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梅花的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梅花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梅花的诗

写梅花的诗范文1

1、王安石写的《梅花》,洁白如雪,长在墙角但毫不自卑,远远地散发着清香;

2、通过对梅花不畏严寒的高洁品性的赞赏,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洁,又用暗香点出梅胜于雪,说明坚强高洁的人格所具有的伟大的魅力;

3、通过写梅花,在严寒中怒放、洁白无瑕,赞美了梅花顽强的生命力。

(来源:文章屋网 )

写梅花的诗范文2

2、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____黄蘖禅师《上堂开示颂》

3、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____陆凯《赠范晔诗》

4、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____卢梅坡《雪梅·其一》

5、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____王冕《白梅》

6、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____王安石《梅花 / 梅》

7、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____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8、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____陆游《卜算子·咏梅》

9、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____卢仝《有所思》

10、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____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 题北榭碑》

11、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____张谓《早梅》

12、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诗俗了人。____卢梅坡《雪梅·其二》

写梅花的诗范文3

关键词: 急倾斜煤层;综合机械化;实验与研究

一、矿井概况

重庆市松藻煤电有限责任公司逢春煤矿位于松藻矿区东南部,处于渝黔省市交界附近,行政区划属重庆市綦江区石壕镇。始建于1983年1月,开拓方式为平硐、斜井混合式开拓,1986年8月投产;矿区北以后溪河为界与同华煤矿毗邻,南以两河口河为界与张狮坝井田相邻,东以茅口组灰岩为界,西以羊叉河和石壕煤矿相邻,走向长13.1Km,倾斜宽0.6~1.9Km,矿区面积10.4058Km2;该矿井设计划分为+525m以上水平、+ 525~+230m水平和+230~-150m水平三个水平,其中+525m以上水平大部已开采,+ 525~+230m水平从2011年进行初采,+230~-150m水平还未开采;矿井设计生产能力45万吨,核定生产能力45万吨,开采M6-3、M7-2、M8、 M11煤层,开采标高:由1000m至-150m。

二、地质概况

2.1该矿区地质概述

该矿区位置在箭头垭背斜北西翼上的三、四级构造上, 井田内主要断层,呈“X”形态展布,且大都破坏煤层,北部断层较少,断层多集中在高石坎至老罗顶一带,主要有三组断裂:一组为NW-SE向,一组为NE-SW向,一组为近SE向。井田内共发现断层40条,其中,出露地表20条,隐伏式20条,逆断层34条,平移断层2条,正断层4条,切煤断层27条,不切煤断层13条;切煤断层落差≥30m的7条,落差30~20m的5条,落差<20m的28条,影响延伸水平煤层较大。

2.2、S11022试验工作面地质概况

该工作面上部M10、M11煤层未布置工作面;上覆M8煤层(对应+712S11022上顺槽N段36m)、M7-2煤层(对应+712S11022上顺槽N段80.5m)、M6-3煤层均已回采,下覆M11煤层均未布置工作面;下部M10、M11煤层均未布置工作面。 工作面地质情况基本参数

走向长 倾斜长 面积 采高 煤厚 倾角 可采储量 煤层生产能力 可采期

(m) (m) (m ?) (m) (m) (度) (t) (t/m2) (月)

175~197 32-35 6333 1.15 0.24-1.2 60-73 11288 1.78 5

186 34.05 0.8 65

三、试验理由

由于该矿是急倾斜薄煤层,员工劳动强度大,效率差,采煤安全系数也不高,极不适应该矿的发展,要提高该矿煤炭开采安全系数,提高劳动效率,减轻劳动强度,必须攻克急倾斜薄煤层综采技术难题,为矿井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保障。

四、试验工作面井巷布置

S11022工作面布置在+670m水平S2~S3区段,上顺槽位于+670m~+712mS2抬高石门以南175m,下顺槽位于+670mS3皮带石门与+670mS3平石门之间,开切斜巷位于670mS3皮带石门以北28m处开口,全长42m,伪斜角53?,层面角60 ?。

五、安装工艺

施工组织顺序及安装工程量:S11022开切斜巷由3m宽刷为6.5m宽工作面上巷安全出口布置布置支架运输通道形成运输动力、信日系统支架安装地点的采场布置安装支架安装工作面运输机机尾、中部槽(安一架支架就对应安装一块工作面运输机中部槽及底链并把支架和运输机中部槽对应连接好)支架安装完后全面完成工作面运输机面链、机头等,保证运输机正常运行在工作面机尾安装工作面采煤机完善工作面及上下巷相关设施、附件等;工作面液压支架19架、刮板运输机中部槽20块加机头面尾及附件、割煤机一台及附件、上顺槽安全出口处2架端头支架及两台变频绞车。

六、回采工艺

S11022工作面采用俯伪斜走向长壁采煤法回采,综合机械化工艺落煤;回采工艺流程:安全检查割煤端头支护远距离分次拉架整体推溜。

七、试验效果

7.1.S11022工作面采机及其牵引绞车、变频器,上安全出口两架排头支架及其附件的安装在2011年12月18日得以试车成功,未出现一起失误,使其设备功能得以基本实现。

7.2.S11022急倾斜综采工作面于2011年12月19日早班开始割煤,至2012年2月下旬,上顺槽推进10m,下顺槽推进9.5m。

7.3.在急倾斜综采工作面大型设备首次安装中,由于安装方案合理,支护有效,管理到位,安装期间未发生安全事故,实现了安全生产。

八、试验中存在的问题

8.1、该工作面煤层底板为砂质泥岩,质软,遇水膨胀变软垮塌,造成支架空底面积较大易垮塌,导致底板不平,刮板运输机不能接实底板,工作面采高超过液压支架支护高度,接顶不实,目前支架下面背迫采用铺垫木料,因而支架没能建立起良好接顶以至达到的初撑力和工作阻力,也就没能实现支架和溜子防止下滑的目的。后经采取措施:安装防滑油缸及在上顺槽安装硐室绕道内施工锚桩固定264溜子链条配合千斤顶拉住工作面液压支架后,仍难以控制下滑趋势。

8.2、液压支架的防滑油缸设计没能起到防滑的作用。后采取支架的防倒防滑千斤顶加外拉千斤来防溜子的下滑;液压支架、采机、刮板运输机等三机配套尺寸存在一定问题,回采中多次发生采机和液压支架擦挂现象,对设备运行影响较大,采高难对控制,割煤后顶板不平,拉架困难,曾两次对液压支架探梁进行切割。

8.3、工作面刮板运输机强度较低,支架拉好后在推溜中推溜杆下坠,导致推溜杆与溜扳的连接耳焊缝脱落,采机导向杆因采机割煤震动变形断裂;由于底板矸石垮落造成支架与支架之间底座高度不一致,在调整支架向上移动时,底调油缸受力挤压变形,有断裂现象出现。

8.4、随着工作面的推进,采空区后方矸石堆积,导致支架负荷增大,液压支架底座向上拉不动。底调千斤顶和侧护千斤顶油缸直径偏小,推力太小;对工作面采用伪斜布置的支架设计,拉架时采空区矸石从架间的防护没有设计到位,目前使用起有采空区矸石窜入煤壁,有一定的安全威胁。

8.5、由于该项技术还没有先例,具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员工的操作是摸索前行,所以在某些方面没能达到该设备的使用要求,因而也是没能建立起该套设备使用在良好工况点上另一原因。

九、结论

由于该工作面10#煤层底板松软,该套设备在本次试验中还存在许多缺陷,设计功能不能得以全部体现,没能达到工作面环境要求的正常工况运行条件。

9.1、MG150/194JD-CN型采机在急倾斜煤层中,落煤性能较好,设计研究功能得以基本体现,可推广应用于我矿急倾斜采煤工作面。

9.2、上安全出口两架排头支架在本次试验中不但较好的起到了上安全出口的支护作用,更为变频绞车提供了可靠的导向滑轮固定基础。

写梅花的诗范文4

关键词:煤矿机械;自动化;经济性

在当下阶段,国内很多煤炭矿产机械自动化的水平较低,通过对煤炭矿产技术的支出和应用,能够获得有效的发展途径。在经历了多年的煤矿效益研究过程中,需要对机械的自动化进行调整和处理。

1煤矿机械自动化经济意义

针对在数据对比中效益相对优秀的企业进行动态跟踪调查。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煤炭形势变化。必将成为影响矿井效益的重要因素。同时在提升矿井机械化处理的过程中需要对煤矿的发展以及对应的应用状态调整[1]。在煤矿机械化的运用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经济意义(1)在煤矿生产的实际应用过程中,能够对劳动量较大的工序和工作内容实现具体的施工方式的安排和工作效率的完善。通过对人力资源和过度阶段的应用过程,能够实现生产生活中的矿井安全设施维护,同时能够通过对机械化操作的难易程度进行人工智能的分配和人力劳动的调控。通过对缩减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性差异,实现煤炭开采的最优方式和功效,同时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2)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开采的成本。通过对生产中人员的占用率标准,能够实现很多煤炭的开采和人力资源的调动。煤矿机械设备中的故事能够有效的实现发生几率的降低,同时针对煤矿生产中的活动内容进行相对应的操作效应。结合煤矿效益下降,能够实现煤矿对负担机械的维修阶段,进行人力的费用整合,针对自动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生产过程中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提升,在降低生产成本的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人工的参与程度,和应用的具体方法,对于劳动率的压缩和舒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我重点方向运用[2]。在系列的操作之后实现降低煤炭生产成本的目标。(3)在针对其他产业领域中的煤矿生产过程中,能够实现很多高位活动的进展。在通过矿井中的坍塌、突水、瓦斯爆炸等等事故的运行和人员的分析中,需要进行一定的数量维护,和经济损失的调整。在煤矿中生产活动中进行相对应的自动化技术的运用,通过很多环节和人员配备安排,能够减少人员在施工中的伤亡以及相对应的财产损失。这种规律和状态比较适合煤炭企业生产和发展的现状。

2煤矿采掘机械自动化技术在经济实践中的应用

在煤矿的生产过程中,机械设备是一切环节的重要厚度和保障。需要针对自动化的煤矿生产安全,进行相对应的效率处理和成本应用的重要影响。在标准的液压支架过程中对技术的应用以及设备水准的提升有一定的要求和技术标准。

2.1液压支架结构

针对煤矿采掘工作的重要性,首先要提及到液压支架是作为开采中支架设备的重要环节。可以通过焊接等工艺,进行液压支架的应用和总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能够实现应用效果的具体了解[3]。能够针对支架的控制能力和应用水平进行相关的技术总结和大幅度的应用建设成本预算。设置相对完善的液压支架,进行电业控制系统的功能性分配。对于能够实现自动升降的作业系统,可以调控远程操作装置。

2.2采煤机的应用

针对当前对采煤机的运用,能够有效的实现交流变频的电引方式方法进行标准的效益分析和可靠性能的总结。对大抗污能力的排查能够实现很多工人劳动成本的降低和工作量的提升。同时在计算机控制的过程中,能够通过采掘设备的升级进行相对智能化的长足进步和发展[4]。在自动化的控制和诊断过程中,能够实现综合的运用设备总结,在对遥控装置进行合理的额技术性总结和过载的应用保护和固定追踪记忆的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采掘设备的功效。

2.3掘进机技术

掘进在采矿工作中是非常主要的工作环节,其在掘进工作进行的过程中能够保证所有煤矿开采过程中的有效进行。在针对传统矿井的掘进技术的弊端中,能够实现很多方式的效率运用,针对很多岩石等因素的震荡,需要对周围的地理状况进行充分的分析和处理,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进行不同程度的爆理。在针对中型机械自动化设备的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矿井的照明的应用的监控作用。,通过多种辅助系统的掘进液压系统中进行科学的结合以及时间掘进的自动化技术分配。

2.4刮板输送机

针对刮板输送机的应用矿井,恩能够进行相对应的重要运输机械设备管理,同时通过对工作方面的煤炭输送分析,鞥能够进行相对应的采煤方式处理和应用的工作产能变化分析。通过对相关的工作环境以及场景中的应用策略标准,能够有效的实现很多大型刮板输送机的操作运行[5]。在具有高度的兼容性的同时,又能够对整体施工的各个环节进行分工和链接。是非常完备的一种生产性综合枢纽。可以根据输送的能力,300m、4500t/h的标准,进行相关的输送性能,能够进行相对应性能提升和刮板输送能力的控制,针对具体的状况实现伸缩功能定位。

2.5带式输送机械

很多应用的过程中,戴氏输送机能够对相关的高效性能进行优秀的设计和总结。实现了相关应用的标准和技术的总结。在其重要的影响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实现,戴氏输送机的各种性能标准。如功率的标准、云量、输送距离、运行的可靠性等各个方面的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数值的定位的应用。例如,国内戴氏输送机械云量已经大大4600t/h。带速到达4.5m/s,带宽实现2m,最大输送长度为6km。与此同时,戴氏输送机能够进行系统的调控和驱动技术的融合,可以到达平稳而迅速的连续工作状态。

3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通过了对煤矿机械性能的自动化应用研究,实现了自动化程度的技术分析和了解。通过对煤矿机械自动化处理的意义分析,能够有效的实现经济效益的分析和发展方向的定位。在针对煤矿机械自动化应用及其经济性实践的研究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明确在采煤工艺中的技术研究方向和实践进展的步伐,从而有效的提升原煤生产的质量和技术设备的统筹规划水平。

参考文献

[1]李东炜,机械自动化在煤矿机械制造中的应用[J].精品,2015,0(11)

[2]胡海东,李远清,.煤矿机电自动化的实用技术分析[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6,0(2)

[3]史国宾,.刍议煤矿机械工程智能化的发展与应用[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7,0(2)

[4]张伟宏[1],.煤矿机械设备的故障维修及预防措施研究[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0(1)

写梅花的诗范文5

[关键词]网络协作学习;CSCL;跨文化;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2-0056-06

一、引言

英语已经成为国际语言,全球超过13亿人在使用英语。使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合作是当今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也是教育培养的一项重要目标。我国开展形式各异的国际交流和联合培养活动,目的就是促进学生的多元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然而遗憾的是资源有限,能够面对面用英语进行国际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事实上很多学生都没有这样的机会。

信息技术和传播技术的发展使世界变平了,尤其是因特网的发展,更加拉近了全球之间的距离,人们跨文化间的交流、合作日益频繁。网络教育和网络学习应运而生,并快速发展。Web1.0、Web2.0、web3.0乃至webX.0的发展,为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了更好的平台,为全球知识共享、共建、分配提供了巨大的机会。利用网络平台,创建网络协作学习环境,为处在东方和西方的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使东西方的学生在文化的碰撞中,学习多元文化技能,这将是非常有意义而且值得研究的事情。

然而跨文化的网络协作学习,涉及到东方和西方之间的合作,要求中方的组织者具有很强的英语语言能力和投入大量的精力,同样西方的组织者需要有极大地研究热情,而投入和产出之间的差距将会比较大。所以在国内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研究案例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英语语言学习的研究,没有涉及到网络学习环境创设、跨文化协作学习成功要素以及学生的多元文化技能的培养等。而在国外已经陆续有一些研究,虽然成果并不是多,规模并不大,但是已经为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提供了基本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本文将在介绍国内外的部分项目的基础上提出此项研究的目标,并介绍研究的实施情况和研究结论。

二、国内外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研究现状

目前网络学习和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已备受关注,各个国家的学者对于网络学习和网络协作学习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网络学习和网络协作学习成功的要素。如黄荣怀教授提出的网络学习的成功五要素说,给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然而对于跨文化条件下的网络协作学习在国内很少有研究,在国外也仅有少数小规模的研究。下面简要介绍国内外的四个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项目。

1 中英在线学习合作项目eChina-UK

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黄荣怀教授和兰卡斯特大学(Lancater University)的David McConnell共同负责,有中国和英国的多所高校参与。课题的研究目标有三个:一是协作开发一门跨文化e-Learning从业人员专业发展在线课程,由中英两国高校教师共同参与学习;二是开发在线协作学习的形成性评价和知识抽取工具;三是比较中英双方高校教师对e-Learning理解的异同,挖掘形成差异的文化和教育原因。此项目主要对网络学习平台进行开发,对协作学习的评价方式和教师对e-learning的理解进行研究,而非立足于跨文化的学生交流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

2 欧盟的iCamp项目

该项目由欧盟资助,目的是创建一个跨国、跨文化的高等教育的协作框架和网络,使学习者、教师和同伴等汇聚于一个虚拟的学习环境中。英国莱斯特大学(Leicester)计算机系的Anh Vu Nguyen-Ngoc等人的研究介绍了利用iCamp平台进行跨文化协作学习项目的进展情况,并提出了一种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评价方法,运用多种数据分析的视角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交流文本,用内容分析法分析调查结果等。这种实证分析的方法,对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研究很有借鉴意义。

3 Sue-jen Chen教授开展的台湾一美国跨文化合作

Sue-jen Chen教授2006年进行了台湾与美国的跨文化合作,美国的10名学生(3男,7女)和台湾的5名(3男,2女)学生进行在线合作学习,双方的课程都是混合式学习,即一部分使用网络进行合作学习,一部分进行课堂面对面的学习。参与的学生主要是在职教师和研究生。在此基础上,Sue-jenChen教授提出了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模型。类似小范围研究还包括:夏威夷大学的Candace Chien-tzuChou对日本和美国(美国学生均是修日语的学生)共20名学生,分成5组,用日语进行交互,验证了关于美日社会存在感(social presence)差异(无差异),社会存在感与通讯媒介的关系,交互的质量与学习结果的关系等三组假设;印第安纳大学Kyong-Jee Kim等人进行的芬兰和美国的跨文化网络协作等。由于没有涉及亚洲和美国之间文化交流,对本项研究借鉴意义不大。

4 台湾地区以ePal进行跨文化网络合作学习

台湾新竹教育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的何锦玲等,通过对利用ePal网进行国际交流的323名中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2位教师进行访谈,对使用ePal的满意度、交流目的和交流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利用ePal网进行的国际交流,一般由教师组织,带领自己的班级参与,参与时间经常为两个学期,甚至两年参与对象以中学生为主。目前某些小学教师也已经带领小学同学参与进来,交流方式主要是e-mail。交流结果提高了教师的成就感,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作者指出在台湾跨文化利用网络进行的国际交流在中小学已开始发展,然而因占用课下和午休时间过多,需要教师有极大的热情才能保证活动持续。

以上四个跨文化协作学习的项目,各有侧重点,但都对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开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从iCamp项目我们借鉴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评价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从中英eChina-UK项目,我们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以及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从Sue-jen Chen教授的台湾美国合作项目,我们了解跨文化协作学习环境设计时的注意事项以及教学设计的流程;台湾ePal网的实践以及对学生跨文化需求的分析,坚定了我们克服困难,把此项目进行到底的决心。

基于我们与合作者Sue-jen Chen教授对跨文化协作学习方式的理解和上述四个项目提供的经验,我们专门设计并实施了中美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下面将介绍此次协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三、中美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实施过程

1 研究的理论基础

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涉及两个重要问题,其一是跨文化对学习的影响,也即中美文化对本国学生学习风格的影响以

及跨文化环境下对彼此的影响;其二是网络协作学习,也即网络协作学习的设计及评价理论等。

跨文化对学习的影响,朱祖林等指出不同地域文化背景下,远程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在生理维度、社会维度以及心理维度(除了“内向型”外),均存在显著性差异。黄荣怀教授指出这种差异,中国学习者交互的主要目的是分享浅层信息或维持和谐的学习氛围,英国学习者的交互目的主要在于深层次的意义协商,因此较多提问、质疑和批判,善于提出问题,善于通过分析性思考解决问题,建构意义。中国学生的“顺从附和型”、“答案诉求型”和“关系至上型”,对应英国学生的“质疑批评型”、“协商建构型”和“任务导向型”。这些结论对中美跨文化的开展具有很好地借鉴意义。

加里森(Garrison,D.R.)的网络探究社区模型一直被奉为远程交互理论的经典(见图1)。远程深度有意义学习(deep and meaningful learning)的发生依赖于三个存在,即社会性存在、认知性存在和教学性存在。社会性存在指的是学习环境必须为学习者提供交流的工具,以便促进学习者之间人际交往的顺利进行,即形成一个虚拟社会。这与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于1977年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保持一致,不过从面对面的课堂学习迁移至了网络学习。作为社会性存在的提出者,John Shoa、Ederyn Williams和BruceChristie等认为媒介的社会效力,取决于该媒介为使用者提供“社会性存在”的支持程度,因此,在考虑使用某种媒介的时候需要考虑它所带来的“社会性存在”程度。认知性存在指的是学习者通过与教学内容的交互以及与同伴的交互,能建构个人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性存在强调教师在远程教与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师需要设计、促进、指导社会性存在和认知性存在,以便促进深度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加里森的网络探究社区模型,是设计教学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环境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设计交互以便促进深度有意义学习发生的重要参考。

2 学习环境设计

我们选择杭州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28名本科生和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Wilmington)的教育技术学专业34名进修生作为被试,分为五个小组,每个小组有5-6名杭州师范大学的本科生和北卡罗来纳大学的6-7名学生。分组时重点考虑协作学习小组的组内异质特性和组间的同质特性,杭州师范大学每组的5-6名学生英语表达能力和专业素养各有差异,对应该组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6-7名学生也各有能力差异,每组指定一名小组长,负责小组的讨论。杭州师范大学的学生由笔者负责指导,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学生由Sue-jen Chen指导。

选择位于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进行研究。目前,有多种同步和异步交流工具可供选择,如e-mail、Google Documents、视频会议、Skype、MSN等;有多种学习社交平台可作为交流之用,如Ning、Blackboard等。本来打算使用Ning这个在欧美地区已经流行的社会互应用平台,然而遗憾的是,经过测试该平台不能够接通美国和中国。于是选择北卡罗来纳大学的Blackboard平台,这是一个纯英文的学习环境。下一阶段的合作我们打算利用开源平台(如Moodle、Chamilo等)做二次开发,来构建适合跨文化协作学习的学习环境。

协作开始于互相认识和认同。因此,我们首先把各组的照片放到平台上,接着设计一个交流环节称之为“sociallounge”,要求每位同学都对组内其它同学打招呼,并进行自我介绍,历时一周。考虑到中国和美国的时差为12小时,主要采用异步交流的模式。每个环节开始时,组织中国学生集中一次,指导他们如何发帖,如何回帖,正确使用英语。意外的是上午10点左右,当中国学生发完帖子,都能收到美国学生的即时回复,异步模式基本演变成了同步模式。

第二个环节称为“cultural orientation”,让中国的同学介绍中国的文化,同样美国同学介绍美国的文化,互相对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提问,历时一周。

第三个环节是“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rum”,双方就各自专业方面感兴趣的话题展开讨论,互相学习技术应用于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历时两周。每一个环节都设置要求和说明,使学生明确自己在该阶段的任务。

3 保障措施

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涉及中美两国学生的交流,当然主要是以英语为主,对于中国的学生是个极大地挑战,为了保证整个过程能顺利进行,保证项目达到预期的目标,我们进行了详细的规划。

首先我们设计了详细的跨文化协作学习过程。在协作学习开始之前,笔者和Sue-jen Chen教授对学习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进行了明确的规划和设计,包括学习环境设计、每一步进行时的说明文档、协作学习的可用资源,让学习者在每一步都明确自己的学习活动,并能取得需要的资源。

其次,我们制定了本项目的四个主要目标:培养中国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促进其全球视野的提升;分析双方学生对跨文化协作学习的态度;推动学习者积极主动地参与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提高学习者的跨文化协作学习技能。

最后,根据项目要完成的目标,参考网络协作学习评价的五个方面,即社交、参与、互动、认知和元认知,制定了跨文化协作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并确定每个指标对应的分析方法。如表1所示,从文化认同、协作过程和学习绩效等三个方面设置相关评价指标,对每个评价指标设计相关的分析方法。

教师在整个跨文化协作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按照协作学习开展时间顺序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是分组,分组时既要考虑组内的异质特性,又要考虑组间的同质特性。所谓组内异质是指将不同层次的学生搭配分组,这样有利于同学之间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共同提高。考虑因素包括:学习成绩优劣、英语能力强弱、性格特征差异、性别及领导力强弱等。所谓异组同质即保持组际之间的均衡性,考虑因素包括:人数、英语能力、性别、成绩等。其二是学习环境设计,在跨文化的学习环境设计中,一般包括三个递进的层级,即社会交往、文化交流和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其三是评价方法设计,主要包括对文化认同、协作过程和学习绩效这三个方面的评价。如图2跨文化协作学习教师任务模型。

四、数据搜集与分析方法

对杭州师范大学28名本科生和北卡罗来纳大学34名进修生进行电子问卷调查,分别发放28份和34份问卷,回收28份和34份问卷,回收率100%。

搜集的数据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文本内容,指学生在论坛中的帖子,问卷调查中开放问题的结果,还有教师的观察记录;其二是量化数据,学生对于问卷的封闭性问题的回答,因为问卷按照5级量表设计,5代表完全同意,1代表完

全不同意。

内容分析法是一种对于传播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的研究方法。其实质是对传播内容所含信息量及其变化的分析,即由表征的有意义的词句推断出准确意义的过程。学生在论坛中的帖子属于文本内容,而内容分析法主要针对文本信息进行,所以我们采用内容分析法进行分析,目的是确定多元文化环境对小组成员的行为的影响。内容分析按照以下四个阶段进行: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整理文本材料;确定文本内容中的主要行为佐证;确定组内经常发生的有规律行为;建立行为模型并对行为进行分类。两位指导教师对学生在线协作学习的记录,作为学生行为分析的参考。

对于量化数据主要采用SPSS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得出平均值和标准差,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问卷调查中开放问题的结果虽然是文本内容,但是却可以按照关键词出现频率进行统计,因此,主要采用统计分析的方法。

五、结果分析

1 文化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

如前所述,朱祖林、黄荣怀等曾指出文化对学生的学习风格有重要影响,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存在差异。本次中美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数据分析也显示了这种差异。主要有两个方面,其一是对个体与小组关系的认识,其二是内容的组织方式。

首先,小组与个体的关系。在介绍自己时中国的学生比较喜欢关于家庭的介绍性质的信息,通常比较长,比如出生地点、父母工作、家庭关系、个人爱好;而美国学生只是简单介绍自己,比如个人兴趣,工作经验等,尽管也有部分离婚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但是没有人提到父母。

中国人的世界观反映了东方文化的传统,即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和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而西方文化的突出特点是个性化和强烈的个人主义。美国的学生更自我,从自己的视角对小组贡献知识和经验,而中国的学生更喜欢集体的力量。比如统计显示,中国的学生喜欢用“we\our\us”等作为主语,而美国学生更喜欢使用“I\my\me”;中国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中比较被动,而美国学生则更加积极主动。

其次,内容的组织方式。美国学生喜欢先写主题句,然后罗列支撑主题句的材料;而中国的学生则相反,他们先罗列很多背景材料,再总结得出主题句。表现在美国学生的消息通常很短而且以任务为中心,而中国学生的帖子则相对较长。美国学生倾向于“总分”的写作模式,中国学生则是“分总”的写作模式。

2 学生对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态度

如表3所示,第九个问题到第十二个问题,主要调查学习者对跨文化学习的态度。跨文化学习增长了见识和扩展了国际视野,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中美两国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大部分同学对这两个问题有积极的态度。第十一个问题,对于在其他课程中继续进行跨文化合作的意愿,中国学生表达的态度更加积极(3.79>3.68)。第十二个问题,对于此次跨文化协作学习的总体体验,美国学生的态度则更积极(4.25>4.07)。对比2006年Sue-jen Chen的台湾――美国合作项目,美国学生对于跨文化学习的积极体验数值,从3.5攀升至4.25,表明美国学生跨文化学习的动机意识,尤其是和中国大陆进行交流的意识在逐步增强。在问卷的开放问题“如果再有一次跨文化协作的机会,我会?”美国学生有13人(共34人)表示愿意和中国学生进行更密切和频繁的交流,进行更长时间的合作,如表2所示。

3 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过程分析

第一个问题是关于平台使用中的技术障碍,中国学生在使用平台时存在一定的技术障碍(3.32),而美国学生基本不存在技术障碍(4.41)。第二个问题对课程的学习资源是否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美国学生比中国学生对学习资源的设置认可度更高(4.38>3.61)。这两个问题的原因是平台和资源都以英文出现,由于语言障碍,中国的学生在使用平台、查找资源、利用资源方面存在一定瓶颈。

第三个问题对“social lounge(社交)”环节的功能进行调查,美国学生对这个环节的认同度比中国学生略高(3.7>3.5)。对第四个问题“cultural orientation(文化交流)”环节,美国学生也表现出更加积极的态度(4.08>3.82)。在笔者对学生的观察中,可以发现,美国学生对文化交流环节非常感兴趣,向中国同学询问各种中国的文化传统,包括节日、传说、民俗等,然而大部分中国学生对于这些传统文化的了解也并不够深入,转换为英语的语境表达更为困难。第五个问题是调查学生在此次跨文化协作学习之前是否具有丰富的跨文化经验,数据显示中国的学生和美国的学生在跨文化的经历方面都比较缺乏,这也从另外侧面反映了跨文化协作学习对中美两国的学生都会有巨大的吸引力。第六至第八个问题,“technology integration forum(教育技术论坛)”的相关问题表明,协作学习过程中双方的学生对小组的依赖并不强,中美双方在这三个问题上没有显著差异。但从数据中可以发现,这个环节的设计不够合理,如果主题设计合理,学习兴趣得到激发,组员对小组的依赖应该会比较强。

六、讨论

1 重视文化差异,设置相关的双语资源

Dunn和Marinetti(2006)曾指出忽视文化的差异将导致困惑,甚至是协作学习的失败。由于中美文化习俗的不同而导致的中美学生学习习惯的差异,应该作为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研究目标,同时也是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在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利用已有的对学习习惯差异的理解,指导协作过程,在协作过程中发现学习习惯的差异,进而继续指导跨文化协作的实践。如此循环,把文化差异总结出来,方便后续开展网络跨文化协作学习。

在调查中发现,中国学生对于中国本土的文化传统认识并不够深入,对很多文化现象(包括通识的民俗、传统节日、传说等)的起源和历史不够了解。比如端午节、筷子、白蛇传、春节等。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髓,是几千年的历史传承,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熟知,并能用英语向其国外的朋友介绍。对于目前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我们应该进行反思,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而涉及到跨文化沟通,尤其是和英语国家进行沟通的时候,我们更应该让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英文术语有基本了解。

在跨文化的协作学习中,除了提供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源主题之外,应该提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并且是中英对照的版本,以便作为补救措施,使双方在认识之初就能对彼此文化产生认同,从而促进学科内容协作学习的深入。

在跨文化的协作学习中,文化的交流是双方认识和认同的基础,也是学习开始的重要部分。这个环节是教学环境中“社会性存在”的重要体现,也是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与其他网络协作学习最大的不同。在这个环节中,除了考虑文化差异的因素之外,更需要考虑中国学生英语水平,在搭建环境的

时候创建支架,促进“社会性存在”的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中的实现。

2 设置明确的协作主题,加强协作学习过程组织

如前所述,调查结果显示双方学生对小组的依赖并不强,也就是说小组凝聚力并不够强,导致协作学习的结果并不好。分析原因,主要由于协作主题的设置和协作学习过程的组织不够合理。

网络协作学习成功的要素之一便是设置适合协作的主题。这个主题是双方感兴趣的,并且是基于最近发展区原则的。协作主题的设置如图3所示,必须是中国学生已有知识、美国学生已有知识和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交集。这种设置有助于激发双方学生的学习动机,积极分享各自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利用各自的认知发展区,快速促进集体智慧的发展。

3 鼓励多样的协作形式,注重个性化协作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如果再有一次协作机会,我会――”,有10名中国学生表示愿意和个人而不是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另外9名同学希望进行更加深入地交流,还有7名学生表示希望用即时的交流工具如Skype等,如表2所示。这反映了一个跨文化网络协作学习的重大特征,即协作学习的个性化。在进行跨文化协作学习初期,进行一对一的协作应该作为班级协作学习的基础。协作学习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可以基于Blackboard学习平台,也可以基于即时通讯工具,如:Skype、MSN、QQ等。

在设计学习环境的时候,需要考虑协作学习的开展顺序以及各个步骤所应该采取的协作形式。在“社会交往”环节、“文化交流”和“协作学习”这三个环节中均宜采用多对多的协作模式,比如小组对小组,但是应该设置一对一协作的通道。对个体而言,协作学习是一个复杂的意义建构过程,涉及小组认知性、社会性对话和个体的自我内对话的过程,学习环境的设计应该为学习者的小组认知、社会对话和个体的自我内对话提供支撑。所以,必须提供灵活多样的协作方式。

4 设计强社会交互平台,保留交互的原始数据

写梅花的诗范文6

关键词:超写实油画;抽象油画;审美探析

所有的艺术形式都可以表达人的情感,油画艺术也不例外,写实性的油画主要表现的是现实生活,但是写实中会融入一些抽象的因素。而抽象油画艺术的表现又是在写实油画的基础上,从超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艺术审美的根本上看二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是不可或缺的。[2]在我国的油画艺术中抽象因素发挥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1 超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的艺术特点

超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侧重的方向不同,超写实油画重视的是油画对现实的真实反映,超写实油画不含主观感情,作品往往和大家用肉眼看到的事物或是用相机拍摄的事物一样,真实、冷漠,保持着自然主义的风格;超写实的油画的绘画通常会放大事物的尺寸,从而产生不同寻常的美学和心理效果。例如,许多超写实油画作家的作品一样有着喜欢以人为作为绘画的题材,有的喜欢对眼中的街景进行描绘,有的对咖啡厅和快餐店投入更多的注意力,有的比较喜欢描绘游戏和玩具。以上根据不容的内容进行真实的绘画的画家,他们的作品 就像极度精确的相机拍摄出来的作品一样,十分的真实。

抽象油画艺术的主要特点是没有具体形象、不遵从理性的思维。抽象油画艺术作品中不会描述真实的世界,不对世界上的客观形象进行展示,更加不反映现实生活。同时抽象油画艺术没有绘画的主体,画家在绘画中往往不顺从正常的逻辑思维,不表达任何的思想也不传递个人的情绪。抽象油画在创作中纯粹性的遵守颜色、点、面等对人的视觉冲击,抽象油画画面中没有形象、没有主题,只是充满了大量的形色。

2 超写实油画的艺术审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超写实油画艺术就来自对生活的写实,油画作家经过对生活中的感悟进行提炼最终形成了自己的作品。作者将常人在生活中发现不了的美展示在自己的画作中,虽然超写实画家的作品体现的是生活但是它同媒体拍摄的照片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区别。首先绘画作品反映的是画家这个群体在当时生活中的观察,其中存在画家对生活的一些感受。例如,画家在对落日进行绘画时,如果作者的感情比较轻快愉悦那么画出的落日颜色给人的感受就比较轻快,如果在绘画中作者的心情比较烦闷那么落日的颜色可能就比较浓重给人的感觉就会比较沉重一些。

超写实油画在绘画中需要对传统绘画方式的技巧进行延续。例如,超写实绘画需要参考黄金比例值,绘画的背景、空间等内容的设计中需要应用相关的数学和几何知识。几何规律可以好很好地满足人们的视觉感受。[3]

3 抽象油画的艺术审美

抽象油画艺术的基本元素是点、面、线以及颜色等符号化的语言。抽象油画中并没有直观的呈现具体的客观形象,也就是说当你面对这一幅抽象油画作品时,你无法看出画中具体的事物是什么。传统的绘画艺术是对真实的事物的描绘和模仿,但是这一标准在抽象油画艺术中被彻底抹掉了。抽象油画艺术的核心就是形式,抽象油画最为关注的就是画的形式,画中的点线等都是在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抽象出来的精华元素,这些元素可以很好地概括事物的内在和本质属性,因而抽象油画没有必要去苛求事物本身最真实的线条了。在康定斯基的《构图二号》中,人们会被它热烈的线条感动,这些线条同时也反映了真诚的情感,作者为了直接的反映作品中的美而不为作品命名,人们在欣赏时不会感到那种为内容而创作的痕迹。例如,莫奈的《阿山特依的游船》中几乎都是由大大小小的宽窄不一的色块组成,白色的帆船用较大的色块组成,显得十分沉稳洗练,同时和水中的倒影形成鲜明的对比,作者用不多的几笔将万里晴空,碧波荡漾的实景展现在画面上。[4]抽象油画的创作是由外到内的从作品的形式上寻求点线等符号,并由这些符号创造出新的关系和韵律,表达了特定的主观情感和思想观念,抽象油画艺术就是利用这一点将自身的艺术效果同写实油画区别开来,自身就具有了特定的艺术效果。

4 超写实油画和抽象油画艺术审美缺失

油画以其独特的魅力给人的视觉带来了巨大的视觉享受,同时也给了人们丰富地精神感受,人们的思想和艺术审美在油画中得到了巨大的启迪和发展,油画再现了自然美和理想美,其自身的形式美也达到了艺术创作的极高境界。首先,写实油画对于真实事物的反映具有审美的价值,油画利用三维的空间幻觉能力和对绘画对象真实性的展示是其他画种不能比的,超写实画家利用自己高超的绘画技巧来创造自然中的美以及精神上的欣赏之美。其次,油画具有理想的美,艺术虽然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油画艺术中的理想美是对现实美的提炼,画家经过对现实中的美进行提炼和规范以后在绘画和表达上迎合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在形式上油画艺术在后期的发展中逐渐变得成熟,美的形式更加的精炼和纯熟,由此油画的画法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油画技法在形式上有了多种多样的改革,油画作品的面貌也有了多种多样的呈现。

自18世纪开始,在文化、经济的多种因素的发展和影响下,油画艺术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油画创作中的形体、光感以及对画中色彩等因素的注重有所减少,油画创作者更加重视的是对传统的叛逆以及表达上的与众不同。人们也更加关注油画对于人们宣泄主观情感的重要性,油画艺术在完全成熟后又将面对变形,此时的油画创作从具体走向抽象并最终走向了抽象的极端。

抽象油画创作的出发点是创作者的直觉和想象力,并对具体的形象进行反叛,在绘画手法上更重视油料的色彩堆积以及随意的情绪的发泄,在绘画的结构上重视点线之间的自由勾勒,完全抛弃传统的写实审美观念,抽象油画给人的最大印象就是让人看不懂,抽象油画完全成了创作者自言自语、宣泄情感的艺术表达。油画创作在完全脱离的形象之后十分容易走向内容空洞的区域。

不同于抽象油画艺术的,超写实油画对人物个性的忽略也导致了自然美的缺失,在超写实油画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十分真实的人物形象但是感受不到一丝人物的感情,写实油画中的人物往往只是拥有空洞的眼神、呆滞的形态。此外创作者的情感也被压抑了,传统的写实主义可以使人从画面中感受到某个情节,具有一定的叙事性。超写实油画的创作就是对照片的再现,同时又避开了个人的主观情感,对现实生活中的世界进行冷漠的处理。最后创作者过于追求绘画技法忽略的形式美的塑造。

5 小结

油画艺术在不断的发展中经历了写实艺术审美的发展到超写实油画艺术的实现,最后衍生出抽象油画艺术,在油画的发展中无论是更加重视技法还是强调对情感的宣泄,都不要忽视油画创作中对审美的探索和体现。

参考文献:

[1] 王克军.审美的失落――超写实油画艺术和抽象油画艺术的共同特征[J].大众文艺,2011(17):42.

[2] 周伟.超写实油画艺术和抽象油画艺术的审美失落[J].芒种,2015(11):163-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