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工业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食品工业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食品工业论文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1

新时期食品工业建筑首先应与城市总体和区域规划相协调,尽可能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为适应现代工业化生产的要求,新建筑体量越来越大,总图设计要结合场地地形、地质、地貌等特点,因地制宜并尽可能做到紧凑布置,节约用地。建(构)筑物布置要符合防火和卫生规范及各种安全规定和要求,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保证生产作业线连续、便捷。要使厂内外运输配合协调,避免往返运输与作业线交叉,避免人流、货流交叉。还要考虑合理的功能分区,保证有良好的生产联系、工作环境和职工的休息环境,各种动力设施要尽可能靠近负荷中心,以缩短管线。采用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在生产和使用的全过程尽可能多的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创造一个健康、高效的生产环境,满足地上、地下工程管线的敷设,采用合理的绿化布置。

2项目背景

安徽东鹏饮料有限公司———年产55万t东鹏饮料生产基地,由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东鹏饮料成立于1987年,是深圳市最早的国有饮料企业。近年来,东鹏饮料依托先进的工艺技术和优良的产品品质,形成以食品流通领域为突破口的经营管理理念和管理机制,使公司步入健康快速发展的轨道。饮料发展到今天,其品种极其繁杂。而消费者的消费习惯逐渐趋同。人们日益关注健康和环境,不喜欢糖和添加剂含量高的饮品。保健功能饮料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企业的成长,深圳市东鹏饮料实业有限公司在滁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北工业园,打造安徽东鹏饮料有限公司———年产55万t东鹏饮料生产基地。项目基地西临杭州路,南接东鹏路,交通便捷,总用地面积约为200666m2。整体呈现东北高西南低的态势,地势最高处约为35m,最低处约为29m,最大高差6m左右,并有少量水塘。

3设计理念与规划布局

设计传承企业文化,打造独具文化特色的厂区。以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应用于厂区建设和生产的各个环节,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采用现代工艺技术和现代分析仪器应用于饮料生产的过程中,现代分析仪器对原材料采购、生产过程和产品质量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园区规划以满足生产流线和空间需要为前提,强调生产流线和生产、营销、研发等功能的便利联系。园区的规划结构可概括为“1轴3核5区”,其中“1轴”:指从东鹏路主出入口一直延续到产品检测中心的中轴线。“3核”指分布在厂区的主要景观节点,分别为滨水景观核、办公广场景观核、工业景观核,为员工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6区”为办公区、生产区、物流区、生活配套区、生产配套区、污水处理区。园区依据地形高差和周边道路高程,因地制宜布置6个分区,使得厂区既满足排水等市政管线要求又节约土方量。作为整体的各个局部业已形成明显的相互关系,建筑秩序才得以产生。办公区:承担园区内行政办公、接待等功能,布局有办公楼和前广场,是园区的标志性景观。整个区域以主办公楼为核心,集中展示了东鹏集团的企业文化。办公楼前广场,着重表现其庄重大气。生产区:主要承担产品的生产功能,以高效紧凑布局模式组织生产车间,集约空间并便于管理。物流区:由于厂区里大型物流车运输频繁,在紧靠南侧市政道路的生产区东西南三个方向均布置物流区域,整个厂区的人流、物流力求互不干扰。生活配套区:主要承担员工食宿和其他生活要求的功能。生产配套区:主要承担污水处理等功能。园区规划3个出入口,沿杭州路设1个出入口,东鹏路设2个出入口,其中一个为物流出入口。根据使用功能,园区内道路分为园区主要道路(12m)、园区次要道路(9~6m)。园区机动车停车场共计7处,办公区规划停车场3处,主要为企业办公人员和游客车辆服务。生产区规划停车场2处,主要停放货运车辆。生活配套区既规划了机动车停车场也有非机动车停车场,主要为员工生活服务。厂区车间单体建筑平面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布置,使各生产模块既相互独立又联系紧密,根据卫生要求分别布置不同级别的生产区域,并有适当分隔,设备用房紧邻使用区域,洁净区域设置更衣和洁净通道与其相连,避免交叉污染。建筑风格方面,注重建筑与整体环境的协调,采用水平条形窗体现稳重大气,局部设幕墙和分离片墙形成入口空间,并与之形成虚实对比。开窗结合平面功能,保证采光通风要求。建筑根据工艺特点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与轻钢结构相结合,既满足大跨度空间要求又可分层设置不同功能,使两种结构的特点都得到了充分发挥。当前处在一个迫切需要保持生态环境平衡的时期,轻钢结构体现出轻型、高效、环保、工厂化生产、机械化施工的特点,体现出环保型建筑可持续发展的特点。轻钢结构建筑不仅在大跨度建筑上得到应用,在新时期,轻钢结构体系使得建筑创作与结构的关系更加紧密。设计返回到建筑的本原,从支撑建筑的结构体系上寻找答案,利用当今科技的发展和新材料的涌现,寻求更加合理的结构体系,并由此创造出具有新时期美学价值的建筑形式。生活区由倒班宿舍和食堂组成,沿杭州路布置。利用原有水面形成滨水景观,生活区相对独立,与生产区适当分开,通过一个出入口便捷联系。倒班宿舍平屋面满足可再生能源利用条件,设置太阳能热水系统为职工生活服务,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注重生态的建筑环境不仅是能源,而且是同环境的和谐以及自然的融合。

4结束语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2

β-淀粉酶(EC3.2.1.2)是糖化酶的一种。该酶作用专一性底物时,可以使麦芽糖由α-型变为β-型,发生沃尔登转位反应(Waldeninversion),因此得名β-淀粉酶。当它作用于淀粉时,会产生麦芽糖和β-界限糊精。其广泛存在于各种植物(甘薯、小麦、玉米、大豆)和微生物中。在制药方面,由于其可以制造麦芽糖,所以通常和α-淀粉酶一起用作消化剂[14]。β-淀粉酶在生产麦芽糖浆中的应用麦芽糖的生产只能依靠酶法制备。工业上经常利用耐高温α-淀粉酶的液化、β-淀粉酶糖化,再利用其他的酶进一步糖化,产生出90%以上的麦芽糖浆。生产医用级和食品级麦芽糖需要将淀粉浆浓度调至10%~20%。麦芽糖的吸收不依赖于胰岛素,所以糖尿病病人也可以摄取定量的麦芽糖。2005年,徐忠等人用β-淀粉酶和普鲁兰酶作用成功制备了淀粉糖浆。β-淀粉酶在啤酒生产中的应用在酿造工业中,β-淀粉酶是一种重要的糖化酶。在啤酒生产中,其对啤酒的品质及品种起着关键性作用。将β-淀粉酶用于麦芽的糖化过程中,能够改善麦芽质量,提高得率。β-淀粉酶用于啤酒生产时,可以提高糖化率,节约麦芽的用量,并且可以使生产成本降低大约25万元,生产出来的啤酒品质良好,口味纯正。另外,β-淀粉酶在制药业中也有广泛地应用。

2葡萄糖淀粉酶

葡萄糖淀粉酶的系统名称为a-1,4葡聚糖葡萄糖苷水解酶,简称糖化酶,是一种单链的酸性糖苷水解酶,具有外切酶活性。它由淀粉或类似物分子的非还原末端顺序切开a-1,4糖苷键,生成β-葡萄糖。另外,它还可以水解a-1,6糖苷键和a-1,3糖苷键。糖化酶还用于生产果葡糖浆,后者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另外,其还是一种很好的面包面团改良剂。糖化酶在工业生产中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酒类行业中,糖化酶制剂能够代替自制的麸曲,简化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在干啤酒酿造过程中,能提高麦汁中可发酵性糖的含量。在白酒和曲酒生产中以糖化酶代替酒曲,可以提高出酒率,减少食物的消耗,同时提升了酒的品质。

3异淀粉酶

异淀粉酶是一种脱支酶,可以专一性地切开α-1,6糖苷键形成直链淀粉。当单独使用异淀粉酶使支链淀粉变为直链淀粉,具有凝结成块的特点。利用它的这个特性,可以用作食品薄膜,这种薄膜对氧和油脂剧透具有良好的隔绝性,很适合作为食品的保护层。异淀粉酶与糖化酶协同作用时可以提高糖化速度,如:异淀粉酶与β-淀粉酶复合使用可以大大提高麦芽糖得率。在酒精发酵中采用异淀粉酶,不仅可以使发酵率提高1%~3%,同时还可以提高淀粉的利用率。

4结语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3

使用酶与电极的结合来测定酶底物的方法首先由Clark等人[1]提出。1967年,第一个葡萄糖氧化电极由Updike和Hicks[2]研制成功,他们使用聚丙烯酰胺固定葡萄糖氧化酶,然后再固定到电极上。葡萄糖电极可以定量测定溶液中葡萄糖的含量,标志着生物传感器的发展起点,随后生物传感器迅速发展,各种不同的酶、微生物和细胞等固定到电极上,这些生物传感器具有检测特定底物的功能。现在也开发出了将生物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的新型的生物传感器。

2生物传感器的结构和原理

生物传感器的结构有两个主要的部分:生物反应元件与信号转换器。生物反应元件一般是生物活性物质,比如酶和细胞等,这部分的底物特异性决定了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底物;信号转换器能将生物膜与底物的反应转化为其他信号,主要有电化学电极、光学检测元件和热敏电阻等几种类型,而且信号强度与被测底物含量成正比,再将信号转化为人可识别的数字或图像,便可直观地了解到所测底物的含量。目前生物传感器主要以生物膜为感应元件,结合在电极表面,再用半渗透膜将电极和生物包裹起来,与被测溶液隔开。待测溶液中的成分透过半透膜,有选择性地与膜上的生物元件相结合,产生生化和电化学反应,产生O2、H2、NH4+和CO2等电化学电极能检测的信号,并转换为电信号,再经仪表二次放大并输出,便可测得待测物含量。

3生物传感器的分类

生物传感器的分类方法有很多种。按照其感受器中所采用的生命物质分为:微生物传感器[3~4]、免疫传感器[5]、组织传感器、细胞传感器、酶传感器和DNA传感器[6]等;按照传感器器件检测的原理分为:热敏生物传感器、场效应管生物传感器、压电生物传感器、光学生物传感器、声波道生物传感器、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和介体生物传感器等;按照生物敏感物质相互作用的类型分为:亲和型和代谢型两种。由于生物反应的特异性,每一种底物便对应一大类生物传感器。酶电极根据所用的酶膜的不同便有许多种,例如葡萄糖电极、尿素电极、尿酸电极、胆固醇电极、乳酸电极和丙酮酸电极等。而即使所用的生物膜相同,所用的电极和信号转化器也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例如葡萄糖电极中有的采用pH值电极或碘离子电极作为转换器的电位型葡萄糖电极,也有用氧电极或过氧化氢电极作为转换器的电流型葡萄糖电极等。总之,由众多于生物元件和电极的多样性,生物传感器种类繁多,使用范围广阔,随着生物传感器的不断发展,还有更多的生物膜和电极被开发出来,种类也会指数增长,生物传感器的应用有巨大的发展前景。

4生物传感器的特点

(1)底物特异选择性。由于生物反应底物的专一性,例如酶电极,只对应某一类底物选择性结合,所以即使被测物中其他物质种类很多,也能精确的测出对应底物物质的含量,受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一般不需要进行样品的预处理,被测组分分离与检查同时完成。(2)检测速度快。检出时间短,不需要很长的反应时间。(3)灵敏度高。很小量的底物含量也可以被精确的检测出来,像目前市场上应用的高精度血糖分析仪,其分析精度可以达到0.5%~2.0%,采用就是固定化酶的生物传感器。(4)体积小。可实现在线连续监测,操作方便、可靠、耗材廉价,便于推广。

5生物传感器的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5.1在食品工业中快速检测与生产监控

与常规的传感器(比如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的主要用途相似,不过不是检测生产温度或压力,而是产品或生产过程中某些物质的检测或监控。日本东洋纺织公司利用氨基酸氧化酶电极检测蛋白质分解率,以便在生产中控制水解蛋白质反应的分解程度。1993年RaduG.L.等人制备酪蛋白检测电极,该电极能在9min内检测出0.1~4.0mg/kg的酪蛋白含量。使用最广泛的是发明最早的糖类生物传感器,主要应用于医疗食品及发酵工业中,不仅能测定食品及原料中的单糖含量,双糖和多糖的也能够测定[7]。在食品工业中,生物传感器不仅是一种快速检测产品含糖量的品质控制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对工业生产过程中的中间体进行在线的连续的监控,能在出现问题的开始阶段就及时发现并解决。

5.2食品安全

采用微生物传感器能够检测食品中的微生物数量,若是针对特定的微生物还可以检测出对应菌群,例如大肠杆菌、葡萄糖球菌等的数量,这类传感器主要作为有害微生物的检测手段,而传统的取样平板培养的方法通常需要24h或更长的培养时间,显然微生物传感器更高效快速。韩树波等人研制成功一种新型伏安型细菌总数生物传感器,能够在30min内检测出样品中的总菌数量,适于食品、饮料和环境样品中细菌总数的检测[7]。美国佐治亚科技大学科学家哈特文发明了一种新的生物传感器,可同时检测12种不同的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属和大肠杆菌等[8]。除了有害微生物外,生物传感器也应用于食品中有毒物质的检测,蓖麻毒素、肉毒杆菌毒素B、葡萄球菌毒素和沙蚕毒素的检测都有生物传感器的应用[9]。国外采用枯草杆菌制成的微生物传感器能够在0.8μg/mL范围内的检测出黄曲霉毒素B1[10]。

6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虽然生物传感器有巨大的优势并已获得了很大发展,但是目前的生物传感器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生物传感器在工作过程中,生物元件可能与某些物质发生的不可逆结合,造成生物活性的降低或丧失,会严重影响传感器的灵敏度和使用寿命。工业生产中高温高压的环境也对生物传感器的使用有很大限制。提高生物元件的使用寿命,扩大其使用环境条件范围,选择灵活性强、选择性高的传感元件是重要的研究方向。生物传感器具有高效、灵敏、特异、结构小巧和经济实用等优点,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4

论文摘要:文章从正确树立品牌观念、科学实施品牌战略等相关方面展开叙述,简要地阐明了作者对建筑施工企业打造品牌的一些思考和实质性的建议。

随着一大批重点工程相继建成,中国建筑业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建造能力不断提高,超高层、大跨度房屋建筑施工技术,大跨度预应力、悬索桥梁施工技术,地下工程盾构施工极度盾构机制造技术、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技术,大型复杂成套设备安装技术等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三峡大坝、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杭州湾跨海大桥、上海东海大桥等工程举世瞩目,显示了中国建筑业的技术水平,展现了建筑业的崭新风貌。虽然我国的建筑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和进步,但在品牌建设上仍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因此,伴随着建筑业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每个身处其中的建筑企业必须明确树立正确的品牌经营观念,并通过有效的策略来打造品牌。

一、树立正确的品牌观

1.“树品牌”不等于“做广告”。有些建筑企业的决策者认为,塑造品牌就是做广告,于是企业就不停的做广告,其结果是知名度大大提高了,但提高的不是在目标消费群体之中,而是在大部分与建筑消费无关的群体之中。而且,即便针对目标消费群体,通过广告轰炸提高了品牌知名度,也并不能证明是品牌塑造的成功。实际上,广告更多的是建筑企业进行品牌维护工作的必要手段。建筑企业塑造品牌尽管在一定程度上离不开广告,但又不能只有广告。换句话说,除了做广告,建筑企业仍有大量的事情要做,以全面提高品牌知名度、美誉度和忠诚度。

2.“树品牌”切忌盲目跟风。由于中国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尚处于起步阶段,没有成熟的系统的理论可供参考,所以许多企业不仅塑造品牌的方式盲目跟风,连做广告的具体方式和方法都大致雷同,不仅使大量的宣传费用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更严重的是影响了企业的品牌塑造进程。应该是结合自身企业特征先有个广告预算,然后依据建筑行业的特点,制定合理的广告投放方案,按照轻重缓急来分布广告费,充分考虑可以借助的媒体(不只是户外广告),以达到品牌形象的整体提升。

3.品牌塑造不只是营销管理的组成部分,而是企业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从企业战略的高度进行品牌塑造和管理。品牌塑造的具体表现不只是营销、广告、传播,而是由内往外的企业综合力量的持续传递,它应包含建筑企业的一切内外行动因素;而且品牌塑造是协调与平衡建筑企业自身的发展战略与看法、具体做法和客户看法的管理工具和商业系统,能帮助建筑企业定位的落实、控制、持续、平衡与发展,增强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大幅提升建筑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找准品牌的定位

建筑企业要塑造品牌就必须给品牌一个合理、明确、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据国家统计局数字显示,截至2004年底全国三级以上资质施工企业已达48600多家,如果建筑企业没有自己明确的、独具个性的品牌定位,便很难在这个行业内发出自己的“声音”来。建筑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自己的“声音”,就会一步步被其它建筑品牌的“声音”淹没,淹没的结果只能是企业市场份额逐年降低,并渐渐退出建筑市场。品牌定位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更不是企业领导者主观上的某个想法,它需要结合企业现状和企业战略远景、行业现状以及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来进行综合分析。最后辅以SWOT分析、人性品牌分析(又称“四境界”分析,即:产品境界分析,人性境界分析,需求境界分析,品牌境界分析)等分析工具,系统地加以分析,确定自己的合理定位。

三、精细地进行品牌传播

1.调动全员积极性。品牌的根本要素是人,一个成功品牌的塑造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或一个咨询公司能够独立完成的,它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参与,要求全体员工都必须有品牌管理意识,有意识地维护品牌形象,即要进行“全员品牌管理”。一个企业才能最终塑造出良好的品牌。品牌塑造必须以优异的工程(产品)质量和真诚的客户服务为基础,所以说品牌塑造需要全体员工的全程参与。

2.明确宣传时机。笔者认为,对建筑企业品牌有帮助同时又对社会有益的新闻才能称作合适的新闻。第一,识社会发展之“势”。创造新闻必须认清社会发展的趋势,注意结合一定社会发展阶段的焦点。第二,识行业发展之“势”。相对于社会发展之“势”来说,这一点对于企业的作用更加直接,因为一个企业的新闻如果挖掘或顺应其所处行业发展之“势”,那么其不仅容易在相关媒体上发表,而且很容易得到广泛传播。第三,识企业发展之“势”。识企业发展之“势”的作用同样十分重要,一个企业的新闻主要还是为企业的品牌服务,只有认清企业发展之“势”,即企业发展远景和战略战术,企业创造的新闻才能推动品牌发展,促进企业品牌的可持续发展。第四,识大众兴趣之“势”。识大众兴趣之“势”是指新闻内容必须符合大众或广大消费者的兴趣发展态势以及某个阶段的兴趣重点,并且新闻内容能够给大众暗示:××品牌的产品或服务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潜在的利益。这样就能切实提高品牌在社会大众或消费者心中的知名度、美誉度,甚至可以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只有准确地认清四“势”,建筑企业的品牌塑造人员才能创造出合适的新闻,以推动建筑企业品牌的健康持续发展。

3.重视传播细节。建筑行业是一个必须重视细节的行业。要做到建筑品牌的精细化传播,就必须在制定完善的中长期战略和行之有效的短期策略基础上,注意品牌传播过程中的细节,尊重历史文化,实事求是,尽量避免品牌传播中出现常识性错误,以减少对品牌受到的伤害,在客户心中留下良好的品牌形象。

4.确定媒体组合。要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正确有效的媒体选择和组合。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媒体选择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广告效果的优劣。建筑企业广告的受众应该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和影响力的企业中高层领导,因为他们的意见直接影响结果。因此投放广告时,要重点考虑目标受众经常与哪些媒体接触,主要受哪些媒体影响,然后从中选择主要的几种载具进行投放。

四、强化管理的着力点

1.员工培训。实践证明,培训是提高员工素质,提高员工业务能力,开拓员工视野,宣传贯彻国家法律法规和企业规章制度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应把员工的培训作为提高业务素质、强化提升管理能力和水平、创建品牌工程的最基础工作来抓。抓好了培训,员工的素质提高了,管理的理念就会加强,品牌意识就会强化,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就会有效果。

2.安全质量。施工质量是企业的立业之本,是创品牌工程的核心,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基础。严格执行施工规范、正确运用施工技术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前提,工序安排、检查过程的监控是确保施工质量的关键环节。抓质量,一是要培养员工良好的质量意识和工作习惯;二是要严格工艺纪律,严格施工规范,积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三是要认真进行施工组织和安排,强化施工过程的检查,加强质检员的配置;四是加强技术人员的培养,加强对技术工人的培训,提高施工人员的业务和技术素质。

3.系统管理。这既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专业分工,又是项目实施的重要保障。要实施品牌工程,系统管理必须强化。通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优化员工结构,提高员工素质;通过分配体系的完善,实现人员待遇高低与工作数量和工作质量相匹配;通过人员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优化管理人员的配备,保证施工现场管理人员的素质,保障现场管理水平的稳步提高;通过工程管理系统的强化,确保项目队伍的配备,满足项目劳动力的需要;通过质量、安全的监管检查,促进项目存在问题的整改;通过不断推广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提高项目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保证施工安全;通过对项目设备、材料采购和使用的监控,降低施工成本。

4.全程服务。服务不仅是竣工后的质量保修,而是必须贯穿于前期设计、招投标、施工建设、投产交付等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要扩大服务的内涵,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变简单服务为全功能服务。

总之,发展是企业永恒的追求。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想要在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中,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必须珍惜和切实利用好当前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通过创建品牌工程,提升企业的知名度,以品牌的巨大推动力,带动传统的施工企业适应现代化要求,实现上档升级。

参考文献: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5

很多年以来,我国公用事业产品缺乏一套清晰、明确的价格管理制度,定价中缺乏一些客观定量的依据,主观定性的成分比较大,常常导致管理部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产生矛盾,彼此抱怨和不满。其中一个争论的焦点就是产品成本的问题。因此,必须掌握公用事业产品成本的特性,才能科学、合理地对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进行核算,进而合理定价。总体来说,我国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具有以下特性:

(一)刚性需求易造成公用事业产品成本上升

许多公用事业产品如水、电、煤气、公交、邮电服务等,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其消费具有刚性。作为传统产业部门的公共事业,其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比较困难的。公用事业产品的需求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变得越来越大。所以,刚性需求增加时,为了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往往会推动成本的上升,当公用事业产品属于稀缺性的产品时尤为突出。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公用事业产品成本的这一特性更加明显。例如,为了缓解交通拥堵,开发并使用成本高昂的地下交通轨道和高架交通轨道;为了缓解用水紧张,不得不寻找和开发更远地区的水源;原油、天然气资源的稀缺性,将会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资源或劣等条件的资源,从而导致成本也越来越高。通常来说,成本的上涨势必会导致价格的上涨,尤其是在我国公用事业产品普遍采用成本加成定价模式的情况下。

(二)产品的区域性特征决定了各地成本不可比性,社会平均成本难以获取

公用事业提供的许多产品往往带有区域性的特征。区域差异性的存在,如资源条件、城市规模、市场发育程度、企业技术水平等,不可避免地导致各地区间的产品或服务成本差异较大,可比性较差。而且,不同市场区域的产品不能自由流动,如自来水、管道燃气、公共交通等只能在一定地区之内提供。这样同一类型的企业因所处地区不同,导致它们个别成本的平均值并不能够真正代表社会平均成本。

(三)成本项目构成复杂,人工成本偏高

成本定价模型决定了成本在定价中的重要地位。公用事业产品的成本项目构成比较复杂,其争议性很大。例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颁布的《城市供水定价成本监审办法(试行)》(发改价格〔2010〕2613号)第六条指出:“城市供水定价成本包括制水成本、输配成本和期间费用。”期间费用不是直接成本,不应该属于主营业务成本范围。另外,人工成本的核算存在较大的难度。公用事业单位存在人员众多、人浮于事、劳动效率低下、人均薪酬较高等问题,导致人工成本偏高。

(四)影响成本的经营指标难以确定

公用事业在核算成本时往往会考虑一些诸如能耗物耗标准、劳动生产率、经济技术指标、产销差率、超前建设率、劳动定员、管网漏损率等经营性指标。这些指标往往难以确定,有待进一步探索。例如,产销差率可以被用来衡量公用事业产品从生产到销售是否存在漏损问题。因此,产销差率如何确定就变得举足轻重,指标的度量是按照实际发生数还是按照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否存在?假如存在行业标准,在实践中是否可行?在计算单位成本时,权数的确定直接受到产销差率的影响,从而最终会影响到单位成本的确定。

二、定价不合理原因分析目前我国对公用事业产品的定价不合理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不合理的产品成本,导致成本加成模式下定价不合理

多年以来,成本加成模式是我国公用事业产品定价的主要依据,即价格管理部门根据企业上报的产品成本确定价格。公用事业在确定成本构成的项目时随意性成分较大,往往会推动价格上涨。当成本构成比较随意时,往往会导致企业额外的费用由消费者承担,如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消费者。在有偿使用公用事业产品时,消费者不应该也没有义务为不合理的、不应当归属于产品成本的额外费用买单。例如,若公用事业单位的捐赠支出不构成产品成本,如果会计入账将其作为定价成本,导致价格上涨,则相当于把这笔支出转嫁给了消费者。再比如,作为期间费用的差旅费、业务招待费等均不是直接成本,所以不应该构成主营业务成本的内容。

(二)国有垄断行业保值增值的业绩考核标准与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矛盾

公用事业关系到国计民生,它们大多数处于垄断行业。国有垄断行业业绩考核的一个主要标准是要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而较高的产品成本是达到该标准的一个主要障碍。因此,当公用事业运营成本增加时,为了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采用成本加成低价模式的公用事业必然会对产品价格进行调整,从而出现成本推动价格上涨,企业倒逼政府提价现象。公共事业产品定价过高势必会提高人们的日常支出水平,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三)公共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与公共服务的成本构成了又一对矛盾

许多公用事业属于公共基础设施行业,其提供的产品往往要求具有耐久性、充足性和超前性。公共基础设施不断追求完善,势必会增加产品成本,最终会导致产品价格和公共财政的支出水平上升,所以必须在尽善尽美的公共基础设施及其成本之间寻求平衡。例如,可以直接用于农业灌溉的再生水非要经过除磷脱氮程序,势必会增加初始投资成本,也会推动日常运转成本的上升。

(四)价格机制不灵活

我国公用事业产品具有一定的公益性,政府往往会给予一定的财政支持,故公用事业产品价格的调整一般与当地政府财政状况紧密相关。公用事业产品如水、电、煤气等是广大群众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形成和调整关系到大多数群众的利益,在很多情况下不能随行就市,要完全按照价格理论来指导价格的制定是十分困难的。

(五)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

由于针对公用事业产品价格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阶段制定价格主要依据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就公用事业产品价格而言,目前相关的价格法并没有具体的规定,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待日后进一步补充、完善。第一,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在制定或调整时并没有明确界定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关系;第二,定价依据是完全成本还是部分成本也没有明确界定,从而导致在不同的成本界定情况下,其制定的价格相差甚远;第三,公用事业行业的合理利润率标准亦未明确规定,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解决该问题。

三、基于成本会计视角的公用事业产品定价对策建议

(一)科学合理确定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范围,为定价奠定重要的数据基础

公用事业主要是指为广大群众供应产品或服务的行业,其产品或服务包括水、电、管道燃气、邮政服务、电信服务、公共交通、广播电视和医疗卫生等。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行业的成本核算办法主要是当地政府根据当地情况制定。由于区域差异性的原因,导致各个地区自行制定的成本核算办法很不一致。这不仅给成本监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也直接影响了公用事业产品定价问题。原《国营工业企业成本核算办法》(以下简称“原办法”,现已废止)只针对工业企业的产品成本核算进行了规范,而新制度进一步扩大了行业范围,包括批发零售业、农业、采矿业、信息传输业、房地产业、文化业等在内的十几个行业的产品成本核算标准,为我国公用事业科学合理确定产品成本核算的对象、项目、范围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从而为产品定价奠定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二)对产品成本进行全过程管理,为产品定价提供有力的制定依据

长期以来,我国公用事业采用粗放型的管理方式,管理理念和管理手段都比较落后,对成本的核算、监控也不够全面,严重影响了产品价格的制定。为了加强成本管理,新制度第四条突出了以下方面:一是要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运用;二是重视企业产品成本预算的编制、有效执行以及对执行情况进行分析与考核;三是要建立并落实成本管理责任制;四是树立产品生产全过程控制理念;五是夯实产品成本核算与管理各项基础工作。所以,为了科学合理地制定公用事业产品价格,应当对成本核算工作进行适当调整,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变事后算账的工作模式,从设计到销售进行全过程管控,为产品定价提供有力的制定依据。

(三)引入多种归集分配方法,使产品成本核算和定价更精确

一直以来,我国公用事业产品成本归集分配采用单一的分配指标。例如,仅仅使用工时、分配率等往往容易造成产品成本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关系不一致,成本核算比较混乱、随意,不精确。新制度引入变动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进行产品成本核算,有效地借鉴了国际会计的先进方法,为产品定价提供更为真实、详细的信息依据。

(四)加强成本审核,使价格管理由被动管理向主动管理转变

新制度对原来的成本项目进行了重大调整,进一步明确了成本核算的范围,汇总并整合了以前分散在不同会计科目中的直接成本费用和间接成本费用,不同企业对同类产品的核算内容也进行了统一。这些规范将为成本审核提供依据。例如,原办法规定工业企业在计算产品生产成本时,一般应当设置五个成本项目,即“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工资及福利费、车间经费、企业管理费”;新制度则整合为四个成本项目,即“直接材料、燃料和动力、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新制度关于“直接材料”的定义也发生了变化。原办法中“直接材料”是指“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料、主要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开发的辅助材料”,而新制度则定义为“构成产品实体的原材料以及有助于产品形成的主要材料和辅助材料”。这些新的变化都有助于加强成本审核,主要是检查和监督成本的发生、归集、分配,以及成本计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帮助公用事业建立和完善成本约束制度,夯实产品定价基础。

(五)建立标准成本制度,成立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

目前许多公用事业产品具有垄断性,如果社会平均成本仅由少数几家企业个别成本的均值或独家经营的个别成本决定,势必会造成产品定价的不科学性,难以得到消费者的认同,成本监审也会存在困难。基于此背景,建立标准成本制度,划定定价成本的合理开支范围,有助于促使公用事业单位加强成本管理,保证产品定价的科学性。为了保障标准成本制度的推行,建议具有垄断性质的公用事业单位成立标准成本管理委员会,有助于加强检查监督企业标准成本制度的实施情况,并且可以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在制定标准成本方面的工作,从而确保政府定价的合理性。

(六)将成本控制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业绩考核标准

食品工业论文范文6

关键词: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问题;团队模式

一、引言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工作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是本科学生开始从事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开展独立工作和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能力、素质的全面检查,在当今培养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方面尤其具有重要作用[1]。然而,新时期高校的本科毕业论文质量整体滑坡,显现出越来越多的问题,不少高校甚至存在“存”“废”之争,令不少教育者忧心忡忡[2]认为,本科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严重,已极大地影响到我国本科教育的质量,必须马上采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笔者从我校省级重点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的实践出发,引入团队模式的方式展开毕业论文(设计),提高其质量,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二、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一直致力于实践教学体系改革,不断探索毕业论文(设计)全过程的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毕业论文(设计)环节仍然是整个教学体系中的薄弱环节,还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 考研、就业压力的冲击

学校一般把毕业论文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而这个时间段恰好是毕业生求职、考研的关键时期,相互冲突,给学生带来很大苦恼。由于大部分食工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并不从事研究工作,而且求职与论文质量没有什么关系,扩招与经济危机双重压力导致的严峻就业形势下,许多学生认为花太多时间做论文反而会耽误找工作。

2. 管理制度不健全,教师指导不到位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毕业论文的管理制度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及毕业求职、考研等需要[3]。高校规模快速扩大导致教师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人数增多,相对而言,指导教师在每个学生身上投入的精力相对减少;大多数指导教师既要从事学工作,又要承担科研任务,而教师的精力有限,因而对毕业生论文指导明显不足,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部分教师缺乏责任心在指导中不认真,不负责,敷衍了事,如毕业论文的任务书填写不认真,甚至找学生。还有部分教师的知识更新缓慢,知识结构过于陈旧,指导过程中往往力不从心,指导效果堪忧。

3. 学生重视程度不够,综合能力不强

大部分学生认为毕业论文的成绩不影响工作单位的选择,另外多数用人单位只关心学生平时学习的成绩而不重视学生毕业论文的成绩,这些都促使学生不重视毕业论文。还有许多学生“学术水平与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应用基本理论的能力”两项指标存在明显不足[4],对很多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模糊阶段,在毕业论文实践较强的环节上,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无从下手,主要表现为相当数量的论文泛泛而论,缺少实验数据或结果,论文内容仅仅是现象、理论概念和方法的罗列与简述等等。同时,有些学生的基础知识显得薄弱,所学的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应用于所选问题的研究之中。

4. 选题不适切,脱离实践

一是选题大而虚、针对性不强,与实践相脱离的选题仍然存在。食工专业的老师课题申请竞争很激烈,不少老师基本没有课题经费支撑研究,即使有部分老师有些小课题,也只能是小打小闹,脱离生产。另外,学校扩招,教学经费却并未相应调整,毕业论文常出现与生产脱节,炒冷饭的现象也不少。由于研究命题本身缺乏鲜活,也难以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二是涉及面狭窄,学生的选题集中在几个方面,比较单一。因此,选题过大或过小在毕业论文(设计)中都是问题。三是多人合作课题的任务书不明确,无分工,或虽有分工但无法区别。

5. 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体系存在缺陷,难以起到导向作用

尽管目前已经建立了毕业论文的监督与评价指标体系,但是其可操作性仍然不强[5, 6]。对毕业论文的评价,往往对格式、形式过于重视,对成绩分布、材料是否齐全较多关注,而对于实习过程监管、论文学术水平的评价等实质性的方面,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手段。老师们往往因为不忍心影响学生毕业,也存在放水的问题。由于这些原因,毕业论文评价指标体系并未真正起到导向作用。而同学们也往往因此而存侥幸心理,做论文时不好好做,写论文时东抄西抄,甚至有造假的情况。

三、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的构建[7]

针对上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存在的问题,我们通过构建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团队模式,从团队选题模式、团队组建模式、团队管理模式、团队创新模式、团队考核模式等五方面探讨,建立符合学科和时展的本科毕业环节教学新模式,为高校更深入地进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借鉴作用。

1. 创新团队选题模式的构建

带教老师给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结合学生所学知识,结合当前食品加工或安全领域的热点和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既结合科研、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又要考虑技术条件、时间、经费的可行性。有科研项目的教师,可让实习学生适当参加项目的研究工作,并从中完成一些子课题。课题设计以阅读教师指定方向的文献为基础,让学生自己首先寻找有待解决的问题,提出研究的思路与目的,选择研究对象与方法,设计课题实施程序,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理论知识与技能。考虑到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点,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以工程设计和研究论文为主。设计和论文内容涵盖了水产品精深加工、水产资源综合利用、海洋功能食品开发、水产品质量与安全控制工程等各个方面。

为保证毕业环节的质量,对毕业环节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也需进行控制,在一般情况下,每个指导教师的指导人数不超过8人,所提供的设计或论文题目约为所指导人数的1.2倍,以便给学生留有一定的选择余地。导师在设计和布置该类课题时应做到专业知识点涵盖全面;尽可能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水平;子课体之间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不影响团队成员间独立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研究;子课体之间又具有系统性。

2.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成员模式的构建

采用“双向选择”的方式组建团队。即开展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双向选择,相互自愿是三者之间的双向选择的基本标准。在组建创新团队时,不必全部是优秀学生,相反应该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组队,我校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存在二本和三本的学生,可把这些学生进行组合搭配,另外,在人员的未来流向上也要合理搭配,如要有出国留学、保研、考研和找工作的学生搭配组成。出国留学和保研的学生除了要花一些时间去申请以外,一般都会全力以赴去做课题。考研的学生在寒假前基本上无法投入课题,而找工作的学生在寒假后要去企业实习,也无法投入太多的时间,这两种学生的时间安排正好是互补的。这样,以出国留学和保研的学生为主力,课题在任何时候都有足够的人力投入,这是保证课题能完成的重要条件之一。此外,根据我们的经验,团队成员最好是相互比较熟悉而且性格或个性比较互补的。最理想的是已有一定的合作经历和基础的学生组成团队。通过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促使教师提高自己的选题质量及自身的业务素质,努力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创新团队的规模不应太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根据课题的规模和任务的难易程度而定。

3.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管理模式的构建

由于创新团队的毕业环节仅凭导师一人来指导,往往限制学生的创新思维。因此,在毕业环节的指导教学活动中,以科研课题作支撑,坚持“导师负责、联合指导”的管理模式。由责任心强、科研业务素质高的老师担任课题组长,各子课题导师可以由中级职称以上的教师担任。课题组长负责选题,安排科研任务;指导过程中,所有导师对毕业生的开题、课题讨论、中期检查、预答辩和答辩进行互相把关,互相促进。里的日常安排则应由组长负责。等学生熟悉课题运作模式后,由一名最努力和最具领导能力的学生牵头,成为然形成的组长。小组每周必须开例会,交流一周的研究情况,讨论安排下一周的工作和需要解决的问题。这种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的做法,能极大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得到真正的团队工作经验有些导师让他们的硕士生来带本科生毕业。还可以利用在校硕士生的力量,辅助指导本科毕业生的毕业论文(设计)。在设计过程中,采取全程管理,按部就班方式进行。毕业环节指导工作按以下程序进行:选题毕业实习开题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答辩归档。

4.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创新模式的构建

鼓励学生参加到教师的科研活动中去,注重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在翔实的科研工作中,认识食品生产。学生们只有到具体的生产实际中去体验,才有可能逐步培养专业兴趣。也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自己认识到毕业论文将从哪里出来,同时使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再次升华,毕业环节水平将会有突破性进展和质的飞跃。采用适当的激励机制,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学校的科技学术活动,如创新作品大赛、科技论文大赛、申报“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等。组织校内外知名专家作本学科前沿和课题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和创新精神。

5. 毕业环节创新团队考核模式的构建

按统一制定的毕业论文(设计)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为确保毕业论文分数的公正性、严谨性、系统性,我们建立毕业环节成绩由平时成绩、团队协作能力成绩、设计说明书交叉评阅成绩及答辩成绩等多部分组成的评价、考核体系。平时成绩由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毕业环节期间的学习态度、遵守纪律及团结互助表现,查阅文献和综合运用能力、实验技能或实践能力、翻译水平、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定。团队协作能力成绩是在团队学生独立完成设计任务后课题组给予的考核成绩,考核的标准直接体现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要求。答辩论文采取联合评阅和交叉评阅机制,由子课题指导老师给出学生子课题完成情况和质量评价,而课题组长对其团队合作情况作出具体评价,交叉评阅成绩由不同导师分别给出。答辩成绩,由答辩委员会或答辩小组根据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和答题情况评定。上述多方面成绩按一定比例加权得出该学生的综合评定成绩。根据综合评定成绩,计算出每一位毕业同学的最后得分并分等级,85-100分为优秀,70-84分为良好,69-60分为及格,

总之,通过团队模式的构建增加命题的自主性,提高学生的兴趣,这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关键;充分开发和利用外援资源,必要的经费支持,完善管理制度,提高指导老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水平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保证。

[参考文献]

[1] 杨天怡, 霍丹群, 何敏. 新形势下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 2000, 11: 72-73.

[2] 彭江, 陆娜. 毕业论文应超越“存废之争” [J]. 教育与职业, 2010, 1: 40-43.

[3] 管爱娟. 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滑的原因及对策[J]. 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29:109-110.

[4] 孙安娜, 刘碧燕. 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论文)质量问题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9,16:149-150

[5] 李晓梅, 张永春. 毕业设计(论文)全程质量监控的研究与实践[J]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4): 83-86.

[6] 张春, 伊长文.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中的问题及管理[J] .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 104-105.