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入学感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入学感受范文1
白驹过隙,时光如同潺潺流水,转眼间,我便踏入了准东一中的校园,开始了美好的中学生活。对于新同学,我已经有了较浅的了解,我们相处得十分和谐快乐,彼此都珍视着这份缘分带来的不易友谊。
来到了新的学校,除了认识了新同学、新老师以外,最直观的感受便是有了不少新的科目在向我们招手欢迎,这固然令我感到兴奋,有隐隐有些好奇,对从来未尝试过的事物的好奇。记得刚发书的那天,我听到有同学在小声嘀咕:又多了这么多课,作业也更多了呀,哎。当时,我不禁哑然失笑,作业多了,所学的知识也随着多了,只要制定一个好的学习计划,并一步一步地实施,就能够面对群“科”,丝毫不惧,勇往直前。只要不“懒”,按照学习计划。周期复习,我相信我可以做好。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小学和中学的学习方式有很大的出入。在小学的时候,学习的范围不大,只要用心,就可以掌握知识点。而到了中学,思维要活跃,要学会听、说、读、写、译这五点,这是各科老师对我们的要求和计划。曾经,我的课外兴趣班刘老师对我们说过一句话: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学习中,最注重的是高效。向记笔记,就要锻炼我们的速度及归类能力。做作业,要既有质量又有速度,这是我对这个学年的初步计划和感受——高效。
入学感受范文2
关键词:化学教育;美育;科学美
现代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育成为时代的客观要求。所谓美育,它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打动学生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美化,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苏霍姆林斯基说:“美是一种心灵的体操,它使我们精神正直,良心纯洁,感情和信念端正。”在化学教学中,通过渗透美育,促使学生对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产生浓厚兴趣,以美求真,以美育人,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同时也使化学学习变得生动、活泼而有实效。
一、挖掘教材潜在美,让学生感受美
走进化学教材,仿佛进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特别对于刚接触化学的九年级学生来说,化学使他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例如:利用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利用化学综合应用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以使人类生活得更加美好。化学不仅研究自然界已经存在的物质及其变化,还要根据需要研究和创造自然界不存在的新物质,例如:研制新的半导体、电阻几乎为零的超导体、有记忆能力的新材料。化学可以使天空变得更蓝,河水变得更清澈,物质变得更丰富,生活变得更美好,你或许想要一件用特殊材料制成的衣服,可以调节温度,穿上它,冬暖夏凉,甚至还可以随光的强度改变颜色,你的这些美好愿望,正在通过化学家的智慧和辛勤劳动逐渐实现。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求自己用标准、优美的语言朗读课文,用亲切、温柔的语调和学生交流,充分利用语言美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是如此奇妙。
二、展示教学环节形象美,让学生体验美
现代课堂教学中,难道仍以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一张嘴巴来完成一次又一次单调乏味的课堂教学吗?我们能否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就能帮上忙?多媒体教学是一种颇具吸引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集图像、声音、文学、动画于一体,能起到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闻其声的效果。如在教学水分子分解示意图、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时,由于这两个知识点属于微观内容,学生看不见摸不到,很难理解这个问题,我采用形象的动画、悦耳的音响、通俗的语言,把学生带入一个有声有色的微观世界中,获得了身临其境的感觉。又如在讲解金刚石、石墨、C60时,我把它们的结构模型制成课件展示出来,使学生非常直观看出金刚网状结构、石墨的层状结构、C60的笼状结构。这样学生学得开心,教师教得轻松,陶冶了美的情操。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课程改革倡导科学探究,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实验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真做好每个演示实验是对化学教师最基本的要求。在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学生看到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当学生看到蓝紫色火焰时都说:“太美了,太好看了。”实验前预先在集气瓶底放少量的水,吸收生成的有毒气体防止污染空气,满足化学反应的绿色化,进而引申到我们所面临的严峻环境形势。为了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倡导学生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为环保贡献我们的一点儿力量。如少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一次性筷子、一次性茶杯,不能随地吐痰,垃圾进行分类回收等等,就像中央电视台热播的公益广告词所说的,有时候,文明也许离我们只有几十厘米宽度,有时候,文明也许只是一张纸的厚度。我相信,其实文明在我们心中,我们每迈出一小步,社会就会迈出一大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不良习惯,这难道不是化学教学中美的体现吗?
三、注重教学语言艺术美,让学生鉴赏美
教学语言是整个教学活动的外壳,是教师传情达意的符号系统,它的好坏直接制约着教学活动。枯燥无味的语言缺乏生机,使人产生厌倦的心理情绪,抑扬顿挫的语言充满活力,能吸引学生。
学生们喜欢朗读诗歌,充分说明了富有音乐性的语言对人的作用,抑扬顿挫、韵律和谐、节奏明快的语言,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如在背诵金属活动顺序表时,我让学生按音乐中的七个单符背诵,教学生们边唱边学,并采用对唱的形式。另外在化合价的记忆中,我编成了口诀:K Na H Ag+1价,Ca Mg Zn Ba+2价,Al只显+3价。明快的节奏,朗朗上口,孩子们在欣赏中记下了所学内容。
教学语言的幽默感也是课堂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巧妙地在化学教学中运用幽默的语言,可使教师的授课内容变得风趣诙谐、幽默睿智,可使教学顿时生辉。如在电解水实验时,正极负极分别产生什么气体,它们的体积比为2:1还是1:2等这些问题,学生比较容易记错。我用“父〔负〕亲〔氢〕大”的口诀让学生记,这样学生记得准,记得牢固,同时也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在快乐的心情下记住所要掌握的东西。
入学感受范文3
关键词:数学美 学习效率
数学美是一种激励,一种召唤,一种陶醉,一种创造。数学课充满着知识、趣味,我们要让探究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源泉。我们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从多方面、多层次地去感受数学美,这对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于求知,主动思考,为此要设置出符合学生思维的问题,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空间,放飞他们的思绪,使他们灵活应对各种问题。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让学生愉快、有效地学习数学,关键是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在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受数学美呢?
一、品味数学美,体现在对问题的思考中
每个人都会追求美的事物,青少年学生亦不例外。教师可利用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展现数学的美,如可以把生活中数学的美展现给学生。这些数学美可以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使学生从内心深处感受数学美。例如,在教学“黄金分割”时,我向学生举了很多黄金分割在生活中的应用,并通过图片展示给学生,如人体的最美比例、古埃及的金字塔、舞台的最美站位等。这些都是因为符合“黄金分割”原理,才会最美。我让学生思考:“我们身边那些图形的设计符合黄金比例呢?”学生就会联想熟知的图形,如天安门、电脑桌、电脑屏幕。有的学生会突发奇想,我们人体的上下身比例也符合黄金分割……数学美源于生活,是数学的本质属性,数学美感通过学生在一定审美经验上的感知体现出来并反作用于学生。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发现、欣赏数学美并产生美感,从而减轻学生心理压力,使学数学成为一种享受,让生活中的数学语言化,数学中的语言生活化。比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并且等于它所对圆心角的一半时,教师可以引申为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外角、圆内角,以激发学生的思维,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从而得到结论,圆内角大于圆周角,圆外角小于圆周角。
二、引领学生发现数学美,体现在教师巧设发问中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也是思维的结果,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数学概念本身高度抽象概括,与学生的认识能力不相符。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中多说、多讲、多问,使数学符号具有学生化的语言功能。例如,在讲有理数的混合运算时,我先与学生玩“算24点”游戏。结合已有的知识经验,学生在游戏中很快知道了加、减、乘、除的运算顺序和括号的作用。这种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运算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也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如,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三线合一,那么两腰上的三线呢?教师可让学生经过认真思考后用一句话概括,这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学生发现数学的严谨美。再如,在学次函数的图象时,教师可给学生设计这样的问题:(1)哪种类型的抛物线顶点在原点,对称轴是y轴?(2)哪种抛物线的顶点在y轴,对称轴是y轴?(3)哪种抛物线经过坐标原点?经过这样的发问,学生就会积极动脑思考,并发现图形与解析式的完美结合美。
三、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的发现数学的美
我发现数学教师的任务归根到底就是把枯燥抽象的知识以学生化、生活化的设计引进课堂。正如数学巨匠康托所说:“数学的精髓在于自由。”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本身又是一个巨大的数学课堂。我们的数学教学要尽可能地接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社会生活,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中处处有生活”的道理。数学课堂只有再现数学知识与自然科学、人类生活的联系,才能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才能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和各方面的实践活动能力,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打下扎实的基础。教师如果能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体味其中的美,特别是若能用数学美来解答数学问题,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四、通过设置疑问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入学感受范文4
在长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们都把背诵作为教学的重点,而忽略了对诗歌的全面感知,结果导致学生只会一些简单的背诵,不能真正理解到诗歌所构建的精美意象。语文教师怎样才能让学生全面感知诗歌呢?笔者以为可从以下几点来进行突破。
1. 从绘画角度来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给我们展示出无限广阔的空间,如何去感受美呢?教师可以把书中涉及的实物检索成绘画素材,引导学生去发挥想象,把它描绘成一副完美的图画,让学生从欣赏画的角度去领会诗意美,这样就能实实在在地感受到美的意境。我们在学习贺知章的《咏柳》时可以尝试着来描绘出这样的景象:春回大地,柳树发芽,那柔软的柳枝从树梢上垂下,绿绿的,在水中映出美丽的倒影,一阵微风吹来,嫩绿的柳叶在阳光下婆娑起舞,让人不由联想到一定是二月春风的杰作吧!倘若遇到有绘画天赋的学生,让他把这些景象画成一幅画,“柳”给人留下的印象就更为直观了。
2. 从音乐的角度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
一首好诗给人带来的情感体验往往是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而一首好歌儿给人的感受是任何人都说得出来的。读诗的感觉像什么呢?如“真情像草原一般广阔”,似“潇洒走一回”一般洒脱;犹“二泉映月”一般悠长,若“赛马”一样奔放。借助音乐来体味诗意,学生一定会感到趣味无穷。我国古代的乐府诗可以配乐演唱,其实这也是一种以音乐来感受美的形式,学生如果能以优美的乐音唱出全诗的内容,不论他采用何种曲调,只要他能从中实实在在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就说明学生对诗的理解已经达到一定的境界了。
3. 从改写的角度来拓展诗歌的内涵
诗歌因为字数有限,很难准确形象地传达出具体可感的审美意象。中学生社会阅力不丰富,知识水平有限就更难把握其深远的意境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扩充句子入手,从读诗后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等多角度进行思维,让学生把诗歌改写成语言优美的散文诗,或者是扩充为写景叙事的散文,这样领会诗歌的内涵就不是一件难事了。有位学生在曾经对李清照的《如梦令》进行了这样的改写:常常回忆起在溪边亭子里饮酒赋诗,尽情玩乐直到黄昏的情景,我们高兴得忘记了回家。太阳西下,正忙着寻找回家的路,焦急之中不小心把小船划进了荷塘的深处。一阵飞鸟的叫声映入耳际,原来是我们奋力划船的声音惊醒了正在栖息的鸥鸟。看罢这则生动的改写,领会诗境自然就水到渠成了。
4. 从赏析的角度来体味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有特定的思想感情,不同的人对诗歌感受的深度也各不相同,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基于这一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一首诗的主题并非是绝对的唯一,学生的见解,只要是合情合理,教师完全可以鼓励他们保留,即使是不妥,教师也要承认他们动了脑筋。倘使学生实在谈不出自己的所悟,就应当指导他们利用丰富的图书资源来探究诗歌所表达的丰富感情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经过一番思考加工后,自己悟出来的就不再是教师传授的统一模式了。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达成共识,提出疑点,最后由教师归纳总结,从而得出既有个性又有共性的结论。
5. 从联想与想象的角度来创新诗歌形象
入学感受范文5
[关键词]:绘画兴趣 游戏 故事 诗词 辅导 展示
学生从学习儿童画过渡到学国画,由于绘画工具和材料改为毛笔、宣纸、墨、国画颜料等,孩子往往不是太好掌握。开始练习时,经常弄得满脸都是墨迹和颜料,还把桌面涂得花花绿绿,乱七八糟。在培训孩子们国画绘画技法技巧的同时,如何帮助他们克服初学失败带来的影响,提高他们的国画学习兴趣,持之以恒地学习下去,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努力地探索新的教学方式,通过多年的国画教育实践,有几点不成熟的经验供大家参考。
一、利用游戏导入,激发儿童学习国画的兴趣
“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厌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如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太阳,星星,瓢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如画“中国戏剧人物”,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故事,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讲解国画故事,扩展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子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大千弃房买画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认识,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三、深入生活,扩展学生表现的对象和范围
儿童水墨画教学中传统的教学不外乎临摹、写生、创作三体合一,这是历代画家实践证明的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内容也是常规的花鸟、山水等,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在选择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时,扩展学生表现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才能让学生感兴趣,就像在描绘自己的生活一样。在平时生活中,有一些细节如“照镜子”“梳妆台”“公园的一角”“跳绳子”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来劲,这对学生的细心观察以及创造思维都能够得到培养。这时候,结合讲解在进行绘画时如何考虑用笔、用墨和用色已经水份的掌控,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四、将古诗、书法、音乐与国画相互融合,提高兴趣,完善学习效果
中国传统历来一直认为诗与画为姊妹艺术,唐人曾经说过:“书画异名而同体”。古诗的优美不仅在于它的文字,还在于它的意境,与同样讲究意境的中国画诗画相通,让孩子用绘画来表现古诗的画面,将两者结合,互相促进,对提升国画学习效果有十分好的效果。例如,在学习花卉和昆虫后,让学生用国画的形式来表现《小池》中“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场景,那是别有趣味的。还有《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和《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等,指导孩子在画上用书法提上诗句,从另一个角度又促进孩子们学习书法的兴趣,国画、古诗、书法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再比如,我在讲解的怎样画《荷花》这一课题时,就结合了汉乐府的《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这样启发孩子再画出几条可爱的,游来游去的小鱼儿。在静中画动,动中画静,动静结合,增强画面的生动情趣。课堂讲解后,学生在绘画练习创作时,我还经常配以节奏舒缓的民族传统音乐,更能让孩子们进入国画的意境。
五、重视过程的辅导,及时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学生作画时,老师要时刻关注他们的作画过程和一些别人无法发现的细节。既不能漫无目的巡视,也不能过多地询问,干扰他们的激情、灵感和思路。这时候,老师要做到因人而异,因势利导。如对信心不足,迟迟不敢下笔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手把手教学方式,帮助他在纸上先跨出第一步,这万事开头难的问题就解决了。在孩子不知道如何进一步深入画面的时候,老师要及时地启发和引导,哪怕帮助他添加几笔也无妨,主要是起到进一步扩展、丰富画面的作用。
入学感受范文6
要把作者所描写的意图学到手,就必须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发挥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如在《桂林山水》一文中,要引导学生感受漓江的水,桂林的山那种独特的美,就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有个正确的引导。
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词句的含义。如“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我攀登过峰峦雄伟的泰山,游览过红叶似火的香山,却从没见过桂林这一带的山”两句,拿大海、西湖与漓江作比较,拿泰山、香山与桂林的山相比较。比什么呢?比它们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不是说大海、西湖不如漓江的水美,泰山、香山不如桂林的山美,而是说漓江的水既不同于大海,也不同于西湖;桂林的山既不同于泰山,也不同于香山,它拥有一种独特的美。
其次,借助图画、插图、多媒体等,让学生感受桂林的山、漓江的水美。如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拔地而起、危峰突兀等词语,让学生根据插图、画面等辅助材料反复读,使学生领悟到这种美,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可以让学生根据意境画一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