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治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水土流失治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水土流失治理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1

关键词: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有效措施

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要保证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要保证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水利工程的可持续由于涉及的方面较多,主要包括水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配置、保护、水利的投资与建设、水土保持、防洪除涝等,所以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作为水利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一、水土流失形成的原因及其危害

水土流失对我国的环境造成的危害相当严重,不仅造成了土地资源的破坏与流失,还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与生态平衡的破坏,导致了多发的水涝灾害和干旱灾害,严重的影响到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1、严重破坏土壤质量,威胁农业生产的发展

在发生较大规模的水土流失的情况下,土壤的肥力受到严重影响,耕地而积急剧减少。在水土流失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的泥沙造成了河道的淤积,导致河床不断升高的同时还容易形成洪涝灾害,威胁到沿岸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另外,各种各样的有机农药和化肥污染等对水质产生严重的影响,威胁到广大的群众用水安全。

水土流失的直接危害是对于土壤的破坏,会造成地而完整性的破坏,改变土壤的理化成分,降低土壤的含水能力和土壤的肥力,这些因素都会对各种生物的生长条件产生影响。另外,在江苏废黄河地区(尤其是在我国的南方的土石山区还会发生土地的硬石化和)土地沙化,严重的危害农业生产的质量,给干旱等自然灾害的发生留下隐患,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2、水土流失造成了经济发展的落后

废黄河地区(土石山区)的水土流失是形成本地区的土地沙化及河道淤沙(山洪和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的主要诱因。这些自然灾害的频频发生严重的降低了人民群众生产和生活的质量,财产安全和生命安全都受到一定的威胁。在救灾中大量的消耗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同时也给本地区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负而效应。

二、水土保持工作存在的问题

1、科学的研究和技术的推广相对落后。我国的水土保持工作,从很早就开始进行了,对于水土流失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系统的理论的研究不都完善和深入化,科学技术的指导工作不到位。二是;水土保持的工作效率较低,应用的速度较为缓慢,三是城市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逐渐严重,城市的水土流失的保持工作刚刚起步,缺乏技术经验和治理的方案。

2、水土保持的意识有待提高,宏观管理的深度不够。我国政府颁布了较多的关于水土流失的法律法规,但是由于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认为造成的水土流失的现象时有发生,另一方面;由于水土流失的技术工作性较强、综合性较强、设计的范围较为广泛往往造成对水土流失的看法和采取治理的方法不一。给水土的执法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3、致力的任务艰巨、投入严重不足。水土保持工作近年来政府一直在加大力度不断的改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环境的恶化程度却在不断的加剧。主要的原因是长期以来我国对水土保持工作投入的资金较少、尽管这今年国家大力度的倡导水土保持,但是,跟我国所面临的水土流失的实际面积和治理任务的艰巨性相比还远远不够,每年政府投入的资金对水土流失的治理还赶不上环境的水土流失的速度。所以政府应加大对水土流失的治理的力度。

三、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的遵循原则

根据兴修目的及其应用条件,水土保持工程可以分为山坡防护工程,山沟治理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和小型蓄水用水工程。在规划布设小流域综合治理坩措施时不仅应当考虑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之间的合理配置,而且要求全面分析坡面工程,沟道工程,山洪排导工程及小型蓄水用水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构成与生物相结合,实行坡沟兼冶,上下游治理相配合的原则。为了有效地防治山丘区风沙区的水土流失,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时要求遵循以下原则:

1、把防止与调节地表径流放在首位,为此应设法提高土壤透水性以及持水的能力在斜坡上建造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的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水或分散径流减少径流的侵蚀能力。

2、提高土壤的侵蚀能力,应当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植物,施用土壤聚合物。

3、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径流,防止侵蚀作用。

4、在己遭受侵蚀的土地上防止水土流失,必须注意辅以改良土壤特性,提高水土肥力的措施把保持土地与改良土壤结合起来。

5、采用综合治理措施防止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包括水土保持农业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6、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的水土流失类型区的自然条件制定不同的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因地制宜是水土保持措施设计的科学基础。

7、生态经治效益最优的原则,在设计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过程中,应当提出多种方案选用生态经济效益最优的方案。在确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方案中全面估计方案实施后的生态效果,预测水土保持措施对成土作用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

四、水土保持治理措施要因地制宜

1、根据流域现有农业生产现状及发展方向,结合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方向,借鉴以往小流域坡耕地治理的成功经验,提出合理的治理方向和措施布局,突出了坡耕地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特点。通过调查坡改梯工程、小型水利水保、林草植被建设和其他配套设施建设等多项措施,已达到调控和利用坡面径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的目的。

2、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要结合其他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以形成完整的防护体系。例如,荒山荒坡挖水平沟拦截坡面径流蓄水拦沙,植树种草恢复植被;坡面侵蚀沟进行沟头防护、削坡、沟岸修筑边埂植物带、沟底修筑谷坊、塘坝,固定沟床,拦蓄泥沙,营造固沟林、防护林等。

此外,应做好坡耕地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监测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分布、面积与水土流失量的逐年变化及综合治理措施总体效益情况。加大对坡耕地的综合整治力度,对中度以上流失的项目区加大资金投入,突出治理重点,加强监督管理,强化对坡耕地整治的认识。

总之,水土流失危害十分严重,影响水资源的利用,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中国的头号环境问题。遏制水土流失,实施水土保持,是当前唯一选择,尤其是在一些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如三峡库区。水土保持是防治水土流失,保护、改良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以利于充分发挥水土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立良好生态环境的综合科学技术。

参考文献:

[1]杨亚娟,徐云伟.试论水土保持后期治理的必要性[J].水土保持科技情报,2005(04).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2

一、水土流失治理情况和治理方法

近年来,福建省委、省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特别是2012年超额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任务,全省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225万亩,是下达任务200万亩的112.5%。其中22个重点县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50.53万亩,是下达任务142.96万亩的105.5%;综合治理崩岗500个,完成坡耕地综合整治6.6万亩,整治生态清洁型小流域100条,治理“青山挂白”3.95平方公里,在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初见成效。具体做法是:

(一)积极筹措专项治理资金,提供财力保障。2011—2012年,福建省总共争取中央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3.835亿元。长汀等16个原苏区县列入国家规划,中央补助资金达4.5亿,省级水土流失专项治理资金追加3亿,专项用于22个重点县水土流失治理。同时,各市县有关部门也出台相应配套政策,积极筹措配套资金,有力地推动了全省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顺利开展。

(二)坚持“封禁”与疏导相结合。部分市县改变简单封山保护政策,实行“封禁”与疏导相结合,积极探索封禁治理配套措施,尽力从根本上解决当地群众生活用柴草问题。龙岩市采取多项疏导措施,出台以电代燃料补贴政策,建立群众燃料补助制度,市、县两级筹集3400万元,对水土流失重点区域实施电价补贴,群众用电由市、县每度各补助0.1元。宁化县对重点流失区按照每个常住人口补助30—50元生活燃料补贴,现已补助1.5万户。永定、上杭县对水土流失区域的果园采取免费提供种苗、配套完善路网和水网,长汀县帮助封农户转移劳动力5万余人,发展针织、轻纺等劳动密集型产业。

(三)创新工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各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地区成立以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市、县、乡三级领导、相关部门与省重点治理县(市)、市重点治理乡(镇)的挂钩联系制度,指导开展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二是建立目标考核机制,任务分解到位。如泉州市将水土保持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层层签订目标责任状。三是建立督促检查服务指导制度。如三明市市委、市政府把水土保持工作作为各县(市、区)新农村建设考评的重要指标,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水利部门把水土保持工作列为重点监督检查内容。四是探索特色治理新路子。如三明市的“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公司运作、大户承包,土地流转、农户入股,单位承包、社会参与,全面封禁、分类治理,长效管护、惠及民生”。

(四)注重统筹开发治理。各地因地施策,坚持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实现“三个结合”。一是与治穷相结合。如龙岩市结合水土流失治理实际情况,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了万亩杨梅、官溪蜜柚、茶叶、竹业基地和千亩板栗、银杏、油茶基地,既治理了水土流失,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二是与发展绿色农业相结合。如安溪县官桥仙都、龙门洋坑崩岗区通过采取强度削坡等办法,把整片崩岗群整理成水平梯田,种植茶、果等经济作物,2012年新增农业用地680多亩。三是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相结合,如龙岩市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山林权流转制度,实行谁种谁有、谁治理谁受益的政策,推行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治理开发模式,山林经营权30年不变。

(五)强化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强化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全面执行水土保持设施开发建设项目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三同时”制度,最大限度减少人为造成的水土流失。同时,实行水利(水土)分别与国土、林业、农业、交通、环保等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组织开展开发建设项目、山地农业开发、土地及矿产资源开采和交通设施建设等各类水土保持专项执法检查活动。

(六)坚持依靠科技治理。一是创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治理技术要与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相结合,与新农村配套措施建设、改善生态环境相结合,与防灾减灾、发挥社会效益相结合。如宁化县推行“鱼鳞坑+山边沟”、“竹节沟+水保林”、“筑谷坊+穴播(种)草”、“坡改梯+草覆盖”、“全封禁+强管护”五种技术模式。二是加强与高校、科研单位协作。如长汀县与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合作建立长汀县水土保持院士专家工作站;邀请台湾水土保持专家交流考察,成立福建农林大学专家技术服务团共同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研究,应用于具体实践。三是建立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在紫色土严重侵蚀区,建立集水土保持科研、科技教育培训、实用技术应用推广和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水土保持科普示范园。

二、水土流失治理工程的困难及成因

(一)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尽管近年来全省水土流失治理初见成效,但部分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地形复杂,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偏远地区,治理任务繁重,治理难度较大。一方面,从目前情况来看,全省共有22个水土流失治理重点县,其中Ⅰ类县的水土流失情况较为严重。如2012年安溪县水土流失面积668.64平方公里,占县域面积的23.08%;崩岗12000多处,约占全省的一半。另一方面,受自然条件和地理位置影响,部分水土流失区域水土治理难度较大。以全省乃至全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龙岩为例,2011年10月遥感卫星调查结果,全市仍有211.2万亩未治理,强烈度以上流失面积大于100亩的有170个,特别是长汀、连城、永定、上杭等4个重点县仍存在大面积水土流失和崩岗,且多在自然条件恶劣、沟壑纵横、交通不便的偏远地区,治理难度大;已治理地区生态功能比较脆弱,存在反弹的可能。

(二)水土保持投入不足,队伍建设仍需加强。一是治理资金紧缺。据反映,2013年,各地按照3月份省政府的工作量要求,部署了全年水保工作,但由于省级水土治理计划调整,致使部分市县专项资金大幅度减少,加上市、县、乡各级配套资金紧缺,已招标签订合同的项目资金到位严重不足,实施受阻。二是工作机构与人员配备不适应。目前大部分市县水保办为水利部门的二级机构,人员不足,熟悉水保工作的业务骨干比较缺乏,难以满足当前水土保持工作要求。

(三)对水土治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监督执法力度不足。部分市县水土流失治理目标责任意识较为薄弱,重申报、轻落实,在开发建设过程中急功近利,部分单位为抢抓进度,没能很好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存在边开发、边治理、边破坏现象。以龙岩市为例,截至2012年底,全市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率达80%以上,而验收率仅20%左右。

(四)部分水土保持建设项目“重建设轻维护”。由于水土保持建设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和地质结构的复杂性,许多水土流失治理项目往往需要较长时间的后期维护资金投入和持之以恒的管护措施。在实际情况中,部分地区的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设轻维护”的现象,对建设项目的后期维护投入不够,使得治理效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如诏安县秀篆镇焕塘村梅堂自然村旁的一座崩岗治理群,2012年作为漳州市水土治理十大竞赛项目之一,总投资40多万元。竣工后因多次暴雨冲刷,使崩岗大沟小沟侵蚀、水沟受损、所种的梧桐树移位冲离和生虫、次生崩岗的现象较为明显,维护十分困难。此外,一些地方林地治理工程还存在操作不当等问题。如漳州部分造林项目种植完成后,没有实行三年的管护期就直接移交,一亩地一年仅有10元的管护费,而一般情况下一亩林地的管护费用要在300元左右,管护资金缺口大,严重制约后续维护管理工作。

三、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投入,加强水土保持队伍建设。一方面,全省水土保持有关部门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投资力度,实行“有差别,分阶段”的灵活财政支持手段,特别是要加大革命老区、贫困县、水土流失重点县的资金投入。在积极争取中央专项治理资金的同时,确保省级专项治理资金及时到位并保持适度增长,各有关市县要积极筹集配套资金,确保水土流失治理项目不因资金投入不足或资金到位不及时而影响建设项目进行。另一方面,针对目前各市县水土保持办公室级别偏低,人员配置不足的现状,建议各地适当提高水土保持办的行政级别,适当增加人员编制,成立专门的水土保持执法队伍,在有条件的重点治理乡镇设水保专职人员。在选拔人员的时候,多吸收相关专业的年轻人进入队伍。定期举办各类业务培训,提高专业人员业务水平,努力提升水土保持队伍建设水平。

(二)建立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福建省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市县大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十分有限。为此,建议完善我省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基金制度,由省财政和受益的沿海发达地区和主要江河下游地区共同筹资作为生态补偿基金,用于水土生态保护地区农村居民燃料补助、植树种草补助和水土保持生态保护建设,以保障生态保护区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提高当地人民群众参与水土保持的积极性。

(三)要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广泛参与的机制。水土流失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部门多、科技含量高,特别是贫困地区,需要持续不断的人、财、物投入,因此必须以政府投入为主导,并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同时要进一步引导当地农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增加农民收入,以调动、保护群众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

(四)加大水土保持监督和执法力度。要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全面落实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一是加强监督,要提高工作责任意识,将水土保持方案作为环评审批、用地审批、规划许可、项目可行性研究审批或核准的前置条件。水利、国土、建设、环保、公安等水土保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立足部门,各尽其责,共同做好水土流失预防治理的宣传教育、资金保障、监督管理等工作,形成水土保持工作合力。二是要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执法力度,对辖区内矿山开发、重点交通建设项目不定期巡查,维护生态环境。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3

关键词:水土流失;工程治理;植物治理

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体系以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方式,生物措施主要是营造水土保持林,恢复植被,截留雨水,防止降雨对地带的直接冲刷,减少侵蚀源。

1 治理措施

1.1坡面整治 根据不同坡度和地形条件,在坡面实施小型水土保持工程措施,造林整地时开挖鱼鳞坑,水平沟,修筑反坡梯田等。

1.2侵蚀沟治理 采取了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首先为了减少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在侵蚀沟内有选择性地修建拦沙坝,起到了拦蓄泥沙、稳定沟床、沟岸,减缓沟谷纵比降的作用。从而削弱泥石流的诱发因素,阻止和减少固体物质的补充,减轻泥石流对下游的危害,这是泥石流防治的直接目标。在侵蚀沟治理的工程措施中,拦沙坝的选址非常重要,要选择坝轴线短、工程量小、肚大口小的位置,拦蓄径流泥沙多。拦沙坝一般采用重力堆石坝,在缺乏石料的地方,也可采用谷坊,拦沙坝的修建在短期内控制了泥石流对下游的直接危害,但要彻底控制住泥石流,还要以生物措施来进行治理。小流域侵蚀沟生物措施治理主要是营造水源涵养林、护坡林、固沟林。水源涵养林实质上是斜坡上的全面造林,既以涵养水源为主,又兼有用材作用;护坡林,侵蚀沟两岸的坡耕地和牧场是发生水土流失的策原地,在这些地方营造的护坡林,目的是拦截、阻滞、分散和吸收地表径流,减低流速,减少流量,含蓄水分,使之转为地下水流;固沟林(侵蚀沟造林),固沟林是为了防止沟状侵蚀沟的继续扩大,防止河流淤塞,改善小气候状况与有利于土地的合理利用。在实施中,为了以最快的速度恢复小流域的植被,特别是在营造固沟林时,由于坡度大,土壤保水性差,直接植树不易成活,我们采用林草间种,有效减少土壤表面的侵蚀,在中坡、缓坡地带营造水土保持林,经济林。

1.3采取谷坊、沟头防护工程相结合治理冲刷沟 采用谷坊治理冲刷沟,用谷坊抬高冲刷沟沟底的侵蚀基点,防止沟底继续下切,拦截泥沙,使冲刷沟逐步淤平到正常状态。谷坊可因地制宜地采用石谷坊、柳桩谷坊、土谷坊及垡带等形式。垡带治沟,即用推土机将V型冲刷沟两侧的土推向沟中,形成宽浅式的U型沟;然后在沟庸每隔一定距离砌一条垡带,即防止沟壑发展;又便于机械作业。沟头防护可采用蓄水型沟头防护和排水型沟头防护,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不大,沟头防护工程可以全部拦蓄的采用蓄水型。当沟头以上坡面来水量较大,蓄水型沟头防护工程不能完全拦蓄,或由于地形、土质限制,不能采用蓄水型时,应采用排水型沟头防护,经过治理可基本控制坡面径流的沟头,达到治理目的。

1.4在坡耕地的上方与林地或荒地接壤处,或较长的坡面二肋地以及坡度变化大的地方开挖截流沟,防止外水进入坡耕地或冲刷耕地。

1.5兴建小塘坝,可以调洪、蓄洪,有效拦蓄地表水,减轻山水造成的水土流失危害。

1.6修建地埂,主要修筑在退耕还林的地块,为退耕还林地保土蓄水。

2 植物措施

2.1沟头防护林 在冲刷沟沟头防护埂上营造护埂林带,乔灌混交林(杨树、苕条行间混交)。杨树穴状栽植,穴径0.5 m,穴深0.6 m,株距1.5 m,行距2.0 m;苕条穴状播种,穴径0.3 m,穴深0.3 m,株距0.5 m,行距2.0 m,每穴2~3株。

2.2沟底防冲林 在冲刷沟沟底灌木扦插造林,汇水面积不大、水流较缓的地方,采用栅状造林;汇水面积大、水流急的地方,沟底中留出水路。栅状林由沟头开始,沿水流方向到沟口,每隔5~10 m,与水流方向垂直营造5~10行灌木,为避免新造幼林被水淹没或冲走,根据通常水位,地上可留0.3~0.5 m高,插入地下0.3~0.4 m。

2.3沟边(坡)防蚀林 在冲刷沟沟边和沟坡营造防护林,带状混交,苕条穴播,穴径0.3 m,穴深0.3 m,株距1.0 m,行距1.0 m,杨树穴状栽植,穴径0.5 m,深0.6 m,株距1.5 m,行距2.0 m。

2.4截流沟埂防护林 在截流沟埂外坡种植紫穗槐等灌木护埂林带,穴状播种,穴径0.3 m,穴深0.3 m,株距0.3 m,行距0.5 m。

2.5地埂植物带 在地埂上营造地埂植物带防护地埂,采用播种苕条造林,株距5~6 cm,行距即垄距,为0.5m。另外,也可采取垄上穴播,即在垄顶按0.3 m株(穴)距挖穴,每穴播种15~20粒,复土3~4 cm,播后用镇压器镇压一次。

2.6护沟、护路林 在截流沟上方、路边营造水土保持林,调节坡径流,保护截流沟和道路。造林方式为乔灌混交林,树种为杨树、紫穗槐。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4

关键词:水土保持 治理问题 生态建设

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毁林开荒等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水土流失。在经济体制进行改革之后,由于水土资源在经济社会中的重要性,国家开始对水土流失问题高度重视。为了搞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防止人为水土流失,在主体工程建设的同时要顾及环保因素,要对荒地绿化、封山育林、天然林保护等措施抓好落实,对存在于处理水土流失问题中不足的地方进行积极的探索是至关重要的。

1 实例概况

某地区风多且风强,决定其植被的覆盖度主要在于其降水分布的规律,海拔变高降水量大其植被的覆盖度便会高,成土便有强烈的作用,土里所含有机质的量就高,并且土壤中团粒有很好的结构,风蚀不管风力如何变大也变不成其侵蚀体。反之,海拔较低降水量也少其植被的覆盖度也会下降,土中的有机质的含量就会减少,加大了风蚀沙化的作用。在全地区的总面积中风力侵蚀的面积占了22%,在本地区中土壤侵蚀中最主要的类型,分布主要是在山麓、盆地以及平原。

它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农业的生产有着非常大的危害,导致土地沙漠化面积日益增大,风力侵蚀成为了这个地区水土流失的重要形式之一。

2 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2.1重视不足

由于水土保持是系统性的管理工作之一,治理人员对于利用其水土资源的问题需由多方面分析。某些地区关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的工作的没有进行重视,只关注地区经济发展,对保护环境方面则忽视了,导致逐渐增加了水平流失现象。因此水土保持执行的难度加大了’使得水土流失变得更加严重。例如,在8°以上的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之后,田坎未能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一旦遇到暴雨,大水便会串垄毁埂,破坏其工程,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此外,关于人为水土流失方面问题仍然极其严重,由于监督监管工作没有做到位,从而也未能有效地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对于建设水土保持与生态恢复也没能得到全面的展开,尤其是某些地区由于偏远落后的原因而经常变成了严重水土流失的地区。

2.2资金贫乏

足够的资金是治理水土流失的保障,尤其在对基础设施进行采购方面更是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所以仅是凭地方政府的那些投资建设是远不足够的。当前国家的投资还有当地群众的投资是当前投资水土保持工程中的主要部分,单一的投资方式会限制到所收益的金额。由于所进行投入的有限,林果的品种、产量和质量也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导致除了水土保持生态效益以外再创造出理想的经济收益有很大难度。

2.3依旧存在损坏的情况

在环境的管理方面政府虽然对相应措施进行了采用,但是在水土资源中仍旧有损坏情况存在,特别是管理水土资源方面方法不对,导致其资源浪费量太大。当前,尽管执行了法律法规,比如《森林法》以及《水保法》等,这些对利用水土资源都有一定的限制作用,但是对其进行管理时仍有大量问题发生,具体表现于:乱砍滥伐、在已经退耕地上进行耕种以及陡坡开荒此种现象常有发生;关键区域的绿化地带如铁路、公路、城建、矿山等都存在着人为破坏,对某些地区仍然没有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

2.4所存在的养护问题

生态工程建设的工程质量不仅在于施工期间,其后期的养护方面也影响极大。在工程时发生各种病害采取预防对其项目投资的经济收益有所影响的工作为养护工作。通过观察实地情况,工程在建好后的管护工作很差,监督执法于水土保持的队伍在大部分地区还比较健全,但是却没有落实好层层建立水土保持进行管护的队伍,很多地方对于生态建设还没能根据其标准进行实施,生态工程病害产生的根本原因通常都是在于养护工作没有做好。

3 改善生态工程的有关措施

3.1积极进行生态知识宣传

每个公民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与职责,要让每个公民在思想中都能认知,进而积极参加环保建设。水行政主管部门对于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要由基本国策的战略高度进行强化且深入对其紧迫性与重要性进行广大的宣传,对于水土保持方面的指导以及实践要运用其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比如通过严格的审批及审查其水土保持的方案,降低水土资源的损耗率,提高有效利用率。

3.2加大资金的支持力度

政府依照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对完善生态建设的投资金额进行适量的加大,帮助了改革发展区域经济的设施。比如,在项目施工时,为了给生态建设计划的开展做准备,增大了养护水土资源的措施。对来源的资金结构进行改变,以往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集体经济以及国家财政,然而,对水土流失进行防治是社会公益事业,因而,不单要把农民进行投资的内在潜力给挖出来,从而让他们变成积极投资的主要部分,而且要改变依赖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与集体经济的单一局面,对农村投资主体结构方面进行优化。为保障能有大量的资金,应当对多样的筹资模式进行发展,积极地对外资及城市资金开始引进,发展股份制度,将更多的投资渠道开辟出来,将农民资金中多余的部分变成农村投资的资本,加快形成新的全民投资局面。

3.3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农业作为调整未来产业结构的新走向,通过不断对水土问题进行生态化的改进,从而促使达到良性艘发展经济。通过以本地区所拥有的环境资源还有地区的优越性与市场情况当作根据来展开具体的实践工作,对农村产业的结构进行调整,把第一、第二以及第三产业发展的结构加以优化;因地制宜,对第三产业要进行积极的发展;以不同的土地的利用为依据,对第三产业发展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大力支持,不单让发展农村经济降低了其投资本钱,而且创造出了更加多可以使农民经济收入水平得到提高的条件。

3.4对绿色建设高度重视,进行典型引路的发展

采用自动化的网络监测,综合管护水土保持,把生态工程病害发生率降到最低,从而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来到。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顺应其自然规律的新理念作为指导,构造出三道防线:生态的治理、生态的保护还有生态的修复三方面的新方案,加强对于“生态的修复+综合的治理”其做法的执行力度,将水保、水利、林业、农业、国土、环保等这些部门的资金还有先进的技术手法等进行整合与优化。

3.5加大对水土进行监测力度

水土流失的统筹规划与水土流失的现状最根本的保障在于对水土保持的监测,对于水土保持要加强其监督与执法的力度:

①对于《水土保持法》这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要加强,要让全地区中的水土保持意识以及法制观念得到普遍提高;②建设进行执法于水土保持的队伍方面要增强,对其执法的水平要提高以及对其执法和做法也要有所规范,并且始终要坚持行政依法,建造出的预防与监督网络要确保是健全的;③对水土保持加强监督管理。调查开发建设项目等引发的水土流失问题,掌控第一手数据,给预防监督作好基础工作。

对水土保持监测体系建设力度要加大。在对全地区水土保持中的监测网络以及信息系统开展建设二期工程中19个监测站(点)过程中,已经通过了自治区初次检验的监测站工程的土建工程有11个。项目监测工作要加大其建设的进度,全新开始建设项目中开监测10项开发的相关事项。

建设好用于监测水土保持的站点。将监测点的收尾工作以及检验工作落实做好,并且将每一个监测站点进行启动以及关于监测水土保持的网络开始运作。关于水土保持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试验工作要与“引进复合侵蚀的监测系统”相互结合并进行积极的展开。对其监测出来的数据进行收集和上报工作以及对其进行监测公报的工作方面要继续做好,给建设项目服务的每一项工作的作好开发准备。

4 结语

总之,保护水土资源不仅对长期发展未来农业经济有很大的帮助,而且在建设生态环境方面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政府在建设更加好的领导生态环境方面,展开对水土问题进行治理之时,务必要以科学家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导,注重全方面管理策略,进行积极的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1]胡燕,壶关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主要做法[J],海河水利,2D06(06)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5

【关键词】水土流失 数学模型 科学治理

水土流失现象主要表现为土地水分与泥沙的明显流失,从而失去土壤养分,造成土地贫瘠、沙化,并引发诸如植被消失、环境恶化、农业减产、沙尘暴等自然灾害频发等严峻后果。水土流失不仅严重影响了国家社会经济的正常发展,同时还会严重影响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因此了解掌握水土流失的科学规律、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理,是我国刻不容缓的重要责任与科研课题。

1 水土流失概述

水土流失主要是指由于人工破坏或自然条件的变化,导致某个地区的原有地形地貌或自然环境被破坏,土地的养分、附属植被、水分与土壤逐渐减少或流失,从而导致土地贫瘠、沙化,农作物产量降低,甚至诱发诸如沙尘暴等自然灾害,从而对人类的基本生存环境形成重大影响。

在当今社会,水土流失问题越来越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出于对未来人类生存环境的责任与考虑,世界各国纷纷投入力量对水土流失问题进行了大量分析与研究,在研究过程中创造出计算水土流失数值的多种理论与方式方法。本文谨主要就坡面降雨对水土流失所造成的影响进行了数学建模与计算分析,以期对治理水土流失提供有用的依据与参考。

2 坡面降雨侵蚀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坡面降雨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的分析理论

坡面降雨侵蚀是造成水土流失的最主要情形之一。其侵蚀土壤的过程主要如下:当降雨产生后,抛开雨水落地前被蒸发或被植被拦截、吸收的部分,在落到地面后会形成坡面水流及地下渗透水流,对土壤形成侵蚀。当水流与土壤之间产生相互作用后,土壤会脱离原先位置,随着水流产生流动,从而形成水土流失。

在研究、分析坡面降雨侵蚀土壤的过程中应当充分注意,其变化系统中会涉及质量、动量计算及能量守恒定律。本文在建立其水土流失数学模型时,采用了水、土分开计算的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水流与土壤流失方程。在其分析过程中,先暂时忽略了土壤对水流的反作用,而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通过建立水流方程式,来计算水流在坡面流动的体积、时间,从而分析出坡面降雨的水流量,再根据所计算出的水流量来推算坡面土壤的产沙量。[1]

2.2 建立坡面降雨水土流失数学模型的方程式

首先在坡面建立坐标,取微元体,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坡面降雨情形下产生水土流失的数学模型。

(1)降雨量方程式。设水流方向坐标为x,水深高度为h,水流量为q,降雨强度与渗入率之间差额的剩余降雨量为r,根据水流体积无法压缩的特性,则可以建立方程式:

3 模型数值计算

考虑到在坡面降雨的实际过程中,水流的流速普遍较大,因此在此模型的数值推算中,采用了迎风显式差分格式来离散方程。

设坡面糙率为N,坡面坡度为θ,降雨水深为h,水流单位宽度流量为q,含沙量(kg/m3)为c,时段为ΔT,步长为ΔX,剩余降雨强度为R,此外假设水深、流量、含沙量等边界条件与初始条件均为零,则可以得出如下模型数值计算结果:

4 结语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自然环境所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也是一项世界性的重要课题。因此对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分析,对于解决环境问题、改善人类基本生存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前人积累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统计、编程与分析计算,在此过程中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适用于多种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状态等等。对于水土流失问题的研究成果,能够比较深入地反映、推算出坡面降雨过程中所带来土壤侵蚀与水土养分流失的状况。此研究成果可以拓展到多个相关领域,能够为水土流失的治理工作提供比较实际的参考与依据。

参考文献:

[1]张若男,郑永平.长汀县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综合开发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3(4).

[2]赵春红,高建恩,王飞,张通,张梦杰.阻力形式对坡面流流速修正系数的影响[J].农业机械学报,2013(10).

水土流失治理范文6

【关键词】灌木林;水土流失;先锋树种

柠条又名锦鸡儿,是豆科锦鸡儿属灌木种。柠条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抗逆性,该树种根深叶茂,在当地分布较广,是我省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灌木造林先锋树种,由于我省西部地区地区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而随着经济的发展,这里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荒漠化面积逐渐扩展,沙化、盐演化加重。这一地区的特点是干早少雨,土壤疥薄,荒漠化、盐碱化严重,特别是水资源短缺,给加快造林绿化进程带来了相当的难度。近年来我省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建投人了巨资,来改善这里的生态环境。柠条具有根系发达、萌发力强、耐贫瘩、耐寒、耐早, 耐盐碱、耐瘠薄、耐风蚀、耐平茬等特性,适应性强。是这一地区具有发展的先锋树种。相对乔木来说,虽植株矮小,但根系发达,生命力强,自我繁殖快,栽种一株灌木,几年就能形成较大的灌丛,地上枝条茂密,地下根系盘根错节,能够发挥有效的固沙保土、涵养水源、美化环境、调节气候 等作用。近几年来,在治理侵蚀沟,控制水土流失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及农村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1.柠条的栽培技术

沙地上一般不用整地即可播种,大面积治沙可飞播。夜沙地或平缓的丘间低地可带状耕翻。种植柠条的关键是抓苗,对土壤水分、播种时间和田间管理都有严格的要求。土壤含水率在10%以上时,早直播才能抓好苗。水分充足,温度高,有利于萌芽出苗,苗长得快而壮,当年停止生长前苗高达8-10Cm,能安全越冬。最好在6-7月的雨季进行早直播。播深3cm,过深则影响出苗,播种量为每亩1.5-2吨。一般情况下,在半固定沙地或荒漠地带要移植。播后及时镇压,以利抓苗,并可防风蚀即在柠条播种出苗后,严格围封2-3年,让其充分生长。4-5年生柠条进行平茬,控制其向上生长,促进分枝,增加幼嫩枝叶,提高利用率。柠条是水土保持、防风固沙的优良树种:其根系发达,枝叶繁茂,因而减轻雨水对地面的冲刷,减少地表径流和淤积肥土,具有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的作用。它不仅能固定原土,而且能积累刮来的肥土。

2.灌木林的突出特点

灌木林的突出特点是适应性强,耐沙地贫瘠,在肥力极差是流沙地上生长茂盛。耐干旱,在降雨量100毫米的年份,可正常生长。耐高温和严寒的侵袭,在沙面温度达60度,最低气温零下35度的情况下,未发现有受害现象。耐风蚀与沙埋,在沙丘的各部位都可栽植。有的植株其根95%以上被风蚀半年多,虽未展叶但也未干枯,枝条柔软,仍进行着柔弱的生理活动。另外,它根系发达,当年直播柠条,主根长为苗高的3-4倍。直播造林4年生柠条,最长根系达4米。根粗度纵横交错,固沙力很强。寿命长,萌芽力强。经平茬复壮后的柠条可生长几十年,能起到较长时间的固沙作用。成活3-4年的植株牲畜啃后仍可萌发,成林后还可以轮流放牧。容易繁殖;柠条直播、植苗造林都能获得成功,造林育苗技术比较简单,容易掌握。造林后3-4年即可开花坐果,柠条幼年生长缓慢,易被风蚀沙埋,特别是直播造林,必须设置沙障保护。

在半山区土壤瘠薄、植被稀疏,水土流失严重,已形成侵蚀沟1万多条。为根本改变这一现状,该县选择抗逆性强,水土保持效果好的先锋树种——柠条灌木林,营造水保林,为改善控制该区水土流失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在特大洪水中,据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在先期营造灌木林水保林中测定。灌木林树冠截雨率29%,林枝落叶持水率19%,5年生灌木林人工林枯枝落叶厚度达0.3cm,每公顷枯枝落叶蓄积量相当于1.19t,特别茂密的树冠,其林冠更加减缓降雨强度和雨滴对土壤溅击侵蚀力。因此,营造灌木林水保林是治理水土流失的重要举措。

3.灌木林林可控制泥沙流失

地处半干旱地区恶劣的自然条件,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乔木的发展,而灌木耐旱节水,繁殖容易,生长稳定,一般造林三五年后就可发挥显著的防风固沙、水土保持、水源涵养、调节气候等生态效益。如柠条贴地丛生,枝叶繁茂,5年生的柠条一般能覆盖地面5平方米,每亩120丛,覆盖度达80%以上,减少地表径流75%左右,减少表土冲刷65%-70%,拦截泥沙0.15立方米,是防止土壤水蚀、风蚀和固沙的好树种;柠条具有良好的保持水土和拦洪淤沙功能。据观测,柠条枝叶茂密,根系发达;柠条林内地被物量大,林下植被茂密。因此,柠条树冠截雨率一般为40%-49%,柠条林地抗冲性和抗蚀性随着树龄的增长而提高;枯枝落叶层持水量相当于自重的3倍。河流营造柠条护岸林,使地表径流减少80%,表土水蚀减少75%,风蚀减少85%。柠条林可把上方地表径流变地下水储存起来。栽植柠条灌木林水保林,由于栽植的灌木林已郁闭成林,侵蚀沟深度明显减轻,形成稳定型侵蚀沟状态。这一结果说明灌木林林治理侵蚀沟,控制水土流失效果最佳。

4.营造混交灌木林水保林,可相互促进生长

在营造水保林中,灌木林树与其它树种混交造林,可为伴生树种提供优越的水分,养分条件,促进生长,营造柠条灌木林与落叶松混交林,其林地的落叶松生长较落叶松纯林平均树高在近10%-40%,平均胸径大10-20%,灌木林柠条与樟子松生长比纯林樟子松平均树高6%-10%,平均胸径增大5%-10%,另外,灌木林作为混交林中的伴生树种能够形成较稳定的林分,对提高林木抗病虫害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与灌木混交的乔木树种抗病虫鼠害能力强。灌木林、柠条与针叶树混交,对于防治鼠类危害效果非常明显。鼠害对针叶纯林危害十分严重,而与灌木林、柠条混交的针叶林很少遭受危害,能稳定地发挥森林的生态功能。

上一篇下雪的文案

下一篇小蛮腰减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