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

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1

关键词:兴趣;观察;积累

三年级是作文的起步阶段,学生刚刚迈入写作的门槛,而作文的要求又比低年级的写话高出一个层次,很多学生便对作文产生畏惧心理,感觉无从下手,因此,教给学生好的方法是消除学生畏惧心理的法宝。

一、激发兴趣

什么样的说教也不及亲身体验来得有效。教师要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中“玩”的过程作为“课本”,让孩子用整个心灵来感知。例如,在每次作文教学之前,我有意识地为孩子们准备活动内容,我都拿出10~15分钟让学生结合本次作文主题开展活动。例如:在写作文练习“我最喜欢的玩具”时,我组织开展“玩具大比拼”,让孩子们带自己喜欢的玩具来,用“讲讲谁的玩具功能棒”“夸夸我的玩具”开展活动。活动中,孩子们争先恐后,气氛热烈,在活动后写文,孩子们的兴趣变浓了,优美的句子从孩子们的笔端涌出,孩子在活动中体验了“乐说”到“乐写”的过程。因此,把活动和写作结合起来是打开孩子心灵的钥匙。

二、学会观察

小学生写作,条理不清,言之无序是主要毛病之一。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不能按一定的顺序观察周围的事物而造成的。所以告诉学生观察要有顺序,观察静态事物,可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观察动态事件,可按“起因―发展――结果”的顺序;写植物,可按植物生长过程的顺序;写动物,可按“外形―生活―习性”的顺序;写参观、游览,可按照空间位置转换的顺序。学生观察有顺序了,写话时才能做到有序。在指导学生观察中,教师还应重视教育学生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做到眼看、手摸、口问、耳听、脑想,从各个方面了解事物的特点,全面、细致、深入地认识事物,在头脑中形成活生生的事物立体形象。例如,指导学生观察榴莲,通过视觉,了解榴莲的颜色、形状;通过触觉,感觉榴莲外表的特点;通过味觉,品尝榴莲的滋味;通过嗅觉,闻一闻榴莲的味道。同样观察人物、动物、事件等,都需要多种感官的参与。这样才能使学生获得深刻的感受,写出的习作才能生动形象、内容具体。

三、注重积累

“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量的积累才有可能导致质的提升。没有大量的语言积累,学生是无法写好作文的。在课堂教学中,我引导孩子画出好词好句,并引导他们随时积累在摘抄本上,以便今后写作时运用。久而久之,孩子们知道摘抄什么样的词句,并逐步学会在作文中运用。而三年级的学生大多缺乏自觉性,只有不断地鼓励和督促,才能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提高语言的储备量。所以布置学生每天摘抄好词好句,定期检查、定期评比。“

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2

关键词:小学作文;起步;问题;办法

我今年接替三年级语文教学,学生刚刚跨入中年级,从以识字为主逐步走向以句段练习和作文起步为主。据了解原来本班学生的说话、写话能力尚可,可当他们接触到要把段落变成篇章时,就不知怎么办了。为此,关于习作起步,面对乡村孩子,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想了很多。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方面

1.理念问题。教师对习作的要求还是凭着经验指导,而对课标的精神还不能吃透吃准。

2.教师的习作指导不当,有的放任读写,有的要求过严。放任去写,学生天马行空,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全然不顾习作的中心和要求;而要求过严,会让学生跟着教师的思路走,使习作公式化、格式化。

3.习作评价、批改方法陈旧。老师花了几天的时间,一字一句地批呀改呀,可学生拿到手,除了看个等级之外,其他的根本不会细细琢磨。

(二)学生方面

1.写作的素材很少。我们这里很多小学生都是跟爷爷奶奶居住,缺乏多彩的生活和活动,视野狭窄,习作素材自然平淡雷同,又不善积累,经常无内容可写。

2.学生语言积累少或缺少文采。没有流畅的语言,表达不明确、不准确、不生动,学过的好词好句不会恰如其分地运用。病句出现频率极高。

3.作文内容不充实,描写不具体,该写的重点没有写出来,写出来的内容又大段大段地与中心无关,不知道什么样的内容可以写入习作中。

4.学生不会修改自己的作文。一写完,就交给教师,即使检查了,也不知道哪个词用错了,哪个句子不通顺,内容是不是符合要求;不善于评价和欣赏他人习作。

5.错别字多。“的”“地”“得”不分,同音字代替现象比比皆是,或者学过的字还用拼音代替。

二、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我以三年级习作《观察中的发现》进行尝试: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表达欲望。小学生常把作文当作负担,他们对习作不是很感兴趣。本单元教学《花钟》一课,我用大量的图片,让孩子们欣赏了争奇斗艳的花儿和瑞士等国的花钟,在学生大声的惊叹声中,我趁热打铁地问:你们想不想像作者一样,通过你明亮的双眼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看看能发现什么呢?以激l他们的提笔兴趣和表达欲望。

2.善于积累写作素材。生活中,有许多动情的场面和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有许多愉快的活动,有许多美好的人物,有许多美丽的景色,这些东西往往稍纵即逝,学生一般不会留心,以致失去了感知生活的最佳时机。在这次观察日记前,我让学生有充裕的时间确立观察对象,天天去看,看变化,再做好记录。结果很有成效,有观察动物的、有观察植物的、有观察自然现象的,种类繁多,给习作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素材。

3.指导写作方法,写前练说。三年级学生刚从写话过渡到习作,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比如,文章按什么顺序写,如何开头结尾,如何把过程写清楚具体。在这次习作中,我就先领着学生回忆《蜜蜂》这一课的写法,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让学生把自己的素材跟同学交流,有助于在下笔前发现问题,及时纠错。我发现学生在说的过程中,都能运用学过的词句,这是很好的。

4.拟定提纲,当堂练习。当你有了提纲,你起码就知道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了,能做到心中有数。按提纲去写,无论怎么样,都会让文章看起来有个系统、有个层次、有个逻辑顺序。教学时我让学生写下习作提纲,观察的原因―观察的过程―观察的发现,再按提纲写,文章条理思路非常清晰。特别是观察的过程,最好也细致地写出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便于下笔。

5.重视习作的修改。对于写得好的地方让学生欣赏、评析、借鉴,给学生鼓励,激发兴趣。对于写得不好的地方,委婉地给出修改建议,维护他们的自尊,让他们觉得习作是一件快乐的,力所能及的事情。

6.教后要反思。对于你的习作教学是否成功,有哪些做得好的,哪些不足,要及时反思,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和教训。这也是教学水平能否提高的重要一步。教学完了,我也进行了反思:教学前我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单元开课之始,就给学生布置了观察作业,并做好观察记录。课上先让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观察、发现以及表达方法,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指点,让学生豁然开朗。当堂完成练习,便于老师及时掌握学生写作中的困难,扶学生上路。通过互改、自改后,我再修改,这是一个麻烦的、耗时的过程,但可看到学生笔下生花的精妙之处,觉得还是值得的。

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3

【关键词】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单元教学 人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24

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开始向学生提出习作的要求。如何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习作的殿堂?笔者认为,可以在单元教学中组织习作活动,教学过程包括单元导读、阅读教学、主题收集、作文指导四个部分。

一、借题发挥:通过导语指明写作的方向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从三年级上册开始,每组单元前设计了专门的版面安排了导语内容。如第三组的导语:现在正是金秋时节。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缤纷的色彩,听见了它美妙的声音,分享了它带给我们的欢乐。让我们随着课文的学习,进一步发现它的美丽,感受它的美好,并用手中的笔,描绘我们心中的秋天。导语还配了一幅精美的图画。笔者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朗读单元导读,告诉学生这一单元的主题是“秋天”,向学生提出任务:仔细观察秋天,可以观察植物的变化,可以观察动物和人类的活动,可以观察天气的变化。可以到田野找秋天,可以到公园赏秋景,可以在放学的路上甚至可以在校园寻找秋天。可以看景色,可以听声音,可以闻秋天的味道,更要问和想。布置学生收集秋天的文章、诗歌,时间为两周。

二、借水行舟:通过仿写,学习并运用写作的技巧

儿童学习语言,离不开大量的、有意识的模仿和迁移。这种基于“模仿和迁移”的写,即通常所说的“仿写”。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模仿尤其重要,从模仿中学习写作的方法。

1.修辞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人教版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教材中有很多种修辞手法。然以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这一组教材安排了两首古诗,三篇文章。文章为《风筝》、《秋天的雨》、《听听秋的声音》。《秋天的雨》一文有大量的拟人句,如: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我告诉学生“你挤我碰”、“争着”,是人的动作。课文写“橘子柿子”会“你挤我碰”、“争着”,是把“橘子柿子”当做人来写,这样的修辞手法叫拟人。接着,我出示了如下练习: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改成拟人句)学生喊出: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我进行肯定后,又告诉大家:改拟人句,也可以给蝴蝶(动物、植物等)加上人的心情或语言。学生又把句子修改成:蝴蝶开心地在花丛中翩翩起舞。

2.描写方法的学习与运用

《风筝》一课借助人物的神态描写、动作描写来表现人物的不同心情。如:“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我引导学生模仿这一写法,描写自己打针时的心情。有学生写下了如下的句子:“老师带我们去打针了。我的心就像打鼓一样怦怦地跳了起来。看见针扎进别人的胳膊里,我觉得自己的手臂也疼了起来。我赶紧移开目光,安慰自己:没事的,我很勇敢,可我的腿却不争气地抖了起来。”

3.段落结构的学习与运用

《秋天的雨》第2、3两段采用先总后分的写法介绍了秋天缤纷的色彩和丰收的景象。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用“秋天来了,到处瓜果飘香”为总起句介绍果园的景色。

4.谋篇布局的学习与运用

还以《秋天的雨》为例。课文第一句写道:“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我引导学生想象:秋天还是什么?学生说:秋天是一位神奇的魔术师。秋天是一位音乐家……

三、厚e薄发:收集写作主题,丰富表达形式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积累是表达的基础。引导学生积累大量的优美词句片段,这是发展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但积累要有针对性。仍然以人教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第三组课文为例。在学习这组教材的两周时间里,我引导学生专门积累描写秋天的文章、诗歌,逐渐习得写法。

四、对症下药:针对性指导训练,打开写作的思路

笔者按照《教师教学用书》提供的一种方法,指导学生习作:先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再了解童话的体裁特点(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具有丰富的想象力),确定习作的主人公,及它们之间发生的故事,强调要通过故事来讲述一个道理,但道理可以直接点出来,也可以流露在文章的字里行间。最后让学生学习写作。结果发现真正会写的只有一名学生。

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4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使他们自发地经常练笔,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强调:“教师要启发学生作文的愿望。”也就是说,学生既要学得开心,又要学有收获;既要学得轻松,又要学有方法。

一、联系生活,用心感悟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渠水,泉源丰盈而不竭。”生活本身就是绚丽多彩的万花筒,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和耳朵。作文就是对生活的再现、反映和创造。孩子们的生活内涵其实是很丰富的,学校家庭中每天会发生许多事,有让他们高兴的,也有让他们难忘的,但由于他们年纪小,知识水平有限,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和自我体验,不懂得从生活中收集作文的材料。

为了让学生写好丰富多彩的课余生活,我特意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做游戏。学生在做《丢手绢》、《吹泡泡》这些有亲身经历的游戏中,用心体会,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于是“大家手拉手围成一个大圆圈,然后松开手,像小鸟一样蹲在地上”;“大家鼓掌为他喝彩”;“我只好红着脸学了几声狗叫,大家顿时乐得哈哈大笑”;“在阳光的照射下,一个个小泡泡真像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彩球在空中飘浮着”;“同学们跑啊,追啊,笑啊,高兴极了”就在孩子们的笔下出现了。因此,我经常引导学生用眼睛“摄像”,用耳朵“录音”,用双手“复印”,用大脑想象,用心灵感受,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体验生活,让他们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的同时激发写作兴趣。

我们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镜头,适时引导学生将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表达出来。2013年冬天的一次语文课上,天气特别寒冷,孩子们在教室里瑟瑟发抖。我灵机一动,让学生用一两句话表达自己的冷,但不能出现“冷”字。一开始,学生搜肠刮肚,但只会用“寒冬腊月”、“冰天雪地”、“冻僵”等词语,并没有把他们切身的体验表达出来。于是,我耐心地启发他们:“只要把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说出来就行了。”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我的耳朵冻僵了。大家笑话我:‘你的耳朵快成猪耳朵了。’”顿时,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连平时害怕写作文的学生也深有感触地说:“走在上学的路上,西北风呼呼地刮着,吹在脸上,像刀割一样。”这些朴实的语句,融入了学生真切的生活感受,显得格外生动。

二、学会观察,掌握方法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是对认知对象自觉的、有目的的感知,是作文的基础。教师要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头戏,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让学生做勤于观察、敢于发现的有心人。

首先,观察要有顺序。要教会学生常见的观察顺序,否则,写出的文章将杂乱无章。顺序观察可分为四种:一种按空间转换的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取一个观察点观察,有时也可变化立足点;二是按内容顺序,如从整体到局部,景物到人物,主要到次要等;三是按时间顺序;四是按事情发展顺序。比如指导写一种植物,我除了重视句子的表达外,还十分重视观察的顺序。我在讲台上放一盆含羞草,问:“这盆植物给你什么印象?”“很美丽。”“非常好看。”等是学生的答案,这就是“整体”。接着我问:“它美在哪里呢?你想按什么顺序观察呢?”让学生思考后分组上台观察,然后指名说出。经过这样的观察和指导,大部分学生写的段落都很有条理。

其次,观察要抓住特点,要细致。每件事物、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这就要引导学生观察时努力发现那与众不同的一点,抓住特点进行重点观察。例如写一个人的肖像时,学生总喜欢用上“弯弯的眉毛下面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苹果似的脸蛋”等,把所有人都美化了。因此,在写《我的同学》时,我特意请一男一女两位学生站在前面,通过对比,找出他们各自的特点,学生根据老师的指点再认真观察、描述,一次观察不够再观察,直到“细致”为止。

三、凭借教材,借鉴仿写

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的积累感情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只有语言积累达到了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泉、笔下生花。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课文作为学习作文的范例,懂得这“范例”是写什么?用什么方法写?按什么顺序写?边读边想,边议边练,读写结合,掌握技能。如教学《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引导学生领悟课文是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小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结尾点明全文的中心。在教学中,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要求学习作者怎样观察?用什么方法描写,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议、写”训练,比如仿照课文的描写方法,写写家乡的一处景物,把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部分是名篇佳作,文质兼美。它们段与段之间、句与句之间的语言表达各不相同。老师要充当有心人,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各类文章的构段和表达方法,找出规律,进行形式多样的写段训练。凭借教材,借鉴仿写,指导学生作文,既让他们学习了习作的方法,又明白了仿写的奥秘。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应该算是及时雨。

四、注重讲评,学会欣赏

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5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教学;教学模式

每每谈起习作教学我总是感觉有喜有忧、苦乐参半。喜的是看学生习作,读到的是一颗颗充满灵动的纯真心灵,稚嫩的语句表达的是最真最美的情感,有时虽只有两三句,或语句不通、错字不断,或通篇没有一个标点,那份清纯却甘若清泉。忧的是班额的庞大,人数的众多,没有充分的时间去辅导,评阅和个性的展示,那份劳动青涩而又无奈。《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部分对中年级的习作明确提出了以下阶段性目标: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一言以蔽之,小学语文习作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让学生爱上作文。

一、兴趣,作文的催化剂

俗语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写,才能更快更好的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我认为要激发中年级学生的习作兴趣,首先要降低习作难度和要求,开始习作时继续用看图写话的方法。如三年级上册《基础训练》有一幅图,图上有小猴子、小猪和小熊在运木头,小猪把木头放在地上推,小熊用肩膀扛,小猴则用一根绳系着木头放在小溪中拉,习作要求是比比谁的办法好。教学时,我让学生先看图的内容,然后问他们为什么要运木头,他们用各自的办法过一会儿会怎样,最后他们会怎样运……引导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依据各自不同的回答逐步完善习作。这是三年级学生第二次习作,大部分学生都写的有情境,有一个孩子竟编成了500多字的童话故事。从那以后一部分同学开始喜欢习作了,认为写作不难,有了写作的兴趣和自信。

二、想像,作文的生成点

小学生富于幻想,他们每时每刻都有奇特而美妙的想像,如能在习作教学中,引发学生的想像思维也是激发习作兴趣的好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经常为学生创设激发想像的情境,引发他们的想像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鼓励引导他们大胆写童话故事、想像习作。例如选几种小动物编写童话,我们可以利用以前学过的《小鹿的玫瑰》《骆驼与羊》《陶罐和铁罐》等童话故事的回顾,激起学生的兴趣。在学生小组合作的过程中,确定自己的角色,然后编故事对话……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如故事发生的环境、故事怎样发生的,有什么样的结果,使想像更加充实,更加生动,直到编写成一个完整的童话。

三、观察,作文的方法论

训练学生观察能力,对小学生习作来说十分必要。认识周围事物的主要方法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认识和感受,习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习作也比较真实生动。小学生虽然对周围的一切都有好奇心,但要他们把看到的写下来,还需要方法的引导,借助课本范文引导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学习《燕子》《翠鸟》《松鼠》时让学生按一定顺序观察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并仿写习作;学习《爬山虎的脚》等课文时学习观察植物的方法;学习《桂林山水》等课文时指导学会观察景物特点,并按顺序写下来。学生通过观察,积累了大量的素材,习作时就不会觉得难了。

四、自信,作文的动力源

在小学生习作中自信心很重要。中年级的小学生刚接触作文,要帮助他们树立习作信心,习作的命题范围应比较宽泛,要给学生最大限度的自由发挥空间,要善于引领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去体会,要给学生创设情境,把生活搬进课堂,让其中的精彩片段,给学生以真实的感受,这样学生会很快的提取出素材,写的文章也比较真实。还有让学生读范文时讲解写作方法,通过仿写来学会写作。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时,让学生学习按时间顺序写家乡美景。我们还可以根据班级学生的总体特点,选择合适的题目、习作形式,激发学生的习作潜能,要使学生觉得有话想写,有话可写。教师可以多出一些诸如“我想__”、“一件小事”此类的题目,让学生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有更多的可写内容,使他们觉得习作并不太难,逐步树立习作信心。此外,在初学作文时,学生的水平并不高。我们在批改习作时,要善于发现文中的闪光点,多鼓励,多表扬。每当他们得到这些鼓励和认可后,在下一次习作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更加努力,这样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习作兴趣和信心。

写植物的作文三年级范文6

关键词: 农村小学 习作教学 有效性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表现、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综合体现。”农村地区的小学生的习作水平普遍不高,习作的内容不是似曾相识,就是毫无生气。习作中,叙述平铺直叙,语言简单苍白,情感也严重缺失。小学生怕习作,教师怕上习作课,更怕改学生的习作,习作教学的实效较差。如何改变现状,切实提高农村小学习作教学的水平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农村小学习作教学实效性差的问题。

一、激发兴趣――习作教学成功的起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能调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如果学生的习作能达到叶老曾提出的理想境界,即“使学生觉得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展,是一种享受,从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兴趣”,那就是习作教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在作文教学活动中,激发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如:1.精心创设相应的写作情境,创造适合习作的“大环境”、“小气候”,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诱导学生进入特定的艺术境界,找出需要表达的内容,捕捉写作素材,触发习作的灵感和激情。2.举办一些贴近自然、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活动,让学生在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里观察生活,积累多姿多彩的作文素材,使学生深深地感受到美的律动,激起强烈的表达欲望,自然妙笔生花,其乐无穷。3.搭建习作展示平台,在教室里展示学生优秀习作成果,或者编辑学生个人作文集,亦会激发学生的写作欲和表现欲。总之,只要采取多种途径,让学生热情高涨地投入到习作中去,习作成功就指日可待,因为“兴趣是写好作文的起点”,激发兴趣是小学作文教学的永恒主题。

二、积累素材――习作教学成功的基石

1.要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古人云:“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多读能保证农村孩子的阅读量,为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视野,开拓他们的视野。读课外书有利于积累词语、名句、佳段,也有利于掌握更多的写作技巧。“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证明了读和写的紧密关系。要提高课外阅读的效果和质量,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阅读指导,抓好几件事:1.根据课标的要求,对不同年段学生提出相应的课外阅读要求。例如: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2.作好读书的指导。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什么书,怎样读书。3.写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可以有效地积累词句,并且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4.开展各种读书活动。比如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读书笔记展览等。

2.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在活动中积累素材。一是校内活动。比如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出版班级学习板报……也可以是班级和学校开展的各种文体活动,只要是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我们就应该经常开展,积极引导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写作素材。二是校外活动。广阔的天地是农村孩子们的乐园,也是他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天然写作素材。教师应结合农村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可以就近组织参观、游览、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实践,亲身体会。如利用农村小学特有资源,让他们到田野里参加劳动,还可以让学生观察一种禽畜、植物或一处景物,从而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写作素材。

三、科学训练――习作教学成功的保证

积累只是解决了“写什么”的问题,而训练则要解决“怎么写”的问题。以下是作文训练的几种常用方法。

1.循序教学法。作文教学应当按照由读到写的顺序,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教师要改掉“三年级作文起步”的传统教学观念,重视低年级作文的启蒙教学,坚持从一年级起抓说话、写话训练,切实打好听、说、读、写的基础,然后一个年级一个年级扎实地抓下去,一个年级一道台阶,各有训练的重点,逐年达标,环环紧扣,持之以恒,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小学阶段的作文要求。

2.读写结合法。教科书上选用的课文,大都是名家名篇,在用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都是很好的范例。我们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揣摩文章思路,从而借鉴表达方法,做到读和写紧密结合,学以致用。教师要善于安排相应的练笔。比如学了《落花生》一文后,我让学生仿照课文以物喻人的方法,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学生有章可循,有路可走,自然就能写会写了。经过这样长期训练,习惯成自然,以后学生每当读了好文章,就会积极模仿,自觉拿起笔来写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