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黄土高原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1
【关键词】初中地理;信息技术;运用策略
在地理学科中正确运用现代教学媒体教学,可以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观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单化,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从而使学生从消极被动地接受地理知识到积极主动地获取地理知识,从被动听讲变为多感观协同参与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
一、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参与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能集中注意力,思维才能主动活跃,才能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大都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产生学习的兴趣。现代信息技术能将文字、图像等内容直观地展示出来,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板块的运动”时,学生对喜马拉雅山的隆起,东非大裂谷的形成很难用板块运动学说的观点来解释,教师用动画显示高山的隆起和裂谷的形成过程,使难以理解的板块运动学说变得形象、直观,使学生印象深刻,经久不忘。
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果
由于地理时空的广远性和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使得某些地理教学内容的时空跨度很大。许多地理现象无法或很难看得到,又不宜演示或实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通过图像、声音、色彩和动画,传递教学信息,解决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特别是一些不易说明,头绪较多的地理知识点,传统教学方法和媒质很难具体形象地加以描绘,给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带来困难。而运用多媒体技术能模拟仿真,化抽象为形象,使学生感官接受刺激,利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学生认识的难度。如:在讲地球公转一课时,利用动画展示,地球不停地以地轴为中心自转,同时又时快时慢地绕着太阳公转,在公转时,近日点速度快,远日点速度慢,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之间来回运动,这时学生则被课件的内容所吸引,于是我抓住这一时机,提出问题:“为什么近日点时琼海为冬季,而远日点时琼海是夏季呢?琼海冬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夏季时太阳直射在哪里?”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同时,就很自然的把重难点掌握了。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认知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地理教学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在地理教学中,读图能力的培养是学生贯于始终的基本技能。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全面的读图、用图乃至制图的重要本领。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出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由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使学生乐于接受,积极参与课堂。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新教学理念。教师也能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的辅助来实现教师教学的主导地位。如我在“沟壑纵横的特殊地形区――黄土高原”这节课中,结合现代信息技术设计了四个活动,这四个活动贯穿了整堂课,使得师生互动。又如在课前我就让学生去找一些相关的资料,在介绍黄土高原三大典型地貌和黄土高原位置与范围时,我让学生上讲台边指图边讲解,这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使师生关系更加的和谐融洽。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把现代信息技术与地理课堂进行有效整合,随时都可能有创意灵感产生,把那些繁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妙趣横生、直观易懂,达到教师教得轻松、自然,学生学得快乐、牢固的效果。这种运用多媒体技术完成中学地理教学任务,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方式。
参考文献:
[1]查珍.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课程整合的研究[D]. 江西师范大学, 2005.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2
关键词:地理图册;有效利用;中图版
一、作为课例资源,培养爱国爱乡情怀
中图版《地理图册》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课程资源,是地理直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有效辅助教师地理课堂教学。例如,必修3第一章第二节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中“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针对这部分内容图册中以中国华北平原为例,以图像形式将采集狩猎阶段人类的分布、农业社会阶段主要农作物的分布、工业社会阶段主要工业的分布等一一呈现,让学生根据图像可以分析得出不同社会发展阶段陆地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具体影响。又如,必修2第三章第三节地域联系中,以“天津城市中心区商业、金融业以及道路系统图”和“北京主要商业网点布局图”来解决“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再如,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中列举大型工业区――京津唐工业区以及必修3第一章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中“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是以首钢搬迁为例并增加示意图和景观图。对于天津的学生来说,这些是发生在身边的案例,以此作为地方性课程资源开发,贯彻新课程理念――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满足新课改的需要,顺应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热情,激发学生地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作为课件素材,培养地理思维习惯
中图版《地理图册》中有丰富的材料可以作为制作课件的素材,如必修1第二章第三节地壳的运动和变化一节中的“长白山天池、褶皱山、华山、渭河平原、岩石风化、流水侵蚀的黄土地貌、风力侵蚀的蘑菇状岩石等景观图”、“侵蚀作用类型示意图”、“流水搬运作用示意图”等示意图,以及一些过程性示意图,教学中可将需要的图像进行扫描,然后通过相应软件进行加工处理。为进一步突出过程性示意图等图像的动态性,可以采用箭头动画或闪烁等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强化读图效果,提高用图的生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习惯。
三、作为情境材料,培养发现问题意识
2015年版中图版《地理图册》中增加了许多景观图,图片非常清晰,色彩鲜艳,当学生翻开图册就会被吸引,就可能从地理学的角度发现许多问题,因此可以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素材。例如,必修3第二章第一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地理图册中有两幅景观图“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黄土高原”和“流经黄土高原的中国母亲河――黄河”,可让学生阅读这两幅图思考:“为什么图中的黄土高原千沟万壑?能否解释中国的母亲河为什么如此浑浊?采用哪些方法可以将这两幅景观图变漂亮?”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兴趣。由此导入本节课内容,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学习状态,整节课都可能处于兴奋、新奇、渴求知识的情境,一步步完成本节内容学习,知识吸收率高,教学效果好。
四、作为探究活动图像,培养获取信息能力
中图版《地理图册》中有许多内容适合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图像,通^教师精心挑选、组织和引导,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从地图上获取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还会促使学生产生期盼解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活创造性思维,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必修1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中,在讲授“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时,可以图册中的“热带雨林地区各地理环境要素间的联系图”、“热带雨林的破坏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植树种草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图”这三幅图来探究热带雨林区的地理环境由哪些要素组成?雨林植被破坏会对哪些要素分别造成什么影响?植树种草对地理环境中的哪些要素造成影响?由此进一步构建地理环境各要素关系图,说明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的关系,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概念及表现。
又如,讲授完必修3第二章第二节美国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后,教师可以中图版《地理图册》中补充的“中国红水河梯级开发纵剖面和平面示意”为基础,加上红水河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料,来作为案例探究的素材。这样训练学生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思维过程,不但可以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作为预习练习,培养读图分析能力
针对必修2第三章第二节工业区位,中图版《地理图册》中列举中国宝山钢铁公司的交通条件、珠江三角洲广东东莞玩具厂的劳动力、日本石化工业的市场需求、中国香港制造业的政策、重污染工业企业的环境等区位因素,既有布局图又有景观图,是对教材内容的补充。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以中国北京燕山石油化学工业的集聚和部分厂区卫星影像图为例,专业性工业地域以中国钢都的景观图和鞍山钢铁公司布局图为例,综合性工业地域以京津唐工业区为例,高新技术产业以北京中关村科技园的一区多园、海淀园主要高科技企业分布图、中关村近年利润总额及同比增速图和世界主要高新技术产业区的分布为例,世界主要的工业区以欧洲西部工业区和法国的汽车自动化生产为例。在学习新课之前,让学生先阅读图册中这些图像,了解“哪些因素对工业区位有影响?影响工业集聚的因素有哪些?看图说明专业性工业地域与综合性工业地域的差异;分析京津唐工业区、欧洲西部工业区的形成条件。”学生通过读图能够得出结论,再结合教材中给出的实例和图片讲授新课,要比简单地教教材效果好得多。此外,学生预习时对教材中的文字难以理解,如果结合图册中提供的具有以图释文功能的过程性示意图,可以缩短预习时间、提高预习效率。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3
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学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一切教学手段,营造一种“其情也泄泄,其乐也融融”的教学境界,在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训练其语言文学的基本功,借此来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其对美的欣赏和创造能力。古罗马著名美学家贺拉斯在《诗艺》中说:“诗人的作品应该寓教于乐,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
可以说,无论是令人赏心悦目的自然美,还是引人神往的艺术美,语文课中都应有尽有。根据教育对象年龄尚小、世界观还未形成,自制力较差及分析能力不强,但已具有一定的自我意识和模仿能力的特点,如何将学生引进语言文学乐园,其关键在于语文教师的综合素质程度。因此,作为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但要有高尚的德行品质,能为人师表,具有渊博的专业知识,能熟练地驾驭教材,还要具有必要的社会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美学与文化方面的知识以及高超的美育艺术。正所谓“已具一斗”才能“授其一豆”。
语文教学涉及很多美育内容,我下面仅从四个方面浅作探讨。
一、语文教学与声音之美的渗透
听觉艺术魅力无穷,耳朵对它的感觉是灵敏的,又是持久的,故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于耳”之说。
凭听觉感受到美的例子不胜枚举,白居易把音乐的,流诸笔端,运语传情:
“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
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
白发苍苍的诗人只要乐声入耳便万事离心,其乐无穷。
语文课本上,那“小石潭”的水“如鸣佩环”;那出神入化的“口技”表演简直可以以假乱真;在学习古诗《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时,配有古筝乐曲的铿锵雄浑悲怆豪壮的朗诵令同学们眉头紧皱,空现悲愤,似与千年前爱国英雄血脉共流;同样,听到“奥楚蔑洛夫”那令人发呕的对白,同学们更是心领神会,轻松地认识了契诃夫所塑造的这一欺上媚下见风使舵的丑恶形象。
二、语文教学与色彩美的渗透
孟子说:“存乎人者,莫善于眸子”。马克思把人类的诸感觉的丰富性,诸如“欣赏音乐的耳朵,感动形式美的眼睛”看作是人类的发达和文明程度的标志。
由于生理特点及生活经验等因素的影响,人们看到红色、橙色、黄色等热色和暖色时,就会产生温暖、热烈等感觉;看到绿色、青色、紫色等冷色时,便会产生凉爽、冷静之感,而多种色彩与笔调的综合运用,更会让人体会到各异的美韵。
文学虽然不能直接诉者以视觉感受,但同样很注意光线、色彩的描绘,使文字有了色彩的显现,有明朗与暗淡的区别。“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么热烈、浓郁、鲜明,尽现出江南之春,令人神往!
安塞腰鼓是如此让人神往,如何让学生真正体会黄土高原那“厚重”的感觉呢?课件上展示的是滚滚的黄河水,脚下是深深的黄土地,近处远处是忘情的陕北人击打腰鼓腾起的烟尘……黄土高原,是那样的雄浑而苍悠;天地间,只有黄土高原,只有安塞腰鼓,绚烂的画面直逼眼球,学生的思绪随之飘飞……
三、语文教学与自然美的渗透
语文课中出现的许多词语如“花”“鸟”“春天”“冬天”等,可能与普通语言中的词语是一样的,但他们在作家眼中笔下则被赋予不同寻常的心理内涵。
鲁彦在《听潮》中这样描写“熟睡”的海:“海在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拂过琴弦;像落花飘在水上。”……我让学生轻轻地闭上眼睛,随着教师充满柔情和呵护的朗读,在大脑中出现“沉吟的大海”“宁静夜空”。朗读时,同学们闭目的脸庞上带着一种温馨与甜美,犹如摇篮中安然的婴儿一样纯真与宁静,他们在自然风光中的相融中体验到一种美好与柔情,此正是作者对“睡熟”之海的感情。在这里,教师“情景交融”的朗读技艺和自身对自然之美的深刻体验便成为学生与作者体验“海之柔情”的桥梁。
四、语文教学与社会美的渗透
人是社会的核心,人的美既包括自然性的形体美(外在美),又包括社会性的心灵美(内在美)。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4
1 引言
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广泛应用,不仅从手段上,而且从观念上、教学模式上都引起教学的深层变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成了教学改革的一个大的突破口,于是我们就围绕这一突破口展开研究。
2 提高技能,有的放矢
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在于他们的思想,在于他们的理论,在于他们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针对这些情况,我们有的放矢。首先,利用学校微机室,培训骨干教师基本的微机操作,网上信息浏览、下载,并加大教师教育软件运用力度(如中教育星、powerpoint、authware、flash、frontpage、方正奥思等)。通过这些培训,大部分教师,都能熟练准确利用网络快速制成一些课件,并能生动、形象、逼真地运用到日常教学中。但这些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整合,这些课件仅仅是教师讲解的一个展示平台,而非真正去开发学生智力,而非让学生主性地动脑动手学习。在观念上,这仍是教师去描绘,学生认真去记。针对这些情况,我们课题小组成员集体参加“Intel未来教育”培训,转变观念,拓宽视野,勇于构建,大胆尝试。真正在日常教学中体现“主导—主体”教育思想,让学生在认真思考过问题后,自己先利用网络查找答案,然后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拿出相关依据,形成大讨论形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真正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就这样,在一年里,这个课题研究已在两个班级充分实验,通过和其他班对比,已显示出一些成效。由于学校的便利条件,在课余时间,学校专门为这两个班级开放微机室,使学生能够查找相关资料,并会简单使用powerpoint、frontpage、flash等软件。比如我们在学习初中语文第四册《气候威力》时,同学们大多利用网络查找一些关于南极洲的问题,并运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网站,并题名为“大陆之王—南极洲”,把南极洲的特点,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出来。
在这一系列利用网络的教学过程中,优化了课堂教学过程,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促进了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思维,促使了学生全面发展,提高了学生综合素质,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发展空间。
3 常规教学与整合教学对比
世上万物,只有通过对比方能显示出各自特点,在实验之初,我们选定语文成绩基本一致的四个班,并针对其中的两个班做了问卷调查:(%)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搞实验之前,学生利用网络来学习的人很少,而甲班与乙班的对比中发现,甲班利用网络学习的人稍微多一些,于是我们就选择了甲班做为实验班,即在日常语文教学中运用网络进行探究式教学,乙班的教学方法,仍为常规教学。经过三个月后,我们又做了类似的问卷调查:
通过上表可以看出,在试验三个月后,实验班的学生在语文学科中使用计算机增幅较大。然而,学生运用计算机进行自主探究,开展交互式学习的机会还很少,每月仅占2%。此时两班的语文成绩,已经由原来的基本一致变为: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利用信息技术的实验班,语文整体成绩有一定幅度提高,这充分显示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显著作用。
又经过半年多的对比教学,以上数字又有所变化。实验班学生利用电脑,网络学习比例,有大幅度增加,交互式学习的同学也由原来2%占到8%。实验班的考试成绩仍然占居优势,平均分由原来相差四分,增到相差六分。
这些对比材料充分说明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突出作用。这种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大量、丰富的学习资源,促使学生真正做到研究性学习,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现代文教学整合案例
我在讲第一册《木兰诗》时,是整个实验的摸索阶段,利用Powerpoint,把美国好莱乌卡通片《花木兰》部分精彩内容剪辑到课件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激情。然后就提出问题,“在封建社会女子一般是不允许抛头露面的,而花木兰为何要去参军,并且为何要替父从军,又为何立下赫赫战功后而不受禄?”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结合背景资料,电影片段,反复研读课文,找出答案,并抒发自己的感慨。
这些简单的课堂演示,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需要。我们课题小组的几位教师在认真参加过“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后,转变思想,革新方法,采用以“主体--主导”为中心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使学生搞好探究式学习,做好课堂上的互动。
我在随后讲得《安塞腰鼓》时,便利用Frontpage做了一个简单的“陕西民间艺术--安塞腰鼓”网页。分为“黄土高原民”,“黄土高原风”,“黄土高原情”三部分,通过这些资料及影像的了解,学生们便自然地了解到了“什么是生命的律动,力量的宣泄。”这个个案的设计还不够新颖,还是间接地给学生们去展示老师的思想。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5
【关键词】创设情境;突破教学;思维能力;培养提高
伴随着新一轮地理课程改革的进行,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也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应用,已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地理课堂运用多媒体教学,能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延伸和拓宽教学时空,将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媒体优化组合,以其图、形、声、色吸引学生,化远为近、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极大在活跃课堂教学活动,解决了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所造成的教学难点,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随着电脑的不断大量普及、互联网迅速而广泛的运用,多媒体教学正在不断成为广大教师广泛采用的一种教学手段。现在全国各地举行的教学公开课、优质课比赛、教学技能比赛等等,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的更是屡见不鲜。近年来我在地理学科教学中积极运用多媒体课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
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例如:在讲长江时。可以播放长江的一段影视片段,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优美动听的解说,学生犹如亲临其境,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有可以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来,一段影视用来导入新课,让学生觉得既轻松又新颖。当讲到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对人类有什么影响时,可以播放一些河流和湖泊图片,启发学生讨论,这样学生可以得出河湖给我们带来很多便利,如水资源、水能资源、航运价值等,同时也可以知道河流也可以造成水灾。就这样,让学生处于一种亲切的情境中,可以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创设情境,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习积极性。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主要教具是挂图,课本插图和一些投影,由于不能看到地理事物的运动变化,学生便难于理解一些抽象的知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媒体可以通过动画模拟、过程演示,使静止图成为动态图,从中观察到整个变化过程,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讨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也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学生能动作用,使教与学成为有机的整体。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思维向纵深发展。例如:在介绍我国黄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时,我们可以先放一段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影视,再用动画演示“地上河”的形成过程。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的了解它是由河流泥沙淤积形成的。原来是黄河中游流经支离破碎、土层疏松的黄土高原,支流也多。由于黄土高原植被遭到破坏,一遇暴雨,大量的泥沙与雨水一起,汇人黄河,使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多的河流。出了黄土高原,黄河流人下游平原地区,由于河道变宽,坡度变缓,流速慢了下来,大量的泥沙沉积于河底,使河床逐渐抬高,成为“地上河”。由于黄河下游为“地上河”,河床高出地面学生也可以分析出,为什么黄河下游支流很少,流域面积狭小。这是由于地面流水不能汇人河道,所以支流少,流域面积狭小。就这样,通过形象直观的图像和影视,既促进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黄土高原课件范文6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03—0062—01
一、运用网络资源的直观性,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网络环境下可以把语言、文字、声音、图片、动作和视频图像等多种信息有机融合在一起, 以生动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轻松愉快的阅读环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从而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阅读中,使学生达到最佳求知状态。例如,在阅读《天鹅的故事》时,教师可以准备有关天鹅的图片、视频简介等资料,让学生了解天鹅的外形、生活习性、生存环境等,从而把学生带入一个丰富多彩的天鹅世界,才能让从没见过天鹅的农村学生产生好奇心,激起其阅读的兴趣。其次,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形式的生动性、交流的互动性可以有效进行比较阅读和课外拓展阅读,从而打破书本和课堂的限制,在比较中开阔思路,激活想象,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课内知识的全面了解。
二、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性,拓展学生阅读视野
网络资源的开放性和丰富性,有利于开拓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学生的信息接收量,增大阅读训练的力度。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主要体现在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的力度上,阅读训练的力度大小,关键看阅读信息量的大小,单靠阅读课文中提供的语言文字训练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补充大量的课外阅读训练的材料,让学生在反复训练中,培养语感、发展智力、提高能力。仅靠几块小黑板和印制几张训练题来补充学生的语言文字训练,是不能满足视野日益开阔、思维日益活跃的当代学生的要求,对教材中的故事的来龙去脉完全靠教师口头描述也已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网络为学生语言文字训练开辟了广阔的天地,为学生展示了五彩缤纷的世界,它的超文本、大容量、全方位的语言文字训练,逼真形象的画面反映了曲折生动的故事,极大地丰富了阅读教学的内涵。
三、利用网络资源的快捷性,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现今的社会,是信息量激增的社会,信息量的不断增加,快速阅读能力将成为重要的学习能力和获取信息的本领。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阅读教学面临着挑战,阅读教学仅局限于字、词、句、篇的教学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即将涉足的信息社会,要求他们有较强的获取、汇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叶老说“生活的外延有多广,语文学习的外延就有多广”,网络阅读不仅能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积累生活经验,还能帮助学生从学校的小课堂走向丰富多彩的社会大课堂。网络是现代社会的信息中心,其中的信息包罗万象,且不断地变化更新,它是学生搜集信息、资料的重要途径。利用网络处理信息便捷、快速的优势,可以有效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例如,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黄河,母亲河》时,可以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开始搜集有关黄河的地理知识、文化遗迹、诗词歌赋、风景名胜、环境保护等内容,然后把所有知识进行梳理归类,再制作成网页来进行班内展示。这样,不仅使教学内容丰富有趣,还大大提升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