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生态养殖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生态养殖范文1
饲草的利用
我国草原辽阔,现有草原面积43亿亩,是全国耕地15亿亩的2.87倍。在农区亦有大量的草山草坡及“十边地”,而丰富的草场植被的年利用率仅为30%左右,大量的饲草年复一年的被白白浪费掉。这主要是人们的生态意识淡薄、基础知识缺乏所致。家畜生态养殖是一门新兴学科,尽管它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但知识的普及面太小,明显滞后。各级畜牧技术推广部门中,尽管大都是畜牧兽医专业的干部,并具有技术职称,但对家畜生态养殖知识却知之甚少,更不用说养殖专业户或农民,这就严重制约着家畜生态养殖实用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世界上农业比较发达的国家,都很重视草地畜牧业,一般在畜牧业产值中,草地畜牧业占50%左右,这被公认为是优化的农业结构,而我国草地畜牧业产值却微乎甚微。众所周知,一些饲草和树叶营养价值极其丰富,如北方草坡的主要牧草――白草,粗蛋白达8.05%,马唐粗蛋白达11.99%,松针粉粗蛋白达17.05%,槐叶粉粗蛋白达23.51%。且实践中使用松针粉、槐叶粉、草粉可使畜产品增加营养,禽类蛋黄的黄色加重,味道变香,蛋重增加,褐壳蛋色泽鲜艳,节约粮食,降低成本,无污染且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
近年来,有关部门致力于饲草粉的宣传利用,除草食家畜使用外,还大量用于养鸡、养猪。以养鸡为例,内蒙古某市蛋鸡年饲养量700万只,其中专业户550万只,在产蛋率高于85%的饲料配方中,配草粉比例为7%。以每公斤草粉0.56元为例,每公斤配合饲料可降低成本0.04元,全市使用专业户占5%,草粉年用量可达773吨,降低成本43.3%。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生产厂家已经开发出各种草粉生态产品,相信随着科技进步和人们对家畜生态养殖认识的提高,饲草的利用会有大的发展。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
我国年产粮食4亿吨,农作物秸秆5.7亿多吨,是北方草场每年收打干草量的50倍。每年的收获季节,农作物秸秆被大量烧毁,不仅白白浪费了自然资源,且污染了环境,烧坏了树木。如何利用好农作物秸秆,历来是建立生态农业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课题。1990年,我国14位专家上书中央,提出“发展秸秆畜牧业”。1991年农业部畜牧兽医司确认了“秸秆畜牧业”,1992年获得国务院确认。从1992年起,农业部在全国实施秸秆养牛、养羊示范项目。至此,我国的“秸秆畜牧业”发展翻开了新的篇章。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方法主要是原始的直接饲喂和科学处理,如氨化,青贮,微生物贮和糖化、碱化处理等,尤以氨化和青贮最常用。依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计算方法,饲喂4公斤氨化秸秆或每6.6公斤青贮饲料,就等于节约1公斤饲料粮。全国5.7亿吨农作物秸秆,每年若能氨化青贮10%,也是一个天文数字。目前关键是各级政府要重视,加强领导,层层落实,目标管理,加强宣传和投资力度,降低青贮机械成本,推广实用技术,只有这样,秸秆畜牧业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畜禽粪便的利用
生态养殖范文2
根据相关部门调查,在畜牧业生产过程中,每天1头猪相当于7人生活排放的污水量,1头牛相当于22人生活排放的污水量。2002年,我国年产生畜禽粪便量约19亿吨,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其中畜禽粪便产生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的总和排放量,畜禽排泄物污染防治工作已经是环境治理的主要问题。牛羊养殖给社会自然带来很大污染,会造成资源的减少,不利于人类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要大力倡导生态建设。从科学的角度分析,生态养殖中把能量与物质要不断的转换和循环,在生产阶段方面,应充分利用生物资料,最大程度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在牛羊养殖中,把握好大自然中生态系统之间的关系,提高人们的收入,这样环境也得到保护,同时减少了人力物力以及成本的投入。这种绿色环保的养殖模式有利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生态养殖一方面可以减少家禽牲畜所需饲料的成本,另一方面改善了池塘、稻田的结构,让不同的农业资源相互补充与利用,把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完全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和谐、可持续发展。生态养殖中可以把冲洗圈舍的水投入到池塘中,以供池塘中的植物吸收,过滤后的清水可以用于灌溉农田。这样就节约了很多的水资源,提高了水的利用效率,这些都是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和谐发展的表现。
2对策
畜牧业与生态环境有机结合,把握处理好畜牧业经济发展与生态效益的关系,因此我们就要转变畜牧业经营模式,走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之路。从思想上我们要把重畜轻草转变为草畜并重,实现科学的养殖新观念。把自然放牧的粗放经营转变为舍饲、半舍饲集约化经营,改变过去草食畜发展完全依赖天然草场的局面,实现种草养畜和农作物秸秆科学处理后养畜的饲养方式。把传统单一数量型转向为质量效益型,这样才有利于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全面发展。在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的工作指导上,把闲散的畜禽转变为专业户规模化集中养殖,或者专业小区养殖,提高养殖的现代化标准化程度,这些都有利于牛羊养殖与生态建设的协调发展。发挥畜牧业清洁生产新工艺作用,建立“畜—沼(有机肥)—草(种植)”新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首先饲料基地建设,生产无公害饲草,把好源头关。利用优良品种饲料草种、选择应用平衡施肥和土壤培肥等新技术、配套应用高效低残农药施用等技术,保证原料饲料的清洁生产。其次,饲料及饲料清洁生产技术。根据畜种、长势、阶段,根据动物营养学合理配方,应用先进的饲料配方技术和饲料生产加工技术,生产全价配合饲料。发展生态饲料推广秸秆养畜,农作物秸秆进行青贮发酵作为能量饲料。与无机盐等配制成畜禽配合饲料,代替30%~50%的原粮饲料,可降低饲养成本30%。再有,固液分离和干清粪技术。养殖场的粪污要进行固液分离。对固体粪便进行自然堆肥发酵,有利于杀死里面部分的病原微生物,起到自然消毒杀菌作用,再施到农田。液体经过沉淀后进行厌氧降解,杀灭部分病原微生物。尽多的采用干清粪技术,这样有利于减少水的消耗量。最后,沼气发酵技术。利用畜禽粪污进行沼气和沼气肥生产,合理地循环利用物质和能量,解决燃料、肥料、饲料之间的矛盾,改善和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种植业和养殖业间全面、持续、循环、健康发展,促进农民的产量增加、收入增加。生态畜牧业发展新模式“畜—沼—草”是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的最佳途径。
3结语
生态养殖范文3
关键词 河蟹;蟹种选择与放养;水质调控;种植水草;科学投喂
中图分类号 S966.1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25-01
近年来,河蟹生产的重点向大规格优质河蟹的生产方向转变,养殖生态优质河蟹不仅可以提高养殖效益,而且有助于实现农民增收、渔业增效。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已总结出一套成熟的管理经验,现介绍如下。
1 蟹种选择与放养
优质蟹种要求品种纯正、质量优良。由于长江水系蟹种具有生长速度较快、个体较大的特点,比较适宜作为优质河蟹养殖品种。选购蟹种时,以“五不要”为原则,即不要杂蟹、受伤蟹、病蟹、肢体残缺蟹和僵蟹、绿蟹。蟹种放养前需先进行暂养,因为暂养是其放养前必须经历的过渡阶段,所以放养前需先在池中设置1块暂养区,并根据水温和池中水草生长情况确定暂养时间,暂养面积一般约为放养面积的20%。蟹种放养密度一般宜控制在4 500~7 500只/hm2,以确保河蟹生活、生长空间比较充裕;一般在2月底至3月放养,如果放养时间过迟则水温上升后会导致部分河蟹蜕壳从而对下塘成活率产生影响,如果放养时间过早则越冬时损失较重;放养规格以100~200只/kg为宜,如果放养规格过小则河蟹生长基数不大从而对上市规格产生影响,如果放养规格过大则河蟹第1次蜕壳会比较困难导致损失较重[1]。
2 水质调控
淤泥是微生物繁殖的温床,因此应清除过多的淤泥,以改善养殖池底质。一般在冬季抽干池水进行清淤工作,使池底淤泥厚度小于10 cm;继而充分曝晒、冷冻,以利于沉积物的氧化分解;然后泼洒生石灰约3 750 kg/hm2,通过耕耙确保药液渗透,实现彻底杀灭各种病原体和中间寄生物;7 d后即可注换池水[2]。为防止残渣剩饵沉积发酵而污染水体,坚持每天清理食场,捞除残渣剩饵。高温季节,为降低养殖老塘口池底有机物分解释放的有毒物质量,定期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促进其转化吸收。为调控水质,可定期泼洒生石灰,一般每隔10~15 d泼洒1次,还可以提高水体中钙的含量;或施用磷酸二氢钙30 kg/hm2左右,以加快河蟹蜕壳速度,促进河蟹生长,一般30 d施1次,与生石灰交替使用;或者套养少量花白鲢,套养量以产成鱼750 kg/hm2左右为宜;适时注换新水,一般每隔3~4 d换1次水,如果水温低时则可延长至7~10 d换1次水,如果天气闷热时则坚持天天换水,尤其是河蟹上岸、上网等异常现象发生时更要及时换水,每次换水量一般约占池水总量的20%[3]。生长前期水深控制在0.5~0.6 m,生长中期控制在1.0~1.2 m;生长后期控制在0.8 m左右。
3 种植水草
种好水草是养好河蟹的基础。水草品种选择上,以轮叶黑藻、苦草、伊乐藻等为宜,但从草质角度评价,以轮叶黑藻与伊乐藻最适,苦草其次[4]。伊乐藻种植时间以冬季为宜;轮叶黑藻种植时间一般在清明节前后,种植方法为切茎分段扦插,用量为375~450 kg/hm2;苦草种植方式为播种,用种量为1.5 kg/hm2。水草种植面积要适宜,一般约占全池水体总面积的67%为佳。如果水草生长比较密,可以根据水面的大小每隔10~15 m开出1条1.5~2.0 m宽的无草通道。如果池塘水质清新,水草生长不良时,为促进其生长可施入复合肥60~75 kg/hm2。
4 科学投喂
人工投喂要注重投放基础饵料生物,同时注重人工补充投喂。小螺蛳壳薄鲜嫩,是河蟹早期最好的开口饵料;成螺蛳是河蟹中后期的活饵,同时其还可以净化水质,因此螺蛳是河蟹主要的基础饵料生物。一般在清明前后即螺蛳繁殖时期将其移植于蟹池内,撒投活螺蛳量不低于4 500 kg/hm2。所谓人工补充投喂,就是河蟹饲养过程中的日常投喂,坚持“前期精、中期粗、后期荤”和“四定、四看、精粗结合、荤素搭配”的原则,在确保饲料新鲜、适口的前提下,以投喂混合饲料为主,后期则适当增加动物性饵料的比例(约占50%),或投喂河蟹后期专用配合饲料。此外,投喂还要重点突破河蟹“两头”蜕壳的难关,在河蟹准备蜕壳前,投喂适口性好的动物性饵料(占67%以上)或专用配合饲料,并增加虾蟹蜕壳生长素的投喂量,一般不投喂单一性饲料,以满足河蟹蜕壳时的营养需求[4];在河蟹已开始蜕壳前,可泼洒生石灰水112.5 kg/hm2,以提高水体的pH值,增加水体中的钙含量;如果蜕壳区水草较少,则及时投放水生植物,如水花生等,为河蟹蜕壳提供场所和良好的生态环境[5]。
5 病害防治
在纤毛虫病防治上,要彻底清塘消毒,经常加注新水,保持水质清新;定量投喂饲料,及时清除残饲[6];用硫酸铜、硫酸亚铁(5∶2)0.7 g/m3全池泼洒;或用生石灰20~30 g/m3全池泼洒,连续泼洒3次,使池水透明度提高到40 cm以上;或用硫酸锌0.3 g/m3全池泼洒。烂肢病防治上,注意在捕捞、运输、放养等过程中避免蟹体受伤;放养前用3%~5%的盐水浸泡数分钟;发病后用生石灰10~20 g/m3全池泼洒,连续泼洒2~3次。在水肿病防治上,河蟹蜕壳时,尽量避免惊扰河蟹,避免其受伤;发病后用土霉素1 g/m3全池泼洒,同时用土霉素0.2 g/kg体重拌饲料投喂,或全池泼洒溴氯海因0.3 g/m3,间隔3 d重复泼洒1次溴氯海因0.2 g/m3。烂鳃病在高温季节流行,发病高峰多在7―9月,防治上,种植水草或放养绿萍等水生植物,彻底换水,使水质变清、变爽,若不能大量换水,则使用水质改良剂进行水质改良;消毒剂消毒时需使用刺激性较小的含氯消毒剂,如二氯海因、溴氯海因,连续使用2~3次;该病得到控制后,要从提高河蟹的体质、均衡营养着手,选取营养成分均衡的配合饲料进行投喂。蜕壳不遂防治上,以预防为主,在河蟹蜕壳旺期(5―10月),每隔15~20 d,用生石灰150~225 kg/hm2加水调配全池泼洒;在饲料中添加适量蜕壳素和贝壳粉、骨粉、鱼粉等。
6 参考文献
[1] 唐玉华.河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J].齐鲁渔业,2011,28(9):28-30.
[2] 刘子梅.河蟹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8):324.
[3] 吴艳菊.河蟹生态养殖的水质调控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1(15):38-39.
[4] 马达文.河蟹池塘生态养殖技术[J].养殖与饲料,2011(9):41-42.
生态养殖范文4
地点要设定在距离村或者交通线路相对较远的地方,要保持周围的环境宁静、空气清新、面积要超过0.5km2,并且需要周围要具备无污染的小溪或者池塘等洁净的水源,如此才能便于取水。鸡舍要背对风向,朝向阳面,坐北朝南,也可以建造塑料大棚。鸡舍可以使用旧房进行改造或者新建鸡舍。鸡舍里需要设置直径在1cm大小的网眼,可以选用弹性塑料网或者竹编网,网应当距离地表高出1m左右。
2建造鸡舍
鸡舍原则上要坐南朝北,呈东西走向。每栋鸡舍的放养只数应当保持在1000~2000只左右。建造的鸡舍场地必须平整,坡度控制在5~15°为宜,确保排水通畅,在场地四周设置排水沟,加强避风,不可选择在风口,也不可选择在光线不充足的低洼阴暗潮湿的地方。必须对鸡舍以及林地设置围栏,通过尼龙网把林地的鸡舍统一围住,如果条件充分可以采用养殖防锈围网。
3改造养殖场地环境
由于所选择的生态区域经常会出现野兽,预防野兽伤害鸡群,并且也预防鸡跑出饲养场所,就要对养殖场地的环境进行适当的修改,比如在鸡群活动范围的周边可以设置树枝篱笆,种植一些有刺的枝条植物,条件允许的可以设置铁丝网或者尼龙网等。
4育雏方法
育雏属于养鸡的根本,育雏技术对养殖户而言较难掌控。大部分养殖户之所以会养鸡失败,就是由于育雏时期的管理不当而引起的。
4.1升温方法
通过电源供热以及烟道供热的综合方式,将室内的温度从最开始的33~35℃,有规律的下降到同外界温度相同时才停止供热。
4.2通风
在第3天开始,在确保温度的前提下打开窗户进行通风,由上而下逐渐打开,让鸡舍里的空气可以形成对流。
4.3垫料
通过地面育雏的方式,室内要事先铺设好干燥没有霉变的稻草或者锯木屑、刨花、谷壳等一些材料,厚度保持在3.33cm上下。添加垫料要通过鸡舍里的干湿程度以及空气质量来决定添加或者更换[2]。
5育成期
孵出后的30日龄一直到上市称作育成期。在这个阶段,土鸡已经充分具备散养的条件,能够进行放养,放养的密度应当保证一亩地最多可以饲养1000只土鸡。在晚春到中秋时期进行放养,温度一旦降低,虫和草逐渐消失时,就应当停止放养。白天通过食昆虫以及绿色饲料为主,夜晚通过自配饲料给予补饲。对于5周龄以上的大鸡可以降到6成或者更低,晚餐必须吃饱,5周龄之后全部更换成五谷杂粮,以加快寻找食物来提高鸡的活动量,采食更多的有机物和营养物。育成期大多喂养青饲料、农副产品以及土杂粮,这是为了提高肉质,压缩饲料成本。
6防病措施
为了降低抗菌药物的应用,可以通过中草药植物摄取物制剂进行预防和保养。土鸡放养时极其容易感染寄生虫。可以在放养之前或者放养之后的15~20天以及此后每间隔一个月就为鸡群服用伊虫灭,预防土鸡出现线虫病或者吸虫病的情况。土鸡在放养的环境下也容易感染病毒性疫病。因为当前并没有极其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因此对于病毒性疫病大多通过预防接种疫苗进行预防。除却产蛋鸡以外,土鸡通常在100~120日龄开始销售,销售前7~15天之内尽量不服用药物。
7结束语
生态养殖范文5
1我国水产生态养殖存在的问题
1.1生产较为分散
在当下的水产生态养殖行业中,仍主要采用以家庭为单位的分散经营方式。这主要是因为整个市场的竞争不是很激烈,并且机械化程度较低,所以我国对于水产生态养殖行业没有进行有效的集中管理,这就严重阻碍了水产生态养殖行业的发展,对于生产者来说也是一种变相的利益受损。
1.2水资源环境恶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于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的水资源正在受到不断的污染,所以在水产生态养殖方面合适的环境越来越少,对于水产生态养殖行业的发展造成了阻碍。在水产生态养殖业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发展观念落后,大多数养殖者仍采用粗放的方式进行生产,对于水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并且导致水资源质量下降,需要大家在生产过程中加强注意。
1.3养殖人员素质不高
在水产生态养殖过程中,很多养殖人员对于行业的认识不深,自身的水产养殖专业素质不高。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无法进行综合的考量和科学的养殖,这就导致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水产养殖效率也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水产生态养殖行业的发展。
1.4基础设施和资金不足
在目前我国的水产生态养殖行业中,相关的设施比较陈旧和落后,养殖者在生产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生产效率比较低下。并且大多数养殖者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生产,对于现代化生产设备的引进没有足够的能力,限制了水产生态养殖行业的发展。
2水产生态养殖与新养殖模式发展战略
2.1加强管理,进行集中生产
相关部门应本着水产生态养殖的原则,完善养殖许可证制度和用水制度,实行统一管理。对养殖水域的养殖能力进行评估,以便能将评估结论与相应的养殖类型、方法、密度等关键信息结合起来,避免养殖户随心所欲地增加养殖密度,促进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推进水产生态养殖机械化发展,提升水产生态养殖的生产效率,并且将水产生态养殖行业进行集中管理,避免浪费水资源和生产力,让水产生态养殖行业实现更好的发展。
2.2保护水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针对水资源环境恶化现象,水产生态养殖行业需要实施有机水产养殖,制定合理的规划,有效保护生态环境。创造一个良好的养殖环境,减少生产垃圾对环境的影响,要着眼于市场需求及生态养殖目的,结合水体的生物承载力,在不同养殖区域进行合理开发,制定长远发展规划[1]。在养殖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进行规模化养殖,构建一个完善的体系,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以实现水产生态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
2.3提升养殖人员的素质
在水产生态养殖过程中,对于养殖人员应提高要求,养殖人员一定要具备相关的证件,相关部门要定期对水产生态养殖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并且要进行相关的考核,剔除那些专业素养不够的养殖人员,实现水产生态养殖行业可持续发展。
2.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水产生态养殖行业应积极采用新养殖模式,学习新的养殖方法,实现观念和技术的更新,提高水产生态养殖行业的整体生产水平。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水产养殖基础设施进行检查,建立健全水产生态养殖规划,获取科学的水产养殖业发展建议,推进水产养殖自动化、机械化发展,为提高整体生产水平和保证食品安全做出贡献。
2.5加大资金和科技投入
就水产生态养殖而言,离不开科技和资金的支撑。所以,我国必须建立完善的、长期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机制,促进水产养殖业科学发展。水产养殖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加剧水产养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要利用科学的设备和技术对环境进行保护,推动水产生态养殖科学发展。这就需要有关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为水产生态养殖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和保障,从而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养殖设备和技术,提高水产养殖水平[2]。
生态养殖范文6
关键词:土鸡;生态养殖;技术;探讨
1养殖地的选择以及土鸡养殖规模
首先,养殖地的位置应当远离车流量较多的交通干线或者铁路与人口较为密集的村落或城镇,应选在空气清新的林地地区,并且周边需要有清洁的池塘或者小溪,保持养殖地水源无污染。其次,养殖地的面积不应当小于0.5km2,在建设鸡舍时应当注意可以受到阳光照射,并且建立在背风处。鸡舍建设竣工之后,应当在鸡舍前后开设地窗与采光窗,地面与采光窗之间的距离应当大于1.5m,而地面与地窗之间应当大于20cm,同时应当安装弹性塑料网,网眼直径保持在1cm左右。
2养殖地场地消毒
为了减少土鸡生长过程中发病几率,应当定期给养殖地进行消毒,采用喷雾的方式将8%左右的石灰水或者2%的烧碱与消毒威按照1:1200的比例。在消毒完毕之后,需要对场地、料筒、饮水系统等进行密闭熏蒸,熏蒸可以使用28mL/m2的甲醛混入14g/m2的高锰酸钾。在进行熏蒸之后,应当保持鸡舍的通风,最好放置2d之后再继续使用。
3雏鸡的绿色管理
雏鸡的养殖质量是保证土鸡养殖数量以及鸡肉质量的重要前提。在进行鸡苗选择的过程中,应当保证鸡苗的体质健康、品种纯正。土鸡的杂交种类看,其中羽毛色泽有红、黑、白与黄;爪有黑、黄、灰与白。鸡苗的优质品种通常有头部较大、喜活动、身体干净、眼睛凹凸有神等特点。在养殖雏鸡的过程中,雏鸡出生1周之后,可以进行敲盆训练,便于雏鸡的管理工作可以高效展开。在养殖过程中,应当保持鸡舍内部的光照充足,保持23h/d左右,随着雏鸡的生长,减少到17h/d左右。养殖时,应当注重对雏舍的温度进行调节,1周龄雏鸡的鸡舍温度应当保持在33℃左右,在温度调节时应当体现12h,随着雏鸡不断生长,每周降低鸡舍温度1~2℃。在雏鸡周龄达到4周之后,便停止向鸡舍施温。在进行施温的过程中,雏鸡群会由于温度不合适产生不同的反应。当鸡舍温度过低时,雏鸡群会靠近温度源,并且不断鸣叫。当鸡舍温度过高时,会出现雏鸡群远离温度源,并且不断张口呼吸。
4疾病防治工作
为了保持鸡肉的质量以及避免土鸡死亡,就需要定期对雏鸡进行疫苗注射,并且时刻注意鸡瘟的防治工作。雏鸡在生长过程中,出生当日应当给雏鸡注射马立克氏苗;在出生1周之后需要将新肾支滴入雏鸡的眼内与鼻内;在雏鸡生长2周之后,可以使用禽流感油乳剂灭活苗进行皮下注射。当雏鸡生长至1月之后可以使用鸡新城疫苗。鸡瘟是一种导致土鸡死亡的毁灭性传染病。为了避免由于鸡瘟导致土鸡群大量死亡,可使用绿色生态的鸡瘟防治方法,可以使用大蒜捣成蒜泥。将蒜泥混入水中给土鸡饮用。或者将绿豆加入白矾制成粉状,加入适量水作为鸡饲料,3次/d。可以有效的对鸡瘟进行防控。
5结束语
土鸡的销售在市场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养殖土鸡可以为农村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所以,通过生态绿色的养殖技术建立土鸡养殖地是保证土鸡销售数量以及鸡肉质量的重要保证,生态养殖已经成为当前我国养殖行业的重要技术,只有研发科学合理的养殖技术,才能保证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伟慧.土鸡养殖技术探讨[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5(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