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清明节由来简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清明节由来简介范文1
清明节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
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
明节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节。”清明节一到
,气温升高,雨量增,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
过清明节”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节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
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
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
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
人杜牧的诗《清明节》:“清明节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节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节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
节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节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
明节”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
清明节由来简介范文2
清明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清明节是什么时候
清明节是哪天呢?跟其他中国传统节日用月亮历法的农历不同,其实清明节是一个太阳历法的公历日期,固定在公历的每年4月4日至4月6日之间。有些同学问清明节是农历几月几日这个说法是不对的,清明节的农历日期每年都是不同的,他是太阳运行到特定位置上的公历日期。比方说今年清明节是2013年4月4日,跟农历没有关系,大家可以看看在线电子万年历查询。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的习俗。
直到今天,清明节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亲人的习俗仍很盛行。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关于寒食,有这样一个传说:
相传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就设毒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祸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重耳受尽了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随着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后,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唯独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晋文公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猛然忆起旧事,心中有愧,马上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介子推不愿见他,已经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让他的御林军上绵山搜索,没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个主意说,不如放火烧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时介子推会自己走出来的。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大火熄灭后,终究不见介子推出来。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然后安葬遗体,发现介子推脊梁堵着个柳树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一看,原来是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领着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树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清明,励精图治,把国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晋国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对有功不居、不图富贵的介子推非常怀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烟火来表示纪念。还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上,召唤他的灵魂,这东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国百姓的隆重节日。每逢寒食,人们即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枣饼、麦糕等;在南方,则多为青团和糯米糖藕。每届清明,人们把柳条编成圈儿戴在头上,把柳条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怀念。
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清明节诗篇: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江引 清明日出游》
(明)王磐
问西楼禁烟何处好?
绿野晴天道。
马穿杨柳嘶,人倚秋千笑,
探莺花总教春醉倒。
《途中寒食》
(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
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
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闾门即事》
(唐)张继
耕夫召募爱楼船,春草青青万项田;
试上吴门窥郡郭,清明几处有新烟。
《清明》
(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寒食上冢》
(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
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
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郊行即事》
(宋)程颢
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
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
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
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
(明)高启
清明节由来简介范文3
一、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 Guess and Translation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的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 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 ”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 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想到英语中有关航海的众多词汇,最后引导学生想到这是由西方航海技术的兴起与迅速发展有关系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与西半球的海洋偏多的地理概况也密不可分,再深层次地思考一下:可以体会到为什么海盗(private)一词在西方盛行,而武术却在中国大陆上兴起。
二、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霄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节(Mid-autumn Day),重阳节 (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 “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用所学的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由此学生可以了解到众多的西方节日的知识。例如圣诞节(12月25日)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Jesus Christ)诞生的日子,了解众多相关的词汇Christmas tide圣诞节期、Christmas Eve圣诞前夜Santa Claus/ Father Christmas圣诞老人Christmas carol在Christmas eve时唱得圣诞颂歌、Christmas dinner圣诞大餐中的火鸡(turkey)或烤鹅(roast goose)、布丁(puddings)以及各类小甜饼(如golden butter cookies,fruit cookies)等等。
三、玩味老美口中常用的酷句
众所周知,Language is from communication , is in communication and for communication 语言来自交流,融于交流之中,最终是为了交流。而英语中最常用的日常用语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涉及的不多,因此课堂中开展“快人快语”quick-speaking 活动。每两个学生为一组,进行对话,其中使用老美口中的常用酷句。例如:A: I happened to know a secret.(我碰巧得知了一个秘密) B. What is it ? (什么秘密?)A. Between us,(你知,我知) I will tell you.(我就告诉你)B: Sure thin!(当然)A: Helen has affair with Sarah''s husband.(H与S的老公私通)。学生通过这个很简短的对话,却学到了很多在生活对话中很实用的句子。
还可以采取教师给出一些酷句The line is engaged.(占线) Let''s bag it .(先把它搁一边) How big of you .(你真棒)A thousand times no!(绝对办不到)It''s up to you .(由你决定) Big mouth(多嘴驴)Get down to business(言归正传)None of your business(不关你的事) I''ll kick you ass(我要炒你的鱿鱼) I am all ears (我洗耳恭听)You piss me off. 你气死我了。Take a hike! 哪儿凉快哪儿歇着去吧You''re a jerk! 你是个废物/混球!Are you insane/crazy/out of your mind??? 你疯了吗?Knock it off. 少来这一套。 You stupid jerk! 你这蠢猪!. I''m fed up. 我厌倦了。 等,由学生创设语境,迅速说出来。此方法简单易行,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快人快语”的活动中来。
清明节由来简介范文4
关键词:文化渗透;英语教学;语言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E.Sapir对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做出了精辟的阐释,他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语言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一方面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时又是文化的载体。人类的知识、经验是由语言来描述、来储存的,人类的风俗习惯、行为规范、、社会体制和价值观念等也是由语言来描述和分析的。可以说语言就是文化的折射;另一方面,作为文化的一种折射,语言本身也深受文化的影响。如何看待文化渗透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看法:
1 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在传统英语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数语法基本功扎实,但在和西方国家的人用英语交流的过程中却常常会引起误会,甚至是愤怒。而究其原因就在于对西方国家的文化缺乏足够的了解。例如:在街上或外面碰到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 “What’s your name? ”这些问题会令外国人很难接受,因为这类问题他们认为是自己的隐私,只有在移民局这类的地方才会使用。正如语言学家沃尔夫森所说:“在与外族人交流的时候,本族人对于他们在语音、语法等方面的错误都会比较宽容。而违反说话规则则被认为是不礼貌的。”美国社会学家G.R.Tucker和W.E.Lambet对于外语教学中只教语言不教文化就有这样的看法:“我们相信任何这类企图都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使得他们不仅不想学习语言符号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这一符号的民族。相反,帮助学生在学习语言时提高对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们发自内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动力和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该民族语言的基础。”学习外语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国家文化知识的过程,脱离文化孤立地来教学英语的话,就会给语言教学带来诸多困难。
2 文化渗透的重要意义
2.1 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
许多学生简单的认为:“只要打好扎实的语言基本功,掌握一些阅读技巧,理解能力就自然上去了。”许多学生对句子的理解仅仅就局限于字面的理解,容易“望文生义。”如果缺乏对语言国文化的了解,就很难真正意义上理解所学的文章。而词汇、语法和文化知识是阅读理解的三个关键要素,但如果不重视其文化的学习就难以迈向更高的英语阅读理解水平。
2.2 文化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就能激起学生对学习英语的浓厚兴趣,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进行文化渗透,介绍必要的英美文化知识,也是调动学生学习气氛和积极性的重要手段,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快了的学习。正如美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倡的“快乐教育”那样,教育要尽量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快乐的情绪去学习知识,变传统的被动学习为一种学生主动求知的学习过程。
2.3 文化渗透有助于学生认识英汉交际风格的差异
一位翻译陪美国客人吃饭,当他们饱尝了中国的美味佳肴后,翻译问:“What staple food would you like?”(你想吃点什么主食?),这令美国客人很费解,因为美国人通常把一餐当中吃得多的称为主食,而中国人则无论吃什么菜都是把米饭和面食作为主食。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因此,如果忽视了文化背景知识对语言的重要作用,语言在交际运用中就会出现差错。
3 文化渗透的方式
3.1 结合中国文化,欣赏英语谚语
每一种语言都有其沉淀的文化精华——谚语。在课堂中,开展Guess and Translation 专栏,学生分组做竞猜,通过多媒体课件每显示一个英语谚语,各组内每个成员都可起立翻译,前提是用汉语的谚语来翻译。例如:Today is yesterday’s pupil .(直译为:今天是昨天的教师)学生要译成“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为最佳,该组得分最高。再如:Living without an aim is like sailing without a compass .(直译为:活着无目标,就如航海无指南针。)显示该谚语后,教师先向学生提出第一个问题:What does the word “compass”mean ?即compass一词词意是什么?根据sailing 航海一词,学生都会根据这一词猜出compass是指南针之意,再翻译该谚语,“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岁”这句中文谚语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3.2 对比中西节日,学习背景文化
每个国家都有其特有的节日,随着文化的融合,中国节日特别是传统节日倍受外国朋友的青睐,如灯笼节又叫元宵节(Lantern Festival),清明节( Tomb-sweeping Day),龙舟节又叫端午节(Dragon-boat Festival),中秋(Mid-autumn Day) ,重阳节(Double-Ninth Festival or the Elder’s Day)。同样,学习英语了解西方的文化也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开展“中西节日大PK”Festivals exchange 专栏,学生分成两组,一组收集关于西方节日的相关信息资料、图片、音乐或影片,可power point 做成展示课件,向“中国人”简介西方节日的相关习俗知识;另一组收集中国的节日,同样用英语向“外国人”介绍其由来、习俗等等。
3.3 巧用动物渗透文化知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动物都有特殊的寓意,如:汉语说壮如牛,英语却说as strong as horse.壮如马;汉语说亡羊补牢,英语cock the stable door after the horse is stolen.“亡马补牢”;从以上的关于动物的习语中可能联想到在语言形成与一个国家的社会形态是密不可分的,中国是农耕民族,以牛为主要的劳动力,故出现“壮如牛”一说,西方是以游牧为主的,所以马在他们的生活中格外重要,故出现“壮如马”“ 亡马补牢”的说法,也就不足为奇了。同样西方对狗是情有独衷的,所以英语中有大量的关于狗的习语,如 lucky dog 幸运的人,top dog 优胜者,under dog 失败者,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Barking dogs seldom bite 会叫的狗不咬人,A good dog deserves a good bone 按功行赏等。在教学中渗透有关此类的文化知识,并鼓励学生收集相关动物的习语,开展“动物晚会”Animals’ Party 的活动。
文化是语言的一部分,要使学生能够使用得体的语言进行交流,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就要适当的进行文化渗透,否则,尽管学生能够在语法方面正确无误地讲英语,但可能造成许多的误会和不愉悦。
参考文献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宋飞。《文化背景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外语教学),1998.
清明节由来简介范文5
[关键词]水陆画;水陆法会;民乐县博物馆
一、民乐水陆画的由来
解放前,甘肃省民乐县洪水堡弥陀寺保存水陆画116轴。1953年拆除寺院时移交民乐县文化馆保存,1989年入藏新成立的民乐县博物馆,现为镇馆之宝。
民乐地处河西走廊中段,是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夏商周三代为戎、羌驻地,春秋战国为乌孙、月氏牧地,秦汉之际被匈奴占据,汉武帝元狩年间版图归汉,唐宋时期,先后被吐蕃、回鹘、党项人占有,再后来,蒙古、回、藏等少数民族也在这儿繁衍生息,这里是一个多民族交流、融合的地方,也是一个多元文化汇集、多种混杂发展的地方。县境内保存下来的古建筑较多,有童子寺石窟、上天乐石窟、圣天寺、洋尕峡石刻(石佛爷)、圆通寺塔等佛教系列的文物古迹,有六坝北极宫、洪水玉皇阁、列四坝聚风楼等道教系列的文物古迹,也有四家魁星楼、永固文昌阁基、五坝仓颉楼基等儒教系列的文物古迹。佛教系列的圆通寺塔佛龛中既保存着佛教系列的佛、菩萨、金刚、弟子等造像,也保存着道教系列的玉皇大帝、真武祖师等造像。这里的人们对儒、释、道三教似乎都有信仰,但都信得不深。可以说是“见庙就烧香,逢神就磕头”,“平日不上香,临时抱佛脚”,“无事不登三宝殿”,他们让释迦牟尼、玉皇大帝、孔圣人三教长享一炉香火,共同担负普渡众生的神圣使命。正是在这种特殊的环境、特殊的人群、特殊的土壤中产生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瑰宝――民乐水陆画。
二、水陆画的内容
水陆画也称“水陆帧子”、“黄帧子”,是佛教寺院举行水陆法会时供奉的宗教人物画。画面内容丰富多彩,根据神灵身份、品级不同,可分为上、中、下三堂。上堂水陆画为诸佛、诸菩萨、三清四御、天尊天神等,他们的地位最高,悬挂在大雄宝殿和寺庙的主殿。中堂水陆画为天王、明王、天龙八部护法神、列曜星君、二十八宿、四海龙王、十殿阎罗、城隍土地等,他们的地位稍低,悬挂在大雄宝殿门前和外廊。下堂水陆画为忠臣烈士、阵亡将士、王子王孙、宾妃彩女、往古烈女等一切亡过入六道轮回的鬼魂等,悬挂在外廊和配殿。上堂和中堂水陆画像是超度者,下堂的水陆画像是被超度者,经过一系列的法事活动,祈求上堂的佛神和中堂的护法神,超度下堂的亡魂孤鬼早日出离地狱,转世人间。画像人物多以群体出现,并有一定的故事情节。画面多以五彩祥云作背景,底部有信士弟子署名牌(各地信士们三五搭伙捐粮出资请画工绘画,之后将姓名留在画上),目的是宣扬佛教,供奉法界诸神菩萨,以求行善积德,超度众生。一幅完整的水陆画,几乎是一幅天堂、人间、地府三界人神组成的现实和虚幻世界相结合的社会全像图。
三、水陆法会
水陆法会是中国佛教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仪式最隆重的一种法事活动,全名是“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盛会”,略称“水陆法会”或“水陆道场”,民间称为“悲济会”、“七斋会”,是一种设斋供奉佛神以超度亡灵,拔救幽冥,普济水陆一切鬼神的大法会。
水陆法会起源于印度《拔救面然饿鬼出离地狱陀罗尼经》中的故事。佛祖的弟子阿难夜梦面然饿鬼向他乞食,若不施舍,三日之后自己也会像他一样坠入地狱,阿难乞求佛祖救助,佛祖给他传授了修设水陆道场的方法和拔救面然饿鬼的咒语。据民乐县博物馆所藏清康熙三十五年绘制的《水陆缘起文》载 :“梁天监二年正月十五日夜,(帝)梦一神告曰:‘六道四生,受大苦恼,何不作水陆大斋而救拔之?’帝问沙门,咸无知者,唯志公劝帝曰:‘广寻经典,必粗有缘。’(帝)乃取藏经置法云殿,躬自披览,创造仪文,三年乃成。帝建道场……天监四年二月十五日,于金山寺依仪文修设,帝亲临地席。诏律师宣文。”可见中国的水陆法会是南朝梁武帝(萧衍)天监四年(505)始创的。北周至隋代因战乱水陆仪文失传一百六十余年,直到唐高宗咸亨年间(670~673),京西法海寺禅师在梦中得到异人指点,醒后从大觉寺一位吴僧义济处得到了梁武帝的水陆仪文,水陆法会得以再度盛行天下,宋代形成规模,元、明两代盛行,清代晚期逐渐衰落,演变为一种寺庙文化活动。
最初,水陆法会是由朝廷出资主办的。历代皇帝登基时,都要举办规模宏大的水陆法会,追荐超度战争中牺牲的忠臣烈士、阵亡士兵、死难民众,借以安抚民心,祈求天下太平。在朝廷的倡导之下,皇亲国戚,文士商贾,地方官吏、一般民众也都修设水陆道场,请佛敬神,追荐先祖,超度亡灵,祈福求安。现在的人们已经不知道过去举办水陆法会的情景了,但人们在农历正月初一、二月十五、七月十五、九月十五、十月初一和清明节上坟,给祖先上香烧纸,供献祭品,所行的道场都还是水陆法会内容的遗迹。
举行水陆法会活动形式隆重,规模宏大,时间多则49天,少则三天三夜,一般以七昼夜为期,参加法会的僧人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法会的活动有竖幡、燃灯、请佛、供神、诵经、礼赞、忏悔、祝咒、发愿、斋僧、施财、放生、放焰口等,这些法事活动都是按照《水陆仪轨》的程序进行的。
举办水陆法会,一定要有水陆画像,在佛殿上悬挂某一位佛神的画像,相当于请来了某一位佛神。悬挂某一位人物的画像就意味着招来了某一亡灵鬼魂。通过供奉、礼赞、诵经、散食等一系列法事活动,祈求上堂的佛神和中堂的诸神超度下堂的亡灵孤鬼早日出离地狱,转世人间。没有水陆画就不能举行水陆道场。水陆画平时不悬挂,也不单独悬挂,只有举行水陆法会时才悬挂。会后收藏起来,以备下次开法会时用。
水陆法会一般分为内坛和外坛,法事以内坛活动为主,外坛是念经的主要会场,在法会中举行所有法事活动。内外坛法事一般为七日(内坛亦有五日者,则自第三日起),法会仪轨(程序)大致如下:
(一)法会第一天仪轨
洒净结界
三更以清水遍洒道场,使其断绝尘俗之净土。
遣使奉请
四更请上、中、下三堂之佛神鬼众赴会。
建幡
五更遣使于大雄宝殿左前方设立“法界圣凡水陆普度大斋胜会功德宝幡”。
护幡使者
(二)法会第二天仪轨
请上、中堂
四更悬挂诸佛神、菩萨画像图轴,诵唱奉请表文。
奉浴
五更置浴盆香水,备上、中堂诸佛神沐浴,诵沐浴真言。
(三)法会第三天仪轨
供上、中堂
四更在上、中堂诸佛神前,供奉香花、灯烛、鲜果和佳肴,诵献供表文。
请赦
五更施主向上、中堂诸佛神祈福,疏文如下:“仰冀慈悲,特垂鉴念。弟子某人,伏愿所修斋事,本自诚心。上奉三尊,下度六道。惟冀举家眷序,终日欢和。饮食起居,吉祥安乐。增辉祖业,垂裕孙谋。既寿而康,曰富且贵。火灾绝警,寇党迷踪。随心有求,无事不遂。某等无任,归依恳祷之至。”
(四)法会第四天仪轨
请下堂
三更悬挂忠臣烈士、阵亡将士、王子王孙、往古烈女及地狱众生、孤魂怨魄等,诵唱奉请表文。
奉浴
四更置浴盆香水,诵沐浴真言。
说戒
五更法师为六道说十戒。
(五)法会第五天仪轨
供下堂: 五更依位献供,诵白献供表文。
(六)法会第六天仪轨
四更主法亲祝下堂(超度亡灵)。
(七)法会第七天仪轨
五更普供上、中、下三堂,未时迎上、中、下三堂至外坛,申时送圣(焚烧文告符牒)。
法会期间,自第一夜起,每夜于瑜伽坛各放焰口一台,至第六夜则放五方焰口,内坛水陆法师及诸坛僧众均参与法事,为水陆法会仪式的顶点,以后即从事结束。
四、民乐水陆画的价值
全国留存下来的水陆画数量很少,目前所知,仅河北、山西、青海与甘肃省保存有水陆画。甘肃省共有水陆画516轴,而民乐县博物馆馆藏的水陆画就多达116轴,其中明嘉靖以前绘制的64轴,清康熙年间绘制的52轴,经甘肃省文物局专家组鉴定 33轴为二级文物,83轴为三级文物,画芯纵134~174厘米,横74~94厘米。它们均以绢、布为本,用金银粉、石青、石绿、朱砂等矿物颜料描绘,颜色至今仍鲜亮如故。这些水陆画工笔重彩,造型生动,画工精细,色彩绚丽,是河西地区独具魅力的文化遗产,是研究中国宗教文化、民俗信仰、服饰装潢、绘画艺术的珍贵资料,在中国宗教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馆藏的水陆画虽为明、清画工绘制,但其技法皆取自唐、宋,与敦煌壁画的风格同出一脉。敦煌研究院已故研究员谢生保认为,在唐五代的敦煌遗画中已存在“水陆佛像画”,宋朝以后,南方海上丝绸之路开通,北方内陆丝绸之路衰败,敦煌石窟艺术的营造失去了经济来源。到明代,元朝的统治虽被,但无力收回河西走廊全境,便以嘉峪关为界,将敦煌划为域外之地。由于300年间无人修窟,那些创造敦煌艺术的画师、工匠流落到河西酒泉、张掖、武威等地,为了谋生,他们在河西走廊各县的寺庙绘制水陆画,并由后人把这种技艺传承到清代。由于河西走廊水陆画源于敦煌艺术,所以说它们与敦煌壁画有着直接的渊源关系,颇具敦煌壁画的遗风,是敦煌壁画的延续,堪称为“可移动的敦煌壁画”。
由于年代久远,悬挂时间较长,储存环境恶劣,保存条件较差,致使民乐水陆画画面出现污垢、折痕、皲裂、破损等现象。为此,国家文物局于2005年拨付专项经费对破损严重的水陆画进行了抢救性保护,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民乐水陆画又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的面前。希望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民乐水陆画的保护和研究,使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让它跟随敦煌文化走出民乐,迈向全国,进入世界。
[参考文献]
[1]郑炳林,石劲松.永靖炳灵寺石窟研究文集[K].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2011.
[2]董玉祥.梵宫艺苑.甘肃石窟寺[K].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出版.1997.
[3]胡同庆,安忠义.佛教艺术〔K〕.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2004.
[4]赵燕翼.古浪收藏的水陆画.丝绸之路,1994,3.
[5]王子藩.古浪明代水陆画概述[J].丝绸之路,1998,2.
[6]谢生保.甘肃河西水陆画简介[J]. 丝绸之路,2003,1.
[7]高辉.武威市博物馆水陆画赏析[J]. 丝绸之路,2004.
[8]谢生保.河西水陆画与敦煌学研究[J].丝绸之路,2004,2.
本文作者:中国钱币学会会员甘肃省博物馆学会理事
工作单位:甘肃省民乐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