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文案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师节文案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师节文案

教师节文案范文1

20__年教师节即将来临,为充分体现学校对老教师的关怀和尊重,让他们过一个快乐的节日,根据上级要求,我校将于教师节前开展“送温暖、办实事、促和谐”慰问活动,为做好这次慰问活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慰问活动目的:构建和谐校园,关爱老教师。

二、参加慰问活动的领导及工作部门

慰问活动由校长室牵头,中层以上干部参与。

三、慰问对象

离退休教师。

四、慰问形式

离退休教师发给慰问品(水果)。

五、慰问费用预算

退休教师共5人,人均慰问品60元,共300元。

六、慰问时间安排:

二零一二年九月八日。

七、相关要求和说明:

1、这次慰问活动涉及人员多,面积广,学校要从领导分工、人员落实等环节上周密部署,合理安排,确保活动顺利完成。

2、学校于9月__日前完成礼品采购(总务处采购)。

一、活动目的:

1.通过区领导深入幼儿园慰问教师,进一步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教师的良好社会氛围,强教师的能够容感、责任感。

2.通过幼儿园教育教学成果展示和教师教学才艺技能展示,展现实验幼儿园教师队伍的风貌,表达全体教师对区委区政府的感谢。

二、活动时间:

2015年9月10日上午

三、活动地点:

实验幼儿园

四、活动准备:

(一).校园环境卫生及前院活动场地布置(主任负责)

1.门前拱形门及庆祝教师节标语(张春梅)

2.红地毯(张连根)

3.长条会议桌4个(张连根)

4.鲜花300—400盆(张春梅)

6.音响(租用)

7.各班室内外卫生(各班保育员)幼儿前后院、大型玩具及公共卫生(张连根、李玉琴)食堂(武燕 杨莲风)

(二)党员创先争优版面、党员示范岗、省市优秀教师示范岗彩喷制作(申芸)

(三)教师集体自制幼儿活动室区域作品(王晓莉主任负责)

(四)青年教师成长册和各班家园幼儿成长册(文本)(各班班长)

(五)幼儿园教学科研成果展示(王晓莉主任负责)

(六)实验幼儿园幼儿区域作品展示(文本)(各班班长)

五、活动安排及程序

(一)主持:

活动时间:30—40分

活动指导组:

活动慰问组:

活动领导组:

活动联络组:

活动接待组:

(二)程序

幼儿园派2名教师身披彩带带10名小朋友在大门口迎接领导为两道佩带花环并请入园就坐。

1。介绍来宾 请领导入座

2。请欣赏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国际象棋童话剧《保护国王》表演者:实验幼儿园全体教师

3。请欣赏教师自编自导自演的情景剧《幼儿园的一天》表演者:实验幼儿园全体教师

4。请上级领导讲话(致辞和讲话和讲话)

5。请由上级领导向教师赠送节日礼品(园长发表简短感言)

教师节文案范文2

 

一、食品安全的民事责任

 

狭义的食品安全是指食品、食物等用于使用的食物,必须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安全必须从食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环节都符合国家强制标准的要求,必须不能对人体健康造成损害。广义的食品安全不仅包括食品的健康与可使用,还包括实物量的安全。本文主要探讨食物物质的安全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食品安全的民事责任是指食品有毒害或食品不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造成或可能造成包括急性、慢性危害的公民或法人因此而应当承担的民事违法行为,并且当事人必须对相应的民事违法行为承担的不利后果和责任。我国《食品安全法》中关于食品安全的民事责任中明确规定:如果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中的相关规定,生产、销售造成人体健康损害的食品对人身、财产或其它造成损害的笔下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和民事责任。生产和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消费者除了可以获得相应的造成的损失的赔偿金,还可以依法向食品生产商或食品销售商索赔,索赔金额为食品价款的十倍。

 

二、我国食品安全立法的局限性

 

(一)我国食品立法归责举证责任不明确

 

所谓归责原则是法律审批中根据相应的标准和原则确定行为人导致的损害而造成的侵权责任。归责原则是处理侵权纠纷的基本原则和造成侵权损害是的赔偿标准原则。当前我国对侵权的归责主要有无过错、过错和公平责任等原则。我国民法中对于食品安全的归责提出因食品、产品质量造成他人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时,产品的制造和销售者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并且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和义务。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食品生产者和食品销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并存。这种并存的归责原则容易导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举证责任不明确,不利于食品安全责任人的判定和食品安全责任人赔偿金额的确定。

 

(二)我国食品安全民事赔偿范围不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对于食品安全事件中的相关当事人进行食品安全民事赔偿的范围不明确。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规定违反食品安全法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的当事人必须依法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但该法律条款唯有明确承担责任的主体和主体应当承担的赔偿范围,总体上看该条法律条文十分笼统。对于侵权民事责任的赔偿原则通常遵循全面赔偿的原则,而食品作为侵权主体的中重要形式之一,应当适用民事责任的全面赔偿原则,但在实际生活中,许多食品安全的受害者往往因为申诉程序复杂,申诉过程中的交通费用、律师费、精神损失费和误工费等间接费用难以真正估量,法律上即使判决承担相应食品安全民事责任的主体赔偿相关损失,也不支持受害者索赔交通费、律师费以及误工费和精神损失费等费用。从而造成了食品安全受害者维权成本过高,维权收益与付出、支出不成正比,因此导致许多食品安全的受害者只能忍气吞声。我国最高人民法院解释了在民事侵权中进行精神赔偿的相关问题,但精神损失计算标准和计算方法难以确定,侵权双方也难以达成一致意见,导致维权过程中各执一词,难以真正判定。

 

三、从民法视角对我国食品安全的立法建议

 

(一)完善我国食品立法归责举证责任不明确

 

我国《食品安全法》中明确食品生产者和食品销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归责原则为无过错责任和过错责任并存。这种并存的归责原则容易导致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后,举证责任不明确,不利于食品安全责任人的判定和食品安全责任人赔偿金额的确定。欧美国家对于食品安全责任的法律规定,食品安全的行为实施人一旦存在主观意愿上或由于疏忽导致的食品安全问题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对于消费者来说,由于信息不对等,受害者通常无力证明食品存在安全缺陷的情况下,应当立法完善相应的举证,应当将举证责任归食品生产、经营和销售方,如果食品生产销售方能证明食品是安全可靠的则为胜诉。明确食品安全立法归责举证制度有利于降低消费者的维权成本,提高消费者维权的意识和决心。

 

(二)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的惩罚制度

 

对于食品安全的过错方,应当建立完善的惩罚机制,应当建立对消费者及受害者直接损失的赔偿以及间接损失的赔偿以及精神赔偿相结合的完善的赔偿机制。对于精神赔偿金额的确定应当有明确的标准和赔偿依据,完善赔偿范围。通过将实际赔偿、精神损害赔偿以及惩罚赔偿等有机结合的方式给食品安全受害者进行有效的经济补偿,同时给予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相应惩罚,为食品安全的违法行为拉响警钟。

教师节文案范文3

一、受培训教师感到困惑的问题

很多教师参加了热热闹闹的各种培训,回到课堂教学中却感到十分困惑,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对骨干教师进行大规模“国培计划”培训后。后续培训还继续采用“大课”式培训方式,培训学到的理念很难实施;培训结束后,教师之间的交流平台没有建立起来,平时的学习提高仍处于单打独斗状态,教师课堂上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缓慢,没有达到培训工作设计的要求,培训工作还处在外驱动阶段。

二是培训专题的内容设置脱离了绝大多数学校教师、学生的实际生活状态。主讲人大都是所谓优质学校的优秀教师,虽然他们的教育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但却并不适合绝大多数一般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由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优质名校中教师、学生的生存状态和绝大多数一般学校差距较大,他们成功的经验不但很难运用到一般学校,而且还会引起一般学校教师的反感。他们需要解决的是自己职业生存状态中出现的问题。名师提供的培训内容很难用来解决他们的问题,培训效果自然打了折扣。

三是培训教材既不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满足不了教师自主学习的需求。现有教师培训教材注重理论阐述式的“知识本位”,没有形成课堂问题解决式的“教师本位”,理论学习内容重复,缺乏课堂教学需要的“行动学习”内容。结果导致学校配备了不少培训教材,也并不能调动教师自觉学习的积极性。

四是培训后部分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效率没有明显提高,甚至加重了一些学校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的工作负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增加了。

五是局部地区的教育管理导向严重影响了教师水平的提高。甚至有教师认为,各种培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没有真正解决一线教师现实中存在的根本问题。

二、受培训教师感到困惑的原因简析

中小学教师在职参加培训学习是其职业生涯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参加培训对提升自我,加速自我专业化发展,改善自我生存状态都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有的培训却并没有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原因致使效果不明显。

一是培训方式和培训要求忽视了教师的现实状态。教师培训要解决教师素质问题,引导他们实现专业化发展。但我们在做培训工作的时候忘记了一个基本的问题:是什么因素导致教师不能专心提高。而这就要考虑到教师的生存现状,实际上,目前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的现状是:满负荷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高标准要求的教案与随时需要应付的各种检查。教师生活在一个紧张的状态中,没有更多时间关注自己的发展。

二是培训内容不符合教师的需求。一所学校中的教师群体是由新教师、骨干教师和学科名师等组成的,他们的年龄、教龄有较大差距,过去所受教育的基础、教育教学的实践积累、学校之间的生源与环境也各不相同。面对教师不一样的现状,如果用相同的培训模式和培训内容,那必然会得出不同的培训结果。培训内容只可能尽量贴近教师的课堂教学状态,才能让教师感到参加培训对教学工作确实有指导作用。因此,在完成大规模的通识培训后,要把培训内容落到如何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来,落到如何减轻教师的负担上来,使他们直接感受到培训的有用、对他们生存需求的满足和改变,这样,培训的作用就凸现出来了。

三是培训工作无法解决教师面临的主要问题。当前,不论是社会还是学校,对教师的评价仍然局限于学生成绩的高低,各级学校的升学结果作为捆绑在教师身上的粗大绳索,束缚了教师的发展。在这种背景下,想通过教师培训推动素质教育不太现实。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教师的生活状态改变没有同高速发展的经济、上涨的物价同步,错位的社会价值观对部分教师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学校之间教师个人收入的不平衡也刺激了一般学校的部分教师,使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创收而不是去参加培训,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动机缺失是培训效果不好的主要原因。

三、提高培训效果要采取的基本措施

要使培训工作达到广大教师的认可并全身心投入,除采用把培训提高与收入结合起来的办法外,还要让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紧密贴近教师的现状。

一是培训工作要关心教师的课堂现状。新课程实施以来,“头脑风暴”式的培训并没有达到专家们想得到的结果。培训后的教师回到课堂面对的还是需要升学的学生。过去高中的学生高考难。现在初中的学生升优质高中难,进入好的初中又是小学教师的头等任务。家长的观念没有改变,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改革没有同步跟上,要想通过培训让教师改变已有的教学观念只能是一个梦想。教师夹在新课程理念新模式和学生要全力升入优质学校需求之间,感觉非常痛苦。所以,如何解决新课程理论与实践的转换问题,把教师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日常的教学中也是培训的内容之一。由于地区差异,各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但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是相同的。我们应把培训下移到学校,以校本培训代替所谓的专家引领,培训重点放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改进上,让生存状态相同的教师共同学习、相互研讨,一起不断尝试用新课程理念指导备课、评课、反思、改进,再辅助必要的校际交流,让教师的课堂发生不断的变化。

二是培训工作要循序渐进。新课改要求的多维目标、多门课程,事实上没有减轻学生负担,反而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如各校对校外课程资源的运用,比课改前反而倒退了,这是因为基于学生安全高于一切的考虑,很多学校不敢让学生去校外学习。要实事求是地推进课程改革,培训的主战场应放在课堂。培训人应该鼓励接受培训的教师在新课程理念引领下,探索出适合他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主动改变自己的生存状态,让教师愉快、学生轻松,真正达到培训目的。学校发展不平衡,要求目标又相同,实施过程中的效果就参差不齐。所以,忽视教师的基础和他们自身的需求,想通过安排任务实现课改目标只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三是培训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课堂教学是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的效果是评价一个教师的主要指标,学校教育的千针万线都要在课堂汇集。培训一定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效果。过去,为了教师参加培训,学校把学生的课停下来,严重影响了正常教学秩序,导致很多家长怨声载道,这是一种很不恰当的做法。师资培训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广大教师教育教学的能力,认真推进素质教育达到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学生学业水平的目的。如果我们没有重视课堂,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就是让教师学了再多教育理论,也无法解决好千奇百态的教育教学问题。把培训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放到教师的课堂效果上,培训内容紧紧围绕课堂教学的改进安排,充分发挥学校、学区的作用,发挥同区域、同学校教师的作用,建立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相互学习、相互研讨、相扶前进,不断改进教和学的状态,教师培训工作一定会取得应有成绩。

教师节文案范文4

1 交通标志的设置技巧

 

1.1 警告标志的设置技巧

 

警告标志的作用是对正在公路上行驶的司机做出警示,指示出该路段可能会存在的危险。相关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标志的颜色背景为黄色,其余的字体颜色和描边颜色为黑色。形状上规定为常规的等边三角形。这个标志在设置上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标志大小的选择。根据实际工作和经验,标志大小的选择要根据相应的行车速度的标准加以选择,为了达到更佳的效果,尺寸上也要尽量的往大的方向倾斜。

 

警示标志距离目标位置的距离也要仔细的加以设定,需要参考路段的平均行车速度,让司机能够有足够的时间来减速或停车。

 

标志的设置方法应当考虑实际情况的便利来考虑是否采用标志杆或悬挂式的方式。根据相关标准,对于那些有着一定的绿化带和机动车道和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分隔的一级公路,可以考虑采用标志杆的方法,但也要对标志杆的位置进行考虑和衡量,保证其对于驾驶者来说清晰可见。对于那些二级道路而言,采用悬挂式的方法可能更为适宜,但是也要注意到一旁树木的生长情况,避免树木的枝条叶片遮挡警示标志的情况产生。

 

1.2 禁令标志的设置技巧

 

要注意到,禁令标志是由于一些特殊的情况而要求车辆驾驶者对内容必须加以执行的标识,因此对这个标识的位置设计上就需要一定的技巧。警示标志的内容和设置方法大体相似。在这里用减速让行和停车让行的标识来作为示范。禁令标志在外型上与警示标示是相似的,然而这个标志不光是对司机进行提醒,更要司机执行标注的内容。

 

停车让行标志的概念是驾驶者应当立即停车,等待没有问题之后再继续行车。减速让行标志的概念则是在那些交通情况复杂的路段,命令司机减缓行车速度,注意观察四周情况,在确定了不会产生危险之后再加速行驶。这两种禁令标志的主要放置地点是在次级路段于主要干线的交叉处,但是对于这两种标志的放置方法与对策并没有明确的观点。

 

事实上,城市中大部分的相关交通事故并不是发生在主要的干道口上,而是发生在次级道路的交叉口处,这其中一部分的责任就是机动车驾驶者在通过的时候没有减速或者停车,从而对突然出现的行人或者其他车辆难以做出反应。这就需要相关的道路管理部门在标志设计的过程中加强管理,既不能缺失也不能不显眼,不能被其他的杂物或者其他设施所遮掩,要让标志起到它应用的作用。从交通安全的角度来说,也要加强对相关问题的教育与普及,让驾驶者自发的认识到这类行为的危害性,从而让道路变得更加安全。

 

1.3 指示标志的设置技巧

 

指示标志是针对道路情况,来对行驶者的行为进行引导的标识。指示标志在使用中通常是起到辅助的作用,与其他的措施相结合来进行实施,帮助驾驶者更快的选择驾驶的方向提高驾驶效率,节约司机的时间与精力,同时也减少了可能的拥堵或者交通事故。

 

在有主干线与次要道路相交处设置单行路标志时,应结合使用“停车让行”、 “减速让行”标志,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设置单行线的目的,既保证了干线道路的通行效率,又能保证直线路口的秩序和安全。

 

2 标线设置技巧

 

2.1 标线颜色

 

我们知道,道路上的标线采用不同的颜色来代表不同的含义。白色的标线的作用偏向于简单的表明,在很多的情况如停车场,道路边际的划分等情况下得到应用;黄色标线的含义则显得更加严肃,更多的应用于那些禁止通过等情况的标识。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到标线设置中的根本原则,清晰明亮,让观察者能够清楚的对想要表达的内容得到了解。就标线的布置来说,一些新的标线布置方法也已经出现,这些新方法的根本原则就是让驾驶者能够更清楚的看清,从而对行车进行约束。在一些地区已经采用了彩色的标示线,相比于传统的指示线更加明显,能够起到更好的效果。

 

反光标线的适用范围也得到了不断地拓展,对于相关管理部门来说是一种在夜间依然能保持指示线作用的有效方法。

 

2.2 标线宽度及车道宽度

 

标线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用来对车道边界等作出划分,在相关规定之中已经对相关的界限做出了明确的表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标线常常出现被磨损或者淡化的问题,因此就要尽量的将标线画的宽一些。标线的一个重要作用是指示出车道的边缘(有时也是指示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的分隔)和车道的宽度,这在一级路标准道路上只要按照 3.75m 标准车道设置就可以了。但是有很多二级路路面,其路宽常在 12~15m 之间,这就要求合理地设置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宽度,提高路面的使用效率。

 

根据笔者经验,12m 路宽以下,只设置一道车道中心线即可,不必再设置车道边缘线了。而路宽在12~15m 之间,可以将机动车道设置为大于 3.75m,最大宽度不超过 4.5m,这样可以设置 3m 的非机动车道,在城区段再辅以物理隔离设施,以实现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分离的目的,最大程度保证通行安全。

 

2.3 导向箭头的设计

 

由于汽车驾驶者在公路上处于高速的运动状态,所以对于导向箭头的观测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失真,这就需要对现场的角度,速度进行模拟实际情况的计算,之后也要进行一次实际的实验,才能确认导向箭头确实符合实际应用的需求。

 

在实际的工作中,可以总结出一定的导向箭头布设原则:对于常规的道路而言,箭头的尺寸应当是铁杆的四倍左右为佳,箭头的长度不能超过铁杆的长度,也不能采用锥形或者倒刺形状的箭头,保证转弯箭头的规范性与清晰性。

 

2.4 路面标记的设计

 

路面标识是用文字来对司机的驾驶行为进行指引的标识,在高速公路的出入口等场所常常被用来对城市内部的道路情况进行通报,又或者用于一些事项的通报等。对于文字的长宽比可以参照导向箭头的比例模式,要尽量的减少字数来让司机更容易看清。在文字的排列上,需要参考车辆的驾驶方向和人的阅读习惯,由于司机的目光停留时间并不多,因此对路面标识进行语言精练和结构设计是很有必要的。

 

3 关于护栏的设置

 

护栏的目的的防止在交通事故发生之后车辆滑出道路范围造成更大损失,对于车辆因为行驶之中的意外而导致打滑或失控等情况而偏离道路的情况也能有效避免其进一步的损害。在进行护栏的布置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对于一级道路来说,如果实际工程基础允许的话,可以设置一定的中央分隔带,如果工程基础不允许,那就需要设置护栏来避免车辆在高速行驶中失控进而反转或者冲撞的问题。

 

对于一些特殊的路段来说必须要进行安全护栏的设置,主要包括:途径的桥梁,地面高度远远高于周边路段的地点,道路两侧有深沟,池塘等地形者;弯道半径很小或者弯道数目很多的路段。

 

最后,也需要关注护栏的高度与强度问题。在进行防撞护栏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既不能过低无法起到防护作用,也不能过高对车辆造成进一步损坏。目前很多的交通事故都是由那些吨位很大的大型或与汽车引起,因此对于防护护栏的强度问题必须要加以加强,而对于护栏的高度问题,则应结合实际情况与相关数据来进行决定。

 

4 关于防眩装置及其他装置

 

对于一级道路来说,如果已经分离了两个方向行驶的车辆的话,那么就必须要在全部的道路上进行防眩装置的配置。如果突然在道路的某一路段没有安装防眩设施,那么驾驶员的眼部就会受到急剧的光线刺激。一般来说可以利用道路中间的绿化带作为防眩装置。在这种情况下,首先要保持树木的生存,避免其枯萎和凋零。第二是要定期的加以维护。最后要具备一定的变化性,避免驾驶员视觉疲劳。

 

5 结语

 

对于那些引导性的交通安全设施来说,最重要的原则就是让它对于行驶者来说清楚可见,能够及时的传达信息。这不仅要求相关的施工人员根据已有的经验进行布设,也要进行实地的观察,保证标志起到实效。在标志布设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各类交通事故的原因的总结与归纳,针对性的进行标志的布设与改进。

教师节文案范文5

一是档案交接不及时。一些基层单位对档案交接工作不够重视,领导把关不严。老档案人员离了岗,新档案人员进了岗,而档案交接手续还未办妥,以致出现档案数量等问题责任不明、界限不清。甚至有的基层单位领导或人事干部认为档案交接只是一串钥匙的交接,从而使得一部分基层单位档案工作前后脱节。

二是档案交接手续不严密。按工作性质和岗位职责要求,档案人员交接应是一项认真细致、手续严密,责任重大的工作,而在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时,移交不按程序办事,手续不按程序办理,该检查的不检查,该清理的不清理,该签的字也不签,从而出现一些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只有一串钥匙的现象,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中的重要内容,忽视了档案交接工作的基本要求。

三是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一部分基层单位的领导把档案交接当作事务性的工作,看成是档案人员之间的事情,从而对档案交接准备工作很少过问,就连档案监交之时也懒得光临,使得基层单位档案监交工作不严格,工作程序不完整。

笔者认为:做好档案交接工作,不仅是明确档案人员责任,维护档案安全完整,确保档案工作连续不断有序进行的需要,而且也是《档案法》及《档案法实施办法》赋予档案人员的职责。如何做好档案交接工作,笔者认为应做好下列工作,采取如下措施:

一是档案交接要纳入基层单位的议事日程、工作程序和规章制度之中。档案交接是基层单位档案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应引起基层单位的重视,尤其是基层单位负责人应把档案交接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在档案人员离岗或调动工作单位时要把好关,做到档案人员离职离岗先办理工作交接手续,然后再办理调动手续,对未办理档案交接手续的档案人员,不得签发调动工作通知,不得办理工资转移手续,不得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要把档案交接工作纳入单位工作制度,列入有关人员的岗位职责之中。当地档案行政管理部门要加强基层单位档案交接工作的监督检查,对那些明知档案交接手续未办理妥,仍然随意签发调令的人员,要查明原因,分清责任,依法进行处理。

二是档案人员离岗离职之前要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档案交接分为移交和接收两个方面,而认真做好档案移交前的准备工作,是确保档案交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对于移交方来说在正式移交之前主要做好五项工作:1对所保管的档案进行一次全面清理,做到帐物相符、心中有数;2对借出的档案要及时催还,一时归还不了的要问明原因,整理好借据,并在借据上注明原因及催还情况;3对未整理的零散文件材料要分类存放、清理排序,做到系统有序;4按档案移交要求编制档案移交文据及表格;5撰写档案移交说明。对于接收方来说,在接收之前要做好三项工作:1了解移交单位职能活动内容和工作活动情况;2向前任档案人员了解档案保管和档案工作情况;3必要时要了解或检查档案移交准备工作情况。只有交接准备充分,才能保证交接工作顺利进行。

教师节文案范文6

关键词:问题解决式教学法 课堂教学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让学生体验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过程与快乐,在科学探究中获得真知,同时也将促进教师转变课程观念,建立新的教学理念。一般适用于生物课实验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创新实践、发散思维、合作交流等多种能力。问题解决式教学法通常过程为: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探究验证——得出结论。本文以酸雨或废电池对生物环境的影响为例予以探究。

一、创设意境,课前准备

学生应在课前搜集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危害的图片资料。预习探究实验,小组成员合作,初步拟定本组探究方案。教师应在课前搜集由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有关酸雨的知识、成因、危害的图片、资料,有关废电池的资料。设计并制作课件(图片、资料、酸雨形成动画、废电池造成危害的动画、探究提示、问题设置、诗句欣赏、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变化情况)。录像片段(国外有关酸雨的情况报道及治理方法)。为探究实验提供的材料用具(不同pH(pH=3、4、5)的模拟酸雨,废电池浸出液,清水,培养皿,标签,喷壶,小麦幼苗,浸泡过的小麦、黄瓜、大豆、菜豆等种子)。

两分钟课前准备时间,多媒体以新闻纪实方式展现一段有关“人类在改变地球面貌”的文字记载,然后呈现“只有一个地球”的警示语,并伴有音响效果。通过视、听的感官刺激,一方面使学生认识到人类改变地球面貌已经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愿望,尽快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为本节课的探究主题创造意境。

二、提出问题,激发兴趣

(一)课堂讨论。通过学生交流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的图片、资料,提高了学生主动搜集信息、表达交流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关心爱护生物圈、关注社会的情感。

(二)提出问题。多媒体显示四幅画面(浓烟滚滚、江水混浊、喷洒农药、被腐蚀的佛像),学生观察、辨析,达成共识:环境污染有多种类型(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它们已经对生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利用被腐蚀的佛像放大与原型的比较及佛像拟人化的问题“伤害我的元凶是谁”,创设了质疑情境,激发了学生探究酸雨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通过对我国干电池的产量、消费量、回收率的资料分析及专家测试结果——“一节纽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能使一平方米的土地失去利用价值”的了解,激发了学生探究废电池对生物影响的浓厚兴趣。

三、制定方案,探究验证

(一)制定探究主题。各小组成员根据本组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主题,并从教师提供的多种供选用的材料用具中,自主选择本组所需的材料用具,同时对本小组感兴趣的探究主题初步制定探究计划,通过教师的探究提示,各组将探究计划补充和完善。探究提示内容如下:你选用的材料用具有哪些?你为什么要这样选取?是否需要设计对照实验?如果需要,你将怎样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在材料和条件(如环境、管理、观察记录等)上有什么要求?本实验是否需要数量统计?如果需要,尝试设计一种你认为简单明了的统计格式,以便记录观察实验的结果。

(二)初步实施探究方案。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初步实施探究方案。教师以多媒体提示课后的管理、记录等工作,以保证探究过程的连续性和完整性。课上完成实验装置,对所选用的材料进行初步处理后送到本组的“实验基地”。课后小组成员继续分工合作,做好管理观察记录工作。还需做哪些工作才能完成此次探究的全过程呢?

(三)延展课堂教学成果。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一步实施探究计划。各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对实验材料进行管理、观察、记录,最终在开放性实验室中合作完成探究过程,并对记录的数据和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撰写探究报告。

四、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各小组组长代表全组同学在全班汇报交流探究报告,包括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同时展示用数码相机拍摄的实验前、后材料的变化情况图片以及各组的原始实验记录表。如果实验结果不支持假设,分析导致该结果的原因。其他同学可对各组的探究报告提出质疑,提问或发表自己的观点,使每个学生都拥有平等的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在每组发言之后,教师及时对该组的探究情况予以客观评价,既要赏识鼓励,又要指出存在的问题。各组发言完毕,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学生的科学探究、分析解决问题、自评互评、合作交流等能力的提高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总结实验中出现的在以后的探究实验中应引起足够重视的问题,培养自己坚忍不拔的科学探究精神。

问题解决式教学法,可促使教师和学生从无意识的“问题解决”模式教学中,将以往教学中一些随意的、习题化的、基于认识、解释的问题设计成基于认识发现、发展的问题和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课堂教学中的“真问题”,提高问题设置水平,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在对问题的分析和解决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和技能,有效发挥问题的功能。在后续研究和实践中还应依据不同知识载体(元素、概念、有机合成、复习课等)以及学生的发展需要,聚焦课堂寻找“真问题”,设置高水平的问题及问题链,注重同一知识在不同模块的层级发展教学的问题解决教学模式的应用等方面加强研究。

参考文献:

[1]鲁献蓉.从传统教案走向现代教学设计[J].课程教材教法,2004.7.

上一篇曾经最美

下一篇口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