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带苍的成语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带苍的成语范文1
关键词: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
0前言
思政教育和课程思政教学意在强调教育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立德树人,使高职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以及文明素养,成长为能担当起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就要求高职教育在培养学生素质过硬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仓储作业与管理》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发挥德育在这门课程中的作用,是新时代教育的内在要求。
1《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重要性
学风建设是培养优秀人才和提高院校办学质量的根本。高职院校作为为国家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当下高职院校的教育存在着过于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术的培养,而忽视思政教育在教学中的情况。思政教育在学生的人生中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如果一高职学生没有扣好这人生的第一颗扣子———思想扣子,在之后的学习以及工作中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背离高职院校教育的初衷,对于国家来说也会造成一些不可弥补的损失。随着互联网购物的发展,物流作为其中关键的一环,物流管理人员的培训变得越来越重要。物流管理专业也成为高职院校中的热门专业,作为社会分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物流人员不仅需过硬的专业素质,更需优秀的思想道德品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对物流管理专业中的重要核心课程———《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进行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改革非常必要。
2《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2.1《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目标
2.1.1专业技能目标
相比于一般高校来说,高职院校的教学目标的技术性和就业指向性较强,保持学生高标准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技术水平是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目标的立身之本。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遵循《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目标,设立严格的教学标准,培养学生专业的接运、内部交接、验收、保管保养以及出库作业等作业操作和管理能力,使学生能熟练掌握仓储操作、仓储程序设计、仓储管理的专业理论知识以及技术操作技能,并能将课程知识有效应用到实践中。
2.1.2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以《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为出发点,挖掘课程教学中的思政教育元素,适当融入思政教育内容,将课程知识传授与学生价值思想引领相结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2.2《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设计
2.2.1“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
教师在对开展有关《仓储作业与管理》的课程思政改革活动时,需对课程教材思政知识不断挖掘,以此为依据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导”相结合,在价值人生观引导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一个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引导,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诚信、友善,使其满足当代仓储行业人才需求。例如,在对学生开展该课程的第一节课时,可通过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我国仓储行业的发展情况,智能仓储信息技术等,提高学生对《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的认可度,为后期培养其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奠定基础。
2.2.2传统工匠精神与新时代精神相结合
新时代精神是以爱国和创新为核心,在人们的精神层面起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工匠精神是技术型人才必备的传统,是对事物有精雕细琢的品质要求,对工作有精益求精的个人要求的一种精神。在购物方式改变,互联网购物普及的今天,物流快递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设置是为了满足国家对专业物流人才的需要,物流人员在社会运行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仓储作业与管理》作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这就需教师在教学中将传统的工匠精神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更好地结合,将其渗透到课程教育以及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发挥教育在学生精神上的引导作用。
2.2.3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结合
科技发展、时代进步,教育方式也要跟随时代的发展,线上教育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仓储作业与管理》作为一门重要科目,教师不能仅将其放在线下教育中,线下教育的课程内容以及时间毕竟有局限性,对学生的思想以及理论指导也是有限的,因此学校进行课程改革需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使其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线上教学可通过以下这三种方式进行教学:(1)线上教学常用的是教师利用互联网、通过直播平台向学生进行课程讲解,并在这个过程中及时接收到学生的反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一一解答。《仓储作业与管理》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后,会出现许多和之前课程不太相同的知识点,难度也会增加很多,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对之前课堂上并未讲解清楚的知识点进行补充,对学生在课程中产生的问题也能及时进行解答,学生提问也不会有太大的负担,将这种线上教育作为线下教育的补充,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清晰课程改革后的重、难点内容。这样形式可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前通过微视频或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并完成相关任务。课中通过教师讲授、任务驱动、学生参与等多种方式使学生具有良好且轻松的学习氛围,并在其中设计相关思政教育的环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获取知识,思想上也得到教育;(2)线上教学的另外一个方式,就是教师提前将课程内容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问题进行讲解,录成视频上传到课程教学平台和网站上,设置时间让学生自行观看,课程教学完成后设置练习习题,系统会记录学生观看的时间、进度以及学生习题的完成情况,教师通过平台反馈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从而进一步了解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学习效果;(3)线上教学的最后一种方式是部分教师利用互联网平台,让学生直接观看名师的课程,系统进行记录,这种形式最为简洁、方便,没有时间和地点的限制,适用于课程教学中的延伸内容和扩展内容,在整体课程教学中起到辅助作用。
2.2.4建立多元化的课程思政改革评价体系
教师要一改往常期末课程考试评价方式,采取多元化评价体系,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通过师生互评、学生互评、自我评价等方式,掌控学生在《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学习活动中的具体表现,明确其职业观、价值观以及人生观,掌握学生知识素养情况,对学生进行整体评估;此外,教师根据师生互评结果还可不断完善自身教学内容,推进课程改革效果,为推动《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的课程思政改革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3结语
学风建设是当下高职院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清除不良风气对高职学生的影响,在培养学生专业技术的同时兼顾学生的德育教育,就需将思政课程的内容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中,让学生在具备高素质理论知识与技术手段的同时,能树立良好的人生价值观以及社会责任感,《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作为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专业核心课程,将思政教育内容有机融入课程实际教学和实施中,是更好地丰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教育教学的有效措施,也是培养高素质物流技术技能人才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1]秦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8):456.
[2]杨玉洁.高职《仓储作业与管理》课程改革研究与实践[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0(14),48-49.
带苍的成语范文2
形容植物成语有哪些
1、漂蓬断梗:飘飞的蓬草和随波逐流的植物断茎。比喻生活不安定,到处漂泊。
2、婀娜多姿:形容姿态柔和而美好。
3、碧绿青翠:十分绿,形容翠绿的,用于写树木。青翠:鲜绿、翠绿的颜色。
4、柳暗花明:垂柳浓密,鲜花夺目。形容柳树成荫,繁花似锦的春天景象。也比喻在困难中遇到转机。
5、胸有成竹:原指画竹子要在心里有一幅竹子的形象。后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意。
6、一暴十寒: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7、奇花异草:原意是指希奇少见的花草。
8、棘刺母猴:棘:多刺的植物。在棘刺尖端雕刻的猕猴。形容欺骗的勾当或艰难的事业。
9、然荻读书:然:“燃”的本字,燃烧;荻:芦苇一类的植物。燃荻为灯,发奋读书。形容勤学苦读。
10、苍松翠柏:苍:青色。翠:青绿色。指四季常青的松柏。比喻具有高贵品质、坚定节操的人。
11、薏苡明珠:薏苡:多年生草本植物,果实可供食用酿酒,并入药。薏米被进谗的人说成了明珠。比喻被人诬蔑,蒙受冤屈。
12、牵萝莫补:萝:女萝,植物名。指无法弥补。
13、楚楚可怜:楚楚:植物丛生的样子,也形容痛苦的神情。本指幼松纤弱可爱,后形容女子娇弱的样子。
14、瓜葛相连:瓜、葛:都是蔓生植物,其藤能攀附在别的物体上。比喻辗转攀连的社会关系。也比喻两件事或两个人相互牵联的关系。
15、绚丽多彩:形容色彩华丽。
16、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17、飘萍断梗:随波逐流的浮萍和植物的断茎。比喻飘泊无定的身世。
18、姹紫嫣红:姹、嫣:娇艳。形容各种花朵娇艳美丽。
19、出山小草:出山:从山里出来;小草:植物。比喻隐士出来做官。
20、红豆相思: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21、拔茅连茹:茅:白茅,一种多年生的草;茹:植物根部互相牵连的样子。比喻互相推荐,用一个人就连带引进许多人。
22、蒲鞭之政:蒲:香蒲,一种草本植物。以蒲为鞭,柔软不能伤人。旧时称官吏宽厚仁慈。
23、葵藿倾阳:葵:葵花;藿:豆类植物的叶子。葵花和豆类植物的叶子倾向太阳。比喻一心向往所仰慕的人或下级对上级的忠心。
24、万紫千红:形容百花齐放,色彩艳丽。也比喻事物丰富多彩。
25、披荆斩棘:劈开丛生多刺的野生植物。比喻在创业过程中或前进道路上清除障碍,克服重重困难。
26、蔓引株连:蔓:蔓生植物的根茎。顺着蔓寻根。比喻一网打尽。
27、豆蔻年华: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28、葱翠欲滴:葱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29、层林尽染:层林尽染,原意是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打变红,像染过一样。
30、绿叶成荫:也指绿叶繁茂覆盖成荫。
31、一曝十寒:曝:晒。原意是说,虽然是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一天,冻十天,也不可能生长。比喻学习或工作一时勤奋,一时又懒散,没有恒心。
32、枯杨之稊:枯:枯槁;稊:植物的嫩芽。枯萎的杨树又长出了芽。比喻老夫娶少妻。
33、争奇斗艳:奇:奇异;艳:色彩鲜艳。形容百花竞放,十分艳丽。
34、移花接木:把一种花木的枝条或嫩芽嫁接在另一种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换人或事物来欺骗别人。
35、指桑骂槐:指着桑树骂槐树。比喻表面上骂这个人,实际上是骂那个人。
36、含苞待放:形容花朵将要开放时的形态。也比喻将成年的少女。
37、疏影暗香:疏影:稀疏的枝影;暗香:清幽的香气。原形容梅花的香味和姿态,后被用为梅花的代称。
38、郁郁葱葱:形容草木苍翠茂盛。也形容气势美好蓬勃。
39、藕断丝连:藕已折断,但还有许多丝连接着未断开。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40、古寺青灯:古寺:年代久远的寺庙;青灯:以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其光发青。形容虔诚修行者生活的凄苦与寂寞。
41、心如芒刺:芒:植物的刺。心里像芒刺扎一样难受。形容心里极其痛苦。
42、枯杨生稊:稊:植物的嫩芽。枯萎有杨树又长出了芽。旧喻老人娶少妻。
43、枝繁叶茂:枝叶繁密茂盛。
44、践土食毛:指蒙受君恩;亦泛指起居生活。毛,泛指土地上生长的粮食蔬菜等植物。
45、范张鸡黍:范:范式;张:张劭;鸡:禽类;黍:草本植物,指黍子。范式、张劭一起喝酒食鸡。比喻朋友之间含义与深情。
46、枯木逢春:逢:遇到。枯干的树遇到了春天,又恢复了活力。比喻垂危的病人或事物重新获得生机。
47、苍翠欲滴:苍翠:深绿。形容草木等绿色植物仿佛饱含水份一样。
48、花团锦簇:锦:有文彩的丝织品;簇:丛聚。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也形容文章辞藻华丽。
带苍的成语范文3
“衣”字甲骨文作、,金文作。《说文》解释为“依也。上曰衣,下曰裳。”徐灏《段注笺》:“上为曲领,左右象袂,中象交衽。”古文的“衣”字就像是简笔的写意画,字形上面像领口,两旁像袖筒,底下像两襟左右相覆,为上衣形。古代的衣襟有两种样式,一为交领,今称旁襟。衣领直连左右衣襟,衣襟在胸前相交相叠,领子也随之相交相叠。这种领子的形制较为常见,现在常常出现在屏幕上的古装戏中男子服装大多便是交领。另一种为直领,现在也叫对襟,领子从颈后沿左右绕到胸前,平行直垂下来。就像古装戏里的女子服装或官员在家时穿的那种衣服。与衣领相连的是衣襟,衣襟又称衽。就衣襟遮掩的方向而言,汉民族一般以右衽为习俗,但死者的衣服则是左衽。《仪礼•丧大记》:“小敛、大敛、祭服不倒,皆左衽。”郑玄注:“左衽,衽乡(向)左,反生时也。”除死者外,当时的少数民族多左衽。《论语•宪问》:“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孔子说假使当时没有管仲,那我们早就变成野蛮民族,披发而左衽了。古代中原地区以外少数民族的装束便是“披发左衽”。后来也用这个成语指蛮荒、不开化地区的人民,或指不服从朝廷的远方敌人。
除了领和襟以外,上衣还有几个组成要素:衣袖、衣裾、衣带。“袖”在《说文》中是作为“”的俗字收录的,解释为“袂也”。而在“袂”下许慎又说是“袖也”,说明“袖”“袂”是完全同义的。古代上衣的“袖”与我们现在衣服的袖子不大一样,古代的“袖”更长更宽。《段注》:“袂上下径二尺二寸,至祛(袖口)上下径尺二寸。”“长袖善舞”本来说的是袖子长有利于起舞,但宽而长的袖子并非只是跳舞时才穿,《后汉书•马廖传》:“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可见长袖是一种社会风尚。“衣袂飘飘”原是形容行进间衣、袖随风飘摆的样子,袖子只有又长又宽才能飘摆得起来,如果古代的衣袖跟现代社会的衣袖一样的话,估计就没有这个词了。我们都知道的“断袖”的故事,其实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古人袖子的特点。某日,汉哀帝与董贤一同午休,醒来时发现董贤枕在他的衣袖上睡得正酣,为不惊动他,皇帝毫不犹豫地抽出宝剑,把衣袖给割了。袖子被压住,可以将其割断而不吵醒枕袖而睡之人,可见袖子较长较宽。
有衣还得有裳,一套体衣才算基本完整。“裳”在《说文》中是作为“常”的异文出现的。《说文》:“常,下也。裳,常或从衣。”“,下裳也。”裳、互训,说明在许慎的时代裳和都是穿在下身的裙子。
了解到衣和裳是分开的以后,我们再读到《诗经•邶风•绿衣》:“绿兮衣兮,绿衣黄裳”就好理解了。《毛传》云:“绿,间色;黄,正色。”朱熹《诗集传》曰:“绿,苍胜黄之间色。黄,中央之土正色。间色贱而以为衣,正色贵而以为裹,言皆失其所也。”“今以绿为衣而黄者自裹转而为裳,其失所益甚矣”。认为“以比贱妾尊显而正嫡幽微,使我忧之不能自己也。”绿色是混合色、杂色,不够纯粹,在古人看来,是一种较为低贱的颜色;而黄色是原色,纯色,相对高贵;绿衣在此表示婢妾,黄裳表示嫡妻,现在卑贱者在上,而尊贵者在下,喻示尊卑颠倒,嫡妾易位。后代以绿衣黄裳作为侍妾显贵而正嫡卑微的典故。
古代也有“衣”和“裳”相连在一起的服饰,叫做深衣。《礼记•深衣篇》:“名曰《深衣》者,谓连衣裳而纯之以采也。”孔氏《正义》曰:“所以称深衣者,以余服则上衣下裳不相连,此深衣衣、裳相连,被体深邃,故谓之深衣。”通俗地说,就是上衣和下裳相连在一起,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具体形制的每一部分都有极深的含意,而“深意”的谐音即为“深衣”。尽管深衣是上下相连的样式,但在制作中,却是先将上衣下裳分裁,然后在腰部缝合,成为整长衣,以示尊祖承古。深衣的下裳以十二幅度裁片缝合,以应一年中的十二个月,这是古人崇敬天时的反映。采用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的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深衣流行于先秦,当时以白色麻布为之,基本款式为衣襟右掩,下摆不开衩,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垂及踝部。到汉代时,袍服逐渐成为人们的主要服装,袍服是深衣的变种,多为大袖,袖口部分紧缩;多为大襟斜领,衣襟开得较低,领口露出内衣;袍领口、袖口、前襟下摆处多有一个深色布的缘边。袍服的长短不一,有的长到踝骨,一般多为文官或长者穿;有的仅至膝下,或至膝上,多为武将或重体力劳动者穿。尽管深衣到魏晋时已不流行,但这种衣裳相连的衣式对后来服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甚至现在的连衣裙,都是古代深衣制的沿革,其意义不可谓不深远。
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袍服(深衣)为百官及士人常服,襦裙则为妇女喜爱的穿着。普通劳动人民一般上身着短衣,下穿长裤。
襦是社会地位较低的人平时所穿的一种上衣。《说文》:“襦,短衣也。”其实“襦”本身也有长有短,长襦也叫褂子,短襦只到腰部,所以又叫腰襦。既然襦也有长款的,许慎为什么还说襦是短衣呢?朱骏声《通训定声》:“其长及,若今之短。”可见即使是长襦,也不过只是长至膝盖以上,相对于长至脚面的深衣来讲,襦也就只能算是短衣了。如果是用粗麻或其他粗陋的布所织成,就叫做“褐”。《诗•豳风•七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里的“褐”就是贫苦人家所穿的衣服,因此古代也用“褐”或“褐夫”来指代贫贱的人。为了走出“短褐不完”的困境,读书人一心想通过科举而“释褐”。鲁迅先生笔下的孔已己都穷困潦倒到吃不起饭的地步,但始终不愿脱下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而“衣褐”,因为长衫是他精神上的寄托,是身份、地位、级别的象征。
带苍的成语范文4
丰山,位于南阳市北三十里,南阳著名九架孤山之一,海拔225米,西与蒲山相峙,东、北临白河之滨,占地面积约0.6平方公里。山体为地台型浅海相石灰岩,悬崖峭壁,怪石林立,历代充满着众多的神秘故事,最重要的文献记载见于《山海经·中山经》[1]:“又东二百里,曰丰山,有兽焉,其状如猿。赤目,赤喙,黄身,名曰雍和。见则国有大恐。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有九钟焉,是知霜鸣。”此文讲述了三件事情:其一是山上住着两个神,一个是“雍和神”,一个是“耕父神”,人们见了他们就预示着将要发生不幸的事情,国家也要发生灾难。东汉张衡在《南都赋》中对耕父神有描述[2];“耕父扬光于清冷之渊,游女弄珠于汉嗥之曲。”晋代郭璞对“耕父神”有更具体的注解[3]:“耕父、女魃皆旱鬼,囚溺于水中使之不能为害。”其二讲述山上有九口钟,每当冬季下霜时,山体自身会发出钟声。郭璞解释为:“霜降则钟鸣,物有自然感应而不可为也。”[3]其三讲述丰山脚下白河水回旋处一个深潭叫“清泠渊”,它深不可测,里面住着“耕父神”[3]。
郭璞注:“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3]从上古时期,就有许多神话传说发生在丰山。我国大型历史丛书《中华历朝兴亡通鉴》上古篇,第十三回,题名为《丰山见异物,房王兵扰民》详尽的讲述了帝喾及随行在丰山所遇到的神秘故事[4]。《搜神记》第八卷第五章《丰山之盟》以整章篇幅生动描述了耕父神与蚩尤在丰山及清泠渊活动的细节。《庄子》记载了“北人无择”在“清泠渊”自尽的故事:舜以天下让其友北人无择,北人无择曰:“异哉后之为人也,居于畎亩之中而游尧之门。不若是而已,又欲以其辱行漫我。吾羞见之。”因自投清泠之渊。还有一说,古有北人无择,清身洁已,疾世人浊,自投清泠之渊。《三国史籍》让禅令:当奉还玺绶为让章。吾岂奉此诏承此贶邪?昔尧让天下与许由,子州支甫、舜亦让于善卷、石户之农、北人无择,或退而耕颖之阳,或辞以幽忧之疾,或远入山林,莫知其处,或携子入海,终身不返,或以为辱,自投深渊。北人无择在上古时期以洁身自好,疾世人浊的做风而成为据有高尚品德的著名人物。而发生在清泠渊的另一件事,演变为成语典故叫白龙鱼服[5],被编入中国成语大词典。讲述白龙在“清泠渊”化装成鱼的样子而遇难,旧时比喻贵人微服出行而遇险。刘向《说苑·正谏》:“昔白龙下清泠之渊,化为鱼,渔者豫且射中其目。白龙上诉天帝,天帝曰:“当是之时若安置而形。”
对曰:“我化为鱼,固人之所射也。”天帝曰:“鱼故人之所射也。若是,渔且何罪?”后来也比喻自己降低身份,因而受辱。张衡《东都赋》提到:“白龙鱼服,见困豫切。”李白诗《枯鱼过河泣》:“白龙改常服。偶被豫且制。谁使尔为鱼。徒劳诉天帝。作书报鲸鲵。勿恃风涛势。涛落归泥沙。翻遭蝼蚁噬。万乘慎出入,柏人以为识。”以上史料说明,在上古时期,丰山已经承载着厚重的河洛文明元素。《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古代各民族在幻想中在神话中经历了自己的史前时期。”神人共存的典籍遍存于史前文化典籍中。丰山的地理位置处于远古时期的文化交融地带,《国语·周语下》:“禹治水时,共工从孙四岳佐之,功成之后,胙四岳国,命为候伯,赐姓曰姜,氏曰有吕。”据考证,姜、吕都在南阳。到了西周,申伯被封在南阳,固守“南土”,他的疆土直接含盖了丰山地域。西汉时这里称“西鄂”。丰山东距离张衡墓不足十里,南与黄山文化遗迹遥遥相望(属仰韶文化类型遗址),下临繁华的航运交通要道白河,田野交隔,村落密集,历来为文人墨客云游之地。它独立于白河岸边,更显得孤秀挺拔,还有自身“霜降自鸣”不可解释的感应天地现象和深不可测的“清泠渊”,自然成为当时人们的神话传说焦点,整个丰山充满了浓厚的神秘色彩。晋代郭璞注:“清泠水在西鄂县山上,神来时水赤有光耀,今有屋祠之”[3]。就证明了那时丰山就有专供祭祀山神的祠堂建筑物。那些被列为中国神仙名册里的雍和、耕父、蚩尤、白龙、北人无择、豫且等诸多神仙游历于此,重多的事件、典故、成语发生在这里,也就很自然了。“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是丰山的最好写照。
二、丰山文化的繁荣与传播
到了唐代,丰山做为文化栽体,得到了前所末有的发展。特别是佛道两家先后在丰山山顶和东麓建庙立佛,积淀了历代文人墨客大量的诗词题记。摩崖石刻形成规模。三窟九洞,洞洞相连的石窟造像群镶嵌于山体北面的崖壁之中。这时的唐代,为避唐高祖李渊的名讳,在先前石壁上刻有的“清冷渊”题词旁边又题了“清冷泉”三字,巨大的“清泠渊”和“清泠泉”字体苍劲有力,豁然醒目。山顶建起了佛教寺院,与白河对面的竹园寺隔河相望[6]。丰山已经成集自然景观、宗教神仙、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文化圣地。从唐代开始,李白、孟浩然、乔谭、元好问等众多名人多次登丰山,对此留连忘返,寄发幽思,挥毫感叹。李白《游南阳清冷泉》写道:“情彼落日幕,爱此寒泉清。西辉遂流水,荡漾游子情。空歌望云月,曲尽长松声。”
金代诗人元好问在《十日登丰山》中写到:“十日登高发兴新,丰山孤秀出尘氛。村墟带晚鸦噪合,林壑得霜烟景分。芳臭百年随灭变,短长千古只纷纭。诗成一叹无人会,白水悠悠入暮云。他在《丰山怀古》还写到;丰山一何高,古屋苍烟重。开门望吴楚,鸟去天无穷。”还有一首写道;鞍马匆匆去夏还,霜钟今得见丰山。千年香火丹霞老,满眼兴亡白水闲。”元代诗人王仲泽赋诗曰:“霜清丰山白水收,翠华全在竹园头。赋诗鞍马渐真尝,载酒林泉阻胜游。野色自随人意远,夕阳应为鸟声留。仙源回首旌旗歌,一笛西风唤客愁。”唐朝诗人乔潭作有《霜钟赋》:丰山之峰,巉岩积翠之石,森奕凌寒之松;上无飞鸟,下无人踪,深杳杳以静谧,有天然之古钟。两乐神资九乳灵化,宁失制于侈弇,岂遗音于窕瓠;每虚器以自闲,常宿悬而不下。动于耳而藏于心,必高秋之良夜。于是,穴寥兮日暮而天晶,萧瑟兮霜落而风清;爽气无朕前来,满盈跳然出复。铿尔有声,信不击不拷能大鸣而小鸣。始则含糊拥郁;旋复充诎纡闻,若往若还,徘徊其间;而其舒肆奔放,长齐远畅;乍浮空以纡馀,更触物而浏亮。
带苍的成语范文5
关键词:狗 褒义色彩 中性色彩 贬义色彩
狗是人类最早驯化的一种家畜,在与人类长期相处的过程中,狗和人类建立了复杂的感情。一方面,狗作为忠诚的看家护院和田猎的好助手得到人们的赞扬和喜爱;另一方面,它对主人的摇尾乞怜,本性凶狠,又为人不齿和憎恶。由“狗”(包括“犬”)构成的词和熟语等构成“狗”族语汇在汉语中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汉民族特有的重义轻利、尊尊贱卑和象征比附的文化心理使得“狗”族语汇呈现出贬褒不一的情感色彩。通过对“狗”族词汇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汉民族与狗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可以窥见汉民族的特有的文化特点。
一.褒义色彩
在古代的传说中,作为三皇之首的人类的祖先是一位开天辟地的神。然而他却是狗首人身,这也从侧面说明了狗曾是人类尊崇对象。狗作为一种重要的家畜,为主人看家护院,随主田猎,供人类祭祀食用。在先民的心目中,狗又有忠义、诚实、勇敢、敏锐等优秀品质,人们对狗也是宠爱有加,汉语中很多与“狗”有关的语汇都带有褒扬的感彩。
1.祥瑞的象征
在古代曾作为一种重要的吉祥祥瑞之物,在历代的的“祥瑞志”中,狗都被列为重要的祥瑞之物。早在《易经・说卦》中就有“艮为狗”的记载;在《古今图书集成》中也有许多以白狗为祥瑞和以献白狗为贵的记载;《宋书・符瑞志》中也把白犬也白马和白兔都列为祥瑞之物。远古时期狗作为一种祥瑞的的图腾崇拜,能够驱除邪魔。东汉《风俗通》中记载了汉代建筑城市时杀狗“辟除不祥“的风俗。古时民俗认为狗血喷在妖人头上,妖法就会失灵,因而“狗血” 可以驱鬼辟邪。
俗语“猫衰狗旺”和“猫来穷,狗来富”也印证了狗的吉利和兴旺。因为狗习惯于到弃骨多的人家,它来到谁家,往往意味着主家经济宽裕,对主人来说预示着财富的来临,主人往往很乐意收养。当狗年来临时,国人喜欢在新年祝福语里借狗的叫声谐音复制,称狗年为“旺”年,祝福语则为“新年旺旺”。
2.自谦之词
谦虚是中国人的一种美德,在与他人进行交流时,常常使用谦称。人们往往习惯于用“犬马”自称。如谦称自己的年龄为“犬马之年”;谦称自己的家为“犬舍”;谦称自己的生命为“犬马之命”;“犬马齿穷”“犬马齿索”“犬马之疾”谦称自己年老体衰。郑板桥非常崇拜明代的书画家徐渭,曾幽默地用“青藤门下走狗郑燮”表达对徐渭的尊崇之情。复旦大学的创始人马相伯百岁高龄时在病榻上感慨地说:“我是只老狗,叫了一百年,也没有把中国叫醒。”
同时,谦虚的汉民族又习惯于用“犬”字对他人称呼自己的下一代。像“犬子”“小犬”“景升豚犬”用于谦称自己的儿子。例如《红楼梦》中贾政与北静王谈及宝玉:“犬子岂敢谬承金奖,赖藩郡余恩,果如是言,亦荫生辈之幸矣”(曹雪芹《红楼梦》,沈阳,远方出版社,2000:83)
3.忠诚有功之人
狗L期与主人生活在一起,是一种非常通人性的动物,为主人看家护院,尽心尽责,不管主人是否富有都能够与主人忠心耿耿,不离不弃。在我国盛传许多义犬舍命救主人的故事。如楚汉相争时,一只大黄狗冒死就刘邦于大火之中;晋干宝的《搜神记》有《义犬冢》;旧题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九卷《杨生狗》;我国满族人的传说中,也有黄犬救努尔哈赤的故事。
“狗不嫌家贫”“狗认主,猫认家”“猫是奸臣,狗是忠臣”“狗有湿草之义,马有垂僵之恩”;都反映了狗的忠诚品质。刘邦曾经赞赏萧何是功劳无人能及的“人狗”“猎狗”,众武将是受之调遣的“功狗”。当年韩信在囚车欲杀之时,大呼:“狡兔死,良狗烹”。他以良狗自喻,希望能够汉高祖看在自己曾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的份上从轻发落。
古代的臣子常以“犬马”“狗马”自比,表示对主子忠心耿耿,心甘情愿为其奔走效力。狗马心对尊长表示赤诚报恩的谦辞。“犬马之心”“犬马之劳”“犬马之心”“犬马之报”“犬马恋主”皆指心甘情愿地为对方效力。“臣伏以为犬马之诚不能动人,譬人之诚不能动天”(《三国志》)中“犬马之诚”形容对君主非常忠诚。
4.顽强的生命力
狗的生命力顽强,可以让灾难敬而远之。上自王侯下至百姓皆以“狗”“犬”命名。如西汉桃阳侯刘狗,刘邦最喜爱的儿子赵王如意别名“犬儿”,东汉梁冀有子名叫“胡狗”。至于一般百姓家庭中的孩子叫“狗“的就更多了。我国的很多农村地区,人们往往给自家的孩子起用带“狗”字的名字,希望用这些粗鄙的名字让鬼神敬而远之,孩子平安长大,长命百岁。像“狗子”“二狗”“小狗”“狗娃”“狗剩”“狗娃”“狗儿”“狗崽”“细狗”“狗蛋“狗宝”“来狗”“赖狗”,这些粗鄙的名字并无贬义,而是带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贬义色彩
在汉语中,“狗”族语汇具有强烈的贬义文化色彩,如果以狗喻人则是对人的鄙视和憎恶,多是指代或比喻品行不端之人。作为贬义词的“狗”族语汇常用来表达反面消极的情感态度,多用于诅咒、谩骂、泄愤等场合。
1.令人厌恶的小人或帮凶
狗常受人利用,常常是恶势力的帮凶,贵族子弟耀武扬威欺压善良无辜的工具,其凌人之势每每远胜于它的主子,人们对狗的恐惧、厌恶已经成为一种内心情感。作为恶势力或坏人帮凶的“走狗、狗腿子、狗东西、狗汉奸、狗奴才、叭儿狗、哈巴狗、疯狗、狗才、狗爪子、鹰犬”一直为人们所憎恶。即使是已经失势,落难的“落水狗、丧家之犬,夹着尾巴的狗”也是人人喊打的对象。
2.骂人诅咒之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狗便是一种卑贱的、令人不齿的东西。在汉族人看来, 狗身上似乎集中了一些人令人们鄙视和唾弃的缺点:凶狠、趋炎附势、贪婪、骄纵、狂妄。于是, 在汉语中与狗有关的骂人诅咒之语。像辱骂他人的出身用“”“狗养的”“”;一些品行不端的“狗男女”的子女也被认为是“狗崽子”“”“狗东西”;骂人非常凶时是“狗血喷头”。对一些本性难改,劣性如故的恶人,同时会被“狗改不了吃屎”“狗噬不食”“臭狗屎”;老百姓对统治者不满时,用“狗官”“狗皇帝”“狗强盗”发泄内心的憎恶之情;呵斥别人胡说,骂人为“狗吠”“狗叫”。
3.谄媚势力之徒
狗对主人摇头摆尾,千方百计地讨好主人,充满着十足的奴性,一直为正人君子不屑一顾。狗的这种天性恰好与那些阿谀逢迎、巴结讨好上司的人有相似之处,因此,因而,狗的这一“贬义”这就人格化了。“狗眼看人低”暗含用势力的眼光看待他人;“狗仗人势”和“狗仗官势”喻指依靠他人或官府的势力欺负人;“看门狗”指巴结讨好有权有势的人;“狗朝屁走,人朝势走”“虎落平阳被犬欺”“狗颠屁股儿”都反映了狗的趋炎附势,对人逢迎献媚的丑态;“众犬吠声”“狗气”喻谄上傲下的习气;“狗咬破衫人”“街头的狗――谁有吃就跟谁走”“狗咬叫花子――畜性也欺人”“人傍有钱佬, 狗咬破衫人”“狗不咬拜年的,人不打送钱的”“狗眼看人―――咬穷不咬富”“司狗的――软的欺负硬的怕”等等, 说的都是人和狗一样,习惯于趋炎附势。
4.凶恶、残忍的本性
人们普遍认为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因而它身上多少保留着狼的凶残狠毒的本性。俗语中“狗咬一口,烂到骨头”,可见狗之凶恶;“狗咬三生冤, 蛇咬对头人”, 将“狗”和“毒蛇”并举,说明狗之毒;“咬人的狗儿不露齿”恶狗咬人常出其不意,其凶狠可想而知。汉语成语中的狗多是遭鄙视受诅咒的对象,大都表示此类贬义色彩。如“狼心狗肺狗”“驴心狗肺“”比喻人心凶狠恶毒。“狼心狗行”形容坏人心肠像狼一样贪婪和凶狠,行为像狗一样;“猪狗不如”“猪彘不若”“猪卑狗险”“行若狗彘”,形容人格低下品行坏到了极点,连猪狗都不如;“蝇营狗苟”比喻某些小人不顾羞耻,到处钻营的意思,他们像苍蝇一样到处钻营,如狗一般苟且求活。
5.不务正业的人或荒的生活
“狗”和一些卑微的动物词语搭配,构成了很多含贬义的词语,指代一些品行低下的一类人。如,“鸡鸣狗盗”犬吠之盗 鼠窃狗偷 偷鸡摸狗 都是指代一些偷偷摸摸,见不得人的行为。“狐朋狗友”“狐朋狗党”“猪朋狗友”“阿猫阿狗”“猫三狗四”“狐群狗党”泛指一些吃喝玩乐、不务正业的朋友。“狗马驰逐、狗马玩好、声色犬马、斗鸡走狗”“牵狗玩猴弄猢狲――不走正道”形容旧时统治者或富贵人家寻欢作乐、荒的生活方式,正派的人是不会追求这些的。
三.中性色彩
1.客观事物
在汉语中,还有一些与狗有关的用语,它们或用来说明某种生活常识,客观事物或某种状态,没有感彩,只是以狗喻事,以狗喻人,或说明某种客观事物或规律。“白云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犬牙交错”“犬牙相制”比喻交界线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不得自由;“犬守夜,鸡司晨”说明看守家门是狗的本质工作;“苍蝇嘴巴狗鼻子――灵得很”是对狗鼻子灵敏的肯定;“狗怕夹尾,人怕输理”指人输理就像狗的尾巴被夹一样,是一种不能犯的错误。
2.一种家畜
指代“狗”动物本身,没有附加意义。狗是一般家庭蓄养的一种家畜,安定和谐的时代因有几声狗吠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鸡犬相闻”“鸡鸣犬吠”“鸡飞狗跳”“鸡犬之声”“鸡犬桑麻”“鸡犬相闻”指人烟稠密,或指一种领和睦的景象。
3.某一类人
全民网络时代,“狗”出现了一种新用法,在原有的基础上,被赋予了新的用法,它代表了某一群体的人。如从事某一职业的人,像“打工狗”“教师狗”“论文狗”“程序狗”“广告狗”“推销狗””“保安狗”“文案狗”“建筑狗”“公关狗”“保险狗”“秘书狗”;表示生活在某种状态的一类人。经常处于加班状态的“加班狗”,积极准备高考,处于巨大升学压力下的“高三狗”;忙于修改毕业论文,面临就业压力的“大四狗”,到了婚恋年龄仍然孑然一身的“单身狗”,喜欢登山户外活动的“登上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