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继母小说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继母小说范文1
书中的第一代是瓦尔特·莫莱尔和葛楚德夫妇。瓦尔特原本充满了活力,乐观、讨人喜欢;但是后来却脾气变坏,酗酒打人,成为行尸走肉。妻子葛楚德的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变化,她在资产阶级的教育下希望丈夫成为一位有教养的人;但实际情况是“有三个月她完全快活满意,有六个月她很幸福”,然而这幸福感逐渐消失。
对丈夫的失望使葛楚德在精神上受到压抑,她将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起初她钟爱威廉,不幸威廉早夭,于是她对保罗产生了强烈的感情。保罗则在幼年时崇拜母亲,长大后,他的恋爱生活受到了母亲极大的影响。
保罗的女朋友米丽安崇拜精神生活,对反感,即便是她决定与保罗成为情侣的时候,她也是向上帝祈祷:“让我光荣地爱他吧,因为他也是你的儿子。”
(来源:文章屋网 )
继母小说范文2
1、清楚标题的含义是什么,首先明确标题的表面义即字典义,然后弄清标题的语境义及延伸义,而语境义和延伸义一般与文章的主题有着直接的关系。
2、清楚为什么设这个标题一般从文章的写作内容、行文结构和中心主旨这三个方面作答。
3、清楚标题和内容的关系答题时多从思路、从内容、从中心着手,要善于发现潜在的命题点,挖掘出命题中的表层与深层含义。
继母小说范文3
关键词:六朝地记;人物传,小说性
中图分类号:G2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9-0000-01
六朝地记作品形式多样,其中既有山水地记,又有人物传、异物志等。以人物传为例,其写作手法、内容、艺术特点等均与同时代的志怪、志人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并体现出鲜明的小说性特征。除了从故事内容、体例等看出地记的小说性特征外,早期的目录学著作将地记中一些作品与某些志怪小说分到一类,此种现象也颇能证明其体例与志怪小说的类似。
以六朝扬州地记中保留下来的作品为例,以某地人物传,某地人物记为题目的作品如《豫章烈士传》等被《隋书 经籍志》(以下简称《隋志》)列入“杂传”类,目前学术界认为是地记而被《隋志》列入杂传类的扬州地区作品有《会稽先贤传》、《会稽后贤传记》、《会稽典录》、《会稽先贤像赞》、《吴先贤传》等。此类作品根据现存辑佚情况看大部分以写人为主。[1]值得注意的一点现象是,与这些作品同时列入“杂传”类的作品还有刘义庆的《幽明录》以及干宝的《搜神记》。《幽明录》和《搜神记》作为“志怪小说之祖”当今学术界已没有争议,这两部书被公认为志怪小说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其内容的不真实和虚构性,而与这两部书并列入“杂传”类的上述人物传记应具有与其相近似的内容和写作特色。而且根据存世作品内容来看,此种现象亦得以证实。
另外,《隋志》的“杂传”类小序里也已经非常明确的点明了此类书的共同特征,由于此类作品当时非常多,所以序里这样提及:“因其事类,相继而作者甚众,名目转广,而又杂以虚诞怪妄之说”。这就非常明确的点明了这类书的共同特征,即“虚诞怪妄”。作为“史官之末事”[2],这类作品在写作时体例不像正史严格,它们的出现只是弥补史官只记人君正史的缺憾,“补正史之不足”,即“广其所记,非独人君之举”[3]。《隋志》在溯源时提及此种现象早在周代就已出现:“《周官》…….故自公卿诸侯,至于群士,善恶之迹,毕集史职。而又闾胥之政,凡聚众庶,书其敬敏任恤者,旅师每月书其孝悌睦有学者,党正岁书其德行道艺者,而献其书…….”这就说明,从周代开始,这类作品的内容大都是“称美而不显恶”,到了汉代,则又是“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善恶之事,靡不毕集”[4]。到了东汉光武帝时,则“始诏南阳,撰作风俗,故沛,三辅有耆旧节士之序,鲁,庐江有名德先贤之赞,郡国之书,由是而作”[5]。
以上数条,给我们提供了一下信息:郡国之书是东汉之时光武帝刘秀诏令作《南阳风俗传》时开始的;郡国之书的内容则有的写地理风俗,有的写人物,写对某一地区耆旧先贤的传赞;此类郡国之书的写法便是上文提到的“虚诞怪妄”。以上几点内容,就说明地记里面此类作品的写作特色当是与《搜神记》等有着相类似的内容。《隋书》之后,《旧唐书 经籍志》沿袭《隋书》分类方法,将上述各类仍列入“杂传”,而《新唐书 艺文志》把上述“耆旧传”、“先贤传”等仍列入杂传类,但是却将曾与之共列入杂传类的《搜神记》等另立一类入“小说”。这说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古人对文体的划分更加细致,分类更加详细、精确,地记中的这些作品仍被列入杂传而没有随《搜神记》等被同列入“小说”类,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其内容之“杂”。这些作品,除了写人物外,还要写地理,不像《搜神记》《幽明录》等一样通篇以一种题材模式成书。而且此类书宥于地域限制,多写一个地区的故事,而不能如《搜神记》一样,“广罗四方异闻”。因其掺杂的此类内容,所以,即使其中有小说性的描写,但因其内容不像《搜神记》一样纯以志怪为主,所以终未能如《搜神记》等一样,被纳入“小说”类。
一直到清代,地记中的此类作品划分仍然有着不同的标准,有的入“杂传”,有的入“地理”。如前人所说:“案汉魏六朝地理之书,大体略如《华阳国志》之体,有建置,有人物,有传有赞,而注意于人物者为多。自来著录之家,务欲各充其类,以人物为重者入之传记,以土地为重者入之地理,亦或一书而两类互见,不避重复,或裁篇而分类录存,不嫌割裂。各随其意,各存其是,初无一定之例也。”这就说明,由于地理书涵盖的内容较驳杂,直到清代,学者们对于地理书的分类还是标准不一,于是各取所好,“各充其类”,只要其某一方面内容符合自己的分类标准,便将其归入自己的划分范围。又由于杂传中的有些作品如《会稽先贤传》等是分地区进行写作的,而且其中除了人物描写外,还有“土地”,所以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在分类时便将其逐渐纳入地方志。地记产生初期的此类地方性著作,其中的人物传记等部分虽然没有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被单独列出来,但从历代目录学家的分类中仍然是把它们当成是与志怪小说相同或相似的文体。此类人物传与《搜神记》同被《隋志》归入“杂传”一类而被《新唐书》各划分成“杂传”和“小说”两类,原因就如上文所论述的“杂”,和其小说内容的未完全独立。
从上述目录学的划分中也可看出,小说与地记中的人物传记是本同而末异,二者到后期又被划入不同类别是后代文体观念进一步发展导致的的体裁划分进一步细化的结果。王恒展在《中国小说发展史概论》一书中介绍此类作品的小说性时,曾这样说过:“这些作品大都不受历史的局限……失去了历史散文的纪实性,步入了文学的殿堂。从作品方面讲大都具有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艺术情调,从而具有了小说的性质。”此书侧重于从小说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及其每一阶段的关系及性质入手,所以将此类作品的作用称为是“历史散文与小说之间的过渡与桥梁”,这是从其宏观的整体作用的角度来讲的,但如果仅从微观角度出发,不将其放入宏观的历史发展角度考虑,仅从其作品中的写作手法、写作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讲,则它们已无疑具有了小说的性质。就如郭丹在《史传文学与中国古代小说》一文中所说:“史传文学中的一些志怪描写,把他们独立出来,就是小说”[6]。
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一书在论述魏晋文学时也提到此时期诸如地记等“杂传”等对现代小说的影响时说:“现代概念的小说另一个源头,是史部类的书籍,尤其是其中的‘杂史’、‘杂传’,古代史部类的书籍,有些含有神怪成分……由于它们本属于史部,除了内容不属于史实以外,在写法上是与其他史部书一样的,尤其是那些杂传类的小说,在文字组织与史部的正式传记颇有近之处。”此段话,颇能说明《隋志》把地记中的人物传划分到‘杂传’类的合理性。地记人物传属于杂传类,而杂传徒有正史人物传记形式之名,而失史传人物描写“征实”之性,而这恰恰就成为后世小说的源头。从六朝的志人志怪到唐宋的传奇、再到明清时笔记、长篇小说的定型,六朝地记中小说化的人物描写无疑对历代小说的演变产生了积极影响。
参考文献
[1] 参见刘玮毅《汉唐方志辑佚》[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版
继母小说范文4
关键词:乔伊斯 尤利西斯 意识流 大师 心理时间
詹姆斯·乔伊斯是一位着名的英国现代“意识流”小说大师。他于1882年2月2日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市郊区的一个中级资产阶级家庭。父亲约翰·乔伊斯是个税务员,平时爱好杯中之物,且喜欢夸夸其谈,在政治上具有明显的民族主义倾向,母亲玛丽是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詹姆斯·乔伊斯从小在耶稣教会学校受天主教教育,准备当神父。中学毕业前,开始同宗教信仰以及都柏林庸俗无聊的社会生活决裂,决心献身于文学。1898年乔伊斯进入都柏林大学专攻现代语言,1902年毕业后赴巴黎学医。1903年,由于母亲病危暂时回乡,他开始写短篇小说。1904年乔伊斯结婚后到意大利和瑞士旅行,并宣布“自愿流亡”,与天主教会统治的爱尔兰彻底决裂。詹姆斯·乔伊斯先后在罗马、的里雅斯特、苏黎世等地以教授语言和为报纸撰稿为生。他的晚年苦于眼病,又为女儿的精神失常所困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沦陷后,乔伊斯迁居苏黎世,终因忧惧频袭,心力交瘁,于1941年1月去世。
1.意识流与意识流小说
“意识流”的概念是由着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最早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意识活动是一种流,是以“思想流”和“意识流”的方式进行的。他还认为:人们过去的意识会不断浮现出来与现在的意识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在主观感觉中具有直接现实性的时间感。后来,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发展了詹姆斯所提出的这种时间感,提出了心理时间的概念;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发展了詹姆斯关于非理性、无意识的观点,肯定了潜意识的存在,并把它看作生命力和意识活动的基础。他们的学说都极大地促进了意识流方法的形成和发展。
在意识流小说创作中,作者不是按照传统小说故事情节发生的先后次序进行创作,而是按照人的意识活动和自由联想来描述故事。意识流创作不受时间和空间的制约,常常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交叉或重叠,其表现形式往往变幻无穷、循环往复。它打破了从理性和逻辑推理解释世界和人的传统观点,以一种恰当的文学形式展现了当代世界和现代人的复杂景象。20世纪40年代,在西方文坛中,意识流小说创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涌现出了一批举世公认的意识流小说大师和着名的意识流作品,例如:法国小说家普鲁斯特及其代表作品《追忆逝水年华》,英国女小说家伍尔夫及其代表作品《达罗威夫人》(1925)、《到灯塔去》(1927)与《海浪》(1931),美国小说家福克纳及其代表作品《喧哗与骚动》(1929)与《当我弥留之际》(1930),爱尔兰小说家乔伊斯及其代表作品《尤利西斯》(1922)和《芬内根们的苏醒》(1939)。这些意识流小说的大师摈弃以往传统的小说结构形式,将飘忽不定和流动不已的意识流作为小说故事描写的主流,在广大读者面前展现出了一幅幅西方社会中人们纷乱复杂的心理活动和意识活动的画面。
1922年,詹姆斯·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正式出版,它既是意识流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意识流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该书的问世轰动了整个西方文坛,获得了举世公认的成功。
2.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
乔伊斯的意识流小说《尤利西斯》的题目源于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奥德修斯。小说取名《尤利西斯》,表明该书和《奥德赛》一样,同是一部史诗,一部记载现代人探索人生和命运的史诗。《尤利西斯》向广大读者展示了西方现代意识,反映了整整一代人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
小说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三位普通的都柏林人在1904年6月16日从早上8点到晚上2点钟一天之内在都柏林的种种经历。故事由居住在都柏林市郊一座古塔里三个主人公展开,一个名叫斯蒂芬·德迪勒斯,他刚刚从巴黎一所院校毕业,是位年轻的历史教师和诗人,他母亲临终时请他跪下祈祷,出于对宗教的反感,他没有听从母亲的要求,母亲死后,他为此事悔恨终身,始终沉浸在懊丧之中。后来,因家道中落,他几乎与领着妹妹们艰难度日的父亲断绝了关系,他离家出走,以教书为生。第二位名叫利厄波尔·布卢姆,他是一位广告推销员,匈牙利犹太人。他常常串街走巷,终日奔忙,却总是劳而无获。他幼子的夭折使他在精神上受到无法弥补的创伤。而他的妻子对他不忠使他羞愧难当。第三个就是布卢姆的妻子莫莉,她是位典型的主义代表,由于布卢姆性功能衰退,她不甘寂寞,常常招蜂引蝶,这一切均使布卢姆蒙受着难言的羞辱和精神折磨。
1904年6月16日清晨,斯蒂芬·德迪勒斯上完了一节历史课后,从校长那儿得到了三英镑二先令的报酬,来到海边漫步,面对翻滚的海浪,他思绪万千,人世的沧桑、大自然的奥妙、时空的永恒、艺术的魅力在他的意识中开始了漫无边际的涌动。他觉对母亲有过的爱恋,觉得对不起父亲。他抱着负罪的感觉渴望在精神上重新得到一位父亲。
同一日的早上八点钟,在埃克尔德街某所房子里,广告推销员利厄波尔·布卢姆正在为自己和妻子莫莉准备早餐。这时,送信人给莫莉送来一封信,内容大致是一名叫波伊兰的青年约定午后四点来看她。布卢姆怀着黯然的心情借故走出了家门。他到邮局取了一封写给他的情书,在一个僻静的地方读了它。而后,他参加了友人的葬礼,在他去墓地途中,他看到了妻子的情夫波伊兰正在向他家的方向走去,于是他脑海里闪现了一系列念头:死亡、埋葬、以尸体为食物的墓地老鼠……一系列荒诞的想象在他心灵深处流淌。
随后,他到《弗里曼日报》社去送交了一个广告图案设计,又去了一趟医院探望因难产而住院的一位夫人。在这里他遇见了斯蒂芬·德迪勒斯,二人一见如故,斯蒂芬说要用自己新领到的工资请客,他们还去了妓院。在那里斯蒂芬酩酊大醉,布卢姆精心照料他。他们终于在彼此身上找到自己精神上最重要的东西。布卢姆找到了失去的儿子,斯蒂芬找到了精神上的父亲。布卢姆回家后告诉妻子斯蒂芬以后要加入他们的生活。这位背叛丈夫的放人刚刚告别了一个情人,“从斯蒂芬的到来朦胧地得到一种母性的满足,又混合着对一个青年男子的冲动。她在快要睡着的瞬间又回忆起她和布卢姆相互热恋的时光。他们的生活似乎会出现好的转机。”整部小说以斯蒂芬零乱无序、恍惚迷离的意识流开始, 又以莫莉长达40多页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结束。
3.乔伊斯《尤利西斯》的创作艺术
《尤利西斯》代表了意识流小说创作的最高成就,无论从形式或内容上都与传统小说背道而驰,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技巧对现代主义文学的创作与发展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笔下的人物形象都有其生活原型。利厄波尔·布卢姆是奥德修斯现代的反英雄的翻版,他妻子莫莉对应奥德修斯的妻子帕涅罗佩,青年学生斯蒂芬·德迪勒斯(以乔伊斯本人为原型)对应奥德修斯的儿子忒勒玛科斯。在小说中,乔伊斯将布卢姆在都柏林街头的一日游荡比作奥德修斯的海外十年漂泊,通过对布卢姆等三人在都柏林街头的一天生活的描述,淋漓尽致地展现他们各自的人生经历、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乔伊斯通过简单的情节描述表现出了最丰富的意识流内涵,其内容触及到了都柏林的政治、历史、哲学、心理学等诸多领域。
在《尤利西斯》的创作过程中,乔伊斯突破传统小说的时空界限,摆脱传统小说中作者的描写或转叙,借鉴了艺术领域中各种生动的表现手法,巧妙地运用了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蒙太奇和时空跳跃等精彩纷呈的意识流手法来描述人物的精神生活和内心活动。
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采用的艺术手段可谓别出心裁,但他使用最多的是内心独白。“《尤利西斯》中的内心独白所涉及内容包罗万象:各种离奇复杂的情感、想象、欲望、猜测、推理、回忆、印象和幻觉互相混杂,形成一条来无影、去无踪、恍惚迷离、稍纵即逝的主观之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乔伊斯的内心独白技巧在布卢姆的妻子莫莉身上几乎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为了真实地描述了莫莉的内心世界,表现莫莉凌晨两点三刻的心理活动,乔伊斯用了长达40多页的篇幅来记载她在似醒非醒、似睡非睡状态下的内心独白,不分段落,没有任何标点符号,如实地记述了她那犹如江水般的滔滔不绝的意识流在过去、现在和将来时空不间断的流动穿梭。这段意识流的文字被人们称为意识流作品中最精彩的典范。
在小说中,乔伊斯的自由联想技巧在布卢姆身上运用得极为成功。“作为一个犹太人,他时刻具有一种深刻的孤独感和异化感。与爱尔兰白领中产阶级为伍使他自惭形秽;想到妻子莫莉水性杨花,与多人勾搭成奸使他觉得无地自容。父亲的自杀,儿子幼年早夭,这都使他感到愁闷与悲哀。他那极其敏感、郁郁寡欢而又胆小怕事的性格以及内心深处严重的失落感,不仅笼罩着他的整个意识领域,而且也随时支配着他的自由联想。”(李维屏:《英美意识流小说》)儿子的夭折、父亲的自杀和妻子的不忠时刻笼罩着他的精神世界,并不时侵袭他的意识,这些因素成了他头脑中的核心意识,他在生活中的所见所闻随时都会引发他对这些事情的联想。
意识流活动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 一种是时间蒙太奇,主体在空间上保持不动, 而人物意识却在时间上移动;另一种是空间蒙太奇,时间保持不动而让空间因素发生变化。在《尤利西斯》中,乔伊斯成功地将时间蒙太奇和空间蒙太奇两种蒙太奇手法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其共同成为渲染小说主题,生动地塑造了主人公的形象。
继母小说范文5
《雷峰塔》是张爱玲的自传体英文小说,加上《易经》和《小团圆》,号称自传小说三部曲。《易经》写的是她的青年时期,在港大求学到二战中香港失守,返回上海期间的故事,《小团圆》写回上海后一直到在美国的日子,而《雷峰塔》则写了她的少年时期,从住在父亲家里一直写到逃离那里,投奔母亲,可以说是她完整的人生轨迹。对于如我一样疯狂地喜欢张爱玲作品的读者来说,很是难得。
在《雷峰塔》里,张爱玲以女童沈琵琶的眼光,去看她的家庭,打点行李、出国旅行的母亲和姑姑,抽大烟、和厮混、家道中落却维持贵族生活的父亲,外表和蔼、内心狡诈、为钱斤斤算计的继母,懦弱胆小却私下里打着小算盘的弟弟。花匠男工们赌钱打牌,婢女老妈子做藤萝花饼吃,老婆子们解开裹脚布洗小脚,说着雷峰塔下的故事,确实有些《红楼梦》的味道。
在弥漫着鸦片烟香甜气味的空气中,沈琵琶(张爱玲)开始了自己的童年故事。这个没落的家,虽然养育了她,但是让她觉得压抑,令她喘不过气来。倒是母亲和姑姑的公寓,西式装饰,一切很清新,让她感觉到温暖舒适。但是,终究她和弟弟还只能住在父亲的家里,因为“你父亲能付得起生活费,我什么钱也没有”。最终,她和母亲相见,还在母亲处过夜,遭到继母荣珠的不快和反感。她找了借口打骂琵琶,却引起了琵琶的反抗。荣珠就更加叫嚷起来,她父亲沈榆溪大怒,“他噼啪两下给了她两个耳刮子,她的头偏到这一边,又偏到那一边,跌在地上”,父亲“胳膊连着拳头,铁条一般追打着她”。之后,便把她“囚禁”在楼上,冷落了她,对她不管不问。平时很疼她的老妈子何干也有责怪她的意思,连不喜欢说话的弟弟也给亲戚们写信,说“家门不幸,家姐玷污门风,遗羞双亲”。令她感觉到绝望与受辱,但也更加坚定了要逃离这个家的信心。
家,就是张爱玲的“雷峰塔”,压得她不能动弹,无法呼吸。对于她的父亲,她是从来没有爱过的,因为从小时候,就没有从他身上得到任何温暖,有的只是惧怕,厌恶。一起长大的弟弟呢,有疼爱他的理由,但是这种理由却被他的所作所为一点点消磨掉。一生中,她最爱的就是她母亲,可是新潮时尚的母亲只顾自己出国留洋,享乐于自己的生活,从来就没有爱过她。还是在过马路的时候,母亲仅有的一次牵过她的手,也令她感觉到“忐忑与欢喜”。父亲守旧,母亲摩登,但是他们身上的共同点就是都很自私,一个只顾抽着鸦片烟,对她无牵无挂;一个只顾辗转于上海和国外,对她很少想念。所以,张爱玲说“父亲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为人(《造人》)”。正因为如此,才让张爱玲在沉湎往事的时候,更加痛彻心扉。
“雷峰塔不是倒了吗?”“难怪世界都变了。”婢女葵花和老妈子何干的闲谈中,岁月悠悠。毕竟,沈琵琶(张爱玲)逃了出来,开始了自己的另一种苦难却传奇的人生。正因为生活的苦难,在才女张爱玲的笔下,《怨女》、《倾城之恋》、《半生缘》等经典作品才更动人,更深刻,才把爱情和婚姻刻画得更入木三分,那里面,又何尝没有遗老父亲、新潮母亲,还有刻薄继母的影子呢?
继母小说范文6
几乎所有人都从电影《卡萨布兰卡》里看到了爱情和背叛,勇敢与牺牲,不过几乎没有人会注意其中的经济学原理。
其实这部经典的黑白片,在开头的几分钟就描述出了市场的诸多要素。产品市场发生在一个人走向吧台付钱点一杯饮料的时候。要素市场的交易也在进行着:钢琴演奏者、侍者和厨师等被雇来完成餐厅的各种工作,老板里克(企业家)用场地经营这家餐厅,购买了咖啡、椅子等“资本”,满足城市居民的各种需求。此外这家咖啡厅还是信息市场。在包间和方桌之间,从纳粹控制的欧洲逃出来的难民打听离开卡萨布兰卡前往美国的消息,间谍们打探镇上德国人的消息,而形单影只的男人和女人获得谁还是单身的消息。
很多人都觉得经济学枯燥乏味,普通人都对经济学教科书敬而远之。即使是经济学专业的学生也难以融会贯通,做到学以致用。事实上经济学无处不在,人们在看电影,读小说的时候也已经在接触经济学的诸多原理了。但是大多数人在阅读《伊利亚特》的时候很少会想探究特洛伊木马的生产成本,观看《时尚女魔头》的时候也不会注意到女主角鞋子的价格。而《看电影读小说,你就能懂经济学》一书正是通过电影情节和小说片段来帮助人们了解经济学原理,可以说本书提供了一个理解经济学原理的崭新视角,同时在理论经济学和电影、文学之间搭建起了桥梁。
这本书的作者是母女两人,母亲是美国圣约瑟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米丽卡·布克曼,女儿亚利桑德拉还是个学生,在纽约大学学习历史和电影制作。本书由32个独立的章节组成,每一个章节对应一个经济学主题,开篇会提出关键概念,然后引出相应的电影场景和小说,进行进一步的阐释。
比如,第五章的主题是专业化,在专业概念解释中,作者提出现代社会不能自给自足,所以出现了专业化,建立起了劳动分工。人们又是如何进行专业化生产的呢?根据的是绝对优势理论和相对优势理论。看到这么抽象的概念估计很多读者都开始皱眉头了。不过随后作者用《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这个故事解释了这些概念。
白雪公主要想留在小矮人的家里躲避继母的魔爪,就要答应一个条件,那就是做好家务活,她要为小矮人们煮饭、铺床、洗衣服和保持屋内的整洁。白雪公主善于做家务,她一直为继母做这些事。小矮人们则只会采矿,对家务不在行。也就是说白雪公主在料理家务上具有相对优势,小矮人在采矿上具有相对优势。还有另外的可能,小矮人们更年长,更强壮,也更有经验,或许无论是在采矿还是在料理家务上都比白雪公主强,也就是说他们具有绝对优势。但是交易还是达成了,白雪公主料理家务,小矮人则专门采矿,于是各司其职,形成了专业化分工。这样一解释,读者对开头提出的经济学概念就有了形象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