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评职称个人总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评职称个人总结范文1
2009年,我在工作中,坚持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水平和教学业务能力,新的时代,新的教育理念,教育也提出新的改革,新课程的实施,对我们教师的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丰富知识面,结合本校的实际条件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勤勤恳恳,兢兢业业,使教学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开展。立足现在,放眼未来,为使今后的工作取得更大的进步不断努力,现对近年来教学工作作出总结,希望能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总结检验教训,继往开来,以促进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一、坚持认真备课,备课中我不仅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后记,并认真按搜集每课书的知识要点,归纳成集。
二、努力增强我的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条理化,准确化,情感化,生动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同时在每一堂课上都充分考虑每一个层次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能力,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提高。现在学生普遍反映喜欢上语文课,就连以前极讨厌语文的学生都乐于上课了。
三、与同事交流,虚心请教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并常常邀请其他老师来听课,征求他们的意见,改进工作。
四、完善批改作业:布置作业做到精读精练。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为了做到这点,我常常到各大书店去搜集资料,对各种辅助资料进行筛选,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做好课后辅导工作,注意分层教学。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对后进生的辅导,并不限于学习知识性的辅导,更重要的是学习思想的辅导,要提高后进生的成绩,首先要解决他们心结,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之对学习萌发兴趣。要通过各种途径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和上进心,让他们意识到学习并不是一项任务,也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是充满乐趣的。从而自觉的把身心投放到学习中去。这样,后进生的转化,就由原来的简单粗暴、强制学习转化到自觉的求知上来。使学习成为他们自我意识力度一部分。在此基础上,再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后进生通常存在很多知识断层,这些都是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拌脚石,在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时,要特别注意给他们补课,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提了的,要以提高学生素质教育为主导思想,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并非只是传授知识,而是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评职称个人总结范文2
我于19××年×××校毕业参加工作,先后在××、××担任了通信工、通揽工、片区经理等职务。工作期间先后接触了××专用通信网络、程控电话网络。树立了完整的通信网概念,具备了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现将近几年的工作总结如下,请公司领导审核评定。
××公司成立前,我担任通信工,主要负责区段通信设备、集中机、区转机、音频分机、自动电话的维护工作,这也是我参加工作后的第一个岗位。工作中每当遇到棘手的问题时我总是非常诚恳的向师傅请教,坚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精神,在××室边测量,边翻资料,逐步掌握了JHT型集中机故障的处理。在常年累月的工作实践中,我发现YG型音频分机的6V电源经常处于亏电状态,充不上电,干电池更换太频繁,严重的浪费了材料,影响了设备的稳定运行。我翻阅了大量的资料和同事们商议后,对YG型音频分机的电源箱充电电路部分进行了改进,并在××进行了多次充放电实验,将改进后的YG型的6V电源箱逐步运用到现场(现××--×××管内仍有部分使用改进后的6V电源箱)运行比较稳定,从而减少人力,材料的支出。通过这次小的革新,使我受益非浅,充分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技术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20××年铁通成立后,上级临时调整我到××工作,主要负责程控交换设备的维护。通过自学,初步了解了中兴A型程控交换设备的原理,掌握了中兴B型交换机的业务开通、修改及监控。能熟练的操作维护平台,并正规的学习了光电缆的接续、封焊。为后来的线路维护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200*年我担任了片区经理后,工作中逐步积累经验、锻炼能力,能够组织实施中小型光电缆工程的建设。在工程施工中,我始终坚持标准化作业,积极提出了自己的城域网规划方案,对新载电杆杆距,架空电缆的高度,地埋电缆的深度等亲自测量、计算。在×××××电缆工程施工时,按规划图纸每条电缆都只有一个分线盒,电缆中段装机用户皮线过多、过长,既影响美观又浪费人力、物力,为今后的维护工作留下了故障隐患。针对这一情况我请示上级同意后对施工图纸略为调整,在整条电缆中段做分歧头,但不封焊,用分线盒防护,有多少用户就掏出多少线对。这种方法既节省投资、机动灵活,又大大提高了芯线利用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维护工作中我始终坚持:“学和问结合、自学和培训结合”,先后参加了分公司组织的《互联网业务培训》,《光缆接续技术比武》等业务训练活动;亲手参与处理了多起非责任性光电缆中断抢修恢复工作。逐渐的学会了使用电缆线路测试仪,独立的完成了××石油公司ONU设备的安装。协助技术维护人员调试,开通了××××ONU,×××ONU。并对原有铁通的线路及机房进行了彻底的整治,逐一核对完善了号线系统,使我更深入的了解了华为城域网ONU的基本原理、运行环境及特点。随着铁通市场业务的发展和深化,我又接触了宽带网络建设并多次参与宽窄带扩容,学习了网络设备的维护、故障判断和处理,可以比较熟练.快速的处理一般的网络设备问题。同时,我注重把业务学习和市场开拓相结合,在市场发展中锻炼自己全方位的工作能力,为××营业部和××分公司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也深知自己在工作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专业知识还不够全面,有待更好的学习;需要领导和同志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 。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要求自己,认真负责,努力学习,提高素质、提高技术水平,力求创新,为铁通的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鉴定人: ×××
评职称个人总结范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称;评审工作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审工作与普通高校大可相似,一方面职称评定大大地调动了广大高职教师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但另一方面,在职称评审标准等方面又出现了较多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职称评审中的问题
高职院校教师职称申报与其他高校申报大同小异,都是为了提升教师的地位和学术水平的,其申报条件通常包括思想政治、职业道德、教师资格、学历及任职年限、外语水平等,这些条件既是基本条件又是硬性条件;评审条件则包括专业理论知识、科研业绩等;职称评定是一种对教师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认定,与教师的成长以及高校的发展进步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实际操作中又存在一定的问题。
(1)普遍性问题
在职业院校中,职称评定最大的问题在于“评”与“聘”不分,职称评审功利化、行政化严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审将所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等级与工作待遇相关联起来。这种做法通常能在极短时间内收到实效,其收益和回报等也有着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等级提高后,却又缺乏与之配套的考评措施的监督机制,从而容易使教师职称评定的思维和行为趋于功利化。比如在评职称之前,被评定教师为了达成目标,刻苦钻研,但评定目标达到之后,很多人基本上就不再做任何与科研有关的工作了,也不,更不搞学术,停留在原有的学术水平上沾沾自喜。这是及容易带来学术腐败,弄虚作假等严重后果的;在这一点上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区别不大,在教师职称评聘权力和利益分配上,趋于行政化。从那些评定的条框中可见,在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评定硬性要求中,除去对教师的德、能、勤等作出具体要求,更关键的是在于个人的业绩,也就是说,主,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趋于业绩化。此外教学与科研所花费的时间不平衡,容易使教师忽视了教学工作,一门心思评职称。而一些教学能力强又具有感染力的老师,他们又经常困于科研业绩达不到评定的要求而不能参与或评不上高级职称,致使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陷入恶性循环状态。
(2)特殊性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教师的来源和教师职称评定的历史原因,致使高职院校教师具有自身特殊性,因而高职院校职称评定也必定会面临一些特殊问题。对于副高以上职称的申报和评审,高职院校与普通本科院校采用标准是一致的,这种一致性并未考虑高职院校的特殊性所在,特别是高职院校教师的特殊性所在。而高职院校教师更应该注重的是教学能力及其业绩的提高,尤其是教师的技能水平的提高。毕竟高职的含义更多在于技术上的提高,而非仅仅是学术和职称上的提高。例如,对于高职院校的示范操作课老师,他们更加注重的是其动手能力和示范操作、指导的能力,更加趋向于实践。因此,与高校一个模式的评价机制明显与高职院校教师所要求的特殊性相背离,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进行评定肯定不利于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健康成长。甚至他们会不同程度地反抗和反对,或者直接放任自流。
二、高职院校职称评审问题的原因
我国高职院校职称评定工作对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作用重大。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也使得高职院校的教师职称评聘中存在的问题重重,其导致原因是多方面的,如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与高职院校的特点不符,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有名无实等。
(1)职称评审指标体系与高职院校的特点不符
凡是有关我国高校教师职称评定的文件和政策中,对其科研成果的要求是占主导地位的,而教学则排在其次,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的产生。在职称评审工作中,对于那些教学效果欠佳甚至是没有太多教学效果的老师,他们通常会因其科研工作业绩好或者比其他教学效果好的老师强而顺利地评定职称。而有些教学质量高的老师,却因为科研业绩不佳而无法晋级职称,这两者之间的弊端非常明显。而评定标准中,教学能力至多仅作为其破格晋升的参考指标。这种标准明显是显失公平的。
(2)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有名无实
评职称的主要作用在于对教师两方面进行评价,一是教师的专业技术职务;二是教师的任职资格。这两者之间孰轻孰重,其实很难于衡量。而对教师的任职资格评审,对聘任职务起着及为重要的参考作用,专业技术职务的设置反应则是实际工作的需要,被评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良好的技术水平。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专业技术工作岗位的设置要以实际需要为考量条件,并明确其职责和任职条件。否则容易让人误认为评职称就是评职务;高职院校在组织教师职称评定的时候,经常性地将评与聘混淆在一起,这种相互混合的后果必将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教师侧重职称评定,过度关注职称是否得到提升。从而也将过度关注竞争对手也就是其他同事的职称评定情况。
(3) 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管理工作不到位
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中,集中评审是高职院校职称的评定最为主要和常采用的方法之下。即由申报者上交材料,然后由学科组专家或评委将所有上交的材料集中审阅,然后以无记名方式就合格与不合格等标准进行投票,当场表决。通常情况下,如果学科组的成员放在一起评定者的专业一致,其评审就比较客观公正,而各级评委会对晋升的人数有着硬性要求,也就所说的指标标注。但在地实际操作中,其评审对象专业不可能一样,专业五花八门,而大部分评委专业方向也不可能都相同,其投票选择就必定很容易受其他人的盲目性引导,导致了投票的盲目性产生,影响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公正公平性和客观性,从而也导致了评定工作的先进行无法实现。
三、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的对策
目前,教育理论界对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改革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不同的观点:一种是主张废除职称评定,实行岗位聘任制度,其强调的是按照需要设立岗位,然后进行公开招聘,直接聘任。另一种不主张废除职称评定,但是要看是否有岗位,主要还是要考查竞聘这个岗位相关人员的条件,即要实行评与聘分开。本文认为,不论如何进行评定改革,高职院校的职称评聘必须要有明确的导向,即要以有效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为主导评定目标,并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加强评定指标体系建设
与普通高校有所不同,高职院校的宗旨就是培养学生并安置学生稳定就业,为学生能学到一技之长而努力,并为社会培养技术型和应用型人力资源而作贡献,因此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其高职院校办学的重点之重点。所以,职称评定指标体系就必须要与这一宗旨完全吻合;构建符合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评定系统,应重点关注教师在教室里与教室外的能力,重点关注其实践和动手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实践两方面能力,加强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力度,提高职业技能水平,通过职称评审,引导教师队伍转型,提高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质量,提高其培养技术性合格人才的能力,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二)完善聘任与聘管制度
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对教职工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主要表现在价值观和行为导向上,这是促进高职院校平稳发展的主动力。高职院校要根据行业性特点来建立规范的聘任与聘管制度,走正规职称评审和聘任流程,制定具体的聘前、聘中、聘后实施规则;聘前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杜绝“关系户“,岗位设置要符合现实需求,更要求科学合理,量化考核指标的制定要考虑全盘,包括德、能、勤、绩等方面均需要考虑到位;聘中采取按岗、择优原则实施聘任,使广大教师在被聘用后能适应自身发展需求,及时作出调整,对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聘任工作的竞争和激励机制;聘后,应该更加重视动态管理工作,对在竞聘中取得上岗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签订聘约制度,并颁发聘书,同时建立单位和被聘人员之间的工作关系;在聘书颁发时要共同商定聘期,要绝对地废除职务终身制;一切在岗人员均要实行岗位工资制,使岗位与工资待遇对接。
(三)建立职称评聘监督机制
众所都知,在高职院校教师职称评定中,其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因此其评聘必须坚持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和德才兼备原则,按原则办事,同时为完善专业技术职务聘任制度,要相应地建立监督检查制度,也就是说要设立第三方监督审查机构。比方说,学校通过民主选举的方式,成立职称评聘监督委员会,对广大教师对职称评审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查看相关评定者的资料、下发调查问卷、调查个别谈话等形式来获得相关资讯,全面掌握职称评审工作进展情况。从高职院校的能够从具体实际出发,科学合理地构建教师职称评聘制度,力求全面提高高职院校教育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人力资源,这是高等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有力保障。
总结
高职院校职称评定的的特殊性决定了高职院教师职称评定的难度,但这项工作是必不可少也是不可或缺的,因此高职院校在教师职称评定时,一定要通盘考虑,兼顾特殊情况,照顾一般情况,从而使职称评定能圆满达到预定目标和要求。(作者单位:湖南电气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宁井铭,吴永辉,杨荣清.浅析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2003,(5)
评职称个人总结范文4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都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唯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
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其实,无须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有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选自《精神的故乡》)
技法解码
本文以作者的内心感受为线索,开篇由帕斯卡尔的名言引发感悟,提出“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都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这一观点。接着思绪回到遥远的古代,联想到一些历史名人的故事:物理学家阿基米德、哲学家第欧根尼,并由此阐述了自己的感悟。随后一个过渡段,由名人的事例转入对“平庸的背景下”“普通人灵魂生活”的联想引申,思绪由古代回到今天,由国外回到国内。文章结尾,作者由列车上的少女和展厅里的青年想到在自己周围的生活中有不少的反面例子和现象,引发我们思考,并发出了呼吁。
本文以作者自己的思绪为线索,把古今中外、名人和普通人的小故事作为素材,一步步联想引申,将自己的观点阐述得清楚明晰。
【学生跟帖】
寂寞与辉煌
黄诗婷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是诸葛亮对儿子的谆谆教诲。是的,只有耐得住寂寞,淡泊心境,坚守宁静,方可赢得事业的辉煌。
当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时,才能认真去探究学问,思索人生,才能学有所成,悟出人生哲理,才能成就辉煌。德国大哲学家康德,长期评不上职称,直到47岁才当上哥尼斯堡大学的正式教授;而现代现象学之父胡塞尔,在大学当了16年的编外讲师,他说:“我的著作太重要了,因此没有多余的精力去争取当教授了。”在他们看来,专注于自己的课题,走自己的道路,比为评职称而费神去讨好有影响的人物有价值得多。如果他们为评职称,而去过分关注学术之外的事,往往会磨掉这些哲学伟人的优质潜能,失去对人性社会的深入探讨。或许正是因为寂寞磨砺了他们的内心,才使他们获得了事业上的成功。
由此,我想到被总理称为“人中麟凤”的季羡林先生。1935年,作为清华大学与德国哥廷根大学的交换生,在当时为数不多的走出国门的学子中,季羡林出类拔萃,可他选择了几乎无人问津的“梵文”。只有他一人的梵文课堂,不得不读三本厚厚的混合梵文《佛典》,寂寞难当,季羡林却如饥似渴争分夺秒,“掌明灯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几十载的潜心苦学,季先生可谓学富五车,满腹经纶,受人爱戴。然而在2007年,96岁的季先生在《病榻杂记》中力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三个头衔,让汲汲于名利的小辈们汗颜。确实,辉煌之后更需耐得住寂寞,因为辉煌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唯有能时刻坚守寂寞的人,才能使辉煌历久弥新。
反观现代,众人似乎只听到张爱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便如柳生又寿郎学剑,只想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精通剑术”。如今人人渴望出名,而能静心做学问的屈指可数。人们对名利趋之若鹜,最终反倒欲速则不达。
“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梅兰芳》中邱如白说得极对。董仲舒“三年不窥园”甘于寂寞终成一代儒学大师。所谓“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唯有甘于寂寞才能收获辉煌。
一个人能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内心必须是经过考验磨砺的。拥有这样的心境,就离成功越来越近了。因此,要做一个接受寂寞并甘于寂寞的人。
评职称个人总结范文5
鉴定市场:鉴定家需持证上岗
当前中国的文物艺术品市场,一边是鱼龙混杂的鉴定专家、鉴定机构和各式各样的鉴定证书,另一边是让人无奈的监管制度。此种现状,让人们不得不感叹艺术品市场的混乱不堪,而就鉴定专家来说,市场上鉴定专家队伍混乱,充斥着所谓的“伪专家”,这些伪专家某种程度上扰乱了艺术品市场的正常发展。
如今的鉴定市场,人们可谓怨声载道,谁对鉴定专家进行“鉴定”呢?作为业内知名的鉴定家张宁发出如此疑问,可见他对当前市场良莠不齐的鉴定专家表示些许无奈。在张宁看来,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家对文物鉴定专家没有建立职称等级考试:“国家应该建立一个统一的等级考试标准,就像有些行业内有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助理级、技术员等级别一样,鉴定专家也需评职称、评等级,并不是随便一个藏家都可以成为鉴定家,鉴定家也要持证上岗。而现在我们搞文物鉴定的并没有鉴定方面的证书,学院派没有,民间的实践派也没有,一旦缺乏行业标准,行业自然就会混乱。”
除了需要评职称、评等级之外,张宁还表示:“作为鉴定机构要诚信地为藏家服务,不能乱收费,乱开鉴定证书;而作为鉴定专家,更要诚信负责地为藏家服务,如今有些拍卖公司请专家鉴定藏家的藏品,拍卖公司叫专家说成真的就真的,说成假的就假的,鉴定专家只看钱做事,丝毫没有职业操守,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鉴定市场的秩序,因此,行业的自律性和规范性均有待提高。”
瓷器鉴定:多看少听
中国陶瓷,历史悠久,品种繁多,是我国历代文化的结晶。在艺术品大放异彩的今天,喜爱收藏陶瓷的人不少,但真正懂得鉴定的人却为数不多。因此,当你决定踏入陶瓷收藏行列时,具备一定的鉴定眼光至关重要。
对于初涉收藏的人来说,都希望自己能学到一些鉴定的小窍门。说到瓷器鉴定的小窍门,作为陶瓷界的前辈,张宁言简意赅地说了几句:“1.臆造型,无形无神;模拟型,有形无神;复制型,有形无神。2.器形不规整的不能要,太规整的也不能要。3.绘画不顺眼不能要,画工太精的也不能要,胎体分量太重不能要,太轻也不能要。4.釉面光亮的不能要,没有光泽不亮的也不能要,款字书法不像的不能要,书写太好的也不能要。总之,当前的艺术市场上,真品少赝品多,不要轻信讲故事,如果我们把藏品当作艺术品来买,也就不会想那么多了。”的确,如果收藏爱好者们将市场上的藏品当作艺术品来买的话,无论真假与否,只要自己喜欢,便可有心藏之。
收藏市场:避免收藏误区“盛世兴收藏”,如今的艺术品市场如火如荼,很多人都加入到这列队伍当中,加入之后,人们不禁感叹:“收藏这一行水真的很深很深啊!”“吃药”“打眼”这等剧情每天都在上演,因此,对于爱好收藏瓷器的朋友,张宁有几点中肯的建议,他说:“进入收藏圈,你准备好了吗?玩收藏,不仅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而且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的准备,千万不能盲目地去收藏。收藏瓷器,首先得了解陶瓷的发展史,比如说瓷器在不同的时代会出现不同器形,官窑和民窑的区别,青花瓷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等等,只有掌握了这些基本的专业知识,我们才能在实践中去交流、去总结、去比较,才能提高辨真识伪的能力。”
收藏爱好者除了要有充分的思想与知识准备之外,张宁还提醒他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在收藏过程中存在的几个收藏误区:
首先是“捡漏”的误区。对于此种现象,张宁说:“随着近年来收藏市场发展迅速,捡漏的概率已经是非常低了。一些藏家在市场上便宜地买了个瓷器,认为是官窑的,甚至想因此一夜暴富,这种侥幸的心理,定不可有。我们要知道,古代烧制的官窑是宫廷专用的,并不是商品,不允许买卖,流传下来的也少之又少,在市场上不可能有那么多,而当时只有民窑可以作为商品进行买卖。”
其次是好奇心作怪。对于一些具有好奇心的藏家,张宁认为这是一种投机心理。他说,当我们在市场上看到一件造型非常奇怪的东西,心里感觉特别的激动,觉得这件东西是市场上没有见到过的,于是就认为这件东西肯定值得买,其实像这种奇形怪状、器形怪异的东西多是赝品。
最后张宁还建议收藏爱好者们要有准确的收藏定位,要从实际出发,他很实在地说:“如果你是河南人,您就先从本土地方的窑口收藏起,因为一般地方窑口传世的比较多见,真品比较多,平常生活中比较容易接触到。”说到这,张宁想起了一件往事,当时有一个香港的藏家邀请张宁去他家里鉴定藏品,藏家说他这里有5幅清明上河图,张宁听完这番话,真是哭笑不得,他告诉藏家,像这种清明上河图在北京的过街桥上多的是,卖的都是印刷品。如果如藏家所说,这5件都是真的清明上河图,那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那件是什么呢?所以说,收藏任何东西要结合实际情况去收藏,现在的市场是真品少赝品多,不要轻易地认为自己收藏的东西就是真的。
评职称个人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职院校;人才流失;对策
人才流动本来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人员结构的优化,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然而,目前高职院校的人才流动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具体表现为单向的流动,即高职院校人才的流入远远小于人才的流出而导致的人才流失。人才的流失使高职院校陷入了师资、校风和学风不可持续的困境。
一、高职院校人才的界定及人才流失
1982 年,我国首次提出“人才”即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后来又补充,“对于人才的标准,我们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综合考虑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等主要标准,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选人才。”因此,我们所说的高职院校人才应该是指在某一领域或某一方面具有突出才干、某种特长,并对学校和社会有所贡献的人。由此可知,高职院校人才并不是专指专业的一线教师,还包括行政人员、后勤人员中的人才等。“人才流失”是指由于物质需求、个人发展等原因,拥有高学历、高职称或在教学科研方面有所成就的专家学者在不同组织之间的工作异动或者在工作中失去积极作用的现象。人才流失分为显性流失和隐性流失。(1)显性流失。显性流失是指通过正常渠道的调动、辞职、离职等方式离开原工作单位。为提升学校形象,应对办学水平评估,很多院校想方设法提高人才的层次,但是当这些人才成为高级人才、带头人、能手就离开了原来的院校,另谋高就。此外,在办学经费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一些高职院校仍然竭力支持年轻教师考研读博、派出进修,但是这些人往往有去无回。(2)隐性流失。隐性流失是指那些在事业上没有追求、在工作上没有创新、在业务上没有提高的“三无人员”,他们往往对工作应付了事,得过且过,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本职工作上。如很多教师热衷于校外的有偿兼职活动,无心钻研本职工作;有的教师对高职院校信心不足,持观望态度,时刻准备辞职或调动,人在心不在;还有的人没有开拓和创新意识,即使搞些科研也只是为了评职称等现实利益,学术浮躁。
二、高职院校人才流失的原因
(1)对人才的认识不到位。“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然而在很多高职院校,人才的使用和开发受到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支配。由于人才的价值被忽视,相当一部分优秀人才或者另谋高就或者另谋兼职,精力分散。另一方面,重文凭、重技术、轻管理的观念也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人才的储备和建设。(2)工资低、福利差、激励机制不强。收入偏低是高职院校教师面临的普遍问题。尽管一般的高职院校有岗位津贴,打破了平均主义,但是大多数教师的年薪并不高。而且,很多高职院校只是在形式上重视人才,但实际上并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激励机制。高职院校教师的收入低下直接导致其生活水平低下,让其感觉“低人一等”,社会地位低下。这些心理上的不平衡使他们的事业心、责任感大大弱化,为实现并体现其经济价值,“跳槽”等教师资源大量流失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3)管理制度僵化。工资低、福利差导致了师资的大量流失,再加上学校节省成本而不愿意请老师,造成了师资的严重不足。而没有流走的教师教学压力加大,一个学期内教两三门课不足为奇,有甚至高达五六个,工作任务十分繁重。长此以往,他们会觉得自己在教学中的发展空间不大,课头多而不能很好地备课,教学质量差,更不用说搞科研、进修、继续教育了。此外,在晋升、评职称等方面,很多高职院校都论资排辈、平衡照顾,随意性强,没有落实“公平、公开、公正”的用人机制。这种情况大大消减了优秀人才施展才华的热情,不能够帮助其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的价值。总的来说,僵化的管理制度使他们的教学、生活、科研和进修要求及愿望遭到冷遇,消磨了他们敬业精神,迫使他们另谋出路实现自我发展。(4)缺乏凝聚的氛围。目前,科层制管理倾向在高职院校中仍然盛行,在学校内部缺乏沟通交流的情况下,教师对学校未来的发展战略、学校的目标不清楚,从而对学校缺乏坚定的信心。由于大部分教师抱着打工的态度,对自己在学校中的发展方向没有明确目标,就不能够很好地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的长远发展联系起来,对学校的忠诚度就难以形成。此外,由于缺乏文化环境,学院不能够形成深入人心的共同价值观,凝聚力不强。(5)国家对高职院校的扶持与监管力度不够。对于职业教育,国家给予了一定的重视。为保证教学质量,教育部门往往定期对高职院校进行评估,通过就可以继续办学,不通过则勒令其停止招生和运行。但是大多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仅仅在评估前加大学校的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以取得继续办学的资格。师资数量及质量是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由于待遇低、招聘困难,很多民办院校为体现师资的质量就在其他院校找些高级职称的老师或聘请退休的高级教师来凑数,以应付评估。然而评估过后,为节省成本又解聘或者迫使教师辞职。在这种压力和待遇下,很多教师选择了离职。
三、减少高职院校人才流失的对策
人才是高职院校办学的第一资源。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数量和结构比例都还属于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因此,引进、培养并稳定现有的精英人才已逐步成为高职院校管理者研究的重要课题。高度重视稳定人才,减少人才流失,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1)加强对人才的认识。“21世纪最贵的是什么?人才!”作为一种“特殊商品”,人才的价值体现在自身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上。在培养人才的高职院校,人才的重要性更为突出。我们要充分认识到高职院校人才的特点,这一群体受教育程度高,有着更高层次的追求。他们非常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重视自己的社会声望和地位,追求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值得强调的是,他们对工作带来的满足感和自我发展前途的关注在某种程度上超过了对物质待遇的关注。(2)创造良好的环境。高职院校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才能够留住优秀的人才。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高职院校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可以进一步深化校内管理体制的改革,以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教师的经济收入。高职院校要着重考虑人才的住房、医疗、福利等待遇,使人才能静下心来为学校工作。此外,要学会用人所长,增强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共同营造一个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的学术氛围,办事公道,以诚相待,以情感人,增强人才对学校的归属感。(3)构建多重激励机制。为留住人才,我们应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目前各高职院校分配制度的改革还不够完善,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原则,彻底实行岗位聘任制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从根本上打破论资排辈、职务终身制,实现异岗异酬、优劳优酬、高绩效高酬劳、低绩效低酬劳,从而合理地拉开差距,构建一种以岗位职责、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竞争性强的薪酬体系。此外,建立公平、公正的职务晋升制度和用人机制,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4)关心人才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高职院校在尊重人才的前提下也要关心人才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在了解其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上,通过换岗锻炼、短期培训、脱产进修等方式帮助其更新知识,同时为他们搭建有利于能力才华发挥的平台,如建立科研经费、鼓励科研,制订出发挥人才活力的规章措施,让他们真正地为学院的发展做出贡献。(5)注重学校的自身发展。加快学校的自身发展是高职院校留住人才的最有力的做法。因为只有通过自身的发展,才能够让人才收心留根。因此,高职院校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定位要准,特色要鲜明。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提高人才的参与度,树立起他们对院校美好前景的决心并主动地将自身的发展与学院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参 考 文 献
[1]李君.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人才流失问题的探讨[J].管理观察.2009(1)
[2]郭郁.地方高职院校人才流失原因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管理.2009(6)
[3]钟敏.需求层次理论视角下的地方高职院校人才流失问题初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2)
[4]刘建国.人才流失对高职院校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