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园伤害事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园伤害事件范文1
副组长:黄松山
成 员:朱清宝
林朝庆
2、学校保卫处为加强平时校园安全的预防力度,快速有效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城厢中心学校成立保卫处。保卫处由应急处理领导小组直接领导。主要职责是处理校园各种突发事件。具体名单如下:主 任:林木田(校长)
副主任:黄松山
成 员:朱清宝 林朝庆
二、校园突发事件应急预案(一)暴力伤害事件应急预案1、活动的组织者或当班值勤者为第一责任人。2、实行“突发事件首望制度”,即暴力伤害事件一旦发生,首先看见突发事件的教师,应在第一时间报告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并尽可能阻止暴力伤害行为继续实施。3、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一方面应通知“保卫处”和相关人员迅速赶往事发现场,竭全力阻止暴力伤害行为继续实施,及时疏散学生,全力保护受害师生。另一方面应立即与当地公安部门和上级相关部门(镇政府、县教育局)取得联系,要求救援。4、如发现学生身体受到意外伤害时,应马上送医院诊治,并及时通知受伤害者的家长。5、公安部门到达现场后,应听从他们的指挥,积极配合救援工作。6、事件平息后,协助保护好现场,并向公安部门和上级政府部门详细汇报情况(口头、书面),做好有关材料。7、学校领导和班主任要对受伤学生及时慰问,稳定情绪,保证校园秩序稳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理小组组织人员,接待受伤同学家属并做好解释工作。(二)消防事故应急预案
1、配备好必备的防火安全设施、设备,及时检查电器设备。2、发生火灾时,切断电源,迅速搬离危险品、易燃易爆物品,先用灭火器灭火;火势蔓延,急向“119”消防指挥中心报警,并立即报告县教育局。3、迅速开通全部安全通道,组织、指挥师生疏散,撤离至安全地带。4、阻止学生救火。5、配合消防部门,做好自救工作。6、尽可能地保护好现场,做好涉及本案的有关证人证事记录。
(三)食物中毒事件应急预案
1、凡就餐后,老师出现不明病因的肚痛、胸闷、恶心、乏力昏沉、呕吐、腹泻等症状,各生活老师、班主任、值周教师等,谁先发现,谁就应在第一时间报告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领导小组。2、迅速与医院联系、诊治,采取救护措施,并向教育局及卫生防疫部门报告(包括:时间、地点、中毒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可能引起中毒的食物等)。
3、保护现场,做好预留食品、蔬菜的取样工作,食品用工具、容器、餐具等不急于冲洗,以备卫生部门检验。4、迅速排查食用致毒食物的师生名单,并查询他们的身体状况。5、根据事态发展情况,迅速与家属联系。6、如实汇报有关情况,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做好诊治、调查、事故处理工
(四)突发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应急预案1、做好传染性、流行性疾病的预防和公共卫生工作,宣传防治知识,防范突发事件的发生。2、建立重大、紧急疫情信息报告制度,对
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及时向卫生防疫部门和区教育局报告,听取卫生防疫部门的处理意见。3、对传染性、流行性疾病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师生交叉感染和扩散。4、在校园、教室内做好必要的消毒工作。对可能受到危害的该班学生和任课老师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5、坚决杜绝染病学生带病来校,必须由医院出具诊断证明已康复并不再存在传染危害后方准许来校上课。6、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争取共同配合预防和诊治。学生病愈回校后,任课老师要做好补课辅导工作。
校园伤害事件范文2
关键词: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小学美术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5
一、缘起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感和时代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被拆除,现在人们不难发现建筑似乎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所以,很多艺术家、文化保护者呼吁“留住建筑文化”、“保护老建筑”。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 。我国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建筑特色,建筑是本土课程资源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小学美术课程中却很少涉及建筑的教学内容。
二、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拥有着丰富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资源,既有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外滩建筑群,也有凸显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枫泾古镇、金泽镇古桥等。上海地区建筑资源课程的开发,对学生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上海的本土文化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建筑就在我们的身边,此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养成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与素养。
(二)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海派建筑文化是融合多方文化的综合产物,它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文价值,更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识,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奠定基础。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发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建筑学习课例,为美术教师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提供参照。第三,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和创想出新的建筑造型,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与素养。
三、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精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出美术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海地区建筑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建筑会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融合传统和先进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建筑形式,因此上海建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并在上海地区推广。
(二)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美术教科书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笔者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汇总一至五年级10册教科书中与建筑相关的课例,详见表1:
序列 年级 课题 作业要求
1 一年级下册 第16课 彩虹桥 大胆的运用颜色画桥
2 二年级上册 第11课 繁荣的街道 画一画街道场景
3 三年级上册 第1课 各种形态的建筑 欣赏各种不同的建筑
第3课 老家门窗 画一画漂亮的农家门窗
第8课 高楼大厦平地起 画一幅城市高楼的图画
4 三年级下册 第8课 高架路上 画一幅表现高架桥的画面
5 四年级上册 第1课 古塔 收集古塔材料,班上交流
第3课 家乡的桥 画一画家乡的小桥
第7课 老房子 画一幅老房子的图画
表1:教材中相关“建筑”的内容
从表1中,我们知道:10册教科书中关于“建筑”的内容只有9课,其中关于上海本土建筑资源的更是寥寥无几。课例结构一般以单课时编排,作业要求比较单一,大都以“画一画”的方式呈现。
笔者走访了几所上海小学美术课堂,发现美术教师在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单课时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大都局限于建筑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学生一般以绘画的方式加以表现。笔者认为,单课时虽然比较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但是如果学生一直接受零碎的知识,自己又不能进行整合加以吸收,那么这些知识很容易就会被遗忘。所以,笔者认为以单课时和单元穿插教学的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会逐渐产生兴趣,单元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所学内容,并能整合以前所学知识。而且单元教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在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更是能大大刺激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开发了以“留住城市记忆”为议题的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筑的形式及内涵。
四、“留住城市记忆”――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设计思路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被拆除,但同时也有很多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留住城市记忆”的课程旨在围绕城市面貌的变化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了解上海城市面貌的变迁,通过绘画、设计、制作模型三种不同的方式探寻城市建筑风貌!
“留住城市记忆”的课程分为“继承”和“创新”两个层面,“继承”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上海建筑的图片资料,询问祖父辈对上海建筑的记忆,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保留上海过去的城市文化。“创新”是指学生归纳总结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设计建筑造型,表达设计理念,探寻表现手法。
(二)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将“留住城市记忆”课程分为“上海是‘美容’还是‘毁容’”、“小小设计师”两个部分,共5个子课题,以一种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城市变化。这一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结构图
(三)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具有海派建筑特色的建筑造型。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关心身边建筑,发现建筑的独特韵味!
2.教学过程
(1)上海是“美容”还是“毁容”
第一、二、三课时,分别是 “新旧上海”、“海派建筑”。 教师根据上海建筑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旧上海”课程类型:欣赏•评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分别对上海的摩天大厦、弄堂建筑进行新旧的对比介绍,使学生产生对新旧上海建筑的兴趣。学生分为“美容”、“毁容”两组进行辩论,讨论上海建筑变化的利与弊。
“海派建筑”课程类型:综合•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分为“弄堂故里”、“高楼大厦”、“外滩建筑”三支小队,进行上海建筑的考察学习,归纳总结各种建筑的特点,并且每个小组设计代表人物或者吉祥物将考察的照片串起来,组成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个场景进行展示。(如图1)
这两个课时帮助学生了解上海多元建筑的特征,学生在“新旧上海”中通过辩论的方式,了解上海建筑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海派建筑”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目前上海建筑的情况,学生寻找上海建筑的图片资料,询问祖父辈对上海建筑的记忆,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并绘制作品,展示上海建筑的风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了解身边建筑的造型,而且更是对上海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2)“小小设计师”
本课程是建立在上一课程的基础之上,分为三个部分:设计‘新海派’建筑、“筑造‘新海派’建筑”和“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归纳总结上海建筑的特征,根据每小组的学习成果,设计出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造型,探寻制作材料,制作模型,并且用文字加以说明。这一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
设计“新海派”建筑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分为“外滩建筑”、“弄堂故里”、“高楼大厦”三个小组),设计具有上海特征的建筑。并填写以下相关内容:
建筑名称: 成员:
设计来源及其意义:
设计思路 设计草图:
制作材料
筑造“新海派”建筑 学生根据设计搞,探寻制作材料,建议利用环保、或者废品制作建筑模型(如图2),学生实地考察上海大世界的建筑,了解建筑特征,吸收其特点,以游乐园为主题为大世界进行改装。
展示学习
成果 作品展示分为“学习过程”、“终期结果”两个部分,学习过程主要针对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的相应课件及其绘制的作品。“终期结果”是针对第二部分的学习内容及其建筑模型。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师评”、“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三种方式进行。 “师评”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作品,给予一个综合的评价,并且提供学生作品改进的方案,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课程。“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分为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的体会和课后探究学习三个部分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根有据地进行改进。“小组互评”则是通过小组学习的过程及其成果的评价,学生在小组的互相评价中,提出各自的观点,共同促进学习。学生通过这三方面的评价,不仅能够改进作品,而且很好地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 课程创新点
“留住城市记忆”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单元设计具有新意。课程从传承本土建筑文化为出发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想,设计“新海派”建筑,学生提高了主人翁的意识。
第二,教学方法新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建筑课程。在“设计‘新海派’建筑”课程中,学生填写设计表,积极创想,并自主探寻材料进行制作。
第三,评价方式多样。本课程评价中,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不仅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品,而且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建筑不断更替,建筑的保存及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增设以建筑文化为议题的单元课程,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保护旧建筑和创造新建筑提供新鲜血液,做好人才储备。随着上海地区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美术教学实践将会有更加一个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校园伤害事件范文3
【关键词】校园踩踏 教育伦理 重建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事业在规模和质量发展上也得到了有力的支持,走上了快速而有序的发展轨道。然而,近年来,在我国中小学校园内不断发生的校园踩踏伤害事件,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的瞬间离去,让人触目惊心,其代价太过沉重。伤害事故不仅造成学生身体上的伤害,给广大师生,家长留下心理的阴影,也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了直接或间接的巨大经济损失,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事件引起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一切“意外原因”,都不是被宽恕的理由,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教育伦理。
学生的处境,折射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中小学校是未成年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主要场所,学生们正处于身心成长的过程中,对校园伤害事故发生的风险意识差,事件中的自我保护能力不强。因此,反思校园踩踏的悲剧,提高教育者的责任意识,加强校园管理,重建教育伦理,为广大师生构建安全有序的校园环境,具有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1.校园踩踏事件对师生及学校的负面影响
缘于广大民众对学校发展的高度关注,对教师职业的高期望值,对孩子成长的期盼等原因,一旦发生校园危机事件,社会舆论和新闻媒体都会第一时间地报道和评论,给学校带来巨大的压力,引发公众对校园踩踏事件的关切与愤怒。
1.1 伤害学生的身体和生命。
近几年发生的校园踩踏伤害事故中,群死、群伤三人以上的特大学校安全事故占到一定的比例。这些发生在校园的伤害事故,其后果令人震惊,轻者造成学生的躯体损伤,严重的造成学伤残甚至死亡,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给部分学生家庭带来失去孩子的沉重悲痛,击碎了他们对孩子期盼的梦想;如果不能彻底的整治,依然会对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造成威胁。
1.2 给师生和家长蒙上心理阴影。
学校危机事件,尤其是校园踩踏事故,还会使师生心理遭受严重创伤,留下难易抹去的阴影。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目睹或经历过暴力事件的儿童易于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他们心理上表现为易怒、焦虑、沮丧、精神分裂等;行为上会引起逃避、自杀、自残等事件的“后遗症”。 (如2009年和2013年分别发生在湖南省湘乡市,湖北襄阳市的校园踩踏伤害事故,部分目睹或经历了事件过程的学生,每当谈及当时的情景就会产生一定的躯体反应――不愿说、颤抖、哭泣。)
踩踏事件同样造成了家长以及师生的心理伤害,家长对孩子上学产生忧虑。尤其是那些孩子在事件中发生意外的家长们,给他们留下终生的遗憾和痛苦。学校的师生们也在事件之后或自责或伤心,难以释怀。
1.3 成为学校发展的一种“伤痛”。
校园伤害事件发生后,大部分学生家长都会选择与学校通过法律的途径解决。一般事故的法律举证原则是谁主张,谁举证。而校园伤害事件却不是依照常规模式,而是采用举证倒置的举证原则,即家长如果状告学校,他们不需要向法庭提供给证明学校有责的证据,反而是学校要寻找证据,证明自己在事件中,履行了自己应尽的义务,不应该承担责任。因此,学校就要举全体师生之力,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置。而且,赔偿金是现在学生伤害事故矛盾尖锐的症结所在,处理校园踩踏事故纠纷最终都要落实到经济赔偿上,加大了学校的经济压力。
所以,只要学生家长与学校对薄公堂,将会使学校的公众形象大打折扣,社会评价下落,公众信任度降低,或将成为影响学校未来的发展要素。
2.校园踩踏事件的成因分析
重新审视校园踩踏事件,可以发现,中小学生安全意识淡薄不是主流因素。而且,事故的发生也不是始料不及的意外,而是日积月累的校园安全隐患的现实暴露。终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缺乏必要的教育风险意识。
多年以来,我国民众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学校是最安全的地方,学生一进入学校大门,就平安无事了。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许多公众和家长、师生对教育风险的估计不足,也不会在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们如何应对,这是源于社会和家长对学校的过度信任,对教育及教师过高的社会期待。事实上,教育不是没有风险的行业,学校中各种风险同在,随时都可能发生。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自主的行为能力,在学校各项活动中都可能发生各种各样的校园事故(运动受伤、拥挤踩踏)等。
同样,教育管理者也相信,好动是中小学生的天性,他们会自己保护自己的,学校不需要对学生强调那么多,学校也没那么多风险。而不去想一旦发生伤害事故,就是学校没有履行好管理义务,将承担管理过失的事故责任。
2.2 盲目撤并与管理缺位。
近几年,随着农村适龄儿童的减少,农村教育格局的变化,为了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一些地区实施教育整合,把原来分散的学校实行合并制。学生集中以后,形成了“超级学校”,原有的教学条件不足更加捉襟见肘。形式上是合并了,而教育部门、学校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并没有跟上,依然停留在过去的农村教育管理模式上,没有以革新的姿态去适应新学校管理。
在我国农村中小学校,教学设施不足,安全隐患成为常态,只要不发生事故,大家皆心照不宣,仿佛总要等到发生了伤害事故,大众才恍然大悟,学校也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后续所有的问责、道歉和补偿都已为时过晚。
3.在反思中重建教育伦理的思考
校园伤害事件范文4
(一)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分析的意义和价值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能否安全、健康地成长,关系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幸福安宁和社会稳定。正因为这样,校园安全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保护好每一个孩子,使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意外事故减少到最低限度,已成为中小学教育和管理的重要内容。
纵观近年来频频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和自杀事件,不可否认,多由校园隐性伤害造成。此伤害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人为的对身体和精神所造成的伤害,另一是因外在物质设施不当而引起的身体或精神伤害。这种伤害的后果往往是不堪设想的,偏偏它又总是潜伏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一时半会儿并不显之于众,以致无法得到人们足够的重视。这也正是近年来隐性伤害所带来的极端事件如自杀现象和校园暴力现象不断浮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它往往对少年儿童脆弱的心灵造成无法估量的消极影响,有的甚至用一生的时间都无法弥补。
所以研究这种隐性伤害的成因,使原本并不凸显的东西呈现出来,以防患于未然,意义十分深远,我认为。
隐性伤害两种类型中,最严重的又是人为所造成的伤害,即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学生群体的不良行为造成的身体和精神所产生的非直观性伤害,包括不当教育惩戒及教师的心理惩罚、学生间的肆意侮辱等。因此,本人研究分析的重点就在于深入探究造成这些伤害的原因、形式等,以引起社会、家长、学校及教育部门对隐性伤害给学生造成的危害的足够关注,并摸索出预防或应急方法,减少或降低由此产生的对学生所造成的身心伤害现象或程度,从而真正实现“爱护每一个孩子”的愿望。
我认为,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不仅是一个值得教育及心理学领域分析和探索的问题,更是一个值得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因为它是校园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本人认为对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的研究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和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理论支持主要来自于如下方面:
1. 劳凯声教授关于少年儿童人身伤害的分类研究
2002 年,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所劳凯声教授和中国少年儿童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共同主持完成的“当代中国少年儿童人身伤害问题研究”课题,其中指出伤害可以根据不同的角度进行划分。如果以伤害的表现形式为标准,可以把伤害分为显性伤害和隐性伤害。显性伤害的表现和后果往往比较明显,一看就知,不会造成人们过多的争议和迷惑。而隐性伤害则是以一种比较隐秘的形式表现,大多表现出一种迟滞性、后发性、隐蔽性、潜伏性、长期性,要经过较长一段时间的潜移默化作用,或者同类加害行为重复发生的积累,受害人才会表现出身体或行为方面明显的伤害表征,往往不易被人察觉。但是,这并不表明伤害事实没有产生。
2.卡尔.罗杰斯的人际关系理论
卡尔.罗杰斯重视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罗杰斯认为,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接受并认可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身价值的一个独立个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欣赏并赞扬学生的优点,同时也宽容学生的缺点,维护学生的尊严与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己做出选择和决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平等的、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
3.现代教育理念与理论。
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成功的教育者必须深入细致地了解并尊重学生的天然禀赋及个性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有愉悦感、安全感、尊严感,学生的潜能、智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在教育现代化发展的今天,最先进的教育就是尊重和承认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及生理等等方面的差异。
二、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思路、目标和具体内容
(一)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思路
首先,把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研究的对象锁定为中学生。一是因为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主要来自中学,对中学生,尤其对初中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心理及生理特点较为了解和关注;二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布告,在世界大多数国家中,意外伤害是儿童青少年致伤致残的最主要原因,而在不同年龄的青少年中,又以15―19岁意外伤害的死亡率最高。
然后,对校园存在的隐性人身伤害事件或隐患进行调查,在获取充足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分类剖析,分析提炼出具有普遍性的造成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
再后,针对不同成因实施不同的干预策略,寻找最有效的排除隐性伤害的办法。
最后,比较干预的效果,分析主次、得失,探求理论依据,形成可行性预防机制,建立一套集预警、监控、教育和危机干预于一体的反应机制。
(二)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校园隐性伤害成因的探究,有效预防在校园情境中由于教育方法、管理方式、措施的不完善或失当等引起的学生隐性人身伤害或对学生人身安全的危险及威胁所造成的身心伤害;
2.通过探讨如何建立有效的干预或预防措施,形成有效的校园危机干预机制,减少校园隐性伤害的发生;
3.为校园(尤其是中学校园)安全管理机制的进一步优化,为排除校园的安全隐患,提供一份详实的调查报告或案例分析集;
4.填补目前本校和本地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汇编案例分析集作为校本教材,引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我区中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校园隐性人身伤害的成因分析研究的具体内容
通过对学校教育方法、管理方式等存在的安全隐性伤害事件或存在的隐患进行调查、分析、干预、提炼,形成可行性干预机制。具体干预可从如下四个方面着手:1.树立一种新的安全管理工作理念,把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作为校园重要的安全隐患来对待。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优化学校软环境。4.探寻、建立可行性干预机制和反应机制。
校园伤害事件范文5
关键词: 婚恋观 校园伤害 健康成长
梳理近年来各地高校发生的校园伤害案件,笔者发现多数是由于学生情侣间没有处理好感情问题引起的。由感情纠纷导致的校园伤害案件给高校带来极其恶劣的社会影响,同时也造成高校发展中遇到挫折和困难。剖析导致校园伤害案件发生的原因和应对之策,是笔者写作本论文的目的所在。
一、导致校园伤害案件的原因
笔者叙述了校园伤害案件多数是由于学生未能正确处理感情问题引起的。那么,造成悲剧出现的深层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1.学生心智不够成熟,性格偏执、莽撞、冲动导致的。
现在的大学生多是“90后”,他们是在福窝里成长起来的一代,并且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家人的悉心呵护反而让这些独生子女养成了蛮横、跋扈,遇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一定要得到的性格。性格上的缺陷导致他在面对感情危机时,不能理性应对,部分学生选择极端、不惜伤害他人的方式解决。如前两年四川某知名大学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发生两起因为感情问题引起的伤害事件,事件导致一死一伤的惨剧,鲜活的生命就那样离去,不能不令我们唏嘘不已,这些校园悲剧事件的发生与大学生的性格缺陷密不可分。
2.大学生普遍没有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恋爱是当今大学生群体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大学生成长,的必要环节。只有正确认识爱情本质,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何谓正确的恋爱观?笔者觉得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正确的恋爱观应以自由选择为前提;应以志同道合为基础;应以互相尊重为核心;应以忠贞专一为原则;应以遵守社会公德为底线。但是部分大学生恋爱观很不成熟,以狭隘占有和获得自我满足为目的”[1]16-21。这样一遇到自己无法克服的挫折的时候,往往诉诸暴力,用暴力手段解决感情困惑。这种现象出现与大学生不成熟、不负责任的恋爱观是不无关系的。
3.高校预防此类伤害事件机制不够健全,高校德育工作者工作不到位。
虽说因感情问题导致的校园伤害案件不时发生,但未引起高校的高度重视。很多高校未建立相应的应急预防机制。高校管理者把大学生恋爱问题当成司空见惯的事情,当成人饿了要吃三餐一样的平常事情。这样就忽视大学生恋爱出现问题时可能带来的巨大隐患和破坏效果。再者,学生工作一线的老师对管理学生情况不够熟悉。当恋爱学生出现感情困惑的时候,未能及时给予心理疏导,在一定程度上放任伤害后果发生。管理不够完善,工作不够扎实和细致,两相作用是导致校园伤害事情再次发生的又一个原因。
当然,由感情出现问题导致校园伤害事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以上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几个诱因。
二、避免校园伤害事情发生的对策
那么,如何开展工作,避免让大学生恋爱问题成为校园伤害事件的主因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特质。
高校在日常工作中针对大学生的性格特征,应该开展有针对性的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了解活动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进去,在活动参与过程中改正性格中的缺陷与不足。在活动参与之前与参与之后,还应该有专业老师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科学分析研判,依照科学分析和活动中的表现对学生开展个性辅导,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正。
2.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精细化。
高校学生管理要趋向精细化,对学生恋爱引起的问题予以高度重视。不仅着力完善学校规章制度,建立完善预防预警机制。而且重点突出高校一线直接参与学生管理的高校辅导员、班主任的作用。通过培训学习,提升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与水平,让他们意识到做好学生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具体是熟悉学生情况,掌握学生动态,尤其是自己管理的学生中有哪些恋爱群体,辅导员要有一个摸排,便于恋爱学生出现心理波动时,辅导员及时发现并有效处理,将可能发生的恶劣后果扼杀在萌芽状态。
3.高校应该设立恋爱课堂。
当下,随着社会开放程度提高,恋爱已经不再是一个谈之色变的话题,大学教育中更不应该是。各高校应该在通识平台中设立大学生恋爱相关课题。通过课程讲解,一定程度上解决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困惑,进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婚恋观念。在课程讲解过程中还应该多部门联动,不能忽视高校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的重要作用。对于课堂上无法解决的心理困惑,学生可以通过心理辅导中心获得解答。
三、结语
恋爱从来就不是学生个人的事情,如何助力恋爱学生群体健康成长,除了学生对自己有准确认识,并能针对自身缺点加以克服外,更重要的是高等教育工作者在这个过程中应发挥应有的作用,扮演好大学生的引路人、指导者、知心朋友的角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因恋爱问题导致的一系列校园伤害事件。
校园伤害事件范文6
近日,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各地各中小学校针对发生在学生之间,蓄意或恶意通过肢体、语言及网络等手段,实施欺负、侮辱造成伤害的校园欺凌进行专项治理。
群殴、羞辱并拍成视频上网传播……校园暴力事件频频升级,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是什么让花季少年变得如此暴戾?我们的学校、家庭教育怎么了?笼罩在学生头上的暴力阴云如何驱散?
较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立法、惩戒机制和教育机制的缺失,使国内校园暴力长期以来停留在道德层次,没有上升为法律议题。但是否采用重典进行惩罚,引起业内人士不同看法。一系列问题值得社会反思。
校园暴力不计后果
“同学是被人在厕所捅死的。”
近日,一则在重庆市彭水县当地论坛上的帖子,因为涉及到“校园”“死亡”等词,迅速在网络上传播。
死者为彭水县桑拓中学初中二年级16岁男生赵英(化名)。一名同学介绍了当时的情况,事发时,教学楼三楼的一个厕所被人挡着不让进去,“赵被堵在厕所里面,至少有三个人围殴他”,最后被人持凶器捅伤致死。
赵英的班主任证实,确有学生被殴打致死,事件发生在今年4月28日下午1点左右,系学生之间矛盾引发。
“被捅学生的胸部有大片血”,事发后,四五名学生抬着被捅伤学生去了最近的医院,“但人最终还是没了”。
暴力伤害同学并非此案独有。
距离重庆一千多公里之外的安徽,在一起校园欺凌事件中,同样是十几岁的孩子,因为恋爱纠纷,将酒精泼向同学,并点燃打火机。
“我从背后抓住她一边的肩膀,将酒精从另一边的脸部、肩膀浇下去,看到她蹲下去尖叫,我慌了,用打火机点了两三次才将她的头发点燃。”
今年5月9日,安徽省合肥市某中学学生袁某在合肥市包河区人民法院受审。
袁某这样回忆作案经过――他的同学马某不同意与自己谈恋爱,被一再拒绝后,袁某很不好受,就网购了酒精。
2015年8月15日,在安徽建筑大学校园内,袁某点燃了泼洒在马某身上的酒精,致使马某面部、前胸、后颈等部位被烧伤。
鉴定结果显示,马某的损伤程度属于重伤二级。
案发时,马某未成年,袁某刚满18周岁。
公诉机关指控袁某犯故意伤害罪。庭审中,袁某因多次顶撞受害人母亲,被公诉人当庭训斥。
马某案发时尚未成年,其母作为法定人出庭,提出附带民事诉讼,要求赔偿共计292万余元。
16岁至18岁施暴者超65%
针对近年来不断曝出的校园暴力事件,最高人民法院刑一庭妇女儿童权益刑事司法保护课题组就校园暴力刑事案件作了专项调研,并对2013年至2015年各级法院审结生效的100件校园暴力刑事案件进行了梳理。
报告显示,校园暴力犯罪案件涉及的罪名相对集中。针对人身的暴力伤害比例最高,其中故意伤害罪占57%,故意杀人罪占6%,寻衅滋事罪占10%,、侵财犯罪各占12%,聚众斗殴罪与绑架罪分别占2%、1%。
从犯罪者的年龄来看,在100起案件涉及的159名未成年被告人中,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被告人有55人,占34.59%;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被告人104人,占65.41%。
报告显示,持凶器作案、造成人身伤亡后果以及作案后自首、达成谅解协议的比例较高。
在致被害人重伤的32起案件中,免予刑事处罚2件,占该类案件的6.25%;宣告缓刑的22件,占68.75%;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4件,占12.5%;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的2件,占6.25%;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件,约占3.13%;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件,约占3.13%。
致被害人死亡的35起案件中,宣告缓刑的8件,占22.86%;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的1件,占2.86%;三年至五年有期徒刑的4件,占11.43%;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的12件,占34.28%;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10件,占28.57%。
孩子缘何如此暴戾
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一个疑问油然而生:是什么原因竟然让十几岁的孩子对同学拳脚相加?
有媒体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校园暴力案件的直接诱因往往是同学间偶发事件或平时恩怨等琐事,因碰撞、口角、玩笑,还有经济纠葛、情感纠纷,甚至一个眼神等偶发、微小事件都能点燃青少年们的“暴脾气”。
“校园暴力的主要原因有家庭、学校、社会、自身及制度设计等因素。”海南省社会心理学会会长岳筱雯表示,不少家庭教育易走两极端:要么要求不严,使孩子养成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个性;要么管教过严,严重挫伤孩子自尊心,使孩子变得偏激、自卑。来自留守、离异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更易形成孤僻、冷漠等不健全性格。有一些学校教育模式功利性明显,忽视学生品德教育、法治教育,这些都为校园暴力埋下隐患。
与此同时,少儿不宜的暴力电视节目、游戏、书籍等劣质文化腐蚀孩子们的心灵,使孩子潜移默化地被暴力文化“武装”了头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还有社会黑恶势力向校园渗透,一些学生有他们撑腰,更加肆无忌惮。
岳筱雯表示,中学生心理正处于建立自我个性的阶段,好奇心强,叛逆心强,缺乏独立评价能力,自控力差,极易在外界诱因的驱使下激发冲动,且遇事不计后果。未成年学生因具有这些生理、心理特征而特别容易成为校园暴力的主体。
16岁以下施暴难追其刑责
一名遭受过校园暴力的孩子家长表示,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在孩子受到伤害后,只对施暴学生处以停课检查处分,虽然施暴学生也被责令道歉,学校也承诺会对施暴学生好好教育,但如此轻的惩罚能否让施暴孩子真正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危害?其他孩子的安全又如何保证?
我国刑法规定,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罪不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只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等八种犯罪承担刑责。这样的法律设计让他们有恃无恐。而且,在民事责任方面,校园暴力施暴者的监护人仅仅是赔偿医药费、赔礼道歉,也不能引起他们的充分重视。
我国现有《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等多部法律,都立足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但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并无系统、完善的立法。有专家称,对于触犯法律而未被的未成年人的惩戒,也只有一些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很少付诸实施。
在黑龙江省黑河市黑河中学校长费聿玲看来,保护未成年人的相关法律仍有很大的完善空间,应制定“校园安全法”、“校园暴力防范与处理条例”等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相关条款,细化校园暴力行为的法律法规标准,针对未成年人的特点进行特殊保护和教育,通过法律手段对校园暴力行为进行干预和惩罚。
四川省律师协会监事长施杰刚认为,校园暴力事件对涉事双方来说伤害都非常大,对于未成年人不宜轻易动用刑法。对于学生,更多的应该是引导和监管。如果用过于严厉的法律来约束,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和人生造成不可逆转的影响。
家庭学校共同培养健康人格
惩戒校园暴力,处罚轻了不足以威慑,重了又担心影响涉事者一生,出路究竟在哪里?“我觉得还是要从教育反思。” 扬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张陟遥说,在学生学习成长阶段,健康的人格、精神心灵教育,知识的增长和成绩的提高同样重要,校园暴力频发,很重要的原因是人格教育、人格培养的缺失。
张陟遥认为,好的人格教育先从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开始,教育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人格和品格健全的人,如遵守公共道德、倡导友爱精神、团结互助、具有社会责任感等。“拥有积极的心态、健康的心灵,这是学校教育应该解决的问题。可应试教育在我国实施了很多年,很多学校对教学的要求很高,忽视了学校的教育功能,在德育工作、心理健康工作及健全人格培养方面做得很不到位。”
“培养健康人格,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样重要。”扬州苏北医院心理专家杨杨认为,家庭教育缺失的孩子,性格、心理上多少会有问题,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心智的完善。家长们过度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认为只要成绩好,其他都不重要,对于一些可能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动辄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处理。因此遇到挫折时,走极端的学生越来越多,动辄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同学间细微的矛盾。“所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应调整教育本位问题,真正将学生的人格培养和人品提高作为本位。”
此外,在关注孩子心理健康的同时,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也要注意网络传媒的不良影响。有专家提出,应该采取有效的监管和防控措施,开发和推广绿色网络软件,积极正向教育、引导未成年学生健康使用互联网,综合运用技术、行政和法律手段,全面加强网络管理。
链接
他山之石
日本
日本文部科学省加强了对教师进行预防校园暴力的培训,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同时,允许学校对那些给同学带来身体或心理伤害的学生停课,并为此制定了更加明晰的指导原则和程序。
澳大利亚
建立了政府支持的组织和网站,如“反暴力网络组织”和“澳大利亚无暴力计划”,以帮助学校了解暴力现象,为学校制定相关政策,提供教师培训的指导大纲。澳大利亚政府通过增进师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的理解来解决校园暴力问题。
以色列
以色列为解决校园暴力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要求学校建立全校范围的反暴力政策,并对在职教职员工进行培训。调查发现,暴力现象发生最多的是在放学后的走廊和厕所,或教师监控不力的时间段。很多学校采取的办法很简单,如增加警力,保证照明,让父母接送孩子,休息时间在走廊上安排更多教师等。
美国
在美国,校园暴力被称为“欺凌”。校园暴力在6年级至8年级初中阶段最严重,高中时逐渐减少,但依然存在。学校对暴力十分重视,每年开学时,会培训教师如何处理暴力事件,并发放指导材料。对学生也会有预防性的教育,告知他们学校的有关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