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历史小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范文1

在中外学者眼中,法国现实主义小说家福楼拜堪称完美,这是由于他的小说创作中体现了他客观冷静的世界观和精致巧妙的语言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于福楼拜小说的评论方法变得日益丰富和多元化。福楼拜在文学领域中的崇高地位是很多精英级的读者所创立出来的,因为他的小说对于普通读者来说较为晦涩难懂,不具有普遍性与通识性。其中,他所创作的历史小说《萨朗波》更是有着庞杂的历史情节与细节,很多读者阅读的时候很难准确地把握其创作主题。尽管如此,我们认为,福楼拜的这部历史小说是对现实世界的华丽逃避,看似冷血而单调,实际上体现了他独特的历史主义观念与意识。是一种基于历史隐喻来表达作者本人对于欲望毁灭的真正创作主题,从而反映了福楼拜历史主义坍塌的独特创作风格与特征。

二、福楼拜历史小说《萨朗波》中“历史主义”的坍塌

(一)基于个人风格的历史性描写

在这部历史小说中,福楼拜对历史的描写都是具有独特风格特征的,也是一种较为真实的描法。事实上,福楼拜是一个小说家,其对历史的描写只是在风格上的转型。这是因为小说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存在着想象性与真实性的矛盾冲突。小说家在进行历史性创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尽可能的在小说创作中追求历史的真实性,并且当小说家对历史学家的模仿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其小说作品才可以被称之为历史小说。福楼拜在对现实世界感到极度厌恶之后开始转向华丽的历史世界,创作了一部还原历史的小说作品――《萨朗波》。在该部小说中,福楼拜花费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历史,这充分体现了他追求历史真实性的历史主义观念与信念。

因此,福楼拜在创作这部历史小说的前期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阅读相关的历史著作,其中包括希罗多德的《埃及志》、米什莱的《古罗马史》等多人的作品。在对这部历史小说的构思过程中,他广泛涉猎历史著作的行为不是一般作家可以做到的。同时,福楼拜还对相关历史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他拜谒清真寺,参观废墟,饱览了各地的风土人情,获得了小说创作的第一手资料。尽管福楼拜本人并不认为自己是考古学家,但是,他对历史真实性的执著追求却具有了考古学家的精确品质。然而,他创作这部历史小说并非出于考古学的需要,而是出于文学创作的需要,因为他认为绝对的历史真实是不可能实现的,他本人仅仅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其历史小说创作的根本目的就是追求唯美性。那么,从这个意义上来分析的话,福楼拜在该部历史小说中对于历史的描写并非创作主旨,仅仅是小说创作的一种独特风格,是作家个人写作癖好的集中体现,小说中的历史描写仅仅是一些历史碎片,虽然也具有一定的真实性,但是却是大量失去功能仅具有符号功能的细枝末节的历史图景。

(二)非理性化的历史语境描述

福楼拜在历史小说《萨朗波》中对于历史场面的描写属于非理性化和非典型的,这也充分体现了历史描写与诗学描写的本质性区别。在这部历史小说中,福楼拜选择了一场战争作为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但是,在这场战争的描写中,我们无法阅读到战争的真实含义,它仅仅是小说家进行创作时的创新手法而已。正如福楼拜本人所言,他在这部历史小说中对于战争场面的选择与描写并不是出于对历史战争场面的兴趣,而是想借助这些历史战争场面为自己的历史小说铺设一个红色的背景而已。当然,福楼拜通过对这场历史战争的描述也反映出了该场战争本身的性质。然而,当我们细读这部历史小说中描述的这场历史战争场面的时候会发现,我们很难界定其正义性还是非正义性,而作家福楼拜本人也对这场历史战争的道德评判给出了一个较为模糊的立场,我们较难准确把握住福楼拜本人的真实态度。虽然有人认为福楼拜实际上是同情这场历史战争中的雇佣军的,认为他们是被压迫与被虐待的一个群体。但是,雇佣军本身的性质就是令人捉摸不透的,他们并没有为历史的进步或者所谓的正义而战。

因而我们说,福楼拜在这部历史小说中对于这场历史战争的描写与我们传统意义上的历史主义毫无关联,他并没有想借此历史战争的描述来反映当时历史人物的悲惨命运。基于此,有批评家就认为,福楼拜的这部历史小说《萨朗波》是历史小说走向衰落的标志之一,因为批评家认为福楼拜的这部历史小说中只有图画般的诗学美,而没有历史的严肃性与真实性,到处充斥着无关紧要的社会和历史语境。实际上,这位评论家的评论反而印证了福楼拜对于传统历史主义的颠覆,是一种倾向于消解常规理性历史的历史观。福楼拜在历史小说《萨朗波》中以牺牲历史的本质为代价而来对小说细节进行认真且入微的描写,这是一种非理性与反理性的历史主义。尽管福楼拜的这种非理性的历史语境描写招致了不少非议,但是,福楼拜这种对于理性历史主义的反传统化语境的描法正好反映了这部历史小说中历史主义的坍塌,但是其并不是反历史本质主义的历史观。

(三)缺失历史主体意识的主人公

福楼拜的这部历史小说《萨朗波》中的主人公是缺乏历史主体意识的,这显然与传统理性历史主义的特征是相悖的。在小说中,福楼拜塑造的男女主人公都对自己的历史行为所具有的宏伟含义没有任何意识,从而使得整个历史小说的故事情节在开展的过程中,其历史事件经历的主体与历史事件结果之间存在着毫无关联的尴尬关系,并没有能够像历史真实的描写那样,具有明确的因果目的性的关系。具体来说,小说中的女主人公萨朗波刚开始沉迷于宗教幻想,后来又陷入到的渴望中难以自拔,然而,在此期间,她对于自己所经历过的几次较为重大的政治性事件和具有历史意义的行为并没有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而小说中的男主人公马托其所做的一切行为和动作根本的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想法设法得到女主人公萨朗波,小说中所描述的几场历史战争对于他来说毫无意义与价值可言,或者说自始至终都没有能够进入到马托的思考范围以内。

福楼拜的这部小说《萨朗波》被界定为历史小说,其中不乏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追求与描写,也并不缺乏对于历史的行动,但是其缺乏了对于历史行动意义的主体性意识与表现。从本质上来说,福楼拜这种对于小说主人公历史行动意识的缺失性框定实际上就是表达了他对于传统历史主义的颠覆,是理性历史主义在福楼拜这部小说中坍塌的具体表现。在他的这部历史小说中,无论是男主人公还是女主人公都没有真正介入到历史事件当中去,而是将自己紧紧地裹挟在一个自我的视觉、听觉和心理空间当中。因而,评论家卢卡契认为,福楼拜的这部历史小说基本上就是一堆杂乱无章的个别事件的堆积而已,缺乏内在的统一性与规律性,不具有历史本质主义观念。对于他的这番评论,我们实际上可以反过来分析,这就是说,福楼拜的历史小说《萨朗波》集中体现了福楼拜的非理性主义和非本质主义历史观,不具有理性历史主义的智慧风貌。比如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具有一种化和暴力化的面貌,这显然不是一种智慧的风貌,也不会是未来人类的历史建构方向。在卢卡契看来,福楼拜在这部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描写与塑造仅仅是出于文学意义上的预言,是对现实世界与真实生活的扭曲。小说中的主人公对于爱情的行为仅仅出于福楼拜本人的想象力,而非历史的真实爱情观的表达,我们只可以说,主人公的爱情观仅具有古代爱情的特征,但是并不具备任何历史的本质要素。

三、结语

福楼拜的历史小说《萨朗波》的创作可谓是费劲了作家的大量心血,福楼拜研读了大量的历史性著作,并亲自到历史遗址处进行考察,记下了不少的札记。福楼拜经过多年的辛勤考察之后甚至了之前的小说创作进行重写。这充分说明福楼拜是一个具有强烈历史责任感的小说家。但是,这并不是说福楼拜就是一个历史学家了,他依然只是一个小说家和艺术家,他创作历史小说的初衷就是想逃离肮脏且卑劣的现实世界,从历史情境中去释放心灵。他选择历史战争场景作为小说的故事背景仅仅是为了铺设一个红色的小说场景,从而为小说定下一个较为忧伤的创作腔调。

福楼拜在这部历史小说中铺设的红色场景集中体现了传统意义上的理性历史主义的坍塌。这就是说,福楼拜的历史小说《萨朗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历史性著作,而是一部通过历史细节的描写来宣泄作家本人的个人创作嗜好,是其非理性与反理性历史主义的小说创作风格的有力佐证。他的小说中有着大量的非典型的历史语境,男女主人公都缺乏应有的历史主体性意识,并没有对历史事件的关注力,更没有改写历史的主动性与目的性。相反,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到处都有裸的欲望。福楼拜正是通过对历史主义的颠覆反映了传统历史主义的坍塌,并借助于这种独特的历史叙事消解了理性历史主义,表达了他对欲望毁灭主题的根本创作意图。

[参考文献]

[1]Jameson,Fredric.Flaubert’s Libidinal Historicism:TroisContes[M].Lincoln:The universlity of Nebraska Press,1984.

[2][法]福楼拜.萨朗波[M].郑永慧,译.重庆:重庆出版集团,2008.

[3]韩晓清.中国现代作家对福楼拜的接受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7.

[4]李健吾.福楼拜评传[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历史小说范文2

1、《江山美人志》,作者:瑞根,简介:神奇的大陆,众多唐河帝国地图的民族,列国争霸。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理想的实现,乱世中,众多英雄奇才各显身手,鹿死谁手,拭目以待。

2、《异世界帝王行》,作者:网络骑士,简介:一个异世界的王者,在敌人和爱情的出卖之下,使得国破家亡,在异次元空间魔法之下,到了另一个世界大清王朝,在那里,他得到了真挚的友情,爱情,还有绝世的武功,当他再次回到他的世界会怎么样呢?

3、《江山如此多枭》,作者:南海十四郎,简介:一个黑枪分子在异界崛起的经历。异界正好处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度的时期,掌握现代制枪技术的他,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呼风唤雨,睥睨天下?

4、《声色犬马之风情大宋》,作者:狐云,简介:穿越到中国封建社会最繁华的宋朝,与古人一起吟风叹月,游历花丛。于风月中数风流人物,于风月中见史海钩沉。 谁说纨绔不能成材? 且看主角与纨绔们玩出个新天地来。

(来源:文章屋网 )

历史小说范文3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 《爵士乐》 文学解读

引言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作家,也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作家之一,她的代表作《爵士乐》是用文学语言的方式来描述爵士乐的乐章,创意非凡,有评论称“从来没有人做过用文学解读音乐的尝试,但是托尼・莫里森做到了”,这充分地说明了这位女作家的文学成就。本文将要通过对该作品的叙事细节描述,表达人类面对彷徨与无助时,只有融合于时代和回归本土文化之中,才能更加深刻地认识自己,从而走向真正的自由这一矛盾主题。此外,本文还对该小说与爵士乐之间的创作关联进行文学解读。

一、托尼・莫里森与《爵士乐》概述

托尼・莫里森是一位文学造诣很高的女作家,伴随着第一部长篇小说《最蓝的眼睛》的出版走上了专业文学创造之路。她曾经为撰写拳王阿里的自传耗费很多心血,先后在哈佛、普林斯顿等世界闻名的大学教授英美文学,尤其擅长中长篇小说。此后,创作了《所罗门之歌》获得美国图书评论奖,代表作《宝贝儿》获普利策奖。

托尼・莫里森创作初期受西方古典文学的影响很深,广泛地阅读其他作家名作,其中受海明威、福克纳等文豪的写作风格影响颇深,善于在小说中通过叙述者的描述视角表现自己的创作思想和人文关怀。她在小说中穿插的描述细节、情节推理以及语言表达,传达了创作理念,即在多元文化的日益渗透和颠覆之下,人类个体生存状态的变化。面对困境,开始怀疑自己甚至失去前进的方向,找不到回归自己的路。然而只有对自己的内心渴求进行觉察,对自己的文化源头进行追寻和询问,迷路的人们才能找回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才能维护自己的精神家园和文化传统。

《爵士乐》是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之一,有评论指出:“这是莫里森叙事最为丰富的一部小说。”这部小说以哈莱姆区为背景,引线是人物卡斯的经历,贯穿整篇地叙述了南方夫妇乔和维奥莱特到北方城市谋求生路的坎坷经历。《爵士乐》以即兴书写的创作方式推动了小说结构的形成,构成独特的叙事风格,莫里森的创作手法正是类似爵士乐的风格。诸多评论家认为这部小说也可以视作一部历史小说,因为它在描绘历史的同时,反映出了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群相互间的碰撞,从而传递出作者对历史的宏观思考。

在20世纪20年代,负有盛名的“哈莱姆文艺复兴”萌芽,这也是爵士乐兴起的时代,主要表现为用即兴创作的演奏方式来表达内心的追求,蓝调音乐代表着这一文化的兴起和人类对自由的追求。在这一背景下,作家创作了这部小说。此时《爵士乐》中的男女主角已经年过半百,他们已经是城市里的居民,但是历史因素对他们造成了深远的影响,他们在安稳的生活下对自己的故土怀有深深的眷恋,他们一直在寻找自己的出生地。出生地引申为人类生命的源头与起始点,这也是托尼・莫里森创作《爵士乐》的原因――人们只有从精神上重新获得“新生”,从自己的文化背景中寻找到生命的根源,向内心寻找到宁静,把自己融入社会,才能获得永远的幸福。小说《爵士乐》的结尾设置,正是印证了这一思想。

二、《爵士乐》的叙事特点

(一)故事的非连续性特点

《爵士乐》开篇使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嘘,我知道那个女人”,这就说明叙述者是“那个女人”的熟人,那个女人养了一群鸟儿……这些描述都是以旁观者角度的叙述,带进人物的心理特征。在描述人物维奥莱特时,作者用了“骨瘦如柴”、“年过半百,但风韵尤在”等形容词。这样的例子在《爵士乐》中不胜枚举,说明这种强烈的人物性格特征在特殊的叙事语境中形成了如合奏曲般的反响效果。

托尼・莫里森对《爵士乐》的叙述顺序设置有其独特的特点。在开篇伊始作者说多卡斯已经死去;第二章则再现了乔和维奥莱特初到纽约的情景,并且描述了乔和多卡斯之间的情感;第三和第四章又跳回当代,描述了维奥莱特要多卡斯遗像的情景,并且回忆童年时家庭的悲剧;第五和第六章开始是描述乔的生活背景,从他小的时候到现在,描述乔和维奥莱特如何相识到结婚;第七章小说发生了重大变化,描写了乔如何与多卡斯形成了情感纠葛并且杀了她;第八章是整部小说的重点,设置了多卡斯临死之前内心的独白。从开篇到完结,《爵士乐》的描写都是跳跃式的、乱序的,作者是按照爵士乐的乐章来编排小说的,思维的跳跃性表明《爵士乐》的非直线型跳跃的音乐特质。

(二)现实与幻想的融合重叠

小说从不同的叙事者角度出现了大量重复描述,但是都是从作品中的人物口中直接说出,或者以旁观者的姿态表述。例如第二章乔对过去的回忆,追忆自己寻找母亲的情景:“不需要说什么,只要做一个手势就可以。”这是乔本身的描述,小说通过乔对母亲的寻找,表达并映射了人对自身本源和故乡的寻找的主题内涵。在第七章中,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又对这一情节进行了叙述和思考,“你随便在什么地方,你只要伸出一只手,只要你有一个手势,我就走”,乔的苦苦哀求正是人在社会中迟迟找不到归属感的真实写照。《爵士乐》的叙述方法就像爵士乐的即兴变奏,各种章节独立运用,又自成片段,但是最终都要归属于主旋律之中。

文学评论界称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常常有一种“令人绝望的爱”,这是为了表现对现实的无奈与人类情感归属的迷茫。小说《心爱的人》中,就有主人公赛斯在最困苦的境遇下,对幻想中的生活描写的穿插。同样地,《爵士乐》中主人公乔爱多卡斯,从本质上讲乔对多卡斯的爱并不仅仅是爱人的关系,更深层的这是一种俄狄浦斯情结,潜意识里乔将多卡斯当成了自己多年找寻不见的母亲的替身。在多卡斯身上,他常常看到母亲的身影,他苦苦地追寻是因为不想再失去她,再也不能接受背叛带来的痛苦。

同时,也说明了在维奥莱特的心里,非常渴望来自亲情的关怀。作者通过这些描述,想要表达的是人类不能得到幸福的源头是仇恨,而正是这种仇恨的源头影响了主人公的行为。作家赋予了这部小说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含义,也就是只有爱才能够化解危机,这就对百年来的深刻课题有了进一步的探索和启示。

三、《爵士乐》的特征评析

(一)小说情节与爵士乐之间的碰撞

《爵士乐》正是透过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深刻地反映出了爵士乐的深刻内含。小说分为十章,这十章中并没有数字或者文字的引导,只用空白页隔开,而文字中间两个小节之间又用空白行作为停顿,这正是反映了爵士乐中的缓冲和停顿。而每一章的结尾和下一章的开头,也都有相互的首尾呼应,如第七章开篇“她在哪儿”对应了第八章开篇“她在这”,就像是爵士乐中的乐器相互问答和配合。第九章以“痛苦”收尾,第十章以“痛苦”开头,正是像爵士乐中的联奏技巧。这些特点都表现了《爵士乐》的表达技巧与爵士乐的相通之处,表现了作者想要通过寻找爵士乐的特点来回溯本族文化,从而更进一步表达出作者对本族文化的推崇和骄傲,且对社会上的人类深刻的关怀,号召人类只有回溯到本族文化之中,根植于自己的人生起始点,才能够找到精神的寄托。

(二)“踪迹”的寻找

《爵士乐》就是通过寻找一个个主要人物的踪迹,组合成几代人生活的变迁,莫里森在“踪迹”的寻找中找到了创作的出路。乔的父母很早就消失,留给乔的都是空白,乔不得不在这空白中寻找自己的生命源头,流浪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生活在南方的乔到北方之后遇到的困境使其失去了自我,他想找回自我,虽然在多卡斯身上寻找到了相似的“踪迹”,就是母亲的踪迹,但是他又体会到了更深层次的孤独。乔遇上了多卡斯后循着“踪迹”又找到了母亲的感觉,在这种爵士乐的旋律之下,乔在内心寻找到了安慰。可是一旦多卡斯离开了乔,乔压抑的情感又开始找不到根源,精神上没有停靠的港湾,乔不能接受这种得到后又失去的痛苦,终于在最后寻找的情感过程中全线崩溃,做出了极端的行为。

结语

《爵士乐》之所以走向了极大的成功,主要是因为它以全新的创作视角为切入点,借鉴了爵士乐重复、即兴、联奏等技巧,将文章的结构安排得行云流水,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这种高低错落的布局感染。我们通过对《爵士乐》的阅读与分析可以感受到其语言带有随意、自由、追寻的特点,表达了人类在社会上找不到归属感的困境,这种困境就如被压抑的呐喊,由此在文学中找到出口。同时,托尼・莫里森积极号召人们回到本土中寻找自己文化的根源,意识到尊严和社会地位必须建立在完整的文化之中,传统文化与自身现实的断裂,只会让人类更加找不到自己的归属感,生活便永远被禁锢的精神世界所困扰,人们就无法找到真正的自己,也找不到真正的自由。只有不断地进取、回望、再进取、再回望,人们才能够在这个现实的社会背景下寻找到自己的位置。

参考文献

历史小说范文4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小说;人物身份体系变化;历史破碎

[中图分类号]120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24-1

二战之后西方社会中出现了一个范围广泛的文学思潮――后现代主义,它于20世纪70-80年代达到。中国后现代主义的发展,更关注个人尤其是小人物的内心欲望和生存的合理性。其中新历史主义小说经历了诞生、命名、发展壮大并形成成熟的“历史诗学”、“文化诗学”,在20年间涌现出了一批具有经典性的文本,成为新时期一个不容忽视的文学现象。

什么是新历史主义小说?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意见。颜敏认为可取的做法是,在同“以往及同时代的历史小说的比较中辨别它的新质和特质”。这种新质和特质,颜敏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指涉的对象是生活的世界,它们的历史世界是作家根据历史流传性而想象出来的、虚构的世界;新历史小说是个人性记忆的写作历史”。张清华则认为:新历史小说“它们应当分为互相联系又互相区别的‘中心’与‘边缘’的两个部分,其边缘部分是与‘旧历史小说’相对立的‘新历史小说’,其‘中心部分则是与旧的历史方法和历史观对立的具有‘新历史主义’倾向的小说”。针对张清华对“新”、“旧”历史小说的区别,刘圣宇指出:“实际上,当时革命题材是相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现实题材而提出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从来就没有被作为历史小说看待过,在小说类别上,它只是一般的虚构小说。”尽管,他们对“新历史主义小说”并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界定,但是不难发现他们的共同点:新历史主义小说是以革命历史小说为“前文本”产生的,从历史观、文学观和叙事话语等多层面上“解构”了有关历史和有关历史写作的观念,试图为历史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真实的佐证。

同革命历史主义小说相比,新历史主义小说构造了时空破碎的历史图景,一改之前小说对历史图说的历时性,变宏大的单线的大历史为浓缩的复杂的小历史,从个人视角观察历史,对历史背景做淡化处理,突出小人物生存的酸甜苦辣,试图给历史一个新的定位。这不同于革命历史小说的进化论观点,没有英雄或者英雄“已经死亡”。以李洱的《花腔》为例,对于葛任的处理,更像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对这个“英雄”的生死,白圣韬、赵耀庆、范继槐分别给了不同的叙事版本,三者都从自身出发选择性记忆与遗忘,对葛任的人生、生死做成一个定义,但是葛任的结局究竟如何,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答案。当然答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解模式,对于历史,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历史――我们所理解的历史就一定是真实的么?也许这才是作者想要告诉我们的本意。在新历史主义看来,历史只是相对的真实,是“打上我的个性烙印的历史”,如果说之前的历史观点是大片段的历史拼接,那么新历史主义的历史就是零散的碎片,即“野史”、“民族的秘史”(实),由一个个被遗忘、被忽略的个体组合成的历史。对人物的情节化的处理,也由喜剧变成一出闹剧、讽刺剧或者悲剧,避免了传统的“大团圆”的结局,采取狂欢化的解构方式。狂欢是解构的特殊形式,它“充满了对一切神圣事物的亵渎和歪曲,充满了同一切人、一切事的随意不拘的交往。”(巴赫金)历史被“去魅”,揭开了崇高化、神秘化的面纱,也就解构了历史的理性,确立了新的历史观:虚无主义的历史观。

新历史主义小说书写浓缩的历史,着重展现历史的破碎化、个人化。它重新解构了反映论的方式,淡化处理历史情景、书写欲望化的历史景观、“悬置”政治话语判断等方式。不同于之前的历史小说,新历史主义小说淡化处理历史情境,规避宏大的历史图景,将恢宏壮阔的历史缩小到一个人。对应着新历史主义对于历史的理解――“人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的形成过程中掌握着更多的主观性、人为性,呈现出一种“去欲望化”的趋势,在社会大欲望面前,无限放大了个人的小欲望,对于权力尤其是个人权力的狂热追求,以至不惜采取以暴制暴的暴力手段。在此,作者“悬置”、“中立”了政治话语判断,采取冷眼观照的视角,更多的是从文化的、审美的、民间的立场出发,纠缠于人性编织的命运之网。但在政治这样的敏感问题上,新历史主义小说多采取冷眼观望的视角,作者及人物对政治失去了敏感度,只展现人物自身的生存状态,间接地表述当时的历史图景。

在这里需要指出的还有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人物身份体系的变化。通过解构集体话语体系,新历史主义小说变为“我”的写作,明显区别于之前的写作模式。但对照革命历史小说和新历史小说,从20世纪20-30年代开始一直发展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今,对于历史题材的书写经历了一个“我”的写作-“我们”的写作-“我”的写作的过程。可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文学现象。如果单单从政治的角度分析,我们不难发现这三种主体模式的写作,可以简单概括为“政治”写作与“文化”写作,其实也是对应了两种不同的历史观。无论是20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我”的写作还是后来的“我们”的写作,立足点都是从政治的立场出发,通过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展现当时政治的波澜壮阔的场景,借以表达出作者及人物的政治态度。在文本中,人物无法摆脱社会主矛盾的洪流,个人之间的矛盾、个人欲望必须服从于主流的政治需要。人物的形象是伟大的、崇高的,为了政治理想可以付出一切,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当然在一些革命历史主义小说的书写中,也会展现人物的不足,主人公也有内心的矛盾与挣扎,也有表现主流之外的个人追求。以“革命+恋爱”的模式为例,在那风云变幻的时代主人公积极投身到火热的革命战线,为了革命事业可以抛头颅、洒热血,他们的内心是伟大的、崇高的,不含有太多的个人欲望。虽然与之前相比,革命题材文本中加入了个人的欲望――爱情,可当爱情与革命的利益相冲突的时候,主人公尽管会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后还是服从于政治的大洪流,投身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而新历史主义小说,避开了主流的社会矛盾,把当时的政治大背景无限后推或者做淡化处理,将视野更多地放在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生存、死亡等层面,渲染人物的人性色彩。

新历史主义小说迄今为止仍在发展,对于历史的这种书写模式也已经扩展到影视等领域。尽管学术界对新历史主义小说仍有不少分歧,但它已成为近二十年来显赫的创作现象是不争的事实。尽管它有很多值得商榷的地方,但它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及许多值得注意的艺术教训,这需要我们在一个开放的时空坐标中加以深入探寻。

[参考文献]

[1]颜敏,破碎与重构[J],创作评谭,1997(3)

[2]张清华,十年新历史主义文学思潮回顾[J],钟山,1998(4)

历史小说范文5

摘要:《三家巷》作为十七年时期的一个特殊文本,曾经一度引起评论界的争议:有人说这部小说应该是一部革命历史小说,也有人认为它讲述的是一个宏大的家族姻亲故事。无论哪种说法,都向我们展示了这部小说丰富的内涵和蕴藉,《三家巷》本身就是一个内蕴丰富的复杂体。

关键词:《三家巷》; 革命历史小说; 家族姻亲故事;复杂

作者简介:牛锐敏,女,现为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级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19-0015-01

一、丰富的蕴涵

《三家巷》是十七年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文本,在几乎所有的长篇小说都在谈革命、谈工作不谈爱情的时候,《三家巷》却用很多笔墨在一幅恬淡细致的广州风情画中描绘着三个家庭中青年男女的爱情故事。这在十七年文学中堪称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亮点。重读这本小说,不难发现,围绕它所产生的许多争论,都与小说利用传统艺术经验表现现代政治主题这一特点有关。

不仅如此,《三家巷》还是被改编最多的长篇小说之一。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著名导演王为一先后将《三家巷》拍摄成电影和电视剧发行放映。2004年,以《三家巷》为底本改编的电视连续剧《风雨西关》,在多家电视台推出,陈坤、孙俪等当红影星的加盟演绎让这部作品红极一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说,一个文本的意义生成、它的价值,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通过与读者持续的对话完成的,一个没有进入“对话”状态的文本是没有意义的。《三家巷》在其诞生后的近五十年间之所以能够引起读者、阐释者持续的对话热情,与其自身丰富的蕴涵和历史相关性是分不开的。通过细读《三家巷》,不难发现,十七年文学并不是一支单支的、纯粹的话语形式,其复杂性、丰富性是当代文学难以企及的。

在欧阳山的《一代风流》五卷中,尤以《三家巷》写得最为出色,它代表了作者欧阳山的最高艺术成就。作者原来的创作动机是在延安文艺后,描述“有了比较明确认识”的“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正如作者所说的,全书描写了广州三家巷三代人的许多男男女女典型性格,以及他们在三十年中国的风风雨雨中的悲欢离合正是为了证明无产阶级如何获得自己的历史主体性,主导并领导了的胜利这一历史事实。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三家巷》是一部典型的“革命历史小说”。

二、历史相关性

中国现代文学小说受到《红楼梦》的影响巨大,巴金的《家》、张爱玲的《金锁记》以及老舍的《四世同堂》都有它的影子。虽然欧阳山是一个革命小说家,但他的《三家巷》仍然可以见到《红楼梦》影响的痕迹:无论是故事发生的环境“三家巷”与贾府,还是主人公周炳与贾宝玉,两者都有着一定的相似性。

《三家巷》是以家族、血缘视角切入历史叙述的。家庭、家族,历来是中国社会的细胞组织。因此,解剖一些典型的家庭、家族,便可以很好地展示出中国社会的真正面貌,古今中外的作家们都敏锐地捕获到了这一点。十八世纪中叶的曹雪芹写成的《红楼梦》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典范。类似《红楼梦》以贾府为叙述重心,讲述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小说《三家巷》也有着相似的叙事架构。它虽然从表面看似松散,但实际上是以世俗性的社会环境作为切入点的。作品以故事发生地广州一个名叫“三家巷”的小地方为叙事中心,描写了周、陈、何三家,及其附近有远近姻亲关系的杨志朴、区华、胡源等共六家所组成的一个“大家族”。小说从他们的起落兴衰,到年轻一代的姨表兄弟姐妹们的生活情景,讲述整个大家族及其成员在人民民主主义大革命洪流中发生的种种悲喜剧。另外,《三家巷》在人物气质上也与《红楼梦》有着诸多近似。周炳,是贯穿《三家巷》的主人公,他的傻以及耽于幻想、痴情、为许多少女所爱,都像贾宝玉。

《三家巷》不可避免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但在经历了彻底反传统的年代以及风云变幻的时事之后,作家的创作观念确实已大相径庭了。作者欧阳山当然明白才子佳人和他们的爱情,在现代革命历史小说中既不应占有太多篇幅,也不具有独立的性质――只有作为对“革命”或正或反的证明才能存在,但才子佳人的情爱纠葛所可能展示出来的细腻、曲折,加上中国言情小说传统所提供的强大的艺术经验,显然成为更具生命力的东西。

三、内蕴丰富的复杂体

像许多革命历史小说在讲述革命历史的话语中杂入爱情话语一样,《三家巷》将讲述男女主人公的“悲欢离合”作为了使故事更具可读性的主要策略。但是,在如何吸收既有爱情话语资源以与革命话语相融合方面,《三家巷》似乎比任何一部革命历史小说都更复杂一些。

可以说,史传内容形成了《三家巷》的骨架,言情内容形成了小说的血肉,现代政治内容构成了它的灵魂。选择周炳这样一个人物,描写他走上革命道路,成长为革命战士的经历,或许不同于史传作品以帝王将相为主人公,这应该是现代文学和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心理史观带给作家的积极影响。另外,欧阳山在写作《三家巷》时,自觉继承了中国言情文学的叙事传统,尤其是学习了《红楼梦》的艺术经验,用相当大的篇幅描写周炳与区桃、陈文婷之间的恋情,并穿插了陈家其他姐妹对周炳的感情。小说中几乎具有了言情小说的一切因素,三角恋、背叛及爱情悲剧在小说中都得到了充分描写,客观地说,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相当大一部分就源于作品中的爱情描写。最后,只有通过史传内容和言情内容解释了中国革命的“来龙去脉”,小说才能获得艺术的生命。很难想象,在十七年这样高度政治化的年代,史传内容和言情内容可以不依附政治主题的表达而获得独立的生命。

《三家巷》自觉学习与借鉴史传小说和言情传统,在随后的《苦斗》中,小说又借鉴了《水浒》等英雄传奇小说的叙事成规,都迎合了读者的审美情趣,使小说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但是,传统艺术经验又有其本身的独特内容,这些内容又在一定程度上冲淡甚至偏离了作家预设的主题。如何在传统艺术经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与时代要求相符合的艺术形式以表现时代主题,这是十七年小说创作远未完成的任务,也是十七年小说留给后来者的意味深长的警示。

参考文献:

[1]欧阳山.我于文学[M] //欧阳山文集(第十卷).广州:花城出版社, 1988.

[2]欧阳山.《一代风流》序[J].作品, 1962, (8).

[3]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7.

历史小说范文6

翻开扉页,一位清瘦潇洒的老人,正手指夹烟,目光深沉地凝视着远方……

对于这位老人――井上靖君,我是怀有深深的仰慕之情的。他的这部小说选,基本取材于我国古代西域的名城名人。我曾在此之前,有幸拜读过其中的《楼兰》和《异域人》,当时在读完这两部历史小说后,我的心情非常的激动……我既为《楼兰》――这座古西域的一代名城的不幸湮灭而痛心不已,亦为《异域人》中的一代忠臣班超――“立功异域”的伟大业绩钦叹不已……

而在当时,我根本不曾想到,能写出这样功力深厚的西域历史小说的人,竟是一位从未到过中国,基本是“仰仗于正史材料”和“依赖于稗史材料”的日本作家写的。

我想起了去年秋天在新疆,听到的有关这位作家的感人事迹。

井上靖作为日中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日中文化交流协会会长,曾先后访问过中国十三次。他曾三次来到过塔里木盆地,深入过塔克拉玛干地区,游历了他自己小说中的舞台。有一次,他想去看看叶尔羌河(塔里木河的上游支流),却遭到了当地政府的拒绝。当然,他们不是没有理由的。譬如他们担心叶尔羌河水流太急,交通不便,他又年迈体衰等……

他苦苦纠缠了好几天……打动了有关工作人员,他们终于想方设法,排除一切困难和障碍,满足了老人的夙愿。

难得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的历史和古文化发生如此浓烈的兴趣,这不仅需要热情,而且需要气魄。由此我突然联想到,为什么西域在中国,而写西域历史小说的却是日本作家?我怎么就从未听说过,我国有哪位作家去写日本的富士山和明治天皇呢?

还是那次西行的途中,我遇到一位叫沈勤的青年画家。他是有感于我国西域的画,都让一位叫平山的日本画家给包了,他憋不下这口气,才特意跑到大西北,发誓也要去生几个“大头儿子”回来的。那天也巧,我们谈话之时,收音机里正好在播放着日本作曲家喜多郎谱的《丝绸之路》,沈勤气得一下子把收音机关掉,挥舞着拳头,大声地对我说:“好呵,井上靖在写,平山在画,喜多郎在作曲,西域全让日本人给包了,中国人死绝了!”

西行的最后一站,我拐到了南京。找到了南京大学历史系的博士研究生姚大力同志,又听到了一件让人不能平静的事情。

包括我国古代西域在内的整个中亚细亚地区,近年来发现了许多钵罗婆文字(古波斯文的一种)。在别的国家发现的这类文字,基本已由这些国家的考古人员研究破译出来了,而在我国发现的一些,却没有人能破译得出来。除了聘请有关国外的考古专家来认出了一些外,大量的,至今仍放在那里,无人问津。

啊!我国的作家、画家、艺术家和考古学家们,你们难道听不到大西北在对你们殷殷呼唤吗?你们难道看不到古西域艺术在向你们频频招手吗?哦,我国古老的五千年文明古国,我们灿烂的大汉、大唐的太阳!――难道你真的沉沦了吗?

……

【探究练习】

1.作者说“对于这位老人――我是怀有深深的仰慕之情的”,为什么?请从文章中筛选相关信息概括回答。

2.文章写到井上靖、中国青年画家、历史博士研究生三个人,作者为什么从歌颂一位外国作家写起?

3.文章前两件事一反一正,以青年画家偏激的呐喊收尾,足以把“大唐太阳沉沦了”的感慨烘托、渲染得淋漓尽致,而作者又写到“拐到南京”的事,这是否有画蛇添足之嫌?

4.作者为何以“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作题目,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何传跃 蔡 静/设题】

参考答案

《大唐的太阳,你沉沦了吗?》

1.井上靖在从未到过中国的情况下,“仰仗于正史材料”和“依赖于稗史材料”,以自己超群的才华和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痴情,写出了功力深厚的西域历史小说。

2.拿一位外国作家做反衬,更能触发人们伤痛的神经,更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国外研究的辉煌成就与国内研究的空白形成鲜明对照,让人们感到无形的压力,更能激发人们的反思与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