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的谚语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立秋的谚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立秋的谚语

立秋的谚语范文1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七月雨,八月旱,棉花桃子像鸡蛋。

七月秋风雨,八月秋风凉。

立秋雨淋淋,遍地是黄金。经典爱情语句.

立秋响雷,百日见霜。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立秋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三场雨,秕稻变成米。

立秋的谚语范文2

立秋十八日,寸草结籽粒。

立秋一场雨,夏衣高捆起。

秋后的蚊子,飞不了几天。

秋后的蚂蚱,还能蹦几蹦。

立秋后三场雨,夏布衣裳高搁起。

立秋之日凉风至。

早上立了秋,晚上凉嗖嗖

早立秋冷飕飕,晚立秋热死牛

立秋过后,还有“秋老虎”在一头

秋前秋后一场雨,白露前后一场风

立秋下雨人欢乐,处暑下雨万人愁

立秋处暑有阵头,三秋天气多雨水

秋前北风马上雨,秋后北风无滴水

立秋无雨秋干热,立秋有雨秋落落

雷打秋,冬半收

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

立秋无雨是空秋,万物历来一半收

秋不凉,籽不黄

立秋十天遍地黄

立秋十八天,寸草皆结顶

七月立秋慢溜溜,六月立秋快加油

七月七,生瓜梨枣都中吃。

立了秋,苹果梨子陆续揪。

立秋温度高,果梨灌浆饱。

立秋温度高,果子着色好。

果树保好叶,明年多结果。

立秋温还高,肥料大积造。

牲畜细心管,预防牛流感。

牲口棚里勤打扫,一年四季疾病少。

喂牲口,没有巧,牛栏马棚勤打扫。

立秋处暑温度高,喂鱼注意多投草(料)。

立秋的谚语范文3

关键词:不当得利请求权;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不当得利请求权是指受损人享有的向受益人请求返还其因不当得利所受到的损失的权利。其作为民法中一项独立的请求权,对于弥补受损人的损失是一种重要的手段。但是由于一直以来对不当得利请求权的不当定位,其价值未能得以充分展示。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几种典型的民事请求权都存有竞合,如何正确地理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正确地选择适用,都值得探讨。

一、不当得利请求权与其它请求权关系的立法、学说

民法是私法,也是权利法,“权利均具有或可发生一定的请求权”,“请求权可谓是权利作用的枢纽”。[1]可以说,民法体系也就是由一系列请求权所组成的一个请求权系统。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民法请求权系统中的要素之一。关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它民法上请求权的结构关系,主要有两种学说:

(一)辅助说。该说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是一种辅的权利,没有独立的地位。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民法上其它的请求权不发生竞合问题,唯有其它请求权不能行使或者不能得到满足时,才能适用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具体而言,“在有基于契约上的请求权或有基于所有权之请求权时,均不承认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存在。” “在其它请求权因时效等原因而消灭时,当事人得行使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2]

(二)竞合说。该说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为一项独立的请求权,原则上可与其它请求权并存,由当事人选择行使。该说为德国、瑞士、日本等国的主导性学说。德国判例从保护受害人考虑,认为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可以与其它请求权并存并同时行使。日本、瑞士民法则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它请求权并存,当事人可任意择一行使。

二、不当得利请求权与所有物返还请求权

在传统认识中,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不能竞合存在,两者是此消彼涨的关系。在不当得利请求权与物权性请求权竞合时,通常主张物权性请求权优先于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而适用。

我国《民法通则》第134条将返还财产作为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但返还财产究竟是指返还不当得利还是基于所有权而要求返还原物,在理论上不无疑问。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和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在法律上都可以称为返还财产,但两种请求权的性质、返还财产的范围、是否考虑过错、构成要件、适用范围等方面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别。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则肯定所有物返还请求权与占有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得独立并存,发生竞合。笔者认为该模式更为合理,我国民法典修订时可予借鉴。因为:

其一,占有的取得,标志着占有人取得了具有财产利益的法律地位,于此场合,即使受害人对占有物拥有所有权,占有人对占有利益也可以构成不当得利。

其二,民法为私法,奉行私法自治,民法规范多为任意性规范。在不违背法律的强制性规定的情况下,受害人愿意放弃所有物返还请求权,而主张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应予允许。

其三,依所有物返还请求权排斥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之观点,“在得利人未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情况下,只发生所有物返还请求权,则善意占有人(即得利人)可以取得由占有物所生之孳息,(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954条、第958条。)但是在得利人已取得标的物所有权的情况下,则发生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此时该孳息现实尚存在者,应当返还,即使已被消费或变为其他利益的情形下,善意受领人原则上亦应返还之。(参见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181条、第182条。)因而发生了得利人取得所有权时之返还义务,反而较未取得所有权时为广之不合理现象。且不当得利之善意受领人不知无法律上原因,自信已取得物之所有权,立于占有自己之所有物的地位,当然较诸无占有他人所有物权利的占有人的地位,应得较多的保护,依不得竞合说,则不当得利善意受领人在关于标的物的使用收益方面,其地位反而较为低劣,显然失均衡”。[3]

三、不当得利请求权与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

侵权行为,是指行为人由于过错侵害他人的财产、人身,依法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行为,受害人有权请求致害人对其造成的损害进行赔偿。不当得利是指没有合法根据,使他人受损害而获得利益,受损害人有权请求受益人返还其所获得的不当利益。有学者认为:不当得利与侵权行为本来就有着内在联系,采用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就足以维护受害人的利益。笔者认为,认同不当得利请求权和其他请求权的竞合,有助于民法各项制度的功能协调,为财产流转关系提供更为周密的调节手段,更加充分地实现民法维护公平正义这一根本理念。[4]

若侵权行为人因其行为而受有利益,则其所受利益或者具有违法性,或者违反权益归属而欠缺保有利益的正当性,应当成立不当得利。例如侵害他人知识产权或者人格权而取得利益、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受益等。对受害人而言,在不当得利返还不足以填补受害人的损失之情形下,应当享有损害赔偿请求权以填补其损害。由此可见行为人故意或者过失侵害他人权益,由此而取得利益,并造成受害人损失的,对受害人而言,发生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的竞合。[5]

事实上,侵害他人权益而获益,成立不当得利应当没有疑问,但是否同时成立侵权行为,则应当依侵权行为之构成要件加以判断。在侵害他人权益之场合,成立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较为单纯,以加害人一方受益、受益无法律上的原因和致他人损害为要件,不以受益人的主观恶意为要件,其目的在于返还受益人所受利益,而非填补相对人的损失。所以,致害人因为侵害他人权益而受有利益的,在判断侵权行为损害赔偿或者财产返还请求权和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时,应当分别依照其各自的构成要件进行,两者彼此间独立运作而不发生当然的排斥。

另外,两项权利的立法目的存在重大差别,存有竞合并不矛盾。侵权行为的立法目的在于使受害人因侵权行为所受到的损害得到补偿,并对不法行为人予以制裁;不当得利之债的立法目的在于恢复当事人之间因不当变动而受到破坏的利益平衡,并非对受益人非难。

还有,侵权行为与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上也存在重大区别,不当得利之债的成立应以受益人的客观受益为前提,至于受益人是否具有主观过错,对不当得利之债的构成不生影响,而侵权行为则不同,侵权行为责任的构成应以行为人的主观过错为条件,加害人必须具有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至于行为人是否因自己的行为受有客观利益,在所不问。

通过上述论述,不当得利返还请求权与其他民事请求权存在多种竞合形态,各种请求权共同构成民法的请求权体系,在互动协调中实现民法的整体规范功能。当事人选择不同的请求权与案件的处理结果直接相关。所以,当事人在选择请求权时,应当对其所要实现的目的进行判断,以作出正确取舍。

整理

立秋的谚语范文4

摘 要 多年来人们逐渐意识到,选择扣球离网最佳距离点对提高扣球效果有重要意义,但是这一理论的实践在先,系统的理论研究滞后,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多种研究方法证实:以远网进攻带动近网进攻,中、远网扣球将成为进攻的主要手段。

关键词 男排 扣球 最佳距离点

随着现代男排水平的大幅提高,顺应新的排球规则,排球的制胜规律呈现了新的特征,即:攻势排球是制胜规律的核心。而扣球又是攻势排球的主要手段的体现,为了最大限度的发挥扣球的效果,各队从扣球个人能力的提高到进攻战术的运用都有十分丰富的经验,并仍在不断深入地研究。同时随着运动员身高和弹跳的不断增长,后排扣球技术的应用日益普遍,成为当今高水平排球比赛的主要进攻手段。高快结合、前后排结合,进攻向着立体、全面型方向发展。虽然多年来人们已逐渐意识到,选择扣球离网最佳距离点对提高扣球效果的重要意义,可是人们对扣球这一新理念的认识程度仍不充分,影响了扣球的威力。我们试图从根本上找出原因和理论依据,对排球扣球这一重要理念作出科学的论证。

本文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总结了前人对于扣球离网距离的认识,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多种研究方法论证:扣球离网距离点对扣球成功率的影响。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江苏男排,我国部分著名男排运动员、教练员。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关于扣球离网最佳距离点研究成果,掌握了此方向研究的最新动态,为本文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

针对如何选择扣球离网最佳距离点向部分优秀教练员、运动员发放问卷和进行访谈。

3.比赛录像分析法

江苏男排06、07、08年联赛部分场次比赛录像。分析江苏男排06、07赛季张晨、陈平、施海荣、殷勇、唐伟、张晓东远网攻、近网功成功率。分析江苏男排和山东、四川、北京、上海、辽宁六场比赛的近网扣球成功率、中、远网扣球成功率近网遭拦率、远网遭拦率。

二、结果分析

(一)比赛录像分析

表1 08年联赛部分场次比赛数据统计

对手 扣球的成功率 近网扣球成功率 中、远网扣球成功率 近网遭拦率 远网遭拦率

山东 65% 52% 70% 20% 17%

四川 60% 55% 65% 18% 18%

北京 61% 54% 62% 19% 17%

上海 70% 68% 72% 26% 15%

辽宁 68% 66% 70% 25% 18%

从表中可以看出:在和不同对手比赛中中、远网扣球成功率分别高于近网扣球成功率,远网遭拦率都低于近网遭拦率。

表2 06-07年联赛江苏队主攻、付攻扣球分类成功一览表

远网攻成功率 近网功成功率 总成功率

张晨 (主攻) 60% 50% 56%

陈平 (主攻) 58% 55% 57%

施海荣 (主攻) 70% 45% 59%

殷勇 (付攻) 50% 52% 54%

唐伟 (付攻) 54% 49% 52%

张晓东 (付攻) 43% 56% 53%

主攻手远网进攻成功率明显高于近网扣球,付攻手远、近扣球成功率差异不大。注:在离网50厘米之内为近网,80厘米以上为远网。

(二)对部分优秀教练员运动员调查、访谈分析

大部分教练员运动员对以下三点有共识:

第一,男子网高243厘米,拦网高度平均超出网90—110厘米,伸手过网角度约120度,伸手过网距离有60—80厘米,加上一个球的直径28厘米,进攻离网点最近约有70—100厘米才能有效破网。事实在国际大赛中,世界男排一般进攻的离网点大多在一米以上。

第二,从进攻点的射面突破双人拦网面积来选择扣球的最佳离网点。以最常见的双人拦网来计算:国内男排双人拦网封堵面宽在130厘米至170厘米(国际强队拦网封堵面积宽两米以上)当对方拦网伸手过网60—90厘米,双人拦网封堵面积达130-170厘米时,要使扣球射面突破拦网面积,扣球离网最佳距离点应在80厘米—100厘米。

第三,从运动员不同的扣球动作选择扣球的最佳离网点:

1.付攻手

扣球动作小,以小臂挥动击球为主,一般在三号位发动快攻,往往面对单人拦网,击球突破面只有60厘米—80厘米宽,且扣球速度快,对手来不及充分起跳,伸手过网近于拦高球,所以快攻最佳拦网点的选择在40—60厘米。

2.主攻手(包括接应)

扣球弓腰、挺胸、拉臂、幅度大,不仅击球点高,而且球飞行过网的点也高,一般击球后手臂挥动还有一些惯性,有时高球突破的是三人拦网,因此扣球的最佳离网点更远点,有时在1—1.8m为最佳。

3.后攻的最佳离网点

根据主攻手的最佳扣球离网点推断,无论突破对方的拦网伸手距离和拦网面积,后攻的最佳离网点应在2m—2.5m间。太远减小扣球威力,太近冲跳难踏准点。

三、结论

(一)远网攻成功率明显高于近网攻成功率。

立秋的谚语范文5

摘 要 比赛心理是临场发挥体能、技术、战术水平的前提和保证。目前我国运动员的心理素质与世界强队相比有较大差距,严重影响我国篮球运动的发展。因此,应重视心理因素在比赛中的作用。

关键词 心理因素 技术发挥 相关因素 研究

一、前言

篮球运动不仅是体能和技、战术的较量,而且还是心理因素的较量。目前,篮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训练水平,以及身体素质已经越来越接近,但在同等运动水平下的运动员的比赛成绩却相差甚远。这其中心理因素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因此,对篮球心理因素与篮球技术发挥相关因素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篮球比赛情况千变万化,运动员的心理状态也随比赛性质、任务、战局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化,但良好的心理状态,则是临场技、战术水平正常发挥的重要保障。在篮球比赛中,运动员必然会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现象。不同的心理因素会对篮球技术产生不同的影响。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09级体院男子篮球队。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在比赛场上观察运动员的有关情况,了解场上运动员的心理状况以及针对对运动员的心理反应现象进行分析。

2.文献资料法:通过阅读有关篮球运动员心理的资料,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整理和分析有关资料。

3.资料收集法:利用上网和查阅的方法,对关资料进行收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心理素质对传球技术的影响。

1.心理素质差对传球技术的影响

传球是场上队员之间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进攻的有效手段。传球出现脱节就会严重影响进攻。如果运动员的心理素质比较差在场上会出现紧张心理,导致了技术发挥出现失常。在传球时,运动员由于紧张而导致传球的力度给予过大或过小,传球方向不准确,位置过高或过低,反弹球与高空球没有相结合,经常出现直线传球,没有注意角度等。从而导致接球的队员不能接好传来的球,接球难,甚至接不到球,使队员不能立刻做出攻击动作,错失了得分机会,而且有时会使球出界,造成给对手断球等失误现象。

2.心理素质良好对传球技术的影响

篮球比赛中,心理会影响到运动员的技术的。如果有良好的心理水平支持,运动员的技术自然发挥得心应手。例如:篮球运动的空中的扣篮技术。这就体现了传球技术的水平。空中扣篮要求的传球技术水平是相当高的,它讲究技术的时机、力量、位置、高度。这样高水平的技术要在良好的心理水平支持下才可以发挥出来的。

(二)心理素质对接球技术的影响

1.心理素质差对接球技术的影响

展开进攻的首要技术动作就是接球技术。如果接球接不好就会影响下一个技术动作的发挥。在紧张的情况下,队员往往意识不到队友的传球,从而没有接到球;有时意识到了也不能接好球,甚至把球弄出界外。

2.心理素质良好对接球技术的影响

接好球是有利于进攻的。在进攻的时候,队员可以顺着球的方向,接到球后立即做投篮、持球突破或假动作等动作,给对手打个措手不及。

(三)心理素质对运球技术的影响

1.心理素质差对运球技术的影响

运球是展开进攻的有力手段,快速的运球会给对手造成招架不住。但发挥不好也会给自己带来恶果。心理水平差的运动员往往会出现技术的变形。在运球时,运动员会出现用力过大或过小,手不听使唤,控制不好球,失去运球的节奏,该快时没有快,该慢时没有慢,手与脚没有配合协调好,手的肌肉出现僵硬,手指不灵活等现象。从而导致运球离手,运球不连贯,影响了进攻的连贯性,同时容易给对手断球,造成给对手打快攻的机会,甚至自己会出现走步或运球撞人的失误情况。

2.心理素质良好对运球技术的影响

在心理水平稳定的情况下,运动员的运球技术得到相应的发挥。运动员对控制球的能力很好,特别是对球的感觉特别好。运球的时候,运动员能够掌握节奏,快慢结合,利用突然加速和突然改变方向等技术使对手招架不住。

(四)心理素质对投篮技术的影响

1.心理素质差对投篮技术的影响

投篮是篮球技术动作的最后一环,也是进攻的最有效手段,也是进攻最直接的方法。比赛的胜负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投篮命中率高低。投篮技术发挥不正常就会严重影响比赛的胜负。在紧张的情况下,心理水平差的运动员往往就会出现失常现象。投篮时,运动员会因紧张而出现起跳不够力量,手没有伸直,手腕没有扣腕,手指没有拨指,出手时机把握不准确,出手方向偏离,用力过猛或过小等现象。这使运动员在有对手防守时,容易给对手阻止投篮或在投篮中给对手封盖;在没有对手防守时,投篮动作也发生变形,用力不当,导致投球不中。甚至在快攻时,跑篮也无法把球投进篮圈,失去得分的好机会。

2.心理素质良好对投篮技术的影响

心理稳定对投篮技术的发挥是很有利的。投篮讲究准确,投篮动作的细微变化都会影响投篮的准确性。在心理稳定的情况下,队员的投篮技术就相对稳定,出手动作自然、轻松,有利于投篮技术的发挥。

(五)心理素质对抢篮板球技术的影响

1.心理素质差对抢篮板球技术的影响

抢篮板球是由防守转入进攻的基础,也是快攻的首要条件.队员紧张往往意识不到抢篮板球的重要性。在抢篮板球时,队员没有抢位,没有堵住抢球路线,起跳时间把握不好,抢球动作生硬,以至失去篮板球。

2.心理素质良好对抢篮板球技术的影响

在良好的心理水平下,队员意识明确,有抢篮板球的意识,技术动作发挥得很好,积极抢位,堵住抢球路线,起跳迅速,抢球有力。当抢到篮板球后,有发动快攻的意识。

四、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加强心理因素的训练

训练是比赛的基础,训练包括了心理训练。注重心理的训练,在比赛中才可以有效的发挥球员的技术。教练员必须把心理训练贯穿于整个训练期里,采取有效的方法帮助球员提高心理素质水平。

(二)多参加比赛,丰富比赛经验

丰富的比赛经验是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运动员良好的心理素质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比赛中积累经验,在比赛中磨练,体会比赛的气氛。每次比赛对于运动员来说,除了技、战术的锻炼外,也是良好心理因素的锻炼,通过比赛使运动员适应比赛中激烈的对抗的心理环境,逐步积累应付各种情况的办法和手段。

(三)创造情景进行比赛模拟训练

模拟比赛训练可以模拟比赛不同时刻、不同比分、裁判的错判和漏判、观众的噪音等。重视投篮心理稳定性训练,利用干扰手段,假设特殊时刻的打法,以提高运动员注意力,自信心和果敢性等竞技心理因素,加快运动员良好心理素质形成。

(四)比赛前充分准备,加强临场指导

运动员在比赛前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全面分析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由于篮球比赛的集体性,比赛前要互相鼓励,不要有不利于比赛的消极言行,使每一位球员充满信心地迎接每一场比赛。教练员要加强临场指导,队员出现问题及时纠正,使其在需要帮助时得到帮助。

五、结论

(一)心理素质差阻碍技术的发挥

1.心理素质差不利于传、接、运、投、抢篮板球等技术的发挥。2.心理素质差影响全队的士气,使球员情绪低落,不利于技术的发挥。

(二)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技术的发挥

1.良好的心理素质有利于球员把技术发挥得淋漓尽致。2.良好的心理素质使全队充满信心,士气高涨,有利于技术的发挥。3.良好的心理素质使思维清晰,有利于技术的发挥。

参考文献;

[1] 王强.论影响投篮命中率的力学因素[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08.

[2] 刘在兴.现代篮球无球移动技术的身体平衡探讨[J].吉林体院学报.2000.19(1):1-3.

[3] 张磊.论篮球运动的攻守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2006.30(4):27-29.

[4]艾加宏.影响我国高校篮球运动开展的主客观因素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5.

[5] 黄晓磊.论篮球运动的攻守关系[J].浙江体育科学.2006.30(4):27-29.

[6]张立合.篮球技术的理论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

[7] 王京钟编译.现代体成分研究进展和方法[M].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3.30(5).

[8] 曾凡辉,王路德.运动员科学选材[M].1992.

立秋的谚语范文6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ear, this paper proposed a lot of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society demands for the college student’s knowledge structures. Combined with the author’s teaching experience, ability to practice, ability to apply knowledge and innovation ability, the paper is mainly focused on promoting the college student’s comprehensive capacity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关键词:教学实践 能力

Keywords:Teaching practice capacity

基金项目:本文为2009年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研究课(项目编号:SGSY2009YB281)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胡瑛礁(1980-),男,江苏苏州人,文学学士,苏州科技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音乐教育。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已经逐渐的普及化迈进,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的需要成为了高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大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含量有多少,是否符合社会发展需要,这决定着我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因此,实施大学素质教育,要加强大学生能力建设,要真正面向社会需求,有的放矢,有针对性地进行能力培养。

现在为了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本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有许多国家明确提出了21 世纪人才应具备这样的能力,即知识性、职业性、适应能力、开拓能力和创造意识。美国劳工部通过调查,认为21 世纪人才能力的标准为: (1) 处理信息的能力;(2) 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 系统看待事物的能力;(4) 处理好人与资源关系的能力;(5) 运用技术的能力。而台湾社会学家杨国枢教授也指出:“大学教育必须同时达成五大类目标;(1) 培养大学生对自己内在身心特质的了解; (2) 培养大学生求取新知的方法与能力; (3) 培养大学生适应个人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 (4) 培养大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所需之较高品质的能力、情操及行为。这些观点也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综合来看,形成包括认知能力、学习能力、选择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基本要求。

我国现在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在新形势下,高校必须树立以大众化为特征的就业观念。首先,高校的管理者和教职员工要认识到, 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已不仅是量的变化, 其社会需求、培养模式、教学方式等也发生了一系列结构性的变化。这个结构性的变化,突出的特征是以就业为导向,要完成培养精英人才和专门人才,承担培养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满足更为复杂和多样化的社会需求。其次,高校有责任向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确宣传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就业岗位大众化的新理念,使大学生和社会公众正视就业形势, 转变“精英教育”背景下所形成的“高端就业”思维方式, 引导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职位要求,找准就业的社会定位,到基层去,到普通的有一定技术含量或管理要求的劳动岗位上去,这就需要教育单位要在学生理论学习的同时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我们结合自身实际和课程特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摸索。探求培养创新能力的途径和方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将主要的收获和经验加以总结。

一、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

高等教育一直坚持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方针,应该说是正确的。但如何发挥好主导和主体的作用,探索两者间的促教促学关系.是当前教学改革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常规的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认真讲好所授课程,即从教学内容、语言表达和思维逻辑性等方面准确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学生要在脑中记忆学习知识。我国已完成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重大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大学生就业出现了局部的和结构性的供大于求的矛盾。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应该说是目前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说应该让教师从传统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把传授知识的过程转变为培养能力的过程。开展创新能力的教育,必然将促进教学思想.教学内容到教学观念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观念的转变必会引出一系列的变革,来适应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在大学四年中,要始终贯彻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根主线,每门课都应有其相应的责任。

二、注重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建立

课堂教学是传授知识的主要场所。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讲授创新设计的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创新欲望。我们从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进行了精心的组织和安排。这就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当他们回到书本时对所学知识就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以音乐专业为例,学生在学习音乐理论方面的课程如西方音乐史,传统教学的方法就是按照章节内容和历史的时间顺序讲解给学生,往往让很多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按照音乐时期分成巴洛克主义时期小组、古典主义时期小组和浪漫主义时期小组,每个小组要求收集这个时期的作曲家和代表作品以及所在时期的音乐特点,小组每个人都分工协作最后形成一个生动的课件,在课上大家一起分享、修改和完善,通过这样的方法大家积极参与课件研究和制作,相互交流,最后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这样的方式受到广大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当今科技的发展迅猛。要求学生的知识结构也是多元化发展。这就更需理顺其知识结构,并在这种理顺过程中,去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不很精通,但在创新设计中他只要能想到.就能更大的拓宽其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的创新方案才有理有据。基于上述的思想。在讲完每一章内容后都留一些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让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再大胆的设想,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学生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这就是所说的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须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非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认真的思考,循序渐进的过程。不仅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其创新意识,又促使教与学的紧密结合。大大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交流。而这种交流远非纸面上的。而是更深层次的思想与能力方面的“交心”。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反过来又促进了教学.这在以往是教学中是难以实现的。也就是说教师应把教学的着眼点落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上。

三、开设认知实践课。加强学生的认知能和创新能力

理论来源于实践,能有目的的指导实践,不然就是盲目的实践。反过来没有实践的理论.也只能是空谈。既然这样,实践就是第一位的。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和理解某一个时期的音乐特点,可以将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相互串联在一起进行分析,结合这个时代的背景和代表性作曲家的经历找出这一时期的作品特点。最后通过对代表性突出的作品的演奏来实现这个时期音乐的真实特征。这就使学生的理论与实践可以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学生在理论到实践的自然过渡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全面和具体。

在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需要教师和教学环境相结合.实质上这是一个系统工程。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打造一支富于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观念的更新,知识的深度,广度都会影响学生。所以,要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更要善于培养学生创创新能力和新意识。

(二)改变观念,确立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新观念。从单纯传授知识向培养能力进行调整,特别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方向转变。这是高校教学改革的关键。

(三)重视在教学实践环节中,培养创新能力。为打破传统教学中对理论学习多、轻视实践的作法,应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让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让学生不但能进行的常规思维,而且能逆向思维,多向思维,为学生提供施展创新思维的平台。

(四)理顺合理的知识结构,知识结构应服从于培养目标的需要。培养不同的人才应有不同的知识结构。教学计划应顺应着培养目标,课程不是愈多愈好,更不是愈精简愈好,而是要符合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更利于创新人材的培养。

综上所述,在普通高等教育中不但要注重教育功能,它还兼顾着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高素质的劳动者,促进社会就业,维护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社会功能。我们讨论的高等教育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其根本的主题,就是在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的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形成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的结构性职业能力。所以,普通高等学校也必须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以适应职业能力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茂盛,本科高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运行机制探求,高等农业教育,2009,02

【2】郝桂荣,大学生能力素质的社会需求,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