修辞手法,从而使其诗歌达到情景交融、情趣横生、意境深邃的审美境界,大大提高了诗歌的美感和表现力,强化了诗歌的表达效果。

他写了许多爱情诗,由于注意表现手法的变幻,而毫无雷同之感。意象的选择贴切而独具匠心,如《雪花的快乐》中的雪花,《婴儿》用一个行将临盆的产妇对腹中婴儿的企望,象征作者对资产阶级共和理想的向往,不落俗套。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3

美丽标准: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20世纪之初,洋货、传教士、大众传播媒介把西方生活方式传入中国。一本倡导女权运动的书《女界钟》应运而生,该书不仅措辞激烈,极力攻击缠足,而且主张妇女“剪发、读书、参政”。

美丽人物:赛金花

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那段被野史写滥了的“以身救国”,一个一厢情愿的“石榴裙抵挡八国联军”的故事,赛金花之所以成了一个美丽动人的谜,美丽是根本,“西化的美丽”则是催生剂,在那个年代格外有效。

美丽标准:在20世纪之初稍微开了个头的妇女解放运动开始深入人心。妇女解放运动首先从自由恋爱、自由婚姻开始,新式婚礼在都市里流行开来。这个时期的女子着装多穿窄而修长的高领衫裙,下穿黑色长裙,衣衫比较朴素。这种装束,时人送它一个专有名词:“文明新装”。

美丽人物:杨步伟

这个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医学博士的女孩子,毕业后在北京开私营的森仁医院,宣扬自己“终身不嫁”,为风气之先。虽然这个誓言不久就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的语言学家赵元任的求爱攻势打破,但收敛的美丽、不凡的事业、惊人的独立,让这个不媚不俗的素朴女子光彩照人。

美丽标准:有身段的才女。“五四”运动就像一阵清劲的风,一下子给曾经压抑沉闷的社会注入了新鲜空气。新诗人刘半农就是在这个年代之初,开创性地将“她”这个汉字增添进中国文字,那首为了宣传“她”字而创作的白话新诗《叫我如何不想她》,成了这个时代的音符。

美丽人物:林徽因

因为与浪漫诗人徐志摩的一段扑朔迷离的恋情,80年后美丽高雅、多才多艺的林徽因重新被演绎成一代新偶像。

美丽标准:中西合璧名女人。巴黎的新款漂洋过海,几个月的工夫上海就开始流行,其后,全国其他城市也开始流行。各大报刊杂志也开辟了服装专栏,红极一时的月份牌时装美女图更是为文明新装的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丽人物:胡蝶

胡蝶的形象,符合中国民间传统的美女标准。除了脸若银盘、明眸皓齿、肤如凝脂之外,双颊上的一对酒窝是她的招牌。也许是因为胡蝶的缘故,那个年代,有酒窝的女子都有被冠以美女的幸运。

美丽标准:禁忌。美丽、爱情、感情生活……这些词汇几乎已经成为一种禁忌,阶级斗争,是此时中国的惟一时尚,爱情也在大众生活中完全绝迹。当被扼杀的男女情爱后来在知青群落中慢慢苏醒,其标志是爱情歌曲与爱情诗的流行。从1969年以后,传唱爱情歌曲、传抄爱情诗歌一直都是知青群落中的时尚。但是,那是秘密的。

美丽人物:邓丽君

对于那个年代的中国人而言,邓丽君的歌声里所流露出来的小家碧玉式的温润、柔美、柔情蜜意,具有摧毁的力量。

美丽标准:张扬。蝙蝠衫、吉他这些廉价的时尚过去以后,名牌香皂唱起了主打歌。“物质文化”开始显现其力量,时尚第一次有了不菲的标价。东方美女不再追求简单的讨人喜欢,与生俱来的个性与魅力才是最厉害的武器。

美丽人物:刘晓庆

她是那个时代第一个叉着腰讲“我漂亮”的女人。她张扬自我的个性魅力对那时候的中国人来说确实具有另一种启蒙作用。按照现在的话说,她就是那个时代的“另类人物”。

美丽标准:多变。20世纪90年代你得保持新鲜。经典美女形象已成为过去,评判美女的标准也不再那么整齐划一,化妆手法越来越高明,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只要不惜代价,每个人都可以是美女。

美丽人物:张曼玉

刚出道时俨然邻家傻妞,脱去稚气,便显得僵硬。然而她后来的沧桑都蜕变成了美丽。猫一样善于变幻的张曼玉,成了观众新宠,她并不出众的容貌,却因可纯真和妖媚的造型变化,征服了所有人。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4

我一直不太能欣赏现代诗歌,除一些个别的以外,说起来这倒是很无奈的事。现代诗人中我能够欣赏的也只有徐志摩、席慕容等人的诗,再有就是我偶然读过的一些无名作家的作品。对于这些诗歌作品,我是完全凭自己的感觉去喜欢与不喜欢,喜欢的我会有感知。比如我读过的一首诗《远星》,其中有几句是:梦眼莹莹伴我几度春,温柔依然是旧时的云鬓,纳凉可记得儿时的花阴,早春折梅寄与槛外人。这首诗,后来我上网查过,竟找不到这首诗,也不知是谁写的。但我觉得很有禅意、很美,很有意境。

中国有一时曾经流行过朦胧诗派。很兴盛的样子。但我却读不来。我读过致橡树、双桅船,是很有名气的诗人舒婷写的,但没有什么感觉,至今也没有记住一句。不喜欢现代的朦胧诗。但对唐诗里的朦胧,我还是非常喜欢的。白居易的花非花,雾非雾,可谓朦胧,我喜欢。李商隐的君门难进之辞,隐晦、朦胧,但我能读出清冷的美感和诗意。去图书馆读杂志那阵,我也曾翻看过诗刊,但多半我都不能欣赏,所以我很少读诗。所读的一点点,一般也都是在其它刊物上偶尔看到的。喜欢的记了下来,有的一首诗里只记下几句,说明我只喜欢这几句。而不喜欢的呢,当然也就不会有什么记忆和印象了。

泰戈尔的两本诗集放在家中很久,我也没有认真去读。2006年我去南方漫游时,随身带有泰戈尔的一本诗集。我以为泰戈尔是世界公认的大诗人,诗歌艺术不成问题,有时间应该很好地去读一番。培养一下对于现代诗歌的兴趣。但直到南方之旅回来,我也未培养起对诗歌的兴趣。那本诗集,在南方的旅馆里我也只是翻翻而已,回到家后又成了陈列品了。现在恐怕早已又蒙了一层灰尘了吧。

没办法,实在不能欣赏,我也就放弃了读现代诗歌的想法。还是读唐诗吧,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高峰,数量多,艺术价值也高。爱情诗、咏史诗、田园诗、边塞诗,五花八门,一个人读一辈子也未必能读尽。对于我,在唐诗的长河里徜徉足矣。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5

【关键词】中学生 语文素养 养成途径

语文素养的养成可以有力地促进语文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理念的必然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及整体素质,是新课程理念的精髓。因而有必要全面提升当代中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 语文素养的内涵

1、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素养的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

2、语文素养,是指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的一个核心概念。

二、养成中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

中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中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听说读写不断实践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潜移默化、熏陶感染的过程。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任何一种能力的形成都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反复历练才能形成。我认为,要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学生在练习语言是一个潜移默化影响感染的过程。语言能力是核心的语文素养,有任何形式的需要遵循以形成反复的体验才能形成的能力。我认为,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继续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创设独特情景,激发语文学习兴趣

于漪老师也曾说:“教师如果有本领把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与求知欲激发出来,教学就成功了大半,学生学习语文就有了良好的起点,就不以为苦,从中获得乐趣。”学习的兴趣是学习需要的一种表现形式。而传统的语文教学非常枯燥读课文、抄生字、分段、归纳中心,致使许多学生对语文产生了一直疲倦、厌烦心理,长期以往学生丧失了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这就需要及时的调整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师除了在课堂上尽量使用生动的语言、动作、表情外,还可以使用一些教具,创设独特的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再别康桥》中可以利用“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笙箫”“悄悄”?“夏虫”“沉默”?这一系列与现实生活的矛盾立刻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作者弄错了吗?应该不是,那么,为什么这样写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吗?原因是什么呢?……至此,问题已经提出,就只需要解决问题了。 还有可以利用争辩形成问题创造情境 ,在上课时有时可以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争辩性的话题来形成问题情境,在讲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我要求学生讨论了一个问题:《再别康桥》到底是离别诗还是爱情诗?(当代有一些学者认为它是爱情诗),学生很快便分成了两派,而且互不相让,一节课完了,仍然没有统一的结论,课后,大家都通过各种手段获取论据,力图在争辩中获胜,不管结论如何,教学的目的已达到, 同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渐渐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酝酿激情,提高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情感是语文教学的根”,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用欣赏的目光看待每篇课文,应根据教材本身所含的人文理念和情感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以情动情,寓教于乐,对学生进行情感发生的潜移默化。这也就是一种语文审美情趣的培养。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品味朴素自然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具有发现美的眼光,注重学生的情感参与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体验中积累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得情感体验的重要渠道。教师运用课堂教学手段,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体验,与学生共同讨论,来分享知识,获得情感体验。教学中必须摒弃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的思维量和活动量,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如主讲式、讨论式、合作式、研究式、朗读式、活动式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开展配乐朗读、课本剧演出、情景对话、朗读竞赛、提问抢答等活动,激活课堂,优化教法,让学生获得不同体验,在学习中体悟,在活动中探究。这些活动,决不是为了走过场、搞形式,而是为了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心灵愉悦,培养审美情趣,提高读写创造的激情。

(三)、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培养思辨能力

语文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过日积月累,而且语文素养的提高是无止境的。我们培养学生,希望其成为具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有文化知识的人,并不是要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善于思考、善于自主学习的人。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是多渠道的。我们要鼓励学生有思辨能力,不要人云亦云。对于学生异于传统观念的言论,只要有理,我们就应该给予肯定,并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辨的火花,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四、结语

语文教学含有丰富的情感和人文内涵。对人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对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极其深远的。而语文教学、语文素质的培养归根结底要落在学生上来,语文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徐志摩爱情诗范文6

新诗的发展溯源到英美意象派诗歌,新诗——白话诗在那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才步履维艰,且白话诗发展乃是大势所趋,务必以此拉近民众与庙宇之间的关系,使得诗歌不再是少数贵族的权力,诗歌的平民化,才能使得大众能够普及诗歌的常识,不被愚昧遮住双眼,全民都可以拿起这一武器,对于封建社会进行有力的告别,对于新的生活的憧憬与努力。这大概也是的良苦用心吧,文学的改良,温和的变革,先不论其考虑的可操作性及其结果是否如人所愿,但是这样的初衷是对于诗歌界甚至是中国的文化界,不可否认是有一定的警示与推进的作用的。先来看外界因素,当时翻译外国诗歌的大概集中在亚洲与欧洲的国家,而亚洲的日本、印度与我国的审美观是有相近的地方,心理方面与思维定势方面易被国人接受。五四时期本来就是标榜西文,不少翻译作品源源不断的流出,而等人的翻译也越来越摆脱掉了旧诗体,而是采取保留诗歌的原形,语言偏向接近口语的白话文,形式上是那种国外的分行分节,回到《关不住了》上面,是以此为例,此诗被分为三节,保留了原诗的风格,双数的行会押韵一次,内容方面反对传统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反抗,旧道德旧伦理已经不能顺应潮流了,曾有人拿这首诗来调侃,认为是是对于母亲为自己选的妻子江冬秀的同情,责任,对于母亲的孝顺,所以牺牲了自己的追求爱情的自由,然而现实中的愤懑郁结在内心,通过诗歌得到抒发,在艺术形式中得到尽情的释放,现实生活中是一个谦谦君子,为人善良宽容,理智大于情感,不会像有的镀金回国,第一件事就是休妻再娶妻,是一个从一而终的模范丈夫。可是他作为一个正常人,何尝没有过追求爱情的想法,至于他不能抛弃发妻,可能是他对于妻子孩子的顾虑,或者是他做事情是分寸有度,至于这传说,也是笑谈,不能代表本人的思想。的翻译水平,也是被他的同仁所称道的,《关不住了》,不管是翻译水平高,或者是他自己内心感情的缩影与写照,更或是他对于爱情的一种追求、对封建礼与婚姻的控诉,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只是对于新的诗歌形式与外国的诗歌翻译引进中国,起到了不可没之功。《关不住了》这首译诗及之体的审美,是通过吸收外国的意象诗派的风格并且建立在中国传统的审美基础之上。对于这首诗歌翻译偶数行押韵,以人称代词“他”代指爱情,委婉而不张扬,完全扫清了大家的误读,当时有人认为是一个理智过于热情的男人,所以有人指出的诗歌缺乏的是一种热情,不像徐志摩等那样轰轰烈烈的描写爱情,如果仔细读过诗集的话,你就可以发现描写爱情诗歌的数量少,而且缺乏爱情精品诗歌,甚至有的诗歌爱情与友情的界限很模糊,例如《我们的双生日》,可是这也不能以偏概全,就说是没有热情的。如果没有热情,那么何以在美国以做演讲为要事,还有他喝醉以后对的不满,与警察局的人还打了一架呢?这虽然是他的生活方面的逸事,可是也正是通过这个侧面烘托出了憧憬着国家前途的那一腔热情,使得他为了祖国的外交、著作、演讲、以文学改良来实现国家的变革,杜威在中国的两年时光,正是希望,这股美国风刮到中国,吹醒还在沉睡中的中国当局及其相关人士。要说缺乏热情,纯属无稽之谈。

美国自由诗歌从英国诗歌的基础上也进行了再次创作,惠特曼表达的多是对于平民百姓的关心,而且诗歌中大量采用白话文,并且不喜欢拘于格律。这观点是与之相似的部分,意象派诗歌的创始人惠特曼刚开始的《草叶集》也是遭到了许多人的冷嘲热讽,可是他顶住压力,笑到了最后。不也是能够感同身受么?当时在国内遭到了梅觐庄等人的攻击,也是一人顶住巨大的压力,为了白话诗歌的普及,做出了种种探索及牺牲。不过,敢于人先的精神直到今天也是值得所有人敬佩的。而惠特曼把陈词旧套极力摆脱的诗的风格正与五四时期的突进的思想契合无比。

对于华兹华斯的继承主要是对于音节的看法,提倡好“自然的音节”,诗句的抑扬顿挫是节,音则是指声调和诗的用韵,字的平仄,音的轻重与高下,才是掌控白话诗声调的关键所在。而且进一步说明,只有内部安排的妥当,那么才可以有和谐的自然的音节,这也正好反映出的新诗不拘格律,代表了现代诗歌的新主张。音节是诗歌的节奏、诗歌的韵律。传统的诗体,提倡白话作诗,他认为作诗首先具备敏捷的正确的观察力以及聪明的选择力。说:我们做白话诗的大宗旨,在于提倡“诗体的解放”。有什么材料,做什么诗;有什么话,说什么话;把从前一切束缚诗神的自由的枷锁镣铐,拢统:这便是“诗体的解放”。比如《乐观》就是他有意的学习模仿国外的诗歌而创作的。不学某一个人,就算有模仿,但是字词,语句也绝不受到拘束,自成一家。他的以理取胜的诗歌风格,很是受益于美国的诗歌。

参考文献:

[1].文集[M].第11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6.

[2]李兴华,吴奔星.诗话[M].四川文艺出版社,1991:49.

[3].文集[M].第6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770.

[4].文集[M].第10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