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露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露的诗范文1
柏油路,有什么好?在当今的城市里,这是空气最不好的地方。
热爱柏油路,是因为我们当年恨透了乡村的土路。
现在的年轻人,提到乡村,可能无限神往。多么美好啊,满眼青翠,空气新鲜,蔬菜不含农药。可是我们当年的眼光,可不是这样的。
就说这路,年轻人头脑中对路的概念,一定是在地上铺了点儿什么东西――柏油、水泥、砖块之类的,这才能叫做路,再不济也得铺点儿鹅卵石。
可是,当年的黑土地,一出了乡镇,就是土路。这土路,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走的人多了便也成了路”的路。
乡村土路,晴天还没有什么,因为人踩车压,路面还比较硬。等到雨天,一走就两脚泥,每只鞋上沾的泥,大约有5斤重,人人走路都像宇航员。只有一个办法解脱:提了鞋子,光脚走。光脚也不保险,雨中的土路,非常滑,弄不好就摔个“狗抢屎”。
下雨天马车从路上一过,车辙印要陷下去半尺,大路上压出两条深沟。太阳晒干了路,沟还在,坐着马车上了这种路,颠得屁股钻心疼。
每逢这时想起城里的路,那是何等的好啊!平平展展的,有路灯,路两旁有人行道、有林荫,还有“扫马路的”负责清洁,城里的工人同志,一下班,能走上这宽宽的林荫路,谈个情、说个爱,过天堂般的生活。
有青年农民诅咒发誓说:“只要让我进城,当‘扫马路的’我也干!”
说来说去,工人终究是老大;农民,就该着是“屯老二”。我们每天等太阳落山,才能收工回来,吃完晚饭后,天已黑得伸手不见五指,房前的土路上,鬼都不见一个。
从集体户出来,走上屯子中的大路,你就看星星、听狗叫吧。“赵家的狗又叫了”――不到农村来,怎能理解《狂人日记》的这句话?
农村的主要交通工具,是马车。马车,老农叫“大车”;有专门的赶车人,老农叫“车老板儿”。
那马车的样子,基本上和秦兵马俑里的铜马车差不多,不过秦始皇的那马车有伞盖,农村的大车是敞篷的。
每个生产队,都有两三辆大车,一匹马驾辕,两匹马拉套,就是歌里唱的那种“三套车”吧。轮子有充气的橡胶轮胎,跑起来挺快,拉1000斤东西没有问题。
车老板儿是技术工种,干这活儿的人,一般都很稳重,能吃苦。别看这大车简陋,还颠屁股,可是一般人还坐不上。在农村走路,要是遇到大车空载,可以搭个顺风车,要是大车满载,你就别想好事啦。
农村有钱的人家(养活的儿子多、男劳力多),铆足了劲儿,能买一辆自行车。自行车,相当于今日之私家汽车。一般的人赶集、到公社办事、去火车站什么的,就是走路。人要不是进化出这两条腿来,这大道,我们还真不知怎么才能“向前方”呢。那时候的人,特能走,走七八里路是小菜一碟,半天儿走30里路也很平常。
有时候走在野地里,看到遍地庄稼,远处有村庄,可是视野里一个人也没有。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向远方”,歌儿里这么唱。
白露的诗范文2
2、《月夜忆舍弟》唐代: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3、《金陵城西楼月下吟》唐代:李白。金陵夜寂凉风发,独上高楼望吴越。白云映水摇空城,白露垂珠滴秋月。月下沉吟久不归,古来相接眼中稀。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
4、《南柯子·十里青山远》宋代:仲殊。十里青山远,潮平路带沙。数声啼鸟怨年华。又是凄凉时候、在天涯。白露收残暑,清风衬晚霞。绿杨堤畔闹荷花。记得年时沽酒、那人家。
5、《蒹葭》先秦:佚名。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6、《南湖晚秋》 唐五代·白居易。八月白露降,湖中水方老。但夕秋风多,衰荷半倾倒。手攀青枫树,足蹋黄芦草。惨澹老容颜,冷落秋怀抱。有兄在淮楚,有弟在蜀道。万里何时来,烟波白浩浩。
7、行背青山郭,吟当白露秋。出处:《江行无题一百首(一作钱珝诗)》钱起,释义:向着背离青山的地方出发,在白露时节吟诗。
8、茅屋空山暮,荷衣白露浓。出处:《药堂秋暮》钱起,释义:日暮,在空山的茅屋,周边的荷叶上起了露水。
9、白露蚕已丝,空林日凄清。出处:《卧疾,答刘道士》钱起。释义:白露时节蚕已经吐丝,空旷的林子里阳光暗淡。
白露的诗范文3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主人公名叫魏宏远。
魏宏远出生在内蒙古呼伦贝尔大草原的一个偏僻、荒凉的小村庄。那里的气候条件恶劣,最低气温接近零下40摄氏度。很多当地人患有一种叫做大骨节的地方病,魏宏远不幸也被这种病魔缠身。这是一种以软骨坏死为主要改变的变形性骨关节病,病人的关节疼痛难忍,增粗变形,肌肉萎缩,行走困难。
5岁那年,魏宏远的母亲不幸去世了。在此之前,为给母亲治病,家中已欠下巨额外债,之后父亲用了10多年的时间才还清。由于子女太多,父亲照顾不过来,魏宏远被寄养在了河南舞阳的一个远房亲戚家。亲戚家已有3个孩子,家境也不好。魏宏远经常挨饿,每天最多吃两顿饭,接下来便是拣柴、割草、放羊、喂兔子,天不亮还要到集市上拾菜叶。
那时的魏宏远蓬头垢面,身上生满虱子,冬天手脚冻得流脓,身上满是大片的疤痕。当时,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吃一顿饱饭。由于营养不良,加之水土不服,以及未能及时的治疗,魏宏远的身体发育受到严重影响。身材矮小,成年时身高不足1.50米,而且膝关节外翻,两腿畸形,双腿呈X型,走路不协调……这一切的一切,为他日后的人生埋下痛苦的伏笔。
第一次感到世间的不公平是在中考后。那一年,魏宏远15岁。他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省重点高中,分数远远高出所报考学校的录取线。小小年纪的魏宏远欣喜异常,可是,体检以后,他被无情地拒之门外。
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魏宏远叩开了县教育局局长办公室的门。当时,他真想把满腹的委屈说给局长听,可是因为紧张,他显得语无伦次,在泛着的点点泪光中,他最终讲清了没被录取的原因以及渴望上学的想法。好心的局长为他写了一张推荐条。
魏宏远把局长的推荐条呈给一所普通高中的校长,校长同意接收,但名分是“高价插班生”。尽管如此,魏宏远已满怀感激了――在失学近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恐惧缠绕着他,使他艰于呼吸,近乎死亡。现在他终于在绝望中收获了希望。
那一年高考结束,魏宏远18岁。然而,命运竟是那样的捉弄人,3年前的情景再次重演:尽管他的分数远远超过了所报考院校的录取线,但再次因为体检而失去升学机会,原因当然还是他的身体残疾。
被大学拒之门外,在凄苦的泪光中,魏宏远知道了生活的残酷、命运的不幸,他不敢再对求学产生幻想,剩余的只有眼泪。可是,眼泪有什么用呢?眼泪不能填饱肚子,眼泪不能维持生活,眼泪更不能给予他人格的尊严。
生活不允许魏宏远游手好闲,18岁的他开始了街头摆地摊的生活。
清晨,在当时舞阳县城一条简陋的小街道上,一个最常见的境头是:一个文弱少年吃力地架着推车,小推车装着满满的蔬菜,很沉很重,少年满头大汗,累得喘不过气来。夕阳下,少年收摊儿了,还是拉着车,瘦弱的身体尽管矮小,但背影拉得很长……
魏宏远不断地变换着经营方式。隔一段时间,人们会发现,在路旁卖早餐的小贩中,又多出了一个摊点和一张稚嫩的笑脸,原来,魏宏远又改行卖起了烧饼、馒头……
自强不息实现大学梦
在一年多的街头小贩生活中,魏宏远没有忘记一件事情,那就是读书,尽管此时的理想和梦想已很遥远,但他还是满怀热情地憧憬着,盼望有一天老天能睁开眼睛,眷恋一下这个在逆境中挣扎的跋涉者。于是,在结束了一天的辛勤劳碌之后,魏宏远常常把目光聚焦在书本上。他暗暗下决心:一定要继续求学,因为只有求学才能改变未来。
夏日的一天,魏宏远遇上了河南临颖县第一高中的谌素娥老师。谌老师是全国特级教师,不仅课讲得好,更是个热心肠。看到眼前的学生如此憔悴,谌老师感到心在隐隐作痛。“跟我学一年吧,我一定想办法把你送进大学!”
在谌老师的帮助下,魏宏远重新回到课堂。他倍加珍惜读书的机会,读书像是在拼命。一年的勤奋换来高考的巨大丰收,魏宏远终于被兰州大学录取。在当年河南省所有报考兰州大学的考生中,他以总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被破格录取。这件事在舞阳和临颍两县引起了很大轰动。
选择兰州大学,是因为这个学校的学费最低。然而为了第一年的学费,魏宏远家中还是卖掉了一头大猪、六头小猪和一头小牛犊,又多处举债才将学费凑齐。在只身赶赴兰州的火车上,魏宏远意识到自己已经“榨干”了家里的最后一滴血,今后的一切只能靠自己了。
在交完第一年的全部费用后,魏宏远的口袋里只剩下了几十元钱。
学费贷款,生活费自赚;五天上课,两天兼职,魏宏远四年的大学生活就是这样的安排的。做家教、发传单、发放调查问卷、做新闻通讯员……扳起手指头,魏宏远曾做过的兼职,十个指头都数不过来。
魏宏远的大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觉得,家庭贫寒并不意味自己一定会生活拮据,乐观的他不会为了省钱去节衣缩食,在保证学业的前提下,他要学习赚更多的钱,让自己吃好、穿好、学好。魏宏远没有再向家里要钱,四年大学,他不仅学到了知识,更锻炼了适应社会的能力。
大学毕业后,魏宏远回到了河南临颍县第一高中,做了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室里,他是最矮的人,可是他知识渊博,他的特殊经历本身就是一本教材,学生能够从他身上感受到一种力量。他讲课幽默风趣、妙语连珠。在学生的评价中,他的得分很高,他所教班级的语文成绩也一直遥遥领先。魏宏远说:“只有能够照亮自己的人,才能够照亮别人。”
苦难让他成为复旦博士
3年的高中教师生活中,魏宏远有了固定职业和固定收入,接下来,和大多数人一样,魏宏远有了自己的家庭。妻子是个善良本分的女人,全身心地照顾着丈夫。
此时,生活质量和状态有了根本改观,但魏宏远并未安于现状。“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难”。魏宏远想要汲取更多的知识乳汁,在繁忙的教学背后,他毅然选择了考研。
在读完上海大学的硕士后,魏宏远想继续深造,他将目光投向复旦大学。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报考了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博士生。导师陈广宏教授是该大学古籍研究所的副所长,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方面的专家。
对于如何选拔弟子,陈广宏教授有自己的原则。
入学面试那天,包括陈广宏在内的许多专家坐在考官席上,给学生们打分、评估。其实,对于魏宏远的身体畸形,陈广宏已知道,但他并不在乎这一点,他看重的是,魏宏远的专业知识是否出类拔萃。当魏宏远走进面试现场时,除陈广宏教授一副坦然外,其他的专家们着实吃了一惊,来者竟然是一名身体有缺陷者。他能行吗?然而再看看魏宏远,他是那样的充满自信。提问时,陈广宏教授毫不留情,在文史哲知识方面的提问非常苛刻。魏宏远不慌不忙,侃侃而谈、对答如流。
看来,专业知识上无可挑剔,但陈广宏教授仍不放松,他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选择考博的目的是什么?有没有功利色彩?魏宏远愣了一下,仿佛一下回到了当年的求学无门的年代,他含泪说出了自己的心路历程,最后说道:“知识改变了我的命运,知识使我获得尊严,知识也给我带来无限的快乐!我这一生注定将与知识为伴!”
面试现场满是掌声。魏宏远幸运地被录取了。鉴于中晚明文学在整个明代文学乃至元明清文学中的特殊地位,魏宏远选择这个领域作为主攻研究方向,以明代七子派代表作家王世贞为突破口,进行全面考察与重新解读。他还对明代金陵派展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发表多篇系列论文,以视角新颖、材料翔实、论析深入、条理细密,获得学界好评。
此后,学术已使魏宏远获得了脱胎换骨般的清爽和快乐,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中,魏宏远感到无比快意,他可以有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人格,他可以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心声,他在抓紧分分秒秒汲取知识的乳汁。
白露的诗范文4
2022年白露时间几点几分几秒
2022年白露节气时间是公历2022年9月7日17点52分46秒,农历壬寅年八月十二号,星期三。
白露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下一个节气是秋分。当太阳到达黄经165度时为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
白露的由来
当太阳到达黄经一百六十五度时为白露节气。白露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这时,人们就会明显地感觉到炎热的夏天已过,而凉爽的秋天已经到来了,昼夜温差可达十多度。
阳气是在夏至达到顶点,物极必反,阴气也在此时兴起。到了白露,阴气逐渐加重,清晨的露水随之日益加厚,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所以就称之为白露。还有一种说法是,白露前后,夏日残留的暑气逐渐消失,天地的阴气上升扩散,天气渐渐转凉,清晨的露水日益加厚,在草叶面上凝结成一层白白的水滴,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
白露节气吃什么
吃鸭肉
对于身体弱的人而言,秋季还是应该吃些肉类补一补的。在肉类的选择上,以鸭肉为最好。因为秋天的鸭子是最肥嫩的,而且还有一定的医疗功效。秋天燥邪严重,吃些凉性的鸭肉,对于体内有热、爱上火的人而言,便可起到祛火除燥的作用。
吃秋梨
秋梨就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中医认为梨性凉味甘,能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是去燥的最佳选择。如果有咽干喉痛等上火症状,生吃就好。如果想要起到滋阴润肺、润喉祛痰的功效,熟吃更佳。可以将梨隔水蒸过,煮汤或者做成粥来吃,这样也可以将梨的寒性除去,食用起来更加安全。
吃大枣
《本草纲目》认为枣味甘、性温,能补中益气、养血生津,对于“脾虚弱、食少便溏、气血亏虚”等疾病有很好的治疗效果。坊间甚至流传有“一日吃仨枣,红颜不显老”的俗言。用红枣加大米熬成粥,对保肝护肝也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大枣不宜食用过多,“多食令人寒热,凡赢瘦者不可食”,最好不超多5粒。
吃豆类
绿豆:其实,生活中有些食物即可消暑又可化湿邪,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绿豆汤了。那汁液碧绿的绿豆汤不仅可解暑热之毒,还可化湿,助你的脾胃解围。
白露的诗范文5
一、安置过去:作为历史空间的白鹿原
空间作为电影叙事的载体,是“它总的感染形式”、“最重要的东西”,不仅涉及故事的背景,而且往往与形象塑造、主题思想联系在一起,正如多宾所言“凡是影片中围绕着人的那些东西——大自然、实物、环境——有时只不过是动作的地点,是影片中事件展开的真实的背景。但是环境又往往担负着另一种更为广泛的形象和思想的任务。人的周围环境以其独特的方式来表达整个影片或影片个别场面的主题”①;同时,由于空间表意的多层面性,电影空间的分析往往不局限与自然的物理空间层面,在更大的程度上与文化层面相结合,因此对空间的研究也往往与空间与文化的相互关系作为研究重点。电影中的白鹿原,是地理空间和历史空间的统一体,见证、经历与安置在时代洪流发展中的事件与记忆。
与原著更为宏大和广阔的故事背景相比电影《白鹿原》将封闭的地理空间作为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一方面集中表现白鹿父子两代人间的故事关系,对原著的复杂人物关系进行了约束与凝练,另一方面将原内外的历史事件以一种经历和见证的姿态予以展示,更符合了电影视觉形象要求,也成为对历史和过去的“安置”空间。白鹿原作为一个承载的地理空间和历史空间,在电影中显示出两个重要特征:一是封闭性,第二是典型性。
首先,白鹿原是一个封闭空间,这个封闭空间既是故事发生的背景与承载者,也是传统文化下影响下的待开发空间。电影中对原内与原外的标志十分明显,白鹿原的牌楼、河流成为电影叙事空间表现的标志物。电影对白鹿原封闭空间内的建构是电影塑造的主体,对原外空间的描述相对较少,但内外的对比是其叙事张力之一。相对于外来力量,自上而下的力量而言,以白嘉轩为代表的白鹿原与族人是被动的,片中诸如民国建立消息的得知、军阀的进入等外面的世界对白鹿原的冲击都是以与空间的标示紧密相关。而以鹿兆鹏、黑娃等人为代表的源自白鹿原内部的力量也是从空间层面完成对传统文化的挣脱,原著中白孝文对自己的后来的妻子说过这样的话“谁走不出这原一辈子没出息”可视为白鹿原作为文化空间挣脱的一个注脚。电影中鹿兆鹏、黑娃、白孝文都以不通过的方式离开白鹿原这个封闭的文化空间。此三人作为先进文化追求者、普通农民、封建宗族继承者的代表,从不同角度对白嘉轩、鹿子霖为主要代表的父辈传统封建宗族文化进行自觉的或被动的反抗与背叛,而这种反抗与背叛又被置于历史发展的舞台,因而形成白鹿原作为叙事空间上的巨大张力,也成为电影重要的着墨构建之处。
电影中对原内外空间的意义开掘十分明显。原外空间虽未重点描述,但作为原内空间的对立空间含有有着重要意义。不论是同质还是异质,空间都是身体与思想的安置与归宿。鹿兆鹏两次离开白鹿原都是从河水为界,第一次是对抗封建婚姻、找寻自由而离开,原因被鹿子霖分析是由原外求学导致;第二次是国共合作失败“血换来的明白”后暂离国名党势力占据的白鹿原,在影像表达上,河的存在成为他离开白鹿原的地理分界,从画外音的隔河相对到与黑娃的河边话别,作为空间隔离物的河流在电影中多次出现。黑娃对父辈鹿三生活模式的反叛也是以空间的背离开始。他不愿像父亲一样做白家长工而选择离开白鹿原去做麦客。在另外一个空间里,以卧羊(与白鹿原牌楼相对)作为标志的原上又是同质的封建礼教文化空间。黑娃以对白鹿原的背离而得到了与田小娥的结合,却因另外一个空间同样的封建文化压迫而回归白鹿原,他们的婚姻不为正统封建礼教所容,于是就寄身于远离村庄的窑洞空间。白孝文离开白鹿原是同白嘉轩决裂之后,先是败家,变卖了自己在原内的立身空间——房屋和田产,后来是卖身当兵被拉走,他的离开也是以河为地理背景。他们的背离成为对以白鹿原为主体空间自我审视与反思的建构,也是白、鹿、黑娃三人为代表的新一代在历史语境中对传统封建宗族文化的不同角度的冲击。
其次,对白鹿原原内的表现上,电影的空间设置有着典型性场所特点。祠堂、牌楼、戏台等场所成为具有明显的隐喻意义的历史文化空间,容纳了电影叙事结构中的主要事件。新近的空间叙事转向为场所的历史叙事研究提供了一个角度,菲利普·J.埃辛顿认为“历史是过去的地图,其基本单位是场所”、“‘场所’以种种方式触及实质性的问题,它们不仅是时间问题,也是空间问题,它们只能在时空坐标中才能得以发现、阐释和思考”②通过关注“曾经发生过的”空间来“安置过去”,场所成为历史叙事中构建过去的重要空间。从到日本入侵这段历史是中国近代历史中最为混乱与隐晦的阶段,各种势力对封建制度倒塌的舞台上争相上场,对于电影白鹿原来说,事件的发生在哪些空间存在物中生发意义成为电影叙事构建的重要部分,电影通过祠堂、牌楼、戏台的歌典型的场所的展开,将历史叙事与宗族空间联系在一起,也就将人的存在与历史进程共通置于特定空间之下。于是“那些承载着各类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民族认同的空间或地点便成了特殊的景观,成了历史的场所。③”电影中牌楼、祠堂、戏台为标志物的空间反复出现,成为历史的场所来完成影片的整体构建显现出巨大的叙事张力。
无论小说还是电影,对场所空间的强调及其内部意蕴的挖掘都被放在重要位置。对白鹿原内部空间的开掘上,作为仪式性与公众性的场所(以祠堂、戏台、牌楼为代表)往往成为故事的张力空间。在电影中,白鹿原的牌楼电影中多次出现。所起的作用与转场的段落衔接相关,是时间流逝和白鹿原空间存在的标志物,也是白鹿原历史承载的视觉表现者,作为场所的白鹿原安置了1912年到1938年间的历史,其中对祠堂和戏台的空间建构充分体现了场所作为安置过去的叙事功能。影片中戏台及其前面的广场空间在电影中反复出现,如皇粮被抢回原、鹿子霖“革命”当官回原、军阀征粮、农协审判乡长、田福贤回归、日本轰炸白鹿原等均是从这个空间中安排事件、生发意义。无论是台上还是台前,戏剧式的将白鹿原经历的各种历史事件和力量交替予以集中、形象的展现,颇有一番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势头,与历史发展进程遥相对应,成为家族版的近代史。祠堂这一场所同样在电影中多次出现,作为封建宗族伦理的建筑存在,乡约碑前集体朗诵、白孝文身体两次受罚、黑娃捣毁祠堂、白氏父子谈论生育、族人探讨为小娥修庙等均是在这一场所展开,通过这些事件的安置,从侧面对历史和个人的经历与记忆进行空间化处理,集中表现封建宗族文化与人性间的压制与冲突关系,成为叙事意义构建的重要场所。
通过白鹿原封闭空间的构建与典型场所对历史事件的安置。电影《白鹿原》通过空间设置完成对故事背景的交代与叙事张力的生发。当然,这种空间的安置最终还是以事件本身的呈现来展开故事,而在电影《白鹿原》的故事结构中,有关身体的叙事贯穿在场所安置中,成为该片叙事的另一重要特征。
二、身体叙事:作为人欲望和社会属性的双栖地
除了场所对历史的安置,电影中人物的身体与空间的关系也是该片叙事意义构建的重要层面。相对原著而言,电影淡化了白鹿两家的恩怨对立,却将新旧两代人之间的关系凸显在封建制度倒坍的背景之下,丰富了电影的意义内涵。对空间的突出是以典型场所作为重点来展开的,而对人物、事件的意义构建则是以身体叙事作为主要手段来进行的。
身体是欲望的合法空间存在④,也是环境中的主要表现对象。故事的展开离不开环境和人,从身体叙事的角度来说就是离不开空间和身体。这里的身体意义已不是先前人们认为的意识的附着物,不是低下的应当被压制的对象,而是人的存在的基本问题,“身体是一切存在者的基本属性,而理性和信仰才是身体上的附着物。身体通常以欲望作为实践的动力,只要有身体就有欲望,它无处不在发挥着作用,无时不在生产现实——包括精神意识和思想感情。不难理解,‘思想感情的主人是身体’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观点,它还给每个人欲望的身体以合法性”⑤如此以来,身体与欲望结合在一起,成为身体叙事分析的必须,人物情感的产生也与身体欲望密切相关。片中白嘉轩直且硬的腰杆、被吊在戏台上的肉身、鹿三的辫子等等都因与“身体涵义”而充满了隐喻意味。电影《白鹿原》中欲望、身体、文化空间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制约关系,一方面身体作为社会的存在与所处空间在文化层面上要保持一致,空间成为身体存在的地理、文化依托;另一方面,欲望的身体又在一定程度上与文化空间压制下的身体在涵义上不相一致,身体叙事层面上展现了欲望与文化空间的对抗与挣扎。身体对电影空间建构的叙事张力因而得以表现。《白鹿原》中,作为欲望与文化承载的双栖地,身体的空间关系处理是电影叙事的一大特色。祠堂、窑洞、身体(或附属物)等都成为欲望与文化争夺、制约、对抗的空间所在,尤其是田小娥,成为盘活和贯通整体电影叙事的关键架构。
先看作为公共空间的祠堂与身体之间在叙事处理方面的设置。作为封建宗族文化的化身,电影中仪式性的事件完成均是在此空间内完成,当众性与对肉体施刑是它作为封建制度下惩罚的特点,祠堂成为公众性和施威的场所;同时,这个空间排斥对离经叛道者身体的进入,借以制约、边缘异己的观念与主张。比如其中祠堂内白嘉轩对白孝文的两次体罚。第一次是儿童时候因看动物,因为违反了“非礼勿视”,被体罚的白孝文被白嘉轩训以“啥叫礼义廉耻啥叫仁义”;第二次是因为与被宗规所不忍的田小娥私通。两次受罚成为孝文身体与封建礼教间关系的标志性事件:儿童时因顽劣无知犯诫,身体遭受痛苦并被封建文化空间所压制,欲望身体不能得到满足与延续;成年时因欲望驱使而与小娥私通受罚完成对封建文化空间的决裂,田小娥的怀孕标志着对他欲望释放了的身体存在的肯定。作为封建时代末世衰落涵义外在表现,电影对白嘉轩这位“腰杆很硬很直”的封建族长延续自己时出现了问题是通过白孝文作为家中独子的身体存在强调的,也是在祠堂倒地的乡约碑前,白嘉轩希望白孝文要继续香火,在得知白孝文使不出男人的“豪狠劲”时建议用冷先生开药来完成身体延续,因为孝文当时的社会身份既是自己独子也是白鹿原的族长。而白孝文“不能”的身体的问题正是源自封建礼教的心理问题。“裤子”成为他封建礼教观廉耻的遮盖,当他时则不能完成男人欲望的满足。他对裤子的依赖成为最明显的隐喻,这种被羞耻道德所压抑的身体成为其欲望的障碍,也使得他的身体在空间中不能继续延续自己。而在与白嘉轩决裂之后,“不要脸了就像个男人的样子了”。放弃了传统封建道德约束的身体成为反叛传统礼教压制的象征,同时也从身体上找回了自我——田小娥怀孕了。同样的制约与对抗也体现在黑娃和田小娥身上。田小娥因为欲望而放弃自己举人妻子的社会身份与黑娃结合,也承受了作为夫权的的身体酷刑(夹手、吊打),他们的婚姻不能进入祠堂这个公共空间,意味着他们的存在得不到封建宗族礼教下的社会空间的承认。他们所安身的窑洞在这里成为被打压、被边缘同时又是与祠堂相对抗的一个空间所在。故在“革命”后,黑娃带领田小娥等人最终进入祠堂并捣毁它的乡约碑身,完成自由的身体存在对封建礼教文化的破坏。在祠堂空间的体罚和排斥体现了封建时代惩罚的特点:在公众空间对肉体惩罚,以示宗族礼教规约威严;同时在公共空间内,排斥个人的合法性,完成对个体空间的威胁与压制。而影片中的故事发展正是从封建礼教空间中的个人身体的欲望挣扎和对抗来完成的。
再看对田小娥身体的叙事设置。田小娥作为电影盘活整个整个叙事关系的人物,因身体欲望而推动故事发展。不想跟鹿三一样命运的黑娃觉得走出白鹿原并与田小娥相遇。对两人描写在电影中同等场景相比占据了更大的篇幅,是对田小娥身体描写中最为华彩和浓重的一部分,二人从相遇到在结合,电影通过身体在不同空间(房间、田间)的描写,展现了逃离白鹿原封闭空间的身体与被封建婚姻制度所压抑的身体之间浓重的。作为自由恋爱的代表,黑娃和田小娥的结合被新文化的化身鹿兆鹏所赞扬与接受。两人安身的窑洞在一定程度上说是田小娥的身体空间的延伸。在这里,黑娃与她精心维持彼此间的存在,黑娃以出卖体力来维持生活,而田小娥对黑娃说“即使你开窑子我也跟你去”;黑娃离开后,鹿子霖作为“匪属”能够脱掉保障所相约的面孔在小娥的炕上哭泣,也试图在她身上寻找慰藉,田小娥的身体空间成为他欲望的避难所和反击工具,凭借小娥身体对白孝文的吸引鹿子霖完成了对白嘉轩的道德攻击。而对白孝文来说,窑洞是田小娥的身体引导下自己身体欲望实现的空间。这个空间成为身体对封建宗规的对抗,当看见孝文从小娥窑洞里走出后,白嘉轩挺直如同牌楼一样的身子轰然倒下。白孝文进入窑洞空间导致自身肉体的惩罚以及与父亲的决裂。他对父亲的反抗也是以自己在封建宗族空间的退出来实现:他不再是族长,同时变卖了自己的土地和田产,继而将之挥霍与赌博与抽大烟以及与小娥的狂欢之中。在得知小娥怀有自己骨肉之后,为了维系生存,他去要舍饭,向鹿三要馍,继而以15大洋出卖自己身体,希冀在当时得以维系小娥与自己的身体存在。但在封建制度之下这种空间是不能继续下去的,田小娥最终被自己的公公、主子白嘉轩的忠实长工鹿三所杀,电影中有这样一幕,杀死小娥临走之前的鹿三将嘉轩撑在窑洞上的柱子撤掉,而窑洞这个边缘空间也就轰然消失。田小娥死后,由于忌惮瘟疫,对田小娥骨殖的处理也展现了身体在空间延续的不同理念。乡民由于害怕而顺从,要为田小娥建庙来供奉,鹿子霖则试图以此来取代白嘉轩成为族长;而白嘉轩则从对立的角度来建一座青砖六角塔。庙与塔作为一个空间形象展现了对小娥身体的不同态度:一个是要为之塑像供奉;另一个则是将之烧成骨灰用塔来压制。原小说中并无田小娥怀孕的情节,电影中此情节的设置一方面为白孝文为换取自己骨肉存货卖身离开白鹿原做交代,更重要的是孩子作为身体的延续成为对封建宗族文化的控诉。进入私人身体层面的欲望实现最终使白家香火延续,但却与礼义廉耻无关。在建塔时对嘉轩得知小娥怀有孝文骨肉的刻意强调,也从身体(母子骨灰)与空间(镇压之塔)之间的对立来表现白嘉轩的封建宗族文化本性:宁可影响后代风水(身体、空间)受损也不能对离经叛道身体的容忍与妥协。综观来看,从身体的欲望与社会文化属性出发,田小娥身体不仅构架了影片的主体叙事,还承载了更多的象征意义, “是土地的象征,是地母的象征,代表着受礼教所压迫的一代女性的形象⑥”,深化了影片的内在意义。
综上所述,在电影《白鹿原》中,小说宏大的背景与复杂的的人物关系经过改编得到了约束和集中,凸显了小说《白鹿原》的空间和身体意义并将之作为电影叙事构筑重点。以田小娥作为贯穿故事的主线,通过作为欲望和社会双重属性的身体,电影叙事将小说整体的故事构架连接起来,并赋予了不同人物以性格个性和关系张力;与此同时,电影将个人、家族故事置于历史背景之中,将白鹿原同代人和两代人之间的恩怨情仇与历史宏观结合,赋予了白鹿原深层次的文化空间涵义。
注 释
①[苏]多宾著,罗慧生、伍刚译:《电影艺术诗学》,中国电影出版社1984年版,第108页。
②菲利普·J·埃辛顿著,杨莉译:《安置过去:历史空间理论的基础》,《江西社会科学》2008年第9期。
③龙迪勇:《历史叙事的空间基础》,《思想战线》2009年第5期。
④卢衍鹏:《论1990年代中国文学中欲望叙事的多义、异化与悖论》,《文艺争鸣》2012年第8期。
⑤李镇:《一朵芙蓉著风雨——与中国人‘身体’的觉醒》,饶曙光主编《中国电影分析》,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7年版,第137页。
⑥赛人:《三种〈白鹿原〉的国族寓言与逻辑》, http:///mtimereview/blog/7465860/2/。
白露的诗范文6
关键词:《白鹿原》 《百年孤独》 魔幻现实主义 集体无意识 孤独
《白鹿原》没有采用《百年孤独》那种由将来回忆过去的时空倒流式情节结构方式,也没模仿《百年孤独》那种离奇怪诞的语言叙事方法,但在相当程度上与《百年孤独》的魔幻现实主义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荒诞不经的魔幻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运用许多奇特的想象、极度的夸张,并大量化用印第安传说、东方神话、希伯来神话和《圣经》典故等,将马贡多神奇的自然和马贡多人神奇的意识表现得淋漓尽致。当吉卜赛人拽着两块磁铁走家串户时,磁铁就会使“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挣脱出来而嘎嘎作响,甚至连那些遗失很久的东西,居然也从人们寻找多遍的地方钻出来……”因为荒诞,不合理便成了合理。但在这个虚构世界里,人们又感到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一切魔幻都是真实的。作者在真真假假中影射、讽刺现实,使作品收到强烈的艺术效果。
《白鹿原》基于对本民族文化历史传统、本民族思维方式和本民族精神心理状态进行深入思考之后,精心策划改造创作的结果,表现出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是独特和新颖的,具有明显的中国传统文化绵密的气韵和厚重的民族精神特质。《白鹿原》一开始就带有魔幻色彩,对梦境的描写,不仅具有表现人心理意识活动的真实性,而且还具有通过对神秘因素的成功利用以征服读者的修辞性和艺术性。镇妖塔下雪后枯木的蓬蒿草丛里,“居然有许多蝴蝶在飞舞”;白灵牺牲的当天晚上托给白嘉轩、白赵氏和朱白氏的梦;朱先生的未卜先知的本领等。这些情节丰富了小说的魔幻色彩。这两篇作品中,都安排了貌似荒诞怪奇,充满迷信色彩的情节,作者把它们作为一种隐晦不明的状态,一同汇入马贡多与白鹿原的文化与历史,这反倒达成了另一种更为丰富的真实。既把握了历史,又写得混沌虚幻,使作品格外的丰厚与凝重,也耐得起人们的咀嚼和回味。
二、集体的无意识
《百年孤独》通过描写马贡多人世代相传而又荒诞不经的历史,揭示拉美民族散乱无序的集体孤独心理状态和民族文化精神衰败的原因。而《白鹿原》通过白、鹿两姓同一家族内部的长期争斗,揭示出中国数千年来历史文化传统精神得以延续不断的原因,反映出中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的文化弊端。
《白鹿原》和《百年孤独》都写到了革命和动乱,这些受着一种茫然不为人知的无形神秘力量支配着,牵着人们的鼻子去纷争内耗。鹿兆鹏、鹿兆海、白灵、黑娃等人的行动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进行,他们的“革命”都是具有典型无向性和盲目性的,这与马贡多奥雷良诺上校情形十分相似。他们闹不清是什么力量在牵引着自己并将自己推上了反叛者的道路,他们离开祖先们世代生活着的土地是为了摆脱现有的尴尬的处境还是个体生命意识的萌动? 还是对传统文化的反叛?白鹿原的动乱以家族理想和道德伦常的衰败而告终。马贡多受西方殖民主义文化的侵略而引起盲目内战;白鹿原的动荡来源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派系战乱,从当时当地的情况看,这些战乱都是无法理解无法接受,被人们强烈抵触着的神秘怪异的东西目标虚无又假设神圣。白鹿原人和马贡多人的生活都是建立在已经失真的对过去理想生活的错觉向往基础上的。“仁义白鹿村”的确立和马贡多镇的初建,都是在传说想象中的平静安逸中开始。他们念念不忘过去的美好,却始终又不知道过去究竟好在何处,于是便不去想将来的生活。
三、孤独的凄凉
“孤独”是《百年孤独》内容的构成,更是小说意蕴所在。最引人注目的人物当数奥雷良诺上校,他一生经历了不计其数的血腥杀戮,不仅没有变得勇敢,反而更加胆怯。当他发现自己奋斗了一生也没办法摆脱死亡的控制,便心灰意冷,耽于做小金鱼,卖金币,再打成小金鱼的恶性循环中。而《白鹿原》对死亡恐惧而产生的孤独并不显著。族长白嘉轩从人格魅力、个性特点来说比上校更具感染力。
《白鹿原》和《百年孤独》真实的历史感、丰厚的文化内涵与大胆空灵的想象相交融,创造出一种大气磅礴、悲壮崇高的小说风格。两者都展示了民族发展史上的心理缺陷,寄寓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同中有异,异中有同,能启迪读者多层次的思考,并让读者记住:不论历史多么沉重,毕竟他们各自的民族也就是人类历史有过生命的蓬勃。
参考文献:
[1].实:《白鹿原》,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
[2].畅广元:《从文化角度考察实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
[3].加西亚•马尔克斯著,黄锦炎等译:《百年孤独》,杭州文艺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