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数除法计算题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数除法计算题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1

实施新课改以来,大家谈得最多的是各种各样的理念,丰富多彩的情境,以及形而上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对实实在在地做数学、用数学多少有些忽视,甚至不敢提做题,非要热热闹闹,上课说了一大堆,下课错了一大堆。我们似乎有点矫枉过正,从过去的只会做题一下子到了反面。近几年来,多位有影响的数学教育专家和数学家都反映新课改实施以来,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下降,准确率降低,对中学相关学科的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应该引起我们广大数学教师的注意,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应认真地反思:问题出在哪里?出路又在哪里?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改进我们的教学工作?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与大家交流。

一、关注良好计算品质的养成

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伴随着计算品质的形成。具备良好的计算品质,就能在实际操作中一丝不苟,严谨求实,知难而上,具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严谨求实是历代优秀教育家治学的精髓,也是学生应具备的良好的计算品质。学生拿到计算题后,很少有无从下手的感觉,但却经常出现错误,这所缺少的是一种严肃认真的精神。我们对待学生的计算错误不要一味地着急、批评,甚至呵斥,而要从错误的根源上剖析,找准症结,同时狠抓“认真”二字。学生认真地对待每一道计算题,和一般的看待每一道计算题结果完全不一样。计算题有其自身的特殊规律,尤其是多步骤的混合计算题,学生难以看到计算结果,这就要求按步骤,一步步去计算,不要跳跃,也就是跨过几步计算。在教学时,我们要有意识地阐明这一点,注意让学生在计算时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千万不可急于冒进,造成不必要的错误。总之,良好的计算品质是在日常教学中逐步形成的,不能急于求成。

二、重视计算法则的掌握

凡新授课都应对计算法则有明确的交代。学生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要有一个过程,对计算题的教学也要遵循这一原则。在看待学生的错误时,不能简单地判断对与错,而要从计算法则上去查找根源。在学习新的计算内容时,班上的后进生总是跟不上,理解力和接受力都差一些。在面对较复杂的计算步骤时,这些孩子的表现具有典型的示范性,虽然可能是反面的,但是教学的效果却是很好的。我们可以将他们的一些错误类型在班上集体讲评,大家一起讨论:哪里出了问题?是什么原因?怎么改进?这样做既是对大家的一种提醒和教育,对学生本人更是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例如,在学完小数的四则运算法则之后,我们可以出这样一道题:

a=0.00……08(小数点后面有100个0),b=0.00……025(小数点后面有100个0),求a与b的和、差、积、商。这道题难度适中,能否正确解答,完全取决于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小数加减乘除的计算法则。我们知道计算小数的加减法,列竖式时,要求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尽管这里的小数位数比较多,但只要抓住“相同数位对齐”这一核心,就能给出正确的解答。小数乘法的法则是:先按照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然后看两个因数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并点上小数点。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比如:8×0.7,0.8×0.7,0.08×0.7……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算法,最后再回到这道题上,这样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接着再说小数除法,小数除法的理论依据是商不变的性质,其实就是彼得基本性质,让学生回顾:8÷2,80÷20,0.8÷0.2……通过这样的引导,相信大多数孩子能够顿悟:原来这样一道看似复杂的题目,其实就是计算80÷25,这样问题就变得异常简单了。我们在讲评正确答案之前,还可以展示学生中的一些典型错误,让学生交流、讨论,达成共识。真理越辩越明,最后力争使全体学生都能正确解答。

三、强调自觉简算的意识

试卷当中常有简算的题目,要求往往是“计算下面各题,能简算的要简算”。这样的题目要求,给学生这样一种印象:简算是为了满足出题人的要求,如果没有要求,似乎就可以硬算,而放弃简便的方法。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计算能力的培养不仅仅表现在会算上,在会算能算的基础上还要迅速、准确,这就要求掌握一定的计算技巧。计算技巧的掌握是学生在常规的计算练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同时,教师要不断地引导、启发,帮助学生自觉应用简便方法,从而快速准确地计算出答案。简算的技巧一般来讲有这么几种类型,一是运算定律的使用,包括逆用;二是一些特殊的计算中所包含的简算技巧,比如等差数列求和,分数中的裂项法,以及一些特殊数的计算等。所谓的特殊数主要是指一些能够运用简便算法的数,如25×4,125×8,37×3,7×11×13等。这些特殊的数在具体的计算中起着特殊的作用,要求学生熟记,对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十分有益。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2

一、运用适当的比喻

在小数除法中,主要教学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而在计算方法中小数点的处理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如在右边的竖式计算中,问2.4÷2=1.2。为什么要把小数点写在上面?

为了让学生增强记忆,我在这里用了一个小比喻:小数点就像一粒小芝麻,如果把它“掉”下去,就容易“失踪”,所以我们应该把它放在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即放在竖式横线上面,而且不能随便放,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这样比喻,学生们印象特别深刻,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联系生活实例

小数除法除得的商可以拆成两个部分,即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如4÷8=0.5,商0.5中“0”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为什么中间加一个小数点?这些对于五年级学生来说也是比较难理解的,他们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错误:4÷8=5。原因是在被除数4的后面直接添0,在这里,我举了一个例子:老师手里拿着4支粉笔,要平均分给8个学生,问:每个学生能分到一支粉笔吗?更不可能是5支。所以它的整数部分应该是0,并且要特别注意整数部分不够除,不能直接在后面添0,应该先点上小数点,把它转化成小数,然后再添0继续除。因为:4支粉笔不等于40支粉笔,只有把4转化成4.0,才能使大小保持不变。

三、发挥练习的作用

数学课讲究的是精讲多练。数学的课堂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开发智力的重要手段。在小数除法中,能否利用好课堂练习,对于学生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也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在第九册数学小数除法中的例4例5中,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应先转化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再计算。因此把除数转化成整数是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新课后的练一练: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数:

0.72÷0.9=( )÷9

6.6÷0.3=( )÷3

0.78÷0.03=( )÷3

0.084÷0.07=( )÷7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3

【关键词】数学计算计算教学口算能力教学目标练习

一、计算教学的意义和重要性

1.计算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及生产中的作用

计算是人们在生活、学习、科学研究和生产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数学方法,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和周围事物的重要工具之一。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仅在小学阶段学习整数、小数和分数四则计算及其混合运算。因此,在小学阶段掌握好以上计算,并形成一定的计算能力,这将是终身受益的事情。

2.计算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

计算的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公式都是从实际中抽象出来的。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和公式的教学一般都是通过具体的实例进行的,因此,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都必须经过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而把这些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应用到实际中去又必须经过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样学生在学习掌握数与计算知识的过程中也发展了抽象概括能力。

二、计算教学现状分析

1.教师对培养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认识不到位

重视学生的笔算能力,忽视口算能力。在四则计算中,口算是基础,必须打好。学生笔算正确率的高低,与他口算能力的强弱有很大关系。多数教师比较重视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忽视计算能力的培养,觉得现在出现了高科技,能用电脑、计算器计算,学生只要会算就可以了,产生观念上的偏差。

2.教师对学生的计算只重结果不重视过程

其实计算是一个复杂的运算过程,需要很多的运算步骤才能得到一个结果,应认真分析错在什么环节。我们计算题改作时,要按学生的计算顺序,指出学生错在哪一步。让学生知道错误原因以后再订正。

3.学生不重算理只重算法

学生在学习计算时,对算理也就是为什么这样算不去理解,对计算的算法却非常重视,以为只要能算就行。对计算题普遍缺乏兴趣,认为计算题不需要思考就能解出来,产生认识上的偏差,以致做计算题时马马虎虎,不够认真。

三、计算教学开展策略

计算教学不容忽视,如何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让学生“正确、迅速、灵活、合理”地进行计算呢?在教学工作中,我做了探讨和研究,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总结几点心得如下:

1.合理设置计算教学的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课堂教学中主导教与学的方法与过程。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目标更多地关注多元目标的整合。在确定一节课的学习目标时,我们不仅要考虑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学到什么”,更要思考“怎样学才是最有效的”。

2.要讲清算理和法则

正确的运算必须建筑在透彻地理解算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头脑中算理清楚,法则记得牢固,做四则计算题时,就可以有条不紊地进行。如: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相同数连加的概念,十进制计数法,小数的意义与性质,积、商的变化规律,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约分与通分等概念。

3.要讲清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

运算顺序是指同级运算从左往右依次演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有加、减,也有乘、除,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有括号的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在讲解运算顺序时,应防止学生出现下列问题:第一,脱式计算时,学生会出现如下错误的情况。如,36-135÷9=15(没有把“36-”照抄下来)这种错误常在低中年级学生中出现。教师要反复讲清,为什么不能改变顺序,为什么未算的部分要照抄下来的道理。第二,分数四则运算中,脱式计算时,有的出现过烦的现象。计算时,可向学生指出:在一般情况下,分数加减法只要有通分过程,乘除法有颠倒相乘、约分过程,按顺序写出每步运算的得数即可。第三,不认真审题,出现了感知性错误,或抄错数字符号等。如,3.5+1.5-3.5+1.5(应等于3,而误得0),7.56÷0.4×2.5(应等于47.25,而误得7.56),都是没按运算顺序计算造成的。类似这样的题,在教学中应加强练习,也可以进行对比练习,以引起学生对运算顺序的注意。

4.要讲清运算定律的意义

小学教材中主要讲了加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减法的一个性质:“从一个数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从这个数里依次减去两个加数。”以及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这几个定律对于整数、小数和分数的运算同时适用,用途是很广泛的。讲解时,要使学生理解这几个定律的意义,也要使学生能根据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运算。鉴于学生难掌握减法性质和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可举学生熟悉的事例,并配合画一些直观图加以说明。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求他们记熟定律的意义。

5.要有计划地组织练习基本的口算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4

关键词:能力;培养;持之以恒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3-056-01

学生学习数学的一项基本而重要的技能就是计算能力,这一能力贯穿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始终。无论小学、中学,学生计算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他学习的效率、速度、兴趣。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的计算 ,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规定“要使学生具有进行整数、小数、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计算 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就单从历年来的各项测试中可以看出,每一份试卷中,仅计算能力专项测试就达到30—40分,这可是占了非常大的比重。而且,填空、选择、判断、应用题,哪一道不是要通过计算方能得出正确的答案来呢?所以要想取得好的学习效果,就必须抓好学生的计算能力的培养,必须要让学生做到“准确、快速、灵活”。如何达到这一目标呢?在教学工作中,经我多年探索、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心得体会。

一、认识计算能力的重要性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这是关键。只有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计算的准确度对学习的巨大影响,才能从根本上转变他们麻痹大意的想法。要想提高学习效率,对于教学来讲必须在能正确计算的基础上才能提高,而且一旦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对于学习成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认识到,要达到“准确、快速、灵活”地进行计算。这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形成的,必须是一项长期坚持的训练,师生都应有个长远的思想准备。再者,改变学生对教学计算两种错误的观点。一是认为计算题太简单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学生有了这种想法,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对于计算过程他们就不重视,这样直接结果就是容易计算出现错误。另一种想法就是认为计算题太难了看见计算题就会怕,这样也不利于计算能力的提高。要知道计算题也是有方法有规律可遵循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

学生具有良好的计算习惯,它将直接影响到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因此,对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的培养就很重要。

要做到这一点还应注意这几个方面。首先,让学生掌握基本的算理。学生必须在头脑中清楚地记住算理、法则,并有条不紊地按法则进行计算。其次是学生要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必须注意规范书写格式、卷面整洁。有的学生在进行小数计算时,数位不对齐,算完后,小数位数没有数对,有余数小数除法计算中,余数未变换等,(如5.9÷2.8=2……0.3)有些同学在计算时不注意,书写成商2余3。这些细节不注意的情况下就使计算出现失误。有些同学,数字写得潦草,算的过程中自己将数字看错,在草稿纸上书写混乱,列竖式时数字都抄错了,这些情况都是平时未形成细心、规范的书写习惯造成的,故而必须在平时的训练中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最后,要培养学生仔细复核的习惯,每次计算之后,要检查数字、符号是否抄错,计算方法、过程是否正确。

三、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

要想使学生在长期的训练中能做到持之以恒,必须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通过一些活动,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敢于算,并做到口算、笔算相结合。教师应在长期训练中,采用有效、灵活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用游戏、竞赛、卡片、限时算等活动激发他们的数学计算兴趣,在这些活动中,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能从中发现学生计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让教师及时纠正学生错误并修订教师的训练计划。

四、持之以恒的训练

要想达到“准确、快速、灵活”的训练水平,一项基本保障措施就是要用坚持不懈的长期训练来达到。计算能力的训练不是短期就能提高的。在小学数学学习的不同时期,数学计算能力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必须遵循学生的生理特征、教材特征来进行训练。

练习的程度要每天做一点,从不间段。我在训练学生计算能力中,每天学生的练习时间在5—10分钟,计算题量每天10—20题。题型由简到难,内容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教材内容而出题。题里复习计算题、新知识题型,各类出现一些,新的题型每周出现一个类型,巩固一个新题型一周左右的时间。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5

计算是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础知识,也是帮助人们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的工具,在小学计算教学更是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一项涉及到多方面教学内容的系统体系,“计算”在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重相当重,在小学数学四大领域中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运用都离不开计算。计算的准确率和速度如何,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效率,因此,计算在教学中不容忽视。计算在教学中应跳出认知技能的框架,不完全把计算的法则、技能的形成作为唯一的目标,而要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参与算理算法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在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实现发展性领域目标。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习的基础。计算的确是枯燥乏味的,要想培养学生计算方面的兴趣,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作为教师要想方设法吸引学生。由于计算题是由数和计算符号构成的,比较抽象,没有生动的情节,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用游戏、竞赛等方式训练;用卡片、小黑板视算,听算;限时口算,自编计算题等。

二、加强口算训练

1.基础性训练。从小学生不同的年龄心理特点上看,口算的基础要求不同。这项口算训练,有数的空间概念的练习,也有数位的比较,又有记忆训练,在小学阶段可以说是一项数的抽象思维的升华训练,对于促进思维及智力的发展是很有益的。

2.针对性训练。小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数的主体形式已从整数转到了分数、小数。从加减到乘除法,从简单到稍复杂。不管是什么样的计算题都有它的口算规律,学生只要掌握了,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3.记忆性训练。高年级计算内容具有广泛性、全面性、综合性。一些常见的运算在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这些运算有的无特定的口算规律,必须通过强化记忆训练来解决。主要内容有:1.在自然数中10~25每个数的平方结果;2.圆周率近似值3.14与20以内数的积;3.分母是2、4、5、8、10、16、20、25的最简分数的小数值,也就是这些分数与小数的互化;4.20以内质数的倍数(一般是100以内的数)。以上这些数的结果,不管是平时作业,还是现实生活,使用的频率较高,熟练掌握、牢记后,就能转化为能力,在计算时产生较高的效率。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数除法计算题范文6

关键词:计算题 计算能力 口算 估算

我一直从教数学教学,在近几年教学中,我发现数学计算正确率低是目前许多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个明显问题。学生对于计算不够重视,很多家长甚至教师都认为这是孩子粗心大意、马虎造成的,其实是多方面能力缺失的综合表现,忽视不得。培养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的重要手段,关系到学生的进一步学习和成长。当前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阶段,发展学生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而发展计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我客观分析一下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因素,有针对性地进行矫正。

一、计算的不良心态

1.轻视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是“死题目”,不需要动脑思考,忽视了对计算题的分析及计算后的检查。

2.畏惧心理。学生认为计算题枯燥乏味,每当看到计算步骤多或者计算数字大时,就会产生厌烦的情绪,缺乏耐心和信心,因此计算就不准确。

3.懒惰心理。学生过早使用计算器,造成心理上的懒惰,遇到计算题不愿意动脑计算。

二、学生计算出错的现状分析

1.抄错题的现象非常严重。如:数字颠倒,把371抄成317;竖式上计算对了,横式上却抄错数;抄错用错符号,把加号写成减号,除号写成乘号,或者写着减号却计算时做加法,还有的个位算加法,十位算减法等。

2.算理掌握不牢固。如“满十进一”却忘记进一,或者向前一位进了却不加上。个别学生遇到两位数加减三位数的计算中数位对不齐。做乘法时数位不会对齐,出现错位相加。做小数乘法时不会加小数点,做除法时商的位置不会对齐。

三、不良的计算习惯

部分学生由于计算书写马虎,字迹潦草;无论数字大小、是否熟练一律口算,不愿意动笔演算。有的演算不用演算纸,而是随意在桌子上、作业本或者试卷背面和边缘上演算。计算结束后也不会运用估算和验算等方法认真检查。

四、矫正措施

根据以上分析的原因,要想减少学生计算出错,提高计算的准确率,就必须针对具体情况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

1.加强口算训练,为其他计算打好基础。口算是估算和笔算的基础。任何一道四则混合运算题都是由若干道口算题综合而成的,口算的正确、迅速与否直接关系到计算能力的提高。设计口算练习时,要有针对性,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包括一些简便运算题,经常进行口算练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加强口算训练有以下几个重点:(1)加强基本口算,扎实口算基础。(2)讲究训练形式,激发口算兴趣。(3)注意探索规律,提高口算速度。(4)增强口算意识,养成口算习惯,加强综合性训练。

2.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就必须通过连续的、大量的练习来达到目的,而让学生反复做大量、单调的试题计算练习,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必须设计形式多样,灵活多变,既有针对性、知识性,又有趣味性的练习,利用学生“好动”“好胜”的心理,设计一些数学游戏的计算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时要做到:一看(看清题中的数字和符号);二划(在试题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什么时候用口算,什么时候用笔算,是否可以用简算);四算(认真动笔计算)。

(2)培养认真演算的习惯。培养学生耐心检查的习惯。一查题目中的数字是否抄错;二查计算过程、计算结果是否有误。一些学生认为验算可有可无,其实不然。验算不仅能保证计算正确无误,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对学习一丝不苟的态度。训练学生做题要有耐性,不急躁,认真思考,即使做简单的计算题也要谨慎。演算时要书写工整,格式规范。就是在草稿纸上计算也要书写清楚,方便检查。

(3)培养及时检验的习惯。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4)培养巧妙估算的习惯。一是系统计算前进行估算,可估计出得数的范围;二是系统计算后进行估算,可判断出得数是否正确合理。估算可以培养学生的“数感”,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运算”,可以帮助学生检查计算的结果正确与否,运用估算的方法可以对计算的结果做预先定位,快速地确定计算结果的取值范围,通过计算前的估算和计算后的检查,可以避免由于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可以让学生看计算结果的末一位,如个位是3和8,结果的个位相加就肯定是1,相乘就一定是4,如13×26积不可能是两位数等等。

4.让学生树立信心。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树立坚强的学习信心,计算时要求学生认真细致,碰到数据大、步骤多的题目要冷静分析,逐步计算。课堂上,多让后进生解答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课外应根据他们知识和技能的缺漏,加强个别辅导,逐步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多表扬、鼓励,使学生树立起自信心,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就要做到经常化,有计划、有步骤,在时间上要讲求速度,在数量上要有密度,在形式上、内容上要灵活新颖,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品世虎.小学数学参与式教师培训教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