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形象分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于连形象分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于连形象分析

于连形象分析范文1

一、教材原意

普通螺栓连接时,需要拧紧,即连接处在工作前先受到预紧力。工作时按所受的工作载荷方向分为横向载荷和轴向载荷两类。

1.承受轴向工作载荷的普通螺栓连接

螺栓拧紧后再承受轴向工作载荷(拉力)FW时,螺栓再次被拉长,使得被连接件放松,致使轴向预紧力降低。为了保证连接紧密和螺旋副自锁可靠,残余预紧力FC必须保持一定数值。FC的取值范围是:静载时,FC=(0.2~0.6) FW;动载时,FC=(0.6~1.0) FW;紧密压力容器,FC=(1.5~1.8) FW。而为了保证FC,应按下式计算螺栓的预紧力FO:

FO= FC+kFW ①

k为被连接件的相对刚度值,其取值范围为0.1~0.8。

2.承受横向工作载荷的普通螺栓连接

普通螺栓连接的螺栓杆部与被连接件的通孔之间有间隙(如下图),横向工作载荷FH是依靠预紧力FO在接合面之间产生的摩擦力来承担的。

根据接合面之间不得打滑的要求,其条件是:

nfFO≥CFH

得到最低限度的预紧力:

FO=?— ②

式中:C为可靠性系数,C=1.1~1.3;n为接合面数(上图为一个接合面);f为接合面之间的摩擦系数,钢或铸铁f=0.10~0.16。

二、对教材的补充

对于上面普通螺栓连接的两种受力类型,可以分别得到①与②两公式,是用于计算预紧力FO的大小。但教材中没有通过举例来定量说明两种受力类型中FO大小的区别,从而不能直观地理解这个知识点。为了更好理解,可以作以下补充。

对于①式,可以令k取最大值0.8, FC与FW的关系也取最大的状态,即FC=1.8FW 。代入①式得到:

FO=1.8FW+0.8FW=2.6FW ③

③式表示了预紧力FO与轴向工作载荷FW的关系。

对于②式,如上图的状态,被连接件为两个,则n=1;C取最小值1.1;f取最大值0.16, 代入②式得到:

FO=—=6.9FH ④

④式表示了预紧力FO与横向工作载荷FH的关系。

由③式看出:轴向工作载荷FW增加1倍,相应预紧力FO要增加2.6倍。

由④式看出:横向工作载荷FH增加1倍,相应预紧力FO要增加6.9倍。也即④式FO的变化程度大于③式FO的变化。

所以得出结论:普通螺栓连接不宜承受横向载荷。

但我们注意到,③④两式的导出是设定条件的,这些条件的设定,目的是使得轴向载荷时,FO取最大值;使得横向载荷时,FO取最小值。而即便是这样,我们最终也得到横向载荷时的预紧力FO的变化程度更大(FO=6.9FH)

另外,我们也看到,对于④式的导出,是在被连接件为两个(n=1)的前提下。若被连接件是4个时,则n=3,结果是:

FO=—=2.3FH ⑤

依此类推,当n=4、5、6……时,FO的变化程度更小。

若把⑤与③作比较,可以看出③式的变化程度更大。我们得到的结论是:普通螺栓连接不宜承受轴向载荷。正好和上面④与③作比较后得出的结论相反。

以上分析是普通螺栓连接方式的状态,而铰制孔用螺栓连接方式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其连接相当于是轴孔配合,螺栓零件上非螺纹的圆柱部分与被连接的孔相配合。这种方式下的被连接件承载方向是显而易见的,从力学的角度计算可知其承受横向载荷的数值远比轴向载荷要大。所以,教材上铰制孔用螺栓连接方式适宜承受横向载荷的结论是唯一且正确的。

于连形象分析范文2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关联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27-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14 [本刊网址]http:∥

当今时代,人们无时无刻处于各种媒介信息包围中,这些信息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理解,进而影响到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乃至行为方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媒介素养教育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具有健康的媒介认知和批判能力,能够充分利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推动社会发展。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了一定的共性和互补性,二者的结合可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一、媒介素养教育兴起的背景及在我国的现状

英国学者富兰克・雷蒙德・李维斯和丹尼斯・托马森在1933年发表的《文化和环境:批判意识的培养》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的概念,目的是面对以电影为首的大众传媒所带来的流行文化的时候,唤醒人们的批判意识,呼吁维护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精英文化。20世纪下半叶开始,媒介素养教育在西方国家日益盛行,并被官方纳入学校教育课程体系,并自此得以长足发展。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抵制、抗拒媒介到解读、批判媒介再到接纳、运用媒介的认识过程。除西方发达国家以外,媒介素养教育在日本、韩国以及中国的台湾、香港地区都有较高的认可度。

我国大陆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问题的关注与探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1997年,我国学者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开始将媒介素养教育的理念引入中国。自此,我国许多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大量的学术论文和专著也面世。理论研究的同时,媒介素养就也步入实践,针对大学生、中小学生、政府官员等群体的实践逐渐开展起来,教材、网站等教育资源建设也日渐丰富,相关教育实践项目的试点也逐渐深入。但因为还处于初始阶段,媒介素养教育的本土实践仍有不足,一是总体还处于自发状态,政府重视支持还不够力;二是教育实施主体单一,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学者教师团队是主要力量,社会各界教育合力还没有形成;三是由于受前两点局限,受教育者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教育及开展教育实践的地区不平衡。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及其内在联系

(一)内涵: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遵循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的是提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培养目标就是要坚持全面发展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批判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用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创造和生产的能力。媒介素养教育就是指导人们正确理解、准确选择,合理评价大众传播信息,并成为有创造性的传播者的教育。

(二)二者的内在联系

1.从背景和内涵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和媒介素养教育都具有全民性、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二者都是针对全体社会受众,表明其全民性;二者都要在道德层面形成某种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具有教育性、民族性、本土性和导向性的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和手段需要不断创新,媒介素养教育作为舶来品,需进行中国化的实践创新,因此,二者都具有创新性。

2.从教育目的来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媒介素养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价值指向。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能力素质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丰富发展和人的自由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要逐步提高、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媒介素养教育经历批判、接受、理解、参与等模式变迁,有文化保护、思想教育、公民教育的内涵,其核心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与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一致的。

3.从教育方式来看,二者都强调理论教育的实践转向。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理论教育,但它的价值却体现在实践上,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结合发展的实践进行,避免理论教育的抽象化、概念化和知识化,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媒介素养教育刚引入我国的头十年,“我国基本上是无社会实践状态下地介绍西方理论、传播西方观念、解读西方做法”,近些年来,我国学者开始重视媒介素养教育的社会实践性,并采用培训、试点或课程学习的方式,开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活动,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4.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动发展的,媒介素养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具体的素质支撑,思想政治教育为媒介素养教育提供思想保证。

三、媒介素养教育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一)媒介素养教育是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涵盖其领域、功能和形态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播媒体的广泛应用,社会信息的迅速变化和社会信息量的剧增,增加了人们判断与选择的难度,不断开辟出思想政治教育新的领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由复制、传承功能向超越、创新功能发展,激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形态向主导式、交往式和网络式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转换。这些出现的新问题,迫切需要发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之相适应,媒介素养教育的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既能提升人们的媒介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能通过媒介素养的提高抵御不良信息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弱化和消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保驾护航。

(二)媒介素养教育是培养受教育者主体意识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媒介环境的需要

与传统社会相比,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要素更加丰富,其中,媒介环境就是其具有代表性的新的环境因素。所谓媒介环境,就是由大众传媒构成的对人们思想、道德、行为和社会发展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外部条件。媒介环境的复杂性和开放性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了许多困难,要扩大媒介的正能量,减弱媒介的负面影响。从外部环境来说,需要相关部门出台一系列的行业措施和政策,需要媒介和媒体从业者加强自律、提升媒介道德标准;从内部条件来说,必须重视受教育者主体意识的培养,即受教育者自主分辨能力、自主选择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开展媒介素养教育,提升教育对象的媒介素养则是其中重要途径。

(三)有利于抵御西方国家利用大众传媒所进行的意识形态渗透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传播技术上的优势,对社会主义国家强势推行其社会观念,进行文化渗透和文化支配,淡化人民对我国文化的认同,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媒介素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信息的分辨和解读能力,加强本土文化认同。

(四)媒介素养教育是开展素质教育的需求

人的素质主要包括两方面: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其中思想政治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包括思想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获取信息能力等,媒介素养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素质之一,通过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提升思想政治素质。

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素养教育的结合的途径

(一)结合前提:政府力量的重视和政策支持

西方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经历了一个从学界研究呼吁到政府号召的过程,终将媒介素养纳入正规的学校课程体系,媒介素养教育被视为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过程。我国目前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大多处于学界自发的阶段,虽已有学校开展了相应课程,但数量和影响不够大。因此,需要争取上层的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制定和实施媒介素养教育计划,形成体制内的规定,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促进媒介素养教育的推广和普及;教育行政部门针对各级各类学校出台媒介素养教育要求和规范,加强师资培训。

(二)实施主体:师资力量的壮大

目前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主要源于高校和相关科研机构新闻传播专业的教师和学者,他们专业素质较强,但力量单一,如何有效的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结合,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媒介素养教育缺乏经验。因此,需要壮大媒介素养教育师资力量,培养更多的一线教师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媒介素养能力。

(三)课程构建:设计科学、合理、可行的课程体系

媒介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了解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和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使用大众传媒发展自己。在课程构建中,可以围绕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和媒介法律法规知识。

媒介素养的认知知识一是媒介中自主生活的能力,提高人们在媒介生活中自主解决困难;二是通过媒介认知社会和他人,强化人际交往的能力。

媒介素养的情感知识,则是指心理、品德和思想方面的课程安排,帮助人们在媒介活动过程中树立理想和信念,促进情绪的稳定和正常化,同时也包括政治意识和政治情感的教育。

媒介素养的媒介知识,包括客观性的媒体知识教育和主观性接收和媒介信息的教育。

媒介法律法规知识,在法制社会,每个人都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特别是现代各种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发展,更需要人们在媒介环境中具有一定的法律法规知识。

于连形象分析范文3

【关键词】 细菌性痢疾; 气象因素; 灰色关联分析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肠道传染病。由于其流行的广泛性,多年来发病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居肠道传染病发病率的前1~2位,成为影响人民身心健康的主要传染病之一。而气象因素是影响细菌性痢疾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对温州市1966~1977年细菌性痢疾的年发病率与气象因素的灰色关联分析,用灰色关联度的大小来证明细菌性痢疾与气象因素的关系,为针对性预防细菌性痢疾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收集1966~1977年温州市细菌性痢疾年发病资料,及此期间温州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距平百分率、平均风速、降水量、日照时数等气象资料。其中,平均气压、平均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平均相对湿度、降水距平百分率、平均风速取年平均值;降水量、日照时数取年总值。气象资料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细菌性痢疾发病资料来源于温州市卫生志及温州统计年鉴。

1.2 方法

将收集的资料录入计算机,进行灰色相关分析和计算。

灰色关联分析可以在不完全的信息中,对所要分析研究的各因素,经过一定的数据处理,在随机的各因素序列间,找出它们的关联性,发现主要矛盾,找到主要影响因素。

1.3 步骤

采用许汝福[1]等提出的关于灰色关联度的新的计算方法:

设有参考数列X={x0 (t),t=1,2,…,n},比较数列Xi={xi (t),t=1,2,…,n},i=1,2, …,m。

① 计算各时点变化量

y0(t)= x0(t)- x0(t-1),

t=2,3,…,n (1)

yi(t)= xi(t)- xi(t-1),

t=2,3,…,n,

i=1,2, …,m(2)

② 计算各时点变化量的比例

k0(t)= y0(t)/ n t=2| y0(t)|, t=2,3,…,n (3)

ki(t)= yi(t)/ n t=2 |yi(t)|, t=2,3,…,n,

i=1,2, …,m(4)

③ 计算关联系数ζi(t)

ζi(t)=sgn[k0(t)·k(t)]/ [1+| | k0(t)|-| ki(t)| |]

t=2,3,…,n, i=1,2, …,m(5)

④ 计算关联度γi

γi=n t=2 ζi(t)/(n-1),

i=1,2, …,m (6)

关联度γi 的取值范围为1≥γi ≥-1。 γi>0表示正关联, γi<0表示负关联。

2 结果

温州1966~1977年细菌性痢疾发病与同期气象因素的数据见表1。

计算灰色关联度分别为γ1=0.792,γ2=0.590,γ3=0.585,γ4=0.583,γ5=0.42,γ6=-0.41。气象因素对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的影响大小顺次为平均最低气温、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细菌性痢疾的发病与日照时数呈负相关相关,与平均最低气温、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皆成正相关。表1 细菌性痢疾年发病率与主要气象因素的数据表2 主要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年发病率的时点关联系数 注:发病率、平均最低气温、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单位分别为1/10万、0.1℃、1%、0.1mm、1%、0.1℃、0.1h。

3 讨论

通过对细菌性痢疾的年发病率与气象因素关系的研究发现,对细菌性痢疾发病影响较大的气象因素依次为平均最低气温、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气温和日照时数。其他因素如:平均风速、平均气压与细菌性痢疾发病的灰色关联度均为-0.08。说明这两种气象因素与细菌性痢疾的发病关联度较小,我们暂且不做讨论。

长期气温偏高,不仅会降低人体的抵抗力,而且可以导致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以及细菌、病毒的产生,从而影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分布。气温偏高,人体胃肠功能容易失调,一旦痢疾杆菌入侵,就容易失去对病菌的抵抗力,使痢疾杆菌在肠道中生存繁殖,并产生毒素。有报道[2]表明,在某一地区,若相对湿度持续维持在较高水平,且月平均最低气温>17℃,则有可能出现以痢疾为代表的肠道传染病的流行或爆发。

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物质交换运动,都要在水液的参与下,才能够进行。微生物生存的周围环境如果没有适当的湿度,过于干燥,它就会丧失体内水分,以致不能生存。因此,适当的湿度条件是生物病原体繁殖、传播、流行的必要条件。当相对湿度为10%~60%时,痢疾杆菌在空气及其附着物上的生存时间最短,高于或低于此相对湿度时,存活时间延长。降水量大,日照时数少,蒸发量小,故相对湿度大。温州市1966~1976年间各年的平均相对湿度都在80%左右,利于痢疾杆菌的存活。另外,处于高空的微生物,可因空气湿度增加,导致吸收水分增多,从而使粒子直径变大而迅速沉降,从而增加与地表生物体(包括人体)的接触几率。

因此,气温偏高,日照时数少,雨量增加,降水距平百分率增大,相对湿度在80%左右的潮湿闷热的条件有利于痢疾杆菌在外界环境中的存活与繁殖,并使其适宜存活的区域扩大。1975年温州地区平均最低气温、降水距平百分率、降水量和平均相对湿度均为1966~1977年这12年间的最高值,平均气温排在这12年的第3位,而日照时数是这12年间最小的。该年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也排在这12年的第2位。

造成细菌性痢疾的发生与流行,除了气象因素外,还与饮水卫生、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等密切相关。因此,在结合气象因素的前提下,注重上述因素,才能为针对性预防细菌性痢疾提供可靠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汝福,尹全焕,张蔚.一种新的灰色关联度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中国卫生统计,1996,13(6):26~27.

2 董美阶,徐钟麟,李枝金 ,等. 长江三峡工程坝区气象条件与常见传染病流行相关性研究.湖北预防医学杂志,2001,12(1):19~20.

于连形象分析范文4

(1)空间计量经济模型。

1.全局空间自相关模型。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ESDA}是空间计量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法,解释与空间位置相关的空间相关、空间关联或空间依赖现象。本文采用Moran's I指数测度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全局空间相关性。Moran's I指数是用于衡量区域总体空间关联和空间自相关程度的指标。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表示我国区域i和J高等教育效率值;;‘为决策单元个数;}ij表示两区域间的空间权重矩阵。Moran's I指数的值域为。显著性水平一定时,如果Moran's I为正,则表明区域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如果Moran's I为负,则表明研究区域存在负的空间相关性;若Moran's I等于零,则表明观测值之间不存在空间相关关系,观测单元相互独立。Moran's I绝对值越大表明相关性越强。

2.空间权重模型。

设定适当的空间权重矩阵对于进行空间计量分析至关重要。在实证分析中,大多数学者采用邻接关系或地理距离来进行权重设定。上述两种权重设定模型在相关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是,高等教育活动受到的影响不仅限于空间相邻或地理相近,同时还会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为此,本文借鉴廷伯根(Tinbergen } 196提出的引力模型[[l9]来设立经济地理权重矩阵。该模型既考虑了地理距离的空间相关性,同时也考虑了经济发展水平对周边区域的影响与辐射。模型为:

 

其中,w。表示两区域间的经济地理权重矩阵,rij表示两区域间的地理距离,本文采用两区域省会城市间的铁路和公路里程的算术平均来表示,Y;,戈表示样本考察期间区域i,j的人均GDP的均值。

3.空间a收敛模型。

经典的a收敛模型分为a绝对收敛和a条件收敛,前者认为所有单元的收敛性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仅取决于初始的效率水平,最终将会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而后者则认为由于各单元的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人力资本水平等存在差异,每个单元都将根据自身的特征、沿着不同的路径、朝着各自稳定的状态收敛。本研究根据空间滞后模型(SLM}和空间误差模型(SE1V}的基本原理改进了经典的a收敛模型,fZOI(}}o-Ao)相关a收敛模型如下:

 

刻的效率值,若a,<0,则表明区域的高等教育效率收敛。p和w分别表示空间回归系数和空间权重。。和鱿t_,为随机误差项。人和。分别为反映回归残差空间相关性的参数和空间不相关的随机变量。x、表示条件收敛分析中的控制变量。

(2)实证结果分析。

1.空间相关性分析。

根据Moran's I指数的计算方法,本文计算了三种空间权重下19992013年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Moran's I指数值,结果如图2所示。

根据图2可知,三种权重矩阵下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全局Moran's I指数均显著大于0,且经济地理权重矩阵的Moran's I指数值最大,处于0.180.35之间,较其他两种权重效应更加明显。上述指数值进一步印证了中国高等教育效率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和集聚效应,并且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Moran's I指数在20022008年间达到并一直保持在高位,这或许与期间教育部开展的本科教学水平评估有直接的关系。评估加强了省际高等教育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了省际高等教育效率的空间集聚与关联。

2.绝对收敛分析。

通过Moran's I指数检验确定了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存在之后,下面将结合经典、SLM和SE M模型对我国高等教育效率的收敛性进行分析,结果如表4:

为了比较,首先建立非空间经典a收敛模型,然后考虑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再建立空间计量模型。经豪斯曼Hausmar}检验,上述模型(卫《乡均应采用固定效应(fixed effects模型。另外,对于空间计量SLM与SE M模型的选取,国内外学者安斯林(Anselin } 1996、巴尔塔基(Baltagi2003、白俊红(2009等认为应综合考虑拟合优度Rz、自然对数函数值(Lo绮、赤池信息准则(AIC9和施瓦茨准则(sd等进行分析讨论。根据判断规则,结合检验数据,我们容易发现SEM模型的结果整体优于SLM模型。

两种空间权重矩阵下SEM模型的人值分别为0.728和0.898,均大于0,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这表明我国省际高等教育效率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其他省份高等教育效率的提升会对本省教育效率产生正向影响,影响程度受两地区间地理距离和经济距离的双重影响。另外,所有的a,均小于。,表明中国省际高等教育效率存在绝对a收敛性,即中国各省份高等教育效率差距正在逐渐减小,最终将达到相同的稳定状态。收敛速度在不考虑空间因素和考虑空间因素的情况下分别为3.33%和4.43%。可以看出,如果不考虑空间相关性的影响,则会导致估计结果偏误的产生。

3.条件收敛分析。

前文的研究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效率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那么究竟是哪一些因素导致了这种收敛性的存在?这是下文条件收敛分析的重点。在教育效率影响因素的选择上,韩海彬、夏焰等分别考虑了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区域开放程度、地方产业结构、高等教育规模、地区人力资本存量等相关因素。本文借鉴他们的做法,同时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对高等教育效率收敛的影响因素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公地区经济发展水平(JJF}。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PGDP来表示。对于地区高等教育而言,人均GDP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经济对高等教育发展的财力支持。(勿地区开放程度C I}FCD}。以地区登记注册外资企业数来表示。地区开放程度越高就越容易引进外资企业,从而有利于加强区域内高校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使高等学校具有接触到先进研究成果及先进管理经验的条件。(3}高等教育平均规模(PJGIVD。以地区在校本专科生数与高校数的比值表示。高等教育平均规模越大,资源配置与优化的难度就会加大。(中高等教育管理水平(GLSI}。通过构建二次相对效率模型,把各省份以往的教育效率看作是输入,当前的教育效率作为输出,采用DEA测算当前和以往效率的二次相对效率,采用这一新的效率值来评价各区域高等学校的管理水平。

绝对a收敛分析的结果表明SEM模型较SLM模型更适合研究中国高等教育效率的收敛性,因此,下文将重点结合两种空间权重下的SE M模型进行条件a收敛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

首先与表4的实证结果比较,在考虑省际高等教育效率的四个影响因素之后,SEM模型的拟合效果大大提高,说明本文选择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开放程度、高等教育规模、教育管理水平四个变量确实对中国高等教育效率及其收敛性产生了影响。其次,两种权重模型设定下SEM模型中系数a,的值均为负值,并且均通过了1%的显著性检验,表明我国省际高等教育效率存在条件a收敛性,收敛速度分别为2.89%和2.91 %,较绝对收敛的估计值有较大幅度下降,这或许是由于绝对a收敛模型仅考虑了教育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而没有考虑其他因素对收敛性的影响,以至于将社会环境、制度因素等其他因素笼统归结为空间相关性。另外,综合考虑拟合优度Rz、自然对数函数值、赤池信息准则和施瓦茨准则,经济地理权重SEM模型对于本文的研究更为合理,也进一步表明中国高等教育效率同时受地理区位因素与社会特征的双重影响。下文仅就经济地理权重下的SE M模型做简要的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地区经济发展水平(JJF}变量的系数为0.0241,未通过显著性检验,表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对高等教育效率收敛性的影响并不大,这与李元静C 2014对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结论相类似。这或许可以解释为:经济基础较好促进了当地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教育效率的提高,同时吸引了周边的人才、资源、技术等要素向该区域集中,从而又“负面,影响了周边高等教育效率的提高。正负效应相抵消,使得经济发展对高等教育效率的收敛影响并不显著。

于连形象分析范文5

关键词:皮肤色斑图像处理阈值分割特征参数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TP39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6)06-0000-00

1绪论

色斑是评价皮肤质量好坏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在国外人们依靠一些专业设备如德国CK-Electronic的Skin-VisioMeter系列、美国的VISIA以及韩国的Cosmanager对皮肤色斑进行检测,利用这些设备可以得到十分精确的皮肤色斑状况。国内对皮肤表面色斑的检测主要是依靠医生或美容师的主观评价。但这些方法都具有局限性,为了打破这种局限性,国内外都开始研究利用图像处理技术来进行皮肤表面色斑的评估。

2皮肤色斑特征参数的提取及量化

本章利用阈值分割、形态学滤波、区域标记等常用的图像处理手段对色斑的特征参数进行提取。

2.1 色斑图像的预处理

由于采集色斑图像时会受到光照的不均匀以及被采集者皮肤上的油脂反光等因素带来的影响,采集到的色斑图像会出现高光的情况如图2.1.1所示,图2.1.2是图2.1.1的灰度直方图。

这种高光对后期提取色斑的特征参数会造成很大的干扰。因此,在提取参数之前必须对图像进行预处理来去除高光。

通过分析发现利用传统的去高光方法并不能得到理想的结果。据此,本节提出了一种基于分段函数的灰度变换的方法来去除高光如式子(2.1.1)所示,通过实验证明此方法在去除高光上是有效的。

2.2 色斑的提取

本节是根据色斑图像的特点在其S域上进行阈值分割,最后利用形态学滤波和区域标记的方法将色斑提取出来。

要得到色斑的S域值,首先要将图像由RGB颜色空间转换为HIS颜色空间,其常用的转换公式为[1]:

为了验证这些特征参数在评估色斑时是可行的,先将这六幅图两两分为1组,共15组;再邀请20位观察者根据判断色斑特征状况的依据从色斑的几何外形和颜色分别对这15组图像中色斑的特征进行观察,并对每组观察到的色斑特征做一个简单的描述[3];最后比较由观察得出的评估结果和由特征参数得出的评估结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发现通过图像处理的手段提取的色斑特征参数在评估色斑时是可行的。

4结论以及展望

本文初步验证了利用图像处理技术进行皮肤表面色斑评估是可行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图像处理技术的完善,利用图像处理技术对皮肤可见特征进行评估将会成为一个大趋势。

参考文献

于连形象分析范文6

关键词:体育锻炼习惯;义务教育;影响因素;理论分析

1 体育锻炼习惯和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一般规律

1.1 体育锻炼习惯 是指人自动参加体育活动,经过不断重复或练习而形成的一时不易改变的高度自觉和生活化了的行为取向。

1.2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心理机制 人作为有机体,有其特有的生理、心理的调节规律,这些调节规律会自动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调节。从生理学角度剖析该习惯,它是经过长期的训练、强化的积累、多次重复刺激而逐渐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动力定型);从心理学角度剖析习惯,它是一种定型化、自动化的行为模式。

1.2.1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生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确立就其生理机制而言,是在长期的、系统的锻炼过程中,大脑皮层与小脑之间不断进行系统性环路联系,兴奋和抑制过程的轮流交替,把各种运动刺激有规律地协调成为一个条件反射的链索系统,形成感觉“记忆痕迹”构型或运动构型,最后达到生理层面的动力定型。

1.2.2 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心理机制 体育锻炼习惯的心理机制,是从运动需要或欲望开始,使主体意识到、并产生心理不安与紧张,成为主体发动和维持活动的心理倾向――活动动机,主体做出满足运动需要和活动动机的活动,即目标活动,使主体体验到运动的兴趣,产生某种情绪体验。该习惯在这样的心理轨迹的反复重复、反复强化的过程中,逐步得以实现。因此,主体长期的体育锻炼实践是该习惯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该习惯的形成在其心理轨迹上经历5个阶段:需要或欲望――心理不安与紧张――动机形成――兴趣体验――炼身习惯。

2 影响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因素

2.1 个体因素

2.1.1 年龄 6~15岁的孩子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在逐渐增强,活动范围逐渐的扩大,求知欲望强烈,可塑性也最大。在家庭、社会和学校对其施加优良的体育教育及其影响,将对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的习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2.1.2 认知因素 虽然认知因素在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而且认知水平越高,该习惯就越容易形成。孩子们往往是非理性地去参加某一项体育活动,也许就是崇拜这个项目的某个明星、或者是为了长高个、或者是为减肥、或者是为表现自己等等。因此,要引导他们参加体育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体验和发现体育运动的魅力,进一步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多重作用,使他们的认知方式逐步理性化,提高认知水平,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1.3 个性因素 个性因素中的动机、兴趣、自我效能、性格品质对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与青春发育期年龄阶段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有限,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自觉学习的习惯尚未形成,兴趣便是他们的向导。兴趣越浓,参加体育锻炼的愿望越强烈,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大脑皮层的兴奋,视听器官以及肌肉、骨骼等身体感觉器官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满足了学生的内在需要。运动中的规则、角色的变化、合理的冲撞及成功与失败,使学生体验到了一种在现实生活中尚未有的感觉,在体力和智力上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体会到了生活中从未有过的满足感,充分尝到了运动的乐趣,由此又产生了新的兴趣和更大的体育需求,引起下一次体育锻炼的行为,如此往复,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会在不断的需求当中逐渐形成。

由于他们对体育锻炼的目的、意义、作用认识有限。所以,这个年龄段对体育活动所产生的兴趣具有直接性、暂时性。常常被体育活动的表面现象和特点所吸引,因而产生的兴趣较为短暂,具有很大的情境性和直观性。如果一旦在活动中遭受挫折和痛苦,而不能正确对待,产生畏难情绪,那么就有可能失去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只有学生对锻炼的结果产生兴趣(对体育锻炼本身产生浓厚的兴趣,对其本质及内部规律产生了兴趣),才能将兴趣由直接变间接、由暂时变为相对永久,产生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作为教育者对学生产生的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要鼓励并给予积极的肯定,既让他们能够充分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运动乐趣,同时也能够忍受运动有时带来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在运动中不断的提高身体和心理上的承受能力,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这需要在遭受挫折时,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和鼓励,以增强自信心。

2.1.4 体育天赋 人作为个体,每个人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不同的方面表现出的能力也是不一样。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在各个方面希望得到社会承认,而体育项目有着很强的娱乐性、健身性、竞技性和观赏性,可以将人所具有的运动天赋充分展示在众人面前。学生们随着年龄的增长,特别处于青春发育期的学生们,他们开始更多地关心自己,注意自己的容貌打扮、举止行为、能力性格,对别人的评论变得非常的敏感。一个人的体育特长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1.5 体育锻炼当中的受益 孩子们的户外活动的时间越来越少,在书桌前、电视前、电脑前的时间越来越长,他们的运动素质和运动能力是呈下降的趋势,肥胖儿童、少年在增加,过去在成年人当中才患有的疾病,在少年儿童中也多有发生。而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是解决孩子们运动少的主要途径之一,体育活动让孩子们所体验的身心娱乐是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通过体育课、课处体育活动和其它方式参加体育活动,能够调节并改善由于疾病、营养的不均衡、不合理的作息时间、超重等方面造成的不良影响。

2.2 教育因素

2.2.1 体育教师 体育教师通过自己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对工作的态度、责任心等用体育课、业余训练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等形式将体育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传授给学生。体育教师往往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这是由于体育教师所从事的职业,会让他们内、外在的素养充分展示学生面前。要作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还要具备以下几点。

1)体育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能力。

2)体育教师要有一个平常心。您面对的是普通学生,而不是专业运动员,而且每个人的运动才能有很大的差异。对学生应多鼓励,少呵斥,让学生对体育感兴趣,让他坚持学下去、炼下去,从而养成了锻炼身体的习惯。

3)体育教师要加强人文修养。这是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所需要的,随着人文修养的提高,体育课会更加具有人文气息,更能够表现出体育的文化底蕴,更进一步表现出体育运动所具有的魅力,会更加吸引学生。

2.2.2 班主任 班主任对学生具有比较高的威望,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班主任具有做出能够影响学生决断的能力;第二,让学生的需要获得满足或是受到阻滞的能力;第三,就是班主任的影响力。所以,班主任对体育运动的喜爱程

度,对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2.2.3 校长 校长对体育的认识程度,决定了其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校长如果重视体育工作,就会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对这项工作予以支持,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要求学生参加重视体育课,鼓励和提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重视有体育天赋的学生,并对取得成绩的学生予以奖励,为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创造了良好氛围。

2.2.4 体育课 体育课是学生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它与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不同,它涉及到每一位学生。体育教师的素质、体育课的形式、教师采用的教法、教材内容的选择、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对体育课是否能够培养学生们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都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分班上课只是限于性别,并没有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素质。往往会造成开设竞技性比较强的项目时运动素质比较好的学生的运动能力充分地得到了发挥,而运动素质比较差的学生达不到要求,产生挫折感。在中、小学也可以采用按兴趣分班的方法,或者同一个班在基本练习结束之后,采用按兴趣分组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使学生对运动逐渐产生兴趣。

在教材的内容选择上,应侧重娱乐性、健身性和竞技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越是低年级的学生越应选择寓趣味、娱乐性的项目,让学生在“玩”中人情人境,情趣尽至,心情愉快,既锻炼了身体、又加强了进一步参与的欲望。在潜移默化中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2.2.5 课外体育活动、与课余训练的影响 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体育课的延伸,而课余训练比课外体育活动又高一个层次。

课外体育锻炼不同于体育课,它给了学生一个更大的展示自己能力的自由空间,在体育课上学到的东西在这里发挥,通过其它渠道学到的东西在这里也可以展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爱好选择运动项目,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不断地参与运动实践,逐渐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课余训练一般情况下是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参加,虽然这只涉及到一少部分学生,但是决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对一般同学的影响,他们当中一些人是同学们崇拜的偶像,他们会吸引一部分学生来到运动场边,先是观看,也许紧接着就是尝试,成功的尝试会产生兴趣,促使下一次的体育实践。

2.2.6 同伴的影响 同龄人由于共同的兴趣、需要、态度等而自发形成的在心理上的相互关系,称之为同伴关系。从这种关系中,同伴形成的团体常常是学生中的主要参照群体,它有不成文的、但又起着重要调节作用的团体规范,对其成员的价值观、态度、志向、抱负和行为都有直接影响。喜欢体育活动和有运动天赋的学生,希望自己这方面的才能在同学面前表现出来,这样他们可以带动周围的伙伴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大家共享运动的乐趣。

2.2.7 校园环境影响 学校能够创造一个倡导健康第一,鼓励和支持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良好氛围,对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具有非常的重要意义。

校园的板报广播经常有关于体育方面的内容,比较重要的体育赛事如遇课外活动的时间学校闭路电视能够转播让学生观看-学校能够结合本校场地、器材、季节的特点经常举行一些趣味性比较强的综合性和单项比赛,吸引不同的兴趣、具备不同运动素质的学生参加。鼓励学生组织以班级或年级为单位的小型体育比赛。学校的体育器材室在课外活动时间能够对学生开放,不要占用体育课和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等等。这些都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的氛围。

以上只从学生的个体因素的某些方面和教育因素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进行了粗浅的论述。家庭和社会对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在本文中未做探讨,实质上这两方面对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 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评价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