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图书馆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世界图书馆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世界图书馆

世界图书馆范文1

为实现国际图联(IFLA)的宗旨,自60年代中期起,每届国际大会均由主办国和国际图联共同商定一个主题和若干副主题。大会学术活动围绕主题与副主题展开。为了迎接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在北京召开,笔者对近三十年来会议题做了初步分析。通过分析历届主题的研究变化,结合国际图书馆界各时期的工作重点,可以看出世界图书馆界各时期的工作重点,可以看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及发展趋势。现将其中三个较明显的趋势试述如下:

趋势之一:实现世界性的资源共享

实现资源共享是70年代以来世界图书馆界共同研究的课题。IFLA大会从1973年第39届至1983年第49届的年会议题几乎都是围绕世界书目管理、馆际协作、国际协作、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图书馆新技术及网络等有关资源共享话题。实现世界性的资源共享之所以会成为70年代以来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及发展趋势,首先应从国际图联的定题核心计划谈起。

1、UAP和UBC为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具体框架。

为实现全球性的资源共享这一目标,从70年代起国际图联就拟定了几个定题核心计划。UAP(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是国际图联在1973年所倡导的一项核心计划,它指出:各国有责任提供本国出版物以供给馆际与国际互借使用,满足本国及国外读者需求。作为一个目标,最终要做到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在最大程度上向读者提供他所需要的出版物。

UBC(世界书目控制)是IFLA倡导的另一项计划。书目控制是指对每本书、每份文件、每篇文章甚至对每个写出来的思想所在进行系统的完整的记录。该计划试图建立一个从事书目交换管理的国际信息系统,其目的是“对世界各国发表的主要出版物,以一种国际上可接受的方式、全面而迅速地作出基本目录。”建立这样一个交换系统难度是相当大的。因此,IFLA的UBC办公室后来将工作重点转移到NBC(国家书目控制)的实现上,1986年国际图联执委会决定将UBC和IM计划合并为UBCIM计划(世界书目管理和国际机读目录)。

UAP与UBC计划的制定,为世界图书馆资源共享提供了一个具体框架。UBC是实现UAP的先决条件,UAP是UBC的出发点和目的。UAP重在文献的获得,UBC重在记录和检索。UAP和UBC都是为了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

2、图书馆自动化与网络化为实现资源共享提供了根本措施和技术保障。

图书馆是一个储存知识的地方。储存是在一个便于识别和检索所需资料的系统下进行的。各种文献出版物的骤增,需要处理以便应用,促使图书馆必须实行自动化。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促进了图书馆自动化的发展。

图书馆自动化的种种方案,在60年代初期就开始萌芽了。为了提供一个机器可读目录资料的格式,美国国会图书馆创制了MARC方案,这种格式可以成为一项国家标准,可以通用于任何型号的计算机。IFLA看准MARC在技术方面的可能性,便号召全世界的图书馆把MARC作为手段,1973年提出了以MARC为核心的UBC运动。MARC方案的成功为图书馆自动化的进展奠定了基础。

图书馆自动化的趋势是网络化的形成,即不仅是一个图书馆的自动化,而是若干图书馆联合起来的自动化。由此而言,计算机网络化是图书馆自动化的必然产物,而且也是自动化计划近年来发展的结果。

网络是一种组织结构。1967年以图书馆联机计算中心(OCLC)形式问世,从而创造了图书馆网络这个新词。从1967年至1971年期间陆续出现了美国的RCIN和WLN,加拿大的UTLAS以及英国的BLCMP和SWALCAP等图书馆网络。80年代后,日本及其它一些国家也都进行图书馆网络的设想及实践。1982年IFLA在加拿大召开第48届年会,就是以“图书馆网络”为年会议题。图书馆网络建设的状况标志着一个国家图书馆事业的水平。新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的发展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主要目标都是为了加速文献信息的传递,为资源共享提供了根本措施和技术保障。

从上述IFLA倡导的UAP和UBC计划及图书馆自动化和网络化的发展,可以清楚地看出全球性的文献资源共享已成为一种世界图书馆界的研究目标。

趋势之二: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

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是当代的发展趋势。许多有识之士早就意识到这一点。1974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了有86个国家政府代表参加的“政府间国家文献、图书馆、档案馆基础结构规划会议”,提出了建立“国家情报系统”(NATLB)的计划。与此同时,世界许多国家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发展。

我国从70年代末期开始,就出现了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雏形。80年代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12月,中国科学院图书馆改名为“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实行图书情报一体化管理体制。

IFLA年会从8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有百分之六十以上的议题均把图书和情报(信息)服务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各项业务的研究。这是与图书情报(信息)的本质以及图书情报(信息)发展的必然性是分不开的。

一、图书情报(信息)本质的一致,为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图书情报都是既属于精神和意识的,又是属于物质的。它们只有通过人体外物质载体进行存贮,才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行广泛的流传,广泛地为人们所利用和开发。图书情报的本质是一致的。从其构成要素来看,都是以信息、知识为内容,以一定的物质为载体,以信息符号为记录方式,运用一定的生产手段,形成一定的物质形态;以其目的作用来看,都是为存贮和传播信息知识,促进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从其管理方法手段来看,也基本相同。尤其是现代技术完全相同。图书情报本质一致,为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二、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是图书情报(信息)发展的必然结果。

任何事物和系统总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文献信息系统及其组织管理也有自身的发展过程和发展规律。文献信息机构的发展也经历了古代原始的“一体”、“分流”,目前又正在开始新的“一体化”进程。

图书情报(信息)本是一体,在古代是难以分离的。随着社会发展的需要,本世纪40年代情报从图书中分离出来,各自进行纵向发展。它们各自在不同的时期适应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的需要。60年代以来,由于电子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逐步应用于图书馆,资源共享成为人类追求的目标。图书情报(信息)事业要满足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就必须进行新的综合。在当代,性质相似的图书情报,如果仍以纵向发展为主,不进行综合,就会阻碍自身的发展,难以有效地为社会服务,甚至造成极大的浪费。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在现代社会经济中的作用日益重要,情报(信息)服务也越来越为大家所关注,世界图书馆界也把研究的重点以图书逐渐向情报(信息)服务转移。当代图书馆的特点之一,就是图书资料和情报(信息)一体化。这是图书馆内涵扩大和外延伸展的必然趋势。

趋势之三: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图书馆之所以能够存在是因为图书馆履行了一定的社会功能。从国内外图书馆产生与发展的历史看,在不同的阶段,图书馆履行的社会职能的范围与方式显然不同。在古代农耕时代,图书馆履行的社会职能就是保存文献资源,即“封闭式”。在近代,图书馆职能不仅仅是保存,而且扩大到传播文献信息,才能跟上时代,进入“开放式”。在现代,图书馆的功能从保存、传播职能向开发文献信息职能延伸,走向“开发式”。图书馆的功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不断从内容到形式的向图书馆提出新的要求,要求图书馆面向社会,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IFLA年会议题自90年代以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逐渐增多。值得注意的是发展中国家的图书馆界近几年对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研究更为重视。1994年第60届在古巴召开的年会议题“图书馆与社会发展”以及即将在我国的第62届年会议题“变革的挑战:图书馆与经济发展”则都是考虑到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中,图书馆学及图书馆事业在世界各国发展状况,对图书馆事业的未来作出预测,体现了世界图书馆学术研究水平,反映了世界图书馆事业研究及发展趋势。

1、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为图书馆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提供有利条件。

信息是现代社会三大支柱之一。信息产业是生产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据专家测定,现达国家的信息产业在社会生产总量中的比重日益增大。美国信息产业占国民经济总值的百分之五十,日本占百分之二十五点四,新加坡、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也接近了这个数字。在我国,信息产业的崛起和增长也十分引人瞩目。

信息在现代社会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图书馆作为提供信息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在当今社会经济建设及发展中的作用也日益重要。在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中,图书馆是信息流通过程中的一个交换站,是社会信息的优胜者。它把浩瀚的知识信息资源集中在一起,构成庞大的知识信息库,使无形的财富变成有形的产品,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在发达国家的信息系统中,图书馆占有重要位置,如美国图书馆是全美五大信息系统之一;英国的图书馆事业与英国国民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日本的主要大学图书馆成为日本全国信息网络中心。从发达国家图书馆发展的道路,我们不难看出,图书馆事业的信息化是图书馆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为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提供了良好条件。

2、面对挑战和机遇,迫使图书馆必须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世界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信息技术革命的出现,不仅使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而且正在影响并深入到社会经济生活的一切领域。对以知识、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为主要功能的图书馆也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这种影响,既向图书馆提出了挑战,同时也给图书馆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从70年代中期开始,由于受资本主义经济全面衰退和世界石油危机的打击,各国政府对图书馆的公共开支也出现了减缓势头。与此同时,世界图书馆出版的品种和数量大增,国际上出现了图书垄断市场和垄断价格,书刊价格持续大幅度上涨,世界各国图书馆都陷入经费严重短缺困境,出现了图书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正如美国北卡罗纳州大学的图书馆专家G·伯德所指出的那样,“几百年来形成令人尊敬的学术出版物与研究图书馆藏书建设之间的传统制度,现在已到了十分危险的境地。”面对危机,如不积极采取措施,那么图书馆不仅不会顺利发展,甚至连存在权利也会丧失掉的。我们广大图书馆工作者应有紧迫感和危机感。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为图书馆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首先,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必然大大增加对人才科学文化素质的要求,从整体上有力地促进图书馆事业发展。其次,信息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动力,必然大大促进图书情报(信息)一体化的进程,从而促进图书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保持清醒的头脑,振作精神,抓住机遇,摆脱危机,努力寻求自我发展的道路。

如何解决世界性的图书馆经济危机,图书馆界的许多仁人志士都曾进行探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诸如,增加图书馆的财政(务)拨款,敦促政府采取控制书刊价格上涨的措施等等。不可否认,图书馆与社会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也是摆脱危机的一条重要途径。

在新的形势下,图书馆应把握机遇,积极参与社会经济活动,关注经济建设的进程,研究和掌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这已成为国际图书馆界的共识,是世界图书馆事业研究与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之,笔者认为,世界图书馆事业的研究及发展趋势已从原来研究图书馆业务处理技术以及这些技术方法的理论基础的微观图书馆学转向从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去研究各项业务的社会化及图书馆与社会关系与文献信息系统关系的宏观图书馆学研究。

参考文献

1、丘东江,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参考资料,《江苏图书馆学报》专刊,1993.8

2、黄宗忠.文献信息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2.4

3、陈源蒸.宏观图书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9

4、(日)坂本彻朗著,金风吉、孙蓓欣评,图书馆和计算机。1986(12)

5、刘廷元,世界性的图书馆经济危机及其原因与出路,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3)

6、宋力等,图书馆与市场经济接轨的最佳模式,四川图书馆学报,1994(1)

附录

1966~1996年历届IFLA大会主题

时间届次会议地点

1966年32荷兰海牙

1967年33加拿大多伦多

1968年34德国法兰克福

1969年35丹麦哥本哈根

1970年36苏联莫斯科

1971年37英国利物浦

1972年38匈牙利布达佩斯

1973年39法国格勒诺布尔

1974年40美国华盛顿

1975年41挪威奥斯陆

1976年42瑞士洛桑

1977年43比利时布鲁塞尔

1978年44捷克马丁

1979年45丹麦普列素哥本哈根

1980年46菲律宾马尼拉

1981年47德国莱比锡

1982年48加拿大蒙特利尔

1983年49德国幕尼黑

1984年50肯尼亚内罗华

1985年51美国芝加哥

1986年52日本东京

1987年53英国布莱敦

1988年54澳大利亚悉尼

1989年55法国巴黎

1990年56瑞典斯德哥尔摩

1991年57苏联莫斯科

1992年58印度德里

1993年59西班牙巴塞罗纳

1994年60古巴哈瓦那

1995年61土耳其伊斯坦布尔

1996年62中国北京

时间主题

1966年图书馆和文献工作

1967年幅员辽阔国家的图书馆服务工作

1968年工业社会的图书和图书馆

1969年图书馆教育和图书馆研究

1970年列宁与图书馆

1971年图书馆专业的组织

1972年在变化着的世界中的阅读

1973年世界书目管理

1974年全国和国际图书馆计划

1975年国际图书馆协作的发展

1976年国际图联

1977年图书馆为一切人服务:一个情报、文化和学习的世界

1978年世界出版物的收集利用

1979年图书馆法

1980年图书馆与情报系统的发展

1981年国家中心在国家图书馆发展及世界图书馆合作中的作用

1982年图书馆网络

1983年当今技术世界中的图书馆

1984年图书馆与情报服务是国家发展的基础

1985年图书情报的普遍可获性

1986年21世纪图书馆新水平

1987年变化中世界的图书馆与情报服务

1988年共同生存——人民、图书馆、信息

1989年昨天、今天和明天经济中的图书馆与信息

1990年图书馆、为知识服务的信息

1991年图书馆与文化——它们之间的关系

1992年图书馆与情报政策展望

1993年全球图书馆:图书馆作为世界可利用的信息中心

1994年图书馆与社会发展

1995年未来的图书馆

世界图书馆范文2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和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是20世纪30年代中国最重要的两座佛教图书馆。1936年2月,赴缅甸弘传大乘佛教的龙华寺僧人慈航回沪后,带回的两部缅文藏经,一部赠送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另外一部赠世界佛学苑图书馆,从这点就可以看出,这两座图书馆在当时的影响。两者虽都是当时著名的佛教图书馆,目的是宣传佛教和佛法,但二者在性质、规模、运作等方面都存在着显著的不同。    

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由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创办,是中国近代规模最大、组织最为严密的佛教图书馆。1928年,太虚游学欧美,考察了法国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耶鲁大学图书馆及英国德国的多所图书馆,叹服于西方图书馆丰富的藏书、科学的分类、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图书馆在文化传播和公众教育方面的强大作用,萌发了建立大型图书馆以传播佛教文化的宏愿。1932年7月,太虚命弟子法舫担任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筹备主任,负责厘订制度和图书征集活动。1932年9月,在武昌佛学院经像图书馆,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正式成立。鉴于太虚大师的影响力,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在当时国内佛学图书馆首屈一指,甚至在全国性的图书馆中都颇负盛名。而世界佛教居士林的创建者虽然也是上海著名居士,但其声望和影响均无法望太虚大师之项背,不具备全国性的影响力。    

首先,二者性质不同。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的性质是研究性图书馆。太虚在上海从事新僧运动时,所建立的法苑设立六部,其中设置图书部的目的是:“收集图书,总持文化,惮研究者得资为学理之考证,阅览者有开发知识之机会,网维一切,莫此为尚”。从中可以看出太虚大师对研究的重视。世界佛学苑图书馆更是典型的研究型图书馆,研究部是其中最重要的一部,对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关于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曾提出图书馆的主旨是:“搜集各种经典图像及一切可供参考之书报以资研究,并代办及寄售各地经典图像书籍以广流通”,其中提到了研究。但在1933年1月的《佛学半月刊·世界佛教居士林消息栏》“本林实事业之一斑”中又重新确立图书馆的性质是:“搜集各项佛教图籍,并订阅各项佛教杂志集日报等,以供众览”。从居士林图书馆的整体运行来看,其主要工作提供佛教图书阅览,在研究上要比世界佛学苑图书馆逊色得多。但需要指出的是,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只是该林组织的一部分,林中关于研究教学另有研究会和宏法会负责,图书馆并不承担研究及教育的职责。    其次,二者组织和规模不同。这种不同是由于其J吐质的不同所决定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设有完备的组织机构,每部门都有明确分工具体设置为:领导机构由董事会和委员会组成,董事会主要负责筹措资金,作为图书馆的常年经费,委员会对馆舍建筑和图书选购起辅助作用,而内部饰置,馆员之支配及一切设施都由馆长指挥。在领导机构下又分设了十一个部门,各个部门分工明确,各司其职,共同完成图书馆的日常工作。而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馆员人数较少,分类没有这么严密,只分为主任和十事两级,负责全部工作。居士林图书馆人员一般是三人,主任一人,十事两人。只有第五届职员人数较多,为五人,图书馆主任为张大梁,十事为:李经纬、钟伯廉、沐定辉、王善钧,一共五人分管全部工作。    

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在规模上无法和太虚大师创办的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相比并论,但其藏书并不比世界佛学苑图书馆少很多。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藏有唐人写经、贝叶经、大藏经数部、各种大型丛书,普通的国学典籍和佛教书籍也应有尽有,基木可以满足读者的阅读与研究需要。征书是居士林图书馆最重要的工作。世界佛教居士林图书馆除丛书外的图书有4 000多种,10000余册,其数量与世界佛学苑图书馆的藏书量相去不远。这些归功于馆员的辛勤征集。馆员不仅根据需要,随时或更新《征书启事》,还需统计读者捐资或捐书情况,以便进行答谢。因此,林组织总结说:“本林数年来,虽经济能力薄弱,未能拨款请经,幸此图书室尚得年有发展,其故厥由负责人员专心策划,勤劳从事,有以致之也。”,睽诸事实,此言不虚也。

世界图书馆范文3

【关键词】个人信息世界;社会资本;公共图书馆;信息不平等;社群信息学

1.引言

当今中国处在社会深刻转型和信息化深入推进的双重背景下,通过消除信息不平等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已成社会各界共识和公共政策的着力点。学界围绕信息通讯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ICT)接入和使用的不平等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研究,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理论视角,如数字鸿沟(digital divides)理论和数字不平等(Digital inequality)理论等。这些理论对信息不平等的研究具有重要的贡献,但亦存在于良芝教授所指出的局限性:“自信息不平等问题成为信息社会的重要课题以来,有关该问题的研究已经形成了若干理论类别。这些类别之分基本上继承了社会科学的传统分歧,特别是结构与能动性、宏观与微观之争”[1]。进而,她就此提出了采用整体性思路考察信息不平等现象过程中发现的“个人信息世界”(The 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理论[2-3],提供了观察信息不平等的新视角。

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实践贯穿了整个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历史。爱德华兹在《图书馆纪要》主张“公共图书馆应排除社会上的阶级观念,不论资本家或市民都可自由利用”[4]319和阮冈纳赞在《图书馆学五法则》提出“第二法则的革命口号则是书是供所有人使用的”[4]267是公共图书馆维护信息(知识)公平的历史见证。以对现实世界中某些重要的关系如信任、规范、参与等的关注为特色的社会资本理论是一个具有强大穿透力的分析工具,学者们纷纷把这一理论运用于不同的研究中,引起了图书馆学界的关注,如Hillenbran,Candy指出,作为民主社会提供普遍服务组织机构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可以为社会资本的创造和积累做出贡献,图书馆发挥作用以便于提高社会的相互作用和信任,而且培养了其所在社区里的公平感和公正感,继而又促进社会资本[5]。

基于此,本文整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提出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本文的核心命题是: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是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有效途径。通过对这一命题的实证分析,检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探索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路径,并提出政策性建议。

2.理论背景与文献评述

2.1 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作为信息不平等理论的新范式

2.1.1 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

有关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的发生、根源和解决方案,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是两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关于数字鸿沟的研究可以分为四代:研究的代际之间将不同时期对拥有者和缺乏者在ICT的差异,ICT素养、培训、利用水平的差异,ICT接入和利用活动之外的信息资源和知识,社会分化、社会排斥等内容渐次纳入研究视野,内容不断深化[6]。如Norris认为数字鸿沟是一种包含全球鸿沟、社会鸿沟、民主鸿沟三方面典型特征的现象[7]320。薛伟贤,刘骏则提出,数字鸿沟只是一个信息技术普及差距问题,其本质上是一个由技术层面、经济层面、知识层面和社会层面共同构成的综合性的差距[8]。

数字不平等是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组织、社群及个人在ICT接入和使用以及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多样化的信息差距。DiMiaggio和Hargittai主张数字不平等能更好表述各方面的差异,并将数字技术接入不均衡带来的社会问题放在更广阔的理论领域进行研究[9]355。数字不平等体现了对数字技术社会化程度更加深刻的体认和判断,并形成了颇具活力的社群信息学研究[10-11]。

数字鸿沟理论与数字不平等理论各具特色,但都包含了宏观与微观的对立、社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的对立、客观与主观的对立,都不可避免地暴露出解释力局限,信息实践及信息不平等问题具有明显的主客观双重性,比较适合按整体性思路予以解释[12]。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于良芝教授提出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

2.1.2 “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内容

在上述讨论中已经涉及“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一些背景,既有的信息不平等理论的局限性,即通过锁定特定侧面的信息不平等现象作为研究对象,它们不仅难以完整揭示信息不平等的真实面貌,而且还具有凸显特定信息不平等根源的内在倾向。于良芝教授借助布迪厄、吉登斯等人的整体性理论以通过经验分析用新的概念更完整地描述信息不平等现象,以支持在跨越二元对立的层次上,探究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发生的根源获得的,这些理论发展历程反映在作者一系列开创性研究中[1-3][12]。个人信息世界被描述为:个人作为信息主体(information agent,即信息生产、传播、搜索、利用等行为的主体)的活动领域;或者说,它是个人生活世界的一个领域,在这里,个人作为信息主体的经历和体验得以展开、充实、积累。通过对个人信息世界三大要素(内容、动力和边界)的分析,将个人信息世界定义为:由空间、时间、智识三个边界限定的信息主体活动领域,在这里,信息主体通过其信息实践从物理世界、客观知识世界、主观精神世界的信息源中获取信息,汲取信息效用,积累信息资产。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可以用表1表示。

2.2 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消除社会不平等

得益于布迪厄、科尔曼、普特南和林南等人的推动,社会资本进入社会科学研究的话语体系。科尔曼认为:社会资本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不同形式的各种实体。其共同特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他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行动提供便利”[13]354。普特南提出,社会资本指的是社会上个人之间的相互联系——社会关系网络和由此产生的互利互惠和相互信赖的规范[14]24。林南将社会资本定义为行动者在行动中获取或使用的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资源,它代表着嵌入在社会关系中而不是个人中的资源;这些资源的获取和使用取决于行动者[15]24。总之,社会资本是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涉取稀缺资源并由此获益的能力,是基于信任和互利合作的互惠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具有促进信息流动、施加影响、社会信用证明和强化身份与认同感发挥作用。

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可以消除信息不平等,促进社区和人的发展。社会网络、社会资本是社群信息学研究的核心领域,而公共(社区)图书馆是社群信息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社会资本不平等是造成数字不平等的一个重要维度,社会资本在技术帮助、情感支持和鼓励、共同体验与社会网络资源四个层面消除数字不平等具有重要作用[10]。威廉姆斯认为面对信息不平等,“即使是‘无技术’或‘少技术’的社区也可以通过汇集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可得的资源——获取技术”[16]。Jean Preer针对普特南宣称的由“独自打保龄”所昭示的美国社会资本下降,提出其研究忽视了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贡献:培养见多识广的公民、推动社区建设、培育宽容、使用者在他们的社区是活跃的,而且当社会资本促进图书馆发展的时候,图书馆也推动社会资本的发展[17]。蒋永福认为公共图书馆可以成为互惠关系网络形成的重要载体之一,社会资本有助于推动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包容的使命[18]。闫慧通过案例分析证明了社会资本在图书馆读者尤其是特殊社群获取计算机免费培训信息方面扮演着支配型角色;社区公共图书馆在社群成员的数字化生活中可以成为一个重要“社会网络节点”[19]。

2.3 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一个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

整合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提出一个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分析框架,这在理论上和是实践上存在可能性和可行性。首先,共同的理论渊源。于良芝教授在梳理布迪厄社会学中惯习、场域基础上,探究信息不平等和信息贫困现象发生的根源提出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的。布迪厄是社会资本理论首倡者,而“场域可以被视作是一个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如经济资本、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等)或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空间”[20]136。因而,社会资本理论和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有共同的理论渊源。第二,社会资本和公共图书馆都作为一种公共物品而存在。科尔曼[13]371指出,就目的和行动而言,许多社会资本具有的公共物品特征是社会资本与其他形式资本最基本的差别。范并思[21]提出,公共图书馆是一种典型的公共产品,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用以调节知识或信息分配,以实现社会知识或信息保障的制度。基于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通过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是可能的和可行的。第三,各种形式资本具有相互转换的属性。布迪厄将场域作为竞争性的场所,经济资本以及其它形式的资本(比如宗教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等)都在这里投资、交换和积累[20]51。公共图书馆从不同视角可以看做经济资本(公共物品)、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而且这三种资本形式通过公共图书馆统一于具体的社会结构中。公众利用公共图书馆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各种资本形式的相互投资、交换和积累。

3.案例来源与研究设计

笔者采取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资料,以参与观察为辅;研究对象是长期或暂居在L市(一个中部城市)市区内并利用过市图书馆的读者①。以随机访谈对象为主,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帮助采访一图书馆长期帮扶的对象。在形式上,本文相似于于良芝教授提出个人信息世界理论所依据的“访谈调研收集的、有关40位城乡居民常规信息实践的录音誊写数据”[2],并可以作为其补充。而笔者通过案例检验和拓展个人信息世界理论也正是本文的主要目的之一。笔者一共访谈6位读者并将其编号为D1,D2…D6。访谈主要围绕“来图书馆的目的”、“是否获得了想要的信息”、“是否获得了图书馆员的帮助”以及“图书馆是否改善了职业/生活愿景”等问题进行。

本文不拟介入社会资本的理论争论,而是借鉴特纳[22]94对社会资本理论的分类,将其分析层次归纳为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的是个体自我通过包含自我在内的社会网络动员资源的潜力。这里一般指个人行动的结果,是在特定的社会结构情境中来讨论的。中观层次以组织作为对社会资本的基本分析单位的研究,考察特定社会网络的结构化,社会网络中自我之间联系的状况,以及资源作为其特定结构的结果从该网络中形成的途径,关注的是网络形成的过程及其分配结果,而不是组成网络的个体自我。宏观层次关注社会资本的网络嵌入政治、经济和文化重迭的系统中,重点分析形成、证明和展开社会资本的网络如何嵌入在较大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

科尔曼指出,社会资本通过识别行动者以某种社会结构为资源可以实现自身利益的功能,既有助于解释微观现象的差别,又实现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而无需阐述相应的社会结构[13]357。基于以上分析,本文的对案例分析的总体思路是:从社会资本的三个层次对决定个人信息世界的状态的三大要素——内容、动力和边界进行分析考察,从而检验本文提出的命题。

4.社会资本推动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分析

4.1 微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被访者们来图书馆的经历,大都是从某次偶然的需求开始的,这些需求有些是消遣、打发时间,有些是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为需求驱动读者嵌入到图书馆汲取资源,而需求得到满足后通过社会网络形成扩散效应。

我和家人从农村来市里好多年了,把孙子接过来上小学。开始不知道图书馆也让咱外地人进。儿子和儿媳打工忙,有时候我和老伴照顾孙子做作业,咱知识少,心想咋弄啊。有次听一个工地上的老乡说市图书馆到他们工地上发传单说有空可以去看书。我就抽空领着孙子去了,人家服务态度也很好。小孩子第一次见这么多书,很高兴,还在馆里的人帮助下学会了上网。我自己也常来看看小说、报纸。孙子从此后经常来,有时拉着他爸妈和班上来自乡下的孩子来。这孩子比以前爱看书了,成绩比以前好了。(D2,2013-8-22)

孩子三口都在省城工作,就剩我和老伴,都退休了。年龄大了,感觉孤独,跟不上时代。电脑好啊,可以看新闻、看电影,还能和人说话。一年前,孩子给买个电脑,当时不会用啊。我们邻居说他家有个亲戚在市图书馆工作,可以去图书馆找工作人员教上网。我和老伴心想,人家上班那么忙,哪有空教咱啊。但一去,还真热情,人家说这是他们的本职工作,学会了。通过电脑可以看到孩子一家三口人,还可以聊天,真好!利用电脑给其它亲戚朋友联系,方便又省钱!(D3,2013-8-3)

D2进城之前,图书馆对他们来说在地理上是不可及的。对其所处的社会结构和信息需求来说,也是在闲暇时间和自身知识结构基础上可及的和可认知的,只有这样的才会成为个人的信息资产;D3虽然在物理空间上里图书馆很近,但没有利用过,图书馆对她来说也是不可及的。而进入图书馆的实践改变了D2和D3生活的空间、时间和智识,其中D2及其孙子、D2的儿子和儿媳以及其孙子班上同学的个人信息世界的边界都发生良性改变;不仅如此,D2在利用公共图书馆方面展现出了不同的愿景,而这些都是通过利用社会资本推动个人信息世界的改善和可能的向上阶层流动;D3通过社区网络资源获取学习互联网的信息,通过学会互联网与亲友增加沟通,提升了社会资本,获得情感资源。

由此可见,隐藏在每个要素之间的,都是个人通过社会资本——同乡网络资源、亲情网络资源、同学网络资源、社区网络资源——汲取所需资源,公共图书馆也通过微观社会资本嵌入并改善了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了信息不平等。值得一提的是,D3的经历支持了林南等关于互联网与社会资本关系的论断:电脑网络不是抑制了社会资本,而是在新的层面上为社会资本拓展了更大的空间[23]237-239。

4.2 中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实际上在上面两个案例中,已经涉及到图书馆作为一个组织发挥的作用。将图书馆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可以发现图书馆是作为社会网络中的一个组织来嵌入到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以及社会资本形成的途径。

我是在高校从事历史文化教学和研究的。退休前主要利用学校图书馆和互联网获得信息。退休后为一个本地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做人文资料收集、整理和开发。有些东西我们学校图书馆没有啊,市图书馆有,这是“镇馆之宝”啊。经过我们学校和旅游、文化部门开具证明才让看的。经过查阅,很多线索搞清楚了,而且市图书馆还积极帮我协调到市档案馆查阅资料,我们这个项目也有了历史人文资料的支撑。(D4,2013-9-7)

我父母在市区里打工,我跟着来,今年念高二。最初是跟着班上市区里的同学来图书馆的。以前在老家想看没有,我双休日和放假都爱来这里。我们家租住的房子,没买电脑,平时就来有空就来这儿上网,不怎么玩游戏,能和班上其它同学一样通过网络学东西,和老师交流。馆里很多阿姨认识我,我还是“图书进校园”活动在我们学校的义务宣传员,经常出黑板报和海报给大家推荐新书。父母都希望我好好学习考上好大学,将来有个好工作。(D6,2013-9-18)

这两个案例彰显了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组织嵌入到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作为公共物品的社会资本通过两个方面内容:公共图书馆具有参与网络或公民聚合(civic engagement)的组织特征(包括信任、规范和公民参与网络等);公共图书馆的“结构洞”社会资本即其在与政府、组织及其他行动者所构成的网络结构中给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程度。对D4来说,尽管退休前市图书馆对其是可及的、但并没有转化为其信息资产,原因就在于他常规性习惯于利用的是本校图书馆的资源。真正改变其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是以信息生产和解决“人文资料收集、整理和开发”问题,这是D4的个人信息世界的空间、时间和智识发生了改变。解决D4获得查阅“镇馆之宝”权利的,得益于几个组织机构的协调。对D6来说,通过同学社会网络获得运用图书馆资源的信息,通过在图书馆弥补了因社会阶层差异导致的信息差距,在图书馆和所在学校两个组织的活动中,D6通过成为义务宣传员,成为沟通两个组织网络和学校内部网络的一个中心节点。这无疑都改善了其个人信息世界状况。

由此可见,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提升了组织间的信任、合作、互惠以及网络资源状况。社会资本存量决定了图书馆的组织活力和资源动员能力,而且关系网络的运用或者说组织嵌入于社会关系网络的程度,会在多方面影响组织运作的绩效。公共图书馆通过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维护了信息公平。

4.3 宏观社会资本与公共图书馆嵌入个人信息世界

宏观社会资本理论关注社会资本的网络在宏观的政治经济系统或文化与规范的系统之中的嵌入,在本研究中,将其界定为“国家—公共图书馆—个人”社会网络的互动。

我从农村来市区9年了,开始经老乡介绍在一个家电维修部学修家电,干了4年,出来自己干,到社区流动修家电。以前想进图书馆,感觉办一些手续很麻烦,而且忘记还书会罚款。大概前年吧,我在一个小区遇到市图书馆的宣传图书馆免费开放的政策,特别留意了一下。抽空去了,真方便多了,还能上网。发现了很多家电维修的书,真是对修家电有帮助。通过上网还学会了维修电脑和电子产品。长期这样流动修家电不行啊,要多读一些书,积累一些经验,开一家家电维修部。(D1,2013-8-17)

作为残疾人,我喜欢绘画。高中毕业后,开了一家绘画工作室。市图书馆从1998年通过社区了解我的情况后,送书、送资料,买纸、买墨、买颜料,教我上网,帮我提升了独立生存的能力。还将我作为帮扶对象,为我创业创造各种条件,帮我租房、协调办理各种手续等。我的愿望是把开连锁的绘画工作室,是图书馆的关心、帮助和支持使我有了自信、事业有了成就。(D5,2013-9-12)

公共图书馆就是政府为了保障公民追求知识生活方式的知识权利而被提供的公共产品。公共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知识流动的场域,运行任何人使用,也成为拓展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被整合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话语写进执政党的政治报告和作为公共政策加以推进,D1所谈的“免费开放的政策”指的是2011年2月文化部、财政部的《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这一政策重塑了公共图书馆与政府和读者的互动方式。而公共政策的变化促使公共图书馆与读者社会网络互动的变迁,信息不平等的消除使D1充满了美好生活的愿景。图书馆将D5作为帮扶对象,为其创业创造各种条件,既是公共图书馆历史精神的传承,又是以当地市委、市政府推动的创业活动为背景的,这一活动要求通过为创业人员提供政策、项目、科技和产供销信息等多种服务形式,对创业人员实施有效帮扶。这一互动体现了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过程是嵌入在更大的公共政策、社会历史文化之网中的。

这表明,社会资本体现出的是体制化的网络关系,是嵌入于特定的工作关系、群体关系和组织关系等日常的经济社会结构之中,并依靠制度性的关系得以加强。这种互动的过程也是社会资本生产与再生产的过程,公共图书馆嵌入并改善了个人信息世界。

4.4 扩展性检验:寻求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的动力

本段针对前面的论述做一些扩展性的检验,考察驱动公共图书馆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的动力。公共图书馆是嵌入在政治、经济和社会和历史文化体系之中的,从以上案例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得出结论:首先,政府提供公共图书馆这样一种公共产品,保障公民的知识权利,并以此作为政府必须履行的基本职能之一,体现了政府自身存在的正义性与合法性[24]。公共图书馆必须按照这一制度原理进行运作。第二,基于社群信息学的观点,在ICT的应用过程中,社区成员及集体的社会资本既是ICT有效运用的条件也是ICT投入的回报[25]。这一观点同样适合于嵌入于社区网络的公共图书馆,即公共图书馆受益于嵌入个人信息世界而创造的社会资本。第三,维护图书馆声誉。图书馆声誉是各利益相关者(馆员、读者、合作者等)根据所掌握的直接或间接信息对图书馆所做出的综合性评价[26]。公共图书馆服务的综合效应如服务理念、服务能力、服务效果、现代化程度等构成图书馆的服务声誉,以消除信息不平等来维护公共图书馆声誉的重要途径。第四,上述案例证实了布迪厄关于各种社会资本可以相互转换的论断,公共图书馆在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过程中也汲取了自身发展所需的资源。

5.结论与讨论

本文的研究表明,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作为消除信息不平等的一个途径,是有效的和可操作的。基于这一命题,我们在三个向度上对个人信息世界理论做了检验和拓展:第一,社会资本为改善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提供了动力。以个人信息世界分化作为逻辑起点为信息不平等提供了新视角,信息贫困的发生是由于信息主体受资源、机会、社会流动、教育模式等因素的限制,而社会资本为消解这些限制提供了社会网络资源。第二,社会资本为用个人信息世界界定、量化信息主体提供了一个参照标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认为边界狭小、内容贫乏、动力残缺的个人信息世界反映着信息主体发展水平的低下和信息主体性的不足,而社会资本理论从整体性上还原了信息穷人与富人真实状态、资源获取路径、资源转换过程,从而为信息主体的划分提供了参照,丰富了个人信息世界理论。第三,社会资本是个人信息世界的核心话语之一。基于共同的理论渊源、公共物品性质和各类资本可转换的属性,个人信息世界分化所涉及的多维差距要求关注不同因素及其交互作用,社会资本在个人信息世界的内容、边界和动力要素的交互作用中不可或缺。

本文的研究具有政策性启示,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实现路径是:第一,完善公共图书馆制度。为公共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是政府责任,包括制度供给和制度实施。在制度供给方面,能够保证公共图书馆治理活动向善治方向运行。当前最紧迫的是制定出台《公共图书馆法》,确立公共图书馆治理的基本制度规范,明确公共图书馆消除信息不平等的责任。制度实施包括是保障经费、规划和推进普及服务的责任。第二,拓展社会网络资源。公共图书馆要加强政府部门、社区和社会力量联动,与高校图书馆、专业教育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等进行合作,恰当定位,协同促进社会信息公平。第三,倡导社会包容。公共图书馆实现社会包容,要在资源的收集或剔除,尊重利用者的的隐私权、种性差别和个性差异,图书馆设施设计、布局、配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尊重利用者,避免出现身份排斥、人格排斥、设施排斥和制度排斥。第四,完善内部治理。公共图书馆内部制度和工作者树立均等服务思想并通过绩效考核完善内部管理及公共图书馆评估体系;建立以ICT为支撑的信息资源共享体系,通过资源整合发挥整体优势;优化网络信息服务,通过提供参考咨询、资源建设、馆际互借、定题服务、信息共享等服务项目有效地利用ICT去定位、利用、组织、创造、传播和控制所需信息资源。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相关研究和实践的相对匮乏,对公共图书馆通过创造社会资本嵌入个人信息世界消除信息不平等进行的案例收集受到一定局限,对本文案例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是有限度的,需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这是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注释:

①按照学术惯例,对作为研究对象的机构和个人进行了匿名化处理。笔者事先告知被访者的研究目的,将访谈记录成文字并经受访者过目且签字同意。

参考文献:

[1]于良芝,刘亚.结构与主体能动性:信息不平等研究的理论分野及整体性研究的必要[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0(1):

4-19.

[2]于良芝.个人信息世界:一个信息不平等概念的发现及阐释[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1):4-12.

[3]Yu L.Towards a reconceptualization of the“information world of individuals”[J].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2(1):3-18.

[4]袁咏秋,李家乔主编.国外图书馆学名著选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5]Hillenbran,Candy.Public Libraries as Developers of Social Capital[J].Australasian Public Libraries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2005(1):4-12.

[6]闫慧,孙立立.1989年以来国内外数字鸿沟研究回顾:内涵、表现维度及影响因素综述[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5):82-94.

[7]Norris P..Digital divide:civic engagement,information poverty,and the Internet World Wid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8]薛伟贤,刘骏.数字鸿沟的本质解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12):41-46.

[9]Dimaggio P.,et al.Digital inequality:from unequal access to differentiated use[M].Neckerman K.M.Social Inequality.Russell Sage,2004:355-400.

[10]闫慧.数字鸿沟研究的未来:境外数字不平等研究进展[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1(4):87-93.

[11]李刚,孙建军,傅丽萍.促进社会包容:美国社群信息学研究述评[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3):40-50.

[12]于良芝.整体性社会理论及其对信息不平等研究的适用性:以布迪厄的社会理论为例[J].上海高校图书情报工作研究,2011(1):1-9.

[13][美]詹姆斯·S.科尔曼.社会理论的基础(上、下)(2版)[M].邓方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美]罗伯特·普特南,刘波,等译.独自打保龄:美国社区的衰落与复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5][美]林南,张磊译.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和行动的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16][美]凯特·威廉姆斯,赵丹丹译.伊利诺斯州的信息革命:社群信息学视角[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49-62.

[17]Preer,J.Where are libraries in Bowling Alone?[J].American Libraries,2001(8):60-63.

[18]蒋永福.社会包容:现代公共图书馆的使命[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9(6):4-9,55.

[19]闫慧.社会资本对社群数字不平等状况的影响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0(5):2-6,11.

[20][美]斯沃茨,陶东风译.文化与权力:布尔迪厄的社会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21]范并思.公共图书馆精神的时代辩护[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4(2):5-11.

[22]Turner,Jonathan H.The Formation of Social Capital[A].Social Capital:A Multifaceted Perspective[C].Partha Dagupta&Ismail Serageldin,Washington,DC:The World Bank,1999.

[23]Lin,Nan;Cook,K.;Burt,R.S.Social Capital:Theory and Research[M].NY:Aldine-de Gruyter,2001.

[24]蒋永福.政府与公共图书馆——关于图书馆制度的一种规范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17-21,33.

[25]于良芝.Community Informatics的“西学东渐”——期待与思考[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3):63-67.

世界图书馆范文4

论文摘要:从切实服务、培育良好读者层和形成职业价值观三个方面论迷了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三种境界。并注重从现实过程、操作性、个人发现和自主意识等动态方面考寮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

1图书馆的有关理念及图书馆员核心能力简论

国内外有关图书馆理念的阐述有如下观点:谢拉提出图书馆职业的使命是:连接人类知识记录和它的需求者台湾大学胡述兆教授将“图书馆”定义为:图书馆是为资讯建立检索点并为使用者提供服务的机构.阮冈纳赞的图书馆学五定律是:书是为了用的,每位读者拥有其书,每本书拥有其读者,节约读者的时间,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布罗德菲尔德关于图书馆的职业价值观是:思想的自由是个人最基本的权利.闭前两种观念指明了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之所在:建立检索点来连接知识与其需求者,并以此为需求者服务。阮冈纳赞五定律中的前四条是在说馆员的核心能力,后一条涉及馆员职业精神,即图书馆以何种精神使图书馆这个“有机体”不断“生长而布罗德菲尔德的观点集中指向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核心价值取向:基本人权,思想自由。

如果说谢拉的观点还是就一般图书馆的基本属性而言,那么,胡述兆教授的观点则是针对信息社会的图书馆的属性而提出的。在信息时代,图书馆人应力求让读者在电脑前敲击键盘就能得到全面、准确的信息,这需要图书馆人付出不懈的努力.这对于图书馆人的能力是空前的考验.所以,图书馆员的核心能力应定位于此。关于图书馆员核心能力与职业精神的问题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论题。而属于人类精神范畴的图书馆员职业精神更是一个很严峻的话题。

2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三种境界

2.1用切实服务充实图书馆员的精神境界

精神境界犹如人的精神空间.在图书馆员的职业精神空间里面,应该以服务充实之。于鸣摘先生指出:“图书馆人干的是服务,想的是服务,探索的仍是‘服务规律’。总而言之,离开服务,就没有图书馆。图书馆在任何时候都要把服务作为自己办馆的唯一宗旨,作为图书馆人的行动指南。图书馆一旦不能为社会提供服务,那么谢拉的“当他们不能完成既定任务和自己的使命时,社会就有可能、也一定会将他们抛弃”川就将成为现实.难道我们还没有感到社会信息机构对图书馆生存的威胁吗?所以,我们要永远牢记阮冈纳赞的一句话:“你的责任是提供图书馆服务,服务是你的天职。

今天我们重提“服务”的必要性就在于:重视服务,着眼于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衡量图书馆社会价值的基准点,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丢.社会越是进步,技术越是发达人们越是需要图书馆服务.并且需要的是程亚男强调的“改造我们的服务”如何改造?立足自己,从自身做起,切实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具体来讲,就是提高自己的信息加工和检索能力,为资讯建立好检索点,拿出图书馆实在的东西为读者服务,这才是图书馆人职业精神的首要境界。

图书馆职业是一个特殊的服务职业,心无旁鹜地做好服务工作,是一个合格图书馆员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但作为新世纪中国的一名自书馆员,仅仅如此还不够,还必须拓展自己的精神空间,以使图书馆的工作有进一步发展的更大空间。

2. 2用培育良好的读者层拓展图书馆员精神境界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图书馆活动的先驱面对欧美繁荣的图书馆事业,急欲仿效,将西方业已存在的图书馆学科、图书馆经营和管理模式移花接木到中国并在中国大地普遍推行。”恒此后的理论与实践表明,中国图书馆并没有走上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而中国图书馆的发展必须要找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方向。中国图书馆在国情方面的集中表现是“阅读主体”缺乏的社会问题。蒋永福先生认为,西方图书馆学理论特别注重对读者(阅读)自由、读者(阅读)权利保障方面的研究。他们认为,保障读者阅读自由的权利是图书馆职业的核心价值,体现了民主政治的制度公正性。反观中国图书馆学理论,从藏书楼脱胎并在“启迪民智”运动的推动下产生的近现代图书馆体制,只是作为一种面向“知识分子”的社会教育机构而存在,并没有获得像西方国家那样的面向大众的、保障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地位,从而不可能形成自由、平等、权利这样的话语意识这表面上看来只是中西图书馆学理论的差异,却深藏着文化背景和人文社会心态的巨大反差,具体表现在读者层的巨大差异上。梁启超先生早在1925年中华 图书馆协会成立会议上就提出了关于“阅读主体”缺乏的社会间题.时至今日,“先哲在80年前已经注意并指出了这个问题,当代图书馆活动又有了80年曲折的历史镜鉴,我们的规划与管理还将在传统思维的局限中徘徊多久?读者层的先天不足造成了两个方面的背离:一是图书馆方面并没有强烈的面对公众的公民服务意识,只是把自己当作机构或机关来建设,制定了许多规范来限制读者,造成图书馆的门庭冷落现状;二是由于读者“缺乏公共社会历史积淀”,在内心深处没有公民求知和受教育的权利意识,不能主动争取自己的合法权利,所以或者只能被动接受“有限”的或冷漠的服务,或者对图书馆采取漠然置之的态度。即使是把图书馆“作为一种面向‘知识分子’的社会教育机构而存在”,知识分子似乎对图书馆也没有更多的好感。他们中的大部分人依然偏好凭借自己的个人藏书和搜集的资料来自做自事,自说自话。这种国民心态的私体性只能形成“群众”,不能形成“公民”,这是我们这个飞速发展的社会的一种阻滞因素。所以,图书馆突出的问题是怎样培育具有中国公民意识的读者层。

1999年,美国图书馆学会为迎接新世纪的来临,重新思考图书馆的定义,提出了“与我们服务的人民的下列契约”,包括:捍卫每个人利用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宪法权利;为所服务的社区提供全面的资源与服务;指导孩子们利用图书馆及其资源与服务;帮助每个人选择和有效利用图书馆的资源;保护隐私;保护个人权利以表达其有关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观点;透过提供最大可能的观点、意见和理念,使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有知识、有教养、有教育和丰富文化的终身学习者。川在这些契约中,除了保障自由与人权外,最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两点:一是图书馆以契约的形式“提供最大可能的观点、意见和理念,使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学习者;二是“保护个人权利以表达其有关图书馆资源和服务的观点”。前者讲的是图书馆对读者应明确表达出“最大可能的观点、意见和理念”,后者讲的是读者对图书馆应有说话权(话语权),而且这项权利是受到“保护”的。这对于我们培育读者层应该有很大的启示:我们应该与我们的读者有这样的契约。一方面,我们首先应该端正自己应有的姿态(是管理者的姿态还是服务者的姿态),应该让公众逐步认识到,他有权利进人图书馆,可以自由获得任何知识;另一方面,如果读者不能满意地获得知识,他应该能够表达他的不满,并且能够表明他如何才能获得他应该得到的东西,他有这个话语权。以契约的形式承诺我们的服务宗旨,并真诚允诺读者的最大权利,是培育读者层的有力保证。 在培育读者层这个问题上,有一种理论和一个实例可供我们参考。一个理论是蒋永福先生的“知识权利的保障”理论。他指出,图书馆活动所涉及的知识对象主要是客观知识,因此图书馆制度所体现的知识共享也主要指客观知识的共享。所谓人们利用图书馆看书学习的过程其实质是客观知识主观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同时又是人们接受和共享前人或他人知识成果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看,图书馆乃是供人们共享客观知识的公共场所。在如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已普遍认识到知识共享的重要性,但知识共享并不会自动实现。客观知识存在的离散性特征和大量获取时的高成本,使得个体力量难以实现知识共享最大化的愿望。这就自然产生了利用公共的、社会的力量来实现知识共享的普遍需求。人们对知识共享的需求是一种善良的、健康的、正义的需求,因而任何一个民主国家或政府都有责任和义务满足公民的这种普遍需求,才能体现出其制度的公正性。图书馆正是民主国家或政府为了满足公民的知识共享需求而提供的公共平台即公共制度安排。图书馆所体现的海量知识存储功能、异地多点多类布局、文献复本制度、文献反复流通制度以及免费服务制度等特征,就是为了适应知识共享的需要而设计的。可以说,迄今为止,图书馆制度是民主国家或政府用来满足公民的知识共享需求的最佳制度安排之一。这种理论从根本上揭示了图书馆的存在与公民权利的深层关系,不仅图书馆人要领会这一理论,而且图书馆人有责任使读者也明了这些理念,以使他明确自己的权利所在。一个实例是新加坡完善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又这个体系由1个国家参考图书馆、2个区域图书馆、20个社区图书馆、46个社区儿童图书馆组成的金字塔型图书馆体系。值得重视的是,它的社区图书馆和社区儿童图书馆的数量之多令人为之一震:中国培育自己具有公民意识和理性心态的读者层的工作正应该从社区图书馆和儿童图书馆开始!社区里居住的是最为基层的民众,儿童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若能经过图书馆员的努力培养,能从自己的公民权利出发,毫无顾忌、理直气壮地出人图书馆,从而形成一个稳定的读者层,则图书馆对于中国公民意识和理性心态的建立会起怎样的促进作用呢?因此,图书馆应该从公民的权利出发,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培养具有公民意识的读者层这一义务。这是图书馆员职业精神的又一境界。

2. 3用职业价值观完善图书馆员精神境界

价值观是个人或群体在与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中所信奉的原则、信念和标准。图书馆职业的价值观是图书馆职业对事物的好与坏、善与恶进行判断的原则、标准和信念。服从职业价值观是图书馆职业对个体专业人员的基本要求。子良芝博士提出的现代图书馆职业主要价值观有6个方面:①注重服务和人文关怀;②尊重理性、知识、真理,尊重对知识和真理的追求;③热爱图书,倡导阅读;④主张社会成员享有使用图书服务的平等权利;⑤倡导合作和技术创新;⑥倡导宽容、公正。这些价值观无疑是图书馆职业价值观的完成态,对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指导意义。但是,对于大多数图书馆员而言,更应该有在实践过程中动态形成的职业价值观。基于此,笔者认为,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的动态形成要点有三:

(1)注重理论研究。图书馆理论研究的对象分为3个方面:①知识组织与传递的方法研究。图书馆职业是对人类知识及其载体进行组织、整理和传递的职业,无论是在众多的出版物中选择馆藏文献,还是对网上资源进行评价、筛选,图书馆员都必须了解形成这些文献的过程,对文献内容进行评价的标准以及这些文献将如何作用于其用户的过程等,这些都是需要进行深人研究的理论问题。②读者研究。对读者的研究应从读者服务失败补救到读者心理需要、意识及理性层次直至社会时尚、潮流及思潮的影响等进行广泛研究。③馆员自身研究。研究馆员自身的知识储备、理论水平及职业思想状态、服务意识、职业精神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等。在这些研究过程中形成馆员的职业价值观。

(2)与时俱进。阮冈纳赞图书馆学五定律之五是:“图书馆是一个生长着的有机体”。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应该随图书馆的“生长”而与时俱进。图书馆与人类教育有着夫然的联系。可以设想,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必然是随着社会教育的发展而发展的。终身教育理念,书院式大学教育改革设想,基于资源的学习的基础教育观等等,都使图书馆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图书馆人应该认识到图书馆职业的教育使命就是服务于个人的教育权利,为社会成员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源和服务。尽管有人认为图书馆员应该是全体社会成员的教师的观念是对图书馆员职业使命的拔高,但图书馆的发展必然使图书馆员的职业角色有所变化,图书馆若能随此变化而与时俱进,并使之成为图书馆员的职业价值观,则必能丰富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的内容。

(3)做好帮手。Wright H C说:图书馆员“必须明白科学研究的结构,因为他们的基本功能就是照顾其他人的研究兴趣,他们的管理功能和他们自身的学术功能都是为了服务于这一基本功能”不管进人图书馆的“他人”是为了学术研究,还是为了经济利益,甚至为了休闲娱乐,“照顾其他人的研究兴趣”就意味着图书馆中永远处在“帮手”的地位,永远要“为他人作嫁衣裳”。这就需要图书馆员在职业价值观中形成努力学习、勤于实践,乐于服务、勇于奉献的“帮手”精神。试想,学者们处在学术研究的前沿,经济界人士处在经济建设的前沿,孩子们需要成长,老人们需要图书休闲,图书馆员们如果没有“帮手”意识,没有无私奉献意识,没有对职业的崇高价值感,我们能在这个岗位上持久地待下去,并做出一定成绩吗?“帮手”精神应该成为图书馆员职业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世界图书馆范文5

高校图书馆要达到评估要求,不仅需要学校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图书馆的领导、馆员们同心协力。一方面,学校应给予关注,给图书馆更多的经费支持,为图书馆创造更便利的外部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评估又能促进图书馆内部在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改革。我馆为了迎接新一轮的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对照指标,找出差距,不断地改进完善,具体做法如下。

1硬件建设方面

1.1加强馆舍建设。评估中涉及评价图书馆的硬指标之一就是馆舍面积。目前,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已经拥有或正在建设自己的新馆舍。集美大学图书馆于1999年5月由原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集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五个高校的图书馆合并组建而成,现有馆舍包括座落于校部的嘉庚图书馆、刚交付使用的陈延奎新馆和分布于各校区的3个专业书刊阅览点,总面积可达56986m2,按照评估指标规定生均馆舍建筑面积2.0m2的标准计算,我们能达到在校生约2.5万人的指标要求。阅览座位可达6160个,并开辟两间读者自助阅览室,为读者到馆阅览和自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座位率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1.2注重文献资源建设。图书馆作为全校的文献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学术性机构。图书馆在注重原始收藏和特色馆藏为重点的基础上,应对文献资源建设进行统筹规划,不仅要考虑到本馆实体馆藏、虚拟馆藏建设,更要加强特色文献资源数据库建设。①在建立现有馆藏书目数据库的基础上,根据本校重点学科、专业或科研文献的搜集和积累情况,结合网上专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建立具有学科特色、专业特色或某一专题特色的文献数据库;②有重点、有选择地建立“本校教学参考书数据库”;③根据本校教师、科研人员发表的论文和专著等情况,建立“本校教学科研成果数据库”;④根据大学生毕业设计和撰写的毕业论文情况,建立“本校大学生优秀作品或硕博士论文数据库”等,从而构建出最能体现本馆特色的核心藏书体系。近3年来,本馆不断加大纸质文献、电子文献资源的引进和数字图书馆的建设力度。目前,本馆馆藏纸质文献已达211.97万册,中外文现刊2,900多种,还引进了包括超星数字图书馆、维普全文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经济信息网、方正电子教参、Blackwell、水科学与渔业数据库、OCLCFirstSearch、Springer、KluwerOnline、EiVillage、BPONOVID、世界科学出版社全文期刊、IEL、ScienceDirect数据库(sdol)、EBSCO数据库等37个中外文全文或文摘数据库。同时,本馆根据本校的特色,自建《水产科技数据库》、《集美大学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集美大学学科导航》、《信息参考》、《随书光盘系统》及《多媒体资源中心》等6个特色专题数据库。此外,本馆还积极参与国内高校文献资源共享活动,并与厦门大学等多家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机构建立了馆际互借、文献传递等资源共享合作关系。丰富的文献资源使我们生均拥有文献(含电子文献折合量)达159.51册,极大限度地满足了教学和科研的需求。

1.3采用现代化设备与管理方法。评估指标“图书馆状况”中的“管理手段先进”既是对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数字资源管理手段的要求,也是对图书馆行政事务管理手段的要求。高校图书馆必须建立以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现代通讯技术等为基础的新型管理模式,实现数字化、网络化、计算机化与共享化,实现图书馆业务操作的规范化、标准化。为了迎接评估,结合现状,分析前景,本馆把内部硬件建设定位在较高水平的自动化建设上,加大了基础设施的建设,还不断提高现代化、网络化管理和服务水平。主干网络采用万兆核心交换机,下连二级千兆交换机,三级百兆到桌面。同时,又在馆内建立了无线网络作为补充。拥有各类型电子阅览厅(室)、语言学习厅、多媒体培训室等共计6间,计算机总数818台。拥有各类型数据专用服务器共计32台(片),其中包括两套双机容错系统。存储系统5套,总容量为62TB。通过校园网为教学、科研提供优质的文献信息服务,极大地满足了广大师生的知识和信息需求。除了配备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以外,我们还积极采用国内先进的图书馆信息管理集成系统(SULCMISⅢ),实现了中外文图书采访、编目、检索、流通及期刊管理等业务的自动化管理,开通了公共书目查询系统(OPAC),实现了读者书目查询自动化。利用先进的网络和管理手段,实行“网上预约、通借通还、资源共享”的服务方式,使学生通过网络就能知道图书的借阅情况,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各校区师生的文献需求,对于像我们这样学院分散的合并大学来说,更是为教师和学生们节约了宝贵的时间。为了保证图书的完好,我们还建立了数字多媒体监控系统、图书防盗监测系统和门禁统计管理系统,为图书馆的安全防盗和资源优化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先进的管理模式,引来了许多兄弟院校图书馆同行们的纷纷关注和参观。

2软件建设方面

2.1完善服务,使图书馆使用效果达到最优化。当代图书馆早已从重“藏”转至重“用”,如何发挥馆内文献资源的最大效用,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是评估考察的主要内容。如果图书馆的服务还仅限于书刊的借还,显然是不能满足师生较高的文献需要的。广大师生的需要、海量的文献信息、丰富的文献载体都促使着图书馆要想方设法深化自身提供文献信息的手段。为此,本馆延长开放时间,开足服务窗口,各主要服务窗口的开放时间达94.5h/周,网上电子文献资源和公共书目查询系统(OPAC)实现24小时开放。坚持“读者至上、服务第一”,采用全开架、藏借阅一体化的先进服务模式并率先提供开放式服务,读者可带包自由进入图书馆,为读者提供更大的方便。除此之外,还为校内读者免费提供文献代检、专题定制、查收查引和课题查新服务;设立总咨询台、参考咨询服务电话、网上在线咨询、电子邮件咨询等方式接受读者咨询,开展优秀的导读工作;通过图书馆主页,电子屏幕、宣传栏、BBS等渠道广泛宣传馆藏资源、服务内容、并各类信息。同时,积极开展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开展“电子资源宣传培训周”活动,帮助全校师生了解我校图书馆的各种馆藏资源;举办“好书点评”活动,充分发动广大读者掀起热爱读书、好书共享的学习热潮;开展“读书节”活动,并对读书较多的同学给予一定的奖励,更大地刺激学生的求知欲;面向大一新生,图书馆开展入馆教育和图书馆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培训;开设《数字信息资源检索与利用》公选课,通过培训,学生查阅、利用文献信息资源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图书馆作为第二课堂,一方面利用多媒体语言学习厅,通过Dyned英语的优质课程内容与先进的E-learning教学技术相结合的方式,打破时间限制,为广大师生提供随时练习英语的途径。另一方面,一些外语老师把课堂搬到了外文期刊阅览室,不仅活跃了课堂,也极大地提高外文期刊的利用率。为了吸引读者,让读者有个舒适安心的读书氛围,本馆主要从4个方面加强环境建设。在净化方面达到地板上不见污渍,书架上不留浮尘,上下内外保持干干净净;在序化方面根据需要调整书库及类目,重新制作清晰明了的书库书架标识、楼层标识、服务指南;在美化方面即用植物鲜花、名家画像、名人警句给以恰当的装饰点缀;在人性化方面的措施是在馆内摆放休息的沙发和休闲家具,安装中央空调。营造了一个整洁便利、舒适温馨的读书环境,使读者能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中。此外,图书馆常年开展独具特色的“读者满意服务”活动以及各种形式的读者恳谈会,认真听取读者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动向,变被动为主动服务,不断改善服务手段,提高读者服务的满意度。

2.2提高图书馆员的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图书馆管理的现代化。作为一名新时期的管理人员,应树立“一切为了教学科研、一切为了读者、一切方便读者”的服务意识。不仅要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敬业精神还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信息素质、较高的网络技术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等。为了保证现代化管理的落实,本馆采取方法积极应对。一方面积极引进高学历人才和专业人才,不断充实新生力量,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对现有管理人员分批分期地进行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培训,通过个人自学、专业培训、函授、参观等手段,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以更好地适应工作的需要。

2.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图书馆应通过建立与学校评估相配套的各项规章制度,全面实行岗位责任制、全员聘任制、服务承诺制、奖优罚劣制等,使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奖罚分明,增强工作人员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为了进一步提高图书馆的管理水平,本馆近年来积极探索新的内部管理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①推行内部管理制度改革,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自1999年集美大学图书馆成立后,图书馆进行了两轮机构、岗位调整及人员竞聘上岗。实行“三定一聘”,即定岗、定编、定职责,竞聘上岗,形成了一整套管理模式,为优化内部人力资源配置,调动全馆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②图书馆根据自身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制定了一系列适合馆情的行政规章制度和业务管理制度,并不断地进行修改和完善。重大的规章制度都经过全馆员工的反复讨论,提交馆“双代会”的审议通过,从而确保制度的合理性和可执行性。图书馆利用较完善的规章制度实施了规范管理,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

结束语

世界图书馆范文6

作者简介:余子佳(1988― ),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助理馆员。]

关键词:活动营销;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

摘 要:文章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的读书文化节为例,论证了活动营销在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中的应用实践,并从活动的品牌化、活动形式的创意性、活动主体的互动性、活动管理的专业化这四个方面对未来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的活动营销策略进行了展望。

中图分类号:G2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3-1588 ( 2016 ) 01-0104-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沉迷于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浅阅读,查询信息时也多使用谷歌、百度等网络搜索引擎,而忽略了图书馆资源的有效利用。据我国信息资源利用率调查的数据显示,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图书利用率仅为45%,大量文献信息资源处于闲置状态,造成了极大的浪费。[1]在如此严峻的现实面前,高校图书馆要想盘活馆藏资源,吸引更多读者的注意力,运用活动营销的理念与方法,来举办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图书馆活动,增加用户黏性,无疑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像加拿大管理学教授Lawrence所说:“图书馆的资源是可营销资源,图书馆应以读者为中心,积极利用营销理论及技巧,以此为图书馆的发展创造新的机遇。”[2]

1 活动营销与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的推广

1.1 活动营销的内涵与特征

活动营销,顾名思义就是围绕活动展开的营销,其相关研究多见于营销学与公共关系学的论著中。盛辉认为:活动营销,作为一种营销传播工具,是指经济主体在制定有效的营销传播策略基础上,整合自身可利用的内外资源,为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传播效果,以活动作为信息传播的载体,与利害关系者进行有效沟通,进而实现自身传播目标的传播活动。活动营销的基本特征是:以活动为核心,活动贯穿营销传播过程的始终;高度的参与性与互动性;涉及范围广且持续时间长。[3]

1.2 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的含义

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又称图书馆读书节、图书馆宣传月、读者服务月、服务宣传月等(以下简称读书文化节),是指高校图书馆在特定的时间内开展向读者与用户集中推介馆藏资源与服务的一系列活动,以达到增进读者对图书馆的了解、加强读者与图书馆的沟通以及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之目的的活动形式。

1.3 活动营销在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中的意义

从图书馆读书文化节的含义可以看出,读书文化节与活动营销的内涵不谋而合,唯一不同的是,图书馆并非经济主体,图书馆举办活动不以营利为目的。

诺贝尔奖获得者赫伯特・西蒙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有价值的不再是信息,而是注意力。”[4]而活动营销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活动赚取大量的注意力资源。运用活动营销理论,有助于图书馆降低成本,获取大量的注意力资源,通过活动增进读者对图书馆的认知度,实现图书借阅率的升高与图书馆整体形象的提升。

2 活动营销视域下的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的推广实践――以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读书文化节”为例

随着活动营销理论逐渐被我国高校的图书馆人所熟悉,越来越多的高校图书馆开始尝试运用该理论来指导读书文化节活动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2015年4月,闽南师范大学图书馆(以下简称闽师大图书馆)举办了第六届“营造书香校园,共享悦读人生”读书文化节,为期一个月,开展了包括主题征文、系列专题讲座、晒书单、现场荐购、书画展、读者满意度调查等十四项活动。其中图书馆官方微博举办了“晒出你的书单来”的活动,在活动期间,累积达到了47万的阅读量。据新浪微博的官方统计,活动期间(2015年4月12日―4月18日),作为地方高校的闽师大图书馆一举超越武汉大学图书馆、国家图书馆等强劲对手,在新浪微博的图书馆微博周影响力排行榜上取得了第二名的佳绩。

2.1 一切以活动为中心

2.1.1 活动创意有吸引力。在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大部分高校每年都会积极开展读书文化节活动,但在活动项目的设置上却显现出趋同性,存在形式单一、缺少创新等问题。闽师大图书馆利用地方文化的优势资源,将闽南文化与活动结合起来。如:以“闽南风,四海情”等为主题的“图书馆”杯征文比赛;“寻闽南神韵,弘温暖人文”摄影明信片大赛;闽南文化专题讲座;福州两岸数据库培训讲座等一系列闽南文化相关主题的活动。这一具有创新性的活动立意,引起了许多大学生和教师对闽南文化的兴趣,并激发了大学生的地方文化认同感,因此得到了广大学生的积极参与,并且带动了该馆闽南特色地方文献库馆藏借阅率的提升。这一创新之举,使该届读书文化节突出了地方特色,丰富了文化内涵,打造了自身品牌。

2.1.2 获取注意力资源的有效手段。要获得最大量的注意力资源,仅靠好的创意是不够的,还要有一些有效的获取手段做保障。首先,活动的宣传是最重要、最直接获取注意力的手段。闽师大图书馆为了保证宣传效果最大化,采用多渠道、全方位的宣传方式。活动前期,图书馆通过网站、校园LED滚动屏、校广播台宣传活动内容,图书馆官方微博新建了“读书文化节”的微博话题,官方微信也推送了活动项目安排,图书馆制作了活动宣传片在学生公寓群的LED屏幕上反复播放,确保读者在线上线下都能轻易地了解到这次活动。其次,增加活动的互动性,并对活动的参与者设置奖励。如:“征文比赛”“晒出你的书单来”“超星知识发现”检索大赛等活动都对比赛优胜者设置了相应的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这样的奖励机制无疑能激发读者更大的参与热情,获取更多的注意力资源。

2.1.3 能很好地与受众产生双向互动。传播学理论认为:有了互动,受众“通过信息处理、思考判断、行为发生等一系列过程,对传播主体的记忆提升到更高层次”。[5]互动能够吸引更大量的注意力资源,同时更有利于在整个活动中持续保有注意力资源。闽师大图书馆在读书文化节期间,积极采取各种方式与读者互动。如:“晒出你的书单来”活动将读者晒单择优在图书馆微博、微信上,选取微博点赞排行前20名的书单为优秀书单;“袭古韵,传今风书画展”活动根据读者投票排名选出一二三等奖;“你选书,我买单――2015年台湾原版学术图书展”活动,读者在现场挑选、荐购的图书将由图书馆购买。这些活动都将主导权交给了参与的读者,读者有了决定活动结果的权力,自然会被吸引。

2.2 活动主题符合高校图书馆的自身定位

2.2.1 从受众定位来看。高校图书馆是为广大师生服务的,这就决定了图书馆活动营销要从师生的角度,特别是学生的角度出发,设置契合学生兴趣点的活动。如:“晒出你的书单来”活动符合当代大学生喜欢刷微博、玩微信的特点;“寻闽南神韵,弘温暖人文”摄影明信片大赛则为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摄影爱好者提供了施展拳脚的机会。

2.2.2 从内容定位来看。高校图书馆是为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教辅机关,肩负着教育职能与情报职能,因而图书馆活动营销的内容定位不能与这一初衷相背离。本届活动中的“数据库系列讲座与宣传活动”(活动内容详见表1),或面向全校师生,或针对特定院系,进行专业数据库的推介与培训,力求让师生们在学习和研究时能更加得心应手。此外,高校图书馆除了是能让师生们增长学识的知识殿堂,更是传承文明的文化圣地。由此,本届读书文化节中的诸多活动都结合了闽南文化相关主题,力求让师生们通过这些活动了解闽南独特的风俗习惯,受到博大深邃的闽南文化的熏陶。

2.3 重视活动营销的延续性

举办读书文化节活动,要形成品牌,应注意活动的延续性和创新性。活动营销要延续,首先,要保证活动的主题能持续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其次,每次活动的形式都要创新,以免使读者产生审美疲劳。闽师大图书馆已举办了六届“读书文化节”,在经历了摸索、实践、总结、改进等阶段,闽师大图书馆读书文化节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闽南特色文化品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者和参与者,开辟了微博、微信、移动图书馆等多个活动阵地,整合了越来越多的校内外资源,积累了丰富的操作经验,活动效果越来越好。

2.4 活动营销数量要适度

在读书文化节举办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如何安排活动营销的数量和密度实际上暗藏玄机。活动过多,会导致各种有限资源不够用,活动质量难免会打折扣;活动过密,会导致活动之间互相争抢注意力资源,也容易使受众产生疲劳感;活动太少,难以持续保持受众的注意力,淡化受众印象。因此,图书馆要明确自身资源,结合受众的心理需求,确定一个合适的量。闽师大图书馆第六届“读书文化节”的举办,由图书馆联合校委、团委、南风书社、墨海书法协会等校内资源以及超星公司、厦门外图集团有限公司台湾书店、时夕有声读物数据库等校外资源,精心打造了14个活动项目,并且活动安排有张有弛,活动密度均衡适度,使每个活动都取得了应有的关注度,得到了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

3 未来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的活动营销策略

3.1 活动的品牌化

既然高校图书馆的读书文化节已成为一种常规活动,这就要求图书馆要有创立活动品牌的意识。活动的品牌化在于可以向受众传达统一的品牌诉求,保持品牌战略个性传播的稳定性,从而提升品牌价值。可以说,活动成就品牌,品牌促进活动。

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形成品牌,不仅能维持活动的持久生命力,更能代表图书馆的形象,体现图书馆的软实力。高校图书馆可根据地域特点、少数民族特性或者馆藏特色,为读书文化节开发出相对应的文化主题,而文化性的主题具有贴近广大师生文化心理需求的先天优势,能够恒定地吸引广大师生的注意力,对品牌的形成产生助力。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创意十足的高质量活动的延续形成品牌。如:2011年11月清华大学图书馆推出了“爱上图书馆”系列六个短片视频,将书籍超期、图书馆占位、偷藏图书等问题以及新推出的短信服务功能通过短剧的形式表现出来,寓教于乐,受到了高校学生以及社会大众的广泛关注。据不完全统计,该系列视频在各大网站的点击率超过了二十万次,并且一举摘得2012年第十届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国际营销奖桂冠。但可惜的是,清华大学并没有将此活动作为每年服务宣传月的保留项目,更没能形成品牌。由此可见,在现阶段,我国高校图书馆的品牌意识普遍不强,不善于积累自己的品牌资本,更缺乏长远的品牌规划。因此,塑造品牌意识,打造活动品牌,是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未来几年内必经的发展路径。

3.2 活动形式的创意性

当代大学生是追求个性的一代,单一刻板、重复无新意的活动无法持续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反而可能引发他们的厌烦情绪。因此,在活动主题和本质基本没有大改动的情况下,创新活动形式,提高活动质量,是高校图书馆读书文化节能够生存延续下去的必要条件。如:针对如何使读者了解图书排架规则这一问题举办活动,开办讲座介绍图书馆的馆藏分布、索书号的排序规律的活动形式,难免让人产生枯燥无趣的印象。但在2011年11月,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图书馆主页上了名为“爱上图书馆之排架也疯狂”的小游戏,把读者找书时经常碰到的问题通过游戏的方式给出了答案。毫无疑问,这种活动形式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追捧。任何人都能在一边享受游戏乐趣的同时,有效地提高在图书馆找书的效率。

3.3 活动主体的互动性

许多高校图书馆认为,活动主体之间的互动是指在活动中,读者通过参与其中,与高校图书馆产生互动。显然,这样的想法未免过于狭隘。活动主体间的互动,应该贯穿活动前的策划阶段、活动中的实践阶段、活动后的评估阶段的完整过程,且每个阶段的互动都需要重视。

首先,在活动策划期间,图书馆应进行深入的“市场调研”,通过召开学生座谈会、有奖问答、问卷调查等形式,积极与读者进行沟通,了解读者的喜好和需求,听取读者的创意和建议,为策划出精彩有趣的活动添砖加瓦。其次,根据调查数据进行“市场细分”,即针对教师、低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等不同受众的需求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活动计划,尽可能提高“市场占有率”。活动实践阶段是持续积累注意力资源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图书馆要大力报道宣传活动,如:可以多渠道实时跟进报道活动进展,回放、总结已结束的活动,宣传即将举办的活动,在全校掀起活动热潮,吸引更多的参与互动,力求发挥出各个活动的最大价值。活动后的评估阶段,图书馆要及时收集受众的反馈意见,调查受众对各活动的满意度和评价,结合活动后用户的到馆率、图书以及各种数据库的利用情况的调查数据等,认真做好活动评估与反思总结工作,为以后的活动积累经验,为图书馆今后的工作提供方向。

3.4 活动管理的专业化

高校图书馆举办读书文化节活动,若有好的活动创意,但缺乏执行力,那么再完美的设计也只是纸上谈兵。图书馆活动营销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需要专业的活动管理者和部门来实施。据调查显示,大部分世界知名大学的图书馆设置了营销岗位,且专职营销人员的数量呈逐年递增的趋势。[6]如:南洋理工大学图书馆为了扩充用户数量,于2006年成立了营销推广部,采取了大量的营销措施,取得了理想的营销效果。[7]然而,我国大部分高校图书馆并未设置专门的营销岗位,而是由相关馆员从事该方面的工作,显然,这样不利于图书馆活动营销的持续健康发展。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专职营销管理人员,肩负着读书文化节的活动计划制定、活动方案执行、活动效果评估等一系列具体工作的实施任务以及图书馆日常工作中的信息推广及服务推广等工作。这就要求专职营销管理人员首先需要有很强的沟通与协作能力,在活动中能够统筹馆内各部门、校内外各种资源,做好对外公关工作,并且有全局观念。其次,专职营销管理人员除了要有过硬的图书情报学专业知识外,还要掌握营销学、新闻传播学、文学、艺术学等多方面学科知识,这些知识对营销活动的创新、推广方案的制定、活动文案的策划、宣传海报的制作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最后,专职营销管理人员还要紧跟时代潮流,关注大学生最新流行动态,将深受大学生喜爱的潮流元素创造性地融入活动营销的方方面面,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钟敬新.我国高校图书馆营销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14.

[2] 张明霞.图书馆营销理念的选择与营销策略的构建[ J ].现代情报,2011(4):90-93.

[3] 盛辉.我国媒体活动营销的现状与趋势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7.

[4] 李国志.浅析活动营销对报纸品牌塑造的影响[ J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9):36-37.

[5] 张辉峰.传媒活动营销的本质、优势及成功要素之我见[ J ].新闻大学,2009(4):137-142.

[6] 武丽娜.浅谈高校图书馆宣传工作的改进[ J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