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论语全文翻译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论语全文翻译范文1
作者:翁书和,梁俊雄,丁爱民,吴思慧
【关键词】 通腑益气法
摘要:【目的】探讨通腑益气法及所组方药对全身炎症反应的调控及防治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的作用。【方法】SD大鼠80只,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中药低剂量治疗组和中药高剂量治疗组;造模前1*!d高、低剂量组分别按60*!g/kg、30*!g/kg剂量连续给药2次,空白及模型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给药后第2天除空白组外其他3组参照文献方法造模,12*!h后取血清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一氧化氮(NO)含量,并对主要脏器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TNFα与NO水平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高、低剂量组能降低血清TNFα与NO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未显示明显量效关系。【结论】通腑益气法所组方药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与NO水平,抑制全身炎症反应,进而产生防治MODS的作用。
关键词:多器官功能衰竭/中药疗法;肿瘤坏死因子/血液;一氧化氮/血液; 疾病模型,动物;大鼠
多器官功能障碍(multiple organs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指各种原因如感染、休克等引起的2个或2个以上系统或器官的功能障碍或衰竭的一组病变。迄今治疗效果欠佳,4个系统或器官功能障碍者,死亡率接近100%,是当前危重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认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是引起细菌和/或毒素移位,激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MODS的可能因素之一[1]。本病中医认为是阴阳逆乱,脏腑衰竭导致的阳明腑实证[2]。基于上述认识以及结合临床中某些成功的治疗经验,我们试图通过建立大鼠MODS模型,以通腑益气法组方,观察该组方对全身炎症反应的调控,评价其对MODS的防治作用。
1 材料和方法
11 动物与药物
动物: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体重70~100*!g,由广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药物:由生大黄、生栀子、蚤休、厚朴、人参、丹参、桔梗和黄芩组成。剂量比例为2∶2∶2∶2∶1∶6∶10∶10,将上药煎制成浓度为2*!kg/L和4*!kg/L的药液各80*!mL备用。
12 试剂与仪器
试剂:酵母多糖A(Zymosan A),美国Sigma公司产品,规格5*!g/瓶,批号Z4250;一氧化氮(NO)试剂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生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试剂盒由解放军总医院科技开发中心放免所提供;仪器:Eppendof半自动生化检测仪(型号为ECOMF 6124);SN695B型γ计数器和UV754分光光度仪,由广州中医药大学核医学教研室及第一附属医院实验中心提供。
13 分组与给药
将80只大鼠按性别分层随机分为模型组、中药低剂量治疗组(低剂量组)、中药高剂量治疗组(高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中药低剂量组按30*!g/kg、高剂量组按60*!g/kg分别灌胃给药(灌药容量为15*!mL/kg),造模前1*!天间隔8*!h共给药2次,造模后不再给药;模型组和空白组给予等容量生理盐水。
14 造模与取样
参照胡森等方法造模[3],把4*!g酵母多糖A与50*!mL灭菌石蜡油混合,高频振荡30*!min,超声振荡6*!h,制成造模用混悬液。末次给药后所有动物均禁食、不禁水,除空白组外,其他各组动物均按1*!mg/kg剂量腹腔注射上述混悬液,注射后用消毒棉签按压针口2*!min,同时按摩腹部数次。造模后自由进食,4*!h后,各组动物腹腔注射生理盐水1*!mL,以补偿大鼠取样后丢失的血容量。按照“动物MODS时器官功能障碍分期诊断及评分标准”评价模型成功与否。取样:所有动物在造模前12*!h用毛细管(直径1*!mm)自眼眶后静脉丛取血1次(约15*!mL),造模后12*!h摘眼球取血(约15mL),血液标本离心(3000*!r/min)后,取血清保存于-170℃下待检;各组大鼠末次采血后立即处死,取心、肝、肺、肾、肠等主要脏器,用体积分数为10%的市售福尔马林固定,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观察损伤程度(包括组织细胞的排列、炎症细胞浸润程度)。
15 指标与方法
TNFα和NO含量,分别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测定。
16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比较用t检验,多组比较用F检验,组间两两比较用q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两组比较用χ2检验和直接概率法检验。所有数据均用SPSS10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21 各组动物脏器病理检验结果
模型组动物脏器全部出现损伤,其中3个或3个以上脏器损伤者占80%,2个者占20%;药物组则以1个脏器损伤多见,占25%,2个或2个以上者占10%,无损伤者占65%,与模型组比较损伤率降低(P<001);空白组无脏器损伤;低、高剂量两组间脏器损伤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果见表1。表1 各组动物脏器受累数目及分布N(p/%)(略)
22 各组血清TNFα和NO含量的变化
表2结果显示:模型组血清TNFα与NO水平升高,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高、低剂量组均能降低血清TNFα与NO水平升高,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但未见明显量效关系。表2 通腑益气法中药对MODS大鼠血清TNFα和NO浓度的影响(略)
3 讨论
近年来对MODS病理生理变化认识的突破是细胞因子(cytokine,CK)的发现,机体在致病因素直接或间接作用下,体内巨噬细胞、枯否细胞等多种细胞可产生CK。在这些CK中TNFα起重要作用,它能刺激其他几种促炎性细胞的生成,引起全身性炎症反应而出现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后者可造成全身细胞广泛受损甚至发生MODS[4,5]。此外,TNFα还可引起诱发型NO合成酶的活性增高,大量NO可导致微循环障碍,加重微血栓以至MODS的发展[6]。
本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大鼠血清TNFα和NO水平升高(P<001),显示体内因致病因素的作用启动了全身性炎症反应,此段时间可能是预防性用药治疗的关键时间。本实验经用通腑益气治则组方干预后,中药高、低剂量组TNFα和NO水平比模型组降低(P<001),而且脏器受损数也减少65%。上述结果提示,通腑益气法所组方药可能是通过降低TNFα与NO水平,抑制全身炎症反应,进而产生防治MODS的作用。但高、低剂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其量效关系需进一步研究。
中医无MODS病名,但本病的临床过程类似《伤寒论》的“阳复太过,脏病还腑”。陈海龙[2]认为在外伤或感染等情况下,机体可出现津血耗散、脏腑受损。通过机体自身调节或药物调整后,可以使阳气来复,阳气来复适度则疾病向愈;若阳复太过,则阴阳逆乱,脏腑衰竭可导致阳明腑实证。据此文献有应用通里攻下法治疗MODS取得显著效果的报道[7,8]。但是,由于MODS往往兼有脏气衰竭,如一味攻下,则易伐正气,犯虚虚之戒。因而,施药时应寓攻于补,攻补兼施。本方中以大黄通腑泻热,取清热泻实以救真阴之意,为君药;因肺与大肠相表里,则配伍黄芩、桔梗清热泻肺以助腑气之下行为臣药;栀子、蚤休、丹参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人参益气扶正,既补机体之虚,又可防止上药攻邪太过,共为佐药;厚朴畅通气机,并引诸药直达病所为使药。诸药配合共奏通腑益气、清热解毒之功。从实验结果中亦可看出基于通腑益气法所组方药有抑制全身炎症反应的作用,结果与文献报道相符[4-6]。其作用可能与通过通腑药清除肠道及脏器有害因子,配合益气药提高低下的脏腑功能,恢复或提高机体的抗炎能力有关。正如Bone[9]认为,机体在致炎因素的作用下启动SIRS的同时,代偿性抗炎反应综合征也伴随发生。若两者处于动态平衡,则不会导致MODS,否则就会失去平衡,出现MODS。本实验结果证明通腑益气法及所组方药对MODS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值得进一步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凌康.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肠道保护及治疗进展[J].国外医学・生理、病理科学与临床分册,2000,20(1):60.
[2]陈海龙,吴咸中,关凤林,等.中医通里攻下法对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时肠道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2):120.
[3]胡森,盛志勇.薛立波,等.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动物模型的系列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96,21:6.
[4]Beal A L,Cerra F B.Multiple organs failure syndrome in the 1990s: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es and organ dysfunction.JAMA[J].1994,271:226.
[5]Molly R G,Mannick J A,Rodrick M l.Cytokine,sepsis and immunomodulation[J].Br J Surg,1993,80:289.
[6]Ken M,Kenggtharan,Sjef J,et al.Role of nitric oxide in the circulatory failure and organ injury in a rodent model of Grampositive shock[J].Br J Pharmacology,1996,119:1141.
[7]危北海.中医药与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J].中国中医急症,2001,10(2):61.
论语全文翻译范文2
关键词:孔子;实践;论语;根源
实践不仅仅是现在这个社会所倡导的,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子也一直倡导学习的知识要在实践中去验证,去实现君子的理想。
一、实践的含义
我们首先探讨一下本文所说的实践的意义,才能展开下面的论述。
在百度百科上对实践的解释是这样的:实践是人类自觉自我的一切行为。内在意识本体与生命本体的矛盾是推动人类自我解放的根本矛盾,其外在化为人类个体及组织、阶级通过生产关系联系的整体对于自然及个体间或者集体关系、阶级关系形成的解放活动。实践只有在自觉的意识下才是人性的、人格的。很抽象,很难理解,简而言之,就是人在自我意识之下所做的表达自己的意识的行为。
但是我们现在要探讨的实践并不是这个解释。我们所探讨的实践更深的意义上是指学子如何对待自己所学所想,而不是将自己和自己的知识束之高阁。
二、《论语》中的教导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是耳熟能详的金句良言,也是论语的全文基础基调,人们往往以此来教育孩子要及时的温习功课,加深印象,但是这犯了望文生义的错误,把现代的教育观点强加在了古人的身上,孔子的真正的意义并不是这样的。“习”在古书中有“实习”“演习”的意义,如《礼记*射义》的“习礼乐”、“习射”。孔子所讲的功课,一般都和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密切结合。像礼、乐、射、御这些都是身体的训练,都需要亲身的实践,不是普通意义上的温习、复习。所以这句里的习不宜翻译为温习,实习和实践应该比较适合。而在李泽厚的《论语今读》中,更是直接翻译成为实践。
又比如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他的翻译大意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思: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往来是否诚实?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这里的“习”和“学而时习之”的“习”一样,包括了温习,实习,演习而言,后世为了方便便统一翻译为复习。
再比如《论语*卫灵公》中的名言,“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句话在历史有很多争议,但是个人比较认同《论语集释》的解释,“夫子之时,老氏之流曰人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曰道无为而无不为,是道能弘人之说也。彼以礼义为出于人为而不足贵,而欲不籍人力,一任道之自然,究必人事日就退化,是夫子非道弘人之说也。”根据这句话,我们就能知道孔子说想要表达的意义,人是不能被动的等待道作用于人身,而是应该积极地践履,去实践自己心目中的道,而且道不能离开人的本身,也就是说人的实践活动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从这三句耳熟能详的名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孔子的态度,他不仅不反对弟子们在“红尘”中的打滚,而且是采取鼓励的态度,希望自己的弟子可以在把自己的学识应用在现实的实践当中。孔子虽然推崇古代的文献,但是他的教育的落脚点仍然是一个字“习”,也就是学习的知识要落实到生活的实践和整体当中去,孔子所欣赏的礼乐也就更离不开实践了,要付出于行动。而且如果认真的读《论语》,你会发现孔子很欣赏那些言语不多的人,因为孔子认为这样的人靠得住,是勇于实践的人,而不是夸夸其谈,却不肯迈出一步的人,也正是这个原因,孔子非常的器重颜渊,因为颜渊是一个看起来木讷的人,也是最懂孔子的一个弟子,但是遗憾的是,颜渊的优点也是他的缺点,他的讷于言也让他没有办法发扬光大孔子的思想。
这位“轴心时代”的思想巨人并不是后来被后人推上神坛的模样一样只会坐而论道,相反他很朴实,很真诚,很有自己的哲学。他可以温柔的对待任何人,听到动听的歌声,他可以“以歌而合”,他也可以在颠沛流离的流浪生活中继续传播自己的思想,坚持自己的信仰。在难于实现的时代仍然大声提出来自己的主张,并身体力行,这就是信仰的力量。我们不能永远成为“审时度势”的实用主义者,而应该在清醒的了解周围的环境后,在实践受挫后,仍然抬起头来看看天上永恒的太阳。
三、论语与当代大学生
老家有一句古,虽然有失偏薄,但也拿出来分享:“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也许可以形容当代的许多大学生,这些曾经被家里,被社会,被国家视为“天之骄子”的骄子们,在充满斗志的走上社会后都几乎无一例外的要碰一鼻子灰,要先被社会狠狠地打磨一遍,才能真正的融入这个社会,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许多在社会浪潮中失意的大学生哀叹自己“被社会所同化”“自己的失意是社会太过现实,没有创造力”,其实我个人看来,除了社会与能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大学生的知识不能够应用社会,只会做“书本将军”,个人与社会需要脱节。
正是暑假,很多大学生趁机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例如“三下乡”活动。学长学姐经历的多,也参加过不少团体,但是在制定策划时候也是笑话百出,明显不符合社会的心理。暑假想要集合已经放假的学生进行集体授课,根本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情况;想要在农业大区给老乡宣传种地的知识,告诉他们怎样可以增产,根本没有想想老乡的经验远比只从书本上获取知识的大学生懂更多;策划里全是高科技的东西,完全没有想到自己去的经济并不发达的乡镇,也许当地的条件根本无法支持这么多的高科技。大学生的幼稚也就显现出来,难怪许多老乡见到穿着统一制服的大学生都会避开,并不是老乡不热情,而是真的很给老乡添麻烦。如果大学生肯去认真了解当地人民的心理,而不是带着“高高在上”的文化人心态,也许活动可以更成功,带来更多的人生经验。大学生暑期参加社会实践,无论何种形式,在岗位、单位和行业选择时要与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社会需要结合起来。大学生切记盲目,如果实习行业或单位与理想职业和专业知识相差甚远,只为打发时间或自荐书上的实习经历而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容易因为对工作任务没有兴趣产生倦怠情绪,没有办法发挥自己专业的长处,锻炼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往往既浪费时间,又收效甚微。
《论语》中开篇便是对实践的强调,点明了全书的要义,表明了孔子对实践的推崇。孔子并不只是一个儒雅的老师,他也是一位智者,了解知识最终归宿――实践,并在自己的言行中贯彻这一理念。《论语》充满了实践的智慧,当代的大学生更应该离开象牙塔,多出去走走,实践自己的所学。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
论语全文翻译范文3
关键词:翻译单位 学生译者 英汉互译 句子 衔接与连贯
翻译单位的划分对于翻译过程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只有科学合理地划分翻译的基本单位,才能寻求翻译的对等。关于翻译单位的划分,国内外翻译理论家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不同的话语划分方法作为翻译单位。
一.国外翻译理论家和学者
巴尔胡达罗夫(1985)根据现代语言学,把翻译单位分为音位层(字位层)、词素层、词层、词组层、句子层、话语层。拉多(Rado)(1979)提出了将复杂的“逻辑素”(logeme)作为翻译单位。拉多认为,翻译不应该看作一项单独的语言活动,而应该看作一项逻辑活动。他实际上是把整个篇章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巴斯内特(1990)则认为, 篇章是基本的单位。她和勒弗费尔甚至提出“文化”(the culture)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
二.国内翻译理论家和学者
郭建中(2001)根据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认为在汉英翻译中,最理想的翻译单位是自然段落,并提出这一基本单位也适用于英汉翻译。罗选民(1992)则在《论翻译的转换单位》一文中,提出了以小句作为话语层的基本转换单位,其所谓的“转换单位”,就是操作单位。司显柱(1999)也提出了以语篇为翻译的基本单位。柯飞(2000)则说:“国内外研究者皆表明,小句似乎是较理想的翻译单位,因为在小句这一层次最有可能把“意义对应翻译”同“结构对应翻译”联系起来。
三.学生译者的特殊性
当然,我们谈论翻译基本单位的划分,不能跳脱具体的转换语言和翻译方式。本文主要关注的是笔译中的英汉互译。除此以外,译者的身份也值得在划分翻译单位时加以考量。本文以学生译者为研究主体。学生译者与一般译者相比具有特殊性:从能力上看,学生译者尚处在学习翻译技巧和理论的阶段,与有经验的译者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从知识储备上看,学生译者存在缺少相关专业知识的缺陷;从实践上看,学生译者经历尚浅,所译作品不多,缺乏经验;从动机上看,学生译者多以翻译练习为主,没有报酬,而且时限一般较短,所以在主观动机上弱于一般译者。
由于学生译者的特殊性,笔者认为以句子为基本翻译单位较为合适。理由如下:
(1)学生译作常常会出现囿于ST结构的情况,如一见到“an”就想翻译成“一个”,一见到“of”就翻译成“的”的情况。由此我们可以见到学生译者的翻译习惯。而在句子这一层次,可以比较好的把结构对应统一起来,符合学生译者的习惯,能让他们操作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2)学生译者由于自身能力和经验的不足,难以从整个篇章上把握全文;英语句子的特点是长句从句较多,若以段落为翻译单位,学生译者也有可能觉得棘手;而从事英汉/汉英翻译的人都深有体会,由于两种语言在词汇、句子结构和文化方面的巨大差异,难以做到以词为翻译单位。所以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的做法,符合学生译者目前的能力,并且这在语言学上也确实有一定的依据,例如,Bell(1991)就认为,“能够描述的最大的语言单位是句子”。
(3)从实践的操作角度看,句子以句号为分隔,学生译者能够清晰的找到明显的起始和结束的形式标志,这样就不必煞费苦心地划分翻译单位。同时,以句子为翻译单位没有以语篇为单位那样太大而难以分析和操作的毛病,更没有功能单位或文化单位的抽象性。因此,以句子为翻译单位,既容易分析,又易于操作。
三.以句子为基本翻译单位的问题
以句子为翻译单位,虽然最适合学生译者,但是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以句子为翻译单位容易忽视全文的逻辑关系,忽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就有忽视句子衔接的问题(Newmark, 1988)”。初学翻译之时,很少有人会在翻译时考虑句子的衔接问题;由于英汉语言结构的不同,无法灵活的分译或合译。所以笔者认为,学生译者在翻译时应该以句子为单位,但是在检查译文和修改译文时应该以段落甚至篇章为单位,以弥补以句子为翻译单位的不足,使译作的衔接和连贯处理的更加自然,更加符合TT读者的阅读和理解习惯。
翻译实例分析
下面,笔者将结合文学作品翻译实例来具体分析说明以句子为翻译单位、以段落和语篇作为检验译文的基本单位的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1)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The Chinese nation is now on the rugged section of its historical course.在这一段路上,实在亦有一种奇绝壮绝的境致,使我们经过此段道路的人,感得一种壮美的趣味。In the section, there is also an enormously magnificent scene that inspires in us passers-by a delightful sensation of spectacle.
此原文出自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作为学生译者,初译这类散文难度较大,因此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较为合适,易于把握。在做出了上述译文后,再以段落为单位检查译文的衔接与连贯。可以发现,两句之间有着转折关系,虽然原文没有“但是”这样的明显标记,但是我们可以在译文中进行增补,使译文逻辑上更为合理,语义更为连贯。所以终译文应在两句之间增补“Nevertheless”。
(2)In an extraordinary move that became a key part of the Steinbeck family mythos, John Adolph went to Jerusalem with his brother and his sister and her husband in 1852.这一非同寻常的举动成为斯坦贝克家族故事中的关键一环:一八五二年,约翰・阿道夫动身前往耶路撒冷,随行的还有他的哥哥、姐姐和姐夫。
……
Some horrible misadventures lay ahead of these innocents in the primitive land of Palestine, then still part of the Ottoman empire. 当时的巴勒斯坦原始地区正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这些人(指约翰・阿道夫一行人)丝毫没有预料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在他们头上。John Adolph’s brother was attacked by Bedouin tribesmen and stabbed to death in the scuffle, and his sister-in-law was raped at knife-point.约翰・阿道夫的哥哥被贝多因部落的人袭击,在混战中被人用刀刺死,他的弟妹被人持刀。
此例的原文出自于《斯坦贝克传》。同样,笔者采取以句子为基本翻译单位的做法,尽可能忠实地将原文的意思传递出来。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原文中,上一段对下文的内容做了铺垫,上下文相互关联,因此以语篇为检验译文的单位很有必要。在纵观整体后,笔者将译文的逻辑关系和语义连贯性做了调整:
当时的耶路撒冷正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这些人(指约翰・阿道夫一行人)丝毫没有预料到一场灾难即将降临在他们头上。约翰・阿道夫的哥哥被贝多因部落的人袭击,在混战中被人用刀刺死,他的嫂子被人持刀。
四.结语
可见,以句子为基本翻译单位,可操作性强,易于把握,最适合学生译者这一特殊群体。以句子为基本单位进行翻译后,若能再以段落和篇章为单位检查和修改译文,就能很好地弥补忽视语篇的衔接与连贯和上下文逻辑关系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assnett, Susan &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C]. London & New York: Pinter, 1990.
2.Bell, Roge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1991.
3.Newmark, 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8.
4.Rado, Gyorgy. Outline of a Systematic Translatology [J]. Babel, 1979, 25(4).
5.巴尔胡达罗夫.语言与翻译[M].蔡毅,虞杰,段京华编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
6.郭建中.汉译英的翻译单位问题 [J].外国语,2001,(6).
7.柯飞.《翻译研究百科全书》(1998)点评[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1).
8.刘庆元.语篇翻译中的衔接与连贯[ J].山东外语教学,2004,(3): 95-99.
论语全文翻译范文4
下面以2009年福建省高考语文试卷文化经典题为例来谈谈:①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②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出题者对第一则“里”的注释是“居”,那么由此可以产生对句意的两种不同理解,第一种理解是,“居”的含义与孟子说的“居仁由义”意义相近,即居心于仁的意思,也就是怀有仁德是最美的;第二种是“邑”的意思,即住在有仁德的人居住的地方就是最美的。而选择题的设项A为“环境对人的的道德修养有重要的影响,要谨慎选择。理想的居处应当是仁德之所”,设项B为“近朱者赤,择‘仁’而处,受到仁德者的熏陶,对自己仁德的养成很有助益。”这两项所阐述的内容都是基于第二种含义而设的。可见题目所提供的注释并不明确,由此形成语境的多重性。
再如高考题中“无友不如己者”一句,出题者给出的翻译是:“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但事实上,对这种解释,古今不少学者都提出了质疑。“不结交不如自己的朋友”,这一说法,岂不是同孔子的“仁”的思想相违背?明代杨慎在《丹铅续录》也否定了这种理解,认为:“必择胜为友,则胜己者必以我为不如己,而不我友矣。”也有学者把它理解为“不要和跟自己不相似的人交朋友”,或“没有朋友比不上自己的”。可见,不同的人看法不一,正是由于从不同的理解出发,为其建构了不同的语境。如果从《论语》整体语境入手作更深入地探析,考察孔子当时说话的对象和情境,就会发现孔子这句话其实是针对某一类“友便辟”的弟子而说,这其实正体现了孔子“因人施教”的教育思想,那么题目中的翻译就具有它的合理性。在高考试卷中,出题者通过译文给出明确的语境,也就避免了考生的误读。又如《雍也》:“冉求曰:‘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当时的语境已无从考察,只能让后人猜测,重构对话语境就成为阅读的必需:冉求在怎样的情境说这话,需要读者揣摩甚至重构语境。朱熹在《四书集注》就曾引胡氏的话说:“夫子称颜回不改其乐,冉求闻之,故有是言。”孔子与弟子的交谈,弟子知道老师要表达的意思,是因为当时的语境还在。而今天,语境已消失,读者要了解孔子话的含义,就必须深入探析,在阅读中重构当时的语境。
上述可见,语境的探析与重构对于文化经典的阅读至关重要。因而,在文化经典的阅读教学中,我们也要指导学生将正确把握文本语境作为理解文本意义的关键。
论语全文翻译范文5
一、强调预习,自主合作
在文言文教学中首先必须强调"预习"这一环节。新课标突出强调了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行解决阅读中的障碍的能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将学习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改变在古文教学过程中一贯的"替""灌"做法,侧重培养学生使用有关于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的能力,让他们学会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同时强调合作,在自主的基础上合作,有的课文由于年代久远,今天的中学生对其中的部分字词(包括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语法习惯、运用典故等都相当陌生,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法,让学生在自主预习的基础上,充分讨论,最后由教师解决学生集体解决不了或认识并不十分到位的问题。这样做,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又为下一教学环节的开展做了很好的准备,也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在诵读中感知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毋庸质疑,他们是在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读书不仅可以增强对诗文的感性接触,而且在反复不断地朗读中,还能逐步体会文章的语体色彩和语言魅力,从而会引发了对文章内容的理发思索,尤其是朗读或诵后,则不仅关系着一文一句的理解和感悟,而且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能有效地提高对文言文作品的整体理解和感悟,故熟读基础上的背诵,可谓事半功倍。可前些年,我们总是先由教师疏通文意.扫清字词障碍,然后串讲,是后归纳中心与写作特点,课后才要求学生背诵或熟读。
近年来,我们逐渐认识到中学文言文教学不能丢掉传统:一是普遍重视学生诵读,强调整体阅读;二是文言文初学者最基本的实践是口诵;三是先读准字音和句读,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熟读到背诵。在此基础上逐步解决疑难问题,最后归纳全文内容和特点也便水到渠成了。
因为诵读有助学生读准字、词的语音。只有读准语音,才能对语言产生语感。诵读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语意。学习语言必须要正确理解语言的含义、内涵.否则就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不能更好地学习语言的真正内涵了。在文言教学中,要注意诵读的轻重音的不同,其意义也是不同的。诵读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语气的领会能力。因为语言是表达一定思想情感的,而这种情感就是通过语气来表现的。比如语言有陈述、疑问、祈使和感叹等四种语气。由于读法不同,语气也将会迥异。因而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思想情感也是不同的。诵读也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的层次。
若通过教师的表情背读能更好地感染学生。优秀的文言作品要多读熟读,典范著作要能够熟读成诵。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教师的范读,虽然我们手里有许多朗读带子,但教师自身的范读自有不同的效果。凡是课本中要求学生背诵的篇、段.我们先背下来,给学生示范。这篇文章是要求学生背诵的,所以我就在讲解课文之前,先给学生一字不差地带表情地背诵一遍,这能给学生很大启示和感染。有人说,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不一定要背会,也同样可以讲好。但我认为,好文章或重要篇段.我们教师如能背得琅琅上口,对于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语言规律.精通文章思路,运用自如地教给学生都是非常有利的,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会学生学文言生字
文言文创作于古代,与今天的白话文,读音上相差很大,大量通假字,生僻字严重阻碍着初中生对文言文的顺畅朗读,所以,扫清文言文生字是第一件必作的事,通常运用以下方法:
1、在预习时,指导学生用钢笔逐行逐段给生字注音,生字注音,主要是把注释中的拼音移注到相应得课文中。注释中没给拼音的生字,要求学生及时查字典移注文中。
2、课堂上,为调动学生学习生字的兴趣,我进行生字朗读的比赛,看谁读得既准确又安全,以自然段为朗读内容,学生轮流朗读该段中出现的每个生字及生字所在的句子。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注释中没给拼音的生字,教师可设计成注音朗读练习,及时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与展示上的读法对比着读。这样,学生对生字的掌握进一步加强,也提高了他们查字注拼的兴趣。
四、教会学生读"阅读提示"
"阅读提示",每篇课文前提教育,主要介绍课文作者,则作背景,内容主题及写作物点。对新课的学习有很强的指导作用。学习"阅读提示"我经常采用"学生先读诗画画"、"教师后总结"的方法。
所谓"读"指学生自读,"画"指学生的画出超出考题的知识点。如作者、体裁、内容主题、写作特点等。在此基础上,我再按作者、体裁、内容主题及突出写作特点的顺序整理总结为几道填空题,展示在黑板上,让学生回答,并布置课下做作业,加强巩固。学生训练一阶段后,可让学生试着自己总结填空题。
五、教学生翻泽文言文
翻译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第一重点。文意不懂,思想内容就学不通。阅读、课文注释,是译懂文意最有效的方法。通常课堂上,我先朗读一个完整的句子,再组织学生利用注释轮流口头翻译。对难懂又易出考题的句子可多叫几名学生反复翻译。大家在不断纠正补充中,就会译出最通顺的意思来。学生在难译出的句子,教师就要及时点拨学生加注到课文中。课下,我还布置作业翻译重点句子,全文翻译文意,就会顺利进行。同时我还及时纠正学生依赖课外资料翻译和在课文中逐字逐句移注的不良方法,不保持学生翻译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六、教会学生抓准主要内容
文言文的主要多在名句,其中既蕴含着作者的主题思想,又是考查文言文背诵默写的试题来源,是又一教学重点,理应牢固掌握。
我一般先用提问方式找准主要内容,再提示背诵默写。如《岳阳楼记》围绕主要内容提出问题有:①写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有哪些?②迁客骚的"悲"和"喜"各是什么?③故仁人的"忧"提什么?④表达作者旷怀和远大政治抱负的句子是什么?⑤以上各内容之间均有联系,通过讨论以上问题,学生也就明白了课文的主题思想和主要内容。至此,文言文才算真正学通学懂。
七、注重内容分析,陶冶道德情操
在文言文教学中,还应结合语言学习中的特点,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认识,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审美情趣。如在孔子的《论语》则的教学中,就应该依据内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态度,培养良好的学生方法。在《岳阳楼记》中,就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达胸襟和博大抱负,从而树立报效祖国的雄心壮志。在学习周敦颐的《爱莲说》时,就可以启发诱导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洁身自爱,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八、教学生背诵文言文在牢固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基础上,如何达到通篇背诵?段内容几个小层,便于有效记忆。
整篇读熟背诵,不太容易,但化整为零,把全篇分为几段,再把一段分成几小层,这样背诵一个个小层次,难度就大大降低了,一层背会背两层,几层背会背一段,段段背会背整篇,文言文背也就不可怕了,这就是化零为整法。
论语全文翻译范文6
[关键词] 日语翻译;笔译;口译;教学改革
自古以来,对学习外语的人来说,翻译都是重中之重,或者可以说是学习外语的直接目的。不同国家的人进行文化、文学、社会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交流都必须依借把一国的语言文字、文化、风俗,风土民情等等转换成另一国的语言文字、文化、风俗、风土民情。而这个转换过程就是翻译过程。翻译之重要自古已有之,特别是在经济高速发展,各国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翻译的作用就显得愈发重要。现如今,社会上对翻译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使得在培养日语专业人才的过程中,翻译的学习尤为重要。几乎每所高校日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中都开设有日语翻译,但是由于翻译课没有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授课标准,所以就出现了“百草乱生”的局面。这里所说的“百草乱生”就是指翻译课程中存在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致使我们培养出来的所谓“翻译人才”远远达不到市场对翻译人才的要求。面对这种现象,作为高校教师的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的教学出现了什么问题,而我们又应该怎样来解决这些问题?
一、本科阶段日语翻译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本科阶段日语翻译教学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这也使得教学改革变得十分必要:
1、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
翻译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领域,只注重理论的学习而疏于练习,翻译水平是不会得到提高的,然而没有正确理论做指导,也容易出现事倍功半的结果,所以理论和实践,我们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翻译理论主要是介绍翻译的基本规律、基本理论和技巧,从总体上来指导翻译实践,以提高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所以在理论教学时,要结合实例深入浅出的进行讲解,空谈理论只能让学生们趣味索然。其次要加大实践的力度。翻译是实践性很强的领域,很多知识及经验的取得及翻译的熟练程度都来源于实践。如果不刻苦练习,无论多么好的理论都无法发挥作用。所以在教学中既要学会引导学生,又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
2、只注重文字、词语、短句、语法的理解与翻译,而忽视了篇章、语境、文化的翻译
在常规的翻译教学中一般注重文字、词语、短句、语法的理解与翻译,而往往忽视了篇章、语境、文化的翻译。其结果就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知道了各个词语、短句的意思,但是将其放到文章中去就不知道如何与上下文衔接。
例如:原文:和服に外套の駅長は寒い立話を切り上げたいらしく、もう後姿を見せながら、…
译文1:站长的和服上罩着外套,似乎想赶紧结束站在雪地里的对话,转过身子说:
译文2:和服上罩着外套的站长,在大冷天里,仿佛想赶快结束闲谈似的转过身来说:
译文3:站长虽然在日本服上加了大衣,却想急忙中断寒冷中站着聊天,说了声:
原文中的“寒い”是一个很简单的形容词,汉语意思是“寒冷的”。但是当将他放到文章中时如果还按照“寒冷的”意思来翻译的话很难将原文想表达的意思正确的翻译出来或者出现语序错误、表达不清等问题(如译文3)。所以这时候我们就不能仅仅着眼于单个字、词,而是要放眼全文,根据上下文的语境来翻译。
3、只注重笔译而忽视了口译
翻译包括口译和笔译,两者的发展背景是不同的,笔译是在口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笔译与口译存在着不同的标准、模式;口译与笔译的特点与步骤不同,口译因为是现场工作,压力较大,而笔译相对而言要求的准确性较高。所以,口译与笔译对译员的素质要求是不同的。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都是用一种不同的语言来解释和再现原话的意思内容。笔译是通过笔头,即书面或文字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口译则是通过口头的形式,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思想内容用另一种语言来再现。
但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口译要求较高,既要有扎实的双语基础,又要求反应敏捷,表达清楚、准确,能在短时间内听懂对方在说什么,对其进行快速的加工处理,再用另一种语言文字将其准确、流畅的表达出来。所以,在本科教学阶段很多院校选择了只教授笔译课程。究其原因,当然因为上课人数较多,语音设备陈旧,口译教学难度太大等等很难开展口译教学这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任然认为我们应该认识到问题并克服这些问题,开展口译教学。这是因为,当下的社会环境对口译人才需求量很大,而对笔译人才的需求量并不是特别的大。我们所培养的本科毕业生是实践应用型的人才,所以应该紧跟社会需求进行教学,而不是盲目的教学。
4、只注重提高日语文化、文字水平,忽视母语文化、文字能力的提高
在翻译教学中,如果只讲授语言文字的转换规律和技巧是不够的,必须注重目的语和母语的文化内涵。以为译者在两种语言文化上细微差异,完整性以及多样性的感知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翻译作品的品质。
时至今日,在认定学生翻译能力高低的时候大多是强调对目的语及其文化的认识,而往往忽视了对母语及母语文化的深入理解。大多数的学生甚至教师认为学习者对自己的母语应该是一清二楚的,但是事实却并非如此。在史国强、王宇对沈阳师范学院的130余名考生的试卷分析中显示:“英语学生身上文化素养的欠缺已经到了令人担心的程度……中国学生竟然不知道抗战是和谁打仗”(2001)。
5、翻译教学中题材太单一
现在的日语翻译教学中,题材太单一,要么是翻译文学题材,要么是翻译商务题材,很少涉猎其他方面,以至于很多学生在见到陌生题材的翻译时只能“望洋兴叹”直呼“我没学过这种题材的翻译,我不会。”所以我们应该打破这种尴尬的局面,在教学过程中将翻译题材多样化,使学生的翻译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
二、本科阶段日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应该采取以下的方法使日语翻译这门课程更加生动、更加实用、也更能提高学生们的翻译水平。
1、在实际翻译的过程中渗透翻译理论,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
翻译教学中要使翻译理论语与翻译实践相结合,相互渗透,相得益彰。例如,我们既要给学生传授翻译理论,使学生了解翻译的基础知识,翻译的基本技巧和方法,又要将这些理论、方法和技巧渗透到翻译实践中去。不仅要让学生们知道哪些是好的译文,又要使他们知道怎样才能翻译出好作品,针对什么样的对象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翻译方法等等。只有经过这一系列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才能真正的学好翻译这门课。
2、以篇章翻译为主
翻译,应该始终站在语篇的角度,突破词语、句子表面框架的束缚,面对原文文本,应该先解决“在说什么”的问题,即“信”,其次,再按
照日语的表达习惯解决“如何说”的问题,即“达”。最后再反复推敲向“雅”靠拢。
翻译过程中分析上下文语境,引入日本民族文化以使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文章隐含的深意,使翻译的过程更加的生动有趣、更好的翻译出字面意义以外的涵义。
3、以口译教学为主,兼顾笔译教学
4、在日高日语能力水平的同时,加强母语的训练学习,提高母语能力水平
要鼓励学生学好母语及目标语言。翻译水平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学生日语听、说、读、写的基本语言能力,还可以折射出学生的对母语的熟练运用程度。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可以发现,母语水平高的学生在语言学习中往往会有很大的优势,学生在母语中掌握的知识及语感往往会潜移默化地应用于目标语言,对目标语言的理解和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而翻译不仅考察了学生两种语言的水平,而且考察了学生的母语和目标语言的转换能力,因此依赖于母语的部分就更多。所以我们在教育学生学好日语的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平时扩展知识面,提高日语及中文的阅读量,加强日语及中文写作能力的训练,要做到两种语言齐头并进,互相促进。在翻译课上,笔者经常给学生阅读一些中文以及日语的文学、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的文章,既扩展了学生们的知识面,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又缓解了他们做翻译时高度紧绷的神经,可以说是一举两得。课外也鼓励学生下意识地进行这一方面的练习。
5、进行日语翻译的多方面练习,不仅是文学、生活日语翻译,也要涉及商贸日语翻译,政治日语翻译等各个方面。
6、提高教师的能力水平
教师是翻译教学的实施者,是翻译教学成败的关键。只有高水平的教师才能带来高水平的翻译教学。而高水平的教师首先就是必须具有扎实的日汉双语基本功。翻译教师既是原文的读者,又是译文的作者。也就是说他(她)首先是一位译者,其次才是一位教师。他(她)首先要具备一名优秀译者具备的所有素质。所以扎实的双语语言功底是教师的必备基本条件之一。只有这样在教学过程中他(她)才能够
对多种译文进行评析,讲解各种译文的精妙之处,提高学生的翻译审美水平。对于翻译的不准确的译文,要指出不准确在哪里,让学生领悟其中的原因。正如高宁指出的那样“在具体例文上的分析讲解上,倒是越仔细越彻底越好。如果能像庖丁解牛一样把原文和译文的关键所在分析得十分透侧,会给学生留下鲜明生动的印象,并让他们有所触动。这无论对于他们的日语理解力,还是汉语表达力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这一切都需要教师有深厚的双语语言功底,才能一语中的的指到“要害”上。
三、结语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翻译作为国家间交流的基础和桥梁,其作用越来越大。而翻译教学作为培养翻译人才的重要媒介及手段,也将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我国很多高校的翻译教学还处在摸索阶段,因此势必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作为翻译教学的实践者,我们应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断推进切实可行的教学改革,以使我们的翻译教学紧跟时展的步伐,更加科学,更加实用。
参考文献:
[1]史国强、王宇.新(大纲)与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1(7).
[2]高宁.日汉翻译教程[M].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8.
[3]王丽莉、刘艳.日语翻译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10):63
[4]铁军.同乡翻译的自由王国[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