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走近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走近科学范文1
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有悖直觉、有违经验、有拂常识”的怪现象,只不过大多数成年人囿于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不易察觉或者无暇深究,于是这些亲近科学的机会就稍纵即逝了。而孩子好奇的天性和无所羁绊的思维,决定了其观察能力和探索欲望要强于成年人,因此更容易获得亲近科学的机会。
热水和冷水,哪一个更容易冻成冰?1963年,坦桑尼亚的一位初中生姆潘巴在做冰淇淋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怪现象:热牛奶比冷牛奶更容易冻成块。事实上,2000多年来,冰淇淋制造商、调酒师们也留意过类似现象,而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儿也曾发表过相关论述,但都没有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姆潘巴把疑问带到了高中,并向物理老师们请教,但得到的回应却是不屑,甚至嘲笑。然而,姆潘巴抓住了一次向访问博士提问的机会,将这个问题带到了实验室,并得以证实,这个现象才进入了现代科学的视野,并命名为“姆潘巴现象”。
类似神奇的科学现象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孩子擅长观察,好奇心驱使下,他们总想打破砂锅问到底,要一探究竟。《神奇科学》将生活中的科学怪现象进行了收集和提炼,变成一个个取材容易、操作简单、过程有趣的小实验。作者秉持一个信念,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时代,培养孩子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比培养多才多艺的“标准小孩”更重要。而科学灵感和创造能力的“激活”,有赖于孩子们的生活积累和动手体验。
本书最大的价值就在于互动性和启发性。作者很善于抓住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以“鸭蛋跳水”为例,作者首先发问:“鸭蛋也能成为跳水‘健将’,这是怎么回事?”在勾起小读者好奇心的基础上,告诉小读者“你需要”(什么材料),(你应该)“这样做”,根据指导“你发现”不仅可以让一个鸭蛋跳水,甚至能够见证更多鸭蛋跳水的奇迹。作者循循善诱,让小读者情不自禁地动手实验。当实验者还沉浸于对成功的欣喜和对神奇的困惑时,作者不失时机地对个中原理进行阐释。实验过程中,很可能有新的发现。篇末“我的实验报告”鼓励小读者用文字和图片的形式把这些发现都记录下来,并启发小读者深入思考,发表见解。作者充分考虑到青少年的接受能力和知识结构,对复杂的数学公式、物理原理、化学变化进行了通俗化处理,以期最大限度地激发小读者的兴趣,让“科学的‘真’和‘美’能结伴走进孩子的心灵”。
本书以其丰富多彩的选题、跨学科的知识和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小读者们开启了一扇走近科学的小窗。不仅如此,为了更方便家长和成人辅导孩子,本书增加了扫码看视频的功能。其动画特技、虚拟现实、轨道摇臂、无影照明、微距摄影、逐格摄影、高速摄影等高科技手段的综合运用,让这些小实验无疑成了“大制作”。可以想象,实验的过程也是温馨的亲子互动时间,或许“还能唤起(父母)对学生时代功课的重温和讨论”。
走近科学范文2
我校地处荆楚大地屈家岭古文化遗址腹地,在江汉平原与大洪山脉余脉交会处,有着极其广泛的农村生活资源,学生的衣食住行带有典型的荆楚农村习性。自然资源丰富,涵盖了小学鄂教版科学教材中提供的绝大多数的教学内容。生命世界、田园树林、山川湖泊、花鸟虫草,生物世界丰富多彩。学生从小生活接触这些资源,熟悉这些资源。因些,教师在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资源,让学生在学习科学课程的过程中,理解科学就在身边,知道科学课程的学习就是解决生活中的许多现象和事物的本质。在学习中感受到科学是那么亲近,那么有作用,从而产生对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如何让科学教学内容具体的走近学生的生活呢,试从以下两点来进行举例阐述。
一是注重整合教材,在教学设计中突显生活影像。科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它属于地方性教材,我们使用的是鄂教版,编排中很多内容更注重了以湖北地区为代表的各种生物的生活特性。我区正处在湖北中部,教材中几乎所有的生物都可以在我区找到,这就为我们教师在教学的设计上提供了广泛的生活资源,奠定了牢固的生活知识基础。可以大量引进生活中的生物特性资源,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如:在五年级的教材中的蛙和蟾蜍、龟和鳖、各种蘑菇等,六年级的科学教材中的卵石的形成、一天中的动植物等都是学生十分熟悉的生物个体。作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不仅要用好教材提供的资源,更要注重整合教材以外,学生更了解更熟知的资源。要用好教材,更要用活教材,让教材活起来,让教学活起来,让学生的学习活起来。例如在教学蘑菇这一课时,我就把当地常见的蘑菇提前进行采集和收集,同时请部分学生带来自家食用的蘑菇。这些蘑菇学生都见过,有的学生家里种植过,有的学生家里食用过。大多数的学生很快说出蘑菇的名称和简单的生长环境和特性。再如:教学《形形的动物》一课时,由于书中提到的动物个体都是动物园中的一些动物,对于我区学生来说几乎没见过,如虎、大象、驼鸟等,这些动物的生活特性只能通过查阅信息获取。而我区却有着大量的家养动物和野生自然动物,于是要求学生观察本地某些动物的生活特性,开展实践交流活动。这样的教学就将学生的科学学习置于广阔的生活背景之中,帮助他们扩展了对身边自然事物、科学现象的体验,并丰富了他们的学习资源。
走近科学范文3
一、创设悬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育教学规律以及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兴趣在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对于学生具有积极引导作用,是学生学习任何一门学科最为关键的心理倾向。小学科学作为一门具有极强科学性和趣味性的基础课程,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教学效果,必须将培养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作为重点内容,这也是学科特征决定的。目前对于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存在课时少和教学方法有待创新的问题,从而很容易导致学生忽视科学课程的学习,也不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科学素养。因此,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是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而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灵活设置教学悬念。科学的世界是复杂而且丰富多彩的,而且每一位学生都有着探索科学的欲望,而教师在教学中设计的悬念则会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迫不及待地参与到接下来的教学活动中来,更好地满足自身的求知诉求,不仅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这节课程时,教师要避免采用直接授课的方式,而是选择为学生创设悬念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分析,通过实践以及查找资料的方式探寻答案,通过学生自己的努力来解决悬念,不仅能够确保课内知识的延伸,也能激发学生的科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获得丰富的科学知识和能力。
二、开展探究活动增强学生实践体验
小学生往往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他们渴望投入到未知科学世界的探索当中,并且对于实践体验有着浓厚的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特征,教师必须有效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采用探究活动来满足和迎合学生的好奇心理,增强学生在科学教学当中的参与度和互动程度。科学探究是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科学原理都是通过探究的方式得以证明和发展的,这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学生对复杂科学原理的理解和掌握。学生在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能够进一步丰富学习体验,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学科的乐趣。例如,在小学科学课程当中的“校园树木”这一研究课题的学习当中,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方式来增强学生对课题的理解。首先,教师可以首先带领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到校园当中来观察以及认真搜集校园内不同种类树木的标本。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由结组的方式各个小组负责收集不同的样本,接下来将小组搜集到的样本进行整合和分类,并将其拿到科学实验室当中展开实验。其次,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放大镜等工具对不同种类的校园树木进行观察和实验,记录好不同树木的外形特征。最后鼓钛生将其制作成丰富多样的植物标本,并在班级中进行展览,使得学生能够亲眼见证自己的实验成果,让学生在实验当中爱上科学,获得良好的实践和情感体验。
三、结合实际生活丰富学生探究活动
科学与生活是紧密相关,不可分割的,在生活当中能够发现科学的身影,而在科学当中也能够发现大量贴近生活的科学原理和知识。对于现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较为薄弱,在认识和理解问题时往往较为片面,这就需要将科学知识的教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来进行科学探究,使得学生的探究能力以及理解能力得到提升。要想让学生对科学知识理解得更为深刻和透彻,这就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当中,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索来积累科学知识,增强认识和扩充知识。科学探究活动的设置需要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可以联系学生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但是难以理解的问题来为学生设置探究问题,带着学生渴望解开科学奥秘的迫切心情,让学生在探究和自己的努力下找到答案。例如,在教学浮力的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和经验为学生设计如何让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的探究问题,并鼓励学生以此为基础展开科学探究活动。学生在对生活经验以及探究中涉及的相关科学知识进行自主思考后,可以与其他同学结成合作探究小组,结合生活中的现象以及科学知识探究让物体浮起来的办法,提高学生的科学认识。教师在学生探究过程中要适时地给予指导,选用恰当的方法及时指出学生在探究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从而完善学生的科学思维。
走近科学范文4
一、 加强学习,完善自我。
为了丰富科学知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我经常从一些报刊、杂志上剪贴一些与科学课有关的知识,积累起来。我还经常学习《山东教育》、《烟台教育》上有关科学研究的内容,课余时间观看电视台的“科学教育”节目,多媒体网络也是我搜集材料、释疑解惑的好帮手。课余时间我就到实验室,把课堂上要做的实验先做一遍,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做到心中有数。勤于积累,勤于学习,勤于反思,使我在课堂上得心应手,也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心满意足。
为了尽快跟上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步伐,还积极参与各种培训与教学研究,认真撰写科学教学案例和教学论文。曾多次在区市科学论文评选活动中获奖。在不断的学习中我迅速成长起来。
二、充分准备,有的放矢。
小学科学教学如果没有材料,那就是纸上谈兵。每一节课我都布置学生课前准备材料。要求学生通过上网查阅、阅读报纸、刊物、询问父母、朋友等形式收集资料。另外我还利用农村的天然资源。让他们到自己熟悉的大自然中去调查了解进行探究。如在学习《各种各样的矿物》时,我就带领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地考察,对学生带回来的各种矿石,进行科学的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对各种矿物的特征已有了比较充分的了解,课堂上学习的知识掌握得比较牢固。这样让学生亲自动力手,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学习质量,教学效果很理想。
再是,我不怕麻烦,自己动手,搜集和制作实验所需的教具,并积极发动学生、家长寻找许多直接可以使用的教具:小铁钉、细铁丝、注射器、塑料吸管、电池和各种金属等;可以寻找替代品:如脸盆代替水槽,普通玻璃杯或其他水杯代替加热用的烧杯;利用不锈钢的勺子、汤匙代替凸面镜和凹面镜等;可以寻找各种能够制成教具的材料:如各种瓶子、线、废纸、易拉罐、可乐瓶等。凡是人们看不上、用不上的东西往往在我们的科学课上都有用武之地。
三、激发兴趣,巧妙引导。
要想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愉快的心情,就应该努力创造一个民主、平等的气氛,让学生有自主时间去分析思考,去提出问题,去猜想假设,让学生毫无顾忌地发表己见。在教学中我始终和学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和学生一起观察、实验、思考、分析、交流,和学生始终保持融洽的师生感情,加深了学生的实践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课堂上我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谜谚语法等创设学习情境,启迪学生提出问题,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如在学习《生命的奥秘》一课时,我给学生讲了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愉悦感时,就敢想、敢说、敢为。我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不包办代替,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
课堂上对于学生经过精心思考提出的问题,教师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处理,甚至置之不理,则很有可能打击学生积极探索的兴趣。使他们感到自己的想法没有得到关注,从而放弃自己的努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每当学生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或答对一个有创造性的问题时,就及时地评价进行表扬,对一时答不上来或答错的同学,也给予鼓励。由于学生的想法能及时得到反馈,课堂气氛活跃了。有时候我对学生的发言也不急于表态,因为过快的肯定和表扬往往传递着“讨论已经结束”的信息,应该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自由空间,让学生都有机会发言,尝试成功的喜悦。
在做火山喷发实验的时候的有个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火山喷发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灾害,我们能不能用一个锅盖盖在火上口上,这样它就不会喷发了。我当时极力的忍住笑。没有评价他的问题是否正确,而是让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同学们从火山的形成,火山喷发的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课堂气氛之活跃达到空前水平。
四、认真指导,及时反馈。
新的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而实验是学科学的最有效的手段。动手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爱科学的兴趣,有效地帮助学生发展智力,提高学生科学素质。
开学初,我直接给学生布置课外实践活动,并未作具体指导和要求。结果,收效不大。有的未引起重视,忘了;有的遇到问题,卡壳了;有的未坚持观察……我反思后认为,这主要是我的责任,是因为自己没有做好指导工作。于是,我从几个方面入手:1、讲清家庭小实验的重要性,讲清每个实验究竟要达到什么目的,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2、为学生提供他们难以找到的器材。例如,做“溶解”的实验前,我就发给每个学生一点高锰酸钾。3、作一些必要的演示。例如,“怎样加快肥皂的溶解”的实验,就涉及怎样切肥皂的问题。我向学生作了演示,还提醒大家要买一块较软的肥皂,才容易切开。4.根据实际情况,对书上的实验作适当的改进。例如,做“火山喷发”的实验时,由于用土豆泥做火山外壳,实验多次不成功。后改用萝卜做火山外壳,实验很快成功。5.指导学生坚持观察并作好记录。例如,“鸡蛋在醋中的变化”的实验,我要求学生每天观察记录一次。
走近科学范文5
关键词:快乐 科学 课堂 实验 兴趣
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总是被繁重的作业、繁多的考试、变得不快乐,我们的教师也被无休止的检查、考核、改作累得不快乐。当前的课堂,严肃和紧张太多,规矩和要求时时抑制着思维的拓展和表达的灵动。因而如何把笑声带入科学课堂,把快乐融入科学教学,这是我们每个科学教师应该承担的责任。下面就自己在教学中如何能使学生
在充满愉快而轻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科学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发现快乐, 新课改要求,科学教师要多和学生平等交往,教师要爱护学生,使学生喜欢老师,相互建立亲密平等的师生关系。同时,利用自身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使学生喜欢老师,与学生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这样,在教学中利用爱的迁移,使学生由喜欢科学老师到喜爱科学学科。在学习科学过程中,能转化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动力,把以和科学老师交往为快乐迁移到以学习科学为快乐,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亲其师,信其道”。
二、幽默的语言能活跃课堂气氛,给学生带来快乐。科学课中的一些知识、内容本身已使学生望而生畏,再加上讲授不得法的话,课堂气氛死气沉沉,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在教学中,适时、适当、适量地创造出风趣诙谐的幽默语言就能使学生绷紧的神经为之一松,精神为之一振,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消除厌倦的学习心理,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讲授“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中的惯性时,我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车上,汽车突然刹车,漂亮女士被她后面的年轻人撞倒了,漂亮女士气呼呼的说:“什么德行?”年轻人笑着说:“这不是德行,是惯性。”学生一下子就哄堂大笑,注意力马上就集中过来了。又比如在讲“水的压强”这节课,上到一半时,学生听得有点无精打采,这就需要“课堂幽默”活跃气氛,我讲了这样一个笑话:有一次所有在天堂的科学家们准备玩一次“躲猫猫”的游戏,很不幸轮到伟大的爱因斯坦找人,他打算数到100然后开始找。所有人都开始藏起来,除了牛顿,牛顿只是在爱因斯坦前面的地上画了一个边长为1米的正方形,然后站在中间。爱因斯坦数到97、98、99、100,然后睁开了眼睛,看见牛顿站在前面,就叫到:“牛顿出局,牛顿出局。” 牛顿说:“我没有出局,因为我不是牛顿!”这时候所有的科学家都出来了,然后大家都证明他真的不是牛顿。牛顿说:“我站在1米边长的正方形中间,这就是说我是牛顿每平方米,所以我是帕斯卡。”帕斯卡拽住牛顿脖领子:“那我是谁呀?”牛顿说:“只要你趴在地上,不就是我了吗?”同学们笑声一片,精神为之一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对压强单位的理解。让学生在愉悦中学习,在幽默中感悟,愚教于乐,开启学习科学知识的大门。
三、在实验探究中,体会快乐。初中学生对实验特别充满兴趣,因此,做好科学实验,能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获得心理上的愉悦,有利于激发同学们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否定思维定势,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所以我总是精心准备演示实验,提高演示实验的能见度,认真准备每一个学生实验,让他们在自己动手实验中加强对知识点的理解。如对串并联电路的识别和连接是学生在初步接触电学时的难点,我采用新课讲授和学生实验同时进行,当同学们看到一盏盏的小灯泡亮了,一下子就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科学教育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回归生活,也就是使学生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解决实际问题角度出发来体现价值观,不仅符合科学教学的目标,而且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八年级下科学第四章中有一个学生实验《安装简单照明电路》,在木板上练习安装简单照明电路,让学生连接导线以及安装灯座、开关、插座、插头、熔断器和保险丝,让学生学会测电笔的使用。在实验的过程中,同学们相当的投入,一组组的同学都认真的试验,灯亮了,有的同学情不自禁欢呼:我们成功了。有的同学主动去帮助不成功的同学,帮他们找原因。每个同学都克服了害怕触电、不敢动手的恐惧心理,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有些同学回家之后对家里发生的一些电路故障也能进行维修。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让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变成我要学习,我要学好科学。
四、设计作业,体验快乐,传统科学课的作业,往往是教师向学生传授了某一个知识点后,大家一起完成练习题,或者是将书本上划出的某些知识要点读读背背,甚至对习题中的讨论题也是我讲你抄,敷衍了事。学生只能按教师的要求去做,结果,失去了对科学课的兴趣与热情,为上课而上课,好奇心与求知欲也随之消磨殆尽,探究精神的养成更无从谈起。布鲁纳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名学生对一门学科感兴趣时,他往往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不怕困难,勇于探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将作业布置的时间进行了调整,把经过自主探究能够完成或调查类、观察类的作业布置为课前作业。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预先给学生提出建议和要求,如调查方案、程序设计是否合理,观察时要注意的方面等。学生通过预习新课、收集资料、观察比较等途径解决问题,同时发现新的问题,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究的欲望。由于之前有了一定的体验,学生回到课堂就能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甚至有的学生主动要求把他在课前作业中的收获、问题和产生的思考讲出来与大家分享,形成良好的互动氛围,对于新知识的获得也就容易了。
如在教学《植物的分类》一节之前,让学生去寻找身边的植物(可以是拍摄的照片、收集的图片,也可以是记录植物名称或采集植物的叶片、花、果实等),告诉他们将组织一次各种植物的展示。学生非常感兴趣,迫不及待地告诉同学和老师哪里植物多、哪里有很好看的植物。上课时,学生们兴趣盎然,纷纷拿出自己准备的材料,向大家介绍自己收集的植物,课堂教学气氛自然而然就热烈起来,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效果明显。课后,把学生收集的照片、图片、文字等在班级生物角展示,使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激发了他们进一步探究的欲望。
又例如在讲珍稀动植物时,课文资料中,只有朱、藏羚羊、珙桐、银杉等图片,没有有关文字介绍,但是学生通过预习,收集到大量资料,既有产地、数量、现状,也有关于珍稀动植物的故事,还写出了自己对珍稀动植物的各种情感,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获得了丰富的课外知识,感受到了快乐。诸如此类的作业内容,紧密联系教材,结合学生的需要,从书本到生活实践,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体验,广阔的空间以及全面发展的平台。
关于一些计算类型的题目,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一定的智力和个性差异,因此,在作业的布置上,程度好的同学按要求设计的作业有点难度,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帮助他们找一些较简单的题目,而且主动找他们辅导,既提供了和学生的交流机会,也让同学体会到老师的温暖悄悄送到他的身边。
总之,让学生学得快乐,在快乐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不但会增加师生感情,还会令你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呢!让我们一起努力让科学的课堂散发出更多的快乐吧!
走近科学范文6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体味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解决日常生活中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获得知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事实(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基本技能。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数学教学内容注重运用,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一、在数学考与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环境。
新的课程标准倡导形式多样的教学模式,但无论哪种模式都必须包括以下两点:
1.必须有一个情景。该情景是一个源自生活实践的情景,一个与本课学习内容相关的情景,一个有趣味性、实践性、和思考性的情景。这种思维情景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需要学生克服,又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习环境,也就是说,仅仅是在学生“心欲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之际指点一下,启其心扉,促其思维。数学教学要创设思维情景,就是要引起学生的认识需要,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而促使学生去积极思考,即达到“愤”“悱”状态。通常从以下几方面来创设思维情景。
①设障立疑――“学源与思,思源泉与疑”,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有疑问,就会有解疑的要求,也就有了认识的需要。立疑最终要质疑,不能操之过急,应予思考回旋之余地,障碍难逾,疑团难解之处,要耐心启发,不必越俎代庖,让学生经过反复思考,其思维过程才能更臻缜密,知识掌握才能更趋牢固。②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适当的困境,促使学生去认真思考。③通过新旧知识的逻辑联系来创设思维情景。④通过不断地追问来创设。⑤提供类比来创设。⑥通过生活实例和数学故事来创设思维情景。⑦通过联想来创设。⑧通过激发学生的数学美感来创设。
2.必须有一串问题。问题是教学的心脏,是学生探索的地点,也是激发和维持学生探索的动力。好的老师应该为学生根据创设思维情景的需要而设计一个激发思考和创造的问题环境。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困惑的问题、意外的问题、微妙的问题、疑难的问题去启发学生思维,诱发学生的探索欲望,要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
①结合日常教学,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延展、开拓问题链。②重视并利用学生在学生学习中提出的疑惑和问题,引导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讨论来解疑。③把探索和解决问题的“场”扩展到课外,结合平时和假期的作业,教师可有意识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挖掘问题,解决问题。
对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可以设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一法多用,但教师不必详解,仅作引导和提示,激发学生课后探究的欲望,即“愤悱”之情。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核心部份。
二、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以数学思想方法教学为主线。
1.在制定教学目标时,有意识地体现数学思想方法。深化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首先体现于教学目标的制定。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是否正确、具体,是否真正体现教学大纲与教材的要求,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2.在数学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知识的发生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式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像概念的形式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问题的发现过程,规律的被提示过程等等,都蕴藏着和学生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训练思维的机会。比如,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可用数学思想方法提示概念的内涵,体现知识的发生过程,培养学生准确建立概念的能力。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是培养能力的先决条件。
3.在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中,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往往就是需要有意识地运用或提示数学思想方法之处。数学教学中的难点,由于造成的原因往往与数学思想方法的更新交替、综合运用、跳跃性较大有关。因此,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更要有意识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给学生提供抓住重点、分散难点,化难为易、加深理解、掌握本质的途径。比如,根式的化简与求值是教材中的难点,为了突破难点,就要抓住整体思想、化归与转化思想,并采取形象化和具体化手段,运用直接或间接法,构造出具体形象的教学模型,实现从未知到已知的转化。
4.通过小结和复习,提供、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在课堂小结、单元复习时,适时地对某种数学思想方法的关键点或要素进行概括、强化和提示,对它的名称、内容、规律、运用等有意识地适度点拨,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数学思想方法的高度把握知识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而且可使学生逐步体会数学思想方法的精神实质。
三、在数学考与学过程中设计互动性。
数学课堂教学是由师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设计要能体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包括认知互动和情感互动,而情感的无形互动穿插于整仃课堂教学设计。生生互动主要是指合作学习,良好的互动能使学生养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生作风,同时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期望和决心。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设计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示范,小组合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