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1
一、限时讲授,留白问题引思考
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必然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所以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转变过去的课堂模式,倡导“有限教学”,让教师通过限时讲授,把教学空间腾出来,给予学生参与互动的机会和空间.要做好限时讲授,除了需要教师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精讲知识、缩短时间外,更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在多出来的课堂空间里发挥主体作用,深入参与课堂,提升学习效果.为此,我建议采用留白的教学手段,通过设计合理的留白问题,为学生主体参与课堂提供通道,为串联课堂教学与学生实践提供桥梁,最终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解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引导学生利用“转化”的思想,将一元一次方程转化成最简方程“ax=b”的形式进行求解.教学完毕后,我给学生留了这样一道问题:“根据刚才的几道例题,大家能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吗?”学生拿到问题之后,都开动脑筋进行思考,很快就有学生总结出解一元一次方程的一般步骤是:“有分母的就先去分母,接着是去括号,然后是移项,未知项和已知项分别移到等式两边,然后是合并同类项,最后两边同时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此外,还有学生写出他确定解题步骤的依据,还有学生写出注意事项,如去分母的注意事项.通过设计这样一道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留白问题,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独立思考总结,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和掌握本次课的教学内容.
二、合作学习,团队协作促学习
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这生动地说明互动交流对于学生知识学习具有何等积极的促进作用.所以要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充分引导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而在数学学习中最能促进学生交流的方式就是合作学习.初中数学要有效开展合作学习,主题的明确很重要,通过精心设计合作主题,帮助学生明确合作目标,提升学生合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最终促进学生知识学习,提升课堂教学.
例如在教学初中数学《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这部分内容时,我组织了“能不能相等”的主题合作活动.我首先将学生每四个人分成一组,然后向合作小组布置主题任务.第一个任务是“如果我们要画出两个完全相等的三角形,需要几个条件才能确定三角形全等?”小组成员进行协作绘画,很快就得出了“只有一个条件和只有两个条件是画不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至少需要三个条件.”于是我又给出第二个主题任务:“三个条件的话,都有哪些可能?都能画出全等三角形吗?”学生很快列出三个条件的组合形式:“两边一角,两角一边,三条边,三个角.”并在合作探究中排除了“三个角相等”这个选项.通过这样合作探究后,我再向学生教学“边角边、角角边,边边边”这些概念时,学生很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学效率自然大大提升.
三、踊跃展示,一题多变利提升
初中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教师如果能够妥善调动这份欲望,给予学生合适的展现平台,让学生踊跃展现自我,对于教学质量提升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那应该搭建怎样的平台呢?基于初中数学知识多样,联系性强的特点,我认为开展一题多变的展示平台最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根据某一知识内容,进行自主多样变题、多样练习,将能有效增强学生知识联系能力,提升练习应变能力,进而促进学力提升,促进教学效率提升.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2
当前社会是网络的空间,在这样的主体环境下,数学课堂教学离不开网络环境。本文基于网络环境的学习优势,提出了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自主教学模式,整理了这种教学模式的优势,并提出相关的实施对策和建议。
1 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优势
网络为数学教学虚拟现实情景 网络环境有利于为课堂教学提供更为真实、多元化的虚拟环境,因为虚拟环境能够创设课堂情境,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生活数学的作用。而生活化的数学能够更好地展现教学的实际意义,让学生明确数学不是单纯地应付考试,更多展现了数学的实际作用。另外,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论提出了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恰是虚拟现实技术最能充分体现的。
总之,运用网络化教育优势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体系,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新课程改革教学的角度讲: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网络资源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帮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式下更好地发展,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参与国际社会的竞争。
网络为数学教学提供丰富资源 数学知识往往需要更多的数学类型题作为探索内容,基于这方面的考虑,网络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首先,网络提供了影像资源。如今,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地应用互联网资源,发挥网络资源图片、文字、声音、影像俱全的特点,化静为动,做到动静结合,图文兼备,声情并茂,化抽象为具体,以直观的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次,网络提供了丰富的教学内容,为数学教学的解题步骤建立数学模型,为空间图形进行了实际的操作演示,为数学实验活动进行了简单方便的验证。这些都使得数学教学内容更为简单,教学过程也更为快捷。
最后,网络提供了大量的业余学习空间,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电脑网络上浏览“学习指导”板块下小学科学栏目后的课程辅导,从而预习新课内容。另外让有条件的学生在家里通过因特网搜集与课程相关的资料。学生预习新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预习效果良好。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做到了心中有底,听起课来有的放矢。
网络为数学教学建构理想平台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要重视沟通合作,数学教学也要保证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拓展有探索沟通的空间。网络构建了互相沟通的平台,通过网络平台,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同时也使得沟通形式更为自然,沟通过程中学生的心理感受也更为自然。教师可以随时处理网络平台传递的数学问题和教学建议,不断地整理、制作和借用教学资源填补其中,保证其中资源的时效性、精确性。学生也可以上传分享自己独有的资源。
2 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自主教学模式
提出探究问题 数学教学提出探究问题是数学建模的第一步,而在网络环境下提出探究问题就必须要创设数学情境。如教学“相似三角形”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网络音像设备播放泰勒斯巧测金字塔的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提出问题:泰勒斯这样测量的依据是什么呢?下面要学习的相似三角形判定定理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创设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提出探究的问题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之后要利用网络的直观表现来引导学生运用实验、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类比、猜想等方法去研究与探索,逐步解决设计的问题。同时,教师作为参与者,应主动加入学生的探究活动之中。
在教学“相似三角形”时,利用多媒体网络设备投影片,提出探究问题:1)两个全等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为什么?2)两个直角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腰直角三角形呢?为什么?3)两个等腰三角形一定相似吗?两个等边三角形呢?为什么?请大家互相讨论。需要注意的是编制探索的例题时不要完全依靠教材,必须考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此,应注重一题多模或多题一模、统计图表等例题的编拟,密切关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学生创新和高新技术密切结合,融入当代科学发展的主流。总之,提出探究问题能够保证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之中,形成完成数学探究的信心和决心。
探索解决方案 探究解决方案的过程也是数学建模过程中最为重要的过程,这里提到的探索解决方案不是“解决问题”,而是解决问题之前对问题的全面分析,最终形成探索结果的过程。数学问题形成后必须合作探索,完成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更好地探索解决方案,必须要组织合作学习。合作学习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在组长的分配下完成各项任务,也可以每个人都先独立完成思考,然后再整合集体的智慧,对数学问题的解决途径进行重新思考,找出最佳思路。合作结束之后,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多媒体网络进行探索。
如在平面几何中讲解三角形全等有关知识时,可利用网络超级画板制作一个课件,让满足全等条件的两个或几个不同色彩的三角形在鼠标的控制下,通过旋转、平移、重叠、闪烁等系列动画演示过程,生动形象地描述图形全等的内涵,使学生在动画中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与性质。这样的直观教学演示不是由教师直接提供给各个探索小组的,而是要求各小组在申请的情况下,教师让学生根据导学案自己查异并播放。这种教学模式的尝试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当然也对教师的备课提出更为深度的要求,要求教师准备得更为充分。
最终问题解决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之后,学生就会较为容易地解决问题,得出数学计算的答案。而网络环境下,对于最终的数学结果和验证过程,有更为快捷的评价方式。通过网络教学,不仅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并及时予以指正,同时可以展示学生各自不同的解题思路,扩大思维的视野,对比各种思路的视角过程,交流评价不同的策略,激发起学生创造性的想法。例如,借助网络将各组不同的解法投影出来,这样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集体讨论,总结正确结果,同时关注简便的解题过程。
总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其活动的价值不只是获得具体的结论,更多的是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经历、体验知识产生的原始状态,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每一个人都应当有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这样,在鼓励个性发挥的意义之下,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培养才成为可能。
交流与整合 数学问题解决之后,为了让学生形成举一反三的能力,教师要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数学概念理论的整合与交流。
首先,要开展学习过程的自我评价。例如:学生可以作品供他人交流评议,而专题网的测试功能,由于反应及时,不需要教师批改,可以方便学生自主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索、尝试所得,归纳、总结出有关的知识、规律等方面的结论,然后将这种结论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形成规律内容。
总之,网络环境下初中数学教学可以按照“确定方向创设情境自主学习网上探索网上协作网上测评课堂小结”的模式,将构建主义、生活数学等理论融合到初中数学课堂之中,让教师、学生和网络资源三者的关系更为融洽。
参考文献
[1]侯婕妤.网络环境下的自主学习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1(7).
[2]迟言,王东红.多媒体网络环境下以自主学习为目的的计算机实验教学模式[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8).
[3]林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践和探索[J].纺织教育,2008(4).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3
“优秀教学能手”是陕西省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设立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教育工作是行为影响行为,生命润泽生命的过程。优秀教学能手,自然在该学科业务非常精湛,不仅是学科改革的引领者,更是学科改革的实践者。那么如何发挥这些优秀教学能手的作用,带动和引领辖区内的教师呢?本期让我们带你再一次走进教学能手的世界。
费红刚,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初中数学教师,陕西省第二批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工作坊主持人,陕西省教学能手,优秀教学能手工作站站长。先后在宝鸡市第一中学和西北工业大学附中就职,自从工作以来,他始终奋战在教学第一线,以他卓越的教学技艺,不懈的追求精神,高尚的师德修养和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学校的师生。
家长们说:“把孩子交给他,咱放心。”
学生们说:“费老师,上课形式多样,特别贴近我们,是我们的朋友。”
同事们说:“他是我们大家公认的优秀教师。”
他自己说:“我爱我的这份职业,我爱我的每位学生。教书育人是我的本分。”
……
优秀并不是与生俱来的
费红刚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父亲是一名工人,经常给他说“吃亏是福”“待人要真诚”……母亲是一名妇产科医生,对母亲来说崭新的生命充满希望!
费红刚的小学和中学是在陕西省岐山县城度过的,在那里有他一生都要铭记的启蒙恩师,也有他一辈子不能忘记的谆谆教诲,甚至至今他还能想起帮助、教育过他的老师姓名。费红刚小的时候很调皮,没少挨老师的批评,老师经常评价他是很聪明也很调皮。
2003年本科还没有毕业的费红刚就与刚成立3个月的宝鸡市第一中学签订了就业意向书。在宝鸡第一中学开始了他10年的专业成长之路。2004年7月下旬刚到学校的他就参加了宝鸡市教育学院组织的“新课程新理念培训”。在这次岗前培训中他第一次接受了专业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接着学校又选派了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汶改莲老师和雷震云老师手把手的教他备课、上课,到现在他还记得备的第一节课的教案足足写了7页。通过自己辛勤的付出,工作第一年的费红刚被评为校级“优秀教育工作者”。工作之余他还指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数学竞赛,并获得“希望杯数学竞赛优秀辅导员”。
认真钻研让他荣获殊荣
在教学中,费红刚每学期都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学科教学计划,并做到深入教材,认真备课,以学生为本精心设计每一堂课,学习新的课堂理念,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拓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师生双方密切合作,交流互动,学生都比较喜欢数学这门学科,因此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所带班级数学成绩名列前茅。2013年5月获得宝鸡市教学能手,同年8月获得陕西省优秀教学能手。还经常指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数名学生撰写的数学小论文均被推荐参评“科技创新”活动。学生彭元铎在他的指导下,设计的运动会徽标被宝鸡市第一中学采纳。2009届1班孙骜同学中考数学成绩名列宝鸡市第一名。
在教学之余,他不断反思和总结,写了数篇教学论文,有的发表于“中学生学习报”教研版,有的参加省市级优秀论文评选并获奖。撰写的《角的度量与表示》论文荣获宝鸡市基础教育优秀成果评选三等奖。撰写的《浅谈数学课堂教学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论文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科研“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陕西省义务教育段课程改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子课题优秀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撰写的《优化导学设计 构建高效课堂》荣获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2012年8月,撰写的《数学课堂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荣获陕西省教育学会二等奖。2013年9月,撰写的《图形的放大与缩小(2)》荣获陕西省第五届优秀教学设计三等奖。2014年12月,参加省级课题《初中数学课堂练习分层教学的研究》顺利结题。2015年1月,主持的省级课题《大班额下初中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顺利结题。2014年8月,参加陕西卫视主办的“超级老师”的录制,2015年2月26日播出了所讲授的内容另类讲解“黄金分割”让在场评委以及家长眼前一亮,深受好评。
班主任工作让他和孩子们一起成长
费红刚从上班的第一年就担任班主任工作,一直在坚持向书本学和向同事学,并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形成了自己班级的管理特色:“三坚持”。坚持“爱”字当头。视学生如亲子,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尽心尽力地帮助每一位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时间不长学生就亲切的叫他“费爸”。坚持民主管理。鼓励学生毛遂自荐当班干部,然后让学生监督、评选出大家最信任的班干部;班会课充分发挥学生主人翁的精神,开展自我教育;在日常班级管理中,每个时段都有人管理班级,班级的每件事都有人管,可谓是“时时有人管,事事有人管”。坚持打造班级文化。充分调动学生自己选班歌、写“班级宣言”、征集“班级口号”、在教室墙壁上张贴学生自己的“凡人名言”等等一系列措施,创建了班级文化,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潜移默化地洗涤了学生的心灵。
“三重视”。重视班会和团会的组织召开,重视理想教育和感恩教育,重视德育量化管理制度的创新。并做到“三勤”即眼勤、口勤、腿勤;“三抓”抓细节、抓习惯、抓品德;2011-2012学年度获得校级“优秀班主任”。
学生家长郑景元的妈妈是这样评价费红刚老师的:“他课上幽默轻快,给孩子营造了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孩子积极踊跃兴奋的学习热情,同时他也静默地发现着每个孩子的支点,课后他会找合适的机会用力撬起这个支点,使孩子们有了力量,热情洋溢地奋发学习数学,这是我从我孩子这里感受到的。费老师是一位用心教学的好老师,也是一位师德高尚的老师。感谢费老师!”李欣翊妈妈说:“费老师是孩子喜欢,家长喜爱又放心的好老师。处处给孩子传递着老师不抛弃每一个孩子的正能量。”梁梓纯妈妈说:“费老师走到哪里都是让学生喜欢的老师。”
2015届9班王h童同学在作文中写道:“在课堂上,我才逐渐感觉到了在这个平凡的数学老师身上所蕴含的不凡魅力――幽默的语言、渊博的学识,几乎可以称作‘神奇’的解题思路,让我越来越对数学的课堂产生了好感……”“看了我的试卷,他耐心地帮我分析了每一错误的原因……每次考试下来,我必定会找他,整个过程我都手捏一把冷汗,而他,却始终面带微笑,不时地看看我,他那深邃眼睛里所闪烁着的除了智慧,还有关爱……”
工作站立足课堂教学引领教师成长
2013年12月6日,费红刚工作站正式成立。工作站以课题为抓手,吸纳了七名成员,三名省级教学能手:雷震云、马小卫、车芳文,一名市级教学能手:邓向龙(现为省级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一名市级教学新秀:杨峰,还有两名年轻教师:赵欣、吕庆兰。为了积极落实工作站在校本研修中的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广大教师专业成长,自2013年12月24日起,至2014年5月28日,费红刚组织本站成员或其他教师共进行了多次课堂教学听评课活动。针对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进行了专题研讨,参与听评课教师感受很深、收获很大,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教师成长。
2014年5月9日,费红刚组织工作站成员前往宝鸡市长岭中学进行听评课活动,这次外出听评课活动是在总结前几次听评课活动基础上大胆迈出的第一步“走出去”,下一步是“请进来”。在听取了长岭中学老师精心准备的公开课,费红刚和工作站成员也受到巨大的启发和课堂教学方面的收获。听课后,在场听课老师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评课,在评课过程中,两校老师都有相当精彩的表现,有专业思想、有知识深度的各抒己见让这次普通的听评课活动顿时异彩纷呈。给工作站的活动增添了新的气象,也积累了宝贵的经验。2014年4月3日,参加了宝鸡市中小学“高效课堂・名师大篷车”送教下乡活动,有效地发挥了引领辐射的作用。
费红刚认为培养教师专业成长是工作站的神圣使命之一,为了促进教师业务能力不断提升,所在工作站的教师年轻教师居多,培养带动年轻教师的发展和成长就成为了一项主要任务。除了以听评课为促进方式外,费红刚经常进行专业素养的学习,购买了许多与专业相关的书籍,为站内成员提供业务成长的“专业营养”;不定期地进行教育教学的交流活动,谈体会、悟心得、思教改;鼓励站内成员勤动笔、多反思,在扎实落实好每天的教学反思之余,多记录教育教学方面的点滴感悟,形成有价值的论文。
承担课题,探索高效教学模式
课题研究是充分发挥工作站对教研工作积极探索的重要方面,也是解决实际工作中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费红刚重视以实际教学为根据所产生的教学问题、教学感悟,善于总结在实际教育教学中形成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方法,乐于提炼在平常使用和习以为常的教育教学手段和方式。积极参与各级各类的教育教学课题的研究,在研究中破解实际困难、在研究中不断提升自己、在研究中引领身边教师成长。
2013年12月,所在学校开展了校本小课题申报,他积极主动地申报了《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同年,在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2014年度个人申报中,他积极申报填写了宝鸡市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小课题个人申报书。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4
关键词:学习兴趣;导入;多媒体;数学活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数学且能学好数学最快乐的心理因素,是一个学生爱上数学,不断提高学习成绩,加大学习动力的重要源泉。教育家孔子这样教导我们教师:“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竭尽全力地激发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地自我加压,自我调整,不断地优化数学课堂,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打造高效课堂,让自己的数学课成为学习的乐园。笔者多年从事初中数学的教学,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让学生迷恋自己的课
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功就是把学生教的喜欢学自己所教的学科”。可以设想一下:一个教师,你的课学生不愿意听,要么课堂上嘈杂声声,要么课堂上死气沉沉。即使你用尽浑身解数,学生对你依旧不理不睬。这种师生关系能不紧张吗?不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是一味教学苦药。学生学得乏味,教师教得无奈。学生怎么才能迷恋你的课呢?
1.问问自己是不是一个数学超级迷。你是不是可以对国内的、国外的数学家如数家珍;你是不是可以对历史上的数学故事进行滔滔不绝地讲述;你是不是对所教年级教材了如指掌。
2.问问自己是不是透析每个学生的数学基础;私下里促膝交谈,了解学生的数学真实学习情况;你是不是扎扎实实地关注学困生,不抛弃,不放弃。
3.问问自己在课堂上是不是高高在上,不苟言笑。没有哪个学生喜欢神情呆板的教师。课堂上,应该有教育的春风拂过,应该有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荡涤沉闷的学习气氛。优质的课堂是宽松的、民主的、愉悦的、合作的,而不是拘谨的、的、痛苦的、孤独的。
二、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节好课的开端就是一枚吸铁石,可以将学生牢牢地吸附在课堂上,让学生迅速进入课堂学习的角色。
例如,我在复习圆的章节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故事导入:“在寒冷的冬天,我发现我家的猫睡觉时总是把身体抱成一个球形,同学们,你们能从中找到原因吗?”学生听过故事后,情绪高涨,纷纷发表意见,最后谈论得出:所称球形,可以使身体的表面积达到最小化,从而夜间散发的热量就最小。
每节数学课的教学,教师都必须精心设计导语,只要能充分利用一些趣味性的数学问题,就可以创设学习数学的情境,使学生的大脑处在活跃的思维状态,从而促使学生愉快地进行学习,积极地探索。一节数学课如果导入简单随意,学生随即就会陷入一种迷离的状态。教师讲什么,怎么讲,都不会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
三、多媒体是一把教学利剑
现代教师必须熟练地掌握多媒体应用技术,班班通的介入,让教师有了更为自由和轻便的教学方式选择。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应该是一个PPT课件制作高手,你的课件制作越精彩,越细致,你的数学课堂就会越出彩。我们知道多媒体课件图文并茂、声形同现。许多教学知识点通过课件演示,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不积极参与课堂学习都不可能。
例如,我在教学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时,先出示一个三角形,再出示另一个三角形,为了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两个三角形全等,我动画演示了一个三角形的三边分别与另一个三角形对应的三边重叠,学生很清楚地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相等的结论。
我随即提出,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又是什么关系呢?我用同样的方法演示了其对应角,学生又很轻松地得出了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的结论。全等三角形的两个性质不言而喻。
四、数学活动永远是快乐的
我们都知道,数学教学只有和生活实际结合起来的时候,数学才是活的,才是快乐的,才会有无限的生机。数学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的数学延伸要一直和学生的社会生活同步,和活动紧密相连。只要学生利用自我所学,真实地解决了所遇的生活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就可以让学生乐于探究,消除他们对数学枯燥的固有认知。数学兴趣是在一次次的数学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教师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兴趣盎然的数学活动,让他们亲自动手,积极实践,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活动中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进一步探究更深广的知识层面,保持学习兴趣的持久性、稳定性。我设计过的活动有:计算多媒体教室的方砖块数,测量学校环形跑道的面积,数学人物故事演讲比赛,美丽图案设计师大赛……正是这些数学活动,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的数学内涵,让更多的学生爱上了数学,爱上了我的数学课。
参考文献: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5
【关键词】问题情境 发散思维 动画技术 数学实验
【基金项目】贵州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2015BS016)的阶段性成果。贵州省2014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黔教高发[2014]378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202-02
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现代信息技术极大地拓展着教育的时空界限,改变着教与学的关系。数学教育家玻利亚指出:“数学有两个侧面,一方面是欧几里德的严谨科学,从这个角度看,数学像一门演绎科学;但另一方面,创造过程中的数学看起来像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的抽象性和经验性,决定了数学教育中既要讲演绎又要讲归纳。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帮助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促进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本文主要介绍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学数学教育中五个方面的应用。
一、创设问题情境,为探索式教学提供便利的条件
中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因素迅速发展,非智力因素逐渐形成和趋于稳定的关键时期。要使非智力因素在教学活动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情境教学是一条有效的途径。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数学能力的集体体现。探索式教学强化“问题意识”,它要充分展现问题的加工处理过程、解决方案的制定过程,这样既能磨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也能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1]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这个探索的过程能在课堂上高效、快捷地进行。
如在进行初中“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这个定理的教学时,运用探索式教学模式,可以设计如下:
提供问题:学校实验室里某种仪器的一块圆形玻璃打破了(同时配上打碎的声音),有一块残片如图1,请你帮助配一块和原来完全相同的圆形玻璃。用Powerpoint软件把这个问题和图形展现出来,其它各步骤讨论完之后,再展现完整的过程,这样既节约了时间,同时形象、直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还有在讲《绝对值几何意义的应用》这一研究课时,一上课可以用Powerpoint软件展示一个问题:当x取何值时,y=|x+4|+|x+2|+|x+1|+|x-3|有最小值(请在3分钟内解决)。这个问题的提出,一下子就能抓住学生的目光,干脆利落,使学生马上进入探索的氛围中。显然学生刚开始一下子很难解决这个问题,过了2分钟后,教师马上说这个问题对大家现在来说比较困难,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绝对有学生在1分钟之内能解决。一下子学生们带着期盼的心情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总之,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创设问题情境更方便,快捷。
二、营造发散机会,为研究性学习建立宽松的环境
在数学教育中运用和注重发散性思维,能够促进教师创建良好的教育情景。比如教师可以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法多用等方式展现问题,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2]如果学生是在教师的主导下以主动的状态去学习,那么学生的思维就会很活跃,学生就能够自如地展示自己。当学生的有意知觉和无意知觉处于和谐状态时,就能够创建最融洽的课堂氛围,因而能够产生最有效的教育效果。[3]在数学学习中,一个问题有多种解法是很普遍的。
特别是几何题,有时画图很不方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画图显得轻而易举。这样在课堂上就能够充分倾听学生的想法,启发学生各抒己见,评判各方面的优劣,选出公认的最佳方法,从而造就了民主的课堂气氛。
例1:如图2,BC是O的直径,ADBC于D,AB=AF,BF交AD于E,求证:AE=BE
此题可以启发学生从三个方面考虑,找到至少六种解法。对于学生的每一种解法,教师都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这样能够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再通过比较,找到最优方法,提高学生的鉴别能力。在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超级画板”软件,图画得快、清晰,将起到促进作用。
例2 :如图所示,等腰ABC,AB=AC,O为ABC的外心。如图3,当P、Q分别为AB、AC的中点时,连接OP、OQ、PQ,求证:∠BAC=2∠PQO
在直接证明原问题后,可以利用“超级画板”软件,探索改变题目的条件,使图形发生变化,在运动变化中观察相关图形的变化,找出隐含的不变性质,从中发现规律,比如:
变化1:如图4,当P、Q分别为AB、AC上的点且BP=AQ时,连接OP、OQ、PQ,此时是否也有∠BAC=2∠PQO?
变化2:如图5,如当P、Q分别为AB、CA延长线上的点且BP=AQ时,连接OP、OQ、PQ,此时∠BAC=2∠PQO是否成立?完成图5并证明你的结论。
探索后不难发现,上述两个经延拓后的新命题,仍然是真命题。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在课堂上能够增加很多发散机会,能够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考空间,从而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交流,集中群体的智慧,能实现课堂教学的“群英会” 、“大合唱”。
三、运用动画技术,开发学生思维
课改后中学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人们的思维过程往往是先具体再抽象,即从很多不同事物中概括出本质,再进行推理论证。[4]故在中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展示知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从直观出发,通过大量的现象,体会和感悟其中的本质,逐步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数与形有机地统一起来,能够将动态变化的过程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这样能够促进学生由具体的认识升华为抽象的概括,因而有利于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如在学习初中《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可以首先用计算机展示如右图所示的直线和圆(静态的),然后跟学生们说,教师要做一个数学实验,让直线慢慢向上平移,请同学们观察直线在平移过程中与圆的位置有怎样的变化。于是教师可以用事先设计的,利用Powerpoint软件的动画功能,让直线慢慢向上平移。这个过程很形象、直观,通过几次演示,同学们能够清晰地抽象概括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并且还能够说出每种状态下的特征。又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的证明时:已知:∠BOC,∠BAC分别是弧BC在O中所对的圆心角和圆周角,求证:2∠BAC=∠BOC
该证明要分如图三种情况,这是本节课的难点。如果孤立看成三个问题,会造成学生的认识困难。而在“超级画板”中,只要画好一个图形,然后移动A点的位置,就可以得到上面的三种情况是在同一条件下的三种位置状态,这样就能够直观地说明三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学生更容易理解问题的本质。
四、把实验引入数学课堂
在数学研究中,数学家往往需要反复实验才能发现规律,然后才是进行严格的逻辑推理和论证。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传授知识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描述与论证,轻实验和直观展示,那么学生将变成知识的容器,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的学习过程不应该是重复记忆、被动吸收,反复训练的强化过程。一切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再创造,使其纳入学生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才能够成为活的有效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创设合理的探索问题的情境,能够创设学生自由思维的活动空间,他们就能够在研究和解决问题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5]也只有这样,学生收获的才是数学经验,而不仅仅是一些数学结论。
例如在讲《三角形内角和》这部分内容时,首先,创设一种情景,激发学生内在求知的欲望。然后,让学生利用“超级画板”画一个三角形,并利用“超级画板”的计算功能得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然后再让学生交流结果,形成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老师还可以利用教育软件的动画功能,使三角形三个角通过平移和旋转构成一个角。至此,学生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已经了形成确定无疑的感性认识。最后的问题是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推理论证得到这个结论。教师再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探索推理过程。此时教师可以适时启发和点拨,由学生自己完成分析和证明。在以上过程中,以“超级画板”为工具,让学生做数学实验,动手实践、亲自操作经历了知识的生成和知识的构建过程,这样获得的知识必然是深刻的、牢固的。“超级画板”所创造的学习过程的快捷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必然会给学生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这样进一步强化了学习的积极性和求知欲望。
五、运用网络,拓展视野
基于网络环境的中学数学课堂选择的学习素材,不仅可以是直接的数学问题,而且也可以是其它各种学科的问题。学习素材往往都有一定的背景,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收集和整理有关材料,对材料进行分析、研究、对比,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猜测、归纳、最后推理论证,这样不仅能拓展学生的视野,而且能够充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现代教育,教师不再是主要的信息源,教师是教学活动中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帮助者。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探究者。教师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合作、学会组织、学会思考、学会交流,因此课堂教学的研究性要更加突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渔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容易为学生创造一个宽大的渔场。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来创设情景,提供不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在观察情景的背景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实现研究性学习。例如在高中讲到祖原理、杨辉三角等知识时,可以要求学生在网上查阅有关知识,并互相交流、讨论。同时经常要求学生在网上了解一些数学家的生平和有关数学史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而且能够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趣味性、生动性。
总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到中学数学教育中去是当代数学教育发展的一种趋势,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可以使老师的教育教学手段显得更加的丰富多彩。通过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合理选择和优化组合,将能够提高中学数学的教育质量,最终达到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丽晨、刘显国.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
[2]戴再平、孙联荣、凌国华、时晨.数学开放题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12.
[3]毓郑信.数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超级课堂初中数学范文6
一、原理及原则
任何一个学生,他的品格、智力与体能状态总是处于相应层次上的。所以,教法应围绕“因材施教、分层提高,让尖子冒出来,使多数迈大步,叫后进生不落伍,达到班级整体优化”来开展教与学的活动。在施教过程中,应贯彻如下“两条原理”和“三个基本原则”,以达到教师的激励与学生的发展有机地结合。
1.两条原理
(1)内部动力原理。即承认学生认识机能中的主观能动性,其中某一个因素(如数学兴趣)发生变化,将引起其他部分及整体变化(产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2)适应与转化发展原理。“适应”即数学应适应学生现有心理状态、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转化发展”即变学生厌学为爱学,变不会学为会学,变无所谓为积极进取,以求得每个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心理状态。
2.三个原则
(1)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原则。
(2)同步教学与异步教学相结合原则。即在教学中,对全体学生的行动提出统一要求和目标的同时,正确估计出学生发展水平和潜在发展可能性,根据教材内容合理设置阶梯,将学生分成不同阶梯类型,在自学、听讲、讨论、答问与作业中提出不同的要求,使每个学生在班级集体中都相对独立地得到发展。
(3)学生心理认识规律与知识形成发展规律相结合原则。即遵循认识与时间的基本原理,将知识内容进行弹性处理,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和每个学生的不同的认识阶段,将新教材的弹性和学生的个性差异渗透于教法之中。
二、基本做法
激励式阶梯教法的基本作法包括四个方面。
1.定好起跑线
先向学生宣传激励式阶梯教学法的目的,使每个学生真正认识到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划分阶级的目的是为了每个学生现有的最近发展区,做到因材施教,最终缩小差异,达到班级整体优化。之后,公布学生双基考查成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申报A、B、C三个学习小组。教师宣布备足课堂学习和课外学习的不同标准和要求:C组学生在教师与同学的帮助下完成学习,达到教材的基本要求,完成练习题及A组习题;B组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达到教材基本要求,独立完成练习题、A组习题及部分B组习题;A组学生独立达到基本要求,主动学习“读一读”、“想一想”、“做一做”等知识拓广性内容,在完成A、B组习题后总结归纳解题思想和方法,同时帮助B、C组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
2.分阶梯授课
(1)备课设阶梯。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形象记忆性内容设为第一阶梯,保证C组学生“吃得了”;抽象理解性内容为第二阶梯,使B组学生“吃得好”;知识扩展性内容为第三个阶梯,满足A组学生“吃得饱”。
安排作业时,教师可将课外习题分为以课外习题集和教材B组习题为主的超基本题,以A组习题为主的基本题,以练习题和大部分A组习题为主的起码题,以此来分别满足A、B、C三个学习小组课外作业的要求,把教材及教材配套的习题全部落到实处。
(2)讲课沿阶梯。激励式阶梯教学法在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般讲课规律的基础上,在知识和时间的安排上做了较大的改进。就新授课而言,三个阶梯既独立成段,又前后连贯,以便三个梯级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该梯级学习中所扮演的角色,并对思维的发展起定向作用。
在时间的安排上,第一、二个阶梯的授课时间要得到充分保证,一般25至30分钟。这样能保证B、C组学生听懂吃透。第三个阶梯只需点到为止,一般5分钟左右,使A组学生学有余味,即下有界(使每个学生都掌握最基本的内容)、上无穷(定向启发,课外发展)。
另外,课堂练习要异于常规教学。各个学习小组的练习内容和标准应有所不同。既要明确不同梯级学生回答相应梯级的问题,又要激励低组学生回答高组问题,完成高组的任务。教师还可将重点内容设置几个有梯度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以求学生能自己获取知识。
3.分梯级评估
成功感是人们顺利完成一项工作的重要因素,学习也是如此。在以上分级授课的基础上,学生顺利完成了本梯级的学习任务,而且经常超级答问和超级完成作业。这时,教师应进一步培养其信心,改革考查方法,让学生得到满意的分数。
于是,我采取了如下考查方法:
(1)同一套试卷分两部分问题。双基题80分,拓深题40分,其计分方法是:A组学生实得分=100分-扣分,B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100/120,C组学生实得分=120分-扣分。(此种方法常用于综合考查)
(2)同评分标准不同,基础题对低组学生的基分高,对高组学生的基分低:以部分知识拓广题补足A、B组学生的基分满100分;允许C组学生做拓广题,作为升级的参考因素。(此种方法常用于单元考查)
考查成绩90分以上者为该组优秀学生。连同平时的听课、作业以及智力因素等,作为学生升级的量化依据。
4.激励跨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