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课程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钢琴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钢琴课程

钢琴课程范文1

关键词:微课;音乐教育;钢琴课程

21世纪以来,我国逐步进入信息化时代,因而催生了一种微课这样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在高等教育中,钢琴课程是高校音乐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为了使学生在进行基础课程培育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因此,很多学校将微课融入传统的钢琴课程教育。本文将从微课的含义入手,阐释微课在钢琴教学中所独有的特点和优势,分析微课应用于钢琴课程的可行性,并设计含有微课的钢琴教学模式。

一、微课的基本概念与特点

互联网不仅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改变,也令教育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谓微课,正是以融入互联网元素的课堂模式进行教学,具体方式为运用互联网技术结合音频视频,通过线上教学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微课以微视频为教育载体,区别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微课往往围绕某一个知识点进行设计,避免追求泛而笼统的教学方法。微课之所以能够在钢琴教育中取得应用,得益于其独特的主题突出,短小精悍、课堂内容可灵活选择及反馈及时,评价客观等三个特点。

(一)主题突出,短小精悍“微课”是授课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将其认为重要的某个知识点或核心授课点,并辅以音频及画面等载体制作成为一个微小的视频。虽然视频内容较少,但其中的知识点是整个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视频具有相同的教学目标。微课不仅是将传统的钢琴教学内容转化为视频,更是将知识点进行浓缩,在短时间内接受钢琴教学的精华。所谓“短”主要是指时间上短,时长一般保持在十分钟左右,所谓“精”是说微课的内容具有高度的精炼性,不拖泥带水。而钢琴的学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音阶等学习要素需要较长的学习时间,使用微课可减少部分学生因忙于进度而潦草学习的情况,使学生扎实的学习基本的钢琴理论。

(二)课堂内容灵活选择性高微课在其内容的选择上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在视频制作过程中,以单一知识点为讲解的核心,使得学生能在最短时间内理解消化,教师也可在课程的形式上表里如一。其次,微课的教学内容集中性强,利用微课这个工具可将钢琴的学习过程进行一个模块化的分割,而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及学习进度选取不同模块的微课,对其进行完整而系统的学习,对不易理解的重点、难点部分可反复观看学习,由点及面的对钢琴知识进行系统化学习。微课的教学形式较为丰富,给学生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学生学习钢琴的积极性。

(三)反馈及时,评价客观由于微课是教师利用互联网进行网络授课,学生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喜欢的老师和课程。因而,教师也不必要像传统的线下教学一样,在固定的场所对学生进行统一的授课,微课是按照课时核心进行授课,其目的性较强,同时教师也能看到学生上课后的评价与想法,及时获取宝贵的教学反馈,利于增强微课的水平和质量。学生在利用微课进行学习时,其实是将传统的被动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学生主动地学习,学生会选择更加符合自己需求的微课,学习积极性将明显提高。因此,学生在进行课程评价过程中会更加全面客观。

二、微课教育模式在钢琴教育中应用的优势与可行性

(一)微课在钢琴教育中应用的优势首先,微课可实现多种移动设备的支持。由于微课的内容容量较小,且主要以视频的形式实现知识的传播。目前,市场上存在各种各样的移动视频播放设备,比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条件,可随时随地的进行在线学习。课余时间,学生可利用很少的时间进行较为深入的知识学习,由于老师们已经将钢琴教育课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设计成了微课形式,学生们可将视频下载到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登终端设备,根据自己的学习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弥补自己的不足。同时,教师也可利用课下时间对视频进行编辑制作,相对于传统授课方式能够更合理的安排自己的时间,减轻了教师的工作压力。其次,微课可实现及时的反馈评价。教师们根据不同的钢琴教学特点,设计符合课程实际的评价体系。教授钢琴课程的老师利用微课授课完成后,学生仍旧可进行及时的课后练习,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最后,微课可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伴随着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校园的内部环境也开始悄然改变。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引领了知识爆炸的潮流,高校的大学生从此进入了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的高效时代,但是整个教育机制仍局限于校园内部,大学生还是接受着一成不变的传统教育方法,而微课具有极大的灵活性,能够将传统的要我学模式转化为我要学模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

(二)微课在钢琴教育中应用可行性借助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为学生提供了简单便捷的学习资源。随着微课进入传统的钢琴教育领域,将引发钢琴教学的一次革命。由于钢琴教育固有的特点,更利于将其在授课时划分为多个小知识点。而微课这种授课方式正好具有少而精的特点,可使广大学生方便地获取钢琴学习知识,并能够重复学习,从而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我们的上课老师还可以根据教学进度,不断调整教学计划,减少不必要的工作,提高教学效率,利用这种授课方式将大幅提升学生的钢琴学习效果。其次,微课的制作十分便利。大多数的微课都是利用平板电脑,手机或者摄像机等设备,录制授课老师的上课过程。然后利用技术手段对视频进行后期加工,进一步优化课程安排,最后投入实际的教学使用。视频的制作流程较为简单,只需对录制视频的老师做简单的培训,通常教师们不会遇到使用困难的情况,后期只需稍作加工即可。最后,钢琴课程的教学十分有利于微课的推广。微课作为一种学习资源,是由授课老师根据自己的授课计划亲自录制的。目前,各大高校均具有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微信、QQ以及各类网盘等网络平台十分便于微课的传播与存储。充分利用各种网络媒介工具,能最大程度发挥出微课的价值与力量,提高教师的授课效率与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高校钢琴课程使用微课的基础条件若要依托于微课开展高校的钢琴课程,需要高校提供一定的基础条件,条件分为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从硬件条件上来看,开展微课所需主要的硬件设施有微课课程设计及制作相关的设备,包含录制视频的演播室,视频及录音的录制设备,在便于教师进行微课录制的同时保证教学质量。从软件上而言,学生只要能够使用网络并配有移动终端设备,就可以学习观看微课视频。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学生也可以将视频提前下载到设备中,便于自己随时学习观看课程。不仅如此,目前的高校教室普遍配备有多媒体设备,所以钢琴教师也可在教室内借助微课进行理论讲解。综上所述,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条件,这些条件相对容易满足,因而可在多数高校开展微课教学活动。

三、钢琴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的模式设计

(一)钢琴课程教学结构钢琴课程教学包括三种主要的教学模式,分别为一对一课程、小组课程和集体课程。其中,在高校中存在最为广泛的是小组课程和集体课程。集体课程主要讲授的是钢琴的理论知识部分,但是集体课程在授课存在缺陷,其主要表现为不能兼顾多种学生的不同特点。因此,在集体授课的课堂上一般只教授钢琴学习的基本内容。小组课程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之间相互配合的默契,钢琴在弹奏时往往需要互相协作,并且小组一块学习能够形成特定的学习氛围,相互之间共同进步。钢琴课教学的原则是技能训练与艺术表现相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这三个原则是学好钢琴课程的前提。目前,微课的推广,进一步完善了以往钢琴授课中课前、课中以及课后三个过程。在课前,学生通过对微课视频进行学习,可提前了解课堂中所要学习的内容,起到预习的效果。在课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解决自己在预习时碰到的难题,如无法解决可向授课老师寻求帮助,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在课后,学生可利用微课视频回顾上课内容,重点钻研课上没听懂的部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钢琴课程中微课结构的设计根据传统授课方式的多种不足,从微课的结构设计出发提出一些改进建议。第一,课堂上的时间是有限的,所以在传统的课堂上学生很难准确理解所有知识点,此外,教师每堂课的上课状态也会有所差异。其次,老师只能在课堂上监督学生认真学习,而学生的课下时间不再受老师的监督,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觉性,但是很多学生并不知道如何利用课余时间。因此,微课的结构设计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是课上部分的设计,二是课后部分的时间。在课前,教师先上传课程的难点部分,逐步解析难点,同时提前在微课中向学生讲解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在课后,教师可提供一些课程巩固性质的微课视频,帮助学生及时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三)钢琴课程教学中微课设计原则和设计模式微课在钢琴课程设计中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主要包括主动性、社会性和系统性。所谓主动性,课程的设计应该以学生能学到知识为出发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社会性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兼顾线上线下的教育模式,学生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与大家共享学习资源。系统性是指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注重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联。所以,教师在设计课程环节的时候,统筹兼顾从设计到应用的各个环节,保证课程系统的完整性。

四、钢琴课程微课应用案例

老师在上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技巧的练习,更要关注个人音乐情感的表达。只有当技巧和音乐相互融合的时候,才能让音乐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这就能体现出微课的作用。例如《可惜没有如果》一曲,从音域上来看属于低音区,节奏较为简单,但是曲子存在完整的故事线,曲子开头充满欢乐气氛,逐渐过渡为遗憾的情感,这种情感的渐进式变化并不是通过技巧变化可以实现的,更重要的是融入自身的情感。虽然微课在应用中存在种种优势,但在实践中还是面临着许多的问题。首先,我国的微课开课规模仍局限在很小的范围内,未实现全面的推广。其次,我国的互联网监管机制还不健全,存在许多的问题,比如微课制作质量不达标甚至出现误导学生的现象出现。最后,很多年纪大的资深教师并不认可互联网教学模式,造成微课在推广阶段遇到了许多障碍。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网络开始在教育领域渗透,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渐发生改变。随着钢琴教育需求的提高,将微课应用于钢琴教育的模式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钢琴教育的内涵,而且提高了钢琴教育的教学效率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但目前微课还存在一些弊端,未来需要不断适应全新的形式,让微课在钢琴教育中更好的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卢乃鑫,董蕾.浅析微课在高校音乐教育钢琴课程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8,23:176+179.

[2]王艺霖.高校钢琴课程教学中的微课教学模式研究[J].艺术教育,2018,07.

[3]钟秋月.微课教学在高校钢琴教学中的运用[J].求知导刊,2017,15:144.

[4]王晨帆.论学前师范钢琴微课教学的困境与途径[J].求知导刊,2017,04:119-120.

钢琴课程范文2

关键词:“主体性” 钢琴课程文化内涵

社会音乐教育钢琴教学中,钢琴课程的主体是儿童。也就是说,钢琴课程是来源于儿童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课程本身具有“过程”和“发展”的含义,儿童与课程之间产生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儿童身心得到发展,素质有了提高,进一步引起儿童对现实生活方式产生反思,并努力去建立一种合理的可能生活方式,从而使儿童成为课程的主体。另一方面是指儿童具有能动性,在课程的实施中主动创造着课程。

一、儿童在钢琴课程中的主体地位

从表面上看,钢琴课程是由特定的钢琴教育的专家权威为儿童所设计的,但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儿童自身体验并创造着钢琴课程。在钢琴课程过程中,孩子们对钢琴课程的感受和体验是独特的,他们亲自创造出美妙的音乐,课程也正是由这些活泼而鲜活的音乐创造的经验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钢琴课程的创造者与开发者也是儿童本身。我们应当充分重视儿童对钢琴课程的真实体验,发挥儿童的批判和建构能力,而不应该把钢琴课程和教材视为儿童必须完全服从与接受的对象。

如果说以往的儿童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更多的是关注钢琴音乐学科体系中的知识技能的话,那么,在儿童钢琴基础课程的文化建构中,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就应该成为课程教学活动的中心。另外在确定儿童是教学的主体地位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略教师的主体地位,因为钢琴基础课程的教学对象大都为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儿童,无论在心理、生理以及知识经验上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具有未完成性,儿童的自主性、创造性就显得相对弱小。因此,钢琴教师就应该发挥其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出教师的主导作用,逐步培养并增强学生的主体性。“应从教育活动整体过程,教育认识到实践、教与学双边活动的不同方面以及教育价值生成角度对教学主题做多维考察”,教师和学生即是钢琴教学活动的主体,同时又是对方活动的客体。教学活动过程中师生的主体地位、属性及其作用,是开展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应当确立的科学的课程与教学主体观。

二、尊重学生“主体性”的钢琴教学原则

钢琴基础课程面对的是不同的个体,钢琴教育要使每个孩子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也就是说,钢琴基础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一种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

(一)群体性原则

对于钢琴教师来说,钢琴课程的全部教学活动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来设计,要为他们提供适当的音乐学习内容,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衡量教学效果也应以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的成就为标准。在钢琴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在教学计划的设计上让学生参与多样化的音乐实践,并与学生的个性结合起来,创造一个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对于具有特殊的音乐天赋的学生,应给予适当的关注和指导,为学生提供个性和才华的发展空间。例如,在群体性音乐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平台;在合奏等小组合作学习中,发挥每个人的音乐才干,等等。总之,钢琴教师在做好园丁的前提下,也要当好伯乐,发现和培养在音乐方面有较强天赋的学生,在教学中适时为他们提供发展、展示自我的机会与平台。钢琴学科的教学特点,最有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它能让学生解放个性、交融情感,它能让每个孩子都有权利以自己的方式体验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参与各种音乐活动,表达个人情感。因此,不仅要让全体学生共同发展,还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独特个性,使群体目标与个体发展目标相统一,学生才能得到全面发展。

(二)互动性原则

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互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将学生体验音乐和音乐活动的参与置于重要地位。在教学过程中应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对每一个孩子都应当热情关注,包括那些音乐天赋不高、音乐基础不好的学生。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特征,不同年龄层次的儿童应该选用不同的情绪、风格的音乐作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每一个学生在钢琴学习上体验成功、享受快乐。钢琴教师首先要了解教学“对象”,评估、观察其音乐学习状况、表达能力及进步情形,并且能够适应学生的生理发展及心智成熟过程,选择有弹性而不僵化的钢琴教材及教学法。对于初阶学习钢琴的儿童选择熟悉的歌曲及适当的音乐作为教材,聆听、歌唱、律动、弹奏等活动学习钢琴。教师应采取生活化、趣味化的教学方式,选择学生从实际弹奏的教材中所发现的问题,经过解释、比喻、思考、对照的反复练习而化为具体的认识,鼓励他们表达音乐,尽量避免采取死记硬背式强迫性的教学方式。

(三)发展个性

我们在注重共性智商的群体性原则时,也要注意个性发展的要求。个性发展既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遗传因素不同,每个人的音乐天赋也有差异。音乐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个年龄阶段、每个学生的审美偏好是不同的。审美趣味主要表现为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和审美理想。音乐心理的发展与审美心理学研究的结果是一致的。小学高年级学生和中学生音乐审美趣味正处于在“审美萌芽初期”和“危机阶段”之中(或者称之为从对音乐憧憬趋向成熟时期)。每个学生的审美偏好是不同的,教师要让学生反复聆听、反复练习,以增加其对作品的喜爱程度,又要把握好度;要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既要投其所好,培养兴趣,又要取长补短,全面提高。另外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性格气质差异,我们在钢琴教学中要特别注意针对不通过性格气质的学生,选择与之相应的教学内容及风格特征与学生相近的音乐作品。学生来自不同的家庭,每一个家庭的经济、文化条件等都不相同,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各方面的条件。因此,钢琴教学不能不考虑学生的社会家庭背景。

三、“激趣”――“主体性”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

“激趣”,也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以杜威为代表的经验课程范式的价值。杜威主张课程是经验不断改造和重组,课程形式是“主动行动”,是“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的体现。钢琴课程就是一种“儿童立场课程”,通过钢琴教学活动,使儿童体验、感受和学习音乐,它是活动课程和学科课程的结合。杜威认为:“就任何科目在经验中都具有一个独特的或无可替代的功能来说,就任何科目都标志着生活所独有的丰富的内容来说,各种科目的价值是内在的,或者是不可比较的。既然教育并不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与过富有成效和本身意义的生活的过程是一致的,它所能提出的最终价值正是生活本身。……如果一个科目从来没有因其自身而被学生欣赏过,那么它就无法达到别的目的。”因此,儿童的生活本身就是课程需要提供的,当钢琴课程成为儿童一个愉快的经验,就能够激发儿童“主动行动”的兴趣,成为儿童“主动行动”的载体。钢琴课程的价值就是“激趣”,激发学生的兴趣,“激趣”不依靠课程外部的程序,而是源自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钢琴课程的内在价值就是“要被儿童所赞赏”,被“赞赏”就必须有“心理的现实感”,就要与直接的美的、活泼的音乐体验和创造经验相关联。

基金项目: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文化视域的中国钢琴课程研究”的阶段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XJK011BTM007。

参考文献:

[1]郭元祥.课程观的转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1,(06).

[2]张传燧.论教育过程中主体的作用及其转换[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03).

[3]叶朗.现代美学体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4][美]约翰・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钢琴课程范文3

一、以职业能力为依据调整课程结构

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目标的实现,必须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钢琴教学培养目标主要定位于为社会基层培养多功能、复合型钢琴人才,既能从事企业、事业单位的音乐文化活动的表演、组织和推广又能从事社会音乐教育基础钢琴教学工作。高职钢琴专业教学应培养学生具有以下专业能力:(一)钢琴演奏能力。包括钢琴独奏能力、钢琴即兴伴奏及编配能力、合奏能力。(二)钢琴教学能力。包括1、分析作品能力,其中包括曲式结构、音乐风格的把握等。2、语言概括能力,其中包括知识点、难点讲解与联系方法等。3、分析讲解能力,其中包括规范弹奏法、节奏、乐句、力度、踏板、乐谱标记等知识内容。4、教学中的示范演奏能力。目前,高职音乐表演专业最欠缺的能力就是钢琴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作为教师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不会教学的人,演奏得再好,也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师,教学能力除了示范能力之外,还包括作品分析、与学生和家长沟通等能力,当然还包括音乐史、音乐形态分析、美学、教育学、心理学、世界民族音乐等学科知识和能力。

根据以上职业能力分析可将高职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课程分为四个知识模块,在原有的钢琴演奏模块与钢琴即兴伴奏模块的基础上,增设钢琴教学法模块与钢琴艺术史及作品赏析模块。在注重基础训练的同时加强艺术实践环节及教学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智慧。

模块1-钢琴独奏与合奏:中级、高级弹奏技能训练。不同时期,不同风格,不同音乐家的作品。四手联弹、双钢琴、及协奏曲的合奏训练。注重音乐感、音乐听觉、音乐表现力及合作能力的培养。

模块2-钢琴即兴伴奏及编配:不同体裁,不同形象,不同织体,不同类型的伴奏曲以及织体鲜明的练习曲、乐曲。歌曲调式、和弦、结构、伴奏手法的理性分析。自配即兴伴奏训练以及边弹边唱练习。

模块3-钢琴教学法:系统的、全面的、初级的钢琴技术训练、各种技术的练习方法。儿童学习钢琴的特点以及活动设计能力训练,力求从理论上让学生明了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明了做一名合格钢琴教师所必需具备的各项素质。

模块4-钢琴艺术史及作品赏析:在有限的时间内,开阔学生视野,浏览和赏析各个时期和不同风格流派的中外钢琴名曲,将学生的学习领域从原来只局限在钢琴技能的领域,拓展、提升到对于钢琴艺术的整体认识层面上来。

三年制音乐表演专业钢琴课程授课计划(拟)

二、钢琴课教学中采取的主要授课方式:

1、 个别课授课方式。钢琴学习是一种音乐特殊技能技巧学习,学习过程体现出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个别课授课是国内外钢琴教学中的主要方式,有利于根据钢琴教学的特征、规律和学生的个性特征因材施教,充分尊重与保护学生对音乐技术与艺术风格的独特感受力、领悟力,培养其独特的创造意识与能力。

2、 集体课授课方式。集体课教学主要包括钢琴艺术史、钢琴教学法、钢琴伴奏等理论课教学和技能课中有关钢琴技能共性特征的讲授,着重于钢琴技术与艺术特征的共性课程内容。

3、 小组课方式。这是一种介于大班课和个别课之间的教学方式,适用于钢琴合奏课、钢琴伴奏课等,既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又给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相观摩、探讨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和条件。

三、以高职毕业生实际工作为导向确定教学内容

1、钢琴演奏教学内容

众所周知,钢琴作品浩如烟海,要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内达到高职的钢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应与实际工作世界密切结合,采取精选性、实用性的教学内容选择策略。高职钢琴毕业生的演奏水平和演奏程度必须达到一定的级别规格。不管是从事钢琴表演或是当社会钢琴教师,演奏能力都是其核心专业技能。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钢琴教师,“要给学生半桶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 很难想象自己都不能较好的演奏的人,怎么可能教出合格的学生。因此高职钢琴主修学生个别课的教学内容可参照和综合社会音乐钢琴考级、文化行业特有工种“钢琴演奏员”职业技能鉴定、以及中央音乐学院 “全国音乐教师等级认证”的培训和考试曲目要求,确定高职钢琴演奏课的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增加流行通俗钢琴小品的教学内容,使毕业生在酒店担任钢琴师等工作时有大量的乐曲储备。此外还应加强四手联弹、双钢琴等合奏课的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提高音乐合作能力。高职钢琴演奏课教学大纲应根据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学曲目按程度科学性分级,以便让教师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学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制定学习目标,尽早的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职业规划。

2、钢琴即兴伴奏及编配教学内容

钢琴即兴伴奏及编配能力是音乐专业学生钢琴演奏能力、想象力、创新力、音乐素养的综合体现。拥有较强的钢琴即兴伴奏及编配能力的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热烈欢迎。钢琴即兴伴奏课集体课一般开设在第二年,主要针对声乐、器乐专业的副修学生,但由于钢琴专业学生与副修学生的专业程度与专业要求不同,高职钢琴专业学生从进校第一年就应该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第一年采用集体课的形式,结合钢琴基础教学的进度与实例,总结拜厄、汤普森、车尔尼等教材的和声规律和织体类型,培养学生掌握各种音乐风格的基本伴奏技巧,特别是流行、爵士风格以及儿童歌曲的即兴编配能力。第二年起可采用集体课与小组课相结合的形式,教学内容结合高职声乐专业的歌曲,学习中外各种音乐风格的正谱与简谱歌曲伴奏,并担任声乐学生的各种考试和演出的钢琴伴奏,在舞台实践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的伴奏水平。

3、钢琴教学法教学内容

(1)儿童教育心理学――运用心理学原理,分析琴童学琴过程中的相关心理活动,使学员掌握与琴童及琴童家长的有效沟通手段、强化和促进钢琴教学效果。

(2)音乐新视野――音乐快乐教学法――用儿童喜欢的方式和极富趣味性的新教材解决儿童学习音乐基础知识的枯燥与乏味等问题。

(3)钢琴教学法知识: 钢琴技巧的训练――从入门到车尔尼299的科学训练方法,重点讲解基础阶段的常见问题和解决方式。培养乐感及歌唱性――解决琴童演奏时缺乏乐感和歌唱性的问题。踏板的使用――总结各类踏板技巧,并结合不同时期的作品讲解踏板的具体运用方式。复调作品教学――结合常用钢琴复调教材,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复调作品教学方法。高级阶段钢琴技巧训练、不同时期音乐作品的演奏风格、复调音乐作品演奏与教学、中国作品的演奏与教学、钢琴文献与经典教材的选用等。

4、钢琴艺术史及作品赏析教学内容

钢琴艺术发展史(古典时期、浪漫派时期、近现代时期)中国钢琴发展史,它力求从理论上让学生明了钢琴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了解世界及我国钢琴历史,这是做一名高素质的钢琴演奏者和钢琴教育工作者所必备的。?钢琴作品浩如烟海,高职学生短短三年所能演奏的乐曲数量是非常有限的,开设钢琴作品赏析课能够扩展学生对经典作品的了解,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视奏和作品分析能力,扩充学生的浏览曲目容量,开阔学生艺术视野。

钢琴课程范文4

关键词:高师钢琴课;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分析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22-01

二十一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理想中的人才不但应学有所长,具有想象丰富、思路宽阔、善于创新、知识渊博等素质,且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优良的艺术素养和适应社会的能力。高师教育培养目标的特定性,决定了其地位的特殊性,对其教学进行变革,将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的水准。而钢琴课作为一门重要的专业主干课程,调整和完善其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必将成为高师钢琴课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调整、充实高师钢琴课教学内容

(一)适当增加合作性曲面

钢琴属独奏乐器,因此,在钢琴课教学中,对于学生合作演奏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很容易被忽视。故在钢琴课教学内容中可进行一些合作性曲面的适当添加,例如钢琴协奏曲、双钢琴作品、四手联弹作品、钢琴与其他乐器重奏作品等。从而进一步深化对学生协作能力的培养。

(二)将钢琴教学法引入到教学内容中

钢琴教学法是对钢琴教学基本内容、基本方法、原则、规律、过程的研究与阐述。就缺乏钢琴基础的学生来看,钢琴教学法可引导其对共性知识的准确把握,使其在学习中更具乐趣,发挥学生主动性,更好地提升教学效率。而对于那些具有一定钢琴基础的学生,钢琴教学法可长期发挥理论指导的作用,从而助其达到更高水平。

(三)将作品赏析作为钢琴教学的一个重点内容

高师钢琴课教学不应仅仅是对学生技术的训练过程,还应帮助其多方面的了解与掌握相关的知识。如知名作曲家生平、作品风格的介绍和分析资料;各种版本乐谱资料;钢琴演奏家的录像、录音与赏析资料;其他美术作品和文学作品资料等等。通过对上述资料的传达,来让学生从更高层面上对钢琴艺术有一个深入、广泛的了解,进一步提升自身的艺术素养。

二、高师钢琴课课程体系的完善对策

(一)明确定位教学目标

系统全面的学习钢琴知识与技能,掌握钢琴的基本演奏方法和技术,并对钢琴艺术的发展与演变简史有所了解;对钢琴具体演奏方法有一个有效科学的掌握,体现教学规律与特点,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和钢琴驾驭能力的培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把对音乐的理解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中,中国作品应占一定比例,使学生对作品中的民族音乐元素有一定的掌握。

(二)强化对教材的建设

钢琴课教材应当对其专业特点有所体现。因高师钢琴同音乐学院钢琴的概念有着明显的却分,故他们在各自知识结构中占据比例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这亦决定了在选择教材时,不但应明确相应的程度,也应对教学目的有一个深刻的认识;高师钢琴课教材体系包括:歌曲伴奏、基本技术、教学方法等多线条内容的交叉结合;在选择教材知识点时,应从钢琴基础训练出发,兼顾深度发展和横向协调发展的协调,通过各种技术的有效应用,来进一步拓宽选择教材知识点的广度。

(三)优化钢琴课课程结构

高师钢琴课课程体系的完善,需注重对教学内容安排的调整,可尝试在原有教学基础内容上加入功能性练习训练,以细化与延伸知识;进一步加强教学研究活动,强调师范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高师钢琴教学沿用的是传统的专业设置,即理论、声乐、乐器等课程。如若在第三学年,进行了分专业主修,也不过是对主要音乐课程的延续与继续。故应强化对钢琴课程结构的完善,并增加音乐学、音乐美学、文献阅读等学术性及概论研究性较强的课程。

(四)完善钢琴课课程评价机制

高师钢琴课课程评价机制的完善,是在新教学理念要求,形成的多项标准的成绩评定等级制度。将以往几首曲子就对学生成绩加以评定的标准打破,考虑通过教学实习、课堂实践等多种途径对学生自身钢琴能力的深度与广度作出综合的评价。且可采取教学实习、阶段达标、考试抽签等方法来实施开展。此外,高师音乐专业的定位,决定了钢琴教学应对学生的钢琴相关的专业技能、基础理论知识进行培养的同时,还应注重对学生钢琴教学能力的深化。

三、结语

高师钢琴课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的完善将进一步促进音乐教育内部课程间的优化整合与合理交叉,从而使教学工作更加符合新时期的人才需求和学生自身的实际需要,积极推进钢琴课教学的建设与发展,使其发挥应有的素质人才培养效用。

钢琴课程范文5

论文关键词:高师 音乐专业 钢琴课程 结构调整

论文内容摘要: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有些偏重技术,而忽视钢琴理论文献及其应用技术的学习,造成学生有高技术、低技能的现象。文章着重探讨高师钢琴课程结构的调整,以寻求钢琴教学应用型、适用型人才培养的最佳途径。

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是一门专业性、基础性、适用性、应用性很强的技能技术课程,在专业必修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钢琴教学的成败,关系到学生整体专业素质的提高、进步和长远发展,对此,课程教学的研究及其方法、内容的实施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门学科专业,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直接影响整个音乐学科专业的建设与发展。

长期以来,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中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需要素质全面、综合能力强的优秀教师,要驾驭中小学课堂授课实践,教师具有娴熟的钢琴弹奏技术就显得更为突出。钢琴作为中小学音乐课堂及其课外音乐活动的主要工具,无时不在发挥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长期受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影响,使得学生学习钢琴学科专业知识的口径比较窄,尤其是只重技术而忽略专业理论及应用技术理论基础的学习,学生有些高技术、低技能,应用能力就相对较弱。面对如此困惑,笔者认为,调整钢琴课程的结构,合理设置学科专业内容,改变教学模式和方法势在必行。

一、现阶段高师钢琴教学的状况分析

我国高师音乐专业的钢琴教学从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改革和发展的漫长过程,在学术界、教育界对于高师钢琴教学的模式、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课程目标、课程结构上展开了全方面的讨论和艰辛的探索,寻求适合中国高师钢琴教学的合理课程体系和教学手段,已成为广大高师钢琴教育者和学术者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研究曾先后举办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钢琴改革座谈会”“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学术研讨会”“第二届全国高校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研讨会”等系列的钢琴教学研讨会议,在高师钢琴教学的方式、方法、课程设置等方面为高师钢琴教学提供指导。高师音乐专业钢琴教学为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际,需要从教学内容上进行了扩充,以突出本课程的师范特色,在巩固钢琴弹奏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了钢琴伴奏这一实用技术的内容,这一教学模式在高师得到推广并取得很好的效果,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高师音乐教育的主体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为中小学音乐教育和社会音乐教育培养输送了大批人才。进入21世纪,社会对教师教育的素质要求更高,不仅要求音乐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过硬的专业技术技能,更要具备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素质。因此,传统的钢琴学习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钢琴教育仅仅围绕技术训练和技能训练,不能满足钢琴教学的实际需要,现行的课程结构,如:钢琴弹奏技术学习、钢琴伴奏技术学习这两大模块的内容更应该充实和拓展,增加钢琴理论课程学习的教学内容迫在眉睫。

二、钢琴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构想

围绕高师钢琴教学的培养目标问题,专家、学术界已广泛地研究和探讨,传统培养模式提出的“一专多能”与“多能一专”只是能力培养的问题,不论是“一专多能”还是其他“多专多能”,最为实际的是高师钢琴教学使学生学到什么、学会什么、能做什么的问题。高师的钢琴教学与音乐院校专业钢琴教学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不同。从中小学音乐的实际及普及性音乐教育的目标出发,为了将来的实用和运用,高师的钢琴教学课程的设置应包括:钢琴技术课程、钢琴伴奏课程、钢琴教学法课程、钢琴文献及史论课程、钢琴鉴赏课程等几大模块的学习内容,使培养的学生既有良好的技术技能,又具备全面的学科专业的人文素养,从而形成以钢琴基础知识为支撑,以过硬技能为核心的钢琴教学课程综合体系。应该从观念、教学手段及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中心诸方面进行合理的改革、调整和设置,以长远的目光,关注未来钢琴教育的发展,把学生的能力、专业素质、人文素养有效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

1.钢琴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

钢琴理论课程应包括:钢琴弹奏理论基础、钢琴文献研究、钢琴艺术史论、钢琴编配理论等方面的内容,此部分内容的开设适宜在大一至大二阶段。而今,音乐专业学生普通存在的问题是只会弹不会用语言表达,只会做而不能写,学生的音乐理论知识缺乏,音乐表情语汇空洞不丰富。因此,开设此类课程的目的使学生既能很好地演奏,又能采用科学的方法施教,并能在教学中用丰富的音乐语言表述作品和阐释作品,采用启发式、探讨式、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2.钢琴技术课程的设置

钢琴技术课程的设置内容主要包括:钢琴基础技术训练、钢琴伴奏训练、钢琴编弹写作训练等方面,钢琴技术是学科专业发展的前提,是学生能力形成的基础,它具有技术性很高、应用性很强的特点。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要充分根据学生的条件,因材施教,科学实施,有效施教,积极调动学生勇于创新、主动参与、自由体验的学习;变“老师要我学”,成“我要主动学”,在教学的每一环节上都要求学生认真思考、敢于探索、不断进取,特别是在伴奏课程中,要充分运用已有的专业理论知识,如:和声、视唱练耳、作曲理论、作品分析等课程的知识,以科学的学习方法达到准确、快捷、有音乐表现力的钢琴伴奏能力。此类课程的开设适宜在大三至大四阶段。通过四年的学习真正使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技术和技能。 转贴于

3.钢琴教材与教法的课程设置

钢琴教材与教法的学习对于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学生十分重要,其课程的主要内容为:钢琴教学法、钢琴作品赏析、钢琴文献研究等,此课程内容的学习适宜安排在大三至大四阶段。钢琴教材教法的研究与学习是教师教育的一种必备素质,是每一位有志于成为一名钢琴教师及钢琴教育工作者的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所在。因此,教材的研究学习与教法的研究学习,不仅要纳入钢琴学科课程建设之中,而且应选配在此方面经验丰富、能力很强的钢琴教师来担任此课程内容的教学,在教学中要把中外钢琴文献有机地结合,从多角度、多层面拓宽学生的艺术视野,了解世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钢琴音乐,通过相关文化知识的学习,使学生的艺术底蕴,文化修养得到整体提高。

三、钢琴课程考核方法的构想

高师钢琴课程内容的增加,势必关系到课程的考核方式和方法,高师钢琴技术课程的考核,普遍采用的是表演考核,学生在学期末集中在舞台上或者教室里演奏一至两首中外作品,教师根据学生弹奏的完整性、技术性、表现力等诸方面评定成绩。这一方法沿用至今,对于锻炼学生的舞台表演能力,培养良好的演奏心理起到很好的作用。面对钢琴理论课程的考核,如:钢琴文献研究、钢琴名作赏析、钢琴艺术史类的课程,考核的方式可以灵活多样,诸如撰写钢琴研究论文,钢琴作品分析报告等形式相结合给予考核评分,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使两者有机结合,既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发挥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对于钢琴技能类课程考核,如:钢琴配弹与编配等课程内容,应以实用性的考核为主,学生在声乐考核中互相伴奏、器乐演奏考核伴奏、合唱伴奏等实践活动中,由主科教师及相关学科教师来综合评定学生的成绩,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的精神。笔者认为,此类课程的考核形式应灵活多样,可以视教学需要来进行,不论采用哪一种方式,都不能脱离实践这一重要环节。

高师钢琴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是事物发展的必然,不论是主动的或是被动的,教育的发展总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笔者认为,高师钢琴教学要发展,就应以发展的眼光去多审视、思考,并以此来构建高师钢琴教学更为合理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王昌逵.21世纪高师钢琴教学研究热点回顾.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8期.

[2]冯存凌.“学校应用性钢琴演奏”的课程构想.中国音乐教育,2008年第6期.

[3]林振钢.论钢琴学习.钢琴艺术,2008年第10期.

钢琴课程范文6

因此如何提起这类学生对于钢琴这一学科的兴趣,并通过钢琴学习真正实现素质教育,而不是作为其完成课业的负担。本文立足于笔者自身的演奏与教学实践,对此提出了若干经验和建议。

关键词:音乐教育 钢琴 非钢琴专业

现代音乐教育中,钢琴在教学中的地位和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作为拥有最大音域的乐器,钢琴媲美交响乐的震撼力让其被誉为“乐器之王”。据笔者了解,几乎所有的专业音乐学院或是综合性大学音乐专业,皆要求除钢琴专业外的其他专业(弦乐、管乐、民乐等)均需要学习基本钢琴课程。而在近几年,包括学前教育、数字媒体艺术等在内的诸多艺术类及教育类专业也开始逐步将钢琴课程设置为了必修课程。掌握钢琴演奏对这些学生而言不仅意味着其作为艺术类或教育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与全面的知识,亦为将来的实际工作选择打开更为广泛的视野。笔者作为普通高校钢琴教师的一员,在日常教学中对于非钢琴专业的学生有着最为直接与深入的了解。与专业教育有着较大的不同,教师首先需直面学生基础各不相同的情况,在教学中细致考虑每位学生的学习、掌握能力而因材施教,在有限的时间中使学生得到最大收获。总体而言,普通高校各专业的钢琴教育尚在需要教师引导的阶段。因此,笔者就自身在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总结了以下几个阶段,望能对非钢琴专业教育下的钢琴课程教学有所帮助:

一、准备期:走进钢琴

对于非钢琴专业学生而言,通常可将其分为两类:第一类即具备一定的钢琴基础(但不精通),第二类则为零基础学生。尤其对于后者,如何帮助其走进钢琴,在笔者看来是学习准备期间首当其冲的任务。此时,面对入学新生,教师作为引导者首先需对教学目标、课程内容做简单易懂的介绍,使学生在第一时间能接受并适应即将到来的学习任务,减少其因害怕无法完成课业要求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及恐惧感。而在此之后则应尽快让学生能够“触摸”到乐器,引发其对新鲜事物感到迫不及待的心情,如此获得“求知欲”对今后的学习效果显得尤为重要。

呈上文所述,非钢琴专业学生在学习准备期间需首先从“硬件”上对乐器取得初步而广泛的了解。尽可能化解学习期间可能遇到的因客观原因而产生的困难,例如对音符的识别,对音乐表情记号的理解,对节奏节拍概念的强化等等。而这些概念性问题则更多依靠音乐理论教学,即在注重钢琴“实践”的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辅相成。

但由于相关音乐理论课程(基本乐理、视唱练耳等)在一些非音乐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尚未匹配或得到完善,因此在准备期,钢琴教师对学生必须同样重视相关理论知识的灌输和培养。对于读谱、节奏、和声等能力的掌握,不仅是音乐素养中最基本的内容,更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钢琴课程的兴趣和动力。对于五线谱的熟知、调性及和声的理解等,也都将有助于学生在学琴初期树立信心,并减少其在演奏过程中的紧张感――就好比在初学识字的阶段,当我们认识文中所有的文字并理解其内容含义,在朗读时便不会害怕。

二、初涉期:激发主动

在笔者看来,入门初期便首先接触枯燥乏味的基本功练习是抹杀大批成人钢琴初学者学习兴趣的“罪魁祸首”。成人与儿童在接受能力上有着相当大的区别,即儿童时期多接受“填入式”教学,对待新事物的接受度较高,无论手指灵活度亦或思维转换度都较为直接且得到迅速反应。相反,成人虽在思维与肢体的协调上较为迟缓,需要更大量练习来弥补机能不足,但其对于“正确”(识谱、手型、坐姿等)的认识较之儿童要自觉的多。并且,由于成人已经具备的社会经验及情感经历造成其对音乐或多少有自己的审美理念。

同样,考虑到本科学生因年龄、心态等生理与心理的独特状态而赋予的实际状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即注重学习兴趣的发展)成为教育中尤为重要、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爱因斯坦曾指出:“学习最重要的动机是获得结果时的乐趣,以及对这个结果的社会价值的认识。启发并加强青年人的这些心理力量是学校最重要的任务。只有这样的心理基础,才能导致一种愉快的原理,去追求人的最高财富――知识与艺术技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一心理特点,加以引导,从各种可获得的渠道通过兴趣作用把学习活动变成学生自己的需要,培养学生强烈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其从中感受到乐趣。

在笔者自身的教学过程中,有一招屡试不爽的方法可以和大家分享:那就是用自己的示范演奏去打动学生,激起学生内心对于音乐的“美”的感受。在示范过后常有学生问道:“老师你刚刚弹的和我之前弹的真的是同一首曲子吗?”看似玩笑的话语,感叹的背后其实却蕴含着学生潜意识里对音乐的感悟和思考:原来在弹好以后,钢琴(音乐)是可以这么美的!给与学生这种最直观的感官感受,无形中也激励着他们想要去学好弹好钢琴的渴望。

20世纪美国音乐美学家苏珊・朗格曾说:“音乐比任何其他表现形式都更抽象”。由此,对于音乐兴趣的培养相比任何其他学科都具备“不可言传性”。在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多加引导,例如通过历史事件、人物故事、道德与情感等方面,来从旁辅佐培养其自身“音乐观”和“求知欲”的形成。而作为学校,又可通过一定的竞赛、考试与评比措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用以增加其客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学习效率。

三、深入期:提高审美

在具备一定的理论与技术质素并形成自身的“音乐观”后,对于音乐的认识从最初客观、公知的认识在无形中上升成为独特的、完全个人化的“审美”。“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说明审美是一种纯主观性的批判方式。然而,纯主观的方式就无法定义“美”与“丑”吗?不尽然。对于音乐而言,人类所共有的普遍情感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审美”的大致方向,或者说是“丑”的行进范围。就如同我们将钢琴演奏中混淆的旋律线条、混乱的组织构架、错误的和声进行、不悦耳的错音等等定义为“不合格”的演奏一样。与其相反的“美”却是我们难以为其下以定义的。

因而,在钢琴学习期间,对于审美的学习通常有两类情况。第一类产生于学习初期及中期,另一类则发展于中期以后。学习初期至中期,由于涉猎作品较少且视野狭窄,对于“美”的认识常受周边人或事的影响,例如流行音乐、朋友的爱好等等,同时受教师影响也颇多,所谓耳濡目染的模仿现象。在笔者自身所受的教育与教学生涯中发现,多数学生对于教师的模仿不仅体现在表面的技巧层次上,例如音色、触键、踏板、读谱能力、音乐处理等。亦深层次地潜移默化地决定了其对于未来音乐道路上曲目的选择、对音乐类型的喜好上(例如在学习生涯中接触一类作品较多,则未来对这类作品的接受度更强)。音乐初学者在这点上表现的尤为显著。

因此,教师本身除了尽可能提高自身专业水准给予正确的示范与教学外,还应在教学中注重对教材、曲目的尽可能系统、规范、全面的选择。首先,在教材的选用上使用规范且权威的版本,尤其如巴赫、贝多芬、肖邦等作曲家的作品,在各类错综复杂的版本中挑选最为原始的版本,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谱面认识与演奏风格。其次,在给学生布置的练习曲目中做到“技术”与“音乐”的兼具,“类型”与“风格”的全面。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钢琴艺术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曲目可涉及各个时期、各个风格、各个题材。由此,在教师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尽量做到不偏不倚,不以教师的个人喜好决定学生的未来审美。

学习中期及以后,随着逐渐丰满的学习体系并对各类作品有着初步的尝试及感受后,自然而然诞生的选择喜好决定了对某一类型的偏爱,也就是上升为个人化“审美”的开始。从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中发现,此时的学生在课堂中对音乐开始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表现在诸如对旋律走向的安排,对音色控制的把握,对乐曲风格的定义,对练习曲目的挑选等等。一些学生在此阶段的演奏中开始有画面感浮现在脑海中,不同情绪的音乐内容亦能感染他们引起其内心的共鸣。从多方面看来,随着学生在音乐上展露出自己的理解,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也从最初直观的感官感受逐步上升到了具有情感层面的理解。作为教师在此时更适合以建议的、朋友般的方式,鼓励而不禁锢、扩散而不限制地来引导学生的思维。并且,此时可引入探讨研究,培养学生对音乐内容的思考能力,更广泛地打开学生的视野,例如欣赏多个著名音乐家的演奏视频从中获取需要的信息与值得借鉴的乐曲处理方式。又或在多个学生中定期举办交流演出的方式,从他人角度来直面自身缺陷,以此促进彼此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